关于鸡足山所在的辨析
真正的鸡足山·北印度古尔巴山(Gurpa hill)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中说:“尔时,世尊告迦叶曰:‘……摩竭国界毘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申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是事已歎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T14,no. 453, p. 422b13-c2)。
佛经中多次提及鸡足山,此山被大家视为大迦叶尊者入定待弥勒下生处。又因有无著菩萨修行十二年、莲师于此求法的事迹,鸡足山在汉藏俱有名望。在中国云南也有同名之山,佛寺周布,且有大德游历,很多人因此认为云南鸡足山就是佛经所指鸡足山。
一、云南鸡足山非佛经所指鸡足山
云南鸡足山,旧名青巅山,九曲山,九重岩。在大理市宾川县境内。最早关于云南鸡足山记载的文献是刘应李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大理路·景致》:“九曲山,峰峦攒簇,状如莲花,盘曲九折,在洱河东北。”1明景泰年间陈循等人以元代和明初资料编撰而成的《寰宇通志》在记录大理府山川时曰:“九曲山,在西洱河东北百余里,盘折九曲而上,顶有石门,高不可入。”《大明一统志》载:“九曲山,在洱河东百余里,峰岳攒簇,状如莲花九盘而上,又名九重岩。上有石洞,人莫能通”。2后来的景泰《云南图经志》3和正德《云南通志》都是类似相同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鸡足山人迹罕至,声名不显。
从正德以后见于史书记载的正史、方志、文人游记都开始将九曲山称为“鸡足山”。根据现有资料,云南“鸡足山”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是在明初编纂的《白古通记》一书,书中记载:“鸡足山,上古之世为青颠山……迦毗罗国净梵大王因其山形象鸡足,遂更名曰鸡足山,名其洞曰迦叶洞,后讹为华首门。”4此书由大理喜洲杨姓段氏遗民用白文写成,是一本描述云南古代历史和传说故事的著作,并非信史,多附会佛经神话,如《白古通志》还说:“苍、洱之间,妙香城也。释迦佛在西洱证如来位。(点苍山,)释迦说《法华经》处……三皇之后,西天摩揭陀国阿育王第八子蒙苴颂居大理为王。”
这样荒诞不经的故事出现有其时代背景。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三十万攻克云南,次年平大理后,为巩固统治,将部分征云南的汉族士兵留在云南,并“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5沐英将元代以前云南盛传的文化典籍和地方故实,包括“在官之典册,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烬”。6此举引起白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促使白族知识分子编撰《白古通记》,欲说明大理是印度境内的“妙香佛国”:说释迦牟尼佛在西洱河证如来位;点苍山就是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处;把九曲山说成是印度的鸡足山,大理王就是阿育王的儿子。也正是从此书此后,“鸡足山”山名逐渐见于地方史志。
诚如《鸡足山志》所言:“以有佛,遂有迦叶;以有迦叶,乃传鸡足山。”7正是因为昔日的九曲山被附会为佛教圣山,才引来众多文人游客。通过现在留下众多的游记诗句可发现,明代许多文人学者是认可这种说法的,而且他们的作品中也都引用了这样的说法。徐霞客也认为鸡足山为佛教名山,“坐楼前池上征迦叶事,取藏经中与‘鸡山'相涉者,摘一二段录之。始知迦叶守衣入定,有四石山来合,即其事也。亦未尝有鸡足名。又知迦叶亦有三,惟迦叶波惟摩诃迦叶。摩诃,大也。余皆小迦叶耳。”8徐霞客学重实证,即以上数语,已足开流俗之讹。
之后的几部《鸡足山志》更是遵从前人说法将鸡足山宣传为佛教名山,高奣映《鸡足山志》、毕曰澪《苍洱小记》亦承其说,从徐霞客编纂《鸡足山志》开始,鸡足山诸志编纂过程其实反映了鸡足山成为西南佛教圣地的漫长历程。在此历程中,还开始否定印度原有的鸡足山:“夏商之时,滇云已属中国之地,考之佛典野史,点苍即灵鹫,则此鸡山,为迦叶尊者入定之处无疑矣。”9“考《白古纪》一书,鸡足山上古之世,原名青颠山……考释氏经典诸书,皆云迦叶尊者持衣入定鸡足山,而世人贱近贵远,妄谓西方别有鸡足,以便呈其荒唐奇怪之说,使人渺茫难稽。”10又说:“且西方哈嘛僧每年来朝鸡足者颇多,细询之,皆云‘自古相传,此是迦叶守衣鸡足’。使西方果有鸡足,又何为远来朝礼?且崇祯庚辰,乌斯藏大宝法王,迹遣其弟子来鸡足朝礼迦叶,则知此迦叶入定之处无疑矣。”11,最后说“则此鸡足华首门即迦叶入定之处,而西番别无鸡足,不待辩自明矣。”12;崇祯十四(1641)年《鸡足山起建金顶殿宇常住碑记》云:“复有西域僧出朝鸡足,曳履至是,谓西域不更有鸡足。”13
《鸡足山志》提到的“乌斯藏大宝法王,迹遣其弟子来鸡足朝礼迦叶”之事,则又涉及到藏族与云南鸡足山的历史。南诏大理国佛教源头之一即为藏地,《南诏图传》云:“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尚,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关于藏族为什么要朝拜鸡足山,有认为藏族的一位转世者在鸡足山圆寂,由此有信徒来朝拜;有认为藏族来鸡足山请一尊佛,要带回藏地,这个路线就是藏族朝鸡足山的路线;有认为吐蕃赞普曾战死于这一地区,藏民来此纪念。洱海地区曾经吐蕃所占领、管辖,《西藏王统记》中亦有双方交流过的记录,而噶玛噶举的领袖十世噶玛巴亦在丽江避难过,在《噶陀金刚寺志》里也多次提及在大理弘扬宁玛派教法的记录。在云南鹤庆、剑川、洱源等白族地区和丽江、宁蒗、永胜等地流传的《夏宗格萨尔》14,讲述了蜈蚣精危害人间,格萨尔王变成金鸡压死蜈蚣精,死后身躯化为鸡足山的故事。为了纪念格萨尔,人们开始纪念活动。由于文化交融,藏族信众也许在朝圣路上遇到其他民族介绍说这就是佛经说的鸡足山,于是渐渐的大家都如此传说云南鸡足山了。
如《徐霞客游记》云:“庚戌(1610)年,二法王曾至丽江,遂至鸡足”,1727年,德格八邦寺建成后,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也曾朝圣鸡足山15。近代就更多了,并且明确视云南鸡足山为佛经所提鸡足山,如《法王晋美彭措传》:
在此之后,便前往云南境内的鸡足山,对于多数佛弟子来说,恐怕对此圣地并不陌生吧,这里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传承者——大迦叶尊者遣体所在处。也是弥勒菩萨的住持道场。云南省佛协,鸡足山各大寺院住持等以汉地最隆重的仪式迎礼法王如意宝在鸡足山巅峰的金顶寺,阿育王所建的佛塔前,依靠种种缘起,法王恩授教言并明确授记说:"此鸡足山圣地是弥勒菩萨的刹土被誉为小兜率天。尽管我是第一次亲身至此,但是,在梦中我却畅游过此地并幸见弥勒菩萨尊颜,在座的诸众宿缘深厚,你们中凡是净持戒律者将来必将成为弥勒佛的首座眷属,因此大家应生起欢喜心,谨慎持戒。"其后,在华首门闭关七天专修,瑞相纷呈,并且很奇妙地获得了迦叶尊者的法衣(石头)。法王淳淳教诲对弟子们说:"此处加持力极大,迦叶尊者的遗体就在华首门之中,待弥勒佛出世时携眷属来此,打开这扇门,将迦叶尊者遗体置于掌中为眷众讲述持戒功德……"接着又说道:"几千年以来,无著菩萨住在这里十二年闭关修行的山洞一直鲜为人知,始终未能被确认。此番我以等持力认定在华首门下方的金刚洞即是无著菩萨苦行的山洞。……当时,我为善财童子,与文殊菩萨以乞丐的形象长途跋涉前来看望无著菩萨,他专心勤修,身边只有一个土罐,所历经的苦行可想而知,善财童子我与文殊菩萨那时就一起发愿:生生世世形影不离共同弘法利生。"后以金刚歌唱道……随行弟子中,许多人也依不同意乐见到了种种加持的瑞相。
然而翻阅史料便不难发现,云南鸡足山的名称很晚才出现。从元《混一方舆胜览》,明《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可知,云南鸡足山在明初及其以前都叫九曲山、九重岩,而不叫鸡足山。而“大迦叶入定鸡足山”的事迹早在西晋便已传入中国,《增一阿含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等明确说了鸡足山在印度。历史上众多大德都到访过云南鸡足山,因此也可以视云南鸡足山为一处圣地。然而不能由此认定云南鸡足山就是佛经所指的鸡足山。
二、鸡足山的相关记录
现存的汉语佛教文献有关鸡足山的记录,最早见于西晋安息国沙门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卷4:
“尊者迦叶语阿难言。汝独入王舍城乞食。我亦欲独入王舍城乞食。尊者阿难于中前着衣持钵入王舍城……尊者摩诃迦叶亦中前着衣持钵入(王舍城)城乞食。作是念阿闍世王本与我有要。若涅槃时必当语我。我今当往即到阿闍世王门中。语守门人言。为我白王摩诃迦叶今在门外欲见于王。守门人言王今眠睡。尊者复言可觉语之。守门人言王甚难恶不敢觉之。后自觉时我当白语。尊者复言今若觉者好为我语。摩诃迦叶欲入涅槃故来相语。于是尊者迦叶至鸡脚山三岳中坐草敷上。加趺而坐作是念言。我今此身着佛所与粪扫衣。自持己钵乃至弥勒令不朽坏。使弥勒弟子皆见我身而生厌恶。尊者迦叶作是念言。若阿闍世王不见我身沸血当从面出命不存济。尊者迦叶已舍命行唯留少寿。实时大地六种震动。尊者迦叶将欲入定作是念言。若阿难阿闍世王来时山当为开令其得入。若还去时山复还合。释提桓因将数万诸天。以天曼陀罗花天末香。供养尊者摩诃迦叶舍利礼拜供养已。山即自合覆尊者身。释提桓因见尊者迦叶放舍身命心中恼热。如来涅槃苦恼少息。今日尊者迦叶入于涅槃将复重苦。毕钵罗窟神闻尊者涅槃作如是言。今日此窟即便空旷摩竭国界悉皆空寂。里巷穷酸苦厄羸劣。贫贱之者彼恒悲愍为作利益。今彼诸苦厄之众失于覆护。从今已去遂当贫穷乏于善法。今日法岳崩坏法船已没。法树已摧法海枯竭。今日诸魔得大欢喜一切天人哀摧悲泣。语已即还天上。尊者阿难乞食已讫深自思惟诸行无常。时阿闍世王梦大梁折坏觉已心生惊怖。守门者来白王言。向者摩诃迦叶故来白王欲入涅槃。王闻是语闷绝躄地以水洒面小得醒悟。于是王即诣竹园礼阿难足白言。尊者迦叶今日欲入涅槃。阿难答言已入涅槃。王复问言示我尊者身处我欲供养。于是阿难将王向鸡足山。王既至已山自开张。王与阿难即见尊者。天曼陀罗花天末香牛头栴檀覆其身上。阿闍世王即举两手举身投地从地起已索栴檀薪。阿难问言欲作何等。答言欲烧尊者。阿难言尊者摩诃迦叶以定住身待于弥勒不可得烧。弥勒出时当将徒众九十六亿至此山上见于迦叶。尔时众中皆作是念声闻身小彼佛亦然皆生轻想。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变身为大。实时弥勒从迦叶取释迦文佛僧伽梨当摩诃迦叶现神变时。九十六亿沙门见其身小道德光备神通如是。深自惭愧憍慢心息皆成罗汉。阿闍世王设供养已即便还去。阿难亦去。二人去后山自还合。”(T50, no. 2042, pp. 114c04-115a29)
《阿育王传》里说,大迦叶入定前在王舍城乞食,并向城中阿阇世王告别,然后入定鸡足山,并允许阿难和阿阇世来山中见最后一面。王舍城是佛经中常会出现的重要地名,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国都(其遗址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王舍城有新旧两个部分,旧城在新城南。旧城是阿阇世王之父瓶沙王(频婆娑罗王)所建,后来被火灾焚毁;新城为阿阇世王所建。旧城外东北有著名的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而《大智度论》说:
“长老摩诃迦叶于耆闍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加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摩诃迦叶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叶今日入无余涅槃。’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叶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闍崛山。长老摩诃迦叶晡时从禅定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诸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着我我所;若着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间中,心应厌求离欲。’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闍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山头石内,如入软埿;入已,山还合。”(T25, no. 1509, pp. 78b28-79a7)
因而有人认为,鸡足山和灵鹫山应该是同一座山。
法显《佛国记》记载了法显赴印求法所经历的三十余国风土人情,关于鸡足山,法显法师说:
“从此南三里行到一山名鸡足。大迦叶今在此山中。擘山下入入处不容。人下入极远有旁孔。迦叶全身在此中住。孔外有迦叶本洗手土。彼方人若头痛者。以此土涂之即差。此山中即日故有诸罗汉住[1]彼。诸国道人年年往供养迦叶。心浓至者夜即有罗汉来共言。论释其疑已忽然不现。此山榛木茂盛。又多师子虎狼。不可妄行。法显还向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今现有僧。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国波罗㮈城。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T51, no. 2085, pp. 863c27-864a13)
从中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鸡足山的位置是在阿育王当年悔过的贝多树向南三里,毗邻巴连弗邑。阿育王当年悔过的贝多树已不可查,但巴连弗邑确有其地。巴连弗邑即“波吒釐城”(Pāṭaliputra),初云“拘苏摩补罗城”,位于恒河河岸,在今巴特那(Paṭnā)。前490年,阿闍世王在恒河边兴建小型城堡,之后巴连弗邑逐步发展为大城。后来它成为摩揭陀国的首都,取代了原有首都王舍城。法显朝拜过鸡足山后,返回巴连弗邑,沿着恒河继续西行,途中还路过有僧人居住的旷野精舍;二是记下了印度鸡足山当地人信仰大迦叶的习俗。法显到达鸡足山时,大迦叶入定已有800多年了,但当地仍有以大迦叶当年洗手土治头痛的风俗,并且年年有僧人来朝拜鸡足山,甚至还有罗汉与虔诚者夜语释疑的传说。可见,大迦叶入定印度鸡足山的传说在当时已经广为人知了。
玄奘大师亦去过鸡足山,如《大唐西域記》卷9:
“莫诃河东入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居勿反)咤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峦陗,无极深,壑洞无涯,山麓谿㵎,乔林罗谷,冈岑岭嶂,繁草被巖,峻起三峯,傍挺绝崿,气将天接,形与云同。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摩诃迦叶波者,声闻弟子也,得六神通,具八解脱。如来化缘斯毕,垂将涅槃,告迦叶波曰:‘我于旷劫勤修苦行,为诸众生求无上法,昔所愿期,今已果满。我今将欲入大涅槃,以诸法藏嘱累于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献金缕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我遗法中诸修行者,若比丘、比丘尼、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蒱塞,又曰优波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曰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皆先济渡,令离流转。’迦叶承旨,住持正法。结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山阴而上,屈盘取路,至西南冈。山峰险阻,崖径槃薄,乃以锡扣,剖之如割。山径既开,逐路而进,槃纡曲折,回互斜通,至于山顶,东北面出,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愿力故,三峰敛覆,故今此山三脊隆起。当来慈氏世尊之兴世也,三会说法之后,余有无量憍慢众生,将登此山,至迦叶所。慈氏弹指,山峯自开,彼诸众生既见迦叶,更增憍慢。时大迦叶授衣致辞,礼敬已毕,身升虚空,示诸神变,化火焚身,遂入寂灭。时众瞻仰,憍慢心除,因而感悟,皆证圣果。故今山上建窣堵波,静夜远望,或见明炬,及有登山,遂无所覩。”(T51, no. 2087, p. 919b24-c24)
这里说,玄奘大师游历摩揭陀国时,东渡尼连禅河后有莫诃河,然后行百余里到鸡足山。
义净大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1中说: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毘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并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此寺则南望王城。纔三十里。鹫峰竹苑皆在城傍。西南向大觉。正南尊足山。并可七驿。北向薛舍离。乃二十五驿。西瞻鹿苑。二十余驿东。向耽摩立底国。有六七十驿。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T51, no. 2066, p. 6a24-b20)
大师对于几处圣地的位置有了标记,并且对于相对位置有了更多介绍。
而至于灵鹫山和鸡足山是不是同一座山?《大智度论》似如此认为,但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如唐代智升在《开元释教录》第3卷中有一条注释:“今谓显所陟者是鸡足山,大迦叶波入寂之所,非佛旧居处鹫峰山也。”在他的另一著作《续古今译经图纪》中记述义净游历印度时说:“备历艰难,渐达印度。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王臣,咸蒙礼重。鹫峰、鸡足,并亲登陟;祇园、鹿苑,咸悉周游。憩那烂陀,礼菩提树,遍师明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把灵鹫山和鸡足山相提并论。道宣法师的《广弘明集》第28卷、澄观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第76卷中亦均把鸡足山与灵鹫山并列,都不认为是同一处。
三、现在的鸡足山
鸡足山在印度摩揭陀国境内,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具体在何处,在新旧都城还是别处,不见定论。直到十九世纪时,一些考古学家依据义净、法显、玄奘大师等的著述和考古发现,推测出印度鸡足山(KukkutaPadagiri,རི་བོ་བྱ་རྐང)的地理位置:
印度鸡足山位于印度比哈尔省(Bihar)的葛帕(Gurpa)地区,即菩提伽耶(Bodh Gaya)东南约50公里处。从确定之后,此地便重新成为了佛教徒朝圣地标。传说莲师在学习完世间法后,前往鸡足山求学于札巴哈德(Prabhahasti)大师,接受灌顶及瑜伽续的教导。由于札巴哈德大师是在家人,无法为莲师传授出家律仪,而后大师介绍莲师前往阿修罗洞,由大迦叶尊者剃度,在阿难尊者足下受出家戒。受戒时诸佛示现,并赐莲师法号“释迦僧格”(Shakya Sengé),这也是“莲师八相”中“释迦狮子”名号的由来。
如蒋杨钦哲旺波大师在《༄༅། །ཨོ་རྒྱན་གུ་རུ་རིན་པོ་ཆེའི་རྣམ་ཐར་བཀའི་ཐང་ཡིག་གི་དོན་བསྡུས་གསོལ་འདེབས་ངོ་མཚར་ཨུ་དུམྦ་རའི་ཕྲེང་མཛེས་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中赞曰:
- ཁྱད་པར་སློབ་དཔོན་པྲ་བྷ་ཧ་སྟི་ལས།།
- རྣལ་འབྱོར་རྒྱུད་སྡེ་ཀུན་གསན་དངོས་གྲུབ་བརྙེས།།
- ཀུན་དགའ་བོ་ལས་བསྟན་ལ་རབ་བྱུང་ཞིང་།།
- ཤཱཀྱ་སེང་གེ་མཚན་གསོལ་ཕྱག་འཚལ་ལོ།།
如欲前往鸡足山,最好通过在菩提伽耶的当地旅游局之一租车,来回包车费大约1500~2000卢比,丰俭由君。坐车大约需要1.5~2小时。不推荐坐火车(时间太久),若乘火车,请至Gurpa站下
这里并不是什么大车站,所以周边比较简陋
车站后面便是上山的入口处,路过会看到达罗毗荼族人搭的居民区
随后便是登山,共1700级,登顶时长约为40分钟~2小时,视体力而定
山路崎岖不平,但是已经比以前好很多。据说是台湾圣南顶寺的慈盈尼师从台湾募款所修
若前往山顶,需穿过仅容一人走过的“一线天”,传说由大迦叶尊者拄杖划开
从“一线天”出来后,再沿着山壁行走
途中会经过华首门。以前因为不显眼容易被错过,后来被标注了箭头,提醒朝圣者不要错过。这里据说即是无著菩萨修行十二年后亲见弥勒处,传云还留有佛足印
登顶后,可以看到金色佛塔
原本此处只有外道神坛,2006年后,噶玛巴兴建此塔,并于2009年迎请胜住(开光)。此佛塔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弥勒佛、大迦叶尊者、与无著大师:金色佛塔前有一处平台,可供朝圣者在金塔前方祈愿、诵经等。
注释:
- 1、[元]刘应李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6页。
- 2、[明]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 3、[明]陈文等:《云南图经志书》卷五,第3页:“九曲山,在洱海东北一百里,山多岩石,路盘九曲。上有石门,人不敢至。一名九重岩山。则虽山川灵秀,尚无佛法足书”。
- 4、王叔武辑著:《云南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6页。
- 5、[清]倪蜕撰,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56页。
- 6、[清]师范:《滇系》第14册《典故·沐英传》,第33页。
- 7、[清]高奣映著,侯冲、段晓林点校:《鸡足山志》卷首,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 8、[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50页。
- 9、[清]范承勋:《鸡足山志》卷一,杨世钰、赵寅松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卷五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 10、[清]范承勋:《鸡足山志》卷二,杨世钰、赵寅松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卷五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 11、同上。
- 12、同上。
- 13、张树芳等:《大理丛书.金石篇》(卷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002。
- 14、章虹宇.白族地区有关《格萨尔王传》的传说及其民俗活动的调查[J].民族文学研究,1990(3);李源.藏族《格萨尔》与白族金鸡崇拜[J].西藏研究,1991(4)。
- 15、邢林:《雪域东部神秘的喇嘛教》[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132。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节选
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任何人都会得到佛的悲悯,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
尽管母亲三番五次地嘱咐,但儿子都忘在脑后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
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如果这次你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自杀死在你的面前。”
儿子去印度经商到返回的期间又忘记了母亲嘱咐的那件事,快要到家门的时候才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他心里嘀咕: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归,老母一定会自尽身亡的。他不禁左右环顾,结果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是佛陀的牙齿,希望你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
老母亲将这颗狗牙当作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当老妇人去世的时候,彩虹光环等瑞相纷纷呈现。其实,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一来,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当中,所以也就与佛牙没有差别了。
狗牙生舍利
以前,在西藏有个老太婆,和她的独子住在一起。她的儿子是很有名的生意人,常常到印度经商。这位老太婆知道佛陀是在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座上成道的,所以,她希望她儿子能从印度带回一点和佛陀相关的加持物,不管是什么东西,能让她在家里每天顶礼膜拜,她就非常满足了!就像我们现在渴望能得到佛陀或大成就者的舍利子一样。于是,这位老太婆对要出远门的儿子说:「你去印度的时候,帮我带一个佛陀的加持物回来吧!」
不久,她的儿子去印度作生意,忙完以后,就回西藏了,忘了妈妈所交代的事。当他第二次要出门时,妈妈又对他说:「这一次你一定要带回佛陀的加持物啊!」没想到,他回来时又忘记了。老妈妈如是叮咛了几次,他每一次都忘记。直到有一次,他又要去印度经商,出门前,他妈妈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你真是一个不孝子!我想要的东西,你都不放在心上,如果这一次你再不拿回来的话,表示你真的对我不孝,那么我就在你面前自杀!」
他的儿子是做丝绸生意的,因为生意做得太大了,实在太忙了,这一次回来时,远远看到家中屋顶的那一刹那,突然才想起来,妈妈交待过好几次,要拿佛陀的加持物回来,可是现在来不及回去了,如果这一次没有带给母亲的话,她一定会气死,他很着急,心想:「怎么办呢?」他左看右看,刚好看到一只死狗躺在路旁,他就用石头把尖尖的狗牙敲下来,用一块很好的丝绸,将狗牙包裹在里面。
当他回家时,他妈妈满怀希望,很高兴地问他:「这次有没有带佛陀的加持物回来呀?」他装得很虔诚的样子,把用丝绸包裹得很好的狗牙,恭恭敬敬地拿出来给妈妈。他妈妈看到这颗狗牙的时候,有点怀疑地说:「佛陀的牙齿怎么会是尖尖的呢?」他对妈妈说:「妈妈,这颗是佛陀的犬齿,所以比较尖一点。」他妈妈真的相信了,并且生起非常强烈不退转的信心,时时供养顶礼膜拜。
这位老太婆每天用最虔诚的心礼拜,拜到最后,居然从狗牙上长出非常多的舍利子。在老太婆生前,她的儿子一直没敢对她讲真话;当她往生时,居然从天空中出现了彩虹光环等许多瑞相,大家都非常惊讶。后来,许多人到她家里去拜佛牙的时候,她的儿子才说出真相。由于这位老太婆无比强烈的虔诚心,狗牙和佛牙没有分别,也具有佛陀真正的加持力,从此,西藏就流传“只要有虔诚心,狗牙也会生舍利。”的说法,这是对虔诚心的一种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