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设道场迎高僧
图片:晋王受戒
隋炀帝杨广是文帝的次子,原被封为晋王。开皇八年,杨广奉令攻伐南朝的陈国时,表现出英明过人的才干。陈高祖杀三司官吏僧辩,僧辩之子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高祖的陵墓,焚烧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后又大骂杨广。杨广不但不杀僧辩之子,认为他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不但加以礼遇,且赋予重任。他说:“这些人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日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他在位十二年,继文帝之功,开通了连接黄河与长江的大运河(CCTV-10_探索发现《中国大运河》全8集),把扬州经营成水陆四通八达的花都。他还修筑了军运驰道,贯穿河北、山西。这些国家建设,都有其历史意义,功过褒贬历来各有不同的评价。
在佛教信仰方面,炀帝的确有他不可磨灭的功绩。即位之前,杨广从天台大师智顗受菩萨戒,得“总持菩萨”的法号,大师也受杨广敕封“智者”的尊号。开皇十五年,大师五十八岁,获准返回天台山,六十岁圆寂,大师的弟子为杨广行灌顶礼,并呈上大师的遗书与遗作。杨广撰<答遗书文>一篇敬覆,并在天台山设千僧斋供养。
杨广曾在扬州创建四个道场,即慧日、法云二佛寺与二道观,其中慧日道场聚集了江南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又迎请三论宗嘉祥寺吉藏大师入寺。开皇二十年,杨广被封为皇太子,在长安兴建日严寺,广集全国硕学高僧,并将江南蒐集的经藏与江南大德僧众移住于此。
炀帝即位后,大业初年更在全国广建寺宇,为文帝造西禅寺,又造降圣寺、弘善寺。大业九年,下诏将寺院改称道场。此外,曾经在洛阳设无遮大会,为文帝造金铜释迦坐像一尊,感应祥光。在扬州修治故经,书写新本,合计有两万多部六百余藏,九十万卷;修治故像十万尊,铸刻新像三千余尊;所度僧尼,共有一万六千多人。
开皇二十年,就是日本推古天皇八年之时,日本第二次派遣使节入隋。大业三年,推古天皇的摄政圣德太子派遣大批学者、沙门来中国学习佛法,炀帝特别启用洛阳的鸿胪寺四方馆,敕任学有专精的高僧负责教育留学僧;在四方馆内经常举办讲座、法会,进行佛经的刊定或校正等工作。
文帝复兴佛教之后,北印度的那连提耶舍、闍那崛多,南印度的达摩笈多等高僧,先后应请入住长安大兴善寺,从事译经工作。到炀帝时,更在洛阳上林园设立翻经馆,网罗译经人才,达摩笈多应诏移住译经馆,译有《大集念佛三昧经》、《摄大乘论释》等九部四十六卷。达摩笈多生性柔和,威容祥正,端居寡欲,居止三十年,学者风从。沙门彦琮也参与译经工作,他将达摩笈多游历西域诸国的见闻,着成《大隋西国传》。
隋代立国只有短短三十七年,综观文帝与炀帝对佛教的贡献,实已展开隋唐佛教的新机运。一方面在政治上兼并南北两朝,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给予宗教、经济、文化等带来稳定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使佛教承继南朝佛教讲经的遗风,兼弘北朝的禅风,综合南北两大思想体系,开创了新的宗派。
——文字摘自 佛教天地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唐朝僧人玄奘拥有怎样的身世?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公元612年,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隋炀帝下诏书允许洛阳剃度27名僧人。那一年,13岁的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27名僧人中最小的一位。
——摘自CCTV10《大唐西游记》
晋王受菩萨戒疏
使持节上柱国太尉公杨州总管诸军事杨州刺史晋王弟子杨广。稽首奉请十方三世诸佛。本师释迦如来。当降此土补处弥勒。一切尊经无量法宝。初心以上金刚以降诸尊。大权摩诃萨埵。辟支缘觉独脱明悟。二十七贤圣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顶。十八梵王。六欲天子帝释天主。四天大王。天仙龙神飞腾隐显。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卫法防身护命。护净戒无量善神。咸愿一念之顷。承佛神力俱会道场。证明弟子誓愿。摄受弟子功德。窃以识暗萌兴。即如来性。无明俯坠本有未彰。理数斯归物极则反。欲显当果必积于因。是调御世雄备历生死。草木为筹不可胜计。恒沙集起固难思议。深染尘劳方能厌离。法王启运本化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随逗根宜权为方便。如彼众流咸宗大海。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理攸钟妙机须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止息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但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谕造宫室必因基趾。徒架虚空终不成立。弗揆庸懜。抑又闻之。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释迦能仁本为和尚。文殊师利冥作阇黎。而必籍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萨陀波仑罄髓于无竭。善财童子忘身于法界。经有明文。敢为臆说。深信佛语。聿遵明导。天台智顗禅师佛法龙象。童真出家戒珠圆净。年将耳顺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盛风。名称普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延。每畏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只销烦恼。谨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总管金城设千僧蔬饭。敬屈禅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亲奉极。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弟子即日种罗睺业。生生世世还生佛家。如日月灯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胜十六沙弥。眷属因缘法成等侣。俱出有流到无为地。平均六度恬和四等。众生无尽度脱不穷。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博远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具足成就皆满愿海。杨广和南(王嚫戒师衣物五十八事亲书龙鱼飞白诸篆四十余字)
天台山国清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9月25日第八版)
佛教入中土,传播流布极广,隋唐更是宗派繁衍,较早而又影响深远者则有天台宗,其祖庭即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名山古刹,相映生辉,自隋至今,香火不坠。
国清寺坐北朝南,招提梵影隐现林峦树丛中,有双溪交汇于寺前。近处,有黄色照壁立道右,上有吴兴王震题“教观总持”。照壁前道左有石拱桥跨溪上,即丰干桥。史传丰干为唐代国清寺专司舂米的僧人,弥陀化身。唐代闾丘胤在长安分到台州任刺史,赴任前忽罹头疾,丰干和尚特地从天台山国清寺前来为他治病。丰干以水淋头治好闾丘胤的头痛。闾丘胤问丰干,台州那边有何可以延请叨教之人。丰干说,有个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在国清寺;还有个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现在国清寺当伙夫。闾丘胤至台州,进香国清寺,往访丰干、寒山、拾得等人。在厨房灶火前见有二人向火大笑,闾丘胤上前礼拜,二人笑道:“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你们不识弥陀,为何却来拜我。”寺内僧众不胜惊诧。二人却携手而去,奔归寒岩。后闾丘胤派人送衣服、香药等至山上,遇寒山子,寒山退入山洞,说道:“回去告诉大家,各自努力”,山洞随即闭合。拾得也无影无踪。闾丘胤派人搜寻他俩的遗迹,在竹木石壁上和家人厅堂上抄得寒山子所写诗300余首,又在土地堂墙壁上抄得拾得偈语数十首,编集成卷,此即今日流传的《寒山子诗》。
过丰干桥,寺前松樟掩映,又有一黄色照壁,上题“隋代古刹”,壁中有圆形砖雕。照壁左有黄色短墙,题“双涧回澜”。短墙左有巨樟临溪上,树干两歧,枝叶纷披,干粗合围,已有400余年历史。树下有石碑题“一行到此水西流”。据《旧唐书》记,一行为编《大衍历》,遍访名师,曾至此求访,恰逢北涧洪水猛涨,萦回西流,故立此碑以志。
国清寺为隋僧智顗首创。陈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入天台山,建草庵。隋文帝灭陈后,降诏问候,晋王杨广更迎其为师,并尊其为“智者”。智者开创了圆教的天台宗,成为隋唐间显赫一时的佛教宗派。开皇间,智者方剪木为基开始建寺,忽于此时去世。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秉其遗意,遣司马王弘来天台山造成。国清寺之名据说是有老僧谓智者曰:“三国(指北周、北齐、陈)成一,有大势力人能为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这位大势力者即隋炀帝。
国清寺在历史上屡有兴废。唐武宗灭佛时寺毁。不过第二年,新即位的宣宗立即摈道复佛。6年后的大中五年(851年)国清寺重建,柳公权书题额“大中国清之寺”。元至正后,寺渐废。明洪武、隆庆、万历屡建屡毁。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敕重修,“备极宏壮,寺始云成”。当时寺内有殿宇14座,各类房屋600余间。“文革”中惨遭浩劫。1973年做全面整修,近年又陆续修复。
国清寺初名“天台寺”,有章安、灌顶、荆溪、湛然于此相继传灯,成为天台宗发祥之地。国清寺当时与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齐名,称“天下四绝”,而国清居首,皆智者所造36寺之一。唐德宗贞元年间,日僧最澄访国清受道,归日本后,立日本天台宗。以后圆珍、圆载相继来国清寺求法,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光辉篇章。
国清寺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主尊释迦坐像为明代铜铸,高近7米,重达13吨。像前又有白玉佛一尊。释迦旁立胁侍菩萨、两侧置十八罗汉像,为元代楠木雕制。佛龛旁立钟鼓。佛龛后倒座立海岛观音,像后为慈航普渡群塑。大雄宝殿前有香樟4株,据说为唐代所植,至今已逾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树荫遮满庭院。
殿左又有一小庭院,入圆门,有六角攒尖顶“梅亭”。亭对面红墙下石台上有古梅一株,墙上有石刻隶、篆、楷书“隋梅”各一。隋梅为国清一绝,据说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植,至今已历1400多个春秋。主干枯而复生,枝桠峥嵘。据说冬春之季繁花满树,冷香袭人。
大雄宝殿右侧,石台上立四角亭式石柱,为日本莲宗宗务院与国清寺合立经幢。殿后又上一层平台,上有“观音殿”,殿左右有回廊,两端各有配殿相连,右为“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
沿寺右侧下行,复经大雄宝殿,其右有三尊者殿,殿内所祀即寒山、拾得、丰干。从三尊者殿右行,又有一较大院落,台上有2层阁楼,名“妙法堂”。楼上即藏经阁,楼下即台宗讲席,为寺僧讲经说法之处。堂前有玉兰、芭蕉,绿意盎然。妙法堂右,有更大院落,院中平台上有罗汉堂。堂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建筑簇新。其后有2层7间玉佛阁。环罗汉堂前后左右皆为碑廊。对面廊壁嵌石书“大中国清之寺”,应即柳公权所书,但碑已残。
诚如古人所言,国清寺,山清,水清,松清,塔清,钟清,鸟清,桥路俱清,僧更清。
丰干桥
隋梅树下小生灵
国清寺——天台宗祖庭
国清寺座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约3公里。中国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风景幽美,山水秀丽。外有古塔(隋塔)迎宾,双涧(北涧、西涧)回澜之胜,周有五峰(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样云峰)环抱,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
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顗十分礼敬,为智顗在天台山上敕建寺院称“修禅寺”、并“割始丰具(即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蠲两户民(劳役)以供薪水”。智顗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此后,在陈后主的恳请下,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但正值陈末战乱之时,智顗即离开金陵云游,先后至庐山、南岳、荆州、扬州,最后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回到天台山,前后又(?)余年时间。此时,修禅寺已荒废了,智顗发愿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刹,但未能如愿即去世了。智顗圆寂后,弟子灌顶遵循智顗遗愿,得到晋王杨广的支持,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开始建寺。寺成,初名天台山寺。大业元年杨广称帝,尊智顗“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之遗言,而赐额“国清寺”。国清寺是在灌顶主持下兴建的,他也是国清寺的第一位住持。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七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二十岁受比丘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顗为师,禀受观法,精心研究,遂为侍者。智顗平生著述,多由他集录成书,是智顗创建天台宗的得力助手。智顗圆寂后,他一方面整理智顗的著述,另一方面修国清寺,并以国清寺为基地传弘天台宗教法。天台宗是由智顗开创,而后由灌顶继承并发展起来的。
自灌顶建寺以来,国清寺时有兴衰。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寺宇全毁,僧侣还俗。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五年(864年)间又陆续重建,书法家柳公权题“大中国清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为“景德国清寺”。建炎四年(1130年)诏易教为禅。元时禅教互争,至正元年(1341年)曾修缮,不久因寺僧相攻而衰废。明洪武十七年(13以年)又毁于大风。隆庆四年(1570年)重建大殿,后又毁。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至十三年八月问又重建,后又有增修。十年动乱中,佛像被砸,文物被抄,法器、石狮毁坏殆尽。1973年对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后,重又修复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
国清寺坐北朝南,总面积约73000平方米,尚存清代重建殿宇14座。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廓、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是国清寺建筑的鲜明特色,实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寺内建筑分布于五条轴线上,还有丰干桥、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及隋塔等建筑。
隋塔。位于寺东南的山坡上,该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塔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四周砖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塔中曾存有石刻七如来和写经碑,现已取出。
一行墓。位于隋塔西北坡下。一行(673-727年),唐高僧,密宗教理的组织者,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2l岁从荆州景禅师出家,旋从高山普寂学禅,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翻译《大日经》。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发起在全国12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并根据南宫说等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订《大衍历》等。相传,武三思独揽朝政时,一行鄙薄三思恶行,为回避武三思笼络落发出家,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随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唐睿宗即位之后,曾派东都留守以礼征聘,一行称疾坚辞,却徒步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一行墓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
寒拾亭。为纪念寺僧寒山、拾得而建,故名寒拾亭。亭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南方乡村的路亭(凉亭),南北有门相通,门上横匾题“五峰胜境”和“五松深处”。
丰干桥。为纪念唐高僧丰干而建,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两端有特殊造型的石狮守护。
丰干原为国清寺的舂米僧,与寒山、拾得齐名,当时被誉为“三贤”。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
寺山门。国清寺座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南向,而是东向。黄色的南壁墙南面书“隋代古刹”四个楷体黑字,壁墙东头转弯处才是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楹联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写尽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景观。
正中轴线上建筑有:
弥勒殿(山门殿)。进寺门沿石甫道走上台级即是弥勒殿,面宽三间,歇山式,正面端坐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背面站着态度恭敬的韦驮菩萨(铜像),两旁各分坐两大金刚。
第二殿为雨花殿(天王殿)。面宽三间,歇山式顶。殿前有石狮一对,系1973年由北京调运至此的。殿内有威严英武的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殿后院东西两例分别为钟鼓楼对称于中轴线,均为重檐歇山顶,钟楼上悬挂的梵钟,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铸造,音响宏亮,每天午夜回荡于五峰幽谷之中。庭院内有古樟(直径约100厘米)、古柏(直径约90厘米)各一对。
第三殿为大雄宝殿。出雨花殿穿庭院,拾二层24级石阶而上即为大雄宝殿。殿前铜鼎炉高4米多,上铸“沈德龙、沈德凤承造,大清(?)三十五年挂月”。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红墙黑瓦,檐间竖额“大雄宝殿”四个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癸丑(即1973年)仲夏所书。殿楹联有:“婆婆教主释迦文殊,于花台上庐啥那佛”;“消灾延寿药师如来,西方接引阿弥陀佛”。殿内正中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释迦佛铜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所铸。两旁站着阿难、伽叶二弟子,前面站着旃檀佛。左右两壁分坐着元代楠木雕成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后壁左右两旁分坐文殊、普贤二菩萨。后背正中站着慈航普渡的南海观音,左有善财,有立龙女,壁上有南海普陀的浮雕,右上角有象征性的天台山。
隋梅。大雄宝殿东侧,原有伽蓝殿,现改建成小巧玲珑的六角梅亭,亭前黄墙边有一株苍虬多姿的老梅树。相传为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树杆老似龙爪,但仍枝繁叶茂,近又返老转青,再结新果。每到大雪纷飞之际,暗香浮动,游人在梅亭小憩鉴赏,倍感清新。为国清寺一宝。邓拓有《题梅》诗一首,曰:“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三座中日天台宗祖师显彰碑和碑亭。日本天台宗尊奉中国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及其传人道邃、行满大师为宗祖。
1980年,日本天台宗为报祖师之恩,提出在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建立智者大师、传教大师和行满、道邃大师的显彰碑。中国佛教协会决定随喜日本天台宗的这一殊胜功德,并商定在显彰碑落成时共同进举行揭幕报恩法会。建碑工程于1982年春季正式开工,10月19日举行了显彰碑揭幕典礼。碑和碑亭座落在国清寺大殿东侧松林深处。碑亭座北朝南,东西宽10米,南北深6米,是一座“双层六角飞檐、朱漆斗拱回廊式”的木结构建筑物,与隋梅成一直线。亭内的三座碑高约丈许,中间是“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东边是“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赋”,西边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三座碑正面的碑文和“法乳千秋”的匾额由赵朴初撰写,背面的碑文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长老撰写。
观音殿。出捲洞门沿石级而上,中间是新建的观音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门口楹联是:“不舍洪慈遍尘刹,常游苦海渡群迷。”殿内横匾书:“慈航普渡”。正中站着千手千眼观世音,两边分坐着维妙维肖的32应身。殿东侧是碑亭,两侧是法华经幢。
锡杖泉。观音殿东有一古泉,周围以石栏,旁立石碑一块,上刻有“锡杖泉”三个字,并有碑文记:“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水即涌出,故名。”
东一轴线殿堂有:
最前面是客堂,正中站着柳枝观音(铜像),这是各地僧人来本寺挂单的地方。接着是聚贤堂(即斋堂)。第三为说法台(即方丈楼),是接待外宾的地方,四周挂满名人字面。最上面就是迎塔楼,匠额为蔡元培手书,是宾客下榻之所。
东二轴线殿堂建筑有:
前面是大厨房,接着是大彻堂,正中坐着毗卢观音(铜像),是僧众坐禅的场所(也称选佛场)。堂前院内东西两角各有菩提树一棵,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木本植物。最上面是修竹轩,为宾客吃饭的地方。
西一轴线殿堂景观有:
鱼乐园。入“双润萦流”小站,门内古木苍郁,鱼池如镜,这便是国清寺名园棗鱼乐园。鱼池是寺的放生池,呈圆形,周有铁栏,各色大色,摇首摆尾,自其乐,投以食饵,群鱼共抢,翻腾跳跃,情趣盎然。池东有一块雕刻精细高约6米的清乾隆皇帝的御题碑,碑文记载着国清寺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沿革。
池西边竖一块高约2米的石碑,上刻“鱼乐园”三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池旁有一小亭,曰“清心亭”,亭居高临下,飞檐翘角,内有石桌石凳,亭柱楹联书:“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光鸟性潭影人心”。写尽了园内赏心悦目的景趣。
安养堂。堂中有出海白玉观音,是年事已高的僧侣住所,堂前有莲花池。
三圣殿。在莲花池前,殿内有三尊樟木雕的丈六金身的西方三圣立像,正中是阿弥陀佛,左首是观音菩萨,右首是大势至菩萨,他们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者,主司普渡众生。
鹅字碑。三圣殿东侧有独笔“鹅”字石碑,黑底红字。独笔鹅字庐山藏鹅洞有、武昌黄鹤楼有、绍兴兰亭鹅池有,不足为怪,但国清寺的独笔鹅字碑倒有独特之处。字分两半,痕迹可见,但又浑然一体,从笔法、神韵上看来,不容置疑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实际上,这个独笔鹅字确实出自两人手笔。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人曹抡选补写的。据传,曹抡选发现这半块鹅字碑后,便确认出自王羲之手笔,决心补全这个残碑,他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贴,整整练了七年,终于补上了这个残缺的半边。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文物陈列室。现收藏有古代金玉器皿、佛像、碑刻、经书、字画、印玺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有释迦牟尼玉卧佛、隋塔砖雕佛像、《柳公权玄秘塔》、《天台宗历代宗师道影传略》等。也有日本赠送的部分礼品。文物陈列室东为祖堂。
妙法堂。单据三层,面宽五间。楼下为法堂,横匾书“妙法堂”,是讲经说法和举行一般佛事活动的地方,堂内洁净宽敞,正中置一精致讲座,上悬“台宗讲席”红底金字横匾,下挂智者大师水墨画像,左右两边,分列讲席数排。每当夜晚,红烛高燃,钟鼓齐鸣,僧众在此听讲念经。陈从周于1980年曾写《国清寺夜半参佛事》诗:“暂别尘寰事,空山叩寺门;万松人俱寂,月下几钟声。”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钦赐龙藏等珍品。
妙法堂东有三贤殿,殿内有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形态逼真的造像。西面是静观堂。
西二轴线:前面是伽蓝殿。正中是五百罗汉堂,1990年3月在兴建五百罗汉堂开挖基地时,挖出了北宋时期的铸币“铜钿”、瓷碗。铜钿上铸有“崇宁重宝”四字;瓷碗釉泽光亮,烧制工艺精细,据文物部门考证,这种瓷碗的式样,系北宋时期的造型。
后面是玉佛堂。供奉有台湾佛教界于1990年10月运来的玉佛。玉佛,是一尊释迦牟尼坐像,是台湾法济寺慧岩法师从缅甸请来的。玉佛高达1.3米,重达320公斤。佛像雕刻工艺精细,光泽照人,形象逼真,法相庄严,栩栩如生。
国清寺自1973年整修开放以来,在方丈唯觉法师领导下,香火兴旺,游客不绝。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烧香求佛,诵经做道场的逐步递增,影响远播海内外。
1993年6月3日,天台山国清寺为新任住持可明法师隆重举行方丈升座典礼。名山得主,这是天台山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参加这次典礼的有:中国佛教协会、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和有关地、市、县的佛教协会,国内各名山长老;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知名人士;浙江省、台州地区和地区各县、市党、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界人士千余人。来国清寺游览的游客和当地群众万余人,观看这一盛大的典礼,盛况空前。
新任方丈可明大和尚,是浙江省黄岩市人,出生于1928年,1942年出家,曾就读于南京灵岩山佛学院,现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天台县政协副主席、天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他爱国爱教,积极开展同各国佛教界和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弘扬佛教天台宗,振兴天台山国清寺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应天台山国清寺的邀请,韩国佛教天台宗代表团一行六人,在团长、韩国佛教天台宗宗务院院长田云德长老率领下,1993年6月3日至5日,前来天台,参加“天台山国清寺大殿佛像开光暨方丈升座典礼”,受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僧众的欢迎和热情接待。韩国佛教天台宗,同天台山国清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宋绍圣四年(1097),该国大觉国师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学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教义。学成回国后,弘扬天台宗教义,创立了韩国佛教天台宗。因此,该宗尊天台山国清寺的祖庭。韩国佛教天台宗,是该国的一大教派,有信徒百万,在韩国有很大影响。代表团在参加典礼期间,参拜了祖庭,并经双方商定,决定在天台山国清寺建立“韩国佛教天台纪念堂”。
1996年10月,应日本天台宗邀请,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率浙江省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延历寺,与日本、韩国天台宗信徒一起,参加了智者大师圆寂1400年纪念法会。三国天台宗信徒共祝中、日、韩人民友谊长存,世界万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