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俗谛和真谛

from 《佛学常见辞汇》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到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上述二谛,世俗谛略近于哲学上的现象,胜义谛则属于本体。三论宗说:“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

from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谛,真理上之实义,又圣者所见之实义也。二俗谛,俗事上之实义,又凡夫所知之实义也。

(术语)一、俗谛,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二、真谛,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若经谓之世谛,第一义谛,金刚不坏假名论谓之真谛,俗谛,瑜伽论唯识论谓之世俗谛,胜义谛,南海寄归传谓之覆俗谛,胜义谛,或谓之覆谛,真谛。其中以真俗之名最为通行。出二谛之法,诸家各异。法华玄义二曰:“夫二谛者,名出众经,而其理难晓,世间纷纭,由来硕诤。”南山之广弘明集二十四,明二谛,列古来之异说二十三家,而净影于大乘义章一,举四宗而辨相宗之二谛,天台于法华玄义二就藏通别圆四教,辨七种之二谛,嘉祥于二谛章,辨三种之二谛,慈恩则在义林章二末,于真俗辨四重。盖真俗之名,如言长短轻重,随于所对而重重不同也。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义林章二末曰:“体相、显现,目之为俗。”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真实义。”中论观四谛品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以一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百论下曰:“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智度论三十八曰:“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已上真俗二谛,于涉一切诸法,而分别事理浅深之义门也。梵,真Paramārtha-satyaSaṁvṛti-satya

from 《天台教学辞典》

俗谛与真谛。谛是具实相理体之基本理念。凡夫从实际事物现象中作观察为俗谛—世谛。圣人由事物之真实现象体认空,即依观察智而体会真理为第一义谛—真谛。但若从空,或有之单方面来理解是错误,必从空有两面之含具,去体认始能得到圆满结论!对二谛之具体内容,各宗派随其思想体系而解释不同。‘法华玄义’说:“陈世中,论破立不同。或破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自立二谛义。”继之说:“古今异执,各引证据,自保一文,不信余说,今谓不尔,夫经论异说,悉是如来善权方便,知根、知欲种种不同。”

from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的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的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此称之为“四谛二重”。四谛二重的世俗谛,是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四谛二重的胜义谛,是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

from 《法相辞典》

如谛施设建立中说。

二解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二页云:复言世尊!若有如是四圣谛者;何缘世尊复说二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世尊告曰:即于如是四圣谛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

三解 俱舍二十二卷十页云:如是世尊说谛有四。余经复说谛有二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如是二谛,其相云何?颂曰: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论曰: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彼物;应知名世俗谛。如瓶被破,为碎凡时,瓶觉则无,衣等亦尔。又若有物,以慧析余,彼觉便无;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时,水觉则无。火等亦尔。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应知彼物,名胜义谛。如色等物,碎至极微,或以胜慧析除味等,彼觉恒有。爱等亦然。此真实有,故名胜义。依胜义理,说有色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先轨范师作如是说:如出世智及此后得世间正智所取诸法,名胜义谛。如此余智所聚诸法,名世俗谛。

四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十四页云:余契经中,说有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问世俗胜义二谛,云何有作是说:于四谛中,前二谛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间现见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后二谛,是胜义谛。诸出世间真实功德,皆入灭道二谛中故。复有说者,于四谛中,前三谛是世俗谛。苦集谛中,有世俗事;义如前说。佛说灭谛如城如宫,或如彼岸。诸如是等世俗施设,灭谛中有。是故灭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谛。世俗施设,此中无故。或有说者,四谛皆是世俗谛摄。前三谛中有世俗事;义如前说。道谛亦有诸世俗事。佛以沙门婆罗门名,说道谛故。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空非我中,诸世俗事,绝施设故。评曰:应作是说: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苦集中有世俗谛者,义如前说。苦谛中有胜义谛者,谓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谛中有胜义谛者,谓因集生缘理。灭谛中有世俗谛者。佛说灭谛如园如林如彼岸等。灭谛中有胜义谛者,谓灭静妙离理。道谛中有世俗谛者,谓佛说道如船筏、如石山、如梯隥、如台观、如花、如水。道谛中有胜义谛者,谓道如行出理。由说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谛故;世俗胜义俱摄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虚空非择灭,亦二谛摄故。如彼广说。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