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遍知

(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上正遍知

(术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古译。注维摩经七曰:“肇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莫法不知,正遍知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正遍知海

(譬喻)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注上曰:“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节选

问曰:恒河中沙,为有几许?

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尘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此树林有几叶?”佛即时便答:“有若干数。”婆罗门心疑:“谁证知者?”婆罗门去至一树边,取一树上少叶藏,还问佛:“此树林定有几叶?”即答:“今少若干叶。”如其所取语之。婆罗门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后得阿罗汉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0 册 No. 279 大方广佛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节选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降霔大雨,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无能知数,若欲算计,徒令发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罗,以过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无不明了。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兴大法云,雨大法雨,一切众生、声闻、独觉所不能知,若欲思量,心必狂乱;唯除一切世间主——菩萨摩诃萨,以过去所修觉慧力故,乃至一文一句,入众生心,无不明了。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四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譬如空云澍大雨,一切无能数其滴,

唯除三千自在王,具功德力悉明了。

善逝法雨亦如是,一切众生莫能测,

唯除于世自在人,明见如观掌中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节选

法藏白言:……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大藏经补编第 7 册 No. 2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肉眼者,即此血肉之躯所具之眼。盖胜义净根,依肉体而有所照见,名曰肉眼。此眼所见有限,惟能见障内(对障外言。)之色。胜义净根者,清净见性之别名也。所见有限者,为烦恼所障故也。

○天眼,有由业力得者,如欲天以福业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天、无色天、皆是定力。定力者,谓作观想,想障外境。(障外,对肉眼所见之障内言。)观想成故,见障外事。(即肉眼不能见之事。)名为天眼。不必定生天也。即在人间,得此定力,便能有之。此指专修此定而言。若生欲天者之天眼,则是由修福业而得。生色天以上之天眼,或由修他种定而得,则皆为报得也。凡夫齐此二眼。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有。

○慧眼者,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亦名真谛。)智即是慧,故名慧眼。根本智,异名甚多。如实智、真智、正体智、如理智等等,以其能生起后得智,故名根本智。二乘圣贤,所见齐此。得此则天眼亦得,而过于天眼,能见天眼所不能见。然亦有所限,不及佛之慧眼也。

○法眼者,以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即是俗谛。)亦有种种异名。如权智、俗智、遍智、如量智等等,以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故名后得智。得此智者,不但证真空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因果果,起心动念等差别事相,故名法眼。然犹不及佛之法眼也。菩萨所见齐此。前三种眼,菩萨皆有,自不待言。惟无佛眼耳。

○佛眼者,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惟佛有之。故名佛眼。古德有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照异体还同者,谓但约照见之殊胜,名为佛眼。实则其体非于前四之外别有也。故前四约佛边言,虽名肉眼,而见无数世界。不同凡夫之有所限,只见障内也。以天眼言,凡夫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惟见一三千大千世界。菩萨天眼,虽胜二乘而不及佛。惟佛之天眼,能见恒河沙数佛土。以慧眼言,二乘慧眼,惟能照见我空。地上菩萨慧眼,亦是分证法空。佛之慧眼,则圆照三空,洞彻真性。以法眼言,菩萨法眼,所知障未尽,地地之中,各有分限。惟佛法眼,所知障尽,无法不知,故无生不度也。由是可知约佛边言,不过名为四眼,表其随感斯应耳。其实惟一佛眼而已。故古德曰:前四在佛,总名佛眼也。

○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者。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差万别极微细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以真谛言,声闻定多慧少,故但照我空,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而犹未尽明。盖证佛性,以慧为因,以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然定慧既未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唯佛与佛,定慧均等,了了见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也。以上释名相竟。

○佛说五眼,其旨云何?盖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也。


五眼

华严经的数字体系-说说“不可说”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