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第一节 空性无畏
萧平实师徒对佛法如意宝的损害是多方面的,许多传统宗派、祖师大德成了他们无理指责的对象,教界秩序受到不小冲击。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特别是为清除邪说垃圾和精神污染,再造健康爽朗的佛教文化生态,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对萧氏邪说加以实质性清算。如来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宣说了离戏大空性妙义,无倒抉择般若经密意的是中观诸了义论著。这些殊胜正法,历来受到佛教界的极大敬重。萧平实师徒却自不量力地向般若中观发难:“般若中观只是第一义谛的总相智与别相智,唯识是通达了别相智与总相智之后才能修学的种智,修学种智才能让你成佛,显教的般若经所说中观无法让你成佛(乃至不能登地,因不及“道种智”故。——引者注),只能让你入见道位(“第七住”)得总相智与别相智。”(萧平实《狂密与真密》)“实际上,学人只要想想: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即将在人间成佛,其所传授的法义当然一定是高广殊胜而且胜妙远远过于证得入地心的 龙树菩萨;而龙树所弘扬的是中观,只是般若中的总相智与别相智,不能令人修成究竟佛。”(《真假邪说》P208)那么,般若中观是否真如萧平实所言,仅为凡夫“总相智、别相智”境界,不是大乘了义正法呢?这事不由萧平实一人说了算。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涉及到基、道、果的一致性。如果法界本基不是现空大双运,胜义实相从空分讲不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自空,无上佛果是可以凡夫分别心直接执取的成实法,那么,般若中观所抉择的离戏大空性当然就偏离了实相本面,不足以成为善妙之道,无法让人登地成佛。但事实上,一切大乘了义经论均指出,法界本性乃是大空性和大光明(如来身智功德等)的无二大双运。因此,般若中观无疑是如实开显胜义实相的了义法门。对其说三道四,只能表明自己的无知。萧平实的“神我阿赖耶识”强烈呼唤一个对离戏大空性说“不”的胜义实相——这是一切常见外道的心声,成了症结所在。理应接受空性规范之法,却反过来想摆布空性:须从理论上放“萧氏第八识”之有边实执一马;须从地位上臣服于常见外道的神我邪执;须从性质上定为与圣果无缘的不了义法……正因为大空性是外道邪执的“天敌”,所以般若中观才成了萧平实师徒的眼中钉肉中刺。引发邪师谬论的不快,不表明般若中观不好。作为佛教徒,我们当然要以佛经祖语为准。下述经论从一切不执著、无相无所得的了义大自空角度,对般若中观所作的推赞,对于揭穿萧氏邪说具有重要价值。结束这趟有意义的精神之旅,回头再看“显教的般若经所说中观无法让你(登地)成佛”的奇谈怪论,兴许会有不同的感受。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讲道:“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实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最胜方便善巧,恒时增长觉分善根,由此善根常增长故,能行一切菩提分法,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趣入菩萨正性离生,是名菩萨无生法忍。”“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多,终不能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求证无上正等菩提,要学般若波罗蜜多乃能证得。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要有方便善巧,乃能证得,非无方便善巧而能证得。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见有法自性可得则应可取,不见有法自性可得当何所取,所谓不取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是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此是色蕴乃至识蕴,此是眼处乃至意处,……此是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此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此是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此是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此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此是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此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此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世尊,如来亦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修行安住圆满,具足种种功德故,得无等等色,得无等等受想行识,证无等等菩提,转无等等法轮,度脱无量诸有情类,令获殊胜利益安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亦于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种种功德皆悉圆满,已证无上正等菩提,当证无上正等菩提,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度无量众,令获殊胜利益安乐。是故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度至彼岸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世尊,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若天若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守护,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精进修行无障无碍。”“善男子等,若有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更依余经求无上觉,若能证得必无是处。譬如王子舍其父王,更就余人求为太子决不可得;菩萨亦尔,求一切智必因般若波罗蜜多,若依余经定不能得。譬如犊子若欲须乳必依其母,若就余牛则不可得;菩萨亦尔,求大菩提要依般若波罗蜜多,若依余法必不能证。”《放光般若经》云:“菩萨欲学六波罗蜜者,欲得诸佛境界一切智者,当学行般若波罗蜜,当受当持当讽诵读,广为人说解其中事,亦当供养所有名花名香缯彩华盖,若干方便当供养之。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者,是诸佛所尊是尊道之御。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汝为尊重爱敬如来不?’阿难对曰:‘唯然世尊,爱敬如来,如来自知。’佛语阿难:‘汝实爱敬于如来,阿难,汝前后侍我以来,汝身口意常有善慈,今吾年以老矣,弟子所应供养者,汝以为毕不为不毕,从今以往当恭敬承事般若波罗蜜。’世尊于是从一至三,如是嘱累于般若波罗蜜,所以殷勤郑重者何?欲令不断故。若般若波罗蜜断者,一切众生永为盲冥,若般若波罗蜜在世不断绝者,诸佛如来亦不断绝,若般若波罗蜜有断绝者,诸佛如来亦当断绝。”“‘何以故?拘翼,过去十方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诸弟子众,皆悉从是般若波罗蜜中,于无余泥洹而般泥洹故,当来及今现在十方诸如来皆从般若波罗蜜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诸三十七品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声闻辟支佛法、菩萨法及佛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极大术,般若波罗蜜无上之术,般若波罗蜜者无等之术,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者,已弃诸不善之法,总持诸善之本。’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拘翼,是般若波罗蜜者,极大之术无上无等之术。何以故?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皆由是术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当来今现在诸佛,亦当由是术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佛。’”“何以故?十方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故。复次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读持习行中事,是人终不堕三恶趣,亦不堕罗汉辟支佛地道,正住阿惟越致地。”“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皆由般若波罗蜜成阿惟三佛,诸弟子众亦各得其所成,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甫当来今现在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当由般若波罗蜜成阿惟三佛,诸弟子众亦各成其所得,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何以故?此三乘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故。”“是般若波罗蜜者,当知其尊在诸贤圣之上,当视是人如世尊无异。所以者何?得见般若波罗蜜者则为见世尊已,世尊则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则是世尊。何以故?过去当来今现在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得成阿惟三佛故,诸贤圣智及诸阿惟越致菩萨,皆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出,得成阿惟佛。”“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诸菩萨摩诃萨之大益,能使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诸不欲舍如来三宝者,不欲弃去来今佛道者,慎莫弃舍般若波罗蜜。”“拒逆深般若波罗蜜者,为拒逆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萨云若,已以逆萨云若罪故断萨云若,用断萨云若罪故当入泥犁中见煮,无央数百千岁从一泥犁出复至一泥犁,至劫尽火烧时,当复至他方大泥犁中,他方劫尽当复从他方一泥犁中复至一他方泥犁中,如是遍诸他方泥犁,以用是断法罪故当复更来生是间泥犁中,当受泥犁中剧痛之罪。至劫尽当堕他方畜生中,如是展转遍堕十方诸畜生中,从畜生中出当生炎楼,受薜荔形极剧勤苦,如是久后才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生盲家或生杀人家,或生鱼猎家屠杀家,或生下贱乞丐人家,或盲或聋或无手足,或喑哑不能言,受是罪已当复生边地无佛无法无弟子处,作是断法者皆当具足受是上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须菩提!所有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得、当得,皆因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得。”“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能生一切诸善法若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能受一切诸善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舍利弗,过去诸佛行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行般若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今现在十方诸国土中,诸佛亦行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般若波罗蜜经耳,是功德故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过去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由此显见,第二转法轮中再再赞言的“般若波罗蜜”,主要是指“般若波罗蜜经”所广大开显的无相大空性。——引者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何以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摄一切善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如是如是,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未来现在世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则不远离一切种智;不远离一切种智,则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当远离般若波罗蜜。”《小品般若经》云:“如过去诸佛及诸弟子,教如来住空法中,亦教学诸波罗蜜,如来学是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今得若当得,皆因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如是示十方诸佛萨婆若,亦示世间。”“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以是因缘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非毕竟离者,则非般若波罗蜜。如是须菩提,亦不离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以离得离。”“过去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出,而般若波罗蜜不尽;未来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出,而般若波罗蜜不尽;现在无量世界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出,而般若波罗蜜不尽。是故般若波罗蜜,已不尽今不尽当不尽。阿难,若人欲尽般若波罗蜜,为欲尽虚空。”“诸经不能至萨婆若者,菩萨舍般若波罗蜜而读诵之,是菩萨则为舍本而取枝叶。何以故?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学般若波罗蜜,能学世间出世间法,若舍般若波罗蜜,菩萨当知是为魔事。”……般若中观是否如萧平实师徒所言,仅属凡夫境界,上述教言做出了最权威的论断。《小品般若经》还讲到:“‘若有菩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是时恶魔忧愁如箭入心,譬如新丧父母甚大忧毒,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恶魔甚大忧毒。’‘世尊,但一恶魔愁毒,三千世界恶魔皆悉愁毒耶?’‘须菩提,是诸恶魔皆悉忧毒,各于坐处不能自安。’”“如是如是,须菩提,若人不受持读诵修习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人新发道意,少智少信不乐大法,为魔所摄,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虽多有如是魔事及诸留难,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书读诵说,当知是等皆是佛力。何以故?恶魔虽复勤作方便欲灭般若波罗蜜,诸佛亦复勤作方便而守护之。”“‘世尊,般若波罗蜜,恶魔常欲伺求断绝。’‘须菩提,恶魔虽欲伺求断绝亦不能得。’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谁神力故,恶魔不能留难般若波罗蜜?’‘舍利弗,佛神力故恶魔不能留难,舍利弗,亦是十方无量世界现在诸佛神力故,恶魔不能留难,诸佛皆共护念是菩萨故,恶魔不能得便。’”“‘须菩提,我法中多有如是等痴人,诽谤拒逆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诽谤拒逆深般若波罗蜜者,即诽谤拒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诽谤拒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诽谤拒逆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萨婆若;诽谤拒逆萨婆若者,即诽谤拒逆法宝;诽谤拒逆法宝者,即诽谤拒逆僧宝;诽谤拒逆三宝故,即起无量无边重罪之业。’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人诽谤拒逆深般若波罗蜜有几因缘?’‘须菩提,是痴人一为魔所使,二于深妙法不信不解。复次须菩提,是痴人得恶知识,不乐不喜修习善法,又深贪著常求他过,自高其身卑下他人。须菩提,以是因缘故,诽谤拒逆深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云:“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五逆罪与破法罪相似耶?’佛告舍利弗:‘不应言相似。所以者何?若有人听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时,毁呰不信般若波罗蜜作是言:不应学是法,是非法非善非佛教,诸佛不说是语。是人自呰毁般若波罗蜜,亦教他人毁呰般若波罗蜜;自坏其身亦坏他人身;自饮毒杀身亦饮他人毒;自失身亦失他人身;自不知不信毁呰深般若波罗蜜,亦教他人令不信不知。舍利弗,如是人我不听闻其名字,何况眼见共住。何以故?当知是人名为污法人,为堕衰浊黑性,如是人若有听其言信用其语,亦受如是苦。舍利弗,若人破般若波罗蜜,当知是名为坏法人。’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坏法之人所受重罪,不说是人所受身体大小。’佛告舍利弗:‘不须说是人受身大小。何以故?是坏法人若闻自所受身体大小,便当吐热血若死若近死苦,是破法人闻如是身有如是重罪,是人便大愁毒,如箭入心渐渐干枯。作是念:破法罪故得如是大丑身,受如是无量苦。以是故,佛不听舍利弗问是人所受身体大小……须菩提,若破般若波罗蜜,毁呰般若波罗蜜,则为破十方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则为破佛宝;破佛宝故破法宝;破法宝故破僧宝;破三宝故,则破世间正见;破世间正见故,则破四念处,乃至破一切种智法。破一切种智法故,则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罪。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罪已,则受无量无边阿僧祇忧苦。’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愚痴人毁呰破坏是深般若波罗蜜,有几因缘?’佛告须菩提:‘有四因缘,是愚痴人毁呰破是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世尊,何等四?’佛言:‘是愚痴人为魔所使故,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名初因缘;是愚痴人不信深法不信不解心不得清净,是第二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愚痴人与恶知识相随心没懈怠,坚著五受阴,是第三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愚痴人多行瞋恚自高轻人,是第四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以是四因缘故,愚痴人欲破坏深般若波罗蜜。’”这些精彩的预言和论述,让人对佛陀的智慧钦佩万分。有了诸佛菩萨的垂念护持,般若中观还需怕谁?不出意外地,补处弥勒在《大般若经》中,也没给自作多情的萧平实师徒带来什么好消息:“弥勒菩萨言:‘大德,若菩萨摩诃萨久修行六波罗蜜多,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宿殖善根久发大愿,为诸善友之所摄受,善学诸法自相空义,是菩萨摩诃萨能于所缘事,随喜回向心,诸善根等无上菩提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发起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随喜回向,以非二非不二为方便,非相非无相为方便,非有所得非无所得为方便,非染非净为方便,非生非灭为方便故,于所缘事乃至无上正等菩提能不取相,不取相故非颠倒摄。若有菩萨不久修行六波罗蜜多,未曾供养无量诸佛,不宿殖善根,未久发大愿,不为善友之所摄受,未于一切法善学自相空,是诸菩萨于所缘事,随喜回向诸善根等无上菩提,及一切法,犹取其相而起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随喜回向,以取相故犹颠倒摄。”“时具寿善现承弥勒菩萨摩诃萨神力加被,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新学大乘菩萨摩诃萨若修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般若波罗蜜多。若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若住内空,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内空。若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住真如,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真如。若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修佛十力,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佛十力,若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修无忘失法,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无忘失法。若修恒住舍性,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恒住舍性。若修一切智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一切智。若修道相智一切相智,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修一切陀罗尼门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一切陀罗尼门。若修一切三摩地门,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一切三摩地门。若修菩萨摩诃萨行,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菩萨摩诃萨行。若修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无上正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先世已于睹史多天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请问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趣,彼乘如是善根力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无有懈倦。”“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言:‘弥勒菩萨摩诃萨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亦于此处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此贤劫中当来诸佛,亦于此处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显然,弥勒菩萨和释迦如来一样,对遮破一切戏论耽执的般若大空性极为重视。“一切法(毫无例外的)自相皆空”、“无相无所得”的大自空妙义,弥勒菩萨不仅在般若会上、兜率天宫广为传讲,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后,于龙华会上仍要大转般若法轮,广利有情。作为“第一波罗蜜”的般若波罗蜜,体现了大乘佛教的究竟智慧和不共魅力,顺理成章位居六度之首。我们乐意看到并经常想起,世尊法施利生的三个宏观阶段中,唯有第二转法轮被冠以“般若”之名,并于数千年中备受敬重。这应当不是个偶然现象。既然佛陀和弥勒菩萨都如此推赞般若妙义,定下了“不修学般若空性就不能成佛”的基调,历代祖师大德们对般若中观的态度,便可想而知。玄奘法师翻译的《大乘广百论释论》(圣天菩萨造颂、护法菩萨作释)中云:“略言佛所说具二别余宗不害生人天 观空证解脱论曰:佛说无量深妙法门,利乐有情要唯二种:一者不害能感人天,二者观空能证解脱……真如实际离相名空,正观此空,证涅槃乐。空无我理,于诸法中无相无名,咸同一味寂静安乐,即是涅槃,此必观空,方可证故。”“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涅槃不二门 能怖众恶见论曰:求解脱者除妙空观,无别方便能证涅槃。智者欲除诸恶见垢,离此无有余胜方便。有见执有所缘境故,如余有见不证涅槃,亦不能除诸恶见垢。修此空行至究竟者,能证极果无上菩提,普为有情方便开示,复令圆证所求妙果,诸有能成自他利乐,空无我观最为胜因,故应善知有情根性,方便开示令其悟入。”窥基法师于《金刚般若经赞述》中讲道:“由般若是诸佛本母能出生诸佛,故诸佛同赞,故若有受持乃至四句者胜以多供养也……若持般若者,当得成佛济利甚多,故功德胜也。若横望言之舍身极苦,望竖说者不及持经也。”复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云:“三世觉者由依此故证智达空名得正觉,或唯空性说名菩提……故亦说佛依于般若;或依即修,佛由因位依行般若得正觉故。此彰五法:一净法界,即佛法身真如涅槃,具真性相微妙功德,由观空理所得果故。……金刚分言: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一切如来从此经生,是故三佛俱是菩提。理趣分说,信学此经速能满足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故三菩提皆由此得。”吉藏大师《金刚般若经疏》云:“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般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复次,譬如丈夫食小金刚终身不销,般若亦尔,若能了悟不可朽灭必得作佛。复次若有众生,得金刚宝远离一切贫穷困苦受诸安乐,若得般若离生死苦得大涅槃。”从具体事相看,闻受般若大自空妙义而超凡入圣的实例也举目皆是。当年般若会上,就有无量人天大众于言下顿悟无生,喜领法益。譬如:“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十二那由他诸天人得无生法忍(照萧平实自己的说法,“无生法忍”唯是登地圣者的境界。——引者注),十方诸佛说是般若波罗蜜时,无量阿僧祇众生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如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数量无等等法时,众中有五百苾刍,不受诸漏心得解脱;复有二千苾刍尼,亦不受诸漏心得解脱;复有六万邬波索迦,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净法眼生;复有三万七千邬波斯迦,亦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净法眼生;复有二万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于贤劫中受记作佛。”(《大般若经》)“见佛第二转妙法轮,此中无量百千天子,闻说般若波罗蜜多,同时证得无生法忍。尔时世尊告善现曰:‘如是法轮非第一转亦非第二,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为转故不为还故出现世间,但以无性自性空故。’”(同上)“尔时会中七十二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诸有情类远尘离垢生净法眼,无量百千诸有情类,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同上)“说此法时众中八万四千天人俱发无上正等觉心,三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有情远尘离垢生净法眼,一万二千苾刍诸漏永尽。”(同上)“故说如是大般若经,说此法时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复有无边诸有情类,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尔时如来记彼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善勇猛等诸大菩萨及余四众,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上)“说是法门时,众中三万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三万六千菩萨皆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万人天得远尘离垢法眼净,无量无边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众中七十二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得远尘垢法眼净,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同上)……看看上述光辉教言,再看看“般若中观只是第一义谛的总相智与别相智……显教的般若经所说中观无法让你(登地)成佛”、“龙树所弘扬的是中观,只是般若中的总相智与别相智,不能令人修成究竟佛”等奇谈怪论,任何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节 野心家的算盘
铁的事实还了般若中观之本面,躲在公开谎言背后的鬼胎,也就藏不住了。让我们顺藤摸瓜:
“在《宗门正道》书中, 平实导师如实的评论云:‘……中观、唯识俱以第八识为根本故;舍第八识性、于第八识性之外言有中观者,皆是误会佛旨故;误会佛旨而言中观者,俱名戏论也。’”(《真假邪说》P113)
“若外于如来藏而有般若中道可证者,斯非真实中道般若;不能贯通三乘诸经故,不能依之而证解三转法轮唯识诸经所说种智奥义故,不证种智则永不能成佛故。若证如来藏而起般若中道智,则无如是诸过,众缘具足者,不唯一世即入初地,未来亦将速成佛道。此世所得道种智,其慧深妙,世间无有能与之对话者。”(《宗通与说通》)
“然世尊所言之空性,乃谓众生皆各本具之第八识心,恒离见闻觉知、恒离贪染、不着一切三界法,本性清净,故名空性,非谓五阴及诸法之无常空也。”(《狂密与真密》)
“真正之中观,不论在四阿含诸经中,或在第二法轮诸般若经中,或在第三法轮之唯识系诸经中,皆以如来藏之中道性为中道观之主体,依第八识如来藏之中道性而作观行,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之中道性,名为般若。亦依第八识如来藏之一切种子之证知,而成就一切种智。”(同上)
……
照萧张师徒所言,为了证得可怜巴巴的一点“总相智、别相智”,般若经典和龙树中观也必须跟“第八识如来藏的中道性”挂上钩;而他们所谓的这个“中道”,却偏偏是与离戏空性无干、始终是以凡夫分别心确认和肯定下来的实常法。这样的般若中观,这样的“中道”,才符合“神我阿赖耶识”的实际需要,才能让萧平实师徒放心踏实。除此之外的一切理论(如中观应成派)和论师(如月称、寂天菩萨等),便不讨他们的欢心。
那么,般若中观是否真可容忍“神我阿赖耶识”的渗透,接受“萧氏伪唯识”的贬压和收编,沦为其附属品呢?
般若中观的真实密意,究竟侧重于遮破还是建立,是很明显的事。重点借助遮诠的方式抉择离戏空分,以及借助表诠的方式抉择缘起显现,是二、三转法轮和中观、唯识的不同特色,两大体系最终的殊途同归,是由现空双运法界本性所决定的。就像不能以火的热性抹杀火的光明,或者以火的光明抹杀火的热性一样,一本体异反体(侧面)的离戏空性和光明显现不能亦不需成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对了义的中观、唯识或空分、现分任一方的排斥,在本质上都是对现空双运实相的反动。
般若经里明确讲到,从色法至一切智智均为无实空性,可见空基(空性所抉择、适用的对象)是十分广大的,涵盖了三自性、八识聚、有为无为等一切所知法。天台宗认为,大乘空性可入通、别、圆教,由是亦知空理极为甚深微妙。若从现空双运、三谛圆融的了义角度看,何时何地皆无有与显现法截然割离的独立空性。所以说,此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般若中观是否涉及到了第八识、如来藏,而是般若中观抉择出的究竟是何等样的胜义实相:是自性不空、可以分别心死死执取的呢,还是寂灭一切情执戏论无相无缘?是偏堕于空性或显现之一方呢,还是二谛无别现空双运?
萧张师徒所谓“本来一法的佛法”,显然不是从现空双运、性相圆融的角度讲,这里的“一法”,仅仅是指拒绝了离戏大空性的实常阿赖耶识。空性既然成了“一法”之外的“二法”,那么其在大乘佛法中的地位,自然就不受保障。如此露骨的偏堕和实执,居然也好意思叫做“中道”,真是可笑!
中观和唯识的圆融,并不需要以一方“吃”掉另一方为代价,就像火的热性和火的光明不必要也不可能分出个高低贵贱你死我活一样。完全堕在有边戏论、常见实执中的“萧氏中道观”和“神我阿赖耶”,竟想渗透、收编般若中观,给自己垫脚,可谓打错了算盘!
我们知道,凡夫分别心的落处,不外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而彻底遮破四边戏论抉显超言离思的胜义实相,即是般若中观的精华妙义。因此从本质上讲,大空性并不总是矛头对外,唯在外境上作文章,其根本目标,乃是遣荡内心的实执戏论。当分别心彻底寂灭的时候,圣者无分别智慧不欣然现前,是不可能的事。反过来看,千方百计地躲避大空性,必是出于袒护实执分别心的狭隘考虑。一面纵容“神我阿赖耶”的有边实执壅塞心间,一面热切期待离戏无垢的“道种智”从天而降,会有这般好事么?
我们可以设想,假设有常见外道混入佛门,他们会急着做什么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对如照妖镜般直接危胁其常见戏论生命安全的大乘空性百般刁难,狠命打压。因此,即便对般若中观心怀不满,萧先生师徒也应当注意避嫌才是。
事实证明,真正与登地成佛无缘的,恰恰是把实法与人的“萧氏伪唯识”!一边咬牙切齿地对般若大空性说“不”,一边掩着耳朵叫喊自家的胜义现基没有落在分别戏论中、非为意识境界、是唯一的成佛之道,这个贼样,真能把铃铛偷走吗?
对这样的贼,必须单刀直入地拦住勘问:你们认为法界实相中存不存在四边戏论?你们认为圣者无分别智慧的现前,需不需要以四边戏论、意识分别心的彻底寂灭为前提?无误开显离四边的法无我实相、能帮助修行人直接断除意识分别心的般若大空性,对你们而言真是可有可无吗?
你们手心里有没有攥着想躲避空性的东西?你们以意识心舍不得放下的这个东西,对转凡入圣难道不会构成障碍吗?
既然紧执不舍,此“真心第八识”又焉能不落于四边戏论、意识分别中,不与离戏实相相违?违背实相的见解和修行,如何引生大乘圣果呢?
对无倒抉择了离四边的法无我实相的应成派不满,等于是说四边戏论无罪了,难么请问萧张先生:你们的“真心第八识”,到底准备落在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的哪一边中呢?抑或落在某个更高雅的“第五边”中?
何时何地,想要逃避离戏大空性,还自诩拥有个优美的实常现基的所谓“唯识”,都和常见外道一直津津有味地思议着的“不可思议神我”脱不开干系!倘若不止一打的先生相信,有一个可以骄傲地对离戏大空性说“不”,同时还不违法无我实相、不落意识分别的究竟胜义谛,那就是悲剧。
远离光明却不陷入黑暗,魂牵梦萦还说毫无挂碍,这可能吗?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证之,必先空之。大乘佛教告诉我们,只有爽利地放下对真心如来藏、胜义圆成实等一切法的挂恋贪执,才能悟入真如并现前无尽功德妙用。越是追逐,越发远离;越是爽利地放舍,越会乖巧地爬上您的手心——我们一再发现这条有趣的普适性原则在多个层面尤其是解决生命根层问题时悄无声息地发挥着决定性影响,并为之感动不已。
最不能堪忍无生大空性的人,却说唯有自己证得“无生法忍”;坚持和意识分别心的直接对治法——般若空性作对,搂住“神我阿赖耶识”不放,却反骂别人都堕在“意识境界”……萧平实师徒不但在掩着耳朵偷铃铛,而且还在扯着嗓子喊“——捉贼!”
这就更坏事了。
如果一定要说般若中观会给人带来什么“损失”的话,那只能损失掉无始以来的非理妄执。——这有什么好心疼的呢?如果直接有效地对治实执戏论、意识分别心的大空性,需要成为般若经、应成派的罪名的话,那么,绝待离戏的胜义法界和如来不思议境界,又该当何罪呢?
《中论》说:“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萧平实师徒正因为缺乏基本的佛法知见,想当然地把般若中观妙义和自己所能思及的断空、顽空混为一谈,才神经质地对般若经、应成派大肆贬毁。这个悲剧,让我们对如理了悟大空性的重要性,生起更深的认识。
中观应成派和了义唯识宗,实际是圆融无违的。究竟无垢的唯识见,对有关三自性、八识聚的实执所作的破斥,与中观宗一样精彩。在究竟层面上,空有二宗早就互致了亲切的问候,岂敢烦劳萧先生师徒满腹心事地跳出来,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
这些问题,在第五、六两章中还将作深入探讨。无论如何要知道,盗用唯识名义贬压般若中观,绝非出自广弘唯识正理的好心肠;趁机兜售“神我阿赖耶识”,拿“萧氏伪唯识”来渗透和收编传统教法,才是投机者的如意算盘。不信请看:
“因此一邪见而否定唯识增上慧学,否定能令人成就佛道的唯识增上慧学,否定唯一可以使人成就佛道的唯识增上慧学,这样否定佛教中的最胜妙法的寂天,可以说是佛教中的菩萨吗?”(P158)
“因为大陆现在没有宗门正法,全球都没有,目前只有台湾有。可是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全台湾也只有正觉同修会有,目前确是这个样子”(萧平实《大乘无我观》)
萧平实独霸教界的美梦,可算是找到了一具称心如意的枕头。
试想:当天下能够成就佛道的法门唯一剩下个“神我伪唯识”的时候,当这唯一的成佛之道唯一为“萧氏同修会”所拥有的时候,当这唯一拥有唯一的成佛之道的同修会又唯一地掌控在一个叫“萧平实”的先生手中的时候,人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万幸,这一切都不过是场一厢情愿的白日梦而已;野心家不分昼夜的做梦功夫,人们不是头一遭领教。
假唯识之名,吞掉所有传统教派而独霸教界,此即是萧平实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个既定战略,需要完成一项配套工程,即无条件成立“唯一的成佛之道唯一地掌控在萧某人手中”。这项工程,对一般人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甚而可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到了厚黑有术的萧平实哪儿,却似乎什么都不成问题了!这不,几番搅扰,几番折腾,这一最高原则不就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挂起来了么?闯打江山之际,稍有风吹草动,辄祭出这把“尚方宝剑”,那古往今来一切宗派法脉、高僧大德谁能不剑下领命,一任老夫摆布?!想起古代封建帝王常爱拍打着胸脯喊的那句话“朕就是法律”——这话等价于另一富含中国特色的名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萧平实为何总乐颠颠地喜欢以“独夫孤子”自况了。
要顺顺当当地称孤道寡,还需要对正统唯识学下一番手脚。一旦将法性如来藏和有法阿赖耶无条件等同起来,一旦悄悄赋予此“萧氏阿赖耶识”诸项常见神我特性,一旦将此实常现基捧为可对般若大空性说“不”并须以意识心死执不舍才能登地成佛的绝对真理……,此种一反大乘精神的“神我伪唯识”一出笼,势必带来巨大的无序杀伤力,并对佛教界造成极大破坏。而在破坏和混乱中成事,正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抱着他的那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萧平实做开了美梦……
当一切教法和祖师的正邪贤劣,都需要以一个投机小人捏造出的古怪标准衡定时,这个乱子就未免闯得有些大了。但是,古德们早就说过:“涅槃无异路,方便有多门。”(语本《楞严经》“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为适应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性和意乐,如来圣教中也备有多种多样的方便法门,俾有缘众生皆能因病就药,超凡入圣。若欲将众多传统教法都贬谪到不能证得圣果的下位去,则不啻于诽谤一切智智的佛陀未能洞悉众生机缘而大开方便之门,或者断言天下众生只有一种病症、一种根性、一种意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进一步分析,如《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可见,即便执著刹那无常的依他起识自性实有,也是大乘了义教法所破斥的对象,更何况具足外道神我特征的实常僵化的“萧氏阿赖耶识”呢?大乘佛教的修证精要(“涅槃无异路”),乃是扫相离戏的“真如实观”,而处心积虑地把实法与人的“萧氏神我伪唯识”,却完全与此善证修法背道而驰,始终落在粗大的有边戏论和意识妄执中。不好生检点自身过失,反而自鸣得意目空一切,可知道世上还有“羞耻”二字吗?
我们不说“萧氏神我伪唯识”是登地成佛的唯一障碍,但如果说它是妨害获证圣果的大邪见之一,说它是断人慧命塞人悟门的典型遍计法,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第三节 仗不上人势的尴尬
尊胜千古的禅宗,也在不经意间惊破了萧平实称孤道寡的美梦。他们于是起哄:
“中国的禅宗,实际上来说,所追求的开悟明心境界,证量上尚不能及于初地境界。在佛法的修证领域里,只是属于刚刚开启了这个无门之门,进入了佛法的大门开始探头探脑而已;禅宗的明心者才刚刚找到真心,明了自心真如阿赖耶识,刚刚获知‘无生忍’智能而已。对于大乘佛法的浩瀚广阔、精致神彩与富丽辉煌的叹为观止、不可思议处,尚未能够领会,只是刚刚迈出了真正修行佛法的第一步阶段而已。禅宗学人刚刚开悟的修证境界,远不及于玄奘菩萨已经证得的三地‘无生法忍’的自心光辉灿烂、甚深微妙处的境界;当然更远不及于弥勒菩萨所证知的倍复不可思议的等觉境界。是故,在六祖悟后,五祖开示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法语,意谓开悟只是初始入道,亦谓禅宗的开悟只是修道的开始,所以开悟只是踏入内门修学佛法的初步而已,距离真正成佛,尚有无量的法门须要修学,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的深广无涯。”(《真假邪说》P20)
“五祖时,由于古代交通的不易联络南北,因此五祖不知道:‘他乡早已百花开’,佛教正法已经经由玄奘菩萨大弘于印度,即将传回中国。然而,因为因缘的安排,让六祖隐匿在猎户中经过十多年,也就错过了与玄奘菩萨、窥基菩萨见面论法的机会,也使得六祖不能获得地上菩萨所应有的增上慧学,亦不能将增上慧学加以广传……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六祖惠能与 玄奘菩萨、 窥基菩萨不得见面的机会,这也是禅宗之所以能够广传、延续不断以到今日的原因;因为《成唯识论》太艰深、太深广、太胜妙,如果不是证量很高的地上菩萨,是无法细腻的宣演教授其‘无生法忍’真实义理的;因此《成唯识论》的法义,实际上,只传了两代就断了,实在是因为曲高和寡、知音难寻、后继无人。禅宗的证悟,实际上只得‘大乘无生忍’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无生法忍’,这是因为:单单只是要由证悟后,再能够修证到初地境界,那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要修证到能够认识 玄奘菩萨真义的境界。历代祖师,能够修证到初地境界的,真的也是凤毛麟角,为数是很稀少的。”(P43~44)
“由此可知:禅宗祖师的开悟仍不能成佛,亦未能入初地,更非悟得佛地真如,只是第七住位之‘真见道’,还须悟后进修‘相见道’等法,才能进入初地。”(《真假开悟》)
“一切禅宗祖师初悟之时唯阶七住,尚不能知玄奘大师三地入心之无生法忍道种智,乃至六祖溯至初祖菩提达摩,皆须拜于玄奘门下受学故,是故玄奘不入禅宗。”(《宗门血脉》)
“知此定位已,则能了知禅宗之证悟,只是大乘般若智能之初见道而已,尚未能至般若见道之通达位。知此已,则能起心探究悟后进修成佛之道所修证之内涵,则必将渐次探究诸经,而终必进入第三转法轮诸唯识系经典中,戮力探究成佛之道,则必渐次了知佛道之次第,则可渐次进向初地通达位。”(《大乘无我观》)
……
弥勒菩萨、龙树菩萨、玄奘法师、六祖大师等大圣者们的境界层次、“功力”高下,无须我们费神琢磨;平等地净心顶戴,才是后学佛子的本份。把佛教“名人”来个排班站队,然后竭力攀附“位置靠前”者,使劲贬毁其他人,这种幼稚的投机活动,是小人们的雅癖。在正式替禅宗昭雪之前,有必要先就萧平实师徒的这种下流行为谈上几句。
古代祖师的功德境界,与后学弟子的水平层次、见解修证,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这是不一定的。就像苏东坡和柳屯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不同,不直接决定每个文科生或理科生的智商、才干一样,无论前辈祖师的境界有无差别,都不会导致后代学人不劳而获或身价骤增。即便是内道佛子,有幸接触殊胜法门,最终能否获得正见和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善根和精进;任何一个伟大的教派都不能保证,绝对不出不成器的弟子。既然如此,萧平实师徒这种外道邪见者一个劲地拿咱们内道祖师往自己脸上涂金,又有什么意义呢?
圣者菩萨的利生法行从来是随缘应机圆通无滞,诸般示现亦深密灵妙,决不可以凡夫心妄加揣度、臧否。每位持教圣祖,都肯定具有圆满的教法功德,也必然于“中边皆甜”的如来正法平心敬奉,不会有任何偏袒亲疏之念。当然,在平等无著的心境下,他们乘愿转轮之时也不妨随顺所化众生根性而宣说相应妙法,并且示现对自宗法门的特殊信心。因此,平等的心态和有所侧重的行为,实际并不矛盾。作为一名佛教徒必须深刻体解此中妙理,才能做到不因人废法、因法废人,不片面地拿祖师们表相上的示现游舞来妄判教法的高低贵贱,从而造下谤法谤僧重罪。
能否因为世尊讲过小乘法,就断定小乘法高过弥勒菩萨弘扬的唯识学呢?如果人法捆绑定位的僵化观念真的可行,那么,《大般若经》中弥勒菩萨对“无相无所得”的般若自空妙义的开显、赞叹,龙华会上弥勒菩萨的广转般若无相法轮,以及“弥勒五论”中专门抉显般若道次第的《现观庄严论》,又当作何解释呢?
《真假邪说》讲道:“弥勒等觉菩萨和三地的无著菩萨,证量不是远高于初地的龙树菩萨吗?怎么会去专弘层次较低的唯识佛法?等觉菩萨所弘的唯识一切种智又怎么会比初地菩萨所弘的中观更低呢?”这种幼稚的比较,显然也是人法捆绑定位的僵化思想在作怪。如果萧平实师徒能够了知,龙树菩萨并非绝对是仅登初地的“低级圣者”,他们也许就不会妄想借此将般若中观贬为“低级法门”,以提升“萧氏神我伪唯识”生存状态的安全系数了。
吉藏大师在《中观论疏》里,对龙树菩萨的真实身份作了披露:“问:龙树是何位之人?答:圣迹无方,高下未易可测,仅依经传叙其浅深。睿公云:功格十地道摸补处,是穷学之人。传云: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耀,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学。外国为之立庙,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为菩萨乎?匡山远法师云:名贯道位德备三忍,亦十地高仁也。依楞伽经,大慧菩萨问:世尊灭度后佛法何人持?佛答:大慧汝当知,南天竺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为人说大乘无上法,能破有无见,住初欢喜地,往生安养国。释此语不同。旧云:龙树是初地人。关内姚道安学智度论云:此是龙树引众生令入初地,而实是十地人也。”
《佛光大词典》云:“【龙树本迹】本迹,又作本地垂迹。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谓近成之垂迹。即指实体与其影现。龙树本迹,即指龙树之本地与垂迹。谓龙树菩萨之本地,乃过去之妙云相佛,或称妙云自在王如来;今为现迹之身,乃位登初欢喜地之菩萨。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五一·八五六上):‘此二菩萨不相离俱行转,出现本迹,利益众生。(中略)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云:“龙树菩萨之本地,谓为过去之妙云相佛,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今为垂迹之身,在初欢喜地之位云。三宝感应录下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弘法之付法传上曰:‘寻本则妙云如来,现迹则位登欢喜。’八宗纲要上曰:‘龙树则昔之妙云相佛,今则寄位于初欢喜。’”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痛切开示道:“凡佛祖圣贤出世,止循循诱众生,非卖自己风光,何须汲汲炫其所长,惟恐门庭或卑,名位之或下邪?才有一念争门庭、分高下心,便是生死根本,以此撑持,则法门日陋,直至不可复救而后已。痛哉痛哉!予于此梦寐永泣,无可轻与言者,法友或能信此,为一拈之。”可见,以凡夫心来妄测圣境,是件很危险的事。若是强拉古德为自己割裂、贬毁圣教的行为开路助拳,逐一断送掉人们对祖师大德的信心,那就尤为不妥了。
历史上,唯识论师与他宗的正常辩论,皆本于澄清法义幽旨利益后代学人的菩萨行愿,与萧平实师徒这种别有用心的行为有着霄壤之别。他们的言论,一看就缺乏正常法义辩论所应有的特征,而是处处洋溢着全盘推翻传统圣教、重新洗牌的冲动。这不能不让广大佛子倍加警觉。
事实证明,正统唯识学不仅不会因萧平实师徒的攀附利用而发扬光大,反而是这场风波中最直接的受害者。一个实常僵化的“神我阿赖耶识”,怎能不让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玄奘法师等唯识圣祖直皱眉头呢?可以相信,这些圣祖们,肯定不会像攀附者那样对中观、禅宗等如来正法深恶痛绝,他们所厌恶的,唯是仗着人势来咬人的卑鄙。
弥勒菩萨在般若、楞严等圣会上的表现,对于萧平实师徒来说,没有任何可资利用之处。玄奘、窥基法师住世时,天台、三论、净土等宗派已基本形成,华严、禅宗、律宗等亦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中,佛教界一片兴盛繁荣的景象。我们没有见到二位唯识圣祖对当时的他宗教法和祖师有过过激批评,更甭提必欲灭之而后快的霸道作风了!玄奘法师在广弘唯识的同时,对整体圣教亦怀着深厚的感情和敬重,译出了六百卷《大般若经》、《俱舍论》、《不空罥索神咒心经》、《胜幢臂印陀罗尼经》等众多大小显密法要。窥基法师竭诚推重般若中观的热情,从前文的引述中可见一斑。所以说,胸襟博大智慧宏深的圣者菩萨,肯定不会如某些人想像的那样狭隘孤傲霸气十足,强加在唯识圣祖头上的负面形象,只不过是攀附者丑恶灵魂的自我曝光而已!
《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集中体现了玄奘法师对般若法门的态度:“沙门玄奘言:窃寻,佛法大乘,般若为本。陶钧妙相,罔不具该。先代帝王,福有优劣,感通正法,未尽梵文。然大般若经惣廿万偈,西域以为镇国重宝,多秘不传,伏惟皇帝陛下,化洽无幽,圣教潜被,致斯奥典绝域来臻。玄奘往恃国威,遐方问道,备历艰险,搜求遗法,获归中国,十有九年,翻译梵文千三百余卷。但玄奘年垂七十,劳疹屡婴,恐先朝露无酬天造,是以力此衰弊,光烛缠宵,祗奉诏恩,夙夜翻译。以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起首,译大般若经,至今龙朔三年十月廿三日绝笔,合成六百卷。”
圣译师为法忘躯的冰心热肠天地可鉴,催人泪下。在翻译《大般若经》的过程中,也祥瑞迭起:“经梵本总有二十万颂,文既广大,学徒每请删略。法师将顺众意,如罗什所翻,除繁去重。作此念已,于夜梦中,即有极怖畏事,以相警诫:或见乘危履崄,或见猛兽搏人,流汗战栗方得免脱。觉已惊惧,向诸众说,还依广翻,夜中乃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照触己身心意怡适;法师又自见手执花灯供养诸佛,或升高座为众说法,多人围绕赞叹恭敬;或梦见有人奉己名果。觉而喜庆不敢更删,一如梵本……然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挍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着文,审慎之心古来无比。或文乖旨奥意有踌蹰,必觉异境似若有人授以明决,情即豁然,若披云睹日。自云:‘如此悟处岂奘浅怀所通,并是诸佛菩萨所冥加耳。’……既睹此已欢喜惊觉,俱参法师说所梦事。法师云:‘今正翻此品,诸菩萨等必有供养,诸师等见信有此乎!’时殿侧有双柰树,忽于非时数数开花,花皆六出,鲜荣红白非常可爱。时众详议云:‘是般若再阐之征。又六出者表六到彼岸。’……既睹灵瑞倍增嘉慰,谓门人曰:‘经自记此方当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既有此文不可缄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对这项翻译工程,玄奘法师审慎、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看出,大译师压根儿没怀疑过自己呕心沥血译出的无上法宝是否能够令人登地成佛!如此“深刻”的问题,只有够聪明的萧张先生才能想得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还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从是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可见,玄奘法师对般若法门的信心,以及由此获得的加持,从来都不差。这一点也体现在法师圆寂时的示现上:“辞讫因默正念。时复口中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大译师虔敬悠扬的法音穿过千余年历史长河,回响在我们耳边。沉浸在这美妙的法音中,没人会允许古时圣祖任人利用,没人会允许伟人的清誉沦为文化盗贼的赃物和拒捕理由,没人会允许“萧氏神我伪唯识”强拉内道唯识宗来给自己垫脚!
此外,倘若“玄奘由印度回国时,六祖才七岁”(P19),“隐匿在猎户中经过十多年,错过了与玄奘菩萨、窥基菩萨见面论法(实指求学唯识)的机会”,以此缘悭一面遂“使得六祖不能获得地上菩萨所应有的增上慧学”,并且“这也是(低级浅薄不能令人登地成佛的)禅宗之所以能够广传、延续不断以到今日的的原因”的话,那么,与玄奘、窥基法师相识的祖师大德,是不是都应当受到慈悲“导正”,全投入唯一可证得圣果的唯识学怀抱呢?至少,在二位唯识祖师的智慧、威德感召下,各宗派都应当引进唯识学作为教法核心,复以《成唯识论》“太艰深、太深广、太胜妙”,从而致使唐初所有佛教宗派都不幸和唯识宗一样“只传了两代就断了”!
只可惜,如此离奇的局面(“二位唯识圣祖成为断送掉整个初唐佛教的悲剧性人物”),并没有在历史上上演,才使得更加有责任感的萧平实逮着机会来捡这个“便宜”,得以挺身而出开创一番前无古人的伟业。仔细揣摩萧先生的意思,如果不是说玄奘师徒的护法热情和威德悲愿远不如己的话,那就肯定是认为“萧氏神我伪唯识”较之极盛时的慈恩宗更胜一筹,所以更有资格用来取代(包括不济事的正统唯识学在内的)一切释迦正法了!
没人怀疑这是个天才的创意;只怕实际操作起来不太容易——在天底下尚有人对佛教深怀信念和感情的这个时代
第四节 禅门不可欺
和般若中观一样,大禅宗也是极为了义的如来正法,没有任何必要接受“神我阿赖耶识”的渗透和“萧氏伪唯识”的收编。在佛教内部,禅宗历来以圆顿妙法的身份受到高度敬重,修学禅宗能否登地成佛,对于精神正常的佛教徒来说尚不成其为问题。内道教典对禅宗的肯定和赞叹,比比皆是:
“祖(达摩)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般若多罗)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五灯会元》)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景德传灯录》)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六祖坛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永嘉证道歌》)
“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黄檗传心法要》)
“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
……
我们不是不记得,《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指月录》、《六祖坛经》等几乎所有禅门要典,乃至神圣的大藏经,都遭到了萧平实师徒的强烈抨击。之所以仍然引用这些佛门宝典,是因为我们觉得,整体圣教尚未落至可由一两个无赖小人说了算的地步。要把萧氏同修会内部热火朝天的个人崇拜,直接搬到整个佛教界来,恐怕没人会答应!
撇开内道经论进行辩论的情形,在现实中不是绝对不存在,但此时辩论的对象一般皆有着明确的身份——即不信佛教的外道徒。如果萧先生师徒一定要逼着我们用对待外道徒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自己,撇开教内公认的名著要典进行交流的话,从理论上讲,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正式获取此项待遇之前,最好主动申明一下,自己是无有佛教信仰并对教内公认圣典不屑一顾的高傲的外道徒。这样大家都比较方便。
况且认真来说,本书的旨趣主要是和广大佛友一道,共同探析大乘佛法真义。这样,大量引述佛经祖语以开显事理本面,就更是我们的自由和权利了。老想以外道徒面孔冒头的萧平实师徒,只不过是我们佛教中人破邪显正的反面教材而已——世上哪有反面典型要求审判者采取何种方式来揭露自己罪行的道理呢?
所以我们只管引述下去:
“宗门接上根利智,提持出生死、绝知见、离言说、越圣凡,道妙岂浅识小见、理道机境、解路上作活计者所能拟议?”(《圆悟心要》)
“释门奇特径截,超证速与般若相应,无出禅宗,此乃如来最上乘清净禅也。自灵山拈花,金色头陀微笑,迦文付授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教外别行,单传心印,历代四七。至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论凡圣久近,但根器相投,一念透脱,更不假三僧祗劫,便证本来圆成净妙。”(同上)
“故最上根者与言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自此传至五祖,大开心灯,六祖下开悟四十三人;再由思师、让祖至马祖,出善知识八十三人,正法大兴,国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来说法虽多,尤以宗下独胜。”(同上)
“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是很为难的。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及其它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者,比宗门下少。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同上)
“所以古人说:寻经讨论,是如入海算沙;宗门下的法子,是如金刚王宝剑,遇物即斩,碰锋者亡,是立地成佛的无上法门。”(同上)
“佛说三藏教,谓诸修行人修因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期,才能成功。独禅门修证很快,可以‘不历僧祗获法身’。两相比较,前者要经千辛万苦才能成功,真是为难;后者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顿断无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同上)
不知道萧平实是打算继续肯定圆悟禅师和虚云老和尚的地位,对自己妄谤禅宗的错误进行检讨呢,还是坚持错误,索性取消从前对二位大德形式上的认可(就像收回对自己弟子的开悟印可一样)?人们期待萧先生做出慎重的抉择。
五祖密授衣钵的那段公案,《坛经》所载与萧张师徒的评述亦大相径庭。出于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无限景仰,我们忍不住澄清事实真相:“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显见五祖此际,并非谓惠能大师尚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者,而是意在借此反衬而印可六祖“遂启祖言”的呈白,赞许他已“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所以这段公案,无论如何都成不了六祖大师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地上菩萨所应有的增上慧学”的证据。
尽管萧张师徒巧妙地将五祖原话的后半部分“若识自本心”等一段关键文字砍掉了,说是“(禅宗学人刚刚开悟的修证境界,远不及于玄奘菩萨已经证得的三地‘无生法忍’的自心光辉灿烂、甚深微妙处的境界;当然更远不及于弥勒菩萨所证知的倍复不可思议的等觉境界。)是故,在六祖悟后,五祖开示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法语,意谓开悟只是初始入道,亦谓禅宗的开悟只是修道的开始”,但这种技术性手法,却很难瞒住天下佛子——难道你们竟以为,天底下的《坛经》都已收归己有,所以再没人能核查原书、读到后文了吗?如此小技,恐怕捧不出个威风凛凛的“独夫孤子”吧!
即使不查原文,拿五祖的话来贬毁禅宗,也是十分荒唐的。五祖不像是老糊涂了,怎会没来由地菲薄自宗,说禅宗是(低于唯识的)识不了本心的不了义法呢?退一万步说,假如五祖真老糊涂了,那么他的话,也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了。
《坛经》的原文,还带来了六祖大师的自述:“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不仅能大师不讳言自己在五祖座下已经见性成道,《坛经》中有关六祖的授记也历历分明:“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授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旨,一如昔谶(梁天监元年壬午岁,至唐仪凤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谁会以为这儿的“肉身菩萨”是指凡夫呢?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如是赞颂六祖:“稽首曹溪真古佛,八十生为善知识,示现不识世文书,信口成章彻法窟。叶落归根数百秋,坚固之身镇韶石,皎如赫日照长空,焕若骊珠光太极。定慧圆明扩等慈,所求响应犹空谷,河沙可数德莫量,并出渠侬悲愿力。”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亦直言道:“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翻案,只益露其恶见耳。何尝翻得古人定案哉!”这些话,萧张师徒应当牢记在心。
《六祖坛经》复云:“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念念若行,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如此善妙绝伦的开示,萧平实却不得其门而入,硬是说“《六祖坛经》所说的法都是在总相智与别相智上面,还谈不到种智;一切种智与初地的道种智都谈不上,他还在真如般若的总相及别相上说,所以他那个法,没有办法让你进修到初地。你就是把它读烂了,把它吞进肚子里去了,又把它思惟到厌腻了,还是到不了初地,还是无法成就初地的无生法忍智慧。”(《大乘无我观》)
没在显现上学过“唯识”(特指“萧氏神我伪唯识”),就肯定不是证得“道种智”的登地圣者吗?没有大讲特讲阿赖耶识,就肯定不是了义正法吗?萧平实的私人判定标准,显然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
大乘佛法浩瀚精深,在现空双运中道正见摄持下,各个宗派皆有着丰富胜妙的窍诀、方便,对“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理作出了精彩诠释。恢宏瑰丽异彩纷呈的传统佛法宝库,谁也无法一举推翻,取而代之。所以任凭萧张师徒煞费苦心,也终属徒劳:“再者,禅宗原本是‘并立文字’的,不是‘不立文字’的法门。……宗门正法传至六祖,因为六祖不识字的缘故,再加上躲避迫害因缘的缘故,改为以修习‘无生忍智’总相智的《金刚经》为主,遂造成后世诸祖不再重视‘无生法忍’的修证,再加上末法时期,学人多属干慧、根器日差,以致于有少数祖师虽然证悟,然而在缺乏‘无生法忍’智的情形下,私心排斥经教,所以说法时往往建立禅宗不立文字的法门宗旨,如此的误会而流传于后世,所以数百年来的禅宗,大多悟后就不再进修经中所说的无生法忍了。……所以,禅宗不应该再倡说是‘不立文字’的宗派,而应该把观念导正为是‘并立文字’的法门。”(《真假邪说》P45)
以语言文字为重要载体的“萧氏伪唯识”亟盼完成对禅宗的渗透和收编,“并立文字”的呼声自然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搞错了,并非六祖因自己不识字,且避难潜隐之故,才在万般无奈之际改为修习、传授(“浅薄”的)《金刚经》。《坛经》开头就有明证:“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可见,惠能大师尚在家乡打柴卖的时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便已在着力弘扬《金刚经》了。(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亦与三论宗颇有渊源,非常重视般若空义在禅法中的作用。)
以“不识字”和“潦倒避难”为由,来贬毁般若系经典和六祖的证量,没有丝毫说服力。萧张师徒总不至于篡改历史,让人相信奉持《金刚经》的五祖忍大师和神秀等“一千有余”门人,以及译出卷轶浩繁的《大般若经》(含《能断金刚经》)的玄奘法师,也都是目不识丁的粗人吧!
般若经典看似浅显易懂,可仔细读来,却奥妙无穷,里面的教义,乃是无明妄执的直接对治法。如果萧先生师徒认为般若空义跟字面一样简单,只值得没文化的粗人来学,那便说明你们尚未读懂内中深意,说明你们对大乘空性正理一窍不通,说明你们根深蒂固的实执烦恼和虚妄分别压根儿没得到有效对治!
萧平实《宗门血脉》是这样讲的:“(禅宗)须依三转法轮之唯识经典印证,故以《楞伽经》传法印证。惜乎六祖慧能不识文字,五祖乃改以二转法轮之般若经印证,禅宗之修证因此趋于广传而浅薄。”到底禅宗是由六祖改为修习《金刚经》,还是五祖怜惜(正在家乡打柴卖的)六祖不识字“乃改以二转法轮之般若经印证”,你们倒是想好了再说呀!这般朝令夕改,可教人如何适从呢?
事实上,不但五祖认为“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大师也对《金刚经》等般若妙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心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金刚经六祖口诀》)
下面这些祖师对《金刚经》的评议,仍然不支持萧平实师徒的意见:
“答中阿耨菩提从此出者,但说真如名无上觉。此经中普集十法行,行阿含故……即显此经十方三世诸佛传说十行定故,能显出诸佛法身。此依第一义谛,显出法身。诸佛世尊从此生者,于报化菩提正觉,此依世谛出生报化,能显妙理,能生真智。报法既成,外化斯备……故说此经,为诸佛母。”(窥基法师《金刚般若论会释》)
“谓由因听闻此经故,依教思惟修习引无分别智……谓一切诸佛者,报化二佛从此经生也;及诸佛阿耨菩提者,诸法身佛从此经出也。”(窥基法师《金刚般若经赞述》)
“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十方佛同说也……此意云:由般若是诸佛本母能出生诸佛,故诸佛同赞故,若有受持乃至四句者胜以多供养也……若持般若者,当得成佛济利甚多,故功德胜也。”(同上)
“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般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吉藏法师《金刚般若经疏》)
“般若为佛母佛常眼观,此经及受持者福与虚空齐,非下所测,唯佛能知见耳。”“第二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在始便为大乘不为三乘,广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胜谓之为最上。”(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文(中)言皆从此经出者,法身菩提出在此经,此教即为了因;报身菩提及化菩提,此教为生因,故言皆从此经出。文言所谓佛法者,述正佛法,分别不得,故云非佛法,非彼余人分别之佛法,唯独诸佛法第一不共义。以与第一法为因,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华严二祖智俨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般若会上,如来以金刚智而决断之,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亡,而本有智光豁然披露,始信自心清净,了无一法为己障碍。此金刚般若直拔疑根,为发最上乘者说,殊非浅识薄德之能解,故黄梅以此印心,以其一法不立,是为宗门正眼也。昔天亲列二十七疑,解此一经,以疑潜言外,而此方义学,执筌失指,从前得意忘言者稀。予自幼能诵,而长不解,每思六祖大师一言之下,顿了此心,何世无超悟之人,由正眼不开,返为性障。因住曹溪,偶为大众发挥一过,恍然有悟,而言外之疑顿彰心目。信乎此法离文字相,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憨山大师《金刚经决疑题辞》)
……
我们从来不准备掩饰自己对窥基法师、智者大师、吉藏大师、智俨大师、憨山大师等古德的信心,想必广大佛友也不例外。因此,要动摇人们对《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法门以及号称“大般若宗”的禅宗的信心,谤法者们已经付出的这点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萧平实执意认为:“有的人只用一部《金刚经》来印证,这样很危险,因为《金刚经》讲的是空,它是讲般若空;但是佛说般若空的时候却又隐藏着‘心真如空’的密意,但是它主要在般若空上。但很多人误会了《金刚经》,当他修学佛法打坐时,到达一无所有的境界,他认为这就是证得空性,误以为就是能所双亡,其实不是这样。
只用一部《金刚经》印证很危险,必须要配合《维摩诘经、楞伽经》,必须要综合来全面印证,必须你所悟的东西与每一部了义经都相通。”(《禅净圆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是大乘佛教中极重要之经典;既是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经典,亦是中国禅宗开悟圣者自我印证及悟后起修之依据经典;故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以此经典连同佛钵祖衣一并交付二祖慧可大师,以为传法印证。禅者可依此经建立正知正见,避免错悟大师误导参禅方向,未来证悟可期。
二者禅宗证悟之人,欲求上进而入初地,必读此经。佛于此经详述破参者应进修之知见,指示佛子依此升进初地,成真佛子,是名实义菩萨,是故悟者必读此经。”(《楞伽经详解》自序)
般若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是否为别别独存的他体?真实悟入空性法界,是否还需另上别处觅取更高贵的胜义光明?在法界本性中,是否存在脱离大空性因而可以意识分别心加以有效执取的实有显现法?
大乘行人的转依,是否须以转舍二障粗重为核心?转舍和转得、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是否为独立的他体法?以二我空转舍二障种子后,是否还需另行成办转得的功德?净除如来藏上的客尘垢染后,是否还需格外造作一番才能现前清净法性光明?
明珠上的污垢已拭净,为何不能放射夺目的光彩呢?
已经现量感受火焰的热性,其光明怎说是遥不可及呢?
……
上述不容回避的问题,恰是萧平实师徒有意无意地闪躲之处,亦是本书后文将着重辨析的内容。
用《楞伽经》,还是用《金刚经》来印心,是禅门自家事,无需闲人置喙。现空双运的法界本性在一开始就提供了侧重于胜义空分或是胜义明分而悟入真如的两种可能,殊途而同归是十分合理的事。特别在修行实践中,禅门宗匠更具有绝妙的通身手眼和接人方便,圆活自在不拘一格。故此宗下无论启迪见修还是悟后印心,经教都不是唯一而绝对的方便。定执一经一论,妄判贤劣是非,不仅有违现空双运中道实相,而且早与禅门精神背道而驰。
“把禅宗从般若中观的阵营中拉到唯识这厢来”,这种朴素的想法值得同情,可是,在古今正信佛子心中,从来都没有把胜义法界的空分和明分视为别别独存的他体,也没有把中观和唯识立为水火不容的阵营。只有缺乏双运离戏正见的僵化头脑,才会对禅宗在名分上的归属问题,产生如此强烈的执著和焦虑。所以必须提醒一声:禅宗——乃至一切大乘了义正法——的究竟归趣和依处,唯是现空双运离戏大法界,而不是名言假立的某经某论、某宗某派,或者某个了不起的人物!
实际上,如法修持他空光明的大乘行人,不但不会对般若空性畏而远之,反会如获至宝,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正是离戏大空性保证了自己不落于四边戏论之中。如果撇开般若空性,像常见外道那样拿意识心去死死耽执一个实常现基,势必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羁绊。只有和般若空性相伴,彻底放舍凡夫分别心,才能做到轻装上阵。故此,内道一切涉及了义现分的修持,都必定建立在空性正见基础上,大乘佛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会允许耽执一个实常胜义法。重视《楞伽经》,并不意味着禅宗一开始就拒绝了般若空性而堕在常边实执中,反而恰恰说明禅宗必将对般若空性产生强烈需求。——这个需求,在五祖、六祖时代,得到了最直接的满足。
进而,嗣后的重视《金刚经》,也不意味着禅宗就完全落入了断绝一切显现法的断空误区,因为证悟空性法界和现前了义光明,转舍客尘垢障和转得菩提涅槃,必定是同时无二的。正是离四边的大空性,为莘莘禅子圆证真如妙心铺平了道路。
藏传佛教中有类似的情形发生:大体以无垢光尊者所处时代为界,之前的大圆满修行人因烦恼执著较轻,空性正见易于生起和保持,故可直接修持“脱嘎”光明;其后的学人根性智慧就有所不逮了,因此一般先须着重修持“彻却”空性,待有效对治实执妄念后,才允许趣入“脱嘎”光明的修持,以避免对奇妙的光明显现产生分别实执。但不管先修何法,最终所证悟的,都肯定是双运离戏大法界。故与萧平实的机械思维模式所描绘的取一舍一图景,截然不同。
事实上,正是一切众生无始本具如来智慧光明的他空妙义,使得通过般若空性净除客尘垢染而证得大乘圣果成为可能。同时,也正由于和离戏大空性无二双运,内道了义他空见才有可能和外道常见戏论划清界限,使修行人免于堕入有边戏论从而顺利成就。故知自空法门和他空光明的关系极为甚深微妙,决不是较量门庭搬弄是非的借口。
禅宗把般若经典放到首要的位置上来,不过意在强调法无我空性和断除戏论分别对于证悟真如妙心的重要性而已,并不等于放弃了双运实相,更不等于落入了断空误区。所以只有不忍实执妄心受到伤害的人,才会认为这是一种退步。
释尊之所以先转般若无相法轮,令弟子充分领悟空性妙义有效遣除实执分别后(不少具缘者当时即证得圣果),才接着宣讲第三转光明如来藏,也含有这层道理在里面。没有清净的自空见,就随便趋入他空法门,是很容易跌入实执窠臼的。萧平实师徒在这方面贡献了活生生的例子。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学》中讲道:“六祖因金刚经开悟,五祖亦为讲金刚经。达摩原是以楞伽印心的,第以楞伽名相繁细,易使学人流于分别,且二祖亦尝谓:‘此法(楞伽)四世之后,变为名相’,所以五祖就提倡金刚经。有人推论以那时达摩笈多译出无著金刚经论,六祖于南粤受其传,才改用金刚,这是没有根据的。”扫相离戏的般若空性,较之于名相繁细的某些他空法门,显然更适合后代学人的根性,在现实中也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意义。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记住,无论空性显现、二转三转、中观唯识,都是指头,不是真月。眼光始终留在手指头上打转转,那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至于要不要“把观念导正为是‘并立文字’的法门”,禅门中人亦有权保留自己的意见。《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由此可见,“萧氏伪唯识”的渗透行动,至少在六祖大师那儿碰了壁,因为大师明确主张,语言文字(及以其为载体的粗细戏论)并非登地成佛的关键要素。
既然“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乃是观待假立法并且“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既然“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既然自性圆具三身四智,净除客尘垢障即可“超然登佛地”,那又为何一定要自缚手脚呢?真如妙心之中,原本就有经悉备无法不收,禅子又何必一概向第二峰头碌碌驰求自甘钝置呢?
众生心中无始以来隐含着的无言无相的佛陀、上师、三藏十二部经法,才是永恒无欺的究竟依怙和引路明灯。如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所言:“在这里,我不必列举自一九五零及一九六零年代以来,东方智慧进入西方之后,有多少可怕而令人失望的愚蠢、贪婪和诈骗的例子。不过,一切伟大的智慧传统,不管是基督教、苏菲教、佛教或印度教,其力量都倚赖在师徒关系上。因此,目前世人所亟需的是:尽可能清楚地了解何谓真正的上师;何谓真正的学生或弟子;何谓恭敬上师所产生的转化(也许你称之为‘弟子的炼金术’)的本质。
有关上师的真性,在我听过的描述中,最感人最正确的,可能是来自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他说,即使我们的真性是佛,但自从无始以来,它就被无明和迷惑的乌云所遮蔽。不过,这种真性或佛性,却从来不曾向无明完全屈服过;在某些地方,真性总是在抗拒无明的宰制。
因此,佛性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的‘内在老师’。从被迷惑的那一刻开始,这位‘内在老师’就一直不厌倦地为我们工作,想把我们拉回到真实生命的光辉和空灵。蒋扬钦哲说,‘内在老师’没有一刻放弃我们。它具有如同一切诸佛和一切觉者的无限慈悲,在它的无限慈悲中,不停地为我们的进化而工作——不仅是在这一世,也在我们所有过去世——利用各种善巧方便和各种情境来教育和唤醒我们,引导我们回向真理。
当我们祈祷、期待和渴盼真理很久,经过好几世,而我们的业也被相当净化之后,一种奇迹就会发生。如果能够了解和利用这种奇迹,它就可以引导我们永远终结无明:一直跟我们在一起的内在老师,以‘外在老师’的形式显现,几乎是奇迹似的,我们与这位‘外在老师’会面。这个会面是任何一世最重要的事。
谁是这位外在老师呢?无非是吾人内在老师的化身、声音和代表。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所敬爱的上师,他的模样、声音和智慧,无非是我们神秘的内在真理的外在显现。此外,还有什么可以说明我们和他的缘这样深呢?
在最深和最高的层次上,上师和弟子是从来不曾也不能分离的;上师的工作,就是教我们毫不迷惑地接受内在老师的清晰讯息,带领我们体悟这位无上老师永远的存在。我祈祷诸位都能够在这一世尝到这种最完美的、友谊的喜悦。
上师不仅是你内在老师的直接发言人,也是一切觉者、一切加持的持有者、管道及传承者。因此,你的上师才能拥有非比寻常的力量来照亮你的心。他正是绝对真理的化身,或者也可以把上师比喻为一切诸佛和一切觉者与你对话的电话机。他是一切诸佛智慧的结晶,也是一切诸佛慈悲的象征,永远照顾着你:他们遍照宇宙的阳光,直接照着你的心,以便帮助你解脱。
在我的传统里,我们尊敬上师,因为他们甚至比一切诸佛还慈悲。虽然一切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远存在,但我们的业障却阻止我们与诸佛面对面相会。反之,我们可以会见上师;他是活生生的人,会呼吸、讲话、动作,就在我们的面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显示诸佛之道:通往解脱之道。对我来说,我的上师们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他们无可否认地显示出,觉悟可以发生在这一世、这个世界、此地、此时;同时,在我的修行、工作、生命和解脱的旅途上,他们一直是我的最高启示。对我来说,上师们象征我的神圣誓愿——觉悟为第一要务,直到我真正证悟为止。我充分了解,只有在证悟之后,才能完全认识他们的本质和他们无限的宽大、爱心和智慧。”
与索甲仁波切满怀感激和喜悦的心境大不同,萧平实跟授业授戒恩师的糟糕关系(如第二章所述),显然已使他对“内在上师”、“神秘的内在真理”的信心滑至零点。处在为内外上师彻底放弃的失败感中,除了“敢于自我标榜”和骂骂咧咧,难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令孤独的萧先生找到生存的乐趣呢?难道我们能奢望他相信,得到内外上师亲切摄受的大乘佛子,在成佛之道上真的非常洒脱、自在吗?
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我们从不敢轻视经教圣典的重要性。在这同时,我们也毫不怀疑,超离言诠戏论的寂灭法性的现前,并非一定是文字、思辨的结果。语言文字和寻思分别的最高境界,就是否定和超离它本身,这条根本原则给出了禅宗这种不立文字的圆顿妙法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利根禅人不落阶级直入实相的可能。
既然在本质上,三藏经教和外在上师同为“内在上师”——真心如来藏——的投影和外现,那么彼等对达本归元的积极影响,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不能低估“内在上师”唤醒有情原始觉性的能量;对于具备福慧善根的学人而言,活生生的具德上师以心传心的耳提面命、重下钳锤,亦同样神秘有力。在此等内外因缘具足的情况下,还要搬出些概念名言来阻挡修行人证悟实相的脚步,显然是不必要的。
密宗常强调,善证的修法必须以无误的定解为前提,而定解的来源无外乎两方面:或者通过广大的闻思经教从比量上抉择出清净正见;或者通过具德上师的窍诀和强力加持,以现量感受法性而获启迪。汉地教下宗下、渐门顿门的暂时分野,也表现出对待语言文字的不同态度。但不管怎样,殊途同归都是最终的结局。
故此,不论经论文字还是直接的加持、感应,均为证悟实相的殊胜助缘,二者无有矛盾之处。不过仍需指出,在最后关头向上一路的险地,不立文字的禅法更具过人手眼,独领一段风骚。我们的意思不是说教下学人在闻思究竟后,必须转入禅门才能打破生死关,仅仅是想提请大家注意如下事实:圣者身份主要取决于证法功德,而不是教法方面的学识;不断除分别戏论,肯定不能现前无分别智慧;即便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正见,但在现量证悟法性的关头,仍须舍离(包括比量正见在内的)一切分别计度、文字相状,才能触证真如超凡入圣……如弥勒菩萨《大乘庄严经论》所云:“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如是知义已,知法犹如筏。闻法不应喜,舍法名知法”。因此,若谓一切大乘法门最终均一味无别,其终极精华皆在于不立文字、不落分别戏论,是恰如其分的。在因缘会合的情况下,禅宗拨开葛藤一步到位,也就不但无罪,反为令人叫绝的无上捷径了!
既然不立文字是直接立足于实相所诠义而展现的独特风采,那么,大乘了义经论对超言绝思的胜义实相的开显,自然皆成了禅宗的理论依据:
“若有言语,则有滞碍;若有滞碍,则是魔界。若法不为一切言说所表者,乃无滞碍。何谓法不可言说?所谓第一义。其第一义中,亦无文字及义。若菩萨能行第一义谛,于一切法尽无所行,是为菩萨能过魔界。”(《大方等大集经》)
“须菩提,尔时应教是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勿谓,但以书写文字,便作是念言:‘我书般若波罗蜜。’诸善男子,以是文字,示般若波罗蜜义,是故汝等勿著文字。若著文字,菩萨当知是为魔事,若不贪著即舍魔事。”(《小品般若经》)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维摩诘所说经》)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一切法无性,离语言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大乘入楞伽经》)
“大慧!何者一切法无言空?谓妄想分别一切诸法无言可说。大慧!是名一切法无言空。”(同上)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妙法莲华经》)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楞严经》)
“云何名为微细智犹如毛端?谓难可测知故。云何难知,难可相应?谓昔所未曾得故。云何远离文字?谓言语道不可得故。”(《月灯三昧经》(卷10))
“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中论》)
“如楞伽经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宗镜录》(卷61))
“是知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若入宗镜,自绝言思,妙旨潜通,了无所得。”(《宗镜录》(卷40))
“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疏曰)此明心真如性,即是一切法真如性。言语道断,故不可言说;心行处灭,故不可分别。且如世间诸物,尚且唤火不热,唤水不湿,故亦不可言说;念火不烧,念水不浸,故亦不可分别。况复真如第一义谛,离过绝非,唯是自觉圣智之所冥证,如何而可言说及分别耶?以一切言说,唯是假名,非有实义,但随妄念之所强立,毕竟无所有故。此中应有问曰:既云不可言说,则真如二字,独非言耶?既云不可分别,则真如不生灭相,独非相耶?故今释曰: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而已。如唯识论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文)即是言说中极,以言遣言之旨也……”(《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八寂寞无言门者:谓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说一句。般若云:‘我从成道以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涅槃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楞伽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本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贤首五教仪》)
“天台四教皆有绝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顿。贤首意云:天台四教绝言,并令亡筌会旨。今欲顿诠言绝之理,别为一类之机,不有此门,逗机不足。即顺禅宗者:达磨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以言,直诠绝言之理,教亦明矣。”(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8))
……
宗门下扫荡文字戏论长驱直入第一义的精妙开示,更是不胜枚举: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世尊便下座。”(《五灯会元》)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五灯会元》)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达摩大师血脉论》)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同上)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同上)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於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同上)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永嘉证道歌》)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德山禅师)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曲指则渐修也;见性成佛者,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证,是最上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道也。”(《宋高僧传·宋天台山德韶传》)
“湛堂准和尚,初参真净,常炙灯帐中看读。真净呵曰:‘所谓学者,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纵学而奚益?而况百家异学,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为尽之?今弃本逐末,如贱使贵,恐妨道业,直须杜绝诸缘,当求妙悟,他日观之,如推门入臼,故不难矣。’湛堂即时屏去所习,专注禅观。”(《禅林宝训》)
“昔达观颖,初见石门聪和尚,室中驰骋口舌之辩。聪曰:‘子之所言,乃纸上语;若其心之精微,则未睹其奥。当求妙悟,悟则超卓杰立,不乘言、不滞句,如师子王吼哮,百兽震骇。回观文字之学,何啻以什较百、以千较万也!’”(同上)
“佛眼曰:‘学者不可泥於文字语言。盖文字语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门,不能出言象之表。’”(同上)
“懒庵曰:涅槃经云:若人闻说大涅槃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达摩大师航海而来,不立文字者,盖明无相之旨,非达摩自出新意,别立门户。’”(同上)
“宗门之坏,讲宗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则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则反晦;将使其参而自得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翻成套子话矣。西来意不明,正坐此耳!’”(《竹窗随笔》)
尤为醒目提神的,是圆悟佛果禅师的教言:
“须知向上一路不立文字语言。既不立文字语言,如何明得?所以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也。须是彻骨彻髓信得极见得彻,然后尽十方世界,只在一丝毫头上明得。其或滞于知见,便有佛有祖,所以却入建化门中,葛藤露布。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祖出兴,特唱此段大因缘,谓之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语句,接最上机。只贵一闻千悟,直下承当了。”
“大凡学道探玄,须以大信根,深信此事不在言语文字一切万境之上。确实惟于自己根脚,放下从前作知作解狂妄之心,直令丝毫不挂念,向本净无垢寂灭圆妙本性之中,彻底承当。能所双忘,言思路绝,廓然明见本来面目,使一得永得,坚固不动。然后换步移身,出言吐气,并不落阴魔境界,则一切佛法端坐现前,遂契行坐皆禅。脱去生死根本,永离一切盖缠,成个洒洒无事道人,何须向纸上寻他死语。”
“此个大法,三世诸佛同证,历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路布,立阶立梯,认量格外格内,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须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己,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倒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裸裸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谛信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
“此事不在言句中。云门云:若在言句中,一大藏教岂是无言?何假祖师西来?将知祖师之来,唯论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语句。但忘怀体究,令澄湛绵密,到一念不生,脱却向来知解作略,机境计较道理,忘心直证。”
“达摩祖师,观此土有大乘根器,由是自天竺西来传教外旨,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语句。盖文字语句乃末事,恐执泥之,即不能超证。所以破执著,去玄妙,离闻见,出意表。如击石火闪电光,一念不生,直下透脱根尘,向各各根脚下承当领览此一段大因缘。倏然独脱,不依倚一物,含吐十虚,湛然澄寂,契悟本来妙心。”
“佛语心为宗,宗通说亦通。既谓之宗门,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窟?要须径截超证,透出心性玄妙胜净境界,直彻绵密稳审,向上大解脱大休大歇之场。等闲虽似空豁豁地,而力用圆证,不拘限量,千人万人,络笼不住。所以迦文老人,久嘿斯要,三百余会略不明破,但随机救拔;俟时节到来,乃于灵山露面皮拈出,独有金色头陀,上他钩钓,谓之教外别行。若谙此旨,则威音以前漏逗了也。点检将来,虽随类化身,千般伎俩,万种机缘,无不皆是个一着子,此岂单见浅闻,存知解堕机括者所测量?”
……
人们不容易忘记,萧平实曾一本正经地说自己在九百年前(和“圣严师兄”一道)做过圆悟禅师的弟子。难道说,平添了近千年道行之后,萧先生便要反出师门,公开跟先师叫板了吗?真是罪过!罪过!
下述几则禅德行迹,亦颇有启迪意义:
“(圆悟克勤禅师)从圆明敏行大师学经论,窥其奥,以为不足恃。谒昭觉胜公问心法。久之出关,见真如哲公,颇有省。”
“裴相国一日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编示师(黄檗禅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得,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
“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也。俗姓邢氏,幼而颖异,长以孝闻。及落发受具,居于讲肆,精究毗尼,博赜经论。俄而叹曰:‘此济世之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参黄檗,次谒大愚。”
“师(佛眼禅师)姓李氏,名清远,蜀之临卬人。舍家十四受具,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
……
在禅门一棒一喝、扬眉瞬目、擎拳竖拂之中,乃至一花一叶片云流水里,亦自有无边妙义觌面相呈,哪用着耽于文字执相而求?从《楞伽经》改为《金刚经》印心,可不是退步,若叫人将目光从真月移回指头,那才是莫大的退步哩!
明知此理,再看《坛经》所述,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神秀大师真不愧是一位胸襟博大的有道高僧,不仅不以六祖“不识一字”而轻毁,反而公开表示自愧弗如,劝勉弟子前往参访。这种谦雅之风,和萧平实师徒的狂傲作为,形成鲜明对照。
此外,《坛经》还载有多处六祖为人讲解涅槃、楞伽、法华等大经的事迹,每令学人茅塞顿开,悟入知见。由此鲜活阐演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之理,让人难以忘怀。
总之,在第一义谛超言绝思、登地成佛方便多门的情况下,萧张师徒反复强调的六祖大师未能受教于玄奘、窥基,历代禅人没有重点修学《楞伽经》、《成唯识论》,根本就不足以成为完全否定他们内证功德的理由。惠能大师之所以示现成让萧平实辈鄙夷不屑的不识字者,倒极有可能是为了向后人冥示离言妙理,以诫舍本逐末之劣行!
同修会中人自己说过:“不能因为 平实导师有隔阴之迷而在此世不懂藏文,就说他不懂佛法;是故,懂不懂得藏文,对于了解或不了解佛法,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于:‘对于隐覆在名句文身之后的真实义是否有如实的理解。’只要能够证解到佛法的真实义,那么,也就自然的能够看懂诸多的经教,而不会迷惑于各种不同名、句、文身的表相里,这与懂不懂藏文并无关联。”搞了半天,原来萧平实在关键时刻,也是用得着“不立文字”的。只不过,六祖大师等禅门圣祖“对于隐覆在名句文身之后的真实义”的悟解,已然证据凿凿、有口皆碑;而从“鹿圈”、“四法界”、“极微”等低级错误中透出的萧平实“证解到佛法的真实义”水平,却让人大失所望!
其实说穿了,萧平实师徒之所以这么费劲折腾,无非是想用“萧氏伪唯识”来渗透、收编禅宗,实现其既定战略罢了。(所以太认真的辨析,有时都显得多余。)表面上绕了不少圈子,而轴心却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传统宗派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萧平实的“导正”与改造,由着他偷梁换柱地把个“神我阿赖耶识”塞将进去!甭以为你们禅宗一个“不立文字”,就封了个风吹不进水泼不湿,可以侥幸漏网,我萧门中人自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把这块讨厌的绊脚石搬开,从而将“念念不忘、死死耽执实常僵化的神我阿赖耶识”大邪见强行“并立”插入(萧平实《大乘无我观》:“此阿赖耶识,即是中国禅宗证悟者所悟得之第八识真如。”《真假邪说》P179:“难道索达吉不知道修学佛菩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禅宗的证悟中找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吗?”),使汝禅门圆顿妙法名存实亡。
——这哪儿是“并立文字”呀,分明是“并立萧氏伪唯识”的阳谋在行动!囫囵个就想吞下禅宗,萧先生真是好胃口!
既然“萧导师”摩拳擦掌急不可耐,一场“劝进”的闹剧也就紧锣密鼓起来:“要知道人身非常难得,法身慧命岂能儿戏?禅宗祖师常常言说:‘禅之一法,得即速能成圣,误则速入三涂。’即使是密教大师的贡噶老人与陈健民上师,虽然在佛法上都属于凡夫位,却尚能够看出禅法的利与害,贡噶更谓禅宗乃是大密宗,其境界超过大手印、大圆满,然而索达吉堪布却将能够传授真正开悟禅法的平实导师言论等闲视之,当成儿戏对待,还诳妄不实的加以毁谤,可谓不智。”(P361)
由于不识字且与玄奘法师缘悭一面的缘故,惠能大师这位“不幸的凡夫祖师”不得不改习“浅薄”的《金刚经》,进而导致了历代禅门宗匠传授的都是不能“真正开悟”的假禅法。兹经奉天承命的“萧导师”下过一番“并立”手脚,乃喜人地进化成了可以“真正开悟”的好禅法。——真不知这是佛门的幸事,还是悲哀?
纵览之下,他们用来“解决”禅宗的手法,与贬毁、渗透、收编般若中观之举如出一辙。般般苦心运作,无不指向一个目标——请对“能够传授真正开悟”的唯识、禅法、般若中观等“了义”法门的“萧导师”,切莫再“等闲视之,当成儿戏对待”了!请赶紧奉为执当代教界之牛耳的“独夫孤子”来顶礼膜拜吧!
一旦这盛况空前的“伪唯识共荣圈”如欲建成,天下所有的佛门教派、信众,岂不皆得由我“唯一掌控了唯一登地成佛之道”的萧某人尽情摆弄,自在搓捏!——这事想想都令人亢奋难眠。
然而遗憾的是,在向上一路的关口,禅宗是没有闲情雅致来立这立那的。怀让禅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大智度论》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那个“神我阿赖耶”怪物,若是不识相地凑近,可得当心烧个皮焦肉烂哟!
古德云:妙高山顶,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要把禅宗从妙高山顶硬拽下来,不是件容易事;这“第二峰头”是何人该呆的地方,亦不可不知。《憨山老人梦游集》云:“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仪轨之次第,在佛岂不要人顿悟自心,当下成佛,但众生根钝,不得不施权接引耳。古人云:僧徒不能了悟自心,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此中提到的“古人”明训,应指《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所言:“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抉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子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阙。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可见,禅宗从没绝对否定文字的积极意义,这一点用不着旁人提醒。但是,文字理路主要留于何人作伴,却须具体分析。“未能顿超”的“中流之士”,退而求其次地“于教法留心”,可以充分发挥暇满人生的价值,免致虚掷韶华,不得其门而入。然而,适用于中流之士的方便,能否无限扩大化为所有佛教徒开悟、证果的普适性原则呢?或者说,现如今所有佛教徒,是否都是一刀切的“中流之士”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倘若全由文字言思、义解理路当家,那禅宗也就不成其为禅宗了。
即便在第二峰头,也应当即文字而离文字之相,泯文字之执,仅将文字当作暂时方便。内心不粘著、不执实至关重要,起执则一切皆非,离执则语默悉妙。正因为抓住了这个根本点,所以禅宗无论是推重楞伽般若,传下卷轶浩繁的语录公案,还是世尊拈花迦叶笑,慧可礼拜依位立……,皆从未失却不立文字寂然无相之宏旨。对这一点,我们应有充分了知。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断断轮不上一个蓬头垢面予人实法的“神我伪唯识”挤过来搔首弄姿,插科打诨。故此奉劝萧先生,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为好!
对于妄谤禅法的恶行,《永嘉证道歌》进行了严厉呵斥:“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希望萧先生师徒认真读读这几句教言,好生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然后作出明智的选择。
本章以般若中观和禅宗为例,简要分析了萧平实师徒的作案手法和非份野心。其实,他们的破法行为远不止此。譬如,对久负盛名的净土宗,萧平实同样出言不逊:“净土宗的邪见是:由于自古以来净土宗证悟的祖师很少,那些净土宗大师们开示宗义及般若涅槃时,大部分是属于情解思惟所得。譬如昙鸾大师著作《往生论》的注,他的注就错了,可是世亲菩萨写《往生论》却是对的,到了昙鸾却是错解的,这就是没有如实的证悟般若中观,所产生的错误——无量无数一厢情愿的情解思惟所得的观念。”(《邪见与佛法》)
“弘扬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离开净土五经乃至其他一切经典,而独尊崇净土宗诸祖师所说的开示语录。因为净土宗的那些祖师们,其中有许多人是思惟想像所得,不曾与圣道门相应,不解佛意……后代的净土宗学净土法门的佛子们,不明白这个现象,迷信净土宗诸师的论述……因为有许多净土宗祖师的说法是很牵强的,而且违背净土五经的意旨。”(《禅净圆融》)
那么,净土五经的“意旨”是什么呢?当然只是“神我阿赖耶识”。除了接受“神我伪唯识”的渗透和收编,净土宗不会有别的出路。
就算是鼎鼎有名的唯识圣祖,如果不小心碍了他们的手脚,也难以幸免。例如:“彼等诸人生起如是邪见而离去之后,更以安慧之《大乘广五蕴论》全论邪见作为教材,用以宣说‘佛法’,严重误导随其修学之四众弟子。由是缘故,余将安慧所造之《大乘广五蕴论》细读一遍,发觉论中处处违背佛意,处处不符唯识增上慧学之种智所说,完全不是大乘法,本质正是:冠以大乘之名,而以小乘法诽谤大乘法,破坏大乘法根本之阿赖耶识,也因此故而使得二乘涅槃堕于断灭空,是故应予辨正,令众周知。由因此故,安慧之论不应冠以大乘之名也,非大乘法故,本质是破坏大乘法者故。”(萧平实《识蕴真义》)
“索达吉不见此真相,更言:‘大乘佛教兴起后,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与属于唯识系统的月官论师也就自空与他空的问题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的辩论’,究其实质,只是诸多‘心外求法’的外道之辈,与未悟的修习唯识学的论师,彼此之间在诤论辨讼罢了,同于今时未悟如来藏而主张有如来藏的凡夫,与主张无如来藏的印顺法师信徒在作无义的论辩罢了,其实了无实义。”(《真假邪说》P457)
安慧论师(世亲菩萨四大高足之一)和月官论师在传统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究竟如何呢?且看如下评述:
“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南印度境罗罗国人也,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
“遂使响流赡部之中,受敬人天之上,助佛扬化广导群有,此则奕代挺生,若一若二,取喻同乎日月,表况譬之龙象。斯乃远则龙猛提婆马鸣之类,中则世亲无著僧贤清哲之徒,近则陈那护法法称戒贤及师子月安慧德慧慧护德光胜光之辈。斯等大师,无不具前内外众德,各并少欲知足,诚无与比。”(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
“于东印度有一大士名曰月官,是大才雄菩萨人也,净到之日其人尚存。或问之曰:‘毒境与毒药,为害谁重?’应声答曰:‘毒药与毒境,相去实成遥,毒药餐方害,毒境念便烧。’”(同上)
“又龙树菩萨以诗代书……又东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输安呾啰太子歌,词人皆舞咏遍五天矣,旧云苏达拏太子者是也。又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同上)
“世亲菩萨复为般若七门义释,而那烂陀寺盛传其论,但为义府幽冲寻者莫测。有师子月法师造此论释,复有东印度多闻俗士(居士)其名月官,遍检诸家亦为义释。斯等莫不意符三性,不同中观矣。”(义净法师《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可见在古德眼中,安慧论师和月官论师乃是堪与龙树马鸣无著世亲相提并论的法门龙象,其功德事业非同小可。萧平实师徒向来以唯识宗“法将”自居,处处擎着唯识打压别人,可眼前的事,却不能不让人对其所谓的“唯识信仰”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又如第二章所述,萧平实在《宗通与说通》中,几句话就想批倒诸大宗派:“华严宗祖师及密宗祖师、天台宗祖,不解无情同圆种智正义……尚不能入别教七住,般若总相智未得,何况别相智与道种智?乃竟奢言一切种智,言之过当也!此是显教宗通邪见之第一大类。”
至此,想必诸位读者已经发现,萧平实师徒对世尊教法的态度是十分鲜明而务实的:有利用价值的,竭力加以曲解、贬压、渗透、收编;于己无用或不利的,则一棍子打死,以扬威绝患。整个佛法宝库,到底是为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而服务,还是为某些先生不太现实的狂人野心服务——任其予杀予夺、翻云覆雨?
这个严肃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