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集)  2011/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四十二面,倒数第五行: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这是宋朝时代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王日休居士,世人尊重他,不称他的名讳,称他做王龙舒。龙舒是地名,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舒城县,距离合肥很近。中国在古时候对一个人最尊敬的是称呼他的地,他出生的地方或者他修学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个好人,整个地方上的光荣,这个意思,所以称地。佛门也如是,譬如说智者大师,不称他的名,不称他的讳,称天台大师,他老人家住天台山,天台大师。窥基大师,不称他的名讳,称他做慈恩大师,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住在慈恩寺,长安的大慈恩寺,这是尊称至极。龙舒居士他有一部著作叫《龙舒净土文》,赞扬净土。确实不但是修净土的同学一定会读他这部书,不学净土的,甚至于不学佛的,古时候读书人都喜欢读这本书。从这个地方看,儒释道自古以来就融成了一体,形式上有分儒释道,内容里头没有分别。儒他也认真学佛、学道,佛也很认真的学道、学儒,因为祖师把儒跟道做为佛法的基础,扎根教育,这就融合成一家了。所以四海称誉,全国称赞,赞叹他,传诵一直到现在。

「王氏临终,端立往生」。这可以给我们做一个见证,他专修净土,念佛求生,临终是站着走的,也是没有生病,无疾而终,预知时至,这不是假的。第一次会集《无量寿经》就是他作的,可惜他一生没有看到唐译本。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古时候的经书数量太少,因为都是手写的本子,流通量很少,难得遇到。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个几万册、十几万册很平常的事情,古代是真正艰难。宋朝发明了印刷,木版的印刷,也很费事,比抄写是方便多了,抄写一天写不了几千字。长期抄经,一天大概是两千字,字数太多会抄错,为了不能抄错,小心谨慎写慢一点可以,保持质量。所以像《四库全书》以前抄写的时候都限制,字数每一天是一定的,不让你抄太多,怕错字多。这是只看到四种,五种原译本只看到四种。「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他对于经教研究,自己真念佛,真信切愿念佛,所以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在家居士里头在历史上他很有地位。

「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他这个会集本,这第一次的,会集得很好,可惜就是唐译的他没看见,唐译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这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所以古大德根据这些情况判断,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是一种,如果是一种,翻译的人再多,出入不会很大,叫大同小异。像《金刚经》《金刚经》就有六种译本,现在《大藏经》里面都有,里面确实大同小异,所以断定传到中国《金刚经》的梵文原本是一种。《无量寿经》差别太大,所以古大德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文本传到中国,那就证明释迦牟尼佛三次宣说的,还有七种本子失传了,所以古人在三次后面再加一个以上,世尊当年在世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至少是三次以上。可见得这个法门重要,不是重要他不会重复的讲,重复的讲那就是很重要的。这个显示出佛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我们怎样去报佛恩?依教奉行是真报佛恩,这一生决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就满佛的愿了,这叫真报佛恩。

龙舒居士深深感慨这么好的一部经典,你看没有人学,尘封就是比喻没人学。为什么没有人学?前面说过了,五种原译本很难得看到,看到一个,缺漏的很多;统统都看,没有那种能力找到经本,连王龙舒唐译的他都没见到,你就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有身分、有地位、有财富的长者,他的能力都做不到,其他人可想而知。所以他就想到会集,会集是有必要的。名,他会集的经题叫《大阿弥陀经》,这是自己给它定个名字。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经题,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完全是原经的题目,这个太难得了,真叫善巧。《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的,宋译的经名,宋译本的经名,宋译本的,《清净平等觉经》是汉译本子的经题,你看他把两个经题合在一起,重复的就是一个经字,舍掉一个经字两个经题合在一起,天衣无缝,确实太高明了,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这个经题可以说把五种原译本的经义都显示出来了,就妙在此地。

「王本问世,海内称便」,海内就是全国,全中国,学佛的人方便了。「丛林奉为课本」,丛林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这真正是中国特色的佛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确实跟中国孔子非常相像,私人教学,演变成后来的私塾,私塾教学的方式,老师就一个人,学生很多,并没有制度,一直传到中国还是私人教学的方式。到唐朝禅宗第八代马祖、百丈,是六祖的徒孙,他们两个发起的,马祖建丛林,就是硬件设施他来负责,百丈立清规,就是整个我们今天讲学校的章程、规矩,百丈大师来建立,变成学校,很有制度。有校长,校长当时称为丛林主席,那是校长,或者称为住持、方丈,都可以,这些名称他都可以称,一个丛林只有一个。还有和尚,和尚是亲教师。这一个丛林里头谁可以称和尚?就是方丈、住持,他一个人称和尚,和尚是校长,别人不可以称。其他人称什么?阿闍黎,阿闍黎像现在学校的教授,这是普通名称,阿闍黎,阿闍黎的意思叫轨范师。所以这个意思比教授意思圆满,教授里头看不到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这个老师他的言行、他的思想,可以做学生的榜样、做学生的模范,这才能称之为阿闍黎,就是教授。制度化了,有校长、有教授。

行政组织分三个部分,叫纲领执事,这三大类。第一个是教务,现在大学的教务长,称首座和尚,他管教务。管训导的,维那,维那也能称和尚,也可以称阿闍黎,他管训导。第三个是总务,现在是总务长,学校里头,丛林里面称为监院,我们一般人称为当家师,当家师是总务。这三个纲领执事他们地位是平等的,就是校长下面三个部门。下面再分,从上到下有一百零八个单位,大大小小合起来一百零八,叫一百零八单,单是单位,就是一百零八个单位,学校组织。这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正规的学校,这丛林。正规学校就采取龙舒会集的《大阿弥陀经》这个经本做为课本,这属于净土宗的课本。「流通胜于原译」,大家都喜欢读这个本子,读原译本的人很少了。

「我国龙藏」,乾隆皇帝下令编的这套《藏经》。乾隆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做了一个整理,这个功德无量,这修了大福报。将全国这些图书分成经史子集,这个分法在隋以前就分了,就有经史子集这四部,他就根据古人经史子集来编这一套《四库全书》,传统文化统统收在里面。当时手写的,一共只有七套。七套,藏在圆明园这一套,八国联军把圆明园烧掉了,所以就剩下六套。现在只剩下三套半,有一套残缺不齐。《四库》还有《荟要》《荟要》怎么来的?编《四库》的时候乾隆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怕时间太长,他见不到这部书,所以就特别交代给总编纂纪晓岚,这是总编辑,请他在《四库》里头选择最重要的先编一套给他看,这叫《荟要》《荟要》可以说是《四库》的精华,分量是《四库》的三分之一。这一套书因为给皇帝看的,所以是原原本本,里面一个字都没有删改。但是《全书》不一样,《全书》是要分发给国家各个地区的读书人让他们去念,里面凡是有讲到满族的、批评他的全删掉,这是政治因素,删掉了。《荟要》没有,《荟要》是给皇上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皇上这两部,一部在皇宫,一部在圆明园,圆明园的也烧掉,剩下一个孤本,真是宝贝!这个孤本国民党政府带到台湾去了,非常难得。

我们当年在台湾天天就想着,这两本书怎么样能够把它翻印流通,不至于丧失掉,如果不印肯定会失掉,失掉就太可惜了。多少年的酝酿,多少人关心这个事情,终于商务印书馆发心把这个《全书》印出来,只印了三百套。为什么?卖不掉,这么大的书,怎么卖?卖不掉,所以只印了三百套。我买的这部书,是一个同修发心要送我一部《全书》,我高兴得不得了,跟商务印书馆联络,最后一套。这一套被日本人买去了,日本人没有钱,付不出钱来,就是日本人买了五套,最后五套,四套他付了钱,拿去了,这一套还没有付钱。商务印书馆跟他协商,可不可以让给我。他说可以,但是要十二万,要给他十二万。我们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他,给他十二万,十二万台币,合我们港币就是三万,港币现在兑换率是一比四,日本人要,不能不给他,他付了订金。所以我得到是最后一套。这个总经理他告诉我,才只有三百套。

《荟要》呢?《荟要》是世界书局印的,我买了很多,我一共大概买了它六十多套。总共印多少套?两百套。这两百套我买了它大概将近七十套,送给全国每一个省选一个大学,送给学校,还有特别市、自治区,好像有三十多个单位。我是拜托上海复旦大学,那时候复旦大学校长的书记跟我挺好,他帮我的忙,这些书运到复旦大学有地方放,同学们做义工替我分发,统统都送到了。陈天全,现在他是人民大学的书记,他帮我很大的忙。送到祖国,这就不会丢掉了。这套书的价值超过《全书》,因为它里面的内容没有改变,是最难得的一个本子。台湾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一百年,所以商务印书馆想再印《四库》,打电话给我。我说好事!我说你们再印,我要一百套。他高兴死了,这大主顾。我买了它一百套,给我算成本价钱,一套五万美金,一百套就是五百万。世界书局也通知我要再印《荟要》。我说好!太难得了,我就跟他商量,我说你们再印,我要两百套,这两百套也是五百万美金。一千万美金就做这两桩事情。希望分送给全世界各大学,著名大学图书馆去收藏。世界纵然有灾难,因为分散地方多,不可能全部都遭灾难,总会有一些留下来的,我是想用这个方法保存中国传统的这些典籍。曾经有人告诉我刻石头或者是用金属片,我说那个不可靠,万一一个地震,全毁掉了。什么方法妥当?数量多,到处都有,这是最妥当的方法。一百部《全书》交货了,我都收到了,《荟要》大概再两个月之后就可以交书了。我们没有别的目的,我现在年岁这么大了,也没有能力再去读这些书,目的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别的,就这么一个念头。

这个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典籍能够保留,下头最重要的要有人读。我为这个事情想了很多年,这一套丛书从哪里读起?怎么样才能把人喜爱这套书的兴趣引起来?我就想这个问题。我想的方法跟唐太宗想的方法一样,唐太宗想《群书治要》,是他搞的,我想法跟他一样,就是在这套书里头,特别是在《荟要》《荟要》是精华,从这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东西,把它节录出来。我读书我喜欢把重要的地方都把它画出来,然后再把它整理,抄成一个节要,就方便了。我有很多节要的这些小东西,看过之后那些书我就不再看了,我就看这一点资料。所以我就找我弟弟,那个时候他还在上海复旦大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很多年了。我说你找退休的老师,教文史的,教国文、教历史的,教中国历史的,找这些老师,请他们在这个书里头节要,分量不要太多,能够有个二、三十万字就很好,我还送了五、六万人民币,请了几位老师去做。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拿给我看,不合适,这些东西还在澳洲。节录也不容易,没有法子,自己也抽不出时间。

结果是在我找《群书治要》这个缘分,因为我说了几次,讲经提了几次,居然有同学把这个书找到了,送到我这来。所以我们立刻把它印了一万本,这就不会失传了。居然有一个人送一套书给我,《国学治要》,我一翻,就是我想的,古人早就做好了,现成的。这套书是很破旧了,在我出生之前作的,我看它的序文,序文是完成之后写的序文,丁卯年,我是那一年出生的,他们已经做了八年的时间完成,民国初年这些专家学者,从《四库》经史子集里面节录出来,一共八册。真是喜出望外,没想到,你说老祖宗对后人那种照顾、那种关怀,全心全力的帮助,这不能不感恩。这一套书它叫《国学治要》,我翻它的序文里写,他这个灵感也从《群书治要》来的。《群书治要》的治是政治,是治国平天下的,这个《国学治要》是治学,是做学问的。有这套书就好了,这套书就是你可以藉这个书去入《四库》,这是《四库》的大门,你就能够契入了,这就非常好。我也印了一万套,一套八册,赠送给高等学校。这是抛砖引玉,希望古人的东西不要失传。

但是要想学这样东西还有一把钥匙,文言文,如果没有文言文的基础,这个东西摆在面前你没有能力去读。文言文要怎样训练?过去李老师教我们,背《古文观止》,在《古文观止》里面选择一百篇。《古文观止》总共有三百多篇,李老师很难得,在台湾那个时候,每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讲《古文观止》,十年,这一部《古文观止》讲完了,讲圆满了。但是非常可惜那个时候录音的设备都没有,没有把它记录下来。很可能我们台中有个老同学,周家麟居士,他喜欢记笔记,写得很完整,我们再打听看他有没有这个笔记留下来,应当把它印出来流通。但是台湾国语日报它出了一个副刊,叫「古今文选」,内容非常丰富,都是在台湾那些老学者,老一代的,现在都不在了,注音、注解、翻成白话文,还有讲评,非常精彩。所以这套书是学文言文最好的教科书。现在《全集》好像有十七册,精装。能够在这个里面选一百篇,中国古人的方法是背诵,你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文言文钥匙拿到了,障碍就没有了。如果是阅读,老师告诉我们,有五十篇就够了,你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阅读,你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五十篇,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跟扎根教育一起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一年完成,扎根教育,同时就背五十篇古文。

学佛的人,你看我们这个《大乘无量寿经》,这是古文,在文学里面佛经的文字称为变文,你们看到文学里的变文,这就是翻译经典的。为什么称它做变文?不能说是中国正规的文言文,是当时的白话文。为什么?佛是叫大家都能够懂,大家都能学习,也就是最浅显的文言文。我们如果能把这一部《无量寿经》背得滚瓜烂熟,里面意思都懂得,大概读佛经没什么障碍。读《四库》有障碍,《四库》文字比这个深,所以《四库》这个文字还得从集部里面去找。《古今文选》里头可以选择,或者是《群书治要》好,《群书治要》里头它一共选择六十五部书,都是里头精彩片段,能够用这个也能成功。背个相当于五、六十篇古文这样的分量,那文言文不成问题。要用功,要真用功,一个字都不能放弃,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去查资料,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年岁大了,还行!我们看到胡小林,五十多岁了,行,他是一个字都不放松,一天在这上要花七、八个小时,学佛虽然没有多久,他根深蒂固了。古人所谓天下无难事,铁杵磨成针,真正有心去做,没有不成功的。

对中国文化有认知,对中国文化有爱护,不忍心让它断绝,我们自己发愿来继承,来承传下去。自己做榜样,带动一些年轻人。我们花这么多钱,印这么多书,没有别的,就是希望它能传下去,不要失传,目的在此地。《大藏经》我们预定的是印一万套,现在大概差不多完成将近八千套,距离我们的目标很近了,都是希望流传下去。特别灾难太多,要到处都能够存放,不至于失传。《龙藏》收它了,就是《乾隆大藏经》。乾隆编《四库》,他对佛教特别尊重,把佛教单独提出来成为《藏经》,道教的经典在《四库》里头,融入《四库》了,佛教没有融入《四库》。清朝开国这些帝王对于佛教非常尊重,而且真学,成绩最好的是雍正,雍正对于儒释道三教造诣确实是非常高深,儒释道里面的大德很难超过他,他样样都通,学习认真。日本的《大正藏》也收了王龙舒这个会集本。

「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跟这五种原译本比较,「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所以大家学《无量寿经》都喜欢学王龙舒的会集本,就是《大阿弥陀经》,它容易懂。「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它的流通量很大,看的人很多。「故于所着《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这就是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的《无量寿经》,多半都是王龙舒的会集本,也有五种原译本,很少,不多,绝大多数采取龙舒的会集本,这就说明会集确实有必要。「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这是净宗注疏的三大家,莲池、幽溪,下面是蕅益。学净土、学《弥陀经》,这三家东西你就不能不读,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要解》《阿弥陀经》三大部,就是注解的三大部,一定要读。

我是早年讲《弥陀经疏钞》,每一次是一个半小时,在台北讲的,我记得一共是讲了三百多次,一次一个半小时,讲三百多次,将近一年,讲完了。一次是一个卡带,那时候没有录像,录音,一个卡带,摆到桌上三百多。我到美国,还有一个美国跟台湾大学交换的学生,他研究《华严》,我那个时候正好讲《华严》,他在台北住在我们图书馆,好像他是在纽约读书的,跟台湾交换学生,对佛学很有研究。告诉我,希望我到美国去讲净土,他说美国没有人讲净土,美国的佛教只有日本跟西藏的,他们讲的东西,一个是密,一个是禅,没有净土。他说法师只有你去可以讲净土,别人恐怕不行。所以我第一次到美国去讲经是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三年在美国开始讲经。一九八二年去一次是开会,是万国道德会在美国召开第三次世界代表大会,在洛杉矶开这个会。那个时候韩馆长跟万国道德会很熟,因为都是同乡,都是东北的同乡,跟理事长很熟,就请理事长邀请我做他们的顾问,我是顾问的名义参加他们这个活动。因为他们聘请做顾问,所以就跟着他们的旅行团办护照。护照很不容易办出来,出家人要办护照出国要通过佛教会,佛教会很难通过,我想这不可能的事情,万国道德会替我办的护照。

开完会到美国之后,我们的同学知道我到美国,都跟我联系,才知道慈光讲座跟道安法师的大专讲座,学生在美国留学读书的,有的毕业在那边教书的,有三百多人,分散在各个大城市,那就变成我们的据点。这一去了之后,每年至少有二次、三次到美国去,去转一圈,巡回去转一圈,跟美加地区就结了法缘。所以我出国的缘分是从这开始的,这是韩馆长她帮忙的,她出的主意,要不然我出不了国。这都是好事情,都不容易。我一九八三年到美国去讲经,我就把《弥陀经》,我这套带子,讲完了,三百多个带子,我在讲经的时候就摆在讲台上,整整齐齐摆在讲台上,好多人就问这什么东西?我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这么多!《阿弥陀经》讲一年,就把人镇住了。轻视净土,瞧不起净土,一看到《阿弥陀经》讲一年,大家就呆了,不敢讲话,这就有说服力。那么薄薄的一本,讲一年,一次一个半小时,四百多个小时,将近五百个小时。没有这一套东西到美国搞净土是很难,太难太难了。夏荆山就是那年认识的,夏老居士一看也呆住了,怎么可能这一部薄薄的《弥陀经》讲一年,怎么可能的事情?将近五百个小时。我们今天这一部《无量寿经》,前面讲完了,一千二百个小时。

我们不能不感激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写《弥陀经疏钞》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时禅风非常盛,净土衰没了,没人瞧得起净土。所以他的《疏钞》完全用《华严经》的架式,玄义是十门开启,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无形提升跟《华严》平等,用心良苦!我们相信。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万历年间的人。中国古人,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研究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一生的教学?大家几乎都肯定是《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方东美先生他认为《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要,推崇备至,而且自己真在《华严》上用功夫。《华严》也是法相宗的六经之一,法相是哲学,可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最后归哪里?归《无量寿》。祖师大德做的这个总结,我们相信莲池大师知道。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一而三,三而一。我相信彭际清居士必定读过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已经把《华严》,融会《华严》来讲《阿弥陀经》,讲得精彩,字字句句无量义!《华严经》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更有盛焉」,他所作的《圆中钞》当中引用的《无量寿经》完全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没有引用原译本,统统是用会集本的。这就晓得这些法师对龙舒居士的尊重,肯定龙舒居士说得不错。「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印光大师对龙舒会集本的赞叹。

下面跟我们说,「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错误」,这就是不是尽善尽美。「白圭之瑕」,白圭是玉,玉里头有瑕疵。「贤者惜之」,很惋惜。这些贤者,里面举几个例子,「莲池大师谓其抄前着后,去取未尽」,这是莲池大师对会集本的批评。「彭绍升」就是彭际清,彭际清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乖舛是错误。「今笔者」,这就是念老,念老「仰承古德诸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王龙舒的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的大概有三种。第一「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这个本子他没看到,这就是它不完美的第一个地方,因为唐译的《大宝积经》里面有一会叫「无量寿如来会」,就是讲的《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确实有奥妙精要之文,这个龙舒居士没见到。

第二个问题是「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改深为浅」,这就是节取经文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放下,以大慈悲心为天下众生,那就是公,没有自己的意思在里头,这就避免过失。所以就取舍有些不当,当然这是少数,不是多数,毕竟古来祖师大德都引用他的东西,都赞叹他的东西,这就是白璧之瑕。取繁遗要,有些地方繁琐的他取了,很精要的地方他漏掉了,有这种情形。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这举例子来说,「魏译」,康僧铠的译本,「皆曰发菩提心」,上中下三辈都是发菩提心,都有,但是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只有中辈发菩提心,讲了,下辈不发,就是不发,上辈的没说,不提。这是什么?高下失次,所以说未尽。这太重要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净宗的宗旨,修行宗旨!三辈往生统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这个本子我们都看到了。龙舒本子是上辈没提,中辈发菩提心,下辈不发,这是改深为浅。「故莲池大师与彭氏(彭际清)斥之也」

「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着。王氏每以自着之文,演述原译之义」。这就是莲池大师讲的「抄前着后,未顺译法」。翻译跟会集不一样,会集最忌讳的是自己用文字加进去,这个不可以,会集一定是原文,原文里面可以删减,不能用自己的把它改过,不可以。当然他改没有问题,为什么?他改得好,但这个风气不能开,风气开的时候,王龙舒可以改动我也可以改,那每一个人随自己的意思去改,改个几次之后这经就不能看了。所以古人最忌讳的是改动经文。看了,它是错字,错字怎样?在旁边注解,这个字可能是某一个字的错字,可以这样写,你不能改它的,保持原样子,世世代代传下去,不变样,所以注在旁边。这是中国古人做事情小心谨慎,负责,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来要原原本本,不能传走样子,古人对这个很重视。现在人不重视了,随便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甚至于把经文改动,这个字不好讲,换一个,这不可以的。

责其抄前着后,这句话什么意思?「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著文句于后」,就是把他自己用的文字他也写上去,就改动了,改动原文。「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龙舒居士这个本子里头有他自己删增的文句,这是古人很忌讳的。「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翻译可以,翻译是什么?它是你自己翻译出来的,行。但是别人译的时候,你会集,要尊重人家翻译的,不能改动一字,他的字有不恰当,可以注在底下,注明,不可以改动。「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会集是应该要做的,「而在于会本之多疵」,就是它里头还不完美,还有些问题存在,古德责备是这些地方。毕竟这些错误不是很多,很少,那就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本子。

「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憾于王本之失」,憾是遗憾,王龙舒的本子你看还有这么多瑕疵在里头。「乃取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五种原译本,龙舒的本子出来是第六种,彭际清的本子出来是第七种,但是他的本子是节本,他不是会集,它是一个本,就是康僧铠的本子他把它删节了,麻烦的地方删掉了,就等于节要,像我们现在看书画红笔一样,就这种方法,节本。这个节本有人用,民国初年丁福保采取了,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就是用的彭际清的节本,就用他这个本子。所以你看丁福保也很了不起,他不用自己的意思,他用经来注经,以经来注解经,所以叫笺注,都是抄的经里头,就像念老抄的这些经论来注解经,用这个方式。也很值得赞叹的,他用的是彭居士的节本。

「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它不是诸译的会本。所以《无量寿经》有一个节本。「于是晚清魏承贯」,魏默深,也就是魏源,「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我这里有魏本,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最初就是采取魏默深的本子,想把魏默深的本子把它删节,他里头再加以补充,所以他前面是讲重校补遗。大概是到最后看到不太妥当,这人家的本子把人家改掉不太妥当,所以重新会集,才有现在这个本子。所以这个本子是他会集的根。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了解夏老他的思惟,他这个会集的由来,我们今天讲动机的由来。这个本子作出来之后是重新校订了,有些漏掉的地方念老给它补充了,一共三十七品,慈舟法师给它作的科判。这个科判我也下了功夫,我给《无量寿经》作科判的时候也是以这个科判为底本,但是比他作的更详细。所以这个本子我们印了一千本,留作纪念,知道夏老最初的动机是从这个本子下手的。所以现在这个本子是非常完备的本子,古人节校也好,会集也好,所有的弊病统统改正过来了。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先师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传人。「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这几句话是说夏莲老的造诣,对佛法下的功夫深。宗是禅宗,说是教下,宗门教下他都涉猎,而且都相当的深入。底下这句显示出圆融显教、密教、禅宗、净土于一心,这在佛门称为大德,出家有,在家也有。世尊在世就把这桩事明显显示给我们看了,我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跟释迦牟尼佛同时出现还有一尊佛,知道的人不多。那一尊佛是在家身分,释迦牟尼佛出现是出家身分,在家的佛,维摩诘居士,在家佛。你看看世尊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他们去听,维摩居士升座,这些人进入讲堂,对老师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你就晓得那是佛。所以现在在家居士对出家人要尊敬,但是不能有自卑感,平等的,都是佛的弟子,并不是说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一等,没这个道理。所以世尊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表法给我们明显的显示出来了,我们要知道。维摩讲经说法教学跟世尊没有两样。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个僧不是出家人,这个诸位要知道。僧是什么?是团体。四个人,无论是在家出家,四个人在一起修行,遵守六和敬,就叫僧团。僧是团体的称呼,不是个人的。但是个人以后也称僧,譬如说军队,军队是个团体,一个人也称军人,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是指他的团体。佛家这个团体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那就是僧团。这样的僧团出现在世间,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出家僧团如是,在家僧团亦如是,所以在家有居士林。净宗是在家跟出家混合在一起的。最初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第一个,中国第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叫东林寺,就在那个地点。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念佛,求生净土,里面不少在家人,刘遗民他们都是在家人,很有名的学者。所以有在家、有出家的,但是没有女众,全都是男众居士,在一起修行。祖师示现这个样子,我们要很留意去观察,那里头有道理、有学问在,绝对不是说一剃头身分就比别人高,这就错误了。

民国初年杨仁山的学生,杨仁山是居士,学生里头有出家人跟他学习。尤其欧阳竟无,老师往生之后他继承老师的事业,创办了支那内学院,支那内学院里头出家、在家都有。太虚好像在内学院还不是正科生,旁听生,梁启超是支那内学院的学生,出家、在家都有,平等的。欧阳大师特别提出佛法是师道,老师第一大。出家人能不能跟在家人学?在家人真有德行、真有修持,他是善知识,可以跟他学。所以我的老师不是出家人,有一个出家人,在先,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跟李炳南,我是出家人身分,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亲教师。和尚用现代的话来比喻的时候,校长,学校有校长,称和尚,再一个是指导教授,像博士班指导教授,你直接接受他指导的,这个人称和尚,关系不同。学校老师很多,不是指导我的,没有教过我的,对他们称阿闍梨,不称和尚,和尚一定是直接教我的,这个关系非常密切。

怎么看佛教都是教育。宗教里头,宗教的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有一个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没有神,没有造物主,没有上帝。极乐世界是学校,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极乐世界有上帝。极乐世界不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士农工商,过去讲有三百六十行,现在不止了,现在大概三千六百行都不止,行业很复杂。极乐世界没有,看来看去,佛讲来讲去,极乐世界只有两种人,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老师是阿弥陀佛,学生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统统是学生。学生有高级班,有中级班,有低级班。高级班,实报土;中级班,方便土;低级班,同居土,它有三个班级。但是虽有三个班级,待遇平等。怎么平等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加持你,你一生到那里就变成阿惟越致菩萨,就平等了。阿惟越致是最高待遇,所以同居土的学生也享受到最高级的实报土的待遇,无论是智慧、德行、神通、道力,几乎都是平等的,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十方世界没有的,而且你很容易在一生当中就证得。搞别的法门叫竖出,难,真难,学这个法门横出,你一生就能成就,就能够圆满。

这部经太重要了!这些大德绝对不是凡人,他们来做这个工作谈何容易!龙舒居士是大德,做出来的还有瑕疵。魏默深居士也不容易,还不完备。夏莲老真的是至诚恭敬、小心谨慎,十年的时间完成圆满的会集。我们看底下所说的,「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前面是赞叹夏老德行,修学功夫之深、之广,后面,到最后专弘持名念佛摄万德,最后什么?归净土。这给人什么样的启示,我们不能不留意。他通宗通教,他为什么不归禅,为什么不归教、不归密,他归净土?他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净宗是最后的归宿,表演给我们看的。一大圈全搞通了之后,最后到净土。我们别绕那个圈子,那是什么?弯路。他绕了多少弯路,找到这个中心点,我们就不走弯路,我们就直接修净土,这用意多深,我们要能体会。这就是他教导我们,是他无尽的慈悲来引导我们。「为宏净宗」,这个持名念佛摄万德,万德就是宗教显密禅净、大小乘全都包括在里头,万德,归净土。

「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老居士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实际上就是为了这桩事情,前面种种示现都是做一些基础工作,这个基础目的何在?让现代人、后世人生起信心。他要不是这么做,会集这个经没人相信,为什么?宗教都不通,显密都不圆,哪有资格来做这个工作?样样都通,没话说了,样样都有成就,这才称为大家。所以来下手把这部经好好整理出来,为什么?末法后面九千年要靠这个经得度。这个经是佛说的,五种原译本一个字都不可以更改,在里面节录的句句话都是精华、精要,从五种本子变成一本,五种本子里面精华、义理全在这一本当中,文字没有改变,这才称为善本。

「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这是会集的态度,首先放下万缘,诚敬心才能生得起来,让自己的心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才能真正体会到如来真实义,有妄心夹杂你就见不到如来真实义。这就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要会集这个本子得要万分诚敬,你才得万分利益,这个事情才会做得圆满,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闭关三年,净坛结界,这是表恭敬心,诚敬到极处。冥心孤诣,心里头除阿弥陀佛、除《无量寿经》之外,一个杂念都没有。稿,会集的稿修改十次,这个经才成就。

「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慧明老法师给他印证。「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就是这个本子,前面慈舟法师的科判。这个经三十七品,这是最初,就是掩关三年,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是稿经十易,又修订了十次,再分,分为四十八品。这个最初三十七应该是小乘三十七道品,用这个数字,最后四十八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用四十八品来分。所以这个最初掩关三载的时候,这个最初的稿本我们看到了,很值得纪念。这个稿子是重新校订补充魏默深的本子,也就是夏老会集最初的稿本,再补充,再详细来审定,成为现在的本子。这个本子,你看慈舟老法师讲过。

「先舅父梅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后复于经序中赞曰」,他给《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写了一篇长序,讲得非常详细。这里头有这么一段话,「精当明确」,精是精彩、精华,当是妥当、稳当,明是明了,确是确实,跟原译本完全相应。「凿然有据」,这个凿然就是确切的意思,就是确确实实有根据,根据五种原译本,没有自己增加一个字,文字全是原译本。「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本经都是原译本,立意都是原译本里头的意思,义理圆圆满满的选出来了,节选出来的会集在一起。无一句,这是文字,溢是漫出来,这就是本经之外,像前面译本随自己的意思来改变动几个字,没有,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原文,这就对了,让后人找不到瑕疵。「艰涩沉晦」,这就是原译本里头确实,艰是艰难,句子看起来我们很难懂,这样的情形很多,但是他都不选它,一定要这个文句很清晰,表达得很清楚,把这些句子节录下来,「使之爽朗」

「繁复冗蔓」,里面有这个情形,原译本有,我们讲囉嗦,反覆,一桩事情几句话能说完,他要说好多句,印度人喜欢,中国人喜欢简单,印度人喜欢繁琐。原文里头所以有这种情形,翻译的人把它删掉,但是意思要保留,还要保留在它原文里头,这个难,这不容易。翻译经的人可以做得到,翻译的人可以做得到,会集不许可,会集必须要翻译的原文,不能更改一个字。「归于简洁」。凌乱要把它变成严整,阙疏又要把它变成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是梅光羲老居士对这个本子的赞叹,这个赞叹增长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为了要取信于现代的学人,就是修行人,对这个本子能生起信心,所以我在当年把九种本子印成一起,《无量寿经》九种本子的合刊,五种原译本,后面三个会集本,一个节校本,你自己去看,全都摆在面前,让你生信心。你仔细去校对,能不能再在这个经本上找到瑕疵,我们做了这个工作,这个合订本流通量也很大。

「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佛界尊宿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这八个字是黄念老的赞叹,这八个字非常恰当,确确实实夏老这个会集本这八个字做到了,学习的人欢喜。「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这是最近这些年,我们讲过,这一遍是第十二遍,前面十遍是讲的经文,讲经,第十一遍跟这一遍讲注解。净宗同学无量的欢喜,一遍比一遍殊胜。为什么?遍遍都有悟处,都有新的领悟。所以我们用的本子,前面讲过的我再都不看了,我用现在的本子,每一遍不一样,常常听经的人会发现。持是受持,读诵,印行,印经流通,确实没有中断过。到这个本子,《科注》,这就非常完美了。夏老会集的经,我也是用很长的时间,将近半年,把全经的注解做成一个大的表解,这都有,现在都印在前面,而且把经文会到注子里面,便利于读诵,科也都印在注解里头,你看得就更清楚,更容易明白经里面的义理。这一次我们印成两册,精装上下两册,希望这个本子成为《无量寿经》最完备的版本。净宗同学有余力可以涉猎经藏,没有这个能力,这一部经就够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专注。像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切愿,持名念佛,就决定得生净土,我们目的就达到了。

「近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昔贤会集之胜愿,幸告圆成」。这是念老的期望,好像还没有成就,但是我们有信心,这一部经、注将来决定会入藏,随着《大藏经》流通后世。《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这是值得庆祝的一桩大事,现在这个世间。「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这是真的,过去修净土的人没有见到这个本子,这个会集本是民国初年才完成的,虽然完成,因为流通的数量太少,修学净土的同学没见过,这个本子连印光老法师都没有看到过,它出现在近代。所以我常说我们近代的人有福,能够看到这个本子。这个福报渊源于无量劫前能够遇到这部经的人,读到这部经、看到这部经,《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就像经上所说的,无量劫前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当中现前了,你才能遇到,遇到是缘分;遇到了欢喜,能信、能解,这是善根;又能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能老实念佛,一向专念,这是福德。世间最大的福报是什么?是生到极乐世界,这个要知道。你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我到忉利天去做天主,我到摩酰首罗天去做天王,这不得了了,没出六道轮回,福报虽然大,寿命虽然长,有尽的时候,不是无量寿。到极乐世界你说福报多大,无量寿、无量光,跟阿弥陀佛一样,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自性是无量光寿、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样样都是无量。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果报,没有再比这个超越的,没有了,你达到究竟圆满。

这个福报稀有难逢,在这一世当中完成。我们要珍惜,我们这个机会抓住,决定不放松,舍弃生命都无所谓。放下身心世界,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念佛,要生净土,我们这一生目的就圆满了。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好,就是一心想着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要为这些事情操心,这就叫真放下。一心一意就求生净土,就读诵这部经、听这部经,如果有能力,讲这部经,发心来讲这部经。一生讲一部经好!我们净土宗的祖师,哪一位我记不清楚,很早,一生讲《弥陀经》讲两百多遍,可能不止,讲了几百遍,一生讲《弥陀经》,他不讲别的,真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本子,这一生就专讲这部经。如果你有能力,你广学多闻,把所学的圆融显密宗说大小乘都归在这一部经里头,就像黄念老集注一样,你来做集解,这多么有意思,无量功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