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  2012/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一段经文最重要的是说明极乐世界怎么来的。我们从这个说明里面就能看得出来,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因为宗教也有教育,宗教最重要的是要有个造物主、有个上帝,佛教没有,这是根本上不相同的。我们在这里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是造物主,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说得非常合情合理。他的一个愿心,可以用现在的话说,全宇宙所有佛国土里面六道众生,六道很苦,如何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佛知道。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里头来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这叫迷。迷了的时候肯定用自己的意思来看问题、想问题,然后用言语行动去表现出来,这个在佛法叫造业,不了解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多少事情我们看错了、想错了,看错了、想错了,付诸于行动,哪有不错的道理!错误就是造业。业有善恶,善业,与性德相应的,没见性,这个善业所感的是福报、善报,恶业所感到的是恶报,这是因果的定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总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叫凡夫,无量劫在轮回里头苦不堪言。在轮回当中肯定恶多善少,换句话说,就肯定了六道的众生苦多乐少。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定要觉悟,把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思想正确,没有错误,我们的行为也没有错误,就能超越六道。佛知道,佛是彻底觉悟的人。所以佛法是个学校。极乐世界是学校,极乐世界没有国王、没有上帝,极乐世界没有像我们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士农工商,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只有两种人,很不可思议,有佛、有菩萨,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所以彻头彻尾它是个学校。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边身分统统是菩萨身分,学生的身分,老师每天上课,而且没有中断的。这个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每一天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多少!它有进来的,像招生一样,它有进来的,天天有毕业的,毕业的就离开了。毕业是什么程度?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去了,去教化众生。所以它这里有来上学的,有毕业的。佛、菩萨、阿罗汉这是学位,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佛不是一个,毕业了全都是佛,跟阿弥陀佛地位完全平等。佛是最高的学位,叫佛陀,相当于现在学校的博士学位;菩萨是第二个学位,硕士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学士学位。这三个是学位的名称,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怎样才能把这个学位拿到?第一个是德行,就是道德行为,第二个是智慧,这两样东西就可以拿到学位。

断烦恼,烦恼是障碍,障碍我们的自性,障碍我们的智慧。大乘佛法告诉我们,智慧、德能、相好都不在外面,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这个在外面求不到。向外求的是知识,从内心里面现出来的是智慧。孔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智慧。你学习圣人的东西,你把圣人教导给你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心情非常快乐,这个快乐不是从外来的,是从内心里头流出来的,这叫喜悦。喜悦跟快乐不一样,快乐是外头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好朋友来,这很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流出来的,内心流出来是真的,内心里头只有喜悦,没有烦恼。说内心里头流出来烦恼,这是错误的,流出来喜悦这是正常的。这就是迷悟的关系,觉悟了,内心流出来的全是喜悦。所以佛法讲,赞叹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那个欢喜是什么?欢喜从觉悟出来的,是自性,自性里头本有的,本来就是一团和悦。烦恼迷失了自性,把喜悦变成烦恼,觉悟之后烦恼就变成喜悦。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这个喜悦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个人多快乐,这个人多幸福!这种幸福,与外面不相干,与地位、与财富、与贫富贵贱毫不相干。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他出生在印度,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方式是乞食,我们中国人叫要饭,中国人叫乞丐、叫化子,外面去讨饭吃,他采取这样的生活,一生过这样的生活。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过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学生,他完全开放的,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跟他学,他就会热心教你,不收学费,教一辈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职业教师,是教师当中的榜样、模范,非常认真负责。他所教的东西内容非常广大,各方面的知识他全有,包括今天的高科技。今天最新的量子力学,这经上有,最近三十年才发现,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讲到了,比他们讲得还透彻、讲得还圆满,真的是大学问!你全通达明了了,你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深入之后不能不佩服他。他的身分,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本人一生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学生多!有出家一生跟他的,在家跟他学的就更多。

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那是办个学校。学校怎么办的?他也有老师。在家的时候他是国王,释迦牟尼佛在家的时候是王子,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继承权,他出家去修道去了。阿弥陀佛在家的时候他是国王,听世间自在王佛说法,他觉悟了,王位放弃,跟着世间自在王出家。他的慈悲心切,看到苦难众生,想到怎样救拔他们。而且救,救得彻底,要帮助这些人成佛。换句话说,他建一个学校,到这个学校来,你在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拿到佛陀的学位,跟他一样,而且保证你拿到,这个太不容易了。那要建立这个学校,希望这个学校能做到尽善尽美,向老师请教。老师有高度智慧,老师没有跟他讲你要怎么做法,老师用他的神力把十方所有诸佛的剎土完全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去看,你自己去选择。

你看经文第一段「观察」,观察一切诸佛剎土,仔细的看,很用心的看,哪些地方值得采取的记下来,将来我这个学校我这都有,有些负面、有缺陷的,这个要改进,这个不能要。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剎土里头的精华,只取精华,不取糟粕。十方诸佛剎土有好,它也有缺点,他要取的,取精华,淘汰这些糟粕。所以他的道场,这个学校建立出来之后就是极乐世界,超过一切诸佛剎土。为什么?它是一切诸佛剎土精华的结晶。这个非常合乎逻辑,不是在家里凭空想象、凭空发愿。他的四十八愿从哪里来的?就从这来的。我们这就明白了,是从实际环境反应而得来的,舍人之短,取人之长。选择之后,他真干,选择之后不干,不能成就。这段经文讲「勤修」,他真干。经文上四句,「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他真干,而且时间真长,五劫是时间,劫是很长很长的一个大时间,时间单位,五劫!我们现在看到后面这一段,真干了。

「魏译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他在那里建立极乐世界,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这就是从前面说的二百一十亿的佛国土,哪些人家好的地方我们采取,不好的地方我们不要。这是唐译的,唐译的这里就说出来了。这是五种原译本,魏译的是康僧铠的本子。「唐译云:于彼二十一亿诸佛土中所有严净之事」,庄严的、清净的他都要,违背这个的他不要,这是「悉皆摄受」「既摄受已,满足五劫,思惟修习」,那就是五劫的时间他到处考察,他统统落实在他自己的校园里头。宋译的本子这一段是这么说的,「宋译云:往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剎。发大誓愿,经于五劫」。这几种说法,古大德有不同的解释,每个人解释都有道理,所以全都抄在后面。

我们看后面这个注解总有三段,就是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段,「净影、憬兴诸师」,这是唐朝时候人。「并以五劫为发愿后之修行时」,经上说的这五劫,是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之前还是四十八愿之后?这几位法师认为是发愿之后,先发愿,后修行。《净影疏》云:依愿起行」,先发愿,后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要懂。现在的人都弄错了,什么叫修行?敲着木鱼念经叫修行,错了,那是形式,不是实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教导你的你有没有落实?与老师教的相违背,那就是错误的,你没修。一入佛门,佛教你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我们做到没有?做到叫修行,没有做到,那不是修行。言语,佛教导我们不妄语、不两舌,我们有没有做到?意业,不贪、不瞋、不痴,得真干,真干才叫修行。

早晚课什么意思?早课读诵经本提醒自己,我这一天的思想言行要跟经上讲的相应,每天早晨起来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没有遵守老师的教诲?老师教我做的我做了没有?老师说不能做的我犯了没有?拿这个标准来改过自新,这是真修,否则你就全都错了。世尊一生教学,天天给人上课,经上没有说哪一天放假,他没有假日。一个人找他,他讲,十个人找他,也讲,不论人数多少,有问必答,这在经典上我们能看到。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现在很多人搞错了,每天要念经,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就高兴,哪有这种道理!念经是自己学习,你真干,佛菩萨欢喜;你念给他听,他会生气,他讲的,要你念给他听?完全是自己学习,千万别搞错了。

《净影疏》,净影是慧远法师,是隋朝时候的人,「依愿起行」。愿就是我们今天讲人的志向,你这一生想达到什么样的愿望,有方向、有目标,你一定有成就。人要是没有志,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一生什么都不能成就,就空过了,那很可惜。又说「故彼法藏于一身中,在彼佛所」,彼佛是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五劫修行」,这么长的时间跟在老师的身边。「又《略笺》,这是注解的名字。「斯乃修行之时也。盖五劫之间,思惟励修」,这个励是勉励,「修成满所愿之行」,满他自己的愿望。「其既发愿,不可无行」,你既然发了愿,你一定要做到。「上皆明五劫为发愿后修行时。」这就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明」是说明,「此为发愿时」,是发愿时候的修行。前面是发愿之后的修行,先发愿,后修行,这是发愿之时。《合赞》云」《合赞》是日本人写的,《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些日本人全都是隋唐时候在中国留学,多半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所以很难得,回到日本之后就建立日本的净土宗。日本净土宗在日本是很鼎盛的一个宗派,法缘非常殊胜,学习的人非常多。他说「五劫者,发愿思惟之时节」,也就是说,这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他去考察、他去观摩、他去学习,用了多长的时间?五劫的时间。这个话也能讲得通。

「望西亦以为发愿时」,望西大师也是日本的一代祖师。《会疏》云:盖夫菩萨建立净土,犹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图画之。五劫思惟,如图画之」。这五劫的时间一面考察,一面在构思、在设计,这个想法、看法也不能算错误。《甄解》亦同此说。盖诸家均据《魏译》,上说正与《魏译》相符。」在日本《无量寿经》的中文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魏译》的,魏是三国时代的曹魏,康僧铠。康僧铠不是中国人,是西域人,那个时候,就是现在的新疆一带,这也是一位高僧大德。在各种译本当中,康僧铠的译本是译得非常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欢。日本的净土宗,所依的《无量寿经》统统都是依这个本子,其他的四种译本很少有人学,全都学这个本子。所以这一段的说法跟《魏译》相符,《魏译》有这个意思。

第三种,「嘉祥师云:于五劫中,修行发愿也。此则双举修行与发愿,两者并举」,认为是同时的,学习跟修行同时进行的。「但以发愿为趣,此正与《宋译》相契」,宋译本里头有这个意思。《宋译》中先曰:思惟修习。后曰:发大誓愿,经于五劫」。嘉祥师是唐朝时候人。「故知五劫之中,以清净行,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经历五劫,大愿方成」。所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先后差距很大,今年发一愿,说不定过二、三年再发第二个愿。所以四十八愿的完成是五劫的时间,也就是随着他考察、随着他来构思逐渐逐渐完成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这个说法也非常合理,叫合情、合法、合理。这个说法跟我们现在的会集本,会集本采取这个说法。

「此亦正与今之会本相契。本经中于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之后,方曰所摄佛国超过于彼」,阿弥陀佛建立这个佛国,超过其他诸佛的剎土。这个说法「正契于嘉祥师之说。故此五劫乃修行发愿时也。」这种说法非常合乎人情、合乎逻辑。所以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阿弥陀佛凭空想象,不是的,是非常谨慎、非常认真,处处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经过五劫的时间,极乐世界才成就。所以下面,这最后的一段,「圆满」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

这注解里头说,「俱胝」是数字的单位,古印度的,合我们中国是「千万」。一个千万,梵文里称一俱胝,『二十一俱胝』,二十一个千万,就是二百一十亿。「法藏比丘,于五劫中」,这一句你看,「二百一十亿佛国,种种奇妙功德、殊胜庄严,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悉皆明了通达如一佛剎」,他全搞清楚了。这里头一定要注意到善恶粗妙,善恶是因,粗妙是果,善因善果,恶的因,这个世界就粗;善的因,这个世界就妙。这个道理佛经上讲得很透彻,现在量子力学家才发现,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佛把这个最初的原因给我们说出来。整个宇宙从哪来的?这是哲学上的问题、科学上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不过现在愈来愈接近,什么叫物质,这搞清楚了。

德国的普朗克,爱因斯坦的老师,一生研究这个问题,物质到底是什么。根据他们研究观察,用精密仪器去观察,世界上没有物质现象,物质是假的。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意念来的,就是从思想来的,被他们发现了。思想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用了个比喻,它没有原因,突然蹦出来的,但是马上就消失掉。这佛经上有,「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楞严经》上佛说的。但是佛经上知道它从哪来,它从业相来的,阿赖耶的业相。阿赖耶的业相从哪里来?从真性,就是真心里头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妄心,心是真心,真心才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里头找这个本体,一直到现在没找到。

我们中国老祖宗说本性,这本体就是本性,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叹的词,就是大圆满,本性一切都具足,没有一点欠缺,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讲,没有佛讲得这么详细、讲得这么具体。所以用佛经来解释老祖宗的东西,让我们对老祖宗不能不佩服。这也是汤恩比所说的,中国古人心量很大,能够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是印度文化,中国人居然采纳了。他说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我们拿佛经来解释老祖宗的东西,像人性本善,真的,我们就能把这个人性提升到跟佛家讲的佛性、法性一个境界,把它提升到这么高,这是真正宇宙万有的本体。

为什么科学跟哲学找不到?科学跟哲学都要用思考,思考一定要有对象,没有对象就找不到。本性、本体它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不是物质,你的前五识缘不到它,眼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体接触不到,它不是物质环境,你对它一点办法没有。那心理呢?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第七的执着心,它不是心理现象,不但它不是物质现象,它也不是心理现象,所以这第六、第七识对它也没有办法。它还不是自然现象,所以阿赖耶都没办法,找不到它。也就是说,整个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对它统统不起作用,这就是你没有办法缘到的。所以照大乘经来说,科学再往前面发展,差不多快到极限了,它能够缘到阿赖耶的业相就为止了,再就不能,没有法子缘了。要怎么样才知道?大乘教里说,这桩事情「唯证方知」。怎么证?证叫你放下,不能用思考,不能起心动念,不能分别,不能执着,你就见到了,妙在此地!佛是怎么见到的?佛就用这个方法见到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大定,这是自性本定,你就见到了。它在哪里?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确实有。但是它没有三种现象,物质、精神、自然现象全没有,所以你用再精密的仪器也没有办法,你也看不到它,这就是极限。你放下,不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见到了。

佛家没有用这些科学仪器,他完全用禅定,在禅定当中的境界,时空维次都没有了。时空维次从哪来的?空间维次全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来的,人要不分别不执着,空间维次就没有了,不但空间维次没有了,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是距离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前后没有了,无量劫之前就在眼前,无量劫之后也在眼前,这都属于高等科学、高等哲学。所以爱因斯坦说,宗教里面跟科学最接近的是佛教。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佛教里头没有神,但是佛教承认有神,神也是我们众生之一,大家差不多就是,也许福报比我们大一点,智慧比我们高一点,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没有搞清楚,他是另一个维次空间的众生。这是科学家,真的他们发现,宇宙之间有不同维次空间,而且证明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如果从理论上讲,不同维次空间应该是无量的。这个说法有道理,因为空间维次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产生出来的,分别执着无量无边,因无量,当然果也无量。

所以在此地,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善恶。近代科学家特别强调念力,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而佛在大小乘经上都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实际上制心一处那就是禅定,禅定是把意念集中在一点,它能够突破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境界,而且现在我们相信了。佛讲的,实在讲我们半信半疑,佛讲物质现象是从意念里头变现出来的,这是佛经上讲的,我们学了几十年,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半信半疑。佛说的不能不信,但是念头怎么会产生物质?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总有疑问。到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确实是从念头产生的,我们就相信了。为什么?现在科学家是用精密仪器观察,有数学理论依据,佛是三千年前说的,两个居然相应,居然说同一桩事情,这不能不相信。科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大问题!

那物质现象究竟是什么?经典上记载的是佛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要用我们现在学校里面这个地位来称呼他的话,他是心理学家,法相唯识是佛教的心理学,这个菩萨是专攻心理学的。所以佛就问他,「心有所念」,我们凡夫起个念头,佛问得很有趣味,这一个念头里头有几念?这个念头分析有多少个细念,微细的念头,去分析它;有几相?相是物质现象;有几识?识是精神现象。这一念里头有几念、有几相、有几识?这是我们无法问到的,我们哪里知道有这些事情。弥勒菩萨回答一弹指,「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不得了!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里头有三百二十兆个细念,这微细的念头。如果我现在用秒做单位,这一秒钟能弹几次?我相信比我弹得快的有,至少可以弹五次,再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这一念多长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个速度我们怎么会知道!这是一念,一念里面有物质现象。所以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就是答覆释迦牟尼佛有几相,物质现象;「形皆有识」,识是什么?就是受想行识。受就是它有感受,这个物质现象它有感受;想,它有分别;行,它有相续,就是它有相续的相,它的想一个一个接着不中断;识就是阿赖耶,它里头等于像一个数据库一样,是个信息的数据库。

这个东西也被科学发现了,科学称这个是全息信息。再小的物质里头它有多少信息?整个宇宙的信息统统在里头,我们起心动念全都在里头,没有一个会逃掉的。这么小的东西,你简直没有办法看到它。黄念老在这个注解里头有引用,八十年代发现的微中子。微中子多大?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就是一百亿个微中子那个体积相当于一个电子。电子我们肉眼看不见,这个东西也许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微细的念头。所以物质现象我们不敢轻视,为什么?它会听,它会看,我们起心动念它知道。这个现象,我们过去学习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是《华严经》的精华,也可以说是贤首国师读《华严经》的一篇论文,分量不多,讲得真好!文分六段,前面三段就是讲宇宙源起,宇宙从哪来的,他讲得比科学讲得好。

最初就是讲本性,本性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就是本体。自性清净圆明体,自,这个字很重要,自是谁?自己,我们自己。我们的真心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过,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你看他提出的报告,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贤首国师跟惠能都是唐朝的,但是距离很远,惠能出现在唐朝中宗的时候,贤首国师是唐朝开国的时候,隋末唐初,大概有一百多年。贤首国师这篇论文,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不会看过,除非有人提起来告诉他。从这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起二用,一体二用。二用,第一个是宇宙,宇宙出现了,第二个是自己,我出现了。我跟宇宙虽然有先后,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没有法子分,就是刚才讲的,弥勒菩萨讲的一念,都在一念当中,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那我们看好像宇宙跟我同时出现。怎么出现的?迷了,一念迷了。一念不迷没有这个现象。叫一念不觉,不觉就是迷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没有理由,一念没有先后,所以佛家讲这个无明叫无始无明。始是什么?开始,它没有开始。如果它有开始那就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有始有终,没有开始。换句话说,它完全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你可别把它当真,当真你就错了,你就上当了。

这两种现象出现了,就是依报跟正报,依报是宇宙,正报是自己,出现了。出现之后这两种都有三个现象,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称它为自然现象。第一个自然现象,周遍法界,我们起心动念,才起心动念已经周遍法界。任何速度都没有办法跟它比,光的速度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太阳光到地球八分多钟,我们这一个念头才动,整个宇宙统统达到了,好快,全部都达到了,我们念头才一动就达到。我们身体呢?身体要晓得,每一个细胞都在那动,波动现象,这个波动的速度也周遍法界。换句话说,我们心里想什么,有那个功夫的人、有清净心的人他都知道,我们身体状况他也晓得,因为你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器官动态他都知道,妙不可言!这是第一个现象,周遍法界,说明什么?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把关系搞清楚了,一体!真的是一体,不能分割的。这第一个现象。

第二个,出生无尽。出生无尽是变化无穷,这个变化无穷我们想不出来,我当时学这个的时候想了好久,想了好多天想不出来,突然有一天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我这还有道具,万花筒。万花筒构造很简单,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漂亮,万花筒自己做的,找竹筒,里头的节打通,里面放三块玻璃,放几张碎片,不同颜色的纸,你就转一下来看,那个图案非常之美。你只转动它就起变化,你转一天,找不着两个图案相同的,这不就是出生无尽吗?出生无尽从万花筒里头看到了。那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心里的念头,或者是身体物质现象的波动现象,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收到,这信息全收到。

第三个现象就是心量,含容空有。我们本来就有这么大的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中国老人说量大福大。每个人本来的心量跟佛一样大,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想到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心量是一样的,都是周遍法界的。这三种周遍,是说我们今天客观的宇宙环境。《还源观》上后半段,后面这三段,第一个是讲德行,那就是说修学大乘做人的一个基本德行、基本的理念、基本的态度。第一个要随缘妙用,它重点在妙用。现在科学发现,宇宙之间没有一个东西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名词叫互相纠缠,纠缠在一起才发现它存在的意义。独立的不存在,独立没有办法,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么独立?没有法子独立。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电影里面明白这个现象。这是一卷老的电影胶片,以前都是用幻灯片在放映机里面播放。它的时间是多长?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放二十四格。镜头打开放一张,照到银幕上,再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这种相续的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看银幕上就好像是真的一样,这就是一种纠缠的现象。佛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现在感官的世界里头,这个现象生灭多快?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生灭。这个玩意在放映机里头,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现在变成一千六百兆个生灭,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不要被假相欺骗了。用这个东西可以体会佛在经上讲的,它真有道理。

这是佛经上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今天科学家愈来愈接近,还没有佛讲得那么圆满,因为他没有证得自性。换句话说,他还是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东西不用了,那他就成佛了,科学家就成佛了。科学家还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是凡夫,他所得到的是知识。他如果不用心意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就成佛了,那他能说出来是智慧。佛教里头世间、出世间的差别就用这个做标准,起心动念这叫世间,不起心不动念叫出世间,我们哪一天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也能够入佛的境界。所以这二百一十亿佛国。

下面这一段,「摄土超胜」,这个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造成功了,超过一切诸佛剎土,胜过一切诸佛剎土。为什么?它是一切剎土里头的精华,最美好的,所以它超过。

【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我们看注解,「经此长时思惟、选择、修习、摄取,于是结得大愿」。所以我们对极乐世界要认识,它怎么来的,阿弥陀佛怎么建造的?你把这个搞清楚,你就晓得,这很有道理,符合现在人所说的逻辑思想。他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不是的,完全是到处参观考察所得到的一个结论,这样结成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四十八愿的成就。而『所摄佛国,超过于彼』,这个「彼」就是「指二百一十亿佛国」,超过它了。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是表法,代表圆满。因为二十一是密宗里头的表法,表圆满的,二十一,二百一十那就是大圆满,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整个宇宙里头所有的这些佛国,世间自在王佛全部都以神通展现,让法藏比丘去看、去学习,佛有这么大的能力。「今法藏菩萨大愿摄取之佛国」,实实在在超胜于二百一十亿佛国。下面这一句说得好,「亦即超踰十方佛土,极表极乐净土之超胜独妙。」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说,法藏菩萨是集十方一切佛土胜妙之大成,成就极乐世界,成就这四十八愿就是四十八种殊胜,其他佛国土里头没有的,是极乐世界独具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所摄陈佛」。极乐世界建立了,向佛提出报告。「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要知道,这个时候人的寿命很长,世间自在王佛教化众生四十二劫,所以五劫修行是很合理的;等于说我们四十二年当中他用了五年的时间去建造极乐世界。人寿长,福报大,他有的是时间去学习。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世间寿命短促,人寿再长,活到一百岁也是一弹指,这样短促的时间能学多少东西?很有限!人怎么努力,不要说别的,中国的一部《四库全书》,不要多,你每天看十个小时,从一出生就会看,到一百岁这书还没看完。只能看一遍,一天看十个小时都没看完,那还谈什么?所以人必须要长寿。极乐世界第一德就是无量寿,这是我们每个人想求的,我有无量的寿命那就不在乎,我什么都可以学习。所以极乐世界的佛叫无量寿佛,人个个跟佛一样,佛无量寿,大家统统都是无量寿。所以真正能证得究竟圆满,最高的学位佛陀,人人都可以拿到。拿到佛陀的学位就回归常寂光,就不在实报土。实报土还有相,常寂光没有现象,刚才讲的三种现象都没有,回归自性,回归本善。好不好?好!三种现象都没有了,这在现在科学里头有这个概念,这概念是零,数学里头的零。零是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都具足,再多的数字都是从它那里展出来的,非常像佛经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很像。从这个地方出现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四度空间,无限度的空间都从它出来的,所有空间到最后都会归到零。佛给我们讲的,这很有味道,我们是从零开始的,到成佛,成佛最后就归到零,零的能量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之后,告诉我们五句话,形容他所见到的境界。第一句话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跟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自性绝对没有染污,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决定没有染污过。第二个现象是「本不生灭」,就是佛所说的大般涅槃。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阿赖耶有生有灭,一念不觉阿赖耶生了,出现了,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阿赖耶就转变成智慧,转八识成四智,阿赖耶就没有了,用真心不再用妄心。用真心才是佛,用妄心称佛也不是真佛,天台智者大师说,十法界里面的佛,什么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为什么?他用妄心,他不是用真心。用真心,用真心十法界就没有了,不见了,十法界是假的,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真心虽然在一真法界,佛家讲的真妄,它的定义说有生有灭是假的,不生不灭才是真的。你看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有生有灭,这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有物质现象是建立在意念的基础上,意念是假的,所以物质不是真的。物质是剎那生灭,许许多多不同物质纠缠在一起,你才能看到物质现象,如果独立的一个,你看不到。所以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东西。然后我们就要知道,人与人要合群,要互相依靠,人不合群,一个人能独立生存吗?不可能。你说我在旷野里头,我吃野外的东西,那外头的东西还是不同的东西,你还是要依靠它,你没有办法不依靠外缘。所以伦理教育里头对于关系很重视,一定要懂得关系,关系让我们存在,关系让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的意义才看见了,独立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伦理讲得非常好,在全世界确实找不到。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关系。明了这个关系,把关系都处理得很好,这人才有意义、有价值、有幸福。关系一乱,社会就动乱了,人就活得很辛苦。而且关系里头有一个基本道德观念,父子就是有亲,亲爱。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基本的点就是父子有亲,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这个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如何保持这种亲爱在一生当中不会变质,这是教学第一个目标,这是教育。教育第二个目标,是这个亲爱如何发扬光大,从父子之爱,扩大到你能够爱你的家族,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长辈,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爱你这个家族。所以中国从前的家教,绝对不准小孩有自私的念头,有自私将来是家破人亡。他的心是什么?先要照顾这个家族,我生下来为什么?是为家族的。所以他要认真、要努力,对家族做出贡献。

所以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以家为单位。中国古时候家是大家庭,不是现在,现在家没有了,叫家破人亡。现在还有一点痕迹还在,但是我们现在观念一天比一天模糊。我们到中国大陆去,你去观光旅游,那个村王村,那个村是李村,从前那个村就是一家人,就是家族,一家人!至少五代同堂,不分家。每个人工作赚的钱归公,家庭,归公,自己有什么需要,从公款里头来支,平均支配。所以他只晓得有家,没有自己的观念。你看这个观念好!所以一展开,他对国家能尽忠,对社会能真正做出贡献,大公无私。从小就养成宽宏大量,没有自私的念头。中国这个族群、这个国家在历史上长治久安,它有道理在。谁的贡献?家的贡献。这种家在民国二十年前有,我都还看见过。中日战争之后没有了,一个都找不到。还有的那个家,房屋东西还在,人都没有了,人全散掉了。给我的感触,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最大的损失就是家没有了。死多少人,有多少的破坏,那都是小事,中国几千年来国家社会的基本组织被破坏掉了。能不能再复兴?我觉得不可能,这种血缘关系的家不可能,真可惜!

所以我这个耳朵常常听到什么企业家、企业家,我就动了个念头,企业能不能把中国传统家道吸收过来,把企业来实践中国的家道?家庭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如果能够真正企业是做到了,把中国家(家族)能够在企业上再发展起来,我相信中国还有千年盛世,还有救。如果要没有了,那就得看命运,那很难讲。中国这些东西真好!这就是懂得什么?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群体。企业的老板,如果是以大家长的身分出现,所有的员工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自己的亲人,员工的父母是我们的伯伯叔叔,员工的子弟是我们的侄儿侄女,要这样看成一家人。公司办学校,子弟学校,我不是教别的学生的,就教员工子弟。员工的父母是我们的老人,我们要养老,所以可以建安老院,不收外头人,员工的父母。这个员工在公司他就有依靠,他就放心了,全心全力为公司尽忠服务,公司把你老少全都照顾到,变成一家人,好!一个公司就是一家。

我遇到的一些企业家,我都鼓励他们做,你的事业一定会发达。为什么?你的员工最忠心,他一心一意为你服务。胡小林是第一个,做得很成功。但是老人院跟子弟学校他还没有做,是想做。对于员工的父母、亲属有生病他照顾很周到,这个让大家非常满意,让这些员工都赞叹,这个老板真好,真慈悲,真爱护员工。纵然是做错事情离职的员工,家里有困难他都帮助。只要在公司服务过,不论时间久暂,有困难都照顾,这个很不容易。我常常提醒他,把子弟学校办起来,办一个小学,最好能够办到中学,办到初中。这九年教育跟国家教育配合,国家教育需要教些什么课程,你的学校统统有,再加上伦理道德的课程。

教学的方法要改变,要用古老的方法,那就是「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决定不用现在交叉排课的方式,这个方式有缺点。譬如小学,主要的课程,我听说有四门主要课程。主要课程一年只能学一门,不能几门交叉,就是第一个小时教语文,第二个小时教数学,语文还没有进去,还没有吸进去,又换了题目。所以小学六年毕业,只知道应付考试,实际上头脑都是迷糊的。没有从前的好,从前教学是只有一门课,让你每天想到是一样东西。当然学校里是语文为基础,要用两年的时间把六年的语文统统教完,两年教完。这两年当中,学生脑子里只有一门课,书包只有一本书,非常轻松,非常快乐!他就专学这个。第三年用一年的时间,把小学六年的数学一年学完。叫你一年当中你脑子里只有一样东西,肯定成绩好、品德好、身体好,他不胡思乱想,他脑子里就想一样东西。这是中国古老的教学方法。决定不可以说一天学两样、学三样,那还得了!只能学一样。所以教之道,贵以专,这个方法好。

我们过去在新加坡做了个实验。现在很多佛门办佛学院,也用世间这种教学的方法,很多老师课程交叉排的,三年毕业了,一部经都不会讲。学习不专!我们办了三个月的培训班做实验,我跟李木源居士说,我们做个实验,三个月学一部经。第一届学生九个人,第二届学生将近二十个人,三个月毕业那部经个个都会讲,他们高兴得不得了,我在这里三个月学会一部经,佛学院三年一部都不会,学了好多,没有一部是精通的。这三个月的时间,九十天,让你头脑专心在一部经上,你就学会了。所以感触三个月的收获比过去三年佛学院的还要多,还要殊胜,这就是方法不一样。

我自己学佛,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他用的方法是老方法,只可以学一部经,学两部经他就告诉你,你没有这个能力。老老实实的一部,一部你学完,他学完的标准是上台去讲。他自己坐在最后一排听,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他坐在最后一排,要他听得见才行。他要听不见,你不及格,音声不行。他点头认为可以了,你才能学第二部。我那个时候年轻,记忆力跟理解力都不错,我学习的进步很快。我在他那里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学了十三部经,你们就晓得十三部经都能上台讲,老师都点头同意。好不好无所谓,没有错误。老师的标准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虽然讲得不好,你听找不出毛病,这就是好。一年三个月!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佛学院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六个学期,你看看我学了十三部,我才用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于佛学院感慨。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师学经教学了三十多部。大部的,我非常认真学习的《楞严经》一年,一年的时间专学这部经。这部经我也讲了多少次,讲一遍差不多要一百五十个小时到二百个小时的样子。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他们请我来讲经,就是讲《楞严》。那个时候我大概讲了七遍,所以经很熟。这是佛门的大经。

这一次我们采取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采取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都是集大成,集注解之大成。你看他引用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所以他这个注解是会集的,是经论、祖师大德注疏里头的精华。我去年讲了一遍,一年一千二百个小时。讲完之后我接着讲第二遍,第二遍把科放进去了。科是什么?每一段落的小标题,更清楚、更醒目。这个科是我编的,注解完全用黄念老的,预计一天讲四个小时,要讲三百天以上,一年讲一部。如果我还能活久一点,我不希望多,我能讲十部,讲十遍,留给后人做参考。我这十遍,每一遍讲得不一样,将来也要做一个会集,要做一个会集本去流通,提供给后人做参考。妙极!

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怎么来的,我们就有信心,我们就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方诸佛来给他证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介绍。他向佛去做报告,经文分三段,第一段「具仪」,就是礼节要学。礼是社会秩序最低的界限。我们中国老祖宗说,最早是以道治天下,三皇是以道,无为而治;道失而后有德,五帝是德,以德治天下;三王是夏商周三代,德行不通了,以仁治天下,仁是爱。周朝末年,中国社会动乱大概将近五百年,就是春秋战国,仁,表面上有仁,实际上没有了,但是讲义,他有义气,以义治天下。秦始皇统一了,战国七雄,统一了其他的六国,真正统一了,还行的霸道,十五年亡国,汉取而代之。所以汉武帝就想到这个国家统一了,用什么东西来教化人民,这大家研究。诸子百家都是出现在那个时代,董仲舒建议用孔孟学说,汉武帝采纳了,这个教育政策就制定了。一直到清朝,你看这当中改朝换代有多少,教育政策没有改变,始终一贯,这个难得。到民国年间不要了,孔孟是以礼治天下,这个东西不要了,礼没有了,天下就大乱了。古人讲的话没错,「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要失了,社会就乱了。古人在几千年前,跟算命一样,把它算准了。

我们现在要恢复也要慢慢来,从哪里恢复起?先从礼恢复起,就是我们要求要有秩序,不能够乱。你看看每一个朝代,你去看历史,「礼乐志」,这都可以做参考,每个朝代的礼不一样。礼服这最明显的,穿着的服装,现在没有礼。我在台湾,有些同修家的老人过世了,这个丧礼怎么做、孝服怎么穿,国家没有规定。很多人那个孝服是什么?满清的孝服,还有什么?信了宗教,外国人的礼服,穿黑色的,没有礼了。现在的国家大概只有军队还有个礼服,有个服装,有个阶级,其他的士农工商全没有了。在中国士农工商服装不能穿错,你是哪一个行业的,走进社会就知道你的身分、地位,便于行礼。现在都乱了,现在的官员统统穿西装,那就是说我们这个礼亡了,都学外国的,都被外国人同化了,我们看到真的是难过。我们都不如那些少数民族、那些土著,他们到现在还保持他们的生活习惯。我到他们那参观,对他们佩服。他还没有把祖宗的东西忘掉,我们现在连土著都不如。所以这是第一个,你看提礼节,具仪。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这是行礼,我们要提倡。现在学校,在我们这个年龄上学的时候,在中学规矩还很严,老师上课,我们的班长会喊立正、敬礼,再坐下,好像现在都没有了。对老师没有恭敬心,你怎么能学到东西?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没有诚敬心,什么都学不到。老师也是无可奈何,感慨万千,还要教书!为什么?为生活,他就靠这一点工资、钟点费过日子。学生?学生不是来学东西的,学生要文凭的。所以老师把考试的题目都预先告诉大家,每个人分数都很好,皆大欢喜,双方目的都达到了,真东西没有。教育搞成这个样子。

我说的是六十年前,台湾。因为我跟我的老师学哲学,方东美先生,我年轻对这一门东西很喜欢,爱好,我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所以他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先生无可奈何的,要过生活,要拿这一点薪水、钟点费,学生混文凭,所以老师上课也就不认真。学生不想真学,何必认真去教?他告诉我,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到这个话,老师拒绝了,心里很难过,我真想学一点东西。所以老师特别开恩,我意想不到,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给我上两个钟点的课。我的哲学是在他家里学的,是单独教的,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有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认识佛教里头有学问在,原来以为佛教是宗教,碰也不想碰它,这把我们错误观念纠正过来,这里头有大学问。不是遇到他,我们这一生与佛无缘;认识他,把我整个一生改变了。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我的课堂,我的摄影棚,老师的遗像都挂在我对面,每一堂课就如同老师在我面前看到我做报告。感恩!这个可不能忘记。这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不能不感恩!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