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一十六页,我们从第四行看起,第四行最后一句,《会疏》

《会疏》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这三个意思,清净、解脱、普等。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是定,我们翻作禅定。初级的禅定,禅堂里面坐香,盘腿面壁,这初级的。高级的禅定,像《华严经》的鬻香长者,他是修定的,在什么地方修?在市廛,市廛就是现在的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场所,他在那里修定。怎么个修法?逛市场,逛百货公司,什么都看到,如如不动,那就是修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所以真正禁得起考验,摆在面前不动心,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是智慧,那是福慧双修,这是真的禅定,它管用。这个禅定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能用在工作上、能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活的定,活活泼泼。所谓是行(走着),住是站着,坐着,躺着,无不是定,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

我见过这么一个人,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你们看章嘉大师的照片,那个照片就是那个时候照的,如如不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的动作很缓慢,走路很慢,说话很慢,没有一样不慢,从这里看到他的稳重。以后我们在佛经上读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就会想到章嘉大师。那伽是比喻,那伽是梵语,意思是龙、是象。龙没见过,象见过,你看大象,那个样子都在定中,牠站着、坐着、走着都像在定中。佛用这两种东西做比喻,菩萨修定要像龙象一样,二六时中都在禅定当中。定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照了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明了。

特别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里头,第一个是清净,第二个是解脱。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惠能大师见性,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诸三昧当中,三昧名称很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三昧。三昧是相同的,怎样得到三昧的方法不一样,所以法门不相同,但是成果完全相同。这就是《金刚经》上佛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法门都是帮助你得定,都是帮助你开智慧,所以它是平等的。那用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得定?各人根性不相同。那我们的根性很劣,又没有智慧,也没有人教我们,我们在八万四千法门怎么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实在没有这个能力,释迦牟尼佛慈悲,他教了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那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这三个法运,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佛说了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就说明末法时期修净土就比较容易成就。

佛给我们一个原则,指导原则,我们能够遵守佛的原则,这也算是好学生,听话。好学生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老实,第二个听话,第三个真干,这就是好学生,好学生三个条件。世世代代,十方世界都是这么个条件。我们在这个时代,老实修净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同时也是阿弥陀佛的好学生。好学生难,真不容易!我算不算好学生?勉强,不能真算。为什么?学佛学了三十年,才真正老实相信净土,如果是好学生,哪要三十年!一介绍马上就接受了,那是好学生。我们接受了,有这么多好老师来帮助,还是半信半疑,一定要在自己研究经教里头搞通了,理、事都明白了,这才相信。你想想看,耽误了三十年的时间。如果一开头我就相信,我相信现在早就成佛了,哪里是这个样子!这就说明,《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容易。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并不具足,有,不是没有,不具足,所以要搞二、三十年,自己才真正相信,真正接受。不过这个相信接受比一般人要高一点,这是真的。所以我们的信心是真信,我们的愿心是真正求愿往生,不是假的,我们念佛是真念。

但是看到现在的世间,现在世间人真苦,苦在哪里?苦在造恶业,不是普通的恶业,真正像唐太宗所说的,全是地狱业。我们遇到了,遇到就是有缘,跟这些众生有缘遇到了,遇到了不能不管,遇到了不能回避,那就得全心全力帮助他。帮助他,自己没有能力,最近三十年相信净土了,这就有办法。为什么?只有净土能救。可是人难信,跟我一样,如果再要搞三十年才相信,来不及了,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我算还不错,我搞了六十年,所以前面三十年还可以,也不能算是浪费,那个三十年的基础才真正相信净土,没有前面三十年我也不能相信。我今天劝别人修净土,我没有六十年修行的工夫,人家也不相信。人家凭什么相信我?我搞了六十年,讲经讲了五十四年,大家凭这个相信,不是凭别的。这就是世间人、一般人讲的凭经验,我有几十年的经验,有几十年的学习,选定这一门不是偶然的。

所以清净心是第一。首先,我们念佛,念佛是方法、是手段,目的在哪里?把清净心念出来。要怎么念?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才能念阿弥陀佛。这是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的祕诀,叫换心。我们现在这个心是乱七八糟,妄想、杂念、疑虑、贪瞋痴慢、自私自利一大堆,说不清楚,太多太多了!要把这些东西丢掉、放下,把心洗干净,把阿弥陀佛请进来,我的心就是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念佛就有感应,这样念佛心愈念愈清净,什么顾虑都没有了,一切放下。随顺佛陀教诲,这一点非常重要!你说你是学佛的人,你不能随顺佛陀教诲,那叫什么学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的受用你肯定得不到。佛所说的话,真的不容易随顺。为什么?不相信,你怎么能随顺!

学佛要掌握到佛陀教给我们的最高原则,你要抓住这个。现在教学法不是的,最高的东西不讲给你听,为什么?你不懂。古人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你一进门,头一个就把最高的讲给你听,不管你懂不懂,你有这么一个概念。最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老祖宗讲本性本善,《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真不懂,小朋友念这些话,他真不懂什么叫性本善。那性本善什么意思?跟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样,《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个本善就是本来是佛,唯有佛才是善,真善、纯善。你看佛菩萨、圣贤讲话都讲一样的。儒家的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佛菩萨的教育,教什么?没有别的,教我们回归本善,我们本来是佛,我回归到佛位,这教育就圆满、就毕业了。这是一进门就告诉你,你就晓得你到底是学什么、你到底希望得到什么,你看一进门就告诉你了。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圣贤教育,中国这个族群是圣贤教育起家,后来又接纳了佛教,佛教是外来的。汤恩比博士说得好,古时候的中国人心量很大,能接纳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在中国这么多年,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它融会了,双方都得好处,相得益彰。可是现在的中国人心量很小,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自私自利。怎么来的?把老祖宗的教诲丢掉了,把外国人的教诲引进来了,外国人的教诲都是自私自利,从小一开头就教你自私自利,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九一一事件之后,校长邀请我跟和平学院的教授举行一个座谈会,我参加了。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美国的资深教授,因为他排名排在第二,第一个是和平学院的院长,下面第一个教授是他的名字,我知道那是身分很高的,第一位教授,坐在我对面。我就向他请教,我说你从美国来的,我说美国的教育是不是从幼儿园就教竞争?他说是。我说到研究所还教竞争?没错,一直要争到底。我就问他,我说竞争升级是什么,有没有想到?没想到。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是什么?就是战争。今天战争是核武生化,是毁灭性的战争。我说这个理念是死路一条。我说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从小教让,教忍让。小孩不懂为什么要让,就是要你让,就要听话,不让不行,你得忍住,要忍让;慢慢懂事,就知道要谦让,谦虚点,谦让;到真正长大成人,懂得传统文化了,礼让。你看一路让到底,让是活的,大家共存共荣;你们那个竞争是死路一条,到最后统统要死。

它那个学院的课程跟任务都是化解冲突,多半是在联合国服务,毕业的这些学生,调解纠纷。用竞争这个理念去调解纠纷,怎么能把纠纷调解成功?我跟他们说这个道理。调解纠纷一定要大家谦让、礼让,问题立刻就化解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调解纠纷的人,首先要把竞争这个念头放下。一个人一生当中不跟任何人竞争,这个人生是幸福美满的;如果人有竞争念头,他痛苦一辈子,他到死还是跟人竞争,还没竞争完,寿命到了,来生还继续竞争,你说这还得了吗?生生世世没好日子过。然后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的殊胜。所以汤恩比说,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两样东西都在中国,佛教虽然发源在印度,印度现在没有佛教了,佛教在中国。

这三摩地,就是情绪稳定下来,精神就放光,智慧现前,智慧这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你看它这里头包含的内容,第一个清净,第二个解脱。这个解念去声,当动词讲,就是把它解开,什么东西解开?烦恼解开、情结解开。烦恼情结解开之后,你就脱离什么?脱离苦,就是离苦得乐,用一个脱字来形容。解开烦恼情结是因,离苦得乐是果,这果报就现前。从这个再向上提升,那就是普等。普等是什么?以一个平等心看待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用一个平等心看待,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天下太平。今天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处处不平等,从小的看,看一个家庭,家庭不平等,夫妇不平等、父子不平等、兄弟不平等,麻烦不就来了吗?所以社会不平等、国家不平等、世界不平等,这灾难就来了。要化解灾难,确实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用什么方法达到?那就靠教育,要靠圣贤教育、要靠佛陀教育、要靠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念佛三昧里头,这三个统统具足,所以念佛三昧被尊称为「宝王三昧」,这是赞叹到了极处。「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这个具是一切就是上面讲的清净、解脱、普等,念佛三昧里统统具足。「自当同具种种三昧之名」,念佛三昧这所有三昧统统含摄在其中。

下面解释这个名词,三昧就是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前面说过。「总持,即陀罗尼」,总持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抓纲领、抓原则,这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里头解释,「持善不失」,不失去,「持恶不生」。从什么地方持?从心地,管住自己的心地,只生善不生恶,这就对了。这是总纲领、总原则,里面包含的意思无穷无尽,深妙难思。我们用善心看一切人、看一切事,我举的例子,一切人都是好人,佛菩萨是好人,魔王波旬也是好人,跟佛没两样。佛劝善,魔王在惩恶。惩恶也是一桩好事情。这个人造恶,回不了头了,魔怎样?魔帮助他多造恶业,为什么?叫他恶贯满盈,他就受果报。他受果报才能回头,他早一天受果报早一天回头,迟一天受果报迟一天回头,何不叫他早一天!所以魔王在怂恿造恶,帮助你造恶,恶到满盈的时候就堕阿鼻地狱,你想想它是不是好事?不是坏事,是好事,因为这个人回不了头。能回头的人佛菩萨度去了,不能回头的人统统交给魔王波旬。我看都是好人、都是好事。我们能够用这种心,心平气和来看事情。我们对魔王也很恭敬,我们这个摄影棚里头,供的魔王波旬的牌位,我们邀请他来听经,一起来共学,那个魔王也很可爱。

所以佛菩萨总是以清净平等觉待人接物。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记住,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千万别忘记。一切法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你修因证果,甚至于你一生你每一天所遭遇的苦乐忧喜这些,统统是自作自受,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为什么?是从心想生,是你自己的心想,不是别人的心想。别人有别人的心想,我自己有我自己的心想。他心想不善,想要加给我,我不接受,没事。那我要一接受,不叫自生烦恼吗?你何必接受!所以自己要负责任,不能怪别人,好事、坏事都不可以怪别人,自己苦乐忧喜,知道跟别人根本不相关。我们的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特别在苦难的时候,要反省,要找到原因,自己造的因,从这个地方去化解很容易,要到对方、外面去找化解,永远找不到。国际和平会议解决不了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不知道向内反省,全都是别人的,所以它不能解决问题。我参加了十几次,现在年岁大了,不参加了,我深深知道他们不能解决问题。

用佛法、用孔孟学说,孔孟学说只有四个字,仁、义、忠、恕,这四个字就能解决问题。仁是爱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的观念,一定要爱人,爱人如己,要用这种心态。义,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求合情、合法、合理,情理法面面顾到,这叫义。忠,是我们待人接物的心不偏不邪,这叫忠,没有偏心、没有邪念,用真心待人接物。最后恕,人家做什么坏事都要原谅他,不要去责备,不要去追究。为什么?你要晓得他为什么会做坏事,为什么会起恶念?因为没有人教他。没有人教他,他不会做坏事,那这个人是圣人,是佛菩萨再来的,他不是凡人;凡人是决定会做错事,决定会干坏事,他六根所接触的外面境界都在诱惑他,魔王波旬在诱惑他,叫他赶快做坏事,叫他多多做坏事,魔在那里接引。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怪罪任何一个人,要原谅他,要劝他回过头来学圣贤教育,这就对了。没有学圣贤教育之前,干的这些坏事一笔勾销,从今以后好好学做人,学做圣人、学做贤人、学作佛、学作菩萨,这就对了。

所以这个总持,总纲领、总原则要抓到。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把佛菩萨一句纲领的开示忘掉了,这句话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真正懂得,你就会放下,虚妄,不是真的,假的,连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你才能真放下。这些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总持法门,不但是总持,「深总持」。我们常常放在心上利益无穷,一切时、一切处统统能用得上,不会再跟人计较,自己能做一个好样子。「十方菩萨,因闻名故,得诸三昧,与深总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觉」。十方菩萨修念佛三昧,就有这样殊胜的利益,他能够安住在定中。我们现在要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名号,把所有一切灾难全部放到脑后,不要去理它,别人有灾难,我没有灾难。为什么我没有灾难?我有阿弥陀佛。凡是有阿弥陀佛的人都不会有灾难,这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谁心里头有阿弥陀佛,谁就没有灾难。一切法从心想生,我这个心想念念是阿弥陀佛,我别的都不想,我怎么会有灾难?所以安住在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你就能成佛。

我们看下面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二十三章后面的一段。请看注解,「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于《德遵普贤品》中,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正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这给我们说明,这是大菩萨甚深境界,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就做到了。这个话含着甚深的意思在里头,就是劝我们赶快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这桩事情我们就能够做到。这桩事情,下面《往生论注》里头说的,八地以上的菩萨,那我们到极乐世界就等于八地以上,那就快成佛了。不到极乐世界,要靠自己修行到这个境界,可麻烦,不知道要多长的时间你才能够修成,到极乐世界这垂手可得。这两条路摆在面前,看我们自己选择。

《往生论注》云: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不需要自己身体去,定中就去了。这个我们能理解,禅定当中空间维次全都突破了,时空没有了,遍法界虚空界的诸佛如来统统在面前,就在当下,诸佛如来讲经教学,无量众生也都在现前。所以你只要能入定,这是深定,不是普通的定,八地菩萨的定。大乘经上常讲的,八地以上才见到阿赖耶,见到阿赖耶什么意思?见到宇宙的源起,宇宙从哪里来的,你看到了;怎么回事情来的,你也都知道。这是今天所谓的最高的科学、最高的哲学,真正讲到究竟圆满。八地菩萨以上总共五个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菩萨总共五十二个阶级,最高的五个阶级都看到。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某一个人专看到,不是,只要你到这个程度,你自然会看到,所以它不是假的。佛法确实符合现代科学所说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就是你要拿证据来,证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这个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看到宇宙万物生命的源起,不是一个,在最后五个地位的人全部都看到。这些人他常在定中,大乘教里头常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什么意思?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他的心没动过,这叫定,就是他不起心、不动念。

凡夫可怜,眼见色起心动念,耳闻声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大风大浪,他控制不住,他的心随境转,这个人就很可怜。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随妄境转,这种的人生是苦不堪言,非常痛苦,不能自拔。真正修行人修什么?就是修这个功夫,我不被境界转,境界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不被它所动摇,不被它转,我自己能做得了主,这就叫定功。这个定就有力量,不随它,它随我,我不随它。顺境善缘决定不生贪恋,守住自己清净平等觉;逆境恶缘决定不生烦恼怨恨,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心也住在清净平等觉上,这个在佛法叫功夫。功夫不是每天佛号念得多,每天拜佛拜得多,不是这个;功夫是你的心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叫真功夫,你自己做得了主,你自己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得住清净心,这是禅定,这就有功夫。

「德遵普贤」里面说过,「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正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普贤是等觉菩萨,当然没有问题。《往生论注》云,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身没动,「而能遍至十方」《弥陀经》上所说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能力每一天到十方剎土去拜佛、供养、闻法,时间也不要很长,吃一顿饭的时间,他就又回来了。他还要去、还要回来,这个比那个厉害,这不要去,身不要去他就到了,随着念头,那个念头是什么?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十方诸佛剎土在哪里?就在面前,这是八地以上。《弥陀经》那个讲的是七地以下的,这是八地以上的,不一样,这境界太高了。你看供佛闻法,还帮助诸佛教化众生。这四个字里头其味无穷,那个境界广大深远,无有穷尽,他能帮助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跟自己有缘的众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随类化身,随机说法。

这些都是告诉我们,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自己的境界,我们自己烦恼习气没断,也能得到这样的受用,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大恩大德,要知道,大恩大德。不是弥陀大恩大德,我们怎么可能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让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智慧、有这个缘分,不到极乐世界你决定得不到。所以经典里头、注解里头,这些都是帮助我们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鼓励我们真信,发愿求生净土。我们现在信净土,说老实话,半信半疑,说半信半疑还是太恭维了,半信半疑是百分之五十的信,百分之五十的疑,我们现在大概信百分之一、二十,疑百分之七、八十,大概是这样的,甚至于还不到这个。这就是说,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

如果真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为什么?蕅益大师说过,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真信切愿就肯定往生!品位高下那在功夫的浅深。说浅深,不是说多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不算多,一天念十声佛号不算少,问题在哪里?功夫,真功夫。真功夫跟信愿有密切的关系。第十八愿说得好,十八愿是净土的核心,里头没有讲念很多佛,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是净宗无比殊胜。那个一念、十念是真念,不是假的。我们现在念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这世界没忘掉。实在讲他念什么?他念娑婆世界,他舍不得这个世界,他舍不得这个身体。百分之九十九想到身体,想到我现在这个世界,想极乐世界百分之一分,那怎么能去?换句话说,你要决定真放下。决定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去想它了,一心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往生,保证往生。这本经书是保证书,你要真正得到它,家里放这本书不管用,你心里头真有这本书、真有阿弥陀佛,你才是极乐世界的人。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望西师谓住定供佛:约常途者,初地以上。又曰:初地以上,虽有此德,八地以上,是无功用」。我们看下面念老的注解,「盖谓初地菩萨,虽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离功用。八地以上,才是无功用道」。这个地方的初地都是讲的别教,别教初地他断证的功夫相当圆教初住,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就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初得常在三昧,不失定意,他刚刚得到,但是还不能像八地那样无功用道,这个境界没达到。无功用道就是纯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念头在里头。我们知道,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圆教从初住到等觉,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转八识成四智;换句话说,他们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所谓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换句话说,是平等法界。为什么功夫还有浅深?初地浅,八地深,为什么还有浅深?我们在学教前面学得不少,我们体会到,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初住菩萨的习气很浓,八地菩萨习气就很薄了,很薄的时候他就自然了,很严重的时候那就勉强。虽勉强,不落痕迹,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谁看得出来?比他高位的菩萨看出来,比他低的看不出来。我们要不是佛菩萨把这个事情说出来,我们哪里会知道?不可能看到的。所以八地以上才全离功用,就是那种起心动念的习气非常微薄了,真正的无功用道。

《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这是初发心,初发心就是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假的,有名无实,为什么?真菩提心一发,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这个一定要知道。菩提心是什么?这个经题上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全发出来了。对象,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上面应对的是诸佛如来,下面应对的是无间地狱众生,全包了,全在你菩提心当中,上求下化。所以这个心才发,就成佛了。前面我们学过四种成佛,这是第一种,发心就成佛。这心一发,住哪里?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不住十法界、不住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懂。

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发的?有,有发的,为什么他还住在这里不走?他真走了,他的真身在实报土,现在这个身是他的应身、是他的化身,留在这里教化众生,不一样!他虽然这个身留在此地,你细心去观察,他一尘不染,他不生烦恼,他只生智慧。所以你细细观察,不一样!众生愈是苦难多,佛菩萨到这里也愈多,佛菩萨慈悲来救苦救难。众生为什么救不了?业障习气太重,不是佛不帮助,不接受!那不接受,这事怎么办?交给魔王波旬去,让他先把他清理清理,把他送到三恶道,去干什么?去消罪业,三恶道是消罪业的。罪业消掉之后,他再出来,佛菩萨再来教他。所以你真正能给他看清楚,我觉得魔王波旬也是佛菩萨变现出来的。

《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因闻弥陀名号,顿登上地菩萨,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会疏》说得好。他方,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以外的都叫做他方。他方,你看新发心菩萨,初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又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不得了!这末后的五愿,我们同学要记住,包括前头一愿,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这个五愿是阿弥陀佛为他方世界菩萨发的,不是极乐世界的。四十三愿以前的统统是为极乐世界的,四十四愿以后的这个五愿是为他方菩萨。他方,没到极乐世界去,能够听到净土法门、能够听到弥陀佛号,都得阿弥陀佛加持。阿弥陀佛如何加持?这五愿就说清楚了。我们今天发心要决定往生,而不是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今天决定要往生。

所以住定供佛,这个住定供佛就是今天科学家讲的念力不可思议,就是念力的祕密。我们心念到诸佛如来,诸佛如来都知道,没有一尊不知道。这桩事情,《妄尽还源观》里头讲得非常清楚,过去我们学过两遍,很多同学都熟悉。《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我们起心动念「周遍法界」,这个传播的速度没有能够相比的,光、电速度都太慢了,我们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全都接收到了。我们身体细胞,细胞是动的,它不是静的,这种波动现象也是周遍法界。所以无论是依报、是正报统统周遍法界,诸佛如来哪有不知道的事情!阿弥陀佛清清楚楚,释迦佛也是清清楚楚。第二个,这波动产不产生影响?产生影响,叫「出生无尽」,整个宇宙都在起变化,而宇宙这个变化它是没有停止的,它如果停止,停止就没有了,出生无尽。我们打个妄想,在这个世界没看到,其他世界出现了,这很有可能。所以起心动念要非常谨慎、非常小心,别去制造麻烦,恶念决定不能有,恶事决定不能做。

第三个,第三个太重要了,「含容空有」,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拓大,那是什么?那是本心,你本来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本来有的,个个都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心量这么小,不能包容别人,自己傲慢,自以为是,不能包容别人?这就是堕落,堕落在十法界,堕落在六道轮回,堕落在三恶道,心量愈小堕得愈深。我们要承认,我们本来的心量,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我们不能包容别人是我们自己错了,这不能怪别人,我们迷惑了、颠倒了。所以十方世界初发心的菩萨,听到净宗法门,接触到《无量寿经》,听到弥陀名号,得到弥陀第四十五愿的加持,就是这一愿的加持,立刻就登上地菩萨。你看初发心马上就变成地上菩萨,这多快!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住定供佛,成就就快了。供佛修福,闻法开智慧,为什么要?希望我们的定慧早一天圆满,定慧圆满就成佛了,这是阿弥陀佛这一愿帮助初发心的菩萨快速成佛,阿弥陀佛没有舍弃一个人。

《疏》曰」,还是《会疏》「纵虽新发意菩萨,闻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顿得上地菩萨也」。这比前面又更进一步为我们解释,纵然这个新发心的、初发心的菩萨,虽然是新发意,就是初发心,闻名字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得定慧相即。这个地方的关键就在「闻」。我们今天听到这个佛的名号算不算闻?不能说算,也不能说不算。为什么?闻思修是三慧,不是三学,戒定慧叫三学,闻思修是菩萨的三慧,真正发菩提心,有,不是真发菩提心的人没有。闻是什么?闻是表接触,它代表的意思是接触。闻思修是一不是三,他一闻就明白了,明白用思做代表。我们一般人给你讲,我想一想再给你说,他要想一想才明白。菩萨不需要想的,菩萨一听就明白,所以就明白来说叫做思。那修是什么?修是迷惑没有了。从断迷叫做修,从明了叫思,从接触叫闻,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能分作三个。菩萨的闻慧。

他有这样的智慧,他才能够定慧相即,你看它起作用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相即。真俗相照,诸佛如来所证的是真,世间人情世故是俗,他全都明了、全都通达,没有一样不清楚,这叫闻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听到阿弥陀佛了,我就有了闻慧,错了,意思全会错了!你这个闻不是菩萨的闻,因为前面讲的初发意菩萨,他就有三慧。所以比小乘高,小乘有三学,菩萨有三慧,小乘三学是戒定慧,那是有阶段的,是因戒得定再开慧,它是有阶段;大乘这个闻思修三慧,那是一次完成的,它里头没有界限,它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三个意思,接触、明了、破迷开悟,它是一桩事情里头所完成的,这个高!所以他能够顿得上地菩萨,这把他为什么提升这么快说出来了。

那听阿弥陀佛的名开悟,真不得了!我们对于这句名号不思议的功德,我们用了多少年的时间在经教里,到现在才搞明白一点,才真正把它讲清楚了一点,还不能圆满。为什么不能圆满?我们年年讲这句名号,年年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年年有进步,没有圆满,随着境界不相同,体会到的意思广狭浅深不一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程度浅的人见得浅,程度深的人见得深,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什么人能究竟?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不能究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后你才晓得,佛的经典奥妙无穷,怎么能讲得尽?天天有新意思,你怎么能讲得尽?跟世间文章不一样,世间文章一个意思,没有什么深意思,所以能讲尽,文章看一遍不想再看了。世间最好的文学,中国古人所谓的中国四大小说,这是著名的文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小说,我想你看十遍之后不想再看了。为什么?意思尽了,它只有这么大的范围。这佛经你看千遍、看万遍,愈看愈有意思,它没有穷尽。中国儒家的东西可以达到百读不厌,你念一百遍还有味道,还想看,甚至于二百遍、三百遍。如果说古人的话读书千遍,读一千遍大概不想再看了,为什么?意思你都晓得了。唯独佛法,佛法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自性没有底,自性没有边,所以它的意思也就没有边、没有底。

下面引《文殊般若经》曰: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般若经》上这段话,我们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会起个什么念头?死心塌地专修一门,我不要再搞别的,不要再找麻烦了,一门深入就选定《无量寿经》。这部经学通了,法法全通了,就怕你这法不通。到什么时候全通?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全通。事一心通一半,理一心全通了。这个道理要相信。许多人不相信,也说明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不相信是什么?要广涉经论。四弘誓愿里头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学无量法门是有根据的,佛教我们的。可是四弘誓愿你有没有看清楚?确实看清楚的人很少,都是什么?囫囵吞枣。它有阶段的,第一条可以说那是本愿,真的是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是菩提心,这是菩萨的大愿。后面三愿是为了完成这一愿,你没有后面三条,你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凭什么度?所以后面三愿完成第一愿。

那我们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不断,你不开智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断烦恼。烦恼断了,心就住三昧了,菩提心就发起来了,因定开慧。慧一开,那就是这一经通了,一切经全通。全通之后,教你去「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法门无量不是指经典,为什么?经典用不着再去学了,那个法门是什么?生活,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到处看、到处听、到处接触,你这一碰到就智慧开了,那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五十三参。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要去接触,你都要去看、都要去听,然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不成佛不能度等觉菩萨,你跟等觉菩萨一样,你度不了等觉菩萨,你度众生还有欠缺,不圆满;成佛,等觉菩萨、补处菩萨你都能教他,这圆满。所以四弘誓愿是有先后次第的,不能颠倒。

现在学佛出问题,烦恼没断,他就搞法门无量誓愿学。真学到没有?没有,他所学的全是自己的知见,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不是的,他统统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真实义,读一切经全是自己意思。那就是什么?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把经典变成了世间的一种学术。这就搞,现在说得对,佛学。佛法不是佛学,但是佛法现在变成佛学了,人用研究学术的方法来研究经典,就变成了佛学,它变质了。变质了,佛学也不能解决问题,这麻烦。

那现在到底什么能解决问题?念头能解决问题,现在只好这么说法。这个说法也是佛说的,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告诉你用这个,绝对的善念。善恶有标准,佛家的善以十善业道为标准,认真把十善业道做到,你学佛的根基就有了;十善业道没有做到,你学佛没根,你学一辈子,你入不了门。因为十善业道是戒律的基础,是戒律的源头、根源,你没有这个东西,你怎么能成就戒律?有戒,那你的定就有根了,戒是定之根,你就能修定,定是慧之根,有根你才能开智慧,要不然不行!

现在为什么这么差劲?念佛能往生吗?现在念佛往生的人,经上有一句话,是什么人?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一生得人身,胡里胡涂,遇到这个法门,无量诸佛加持你,你真信、真愿、真念,真往生了,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不是过去生中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哪有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对这些往生的人要礼敬,他的根不是这一生修的,是过去无量世所修的善根,不是容易。你看他们念佛,净念相继,一句一句都能念下去;我们念佛,念不到一百句,忘掉了,佛不见了,妄念起来了,妄念什么时候起来不知道。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功夫不如人,人家什么都不会,经教一窍也不通,他念佛就能够相续不断,一天拿着念珠居然能念几万声佛号,我们学教的人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不能高估了自己,高估自己就傲慢;不能轻视别人,别人过去生中怎么修的我们不知道。所以人不能不谦虚,不能不尊重别人,很重要!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不能一眼看穿这个人前世是干什么的、再前世是干什么的,没有这个能力。像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看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到他无量劫前。这个本事我们知道,都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的加持,他得到的。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可以说,也是过去生中无与伦比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才遇到。遇到之后要珍惜,要认真学习,因为我们过去生中虽然多生多劫供养诸佛如来,对于事实真相还是迷惑颠倒、搞不清楚。但是这一生在经教里面可以帮我们大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但是要用真心去做,妄心不行,真心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我们同学当中有一个榜样,刘素云居士,大家晓得。她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她的恒心毅力成就了她。生病的时候,十年就听一部《无量寿经》。她说我别的没学会,就学会了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就学会这八个字。她就真干,就选择了一套《无量寿经》的光盘,早年我在台湾讲的,大概一百多个小时。《无量寿经》听完,她就从头听。她告诉我一天听一片,一片一个小时,但是这一个小时她要听十遍,就是每天听经十个小时,就是一片重复十遍,这得很有耐心。那这部经听完了,从头再来,一遍一遍的听,听了十年。除了听经,她就念佛,她没有妄想。所以十年之后,她真的成功了。现在许多人告诉我,刘素云居士有神通,我相信。她没有学过的经,没有听过的,请她去讲,她讲得头头是道。这是什么?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她没有困难,稍稍做一点准备,她就能讲得很好。

佛给我们讲的话,句句是真话,没有一句是骗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相信?肯不肯真干?你要真干,真干就真成功,你这一生就成菩萨,将来一定成佛。所以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抓住这一门,决定别放松,十年你有大成就。你真的念一佛,晓得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跟念无量诸佛功德是一不是二,没有差别。不是说我念一尊佛功德少,我念无量佛功德多,错了!我学一切经,我的智慧大,我学一部经,我的智慧小,也错了!学一部经那个功德大过学一切经。这里头有祕密,不能不知道。所以念一佛功德跟念一切诸佛功德没有两样,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一部经跟一切经的功德没有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一如是明心见性,成最正觉是见性成佛。成佛了、见性了,悉具无量功德、辩才,这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见性,它统统起作用。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的人,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恒河沙数的诸佛法界你全见到了,你全明白了。于三昧中,遍知诸佛世界差别相,你看看,无差别相是见性,差别相是见相。「正与住定供佛同旨」,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目标。

愿二十四章,前面二十三章我们学过了,后面是最后的一章。最后一章有三愿,四六、四七、四八,最后的一章有三愿。请看经文: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这个经文里头很清楚,把条件说出来了,他方世界不是凡夫、不是二乘,是菩萨众,这个要看清楚。所以他们能够得,你看闻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是见到《无量寿经》,他得的利益,『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我们看注解,「上章」,这是最后的一章,四十八愿最后一章,「具三愿,获陀罗尼以上,为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一二三忍以上,为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最后是「第四十八愿现证不退愿」

现在我们看,「第四十六愿」,离生,「证离生法」「离生者,离生死也。三乘行人,入于见道。因见谛理,断见思惑,永离三界之生,是云正性离生」。首先给我们解释,离生法的离生的意思,就是离六道生死轮回,就指这个。三乘行人,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个地方的声闻缘觉是小乘,菩萨是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佛也包括在菩萨里头。他们离开六道轮回了,这三种人都离开六道轮回,那是什么?入于见道,他们证得见道位。因见谛理,这个谛理就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讲事实真相,佛经上也说诸法实相。真相明白了,所以见思烦恼放下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出离六道轮回了。所以轮回不是真的,是假的。佛在经上用个比喻告诉我们,把它比喻一场梦,《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的六道,六道里头的一切法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真正了解,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

这个事情佛在经典上讲得很多,而且讲的时间很久。经典流传到中国也两千年了,我们读诵的人很多,学习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虽然学,确实没懂、没有真懂;换句话说,都是半信半疑,因此烦恼习气放不下。这种虚妄境界从哪里来的?就是烦恼习气变现出来的。就好像作梦一样,梦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里头那些业习种子,我们睡觉的时候,意识不能控制了,它就冒出来了;我们清醒的时候能控制住,它不会出现,但是不能控制的时候,它就出现了,不是真的。有定功的人,行,他能把它控制住。所以阿罗汉修的九次第定,这《楞严经》上说的,超越六道轮回。要功夫深,定功不够不行。世间禅定,四禅定、四空定叫八定,出不了六道,能够到四空天、四禅天,能生到那个地方去,出不了六道轮回。真正到第九定,超越了,轮回就不见了。就好像你作梦,梦醒了,梦醒了的时候,轮回不见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愿下午好好的来学习,很有味道。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