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  2012/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五十七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解法如如』,《净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如如乃《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如如」这两个字,在大乘经教里头常常看见,所以我们对它很熟悉。但是这两个字正确的意义知道的人不多,一般学习也都含糊笼统,不求甚解,这占大多数。实际这句话非常重要,应该很清楚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观照,对我们的修学,无论学什么法门,无论读什么样的经教,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净影疏》上说得好,是说它理解,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这叫如。如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一样,所以如有平等的意思,有清净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清净平等觉。

佛法总的来说,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六个字,这六个字把一切法全部包括在其中。这六个字皆如,六个字皆空,六个字皆不可得,相有理无,事有性空。所以真正通达明了,在一切法里头,他不执著、他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得法喜充满。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统统现前,都在「解法如如」,这是属于智慧。一切万法性空,自性,空不等于无,因为它确实是空,什么都没有,但是它什么都能现。我们的凡夫妄心亦如是,作梦,一般人说梦是下意识变现出来的,下意识在哪里?找不到。就在现前,根本没离开,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物质现象,整个身体解剖你也找不到它,但是它从来不离开,每个细胞里头都有。如果没有,这细胞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现象它的基础就是意识。意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起心动念阿赖耶识,执著是末那识,分别第六意识,再小的物质它也有。

昨天上午我们停了一堂课,高雄刘医生带了他们的同学,这两年做水实验做得非常成功,远远超过日本江本博士。我们听了他的报告,看了这些图片,对我们学佛信心大为增长。我们佛号的声音让水去听,回应给我们看到的结晶非常之美,几乎没有超过它的。以前我们看江本博士的实验,最美的图案是「爱」,今天我们看到念佛的图案超过了爱,真正不可思议;让水看佛像,结晶也是非常之美。名号为一切德本,水可以做证明。从今而后,我们所依靠的实在讲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一点没错。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就是全心依止,全身投靠,三年功德圆满成就,他往生去了,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所以空,自性是空的,自性所现的一切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像梦中所现的相,相也不是真有。这些相,佛在《般若经》上所说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叫我们不要执著相。你执著相,错了,相是假相,空是真空,真空能现相,相不是真相。所以,空有二边都不可以执著,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这叫如如,真正解法如如。所以真正解法如如你就得定了,你所得的定与自性本定相应,这是最高层次的大定。《楞严经》上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大定」,都是指这个。这个定活活泼泼,没有丝毫拘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头如如不动。一切自行化他的事业自然圆满成就,这不可思议。所以空同,完全是一样的。解知一切万法皆空、皆同,这就叫如如。

如如是《楞伽经》所说的五法之一,我们看《楞伽经》讲的五法,这个资料是《佛学大辞典》里头节录的。五法是「名数,常曰三性」「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宗就是学这两句话。五法三自性是慧,八识二无我是叫你放下,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为什么?我、法都是空、都是如,你执著它干什么?三性,唯识所谓,遍计所执,底下通常加个性字,遍计所执性,第二个依他起性,第三种圆成实性,这叫三自性。就是万事万物要说它个别的性,总不外乎这三大类。所有一切妄想,叫遍计所执性,为什么?它根本没有,都是妄念。我,我就是个妄念,我在哪里?你在哪里?他在哪里?都是个妄念,除妄念之外没有事实。所谓所有这些概念都是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就是分别执著,从分别执著里头生的,没有实体。在《百法明门论》里头,把遍计所执性又分为二十四类,二十四个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遍计所执。

第二类的依他起,譬如说身,我这个身,身有个体。我们说这个房屋,房屋有个体,说这张桌子、椅子,它有体。它是什么性?它不是遍计所执,它是依他起,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的身,佛说四大五蕴和合现的相。今天我们所说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属于依他起性。第三种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就真实。这是什么?这是自性。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不生不灭,它如如不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证的是圆成实性,权教菩萨没有,声闻、缘觉没有。从性上来分,大别分为三,这叫三自性。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三自性皆空、三自性皆如,所以「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的心就干净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过什么人的生活?过诸佛如来的生活、过法身菩萨的生活,这就对了,完全正确,你契入佛与法身菩萨的境界。

「五法,皆分别诸法之自性」《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这些大经大论里面所说的。这五法,第一个是相,第二个是名,第三个是分别,第四个是正智,第五个是如如。所以,如如是五法里面的一种。在这个地方简单的介绍一下。「相:森罗万象之有为法」。遍法界虚空界,大到星球,小到微尘,统统有相,有为相。有为是什么?有生有灭,有聚有散。有聚有散是缘,有生有灭是相,无量无边的相状。十法界有正报的相,得的身体不相同,人的身体随着缘在变,有男女老少;随着时节因缘在变化,树木花草,也随着季节、随着寒暑、随着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不一样,生住异灭这些现象。矿物、山河大地也随着外缘,外缘第一个缘,第一个缘是念头,随着众生的念头,众生念头它产生变化。

贤首国师的《还源观》上说三种周遍,第二种叫出生无尽,就像万花筒,随着念头变,万花筒是我们把它转动。万事万物,这讲整个宇宙的,不是讲我们地球一个地方的,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万事万物,都随着我们念头在变。我们念头是个动力,就像把万花筒转变,在把它转动。这个念头有三种周遍,第一种「周遍法界」,说它影响力的范围,太大了。为什么?这是性德,是自性,它周遍法界的。第二种周遍就是「出生无尽」,它产生变化,善念有正面的变化,恶念、邪念有负面的变化。肯定有,不一定在我们地球上,不一定在我们这个银河系。为什么会产生力量?我们能理解,能觉察得到,也是科学家给我们讲的,性质相同它就相吸,性质不相同它就排斥。我们今天一个善念,纯善的念头,现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它就排斥;他方世界有,那个地方就吸收、就摄取,在那个地方就出现了。纯净纯善之念无过于念佛,我们这个世间排斥,什么地方摄取?极乐世界摄取。出生无尽!

第三种周遍是心量,「含容空有」,这第三种,空是虚空,有是万有,含跟容都是包含。大乘教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什么?是我们自性本来的心量,是这个样子的。心包遍法界虚空界,心量之大,法界虚空界里头万事万物没有不包容的、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摄受的,万法是一体。别人不能包容,他迷了,心量都一样大,真空妙有没有离开心量。我们知道我们今天心量这么小,看到外面的人事物都分别、都执著,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是什么?这叫烦恼现前。烦恼断了还有这些念头,那就是习气,烦恼虽然断了,习气没断。见思习气碍事,烦恼断了还得断习气。这是说相,五法里头第一个相。

第二个名,「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每个相给它定个名字。名是假名,老子说得很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人给它起的。不要说太大,咱们说小地球,小地球居住的地方不同,言语不同,对万事万物给它冠一个名词也不同。但是众多的名词,实际上都是说一桩事。所以,佛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名字性空,不能执著名字相。前面那个相,相也不能执著,因缘所生法,不是真的,名也不是真的。「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为所诠,而名为能诠」。我们称这个讲台叫桌子,桌子是名,讲台这是个相,称这个相叫桌子,凡是与这个相似的相都叫桌子。所以桌子,名是能诠,凡是这种相全叫桌子,这是所诠。「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从哪来的?这个道理深了。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我们不好懂,真从心想生吗?真的,你心里头没有这个念头,就不会有这个东西出现。近代科学家发现念力的秘密,肯定了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这个发现,释迦牟尼佛比他们早三千年,佛在三千年前就发现了,常常讲,讲得很清楚。虽然常讲,确实没人懂,怎么可能我心里想什么它就变现出什么,这是神话,不是人话。

可是这个事实真相确实在西方极乐世界兑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想什么它真的就现什么,他得到受用,一切法心想事成。这什么道理?有道理。心想是个缘,自性万德万能,随着心想现一切万物,一点都不假。凡是明心见性的人,对这种理事他都非常清楚,一点不怀疑。所以,他能用这些假名、假相,去干什么?去觉悟众生,摄受众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不是别的,让他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是帮助他大彻大悟,帮助他明心见性,这就我们人情上来讲,这是佛对众生的大恩大德。佛菩萨的教诲是布施恩德,明白的人他接受,他知道了。迷惑的人他不知道,他还嫌佛菩萨罗嗦,认为佛菩萨迷信,应该把这个取缔,排斥他、消灭他。不知道那是人天眼目,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帮助你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他不知道。古人知道,古人为什么能知道?古人忠厚老实,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地清净,他能听得懂。多听几遍他就体会到了,他肯定佛菩萨的智慧,肯定佛菩萨的善巧方便。这种善巧方便正是教学的方法、技巧,能帮助人觉悟。所以,知道相、名、分别,相跟名是凡夫有漏心变现,有漏心是能变,就是我们讲缘,幻相是所变,这境界,没有这个妄心就没有境界。

五法第三个是分别,「分别:旧译曰妄想。是分别所变二相之能变心」。二相就是前面所说的相跟名,是从妄想里头变出来的。「已上三者有漏心之能变所变」,有漏的心就是迷惑颠倒的心,带着烦恼习气的心,有烦恼、有习气,当然还有罪业。心是能变,相、名、分别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三种都是讲世间法。你看世间法多复杂,佛给它归纳,用三个名词就统统把它包括了。

第四个是「正智:杂无漏心之一切妄想者」,这个杂字可能是个错字,查一查,应该是离,离跟杂很像。应该是离,杂也行,它底下是无漏,无漏是清净心,现在杂着妄想,能讲得通,杂无漏心里头的一切妄想。「已上四者,共为有为法,有漏无漏之别」,这是正智,正智里头还杂着无漏,如如就不杂了。正智是谁?学佛的人,如果用《华严经》五十一个阶级来说,从十信里面的初信位一直到等觉都属于正智,五十一个阶级。他们是正智,是无漏心里面夹杂着妄想,没断干净。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断,如果这一品习气断了,那就是如如,就是真如,他不叫菩萨,他叫成佛了,《华严经》称为妙觉。菩萨最高的是等觉,等于妙觉,还不是妙觉,不是真正的,等于妙觉。这一品极其微细的无始无明习气断了,他就不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没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实报庄严土都不例外,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从哪来的?无明习气所变现的,无明习气断了,实报土就没有了。就像我们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来的?执著。对什么都执著,执著的根就是身,执著身体是我,这是执著的根,执著的根就是轮回的根,是六道的根。我们不再执著身是我,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执著了,超越六道,六道没有了。像一场梦一样,醒过来了,六道不见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秽土,我们从秽土里头觉悟过来、醒过来,生净土,这个净土不是极乐世界,释迦佛的净土。在这个净土里头,再能够把分别放下,把妄想放下,妄想是起心动念,这两样东西放下,四圣法界不见了;说明四圣法界还是个梦,醒过来了。六道轮回梦中之梦,我们晚上作梦,是梦中之梦、梦中之梦,第三个层次,晚上作梦,这是事实真相。这个梦从晚上作梦的时候,梦有五重,什么能真醒过来?真醒过来就成佛了。所以,菩萨修行修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从四圣法界醒过来,知道什么?十法界是梦。这醒过来是什么境界?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这个里面人统统都是明心见性,都是大彻大悟,他们从十法界里头醒过来,十法界不见了、没有了,真是一场梦。所以对十法界不能有丝毫执著,不能有丝毫怀念,它不是真的。

在实报土,实报土里头修行修什么?放下无始无明的习气。可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把它放下,只有一个方法,随它去吧,时间久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就用这个方法。要多久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之后,自然就没有了。真正没有的那一天,就升级了,升级什么?实报土不见了。所以实报土还是假的不是真的。实报土醒悟过来,是什么境界?常寂光的境界,那是真的,永恒不变了,叫回归自性。《华严经》称妙觉如来,是真正的、道地的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成功。那我们晓得了,实报土是第一个梦,十法界四圣法界是第二个梦,六道轮回是第三个梦,我们再在这里作梦是第四个梦,佛帮助我们、唤醒我们。梦中之梦,又一个梦中之梦,以为是真实的,不知道是虚妄,不知道是假的。通过这三个梦境,醒悟过来,真的回归自性了,回归自性就是回归常寂光,这才叫究竟圆满。

但是,究竟圆满那种德用在实报土就开始了。实报土的菩萨,最低的圆教初住,刚刚觉悟过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所表演的,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在五祖方丈室里面所表演的,那就是。在这个位子当中,性德的智慧、神通、道力起作用,统统可以用上。他们于一切法,我们讲三种现象,物质、意念、自然现象,都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分别执著。在这个里头自行化他,得大自在,《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他都得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说给说尽了,法身菩萨就证得了,他在实报土,他入不了常寂光。常寂光必须最后一品无明断尽,就是无明习气,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最后这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断了,他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就是妙觉如来。我们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最后一句重要的话是什么?放下,放下便是。为什么不能放下?没搞清楚。所以正智还是有为法,有漏、无漏从这儿差别。

最后一条,「如如:由前之正智而证得之真如也」,没有正智不能证得真如。「为由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理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证得之真如,故曰如如。是无为法也」,在这个果位上不造业了。什么人证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证得,他们永远不造业了。我们今天对这些事情,通过几十年大乘经教的薰习,对这桩事情,从理上讲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解悟。我们理解,正确的理解,前面讲的正智,正确理解,但是没有证得。没有证得什么原因?没放下,起心动念没放下,分别执著也没放下,这个要知道。执著放下,你就证阿罗汉;分别放下,你就证三贤菩萨,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的实报庄严土现前。

可是我们身体还在,还在这个世间,这是佛经上讲的「有余依涅槃」,你还有余,余下这个身体。身体不要了,我们讲坐化,走了、圆寂了,那叫「无余依涅槃」。大般涅槃是活的时候证得的,证得之后,这个身体可以不要了。有时候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干什么?帮助教化众生。实际上他自己,他自己,我们讲他的灵性,或者说他的灵魂,在哪里?在实报土。在实报土不叫灵魂,灵魂迷,迷而不觉,叫灵性,他觉悟了。但是这地球上他还有个身体,那身体管用,帮助众生觉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求得的,求得到,这不是求别人,求自己。

所以,这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什么叫无知?万缘统放下,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了,这叫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无所不知。别人有事情来请教你,你对答如流,解释得清清楚楚,它起作用叫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拼命的学,学的什么?学的是有知,结果别人来问的时候很多不知道,就有所不知。怎样才能够对答如流?要无知,无知才能够无所不知。有知不行,有知是什么?你有妄想,你有杂念;无知的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安住在自性里头。有人来问,自性起用,一切法都是自性生的,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不见性没有办法,见性之后圆满通达,这个地方必须知道。古人说的一句话,叫「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一定的老师,他怎么成圣人?所有一切诸法都是我的老师。《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出来,善财能够一生成佛,什么原因我们要知道。善财行菩提道,就是走成佛这条道路,我一定要成佛。这条道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学生,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动物,一切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自然现象,统统是我的老师。统统都在照顾我,我认真跟他们学习,用真诚恭敬心学习,所以他成佛了。

普贤菩萨所说的「礼敬诸佛」,他做到了,大乘经教上常说「无不敬」,没有一样不真诚恭敬,他做到了。在一切境界里头,顺境、善缘能忍,不生贪恋,如如智现前,不生贪恋,逆境、恶缘现前不生瞋恚,所以他能成功。无论什么环境对他统是好环境,都是帮助他提升,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境界里头磨炼到磨得干干净净,成佛了。我们这个环境欢喜,那个环境讨厌,这个不行,这是什么?这是凡夫心,这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轮回心,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什么境界都可以亲近,修什么?修我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我不受外头环境干扰,好环境欢喜,不好环境也欢喜。「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个欢喜就像弥勒菩萨一样,从自性里面露出来,真欢喜。逆境、恶人怎么欢喜?他帮助我提升,你看我跟他接触心地平和,不管他是毁谤我、羞辱我、障碍我,甚至于陷害我,我如如不动,我不讨厌他、不怨恨他。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丝毫怨恨,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遇到天人请你去做大梵天王,请你去做摩酰首罗天王,可不可以去?可以,做几天看看,看什么味道。坐上那个宝座如如不动,若无其事,过两天可以不做了,通过了,通过你就提升了。怎么不做?圆寂了,他成佛去了。妙,有非常妙的事。他的灵性真的可以成佛去,他身体还在,有余依涅槃,身体留下来干什么?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国王一定行菩萨道,慈悲喜舍,用六度、用十善、用六和、用普贤十愿教化众生,那个国王是菩萨化身。在这个世间他是应身,应化身;真身?真身在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凡夫不知道!他如果跟众生没有缘分,佛度有缘人,没这个缘分他就入大般涅槃,就走了,身不要了,不要就是身死了。

前面四个都是有为法,末后这个是无为法,如如是无为法。「以此五法该收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一事无余」,统统包括了,世出世间法全包括在其中。佛法是属于最后的如如。正智通前面有为法,也通后头无为法。

我们再看念老的注解,注解引用《楞伽经》所说的,如如是《楞伽》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所以如如是法性的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无论是哪一法,它的理、它的体是真如,不二就是一法,是一体,决定是平等的。所以你要说什么是我的身体?明心见性的人他承认,阿赖耶所有的相分就是我的身体。一切法这个物质的体统统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身体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都是我的身体,阿赖耶的见分都是我的念头,归一了!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什么关系?一体,这是大乘。不承认是一体,他没入大乘,入大乘一定承认了。他承认之后他用什么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他用的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他的心,清净平等觉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心,清净平等觉是一切法身菩萨的心。你觉悟了也用这个心,你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这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在这个世间,你自己所要做的一桩事情,就是一桩,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你的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你的有为法全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不着相,三轮体空,你跟如如相应。做一切好事,心上干干净净,痕迹都不着,这是如如。这个地方说得好,我们要把它记住,「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

「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我、你、他叫如如,我们跟花草树木如如,跟山河大地如如,跟一切众生如如,跟诸佛菩萨如如,跟地狱、饿鬼也如如,跟妖魔鬼怪也如如。如如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知道什么?知道这一切法的差别相是因缘所生法,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总是遇缘不同」。体是一个,遇缘不同,确确实实是一体,这个认识必须要有。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用正智契入如如之理体,如如之理体就是真如实相。

《大乘义章》第三卷说,「言如如者」,这是说如如这个意思,「是前正智所契之理」,正智契入,契入一般讲证得,正智证得这个道理。这个理是什么?「诸法体同」,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物,体是一个,就是自性。对我来讲就是自性,就一般大众来讲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性,一性无二性,所以这叫如。「就一如中,体备沙界恒沙佛法」,备是具足的意思,具足恒河沙,意思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些佛法。为什么称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法就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法,法法皆觉,没有一法不觉,就是没有一法不知,这叫佛法。所以佛教里头常讲佛法无边,这个话不是说大话。有些人无知,说释迦牟尼佛会说大话。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位教授,台湾大学教考古学的,这人不在了,严一平先生。他知道我学佛,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他看过一些佛经,他说世界上最会说大话的人就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大话,说的都是真话,没有一句是假话。

「随法辨如」,在一切法里头你都能够辨别如,你都晓得,清清楚楚辨别,体如,相如,作用亦如,这不可思议。「如义非一」,如的意思太广、太大、太深、太妙了。「彼此皆如,故名如如」,众生跟佛是一体,万法跟我是一体,没有一法不如,每天生活在如如境界里头,这多快乐!所以这部经必须要非常认真来学习,为什么?不但是诸佛如来境界,阿弥陀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如如到第一。我们要认识它,我们要向它学习,我们要过极乐世界人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如如就做到了。

「又《会疏》曰:如如是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就是不二的意思,你不能说它是一,一是一样的,不能说它是一样,也不能说它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一样,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些话反覆多念几遍,把那个意思、味道嚼出来,不要囫囵吞枣。念一遍是决定不够的,反覆念个十几二十遍,味道念出来了。「不空不有之义」,怎么不空?它能现万法。怎么不有?万法皆空。就像作梦梦中境界一样,梦中境界不一不异、不空不有。梦中时候不觉,一觉醒过来的时候,当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一觉醒过来时候坐起来,想想这个梦境,佛法讲的「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你去咀嚼这个味道,慢慢我们就能契入。不管我们悟入多么深广的境界,统统回归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才真正证得大圆满,那才叫究竟法。

「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中道第一义谛是什么样子?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你看到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你把这个看出来了。这四个「不」看出来,一切法里头,穿衣的时候看出来,吃饭的时候看出来,工作的时候看出来,待人接物看出来,一切时看出来,一切处所看出来了,妙极了!你会生大欢喜心。「综上两说:彼此皆如,既如故不异。又曰彼此,故不一。故云如义非一」。如的意思太妙、太广了。不一不异,不空不有,妙绝了,这四个不字,这是根本智。我们科题,科判的科题,「悲利解如」,悲是慈悲,利是利益,能够理解「如」这个字。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善演正论」。能够解如,你的言论纯正了,正知正见,八正道的正语、正业。善演正论这是「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请看经文: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句话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里头有四桩事情,善知集,善知灭,集灭是四谛,苦集灭道,善知是音声方便。念老用《会疏》,你看集注,集《会疏》《会疏》曰:习」,习就是此地讲的集,「即集谛,意亦兼苦」,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苦从哪里来?从集来的。集是什么?收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把自己的良心当作一个垃圾筒,别人什么不好的东西都往自己良心里头去装,这不就是收集吗?收集垃圾、收集染污,你怎么会不苦?凡夫就干这个事情。所以这是世间苦怎么来的。佛教给我们离苦得乐,苦怎么离开?那就是灭。灭什么?灭苦,苦灭了就乐。没错,苦怎么灭法?道,修道。道是什么?道是道理,要明白,方法要清楚,依照这个道理、方法你就能够离开苦。这个道是什么?三十七道品,帮助你离苦得乐。所以,「灭即灭谛,含道之言」,为什么?道是灭的因,灭是道之果,灭苦,佛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佛知道我们苦从哪里来的,他晓得,所以能够对症下药,能够帮助我们。

这里头「因果相涉,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讲什么?讲苦集灭道,讲阿含,这个东西很现实,不深,不难懂。佛说这个说了十二年,等于办小学,先要你认识这个世间苦,你真搞清楚了,你才愿意离苦。愿意离苦,佛就给你说离苦的方法,苦的缘由,更深入给你讲解。所以什么是佛法?苦集灭道是佛法,这个都是重要的纲领、原则。苦集灭道的广义,包含大乘,包含一乘,不离苦集灭道。「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此疏以集灭即苦集灭道四谛法中之集灭二谛」,此疏是《会疏》《无量寿经会疏》,日本古大德作的。这个地方集灭两个字就是代表四谛法,特别是四谛法当中集灭,世间因果。「故云集中已兼苦,灭中亦含道」,四谛都具足了。

「今言集灭,即表四谛。又由于因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相涉。小大偏圆,同归一乘法中」。这个五句非常重要,学经教的人不能不懂,你要完全通达明了,你对于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的一切法门,你不会有分别执著。你知道一切法就是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你的心平等,智慧开了。不明白这个道理,有分别、有执著,分别执著重了,造业,胡乱批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意,佛的意思。因入果海,因变成果,果彻因源,果怎么形成的?因圆满了,果就现前,那因跟果是一不是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入果海,譬如我们种树,我们种桃树,桃树的核这是因。桃树的核我们把它种在土里头,给它灌溉、给它施肥,慢慢它长成树,三年你就看到满树结了桃,这因入果海。果实从哪里来的?从原来那个桃的核,从它那里来的。说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永远分不开。

因果相涉,我们今天所受的,所享受的,是果,果从哪里来的?有因,享受果报不要忘记修因。今天我们果报之来是三宝加持,三宝为什么会加持?我们在这里修三宝业,三宝是觉正净,自行化他,自他不二,所感得的果报。我们更应该努力,勇猛精进,不能懈怠,要真干,果才能够圆满。圆满的果报是往生,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头,人王、天王、摩酰首罗天王都不能干,为什么?你要有这种心,你在六道里头轮回,你出不去。六道之苦,要永远记在心头,不要有一点点乐就迷了、就忘掉了。那个乐不是真乐,那个乐是苦的原因,是苦因。所以,乐中有苦,苦中有乐,都要搞清楚,决定不放在心上,决定不染污自性。

小大偏圆,同归一乘,小是小乘,大是大乘,偏是讲别教,圆是说圆教,这是佛对众生教学的方法。佛观察学生的根性,小乘根性跟他讲小教,大乘根性给他讲大教,别教的根性讲别教,圆教根性讲圆教。契机契理,众生根性不相同,统统都得利益。到最后同归一乘,这个一乘就是净宗极乐世界。所以,释迦一代教法,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说的,有三种是所有根性都必须要修学的。第一个是戒律,小大偏圆都不能离开戒律,离开戒律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戒是行,你得真干。所以现在佛法衰了,学佛的人不能成就,什么原因?戒律没有了,没根。怎么样用心去培植他,他不会开花结果,到最后都枯死,没有根。没有根,像植物种在地下它不能吸收养分,你说根多重要。根是什么?根是十善、是三皈、是五戒、是十戒。我们只讲到此地,只要有这个根,你就能吸收养分,你就能够茁壮、开花、结果。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你学一辈子佛,你还是搞六道轮回,讲得再好没用,天花乱坠。你能够得到善心人士的供养,可是你来生得还债,「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得还债。往生就不要还了,往生,你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这就是报恩。所以第一个戒律,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第二是唯识,唯识是什么?唯识是道理,你不能不明白道理。第三个是净土,净土是你的归宿。这三样东西必修,无论是小乘大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人如果要懂得这三样东西他一定成就。你看,戒有行,唯识有解,道理通达,最后归净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这部《无量寿经》,念老的集注,引用相宗东西很多。所以在这一部注子里头,大小、显密、宗教全都学到,这是一本完美的教科书。我们再做一个学习资料,念老引用的这些典籍里头,他引用的文字不多,我们再把它找出来,详细来加以注解,做为学习的参考资料。《无量寿经科注》,参考资料,编成这么一本书。里面注音、注解,引用的这些名词术语,把义理都解释得清楚,这一部书就够了。所以同归一乘,重要。「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名为音声方便」,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这一段我们还没学完,时间到了,我们留着下一堂再接着学习。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