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2012/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五十四页,从第二行末后第二句看起:

「绮语者,新译为杂秽语,《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绮语』,绮是比喻,绮是绸缎,非常美的物质,柔软的物质,人见到都欢喜。这种语言就像这些绸缎一样,人听了很悦耳、很喜欢,可是它不是清净的,它是染污的。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它的内容离不开这些。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文艺表演,特别是电视、电影、网路,老少咸宜都喜欢看,里面是什么?杀盗淫妄,这些统统属于绮语。所以《俱舍论》这句话说得好,一切染心所发诸语,染心,一切染心,它不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不是从平等心生出来的。诸佛菩萨的言语,是从大菩提心里面生出来的,与性德相应。这些杂秽语,它是从一切染污心里头生出来的,第七识执著是染污,第六识是分别,染污轻一点,第七的染污最严重。染污里头最严重的是什么?贪瞋痴。相宗经论告诉我们,「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末那识。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我见就是自私自利表现出来的,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贪瞋痴;换句话说,这些言语从贪瞋痴慢出来的。教人?教人也是增长贪瞋痴慢,所以佛称这个叫口过。我们希望自己断贪瞋痴慢,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断贪瞋痴慢,怎么可以叫烦恼、业障往上增长?这就错了。

《大乘义章》也说得好,「邪言不正」,邪言指的是什么?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邪言。性德的标准,我们要记住,常常放在心上,那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照着自己,有没有犯这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叫真修行。世间法,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中国老祖宗讲得最圆满、讲得最精要,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好记,不会记错。五伦就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个字。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还会记错吗?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佛门里面的五戒,仁者不杀生,义者不偷盗,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就是五戒。人能持五戒不会失人身,五戒有了亏缺,人身就丢掉了,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四维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怎么会忘掉?不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够跟这四科相应而不违背,这什么人?圣贤人。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功名富贵,与功名富贵不相干。

孔子是圣人,孔子一生清寒,没有做过大官,只是喜欢读书、喜欢教学而已,有弟子三千人,弟子当中杰出的、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出世法里面,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样,一生教学,学生弟子多了,有成就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成就的。这个有成就是证得须陀洹以上的,这都算成就,须陀洹就称圣人,圣人里面最低的阶级,小小圣。小小圣就非常可贵,为什么?他不会堕三恶道,他在六道轮回有期限,不是永远在六道,他有期限,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出轮回。这大乘,大乘实在讲也是四科,都很好记,第一科五戒十善,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记得。十善里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瞋、不贪、不痴,十善业,不会忘记。五戒前面四条十善里头有,只是加一个不饮酒,五戒十善算两科,五戒一科,十善一科。

六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见和同解,我们不跟一般人同,我们跟佛菩萨同,这点很重要,六和敬所以不能落实,就是关键在这一条。我跟他和,他跟我不和这怎么办?我们跟佛和,跟佛菩萨和。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都能恒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点都不勉强他。他没有能转过来,没有能觉悟,佛菩萨不责备众生,责备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够,我没有把他教好,过失在我,不在他,六和就做到了。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利就是物质的享受,大家是平等的。末后一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四科。学佛一定要把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做到,这大乘。小乘,小乘做三个,五戒、十善、六和,没有六波罗蜜,有六波罗蜜就是大乘。佛法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可是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里面去对号,这就有点难了,这是真功夫,这叫真修行。我动这个念头,把这个标准拿出来对比一下,有没有违犯,当然先决条件,对这个四科要有相当深度认识,对五伦亦复如是,对伦常八德要有基本的认识。认识是解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去比对这是行门,这是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的大道。

《大乘义章》里头说,「邪言不正,其犹绮色」,绮是美丽的颜色,绸缎的颜色,「从喻立称」,这名称是从比喻上得来的,「故名绮语」《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居士的,「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世间叫言情小说,连《红楼梦》都包括在其中,《西厢记》,这是古时候的小说,写得很含蓄,里面有这个意思,现在讲谈恋爱。今天你看歌舞戏剧、种种表演,有没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如果有都叫绮语。「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绮语的范围很大。我记得早年,我在景美图书馆讲到这些经文,因为图书馆不远有一个学校,叫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学生读这个学校的将来都是演员、歌星、电影明星,干这一行。听经听久了,心里害怕来问我,这一行能不能干?要不要改行?我就告诉他,改行最好,凡是这一行造的业都不善。这些学生以后都学别的科系去,不搞这个,这对的,能回头。

「又《十业道章》云:说染言词,名杂秽语」,就是绮语。「若不染心,绮饰文辞,歌赞实德,非不善也」。这说得好,你的文字华丽,但是这里面是清净心,没有涉及到这些香草、美人这种寓言,没有这个,这好。你赞佛、赞菩萨、赞极乐世界,这都是好文章,这不是不善。望西法师说,「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很容易、很随便的就说出来,没有经过思考,由此可知,他习气之深。说出来之后这有过失,俱生神就把你记录起来,阿赖耶识里头,种子识的力量就加强,不善的种子,没有人想到这个事情。真正想到了为什么不念佛!我们总感觉到自己善根福德不够,其实可以培养,而且很快就能培养成,我们想象当中所需要的,就是足够的资粮往生净土,可以做得到。一声佛号就含无量功德,一天到晚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还得了!所以谛闲法师赞叹念佛真正往生的人,都说弘宗演教(弘宗是弘扬禅宗,演教是教下),这些大德比不上你,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谛闲法师对锅漏匠的赞叹。他怎么成就的?不过是三年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他什么都不懂。

这是十足证实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方法是行门当中第一法。八万四千行门无论哪个行门,只要你掌握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一切法门当中净宗是易行道,它就是一句佛号,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三年,那个八万四千法门学三年,都比不上念佛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的志愿要放在极乐世界,只有到极乐世界乘愿再来,那没有问题。你是菩萨身再来的,菩萨身再来的人,决定不迷。我们还会被七情五欲所迷所动,自己心里面要有数:我不是菩萨,我不是再来人。那不是菩萨、不是再来人,我这一生有机会争取作菩萨、作再来人,我要把这个争取摆在第一,希望我一生能成就,这比什么都重要。

只有自度才能度人,这一句话佛在大小乘经里头说过很多次。自己没有度想度别人,后头有一句,佛常说的「无有是处」,无有是处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这个道理。自度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人看,这就是度他。锅漏匠往生这个样子,你想想他度多少人?连我们今天学佛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都受到他很大的鼓舞,增长了我们的信心、愿心,这就是他的功德对我们的加持。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这就是智慧光明照注,知道感恩、知道报恩,报恩是依教奉行。

要记住,「南山」就是道宣律师,这条戒「人多喜犯」,就是绮语,现在讲开玩笑,开玩笑在佛经上称为戏论,游戏的戏,这戏论,很容易犯。后头讲得好,这是道宣律师所说的,「良由妄业熏积」,就是妄想、妄语,在这里特别侧重在妄语,妄语的业习长时间薰修,长时间的累积。「识种尤多」,阿赖耶识里头这个识的种子最多。「故随尘境」,尘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是境界,六根对着六尘境界喜欢开玩笑,这个习气真的是很多,时时刻刻我们都会遇到。「动便虚构」,虚就是妄言,就是开玩笑,构就是造成罪业。接着又说,「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念老下面解释,解释得好,「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鼻不会说话,口会说话,口要像鼻子一样不会说话,就不会有过失。「死后无咎」,就避免过失了。

「如《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这一句经文,《智度论》上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是经文。我们要记住,第一个,「口气臭」,喜欢绮语、妄言的,你走近一点你就闻到他口臭,确实有。我在没有学佛之前这个绮语不知道造多少,喜欢开玩笑,喜欢挖苦别人。年轻不知道,有意无意得罪很多人,以后造成很多障碍,学佛之后才明了。那个时候口有口气,自己不知道,是个老居士告诉我的,福州人,年岁至少大我二十岁,父亲辈的,他常常来听我讲经。我们在景美建了一个图书馆,那是我讲经第二十年,我讲经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这个老人跟我很熟,听我讲经也十几年了,我们这个图书馆建立的时候他来看我,告诉我,法师,你业障消了。我说什么业障?口味道没有了。他说以前有,我们都不好意思说,你讲经二十年的功德,这业障消了,没有了。自己不知道。年轻没学佛的时候在公家机关上班,职位虽然小,喜欢跟人开玩笑,喜欢挖苦人,强词夺理。所以我有一点辩才,没有理我会说出一套道理,他也对我无可奈何,干这种事情。当时是有快意,不知道这罪过很重,造成以后的障碍。别人什么?嫉恨你,嫉妒怨恨,有机会他就报复你,找麻烦,那真的要吃苦头,从哪里结的不知道,就是平常开玩笑。这也是一般读书人都有的毛病,好胜,争辩当中好胜。这是第一个我深深感受到。

第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那在今天这个社会就多了,善神是护法神,护法神走了,不护持你。像我们在《三昧水忏》里面看到的,悟达国师生生世世修得好,戒律清净,知见纯正,护法神守护。十世,这时间总有几百年,善神都不离开他。到第十世唐朝时候,十世修行累积的功德,他被皇帝封为国师,这地位高了。有一天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就是师子座,我们讲太师椅,很大的太师椅,沉香做的,你知道沉香现在是论什么?是论两、论钱来卖的,这一个宝座多重!沉水香雕的宝座。他接受很得意,心里动这个念头,出家人的地位第一,再没有高过他的。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傲慢的念头,念头才生起护法神远离,冤亲债主找上门,现在讲附体。

这个冤亲债主是被他害死的,深仇大恨念念不忘,你看追他十世,等待机会。这下机会逮到了,附体附在他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毕竟是十世修行,他是真干,感动阿罗汉迦诺迦尊者,出面来给他调解、化解。把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十世之前在一起做官,意见不和,被他害死了,由于这个冤仇。这两个当然都是读书人,都是明理人,接受阿罗汉的调解,他离开,他的病就好了。《三昧水忏》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序文里头把这段历史故事讲得很清楚。「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受人毁谤、受人欺负、受人陷害,都没有关系,不放在心上,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绝不跟人结冤仇,他跟我结冤仇,我不跟他结冤仇,他将来有没有果报?有果报。但是没有冤亲债主报复这个果报,没有,他有性罪。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不但造作,起心动念都是过,起心动念叫过,付诸行动叫罪,叫罪过。叫非人得便,被冤亲债主附体,现在这个世间很多很多这个情形。

第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纵然他讲的真话、真实话,没人相信他,他说的好话、说的真话,为什么人不信?先世造的口业重,这一生当中没有人相信。第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世出世间重要问题都会找一些人在一起商量,征求意见来解决问题。这些事情人家不邀请他参与,这是什么?这也属于口业,心口不善自然感召。第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这第五种常常被人毁谤,毁谤这些人未必有事实,所谓造谣生事,现在这个社会特别多。甚至于我们在讲经里头,他怎么样?断章取义引用出来造谣生事,我遇过很多。早年赵朴老在世,我常常去看他,老乡长,同乡的长辈,对我们很爱护。有造谣生事的,在我讲经里头节录出来,把这个东西送给宗教局,来告我。朴老有智慧:你这个节录的不算数,你把他原来的录音带和这光盘,你拿来给我听,看他上下怎么讲的,不能单讲一句,我要他原来的东西。拿不出来,拿不出来就算了,就不处理它。

这个事情我知道了,那我们讲经说法要不要格外小心?不需要。为什么?经是佛说的,我们是学习,把我们自己修学的心得给大家做报告、做分享而已。我不需要给自己加压力,我们要小心,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这样学习经教违背了经教的意思,句句都老实讲实话,就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者,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同。我们需要避讳的,那就是最好不要说过失,这是普贤十愿第二愿教给我们的,「称赞如来」,我们学这个,别人有好处我们赞叹,别人有过失不提。不但言语当中不能提,念头都没有这才好!

我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当作别人的垃圾桶。这个意思说,不要把别人不善的东西放在心上,那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我们这个心可以收集别人善行,善行、善言我们专收集这个,不善的一概不收,一概不予理会,养成自己纯净纯善这好!专门收集别人不善的,那是愚痴的人,没智慧,这种心行是把自己往下坠落,不是向上提升。这个基本的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守住,也就是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要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

第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这也是妄语的业,包括四种。社会一般大众不尊重你,虽然你有很好的教诲,别人不相信,别人不会依照你的教诲去落实。人到没有信用的时候,这个现象就产生。第七,「常多忧愁」,忧虑多,也就是妄想多、杂念多,心不清净。心不清净身体就不健康,肯定有连带关系。第八,「种诽谤业因缘」,毁谤是果报,毁谤有因,因是什么?因就是口业。常造口业,喜欢造口业,你带来的也是种种毁谤,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也是一定的道理。

第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口业太重,地狱里面所说的拔舌地狱。造口业,让我们立刻就想到拔舌地狱,拔舌地狱是他必须要受的。他的口业,不善的影响,影响的面有多大,就是受害有多少人,影响的时间有多长,这里头有受不同的罪报。影响大的全都在无间地狱,拔舌地狱度过之后再到无间,可见这个事情非常可怕。第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过去喜欢毁谤别人,这一生当中,这是从地狱出来还有余罪在,余罪带给你的果报,就是有很多人有意无意的毁谤你。「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广是广大,衍生许许多多的罪过,「死堕地狱,慎莫轻忽」。佛提醒我们!

世出世间圣贤对于言语都非常重视,孔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科。夫子当时教学功课简单,只有四门(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政事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怎么样去应付,这都是属于政事。最后一条是文学,文学是什么?精神生活,今天讲的文学跟艺术,文艺,陶冶性情。只有四科,享受是放在最后,首先学做人,前面两条是做人,德行跟言语,政事是物质上的福报,文学是精神的福报。我们对这桩事情要谨慎、要小心,时时刻刻希望自己不犯这个过失。

末后这一句,『憎嫉善人』,「憎者憎恶,嫉者妒嫉」,这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人有这个毛病,造这种恶业,这个业好不好?不好,这个业罪报也非常重。这个善人,真正是个善人,他住在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社会有好处,他的行为,就是他的言行自自然然能感化这一方。你要嫉妒他,你要障碍他,这个罪报不跟他结,真正善人他也不记你的过失,你赶他走,他就乖乖走了。跟谁结罪?跟这个人如果长住在这个地区,他教化的人多,他教化的时间长,这地方人有福,因为你嫉妒把他赶走,这个地方人没福了,这地方人没有人教,这个责任都在你身上,所以这个罪重。真正善人,你得罪他,他不会怪你,他不会报复,所以跟他没事,跟这个地区众生问题可大了,这个罪业一般都是无间地狱。如果这是个大善人,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有道德,这个地方失去这样的人教诲,是这个地区的人没有福报。你把这种人赶走,你让这个地区的人都没福,这个责任你要完全承当。我们知道,承当这个责任是阿鼻地狱的果报,这是自己愚痴,造这么重的罪业。

如果有智慧,遇到这个善人你能帮助他,你能给他宣传,把他的影响扩大,你得的福报跟他一样大,你用的力量小,得福报大。你介绍一个人跟他学,这个人成就了,这个人一生的福报,你的果报跟他相同。但是他们一个要教,一个要学,都很辛苦,你是个介绍人,让他有机缘成就,你的福报跟他一样大,但是你不需要受那么多辛苦修学,福报相同,这很多人不知道。要知道遇到这桩事情,修福的机会到了,好事,不是坏事,而且修大福报。这些大善人修福,我们来享福,这是真正聪明人。我们如果是反其道而行,嫉妒、障碍,把他撵走,我们将来在阿鼻地狱,果报天壤之别,不能不知道。所以人要见贤思齐,实在讲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没有那么大的福德,齐不了,齐不了要跟着他走,确实他造福我们享福,享福一定要帮助他,把他的教化发扬光大。

教学过程当中听经,就是增一分功德,尤其你在这个地方有影响力,受人尊重的,这个人讲经你去听,这是什么?做影响众。水涨船高,把他抬起来,抬举起来,帮助他提升起来,好事!讲经的人不能不听经,我一生讲经,如果这个地方有人讲经,我知道了我一定去听,所以我的法缘殊胜。别人讲经我不去听,我讲经也没人来听,因果报应法尔如是,我喜欢听,我讲经听众就很多,法缘是这么结的。现在年岁大了,在过去行动没有感觉到累,现在感觉到累,这说明年岁大了,有一些地方我就不去了,把念佛的时间加多,往生要紧。

我们再看底下一科,「夸大自欺」,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请看经文: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这六句,《解》里面是紧接着前面经文末后两句,「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这接下来,『尊贵自大,谓己有道』。念老说这段经文,古有两种解释,「一者,《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不孝二亲」《魏译》本作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就前面所说的妄语。「尊贵自大成其恶口。谓己有道成其两舌」。口四种过全造了,我们把这几句好好的温习一下,嘉祥大师的注解《无量寿经义疏》。憎是憎恨,嫉是嫉妒,对于善人、善行、善事超过他,他心不平,他不甘心。所以他自然就批评,找这个善人的过失,找不到过失,也无中生有,古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要找一些歪理。确实有些事情也都是真的,那真的是环境不一样。

我这一生人家攻击头一个目标,出家不住在寺庙,这是事实。不是我不愿意住寺庙,他没有去替我想想,寺庙不收。我到寺庙去吃一顿饭没有问题,大家欢喜接待;说挂单住一晚上,没有一个寺庙答应的,那有什么办法?所以他不知道,确实有排斥的一股力量在。这个里头有原因,我们也不必说,说了都是过失。我们只有感恩,对于毁谤的人感恩,为什么?至少他提醒我,我听听他毁谤些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我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他造成的影响,有些初学同学听到,不愿意再听我的讲经,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讲经不是为他讲的,连佛菩萨讲经都有对象,什么对象?有缘众生,他跟我没有缘,所以这是正常的。有缘的人听到生欢喜心,听到的时候生恭敬心,他就得利益。听到有怀疑、有分别、有执著还要常常提出来辩论,这些情形有,不但有,我相信很多。如果没有这些情形,那众生就好度了,净宗就很容易相信。为什么说难信之法?说难信之法一定有难信的道理在。

嘉祥大师讲得好,瞋恨、嫉妒善人,这一定是有恶口,提到都是严厉的批评,不是赞叹、不是欢喜。「败坏贤明」,这个业就更重一层了,怎么样去破坏他,怎么样去毁坏他的成就,都是今天社会普遍的现象,到处都能看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走过这条道路,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关关通过了,用感恩的心通过,清净平等心通过,这值得自己安慰的。感恩佛菩萨教诲,这一生能守得稳、能守得定全靠经教。如果我们有三个月不读经,我不敢讲我能守得住。由此可知,经教的重要,特别是对弘法、护法的人来说,弘、护都重要。否则的话,你的护法有的时候护错了,你不是在护,是在破坏。可是自己确实没有破坏的心,真是有护持的心,做了坏事,善心做了不善的事,这是什么?智慧不足,这个现象常有。

不孝二亲,这说明恶人造逆,这个逆是五逆,第一个是不孝父母,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在净宗,净业三福,是净宗学人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一切诸佛没有例外。因为佛在这三句话末后说得很清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净业三福一切诸佛都说过,一切诸佛都遵守,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这话说得非常重。头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我们真做到了吗?什么叫孝?查查《论语》,孔老夫子对孝这个字的解释很多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不一样。今天这个世界孝道没有了,孝养父母,父母希望什么?父母希望我们有钱,钱愈多愈好。跟从前不一样,两百年前的人你问父母,小孩问父母,父母喜欢我要怎么样?他都会讲希望你作圣人、作贤人,没有父母是希望你升官发财的,现在不是,现在父母都是希望你做大官、发大财。我们是不是以这个为尽孝?不是,孝没有了。孝养父母,养父母的身体,养父母的健康长寿,养父母之志。所以今天孝这个字,根都被拔掉,这个问题严重。师也没有了,为什么?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没有了,师就没有了。这两样东西没有了,文化的根就断掉,搞什么全是假的,假的很容易被摧毁,这今天困难在此地。

典籍保存下来了,我们有这个力量尽量努力把它保存,保存了《四库》,保存了《荟要》,保存了《大藏经》。光有这个东西不行,得要有人学,到哪里去找人学?找什么样人学?要找孝子,要找尊师重道的,这种人找不到了。在我们的想象当中观察的结果,古圣先贤的教诲、佛的三藏将来有可能变成学术、变成知识,学校里面用它来做教材,是社会大众的知识,与圣贤不相干,与圣贤永远脱离。为什么?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跟孝道在中国,古时候家教里头,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小到什么时候?刚出生,这个婴儿出生他睁开眼睛会看、他会听,他就开始在模仿、在学习。中国古人知道这时候是关键,正是所谓先入为主,他这个三年一千天,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都是善,这样根才扎下来。古人说「三岁看八十」是真的,八十是什么?直到老不会改变。死,他都肯去死,他不会变节,那个根多深!这个根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表演,做出来给他看的,他不需要讲解,两百年前中国家教是这么教法的。

这两百年,前一百年疏忽了,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这西风吹来了,对中国传统东西不再恭敬,有了怀疑。科学的精神是怀疑,于是就有人提出来,为什么要孝?对老师为什么要敬?就提出来。虽然提出来,可是真正孝亲尊师的人还是不少。可是风气变了,一代不如一代,衰了,一百年前到今天,不但没有真干的人,讲的人没有了。所以现在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陌生,确实有时候还不如外国人,外国人真正研究汉学的,他们懂得的比我们多,但是他们已经变成学术,变成知识,不是智慧,所得到的受用很微薄。没有圣贤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境界没有了,圣贤有这个境界。学佛的人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个没有了。国学跟佛学,用最浅显话来说,真实智慧,但是今天把智慧变成知识,就大不相同,真实智慧没有了,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不能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最近十年体会到,参加十几次世界和平会议看到了,这参加会议的人都是专家学者,都是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身分,政府高级官员身分,不能解决问题,社会问题摆在面前,束手无策。于是怎么样?于是对于世界还会不会再有和平,产生疑惑,都打了问号。如果有智慧,那他答案是肯定的,和平可以恢复,怎么恢复?把伦理教育找回来,道德教育找回来,因果教育找回来,宗教教育找回来,这个世界会安定,世界会有和平。如果对于这四样东西还要打问号,还要怀疑,可能世界走向毁灭。今天对这四个问题,真正有信心的有几个人?我常说有信心,几分之几的信心,还有几分之几的疑问,跟古人不一样,古人没有怀疑。今天找像孔夫子这样的学生找不到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到哪里去找?今天人脑子里头想到创造发明,要创新,绝不会走回头路。他不知道旧的是性德,从自性流出来的,新的是从阿赖耶流出来的。这些新东西从妄心里流出来,禁不起考验;从真心里面流出来东西禁得起考验,永恒不变。我们今天舍弃真的,完全用假的,那最后是世界的毁灭。就在我们选择,选择老祖宗东西,这个社会会延续下去;选择科学的技术,科学东西,这世界会走向毁灭。

这里头到底什么个原因?很简单,性德把人教好,阿赖耶从走科技的时候把人都教坏,这就是根本原因,人要完全讲究自私自利就完了。传统的教育是不允许有自私的,你细细去看《弟子规》。所以中国从小教小孩不能为自己,起心动念要为家族,到这个世间来是荣宗耀祖,光大门楣,这是最底的底限。往外面推出去就是爱国家、爱社会,再推出去「凡是人,皆须爱」,不为自己,一生是付出,不是占有。佛讲得更究竟、更彻底,佛说到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一切众生都要真正的爱护他,为什么?是自己。树木花草是自己,山河大地是自己,没有一法不是自己变现的,所以人必须自爱而后才能够爱人。几个人把古圣先贤的道理参透?为什么参不透?不肯落实,这真正原因,他落实就会参透,他不落实永远参不透。为什么?不落实止于知识,落实他突破了知识,超越了知识,这才能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止于知识这个层面这是人天,最大的人天福报是人天里面的智慧,不是佛菩萨的。佛菩萨真实智慧与性德相应,他的智慧与阿赖耶相应,与自性不相应,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这个地方所说的,明作恶人造逆,依这个标准今天哪个人不造逆,逆是五逆,不孝父母,叛逆。现在小孩长成不要父母了,你看看年轻人结婚的时候,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这正常的。推动传统文化这个关很不容易破,人不知道爱其亲,古人谚语里头有所谓,家里头有老人那是家中之宝。尊重老人的经验,老人毕竟他走过一生,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科学技术不如我们,人生的体验他比我们丰富太多。我们连这古老东西统统不要,一切创新,新的东西没有经过考验,常常出毛病。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看穿、看清楚了,很简单,根就是把父母跟老师丢掉了。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他为什么要生我?我长大了不养活他们是应该的,这现代人的思惟。老师就根本别说了,老师,学校是学店,我缴了学费来学东西的。老师贩卖知识,我付了钱我学到的东西,你对我没什么恩德,没有这种义务来报答你,现在这种观念。这个观念根深蒂固,你给他解释讲不通。

可是智慧,决定是在孝亲尊师里头来的,你要想求真智慧得走老路,走新路求知识,不能求智慧,这是老实话。求知识行,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可以,求清净平等觉要从孝亲尊师。染污的心、不平的心,你不想离开,你认为这是很正常的,那就没法子。今天困难在哪里?就在这里,我们清清楚楚,我们努力在做做得还不够。我是真正在想,方东美先生后代还有三个人,儿子都住在美国,老大到我们这来过,在这住了几天。我都非常希望他们能到这边来定居,我们可以有个房子送给他,晚年住在一起,互相照顾。但是我们一想,他在美国生活了六十年,我跟老师学习的那一年他们到美国去的,一直没有离开美国,老大住在洛杉矶,另外两个住在纽约,生活在那里习惯了。到这边来看看,看到我们的摄影棚、我们的讲堂,供养有老师照片,我们念念没有忘父母、没有忘老师,我们真心想帮助他。现在年岁都大了,他的老大小我三岁,今年也八十三,晚年生活在一起是乐事,这也是给社会做好榜样,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老师就是父母。但是今天的人,他不孝父母,他不敬老师。

经上一再说,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人在这个世间谁的恩德最大?父母跟老师,没有父母你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老师你没有智慧。尤其方老师给我们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太难得了。这条路决心选择走过来了,证明他这一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与贫富贵贱不相干,与什么相关?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心地清净不染,平等没有高下,觉而不迷,真乐!这不是假的。样样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想帮助帮不上,这帮不上的原因是缘,我们没有这个缘,有这个缘能做得成功。我们住在大埔这个地方,我们住上三年,看看我们周边这几个村,能不能改善?这些村民都像兄弟姐妹一样,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我们在这里就做成功!常常换地方,不行,一定要止于一,心止于一,身也要止于一。

所以古人的成就,古大德我们非常羡慕,很想学没这个缘,能住在一个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下山,道业成就了。我在日本访问,拜访比睿山,日本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过。我就打听这些祖师大德在山上,住得最短的时间多久?十四年,最长的三十多年。我们真的仰慕,他心是定的,他才有成就,以后被请下山建立宗派,成为开山祖师,日本十三个宗派。早年李老师告诉我,他看我走得太多,到处都在讲经。不是我愿意,我没地方去,环境造成的。章嘉大师告诉我,一生佛菩萨给你安排的,所以我就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菩萨安排的。八十五岁,何老居士遗言,夫人真的把六和园供养给我,我才有个落脚的地方。所以人家很多地方找我去,我不想去了,佛菩萨给我安排在六和园,我将来就老死在六和园,我哪里都不去。你们找我机会迟了,你们如果要早找我,我肯干,你们迟了。所以这个地方虽小,好,愈小愈好,省事,我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地方大了,要很多人照顾。我这个小地方,住四个人,很舒服。外面院子种菜,这个菜供养我们的协会,太多了我们吃不完,整个协会吃的蔬菜是我们自己种的。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还没讲完,下一堂课我们接着讲,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