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七集)  2012/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一千零二十页第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诸佛如来离於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我们看这一句。学佛,学大乘、学净土,目标都是希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怎么见性?这又提醒我们,要离见、要离相。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范,我们要想成就,一定要依照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才能成就。这句话就是圆满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前半部教人离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相;后半部是教菩萨离见,离我见、离人见、离众生见、离寿者见。相是外面境界,见是内里面的观念,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常常提醒自己的,怎样能做到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离见。

所以《金刚经》前半部修成了,也就是落实了,最低小乘须陀洹果,大乘以《华严》为标准,十信位里面的初信位菩萨,那圣人了,转凡成圣了。后半部离四见,就是大乘圆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萨了,大乘常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是离见的。离见还有这么多的位次,那我们晓得,见是离了,放下了,起心动念放下了,习气犹存,习气不好断。四十一个位次,完全是习气多少不同而建立的,虽建立,不能著相,不但不能著相,见都不能著。但是佛的教学,方便起见,为我们建立这个法身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这是教学方便,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有无二边都不执著,这就对了,我们了解事实真相。

在初学,我这两天晚上利用这一点时间,看刘余莉教授的《群书治要》的光碟。我看了非常欢喜,也深受感动,她说得很详细,举的例子非常恰当。佛法是大法,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这个每个同学都知道的;虽然知道,在行动上都疏忽了。我们想到世尊灭度之后,他的弟子分散到四面八方,去传播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没有了。像我们访问过的爪哇,在印尼,大概是有七百年,以后没有了,这些遗迹都还在。我们听说在阿富汗大概也是七百年。唯独在中国,两千年了,还没有断灭。这什么原因?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这桩事情总算搞清楚、搞明白了。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教之本也,人之本也,也是佛之本也。怎么知道是佛之本?净业三福第一句就说「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你看。奉事师长是建立在孝养父母的基础上,人不孝父母,怎么会敬师长,怎么可能尊师重道?

中国这个环境太好了,佛没有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讲孝道。不仅仅口讲,圆满落实,社会上人没有不孝顺父母的。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孝的人,他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处,没有人会理他,也没有人用他,也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所以,不能不学孝,不能不尽孝,愈是尽孝的人社会大众对他愈尊敬。净业三福头一条是世间法,没有世间法就没有佛法,要把佛法搞起来,一定先把基础搞起来,基础就是世间法。中国对这个是最健全的,就是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所以我就想到汉学院,正在兴建的汉学院,在马来西亚,我们在预备的基础上,首先要把世间法搞好。前面两年,或者是三年,决定要把这个世法的基础坚固的奠定。

我们选经,儒释道的三个根要认真去扎,要求做到,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儒,四书必读,就学这一部,扎根;道,我们选定《老子》、道家的《感应篇》《阴骘文》;佛教的,我们选这部《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如果有能力,这三样东西,四书、《老子》《无量寿经》能够背诵,最好的;不能背诵,这三种书至少也要念三十遍、五十遍以上,念得很熟。最好是把它能念背,三种里头背一种都可以,甚至於三种都背那就更好。关於修行,修行就是笃行,真干。陈弘谋先生的《五种遗规》很好,这是我们早年,李炳南老师为我们同学选的修身课本。老师没有讲,把这个书发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让我们自己去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这里面去选,就像《群书治要360》一样,选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的,把它节录出来,成一本小书。我们也不必多,《360》就很好。这个东西要把它当作扎根基础课程来学习。

另外还有,我选读的《世界宗教是一家》,这也是个小册子,里面有十个宗教,我们偏重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要多看,看得很熟,知道宗教可以和睦相处,宗教可以共同学习。宗教里面的教学,百分之七、八十是相通的,没有抵触、没有矛盾。只有少数那些不一样的,是因为各个族群历史、文化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而有差别。这是小事,这个我们要知道,彼此互相尊重。我们只求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后面那都可以开放自在,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守住原则就好,不一定要我们相同,各随所好。这样相聚在一起,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安稳和平。

这句话这是基础、这是根本,就是要离於见相,不要著相。从佛法上说,著相出不了六道轮回。对於一个想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的人,这句话非常重要。真正放下之后,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时,真心起用。我们现在是妄心起用,真心不见了,真心在,你看不到。在哪里?就在眼前,一切时一切处无所不在,此地讲无所不遍,周遍法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为什么?心真实故,它是真的。这个真的即是诸法之性,就是真如自性,见性成佛。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显是明显,清清楚楚,一丝毫不迷惑,照见一切诸法,一切诸法都是虚妄的。佛家讲真妄,它的标准很简单,真的就是永恒不变,这就是真的,凡是有变异的都是假的。所以一切诸法,纵然是心生、心现,还是虚妄的。只有心生心现,没有识变,这就是诸佛实报庄严土,在这个地方现的身叫报身。佛有三身,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净土里面讲的四土,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没有形相,常寂光,三种现象它都没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没有。叫寂光,寂是寂静,光明,我们常讲清净光明。这是本体,哲学里头讲的本体,它能生能现,它什么都没有。但是所生所现的不是真的,你可别执著,你执著就错了,它所生所现的是个幻相。

这是真的吗?是真的,有凭有据。你有没有害过眼病?我在这一生中,眼睛生病的时候有过至少也有个三、四次。眼病的时候,看到灯光,灯上有个圆圈,这是真的,我有这个经验,是这样的。看外面东西,空中确实没有东西,会看成一条条它在游动,眼睛生病的时候就看到。那就晓得,我们的自性,自性有了毛病就出现相。自性怎么会有毛病?一念不觉就出毛病了、就现相了。所以一念不觉把自性变成阿赖耶。你要问阿赖耶有多大?阿赖耶跟虚空法界一样大。阿赖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所变。但是要晓得,妄不离真,如果没有自性能生所生,阿赖耶就没有办法能变所变,它自己就不存在。所以心有两个,一个真心、一个妄心,真妄都不可得。自性是真心,诸法之性,阿赖耶是妄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阿赖耶变现的。所以转识成智,这修行,修行就转,转八识成四智,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是虚妄的。

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这是心生心现的,没有识。这里头的大众,居住在这个地方的大众,统统都是转识成智的大菩萨,八识没有转过来,他不能到这个地方。一定转八识成四智,他自自然然他就生到这个地方,实报土。实报土虽然是真,不是纯真,不是究竟圆满。为什么?他还有习气没断干净,这个习气只障碍他回归自性,其他的障碍都没有。所以,实报土的法身菩萨,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妙觉如来差不多,真的得大自在。天台大师六即佛,称他们为分证即佛,他们是真佛,不是假的,只是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从等觉提升到妙觉,那就圆满了,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跟常寂光融成一片,这个时候真正证得了一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跟自己是一体,是你亲证的。一切法统统是你自己心生心现,在十法界里头自识所变,这是大乘经教里头给我们说的宇宙万有事实真相。

所以一定要知道,自体显照的这是能照,一切妄法是所照,一定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妄法。那我们佛法?佛法是妄法,没有说佛法例外,佛法也是因缘生法。你自己回归自性,哪来的佛法?佛法跟世间法相对产生的,世法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了。一有一切有,一灭一切灭,你的心才干净。阿弥陀佛有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等到你念到等觉菩萨,你还不能证得妙觉,你知道为什么吗?念阿弥陀佛习气没断。阿弥陀佛是不执著,明知道是假的,可是不知不觉又冒了一句阿弥陀佛起来,就这个原因回不了自性。真的把这一句放下了,不会再冒出来,这就回归自性,这才叫无上菩提,才叫妙觉如来。妙觉、无上菩提,假名,可别当真,你当真又错了。所以佛教导大家,常常要记住、想著,「离四句,绝百非」

一切法,我们这些人给它建了个名字,便於区别、便於指示。如果我们学禅宗,大德一句话,宗门大德说,「离一切名相,道一句来」,这是禅宗的机锋。离一切名相,你说一句给我听听,你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名相是假的,你所说的全都是假的。假的里头有真的,全在你能不能领会。所以宗门大德常说,你会么!这个会就是假的里头见到真的,你会么!真的是什么?真的说不出来。假的可以说,有名有相,真的没有名相。它什么都没有,但是「有大智用」,全体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外面学来的是知识,外面学来的全是障碍,叫所知障。障什么?障碍你明心见性。

学不行,不学也不行,这怎么办?为什么学不行、不学也不行?因为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学也行,不学也行,都行,都能明心见性。这个见跟相不能不离,不离就是学不行,不学也不行;要是离,学也行,不学也行。释迦牟尼给我们示现的学,很认真学了十二年;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不学,不学也行。甚至於能大师说,这桩事情跟学不学没有关系,这是他跟无尽藏比丘尼说的话。全在放下,放下便是。这是早年,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那个时候我听了欢喜,似懂非懂,经过六十年的学习,逐渐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法味,尝到一点味道了。怎样才尝到?要放下,真不执著了,只要有一丝毫执著,这味道你尝不到。因为这个味道要离一切法,即一切性,见相代表一切法。

所以,因为智慧现前,「无量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法不是一定的,没有定法,活活泼泼,大用无方。会用得非常恰当,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好帮助人觉悟了,这叫方便。不是去迷惑人,不是去难为人,是教人当下觉悟。不能觉悟,还有善根福德的人,善根福德是什么?他能信,他痴这个烦恼重;也就是说贪瞋的烦恼轻,痴烦恼重,所以他有善根、有福德,他没有智慧。这种人也好度,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调教,就可以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在此地,破迷开悟他做不到,到极乐世界就做到了。

「随诸众生所应得解」,这是教学的人不能不知道,众生根性不一样,一定要应机说法。他是什么样的程度,给他讲适合他程度的东西,他能接受,讲太高了他不懂,讲太浅了他听了没味道,所以法一定要契机。「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也就是此地所说的五种智里头「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殊胜的智慧。这是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圆满自性智慧照见。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此地自性显照一切妄法,跟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一个意思?照见之后他得什么?他那个心地跟经题上所讲完全相应,清净平等觉,真心。清净是没有染著,平等是没有动摇,无所不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

清凉称它作无障碍的法界,说了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统统是假的、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为什么会有障碍?你起心动念,障碍了;再有分别,这障碍就大了;再执著,那是严重障碍,全迷了。所以我们自己学佛,老师常说,学佛要有自知之明,对别人知不知不重要,对自己知不知非常重要。知道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上,是在哪一个等级,我们就不会傲慢,不会自以为是,不会得少为足,依旧不断的勇猛精进,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提升到究竟圆满,就是这几句话上所说的,这究竟圆满。学习最怕是自以为证得了、自以为究竟,他再不能向上提升,这个自以为就是严重障碍。

这一段所说的就是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说「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第四种疑惑跟第一种疑惑是相同的,第一种说佛智,后面开出了四种。这四种里头八识,先说前五识,第一种;第二种,第六识;第三种,第七识;这第四种,第八识。转八识成四智。说得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叫真修。修行修什么?就是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迷为悟,这些话意思都相通。学了转不过来等於没学,转过来了叫学佛,转不过来叫佛学;转过来了是智慧,转不过来是知识。智慧能解决问题,帮助你超凡入圣;知识做不到,知识再高还得搞六道轮回。

末后这里还有一段,「元晓师《宗要》复云」《宗要》里头还说,「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元晓师说得好,这些人大概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他说,若人,当然是学净土的人,净土的人对於这四种智要是有疑惑,一定要把疑惑破除。为什么?如果有疑,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生在边地;也就是说,五百岁花不开,不能见佛闻法,以此为苦。他为什么能往生?我们看下面,「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对这个不知道,真的他不晓得。但是他没有疑惑,他没把它放在心上,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也不疑惑。「而能自谦」,自己真诚、谦虚、恭敬。「心眼未开」,就是智慧没开,没有能够破迷开悟。但是他有个好处,「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凭这个就能往生。他对於如来能做到仰信,仰信在这个地方用八个字来说就更清楚了,什么叫仰信?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对佛尊敬,对佛有信心,自己理事不明白,佛说的是真的,佛说的他完全接受,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种人很厉害。

我们常常提到锅漏匠就是这样的人,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对谛闲老法师相信,把谛闲老法师看作佛陀,只要是他说的,决定依教奉行,你问他什么道理,不知道。所以,他能够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谛闲老法师称赞他,当今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没有一个人能跟你比。不是别人讲的,谛闲老和尚讲的,谛老说这话包括他自己在内。锅漏匠为什么会成功?就是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伏是顺服。

「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就看你自谦的程度,你谦到什么样子,自谦到什么样子,你对如来的佩服、敬仰达到什么程度。如来给你讲的话,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服从,一丝毫折扣都不打?你能这样去做,你的成就不但往生,我们相信往生的品位是在实报土上三辈往生,不得了!这种人往生,品位八地以上。为什么他能爬得这么高的品位?他自己很谦虚,不是他自己要的,自然。这里讲随其行品,随著他修行的这种品德,自然达到这个品位。这就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种人心眼未开,愚痴,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对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乃至於对一切众生,他都是百分诚敬、千分诚敬、万分诚敬。那就是印老的话了,万分诚敬他就得万分利益。所以,他往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人要谦虚、人要恭敬,人要把世间看破,把自我看破。我在哪里?真有我,不是假的,遍法界虚空界就是我。我现在迷了真我,我学佛求生净土,主要的目的是把真我找到,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真我、假我是一个我。但是必须自己要能回归自性,要回归常寂光,然后起用,起作用,那是无往而不自在。我们发了愿,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真正能做得到。没有回去,能力有限。我们也是无始劫到今天,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些东西困扰我们,让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

我们再接著看下面,「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他是另一类,另一类是这一类人有疑惑而没有断。比那些阿公阿婆不一样,阿公阿婆他没有疑惑,什么都不懂,他什么都不疑惑,他也不想懂,你给他讲他不爱听。他心里头就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他的往生,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三辈,《无量寿经》说的,九品,《观经》所讲的,他是上辈,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他们往生的品位,不可思议。「是故不应妄生疑惑」,这句话是警告我们的,不应该生疑惑。凡是骗人他有骗人的目的,佛菩萨不会骗我,佛菩萨骗我们,他目的何在?他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丝毫贪恋,他也没有瞋恚,他怎么会骗人?所以我们要真诚、真信,决定不能有丝毫疑惑。经要念,遍数愈多愈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快速明心见性最妙的修行方法。什么人能接受?真的,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能接受。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为什么?他不相信,他要广学多闻。路走错了,走偏差了,叫弯路,绕好大的圈子才绕到目的地。走捷径的、抄近路的,一门深入的,他早就开悟了,早就成佛了。

「此论至精至要」。这是元晓师的。我们要不要去找这个论?不需要了,念老把这个论里头精要的地方统统抄在这里头,读这一本就够了,愈老实愈好。「如能信如来诸智,是为上根利智」,一点不怀疑,你就是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虚心自谦」,这非常重要,我们学佛,永远自己谦卑,永远尊敬别人,这绝对正确的。「仰信诸智,亦得往生,不堕疑城。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三复不是三次,是多次的意思,就是这些话你常常听、常常看。文字常看,现在我们讲经,得科学之便,都把它造成录音、录像,可以多听。真诚、恭敬、专注听讲,遍遍意思不一样。那什么原因?我们的领悟不相同,渐渐开悟了,同是一句话,感受不一样。我们读经亦如是,同样是这部经,读一遍跟读十遍不一样,读十遍的人跟读二十遍的人不一样。中国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需要去想,为什么?一千遍读下来,心定了,定能开慧,智慧开了。

我们在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教导我们,我们看一桩事,随便拈一法,要怎样才把这桩事看清楚?至少要观察八面,八面玲珑。哪个八面?看它的体、看它的相、看它的作用,再看它的因、看它的缘、看它的果,再综合看它的事、看它的理。一桩事情,这八面都看到了,你对於这个才认识清楚。这叫看什么?看表面。深一层,每一面都有八面,看这个体,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八面。每一点都是八面,相之体、相之相、相之用,八八六十四,六十四是你看深一层了。再深一层,再乘八,再深一层又乘八,其深无底,佛能够洞彻底源。老师给我们这么一说,我们服了,经上不是说大话,他真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对一桩事,八面都顾不到,所以出毛病。为什么出了毛病?我们疏忽了,那一面没看到。这是真实智慧。老师这个教的方法,在当年大专讲座他编的一个教材,接引初机的,叫《佛学概要十四讲》

於是我们就明白了,十善业道只有十桩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只有十条。十条里头每一条都具足十条,就一百条;一百条里头,每一条里头又具足一百条。这一展开,八万四千条,大乘菩萨。我们怎么能跟人相比?我们把这十桩事情做到就算不错了。人家每一条里头有十条,这一百条,这契入,不能跟人比。小乘声闻、阿罗汉能将十善业道展开为三千威仪,展开为三千条;大乘菩萨更深入,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所以成佛,我们后面佛像是画的像,很多画像我们看佛圆光,佛的头上有圆光。常常有人在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多半用梵文写的,唵阿吽。密宗里头用藏文写的,中文写的也有,发音相同,唵阿吽。什么意思?身口意,就是十善业,十善业做到尽善尽美就成佛了。

菩萨展开八万四千,到佛那里,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法门,那是真的,这个也不是假话,它重重无尽。这才让我们对於佛的智慧有了一点概念,知道这不是夸大、不是假的。心要细,心要专注,这就是禅定,就是佛家常说的三昧。心愈清净,定功愈深,你看得就愈究竟,你能看多少个层次。如果我们就《华严经》上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不可思议。初信位的菩萨能看八面;二信位的菩萨,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八八六十四面;三信位的菩萨,六十四面每一面都有八面,再乘八。你再乘下去,倍倍相乘,乘到等觉菩萨,乘五十一个,这数字太可观了!我们从这里也得到一个概念,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德能真正不可思议。我们才能相信,我们那个谦卑才生得起来,跟人家一比真不行,差太远了,怎么比法!我们今天比,就跟初信位的菩萨比,初信能看八面,我们行吗?所以,深深体会虚心仰信,还是要有个概念,我们的虚心、信心才能生起来;这也说明,谦虚跟信心很不容易生起。像这些教义,在过去真正是老生常谈,是佛教入门的一些知识,都知道,现在很少听到了。

下面一段经文,说这些对於佛智有怀疑,但是他还相信因果。莹珂法师往生就这个,就相信这个。

【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他相信这个,能不能往生?能。注解里头说,「若有众生,於此诸智疑惑不信」,他不信,有疑,但是也不放到口上,他相信罪福。造作许多不善业,相信有六道轮回,相信自己造的不善业将来要招三恶道的果报。提到恶道,他害怕了。如何能够不生恶道?只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所以,他一心念佛求往生。能不能生?能生。『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这个善本就是念佛,信愿持名为世出世间一切大善之本,这是根本。我们接著往下看,「是为生边地者之行境」,行是他修行,境是境界。「罪福者,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这一定要搞清楚。五逆十恶把一切罪法包括尽了,五戒十善把一切善法也包含尽了。前面说过,菩萨把五戒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阿罗汉把它展开为三千威仪。造作十恶的人,这个十恶一展开的话也是八万四千罪殃,果报太可怕了!

今天整个社会的教育,不要说得太多,不要说得太玄,尽量的把中国传统四科讲清楚、讲明白,古时候的例子、现前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佛门里头,只讲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够了!讲清楚、讲明白,就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效果都成就了。劝导大家学一部经、学一部论,这是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的基础。不想提升,这就够了,在人间过个幸福美满的一生,来生不堕恶道。要提升,那就要修,往上修,一部经、一部论、一个法门,一定选一样,不要多。教化众生一定要开悟,没有开悟不教化众生,这是稳稳当当,一点过失都没有。当初李老师教我们讲经,劝我们出来讲,老师说过这个道理。古来的大德讲经教学、著书立说都是开悟的,不开悟不敢,开悟是智慧现前,不开悟是烦恼当家。

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开悟,怎么能讲经?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用古大德的注解,把古大德的注解,都是文言文,把它翻成白话文来讲。讲错了?讲错了那个大德负责,责任不在我,在他,我没有翻错。这就行!我们才敢出来,讲这么多年,小心谨慎。说是净空法师会讲经,错了,净空法师不会讲经,净空法师只会把古人的注解翻成现在的白话,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学习。这就是谦虚,一定要学习。我们的目标是往生净土,如果狂妄自大,说是我讲的,那恐怕要堕地狱。现在可以得一点小名闻利养,来生不好受。这个就是什么?犹信罪福,我们相信因果,不敢这样做。

「不能敬信佛智,尚信罪福因果」,这个他相信,「而常修礼佛念佛,求生净土」,专修净土法门。「因念佛实为诸善之本,故云修习善本」,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修净土的人,祖师大德对这个事情讲得很清楚,我们留意到了,一生当中紧紧抓住不能放手,要真干,信愿持名,这修习善本。「如上之人,信福不信智,信事而迷理,故堕疑城也」,把堕在疑城的原因说出来了。这些人也是自作自受,为什么不信?比不上那些阿公阿婆,阿公阿婆你问他信不信?他信。什么是佛智他说不出来,他讲不出来,他真的不知道,但是他相信,这很可爱,所以他不堕疑城。你很聪明,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聪明不信,自以为聪明,所以就错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前面是疑佛智,这边是怀疑自己善根福德。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注解里头说,「以上为另一类生边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对於佛智他相信,但是对自己有怀疑。「与上一类,同是信未具足。盖信有六信」,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说的。《要解》里面的顺序,第一个是信自,第二个是信他,把这两个摆在前面,蕅益大师说得非常好。具足这六信,这才叫具信,具是具足。「本类行人知求佛智。下文普遍智等三智,相当於前之四智。勉强言之,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相当於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普遍智相当於大乘广智,平等普遍运载一切有情,咸至无上菩提也。无等智应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简。前之诸智见《魏译》。今之普遍智等见於《唐译》,这个交代得很清楚,这些文字从哪里来的。夏老的会集,最难得的交代清楚,不是自己随便用字,全是五种原译本的经文。遵守会集的规矩,不能在原文加一个字,也不能在原文里减一个字,一定要保持著原文,这样会集就如法了。

这个地方六信,《弥陀经要解》里面节录下来做我们学习的参考,《阿弥陀经要解》。这个参考里面是依照蕅益大师原文排列的,我觉得这个好。头一个相信自己,人对自己丧失信心,一切就没有了。自己都不相信,还相信谁?没有自信心,信别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第一个要有自信。「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这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本性本善」,教学头一个把这个概念告诉他,你本性本善。你要珍惜本善,你要爱本善,就是自爱,要自尊。珍惜本善是自尊,爱惜本善是自爱,你要常常把这个本性保持住,这是教育最高的宗旨。佛教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首先把这句话告诉他,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回归到本来面目,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本来是佛。所以相信我现前一念之心不是肉团心,肉团心是心脏,这是器官,五脏之一,不是这个。亦非缘影,缘影是什么?思想。西方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比一般人高明。什么是我?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比一般人高一等,但还是假的,能思惟想像的不是我,是阿赖耶的第六识、第七识。

「竖无初后」,竖从时间上来讲,没有先后,不是过去,不是未来。「横绝边涯」,横的来说,从空间来讲,没有边际,这个心多大,这就是自性。自性,一切法的本体。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定要牢牢记在心上,它简单,容易记。修什么?就修这个东西。我为什么来接受佛陀教育?就为这个,我要求明心见性。这个东西你看,「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这真心。即现在随十法界的缘,随人法界的缘,随现前居住在地球上这个法界的缘,这随缘。有没有变?没变。

六祖惠能大师见到的,真的,他见到是他的,我们的真心跟他一模一样,毫无差别。他所看到的,没有染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染污;「本不生灭」,生灭是阿赖耶,不是自性,自性没有生灭;「本自具足」,一切都不是从外来的,全是心想生的。自性,真的本自具足,什么都具足。世尊举几个例子,智慧、德相,这是举个例子,并不是仅仅是智慧、德能、相好,其他的统统包括在里面,一样都不缺。为什么?缺了就不能现了,能现当然不缺。它能现虚空法界,它能现诸佛刹土,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都是它本自具足的。千变万化,这个我们很难想得通,我那时候想了好久,就想到万花筒,小时候玩的东西,你看就这么一点点大。我们小时候万化筒,自己做的,搞个竹筒,用三片玻璃放进去,剪一点碎纸,把它搞个小玻璃嵌上去,转动,这里面花样就出来了。你怎么转,它怎么变,你转一天,找不到两个一样的。证明了什么?贤首国师《还源观》上所说的「出生无尽」,应对「本自具足」,能大师的本自具足。从这上面我们相信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议。

於是我们就明白,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关系太大了!我们这里起心动念,它底下产生变化了,这个宇宙之间事产生变化,出生无尽。一个是精神现象,就是念头,起心动念,另外是物质现象。我们身体是个物质,身体是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灭法,它是波动产生的。这个波动速度多快?贤首大师告诉我们周遍法界,这个波动一动就周遍法界。现在我们概念都有了,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一个波动是多长时间?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换句话说,一秒钟它已经波动一千六百兆次。每一次就是一个波动,这一个波动起来的时候就周遍法界,那周遍法界的时间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速度太大了,光、电不能比,差太远了。这个波动现象什么意思?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切现象统统收到了。我们动个念头说没有人知道,那是骗自己,不管你是善念、恶念、无记念,立刻周遍法界。诸佛菩萨知道,天神知道,鬼神也知道,我们一般众生心地清净的人都知道,都能够接收到。接收不到的,是什么?不是接收不到,传来了,而是我们的心妄念太多、杂念太多,所以收到了,收到了不知道。不像那些心地清净的人,他接收到了,他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立刻就处理,这个处理就是出生无尽。

我们这一个念头起来,我们自己不晓得,好像地球上没看到什么变化,可能他方世界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可能我们能信得过。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怎么能不谨慎?中国古人教我们,我们处在没有人的地方,暗室,也等於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要把这个暗室看作大庭广厦,人很多,都看到我了。我能有恶念吗?能有恶行吗?《还源观》上讲的是真话,那一点不假,一定要相信自己意念的波动、身体细胞的波动。所以除自己迷惑颠倒之外,别人不迷惑的人,统统知道、统统清楚。我们有愿求佛菩萨照顾我们,我们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这个例子很多,眼前最明显的例子,我举的是虚云老和尚朝山。为报父母之恩,将朝山的功德回向给父母,从普陀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走了三年,三步磕一个头。途中两次生病,有一个乞丐照顾他,帮助他调理,身体好了继续再拜。第二次生病又遇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两次,跟他住了一个多月。那个乞丐是谁?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去朝拜五台,五台是文殊菩萨道场。从他发心朝山,文殊菩萨就在他周边,就照顾他,不知道。到生病需要帮忙的时候,他就现乞丐身,每天去托钵,照顾他饮食,在山上找些草药给他治病。文殊菩萨,不是别人。到五台山这才知道。你看看,起心动念佛菩萨全知道了,这有感,立刻就有应,一路上佛菩萨照顾你。虚云老和尚的事情不是假的,《年谱》里头有记载,好像那年他四十七岁。

所以信自己,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没有一法不是自己心现的。自己心在哪里?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一切法。好像作梦一样,梦中所有境界都是自己心变现的,决定没有一个东西是从心外头来跑到你梦里头的,没有。要知道,我们现在就在作梦,我们的境界就是眼前六根所接触到的。现在我们如何从这个梦中醒过来,这个重要!能帮助我们醒过来的,就是大乘佛法。要醒过来三次,六道,出六道醒过来一次,再出十法界,醒过来第二次,第三次是超越实报庄严土,那个醒过来才回归自性,就入常寂光了。入常寂光,自己的身心跟光融成一体。我的身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哪里就可以应,真正不可思议。

这相信自己,相信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有都是我自心变的。我自心变的,跟我是一体,我再要分自分他,我就迷惑颠倒了。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大错特错,这造业,造恶业了。契入这个境界,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一切都是付出。付出,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伤害众生就是伤害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头一个你得信这个,不信这个,大乘不能入门;不信这个,没有这种信心去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信心不具足。这六个都具足,叫信心具足,少一个,信心不具足。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