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一集)  2012/1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六二页,从第七行看起:

『广为他说』,「下复云为他演说,本品末云专心信受,持诵说行」。这些话都是世尊劝导我们要自行化他,这才成就真实的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净土,是我们得生真实的因缘。广为人说要观机,能接受的都要劝,他能接受的就要劝他,不能接受的就不提。根机浅的人浅说,根机深的人深说,法就当机了。下面又说为他演说,不但要说,自己要做到。演是做出来,是表演,就是《还源观》上四德里头的第二句,为大家做个好样子,叫「威仪有则」,这就是表演。日常生活当中演什么?演一个真正的善人,把三皈演出来,三皈是我们做人、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觉悟,不要迷惑,觉而不迷。

凡夫跟众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形式上好像没有两样,用心完全不同。凡夫的心是随著境界转,修行人的心不随境界转,让境界随心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能叫境界随著你转,你就是佛菩萨。怎么知道跟自己转,不随境界转?知道境界是假的,知道境界了不可得。像我们面对著电视,电视里面的境界现前,我们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能够欣赏它,但是不会随它转。这就叫修行,在修什么?修个不为它转,用现在的话说,不受它影响,这就是不为它转。和光同尘,欢欢喜喜在一起,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就不为境界转。如果心里头有落印象,你已经被境界转了,起了贪瞋痴慢,顺境起贪爱,逆境起怨恨。你什么?你生烦恼了,你被境界转了。不被境界转的人,生智慧,不生烦恼,他生的是什么?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生这个。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他没有这个东西,不生这个。智慧是什么?一切明了,通达明了,这是智慧。

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东西,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所以《还源观》上讲的四德,说得很少,但是意思非常深广,把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句「随缘妙用」,随缘跟大家一样,妙用就是不染。表面上像唱戏一样的,依照剧本来表演,不是内心的,这跟内心不相干。所以古德赞佛,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叫游戏神通。游戏什么?就是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真的,他如如不动,他清净平等。圆满智慧,圆满的德相,明白人能看到,世间人看不到;跟佛同等境界的人看到,比他高的境界的人看到,比他低的境界的人看不到。随缘妙用,要学这个,这真学佛。

学佛的「威仪有则」,那就是必须得做出来。十善要做出来,五戒要做出来,六和要做出来,六度要做出来,最好普贤十愿也做出来,你就很圆满了。普贤十愿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跟一般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心量大。一般菩萨确实达到法缘慈悲,就是慈悲对一切众生,应该要这样做法的。法身菩萨是无缘慈悲,连应该这个做法的念头都没有,他做得很纯熟、很自然,那就达到圆满了。这个东西要做出来。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把五伦做出来。五伦是什么?五伦是亲爱,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为什么?亲爱的心是平等的。你说从前大家庭,这一个家庭有几百人,大家长一定是曾祖父、高祖父,这一家人都是他的后人。他那个爱是平等的,不会偏爱这一个、少爱那一个,那不可以,那家就会乱掉,那家就要闹革命了。所以他的心永远保持平等,统统都是我的后代,都是我的儿孙,重孙、玄孙,都是一家人。要学这个,这个才叫合乎道。扩大到社会,扩大到一切众生,也是平等的爱。《弟子规》上讲到「凡是人,皆须爱」,这个爱是平等的爱,是真诚的爱,所以大家才能够和睦相处。从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是个原始点,是真诚心的核心。所有宗教都从这个爱出发,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国家、爱民族、爱一切众生。

所以五伦这是讲关系,人与人关系总的分类不外乎这五种,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全部都包括了,一个都不漏。关系明白了,这个爱,平等的爱如何去表现?在不同的关系当中,这个爱是平等的,但是名词就不一样。在父子叫亲,在夫妇叫别,别还有特别的意思,任务不相同。所以古人有说「夫义妇听」,丈夫有义,妻子要听从、顺从,这把爱形容得更清楚一点。长幼有序,举这一个例子,大家在一起有先后顺序,座位有高下的顺序,这叫爱。朋友有信,守信就是敬爱。关系搞清楚了,这个要做出来。

做人基本的德行、起码的条件,仁义礼智信。要懂得仁爱,要懂得义,义就是合情合理合法,这应该做的,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不可以做的。礼是礼节,必须要遵守,维系社会安定和谐,礼不能少。家庭夫妻在一起也讲礼,也有礼,要遵守,不遵守,敬这个字就没有了。爱里头有敬,敬爱,只有爱没有敬,这就出问题了。古时候对这个很重视,怀孕有怀孕的礼节,不能不遵守。现在没有了,不但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所以现在读古书难,读不懂,看到的讲得很陌生,都讲得很奇怪。礼下面是智,智今天讲的理智,理智的对面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最后一个字讲信,人决定要守信,说话要算话,不能打妄语,不可以欺骗人。这是古圣先贤制定的五个字,做人的原则。这五个字,佛家讲就是五戒,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五戒。世出世间圣人,对於应该怎样做个人,说法、做法完全相同,这还能错得了吗?我们老祖宗没有跟佛菩萨开过会,没有跟他接触过,说的完全相同。这叫什么?这叫真理,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从这个再引申,就有四维、八德。四维,管仲说的。管仲在春秋时代,比孔子早一点。管仲提出来,「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国之四维」,建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四个条件。也就是说,国君怎样教化人民、教化大众?要教他礼,懂礼;要教他明义;守廉,廉是廉洁;知耻。只要有这四德,这个国家一定长治久安;如果这四个字没有了,这个国家一定会灭亡。叫「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四样都没有了,国家会灭亡。我们历代先贤把它引申为八德,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就是我们为人演,把这些东西演出来。

谁带头?国君带头。古时候皇上带头,大臣跟进,人民效法,全国都动起来,那就震撼了天下。天下许许多多不同的诸侯国,都以你做榜样,向你学习,请你指教,诸侯王尊称你为天子。那时候天子并没有统治权,是人家尊称他天子,你太好了,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夏商周三代一千八百年,那个时候天下人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真有福报。国君真的都是好的领导人,被这三个人带领著,夏是王启,大禹的儿子,商是汤王,周是文王、武王,在中国历史上,这些人是大圣人。圣就是有智慧、有德行,明白事理,通达人情,这称为圣。这些君王都是圣人,他们自己以身作则,把它表演出来,做到了,影响天下人。夏四百年,商,商汤六百年,周八百年。这是说他们做出来影响时间之长,世世代代的子孙都真干,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天下培养人才。孔子办学,私人办学,为天下诸侯王培养人才。他的学生不少做官的,在当时不同的国家都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德行,由学生这些人带动。这些很值得现在人学习。

可是最具足影响力的,古时候有国君。夏,王启之后就是传子孙了,中国人说家天下,从王启开始。王启以前,国君传位不是传自己儿孙,传贤人,传贤不传子。夏禹为什么传给儿子?儿子太贤慧,真是好人,每个人都拥护他,都愿意听他的,所以就传给他。从他之后,他又传他的儿孙,这一直传下来了。其实是有原因的,不是没有原因的。禹没有传错人,但是儿子以后就变质了,就变成家天下。但是家天下,一定把自己的儿孙教好,这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第一,他的身分地位,他能得到天下最好的老师,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来教太子。所以,凡是传位的这些人都知道,准备传位的人都受过最好的教育,这种机会是一般人没有的。太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大臣的儿女跟太子在一起陪读,自自然然形成下面一个朝廷。都是受过最好的教学、训练,将来顺理成章,他们来接政权,延续祖宗之德。所以造成了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辉煌的成就。真的,外国没有,中国这套好的制度。清朝中叶以后失掉了,可是真正失掉是慈禧太后,破坏这个制度,结果亡国,国破人亡。

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教诲我们把它做出来,做出来纲领很简单,我们净宗学会成立,行门提出五个纲领。这五个纲领就是要我们做出来的,做出好榜样,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很简单。儒释道的三个根,是在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一句,「修十善业」。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出好样子给社会大家看,大家看到好,一起来学习。这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身教;说是言教,看到之后,别人来问你,你可以给他解答。这一品末后有句经文,「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最重要是专心,要相信、要接受,接受是真干。「持」是保持,不是干一天、干两天,一生都要干下去,活一天就得要干一天。「诵」是天天读经,不离开老师,读佛经就是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读《无量寿经》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天天温习阿弥陀佛的教诲,我有没有做到。这叫真学佛,这叫真干。「说」是前面说的为人演说;「行」就是真干,就是表演。这些话都是佛菩萨普劝,普遍劝导大众,无论是在家出家,要「宏扬本经与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里面,直接指导的经典五经一论,旁说的就很多了。现在有人把这些书籍统统搜集起来,编成一套《净土丛书》,也称之为《净土藏》,就是净土全书,分量也相当可观。这么多的典籍,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哪是根本,五经一论是根本,《无量寿经》是五经里面的第一经,根本的根本。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提供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来解释这部经。这一百九十三种里头,有八十三种是经论,一百一十种是祖师大德的注疏,所以内容无比的精彩丰富。这是为什么?便利后学。我们要找这些资料很辛苦,到哪去找?他都替我们找好了,而且抄在一起,给我们做参考。这是念老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怎么报恩?「广为他说」这就是报恩。广为他说的方法,多印,多流通。现在不但我们印书方便,做光碟更方便,大量流通,这一部就够了,这一部是净宗精华的精华。唐太宗编《群书治要》,这是净宗治要当中的治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部经就够了。对现在工作繁忙的人,我们要简单、要容易,还要详细,这部书这些条件统统具足。

「今者正是流通分」,我们现在读的经文是本经的流通分,本经流通分有六品经。「故劝演说,以广流通。如《愿力宏深品》云: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这是佛在这里教我们,如果有大因缘,你就做大功德,大功德是培养人才。齐老居士那里有计划,要建立学校、道场,传承传统文化。罗马城造好了,她要建个汉城,汉城可以搞传统文化。孔子集大成在汉之前,春秋战国下来就是汉朝,汉朝确实做了很好的流通分。国家正式纳入制度,以儒来治国,以佛来教民,教化人民用佛,以道来祭祖,把儒释道分配得很好,祭祀祖先用道家的。这个设想很周到,而且他实现了,他真正做到了,留给后人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所以汉这个城,传统文化城。

那唐城,唐城应该还是做文化,做多元文化城。因为唐朝时候,基督教传到中国来,景教,那个时候叫景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来。唐太宗的心量广大,统统接纳,平等待遇。道场都是帝王下令,国家来建造,他是多元文化的总护法,是个好皇帝。读书,要读那么多的书,从哪里读起?他想出个很妙的方法,让魏徵领导一个小组,这个小组都是读书人,都是对古籍有相当研究的人。让他们从古籍里头,从唐往上去二千五百年,三皇五帝到隋朝,这二千五百年当中,所有典籍里头,有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教训,把它抄起来。抄出来之后送给他看,就是《群书治要》。一共差不多有五十万字,唐太宗读书就读这一部书,这部书是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太宗很聪明,用最少的时间,把群书里头的精华他统统掌握到了。他用这些理念来治国,成为历史上非常辉煌的「贞观之治」

我们这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我们净土宗群书的精华,也是会集的。《群书治要》是会集的,如果没有《群书治要》这个会集本,唐太宗就没有办法念书了。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从哪来,理念从哪里来,方法从哪里来,他都不知道,做皇帝的时候太年轻,二十七岁。他的聪明智慧,就是让这些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文人,给他做一个会集本,《群书治要》就是会集本。不但那个时候管用,现在最管用,现在整个世界社会秩序大乱,如何整顿?这个会集本比什么都管用。简单,容易学,很快就学会了,马上就用,它就派上用场。真难得!这部书确实如他所言,能救全世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四句话的意思,这四句话就是流通。要「转相教授」,我们知道的要很乐意、欢喜教别人,不辞辛苦,希望这个大法世世代代传下去。「转相度脱」,我依这个法修,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后人都修这个法,同生极乐国。这样一代一代辗转传下去,「不可复计」,世代相传。「故知乐为人说,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方是知恩报恩之正行」。这句话重要,什么叫知恩?什么叫报恩?你没有把你所学到的东西兑现、做到,没有把你得到真实利益传给别人,这不叫报恩,这也不叫做知恩。老师把这个传给我,我自己受用了,不能传给别人,这哪叫报恩?

正法久住要靠承传,没有承传法就灭了。世出世间教学的承传好比传灯,我这盏灯点燃了,是从别的光那里点来的。我这个灯可以点尽,油没有了就灭了,需要别的人点燃他的。这个光明永远不灭,不衰不灭,世世代代承传,叫正法久住。让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得度,都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圆满功德。自己如果修学的缘不具足,想修没有环境,最低限度也应该印送经书。像现在光碟成本都很低,这也是报恩的心,是报恩的行为,真正报佛恩靠这个。建道场固然不错,如果道场没有法,等於白建,还不如印送几本经书,有人看,看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得利益,就是无边功德。

「妙法流通,正符如来本愿」。如来本愿就是世世代代流通不绝,有人讲经、有人听经、有人修行、有人证果,这就是正法久住。「是故《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上这一段说得好,「法师品」里头的话。若,这是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法华经》,知道多少?也不过知道是一句半句,但是他能受持、能接受、能保持住,他能读诵,他能解说,他能书写,他能够恭敬供养。这个人得的福,下面是佛说的,他所得的福报是「一切世间所应瞻奉」,瞻仰、奉事。像三福里面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这是什么人能做到?菩萨做到,菩萨晓得,世间人不知道,菩萨知道,对这种人的供养,跟对如来供养没有两样。菩萨认识他,这个人就是大菩萨,这个人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於大众中,广为人说」。底下还接著,「又曰: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就是书写、受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这段话,他们演释迦牟尼佛传,《法华经》就这一段就够了。他们那个时间短,就这一句话,这一段念著,把字幕打上去,就很有意思了。五时说法,要找五段经文,《华严经》里头找几句,阿含找几句,方等找几句,般若找几句,《法华》就这一段就好了,「法师品」里面的话。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那就是现在,能为一个人,这没有人听,学佛的人太少了,一个人想学,你跟他讲《法华经》。讲多少?乃至一句。这一段就不止一句了。「当知是人,是如来使」,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如来差使的,如来派遣的使节,代表如来的。就是如来所派遣的,他来「行如来事」。这句话重要!如来行的是什么事?就是教化众生,没有其他的事情是如来事,如来一生教学。没开悟之前已经在教学,开悟之后就正式教学,启动他一生的行业,或者说一生的行事,他所干的事情。

他在定中开悟的,开悟就把定中的境界圆圆满满详细说了出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多大?我们无法想像,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了。这个经讲完之后,大龙菩萨将它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龙树菩萨有幸到龙宫去参观,看到了。告诉我们多大分量?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用微尘来做单位。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化区,多大?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里头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磨成微尘。一粒微尘是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不管长短,四句叫一首偈,一粒微尘代表四句偈。多少偈?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那么多,没法子说,这一部经的分量。多少品?现在的《华严经》,我们读诵的,大概有五万偈,三十九品。这个经是什么?这个经是《华严经》目录提要,不是全经。像我们看《四库全书》,这不是《四库全书》,是《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这个书我们这儿有,目录提要只有五册,全书一千五百册。这是看目录提要,现在我们的《华严经》。龙树菩萨一看这么大,他以前还有一点傲慢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成就了。一看到《华严经》之后,傲慢心马上就没有了,自叹不如,跟佛比差太远太远了,不能比。

这说明什么?说明自性本自具足无量无边智慧德能相好,为我们说明这桩事情。这个事情绝对不是假的,假的会被人拆穿,什么人?明心见性的人。他见性了,看到不是这样的,那就把你说穿了。龙树菩萨见到,每一个明心见性的人都会见到,龙树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跟圆教初住完全相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是这个境界;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大彻大悟,也是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对《华严经》上所说的,他都承认,没有异议。可见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如果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也能见到这个境界。证明这不是假的,是真的。

「行如来事」就是教学,就是为人演说。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榜样。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觉心,这就是表演。世间人在生活当中随缘,心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这叫凡夫。菩萨反过来,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而且菩萨肯定一心念佛,为什么?《华严经》上说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初地;终,十地。从初地到十地,他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所以《华严》到最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鼓励我们要流通。「何况於大众中,广为人说」,为一个人演说就是行如来事,为大众演说更不必说了。

又说,「当知如来灭后」,佛灭度之后,其能书写,书写是古时候流通最有效果的方法,让这部经不至於失传,一代一代传下去。古时候没有印刷,完全靠手写,写经流传给后世,功德无量无边。现在我们把它印刷,大量印刷,目的在哪里?目的将这个经书不至於失传。现在这个世界灾难很多,怎样才能够真正安全保证这个典籍不至於失传?最好的方法大量流通,到处都存放。灾难会毁灭一些地方,总有一些地方还留在著,这样才不至於失传。刻在石头上,藏在山洞里头,如果一个大地震,全完了。古人做过,把这套《大藏经》完完整整刻在石头上,北京房山的石经,我去看过。刻经用了八百年的时间,世世代代接著干,完成了。靠祖宗之德、三宝加持,还留在这个世间。万一一个大地震,不就全毁掉了。好在现在,我去参观看这个书的时候,已经做成六套拓本。这个石经还是封藏起来,它一共藏七个洞窟,还是封藏起来,怕风化。这个石头藏在石洞里头很多年,接触空气它会氧化。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大量流通。

我们早年在台湾,读书人最担心的就是《四库全书》,那个时候最怕是战争。如果一个战争,这个东西可能全部就消灭了、就毁掉了。那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不幸,会走向灭亡。台湾这些人努力,让商务印书馆把《全书》在台湾影印,只印了三百套,数量不多。这种书,他印多了他卖不掉,一般人家没有地方收藏,价钱又高。我那个时候买的时候,我是最后一套,这个书被日本人订去了,他付不出钱来。他们订了五套,最后的五套,四套运过去了,这一套付不出钱来,让给我。让给我还敲竹杠,还要我十二万,他说让渡的钱。我只好给他,不给他,他不肯给我,给他十二万。我记得总共用了两百万,买这套书,我这套书现在放在澳洲。去年台湾纪念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周年,发起再版,这两个书局跟我都很熟,书局通知我,想再版,要我支持。我听了很欢喜,我给它订了一百套,《全书》一百套,《荟要》两百套。目的是分送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收藏,这样将来无论再什么样的灾难,这个书不会失传,目的在此地。

书是有办法,可是第二个念头起来了,念书的人得有,这才能真正传下去。如果没有人,谁传这个东西?有我这个想法的人很多很多。我今天看到吴教授一篇文章,讲到十七年前,赵朴初、中国大陆一些老人就呼吁,赶紧要拯救中国传统学术。有八个老人,都是当代的文学家,他们联名发布了一篇文章,呼吁要重视,要培养人才。十七年了,没有人响应。吴教授是个读书人,著急!他讲得好,是事实,我们这一代要不救,可能就灭亡了。为什么?下一代的人要想做,他没有能力做,他做不到了。我们这一代是最后的一代了,不做的话,眼看著传统文化接近死亡的边缘。这是有民族文化使命感的人,他才感到悲痛。

要拯救,就要办学。办学是什么?现在还能找得到几个人来教,吴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有能力教。再下一代他们去搞,教的人没有了。书在,没有人读了,这个问题就非常非常严重。他为了证明传统教学方法有它的道理,他离开大学,他是大学教授,到农村里找了个偏僻小学,组成一个班。他来专门教这个班,用传统教学法,做实验,学校同意给他做,它叫伏羲班。伏羲是老祖宗,伏羲氏,画八卦的,伏羲班。这个班的学生只有三十几个人,家长同意,希望小孩学古籍。虽然是在这个学校,不用学校的课程,他们自己编课程。学校课程只选两样,一个数学,一个英语,用学校的,这两样,其他的都不用。

办了六年,这个班成长,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成就非常可观。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有德行、有智慧、有才艺、有能力,参加国家一般的考试,通过了,成绩第一,让大家对於传统的东西增长了信心。学生学得非常活泼,为什么?他没有压力。现在小学生书包一大堆,他们的书就一本,没有那么多东西。每年都是一本书,所以学生没有压力,非常快乐。带著辉煌的成就,吴教授常常让他们出去表演,他们真的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品叫人看到是非常惊讶,没有想到是不到十岁小孩写出来的。这个实验,叫现在从事教育的人可以好好反省,我们今天的教材有问题,教学方法有问题。说古时候那个封建,封建东西比我们这里有效,比我们好。好的东西要不要?如果不要,社会永远动乱,绝对不会有和平出现。地球会走向灭亡,外国人所说的世界末日。

现在我们所希求的,是希望真正有觉悟的人,什么人?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大企业家、大富长者,他有这个能力。来建一个实验的基地,从这实验基地里面培养十几个、二十几个人才,就能传下去了。下一代有十几二十个老师,一个老师教十个人,就有一、二百个人才出来,就再下一代。总得要传个四代、五代,慢慢就能复兴。这是一桩救命的事情,不是小事,是大事!

能真正行如来事,接受如来教诲、行如来事的人,必定得佛加持。所以如来灭后,「书持、流通」,今天讲大量的印经,到处去存放。有读诵的,这要办实验学校,跟现前教育要做强烈的比较。「供养,为他人说」,这就是要宣扬,要让大家慢慢的醒悟过来,重视祖宗的遗产。祖宗对待我们恩德深厚,真正爱护后世的子孙。只是子孙不孝顺,藐视祖先,认为祖先不懂科学,那是大错特错!祖宗里头明心见性的人不少,现在科学里头明心见性一个也没有。末后这一句说,「如来则为以衣覆之」。这句话意思是得到如来的加持,这个如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他方是十方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些诸佛如来护念。「是人有大信力」,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及志愿力」,愿力,这个人有信力、有愿力,五根、五力,由五根增长成为有力量,他不会退转。「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如来对他的爱护、对他的加持,是对他的保佑。

「由上可证,演说《法华》,功德无尽」。那这部经?「而本经正是法华秘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说的,《华严》《法华》到最后都导归《无量寿》「如《弥陀要解》曰: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黄念老在此地特别加个注解,他有括弧,「即本经」。特留此经,此经是哪部经?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部经,就是这一部集注。有这一部集注够了,在末法九千年当中,自行化他足够了,不必再多求。这部经就像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部经是大乘的治要。大乘代表了全部的佛法,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这部经上全有,一样都不缺。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文见《独留此经品》,下面一品,好像是第四十五,底下一品就是「独留此经」,经文会说到。「住世百年」,佛法在这个世间消失了,最后灭的一部经就是这部经,一切经都灭了,这部经还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后,这部经没有了,还有一句佛号。那个时候,听到这句佛号生欢喜心,能够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还行,都能得度。说明经利益无边,佛号功德无量,「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阿伽陀,我们有个参考资料,《佛学大辞典》里属於「饮食」「一作阿揭陀,药名」,翻译成中国意思叫「普去」,普是普遍,去是离开,就是一切的疾病全部都离开了。第二个意思是「无价」。第三个意思是「无病,或作不死药」,这是药丸。古印度有这种药,不死药是对它的赞叹、形容,它能治一切病,你得到这个药,什么病都能治。《玄应音义》,这部书就像现在的字典一样,古时候的,说「阿竭陀药,又言竭陀,或云阿伽陀。梵言讹转也」。这个音是从梵语译过来的,翻译的人不是一个,翻译的音有差别,知道意思就行了。「此云丸药也」《慧琳音义》第二十五卷也有这一段,「阿揭陀药」,阿翻做普,竭陀翻做去,普去的意思。「言投此药」,就是你用这个药,「普去众疾」,什么病都离开了。「又阿言无」,阿弥陀佛的阿就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就无量,佛是觉悟,所以翻作无量觉。佛在《弥陀经》上给我们用了两个词,无量光、无量寿。竭陀翻做价,「谓此药功高,价直无量」,取这个意思,是赞叹它,不是真的很贵重,它什么病都治。《慧苑音义》上卷:「阿无也,揭陀病也,服此药已,更无有病」,这是无病的意思。翻作普去、无价、无病,都有根据。

这个地方是比喻,「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这是说阿伽陀药就是《无量寿经》。一切经都等於是治病的单方、处方,唯独《无量寿经》是万灵丹,不必处方都可以用,什么烦恼都能断,什么业障都能消,比什么都灵。问题在信心,你相信它,它就有感应;不相信它,它就有障碍。障碍不是在法上,法没有障碍,是在人的念头上。所以叫我们要真信、要发愿,真信切愿,这一句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前面我们读过,这一句佛号就是圆满的如来智慧、如来福德,至诚恭敬念这一声佛号,智慧、福德就跟佛相同。它是性德,名号是性德,用真心去持诵,所得的智慧、神通、道力跟佛相同,真正不可思议。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两句话我们在这儿看到了。「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这是《无量寿经》最重要、最精彩的开示,启发我们真诚的信心。大乘法里头,《华严》《法华》是一乘法,一乘法到最后全归《无量寿》。我们才真正明了,这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自行化他第一经,从这一部经里头演出一切经,一切经到最后没有不归《无量寿》的。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这个法门、对这部经才会重视,才会自己感觉到真的幸运,这一生的机缘决定不能让它空过。真正抓住,这一生成就了,不是普通成就,是大成就,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为什么?你的成就跟阿弥陀佛平等,这是什么人都不敢想像的,但是它是事实。

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周边许许多多同学,修净土的朋友们,对这个信息不明白,对这个信息认识不清楚。虽然念佛,还求其他法门,浪费了许多时间、精力,纵然往生,品位不高,他没有专注。如果真的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包括佛法,佛法也放下。像莲池大师到晚年,晚年总结到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他真的一切放下,圆满成就了。我们今天遇到这部经典,有机缘能够深入,读诵、受持,能够把它落实在生活上,在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体验,这些体验就是真实利益、真实智慧。没有经过体验,像科学一样,没有经过实验,他还有问号,还没有定论;通过实验之后,疑惑就断了,真正断疑生信。所以这一句非常重要。

「故知演说本经者之功德不可思议」,说真的,超过《华严》《法华》。为什么?《华严》《法华》得利益的人不多,这个经得度的人多!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了,帮助学人破迷开悟,断疑生信,真正发愿求生,这个人就是弥陀弟子,他将来的成就跟弥陀是一样的。你看,这个功德多大!一个人成就,你的功德就没有边际,你这一生要是能度个几个人、十几个人,你能不往生吗?为什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些人到极乐世界成佛的,当你往生的时候,命终的时候,他们都知道。一定会拉著阿弥陀佛,我们能成就全靠他,求佛一起去接引去了,肯定的。这就是流通的真实功德、真实利益。「亦必为诸佛之所护念」,必定的,能够流通这部经典,肯定得到诸佛护念。

下面说,『常乐修行』。自己一定非常喜欢依照这部经论修行,把这部经里面所说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教诲,一一都能做到。「谕说法者」,常乐修行是佛教导我们,教导说法者,「应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习,何能劝人修习」。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个时代,能说不能行的人很多,这句话要牢牢的记住,不能够辜负如来。这句话我们相信它是真话,不是假话。佛法现在衰了,衰在什么地方?衰在说的人有,行的人没有。有说、有听,没有真正修行,这就是标准的末法。真干的人没有了,往生的人没有了,真干才能往生,不能真干不能往生,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这几句话在这一段的末后,叫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明白了要真干,真干才是真明白了。章嘉大师的标准,你说你明白了,你没有做到,大师不承认,说你没搞明白;真搞明白了,你一定真正做到。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是正确的。没有标准,自以为是,往往步入岔路、歧途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行在正道上,这个麻烦就大了。为什么?愈走愈远,离正道愈走愈远,再回头不容易。所以,这几句话一定要记在心上。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