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2010/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页第一行,从第一行看起。

「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我们前面就念到此地,这一句还要详细说明一下,与我们念佛关系很大,这就是介尔能念之心,这个心是真心也是妄心,妄心里面跟真心最接近的。为什么?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起心动念就是妄心,但是介尔是刚刚起心。你看看在真妄的边际上,这个心难得,用这种心念佛,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如来果觉,就是如来果觉,他不迷,他没有惑,不迷惑,这一念心一起来的时候就是阿弥陀佛,念佛要这样念法。我们现在是凡夫,道地道地的六道凡夫,这一念之心,如果不是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发觉,它太微细,介尔就是微细的意思,极其微细,我们没有办法想。

因为我们才动一个想的念头,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个想里面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介尔能念之心,我们这一想,才动这个念头就三十二亿百千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弹指之间,所以这是没有办法体会到的。佛在经上也说得好,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觉察到,你感觉到有这个东西存在,这个微细念头存在,八地菩萨,《华严经》上的八地菩萨。七地以前都没有办法觉察到,八地菩萨那是什么样的定功,我们讲清净心,那个清净心到什么样的纯度,他才能感觉到。再往上去九地、十地、十一地,上面就是妙觉,那就是圆满的,究竟圆满的果佛。我们今天应当怎么学法?要在平常训练。平常训练的方法,印光大师有个秘诀,我们可以学习,这个秘诀是什么?生死的死字,常常想到死到临头。死不害怕,诸位要知道,死是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如果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灵魂也没有,那我们大可不必学佛,也用不着修行,像一般人讲的人死如灯灭,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么回事,身死,灵魂不死,灵魂又去投胎去了,这就讲到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麻烦。我们真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能死。我在过去讲经时候讲过很多次,死了就不得了!那麻烦太大了,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是成佛去了!

能不能做得到?人人能做到,只要你懂得印光法师这个启示,常常想到我的寿命就今天一天,不要想有明天,今天一天,你还有什么放不下?只有今天一天,今天是最后的一天,我应该办什么事?老实念佛,那不就成功了吗?怎么个念法?我这个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是阿弥陀佛,每一根汗毛都是阿弥陀佛。我再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听外面的声音,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个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周遍法界,这就是念佛。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那哪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的?我们动物这个身体是众缘和合,四大五蕴是佛学名词,四大是物质,五蕴是我们的精神受想行识,四大五蕴组成这个身体。花草树木呢?花草树木也是,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看到它的身相,物质现象,它有没有受想行识?有,没有动物那么明显,它比动物要迟钝得多,它有。如果没有,我们怎么能跟它起感应道交?

最近这个十年我移民到澳洲,在澳洲建了一个道场,澳洲土地便宜,建道场成本很低,土地是特别便宜。我在澳洲住的环境,我住在乡下,距离城市十二公里,开车十五分钟。我房子外面是院子,院子多大?合中国一百七十亩,那么大的院子。院子外面用铁丝网围住的,从铁丝网那里走一圈一个小时。所以我种了很多菜、很多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有灵气,菜有灵气,植物有灵性,它有见闻觉知,我们以善心照顾它、对待它,它回报好,花开得特别香,果结得特别甜,它的回报。我们没有农药、没有化肥,农药、化肥是伤害它,它不愿意接受。它跟我们人一样,它有精神这一部分,佛法里面讲心,它有心法。照顾菜园的,我们菜园一个菜头,菜园很大,我们办活动,我们自己菜园的菜可以供养一千个人吃的,办七天活动都可以不要到外面买菜,我们菜园可以供给每天一千人,那么大菜园,品种很多。悟谦法师告诉我,她管菜园,她有一天作梦,梦到一条黄瓜托梦给她,它说我很老了,你们都不来采。你看看托梦给她,她管菜园。她第二天起来很奇怪,很纳闷,天天都在菜园里头,怎么没有看到?照它指定的位置去看,果然是有一条瓜,在那个藤子的后面没看到。她一下去看,真的太老了,没办法吃了,好,就留了做种吧!你看看瓜会来托梦给你。所以它有灵性,你不能把它轻看、小看了它,你要尊重它。不但树木花草有灵性,山河大地有灵性,也就说矿物它有灵性。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这科学家承认,他不是胡造谣言,他搞了十二年,水是矿物,它能看、它能听、懂得人的意思。这个信息传出来之后,我们佛法里面讲,所有一切矿物、山河大地都有灵性,也就是说都有受想行识。动物之体是五蕴,植物、矿物不例外,还是离不开五蕴,只是敏感程度不一样。动物是最敏感的、最明显的,植物次一等,矿物就更次一等,还是有灵性。因此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一粒微尘是不是阿弥陀佛?是。一个毛端是不是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它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的性德。我们这个念头一起,就跟性德圆满的相应,这叫念佛,这是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这一点都不假。

「是故《观经》云」《观无量寿佛经》是我们净土三经之一,这部经跟我们讲修行的理论与方法。而《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介绍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观经》是专讲理论跟方法这两部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略本,精简的一个版本,便利你早晚课学习。它里面四次劝导,不容易,苦口婆心劝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求生净土,这就对了,这是诸佛如来无尽的悲心,希望我们一生成就。其它经典,佛劝我们的话没有这么多,《弥陀经》是四次。也就是说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只要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成功了,大势至菩萨为我们做示范。《观无量寿佛经》上有这样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都是经上的原文。是心是佛,我刚才讲了那么多话就是这四个字,我说我们全身的细胞,细胞还是大的,细胞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去分析变成原子,分到最后是基本粒子,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是阿弥陀佛,它是心变的。它是心,是心是佛,它怎么不是佛!我这身上所有细胞都是佛,你的身上那些细胞是不是佛?是,连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从这个地方你就觉悟,哪一法不是!觉悟了,法法如是。所以佛经一开头用「如是我闻」,那个如是,就是什么?如是真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性是佛,相怎么不是佛!哪有这种道理?是心是佛,哪一桩事情不是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是什么?佛是心,真心,不是我们这个妄心,是什么?能生能现的心。能变的心是识心,是阿赖耶识,把能现能生的相转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转变成六道轮回,那是识心干的事情。识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末那执着,第六识分别,千变万化,《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出生无尽」,就讲这个意思。是心是佛,没有一样不是佛,用这个心来持名、来念佛。

「是心作佛」,怎么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萨就是作菩萨,念阿罗汉就是阿罗汉。我们现在世间人念什么?脑子里所想的是念钱,念财色名食睡,他念这个。念这个就变这个,念什么变什么,跟万花筒一样念什么变什么,这就不是佛,财色是什么?给诸位说,财色是饿鬼、是地狱。为什么?你起了贪心。贪心就是饿鬼,瞋恚就是地狱,愚痴就是畜生,愚痴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叫愚痴。现在这个世间几个人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要不学大乘经教,我们就无法脱离愚痴,只有大乘佛法这些经典才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这个悟不是证悟,是解悟,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没有证得?这没放下。真放下是什么境界?刚才我讲的,真放下的时候念念是阿弥陀佛,不是我们粗念,是细念,念念那真觉悟了。那个境界里面没六道、没十法界,那个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叫它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你看《还源观》里面,贤首大师这篇文章第一段,一真,那是真的,「自性清净圆明体」,自性清净圆明体是心、是佛,不二,心跟佛是一不是二。起二用呢?起二用就变了。二用是什么?宇宙出现,万物出现,我出现了。我是正报,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的环境都是依报,依报里头有人事的依报,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的依报,这个依正庄严,一动念头依正庄严就起来。这个起来的时候没变,都是自性现的,所以能现能生没有变化,这就叫一真法界。

可是一起分别就变了,诸位要晓得,分别心起来,实报土就不见了,出现什么境界?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上面的四层,有分别,没执着。稍稍有一点执着,执着是什么?我想控制它,我想占有它。有这么个念头,四圣法界没有了,不见了,又出现一个什么?六道轮回出现。六道怎么来的?执着来的。所以六道里头妄想分别执着全有,四圣法界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没执着;诸佛的剎土一真法界里头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执着害死人,你活在世间为什么活得这么苦?就是执着;执着没有了,你在这个世间有乐没有苦,你就离苦得乐。底下这一句「是心作佛」太重要了,你为什么不念佛?念佛念得自在、念得相应,那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快乐,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跟自己是一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你就证得,那就是你的境界。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他生哪一土?他生实报庄严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就证无生法忍,那是什么?真的阿惟越致菩萨,一点都不假。如果没入这个境界也能往生,叫带业往生,这是这个法门无比殊胜。八万四千法门没带业的,只有这个法门准许你带业,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土、同居土,同居土就是我们这边六道,方便土就是我们四圣法界。

可是西方的同居跟方便,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我们这里有障碍,等次不一样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没有障碍。这个好比什么?我们在学校念书,小学、中学不是在一个学校,小学生不能到中学去,中学生他也不会到小学来。小学里头还有班级不同,同一个班级是同学,不同班级虽然是同学不常见面,不在一起上课。极乐世界很特别,小学、中学、大学在一个教室上课,所以天天见面,真的是同学,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跟研究班一、二年级的大学长,这是兄弟称呼,同学,天天见面,这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地方。十方世界没有这个状况,没有这种情形的,殊胜!所以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你生凡圣同居土,好像同时也就生方便土、生实报土。这是为什么释迦、弥陀劝我们往生,十方世界诸佛也劝我们往生,道理在此地。我们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怎么对得起释迦?怎么对得起弥陀?怎么对得起十方诸佛?这个话句句都是真话。所以这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说尽了。

下面这是黄念老的话,「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这个话不是鼓励我们的话,这个话是实实在在的话,问题在哪里?问题我们自己不敢当,我们自己不敢承认。不敢当、不敢承认是对的,怎么是对的?本来是佛,这没话说,这话是真的,现又作佛,你是有名无实。念阿弥陀佛想作佛,这句佛号有很多疑问在里头,是真的吗?有很多问题在里头。念这一句佛号里头有很多夹杂,夹杂什么东西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愚痴,贪瞋痴。你要不愚痴,你夹杂的你知道,你愚痴你夹杂的不知道,所以你的功力不纯。念佛当下真的是佛,因为你功夫不纯,你达不到它的标准,是向着这个方向没错,达不到这个目标。怎样做到不怀疑?就得看破。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像我们中下根性的人,只有在经教里头慢慢的明白、搞清楚,明了之后你就很容易放下,你就自己知道不放下是错了,大错特错。为什么要放下?因为它本来没有,它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皆空。到常寂光净土的时候,因果也空,这个诸位要知道,到常寂光,因果就没有了。实报土里头还有因果,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十法界里头因果不空,其实实报土还是因果不空,到常寂光就没有了。

「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这几句话是赞叹这部经、赞叹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我们能遇到,你说你多大的福报;真的,法界虚空界里多少菩萨想求,求不到。我们这个道场虽然不大,听众之多,我们肉眼看不见,如果你要看到的时候,你才晓得听众之多,数不尽。我们这里虽然是开放,欢迎大家,没有任何条件,可是依然有护法神,有不少众生被护法神挡在门外进不来。我们给他供个牌位,就是给他设立座位,他有他的坐席,他就能进来听经,到这个地方来修行。一切法全是幻化,没有大小,大小随着你的心量,心量愈大,道场就愈大。心量小,道场就小,大道场也变成小道场;心量大,小道场也变成大道场,这都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净土有三经,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最后一卷,放在三经后面,变成四经;印光大师将《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圆满。修净土的,这五种经那就是圆圆满满的。五经里面,哪一部经讲得最圆满,一丝毫欠缺没有?那是《无量寿经》,所以古大德赞叹这部经极圆极妙。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两句话很重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这部经「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讲得清楚。三辈往生一共有四段经文,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末后一段修学大乘佛法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将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都能往生,你看净土这个门多大。慈舟法师在科判里面,把这一段标一个题目叫「一心三辈」,标得好,那就把佛法全都包括进去。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么?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么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么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么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心。我们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清净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禅定,正觉心是智慧,戒定慧。我们怎么学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净,你那个戒白持了;修定没有开智慧,那个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达到禅定,就是达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们果然清净心得到,给诸位说,这个三灾,水灾就没有了。平等心现前,地震就没有了。今天有个同学拿一篇资料给我看,最近大概不到一个月,六级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几次,这么频繁,什么原因?六级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级的。觉悟之后,风灾就没有了,愚痴是感风灾。这个心要是证到平等,地球温度就不会上升,就会恢复正常。所以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感应的是灾难、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其它的是假的。广学多闻是不错,这来不及了。所以我常常劝一些同学,广学多闻好,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头一个我们得的一个条件是无量寿,再多的东西,行!我有的是时间。这个地方生命太短促,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浪费不起。而且在这个世间智慧没有开,学东西学得不会圆满,一知半解,当中还犯很多错误,那又何必?所以要老实、要听话。佛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佛教的,这是《无量寿经》上经文。宗,宗是宗旨,宗是什么意思?最重要的,这讲修学方法,最重要的修学方法,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诸佛都赞叹,净宗主要修学的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宗有这三个意思。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四十八愿这两愿最重要。古大德说,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大家都称说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条件是什么?条件是具足信愿。这一念、十念是指什么时候?是指你往生的时候,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就是最后的念头,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那一念就往生。所以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还念着家里一些财产,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哪个人冤枉我,我还恨他,那到地狱去。最后一念是你从这个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关键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最后一念别忘记阿弥陀佛,我们在他旁边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提醒他,那个功德无量,叫他不要有其它念头。古大德做得更好,家亲眷属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家亲眷属免得引起他的情执,一引起情执马上就堕落,就三恶道去了。家亲眷属离开,这些同参道友来帮助他,这正确的。家亲眷属是学佛的,最好也离开,看到是他的儿子、孙子,他会动感情,那个时候一动问题就严重,所以家亲眷属避开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广摄九界圣凡之众」,这个法门太大了,它有能力摄受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上面三个是菩萨、缘觉、声闻,我们称他作圣人,菩萨是大圣,声闻、缘觉是小圣;六道里面都是凡夫,凡众。念佛往生净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分,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缘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发愿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说应该是菩萨、阿罗汉比我们容易,为什么经上说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间为最方便,这什么原因?《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比喻讲「富贵学道难」,富贵人享福,把学佛这个事情忘掉,疏忽了;贫穷学道也难,贫穷他生活太苦,三餐饭他都落不着吃,他忙着生活,没时间来学佛。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也不是清贫,就小康之家,容易觉悟、容易修行,方便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能体会到。天人生活比我们好,福报大;三恶道呢?太苦!

现在情形好像有点变化,我听了不少信息,连饿鬼、地狱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后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狱里去,这怎么回事情?这桩事情,诸位要是看看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圆通章疏钞》《大势至圆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它那个批注这么厚一本,我看的是线装书,那么厚一本。末后的一页,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看不懂,它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堕阿鼻地狱、堕饿鬼、堕畜生。我看了非常疑惑,我拿着这个本子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经教,我说「老师,念佛是好事,念佛怎么会堕地狱?」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这问题重要,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的时候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道理。」真的,你用什么心念佛?你念佛没有断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这个五毒的心念佛还是堕地狱,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有没有白念?佛没有白念,阿赖耶识种了佛的种子,你造作的罪业先受报,等你地狱出来之后,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净土,你继续再修。所以只能说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坏,后来一定会起作用。这个利益也很殊胜,可是六道轮回里头你还要吃尽苦头。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这个心去念完全相应,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确确实实祖师大德为我们显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弯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条道路,这直路没有弯曲。到哪里?往生归元,归元就是回归原始,原始是什么?自性。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这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遇到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在十法界里面,跟我们一样在这里兜圈子,在受苦受难,他觉悟,他归元,回归自性,我们一般讲他成佛、他成菩萨,回归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来指导我们、来教化我们如何脱离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里的深海,四圣法界是海边缘,浅海,登上岸才算是脱离。那个岸叫彼岸,叫涅槃的彼岸,涅槃是不生不灭,功德圆满,不生不灭。这个彼岸是实报庄严土,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算是圆满了。所以这个经是净宗第一经,是净宗同学不能不学的。

再往下看「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东汉的时代,后汉安世高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所以翻译也是最早翻译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的东林寺,是专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它里头有在家、出家的,总共一百二十三个人,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块念佛求生净土。所依靠的经典,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还没有传到中国,净宗经典就这一部。所以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们那一帮人就是依《无量寿经》,不容易!对这部经能信、能解、能发愿、能真干,谈何容易?我们看看《高僧传》里面,慧远大师的传记,你就能看到当年修行的盛况。他们是结界安居,前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是虎溪,在我们想象当中可能那个时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称为虎溪。虎溪是他们的界线,修行人决定不离开这界线。中国儒释道是一家,所以远公也有个故事叫虎溪三笑。来了两个好朋友,陶渊明是儒家的,陆道长是修道的,到东林来看远公,谈得很高兴,离开的时候远公送他们,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虎溪一个小桥就过了,过了之后三个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线,不能越过的,居然走过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三足鼎立。

这一部经远公依照这个修行,居然后人没有那么认真在这个经上下功夫,因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弥陀经》《观经》都翻译出来。净宗确实是在早期的时候,梵文典籍就传到中国,一般人在《弥陀经》上下的功夫最多,注疏也最多。这一千多年来就没有被净宗所重视,这什么原因?底下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这个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讲五种原译,是现在《大藏经》里面所保留的,《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在译经目录里面,从汉到宋朝是有十二种译本,太多了,到底依哪个本子?这个译本里面出入很大,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例如弥陀大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在魏译、唐译,这两个本子是四十八;在汉朝翻译的吴,吴是三国的时候的东吴,康僧铠翻译的,它是二十四愿;在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个出入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种原本,不管什么人翻译,当然文字不会是一样的,意思一定是一样,像这愿文条目一定是一样,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古人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是多次宣讲,才会有这个情形出现。世尊讲经从来没有哪一部经是讲两遍的,他就一遍,没有两遍,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说明这经典的重要性,这法门的重要性,这是祖师大德为我们说出。

「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那真难,你看看到宋朝,王龙舒居士这是了不起的大德,这五种原译他都没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种,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种翻译王龙舒就没有看到,这本东西里面有很多好的开示,其它四种里头没有说,所以这个会集就不完美。你想想,像王龙舒这样有地位、有财富,五种本子都没有办法完全搜集到,还漏掉一种,都找不到,从前求一本经是太难太难。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经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读的时候小心谨慎,经本上决定不能做记号、不能写字、不能伤害,为什么?流传后世,让后人有经可以读。不像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这么方便,所以有人问我,我们经上可以不可以写字做记号?我说可以。为什么?太多了,不会失传;从前太少,怕失传。宋朝以前经典都是手写的,印刷术是宋朝时候才发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毕竟还是有限,非常有限。印刷发达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铅字排版还是相当麻烦,现在是太方便,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现在的本子,你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记号、可以画红线。像弘一大师他读的书,他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去做记号,就是经本多,可以这样做法。

「于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这就是自古以来,为什么讲这个经的人少,注这个经的人也少。但是对《阿弥陀经》,注的就多,讲解的就多,所以净宗几乎是以《阿弥陀经》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清初彭绍升居士曰」,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一个好的本子,诸位看看五种原译本就知道。「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这到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龙舒,曾经着《龙舒净土文》,龙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离我出生的地方很近。他的《净土文》写得非常之好,许多的人读了这本书而修净土,接引了很多人。魏承贯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绍升是乾隆时候的人。王居士、魏居士都有《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们做过会集。而彭绍升做过节本,他只取一种本子,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重新做过一次整理删订,我们现在人讲删订,删掉一部分,很难懂的、不好读的把它删掉一部分,做了个节本,看起来是舒服多了。所以有节本、有两种会本。

下面介绍,「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修净土的同学,好像很少没有念过《龙舒净土文》的。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部书,写得好,可以把它当作国文去读。「王氏临终,端立往生」,王龙舒居士往生是站着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这在《居士传》里面,《大藏经》上有居士传,《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我们看他往生这一着,给我们所表的法,我们就知道那一点不假,站着走的。「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这个经《龙藏》里头有,《龙藏》收进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进去。《大藏经》能够把它收进去,就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对这个本子肯定,这才能够入藏,所以《大藏经》那是真正的标准。我们要想学的经典,伪造的经典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一部经可靠?在古时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录》里头有这就可靠,《大藏目录》里头没有就不可靠,这是给我们后人立下一个标准。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个本子,要跟《大藏经》里面去对一对,你就更放心。你看他采取的原本汉魏吴宋,唐译的没有,只有四种本子。

「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丛林是佛门的道场,佛家讲丛林,现在呢?现在是大学。实在讲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就正式有制度,让它制度化。在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就跟私人办学一样是私塾,没有制度,跟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一样,没有一个正规学校有个体系,没有。到中国隋唐时候才真正上轨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方老师当年给我介绍,丛林是中国佛教革命性的创举,正式把它办成学校。丛林的主席称主席,也称为方丈住持,那是什么?校长,职位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它跟现在大学的组织分工职事完全相同,就名称不相同,实际上维那真的是训导长,教训导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讲经,你喜欢学哪个科目有老师指导,有一定的讲堂,跟学校一样。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诸位晓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都没有变质,都是教育。丛林是大学,还有些小庙,那小庙,小庙是专科学校,它只学一样的。净宗道场,它修的就净土五经,它就没有分座讲经的,专科学校专攻一门的,或者是与我这一门相关的经论也学,是这么一种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么?把教学丢了,教学丢了之后,这兴旺起来的是经忏佛事,这就变成宗教,真的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它确实变成宗教,忘了本,它本来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经典查查看,他没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个经上应该详详细细记载下来,没有。《大藏经》上有许多经忏佛事这些资料,后人,祖师大德后人编的,不是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怎么会衰到这个样子,一定要清楚。方东美先生曾经多次提醒我,中国佛教要能够复兴,一定要从恢复丛林制度做起,那就是办大学,要办教育。民国初年有几个,但时间很短,都没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师办过华严大学,太虚法师在厦门办过佛学院,圆瑛法师在上海办过楞严专宗学院,有几个,但时间都不长,以后都没有了。谛闲法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讲经教学,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国还遇到几个是他门下的。所以这是会译会集是有道理,王龙舒第一次做会集,丛林奉为课本。「我国龙藏」,乾隆时候编的《大藏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王龙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莲池大师曰」,莲池大师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把净土宗复兴,非常的难得,他的道场在杭州。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对王龙舒的赞叹。「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它流通得很广,读诵的人很多。「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阿弥陀经疏钞》我好像讲过二、三遍,确实非常之好。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疏钞》的内容就晓得,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处方,就知道那些人害什么病。在那个时代,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佛教禅宗非常兴盛,许多人把净土都疏忽了,看轻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用什么来批注《阿弥陀经》?用《华严》,把《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一样,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确实彭际清居士讲的话,它这后头也引证的有,有道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无量寿经》,再换句话说,《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华严》《无量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莲池大师引出来的,得到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们肯定、认同,净土就兴旺起来,这称之为第八代的祖师。

净土宗的祖师跟其它宗派不一样,其它宗派是代代相传的,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去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不是代代相传,而是这个大德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对净宗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相传,是民选的。像近代,印光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很大,大家公认他应该是第十三代的祖师。如果祖祖相传的时候,应该都是六、七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如果这一代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没有得选的,真正出现对净宗修持、弘扬有特殊贡献的,这后人尊称他为这一代的祖师,祖师是这么来的,所以民选的。净宗称大师这也是特别尊重,所以诸位这也是常识,大师不能随便称的,佛门里面称大师,是专门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大师。你看从前皇帝的老师称国师,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禅门大德称禅师,专攻戒律的为律师,研究论典有成就的称论师,没有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称大师,为什么?他跟佛没有两样,他能教导众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佛度众生不是成佛吗?这些大德度众生用这个法门,也教他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么两样?都称大师。所以唯有净宗祖师称大师,这个常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称大师是过分,这个不可以的。

下面说「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这都是跟莲池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也是净宗的大德,他有一个著作叫做《弥陀圆中钞》。我们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净宗,老师就给我三个批注,这三个批注是《弥陀经》最权威的批注,修净土不能不读的。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在《净土十要》里;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个批注是《弥陀经》权威的批注。《圆中钞》里面所引的《无量寿经》的经文,完全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莲池大师《疏钞》里大概是一半多一点,引用的是王龙舒的会集本经文,其它的多半还是有一些引用原本。「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近代《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这是他一篇文章,就在「重刻阿弥陀经圆中钞序文」里头,有这样的赞叹,这个说明会集是正确的,应该要有人出来做。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评会集是错误的,这话讲不通。

有很多人来问我,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在国内、在台湾,都有我们佛门的那些大德反对,不应该做这个,来问我。我说如果会集我们不承认,认为这是不如法的,问题就很多,现在寺院里面我们用的早晚课,早晚课的本子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里面用的经文、仪规都是会集的,那这也不能用。你们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焰口、水陆,这些本子全是会集的,那统统都不能用。寺院里做早晚课就是读原文那才对,那我们许许多多寺院都成问题,都不如法。你看看佛门的会集东西有多少,古来祖师大德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不能不讲理。你统统明了之后,你就知道会集是应该的,尤其世尊当年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又常常大乘经里面讲,「佛无有定法可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得这么干净、这么彻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法从哪里来?因人而兴起的,人有什么病他就开什么方子,人没有病就没有药方,这是治病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明这会集是应当做的。

下面就说这两种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里头有错误,这是真的,所以这也要认识清楚。他举比喻说,「白圭之瑕,贤者惜之」,白圭是玉,玉里有瑕疵,比喻王龙舒居士会集的本子,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着后,去取未尽」,这后头有解释,「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个批评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我们把五种原译本对起来看,你就了解。现在有几位居士,我看到两种不同的五种对译本,做得好,看得很累。你看完之后,你才晓得夏老居士会集这本子好,会集得太妙!比前面几种会集本真的是好。所以现在一共有九种本子,三种会集本,一种节录的本子,五种原本,我把这九种本子印成一册。这是当年我在国外讲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怕人家来找麻烦,所以我九种本子印在一起,你们自己看,他要有问题、有疑问的,我就把这本子送给他,你们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九种本子都在,都念真是难!这么好的一个会集本,世尊讲过,到法灭尽的时候,就是一切经都没有了,最后还留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无量寿》是什么本子?肯定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而不是原译本。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这会集得太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我们对这个经才不至于怀疑。批评的人很多,他们修学对于经教的深入,有没有能达到像王龙舒、像魏默深、像夏莲居的造诣?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怎么能随便批评?你个人批评你造的业自己承当。如果你影响到别人,让别人对这本子产生怀疑,不去学习,这个过失很大,你断别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这是我们学经教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