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四集)  2010/7/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八十面第一行。

「以下正释本经题名」「题中首字曰佛」,第一个字,第一个字是佛字。「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在梵语还有一个尾音,叫佛陀耶,印度人说话都有尾音。佛法僧,法是达磨,我们常常说达磨耶、僧伽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省略掉,佛陀耶我们只留一个佛,尾音都删掉,所以这是略称。「义为觉者」,这个字的意思跟中国觉悟的觉相同,是觉的意思。虽然是觉的意思,它讲的跟中国讲的还是不一样,它讲三种觉。「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觉悟的就叫佛。我们中国这个觉没有三觉的意思,它有三觉。「三觉俱圆,即名为佛」。下面说,哪三觉?「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名为佛陀」。所以这在中国也找不到适当的字来翻,如果能找到适当的,就用觉就好了,可是觉的意思跟它讲的不一样,所以不得已,当时翻经就造了一个字。诸位要晓得,这个佛字是翻经时候造的,中国没这个字,没有人字边这个「弗」字有,有这个弗字,这个弗字当否定词讲。因为佛陀是人,所以加了一个人字。所以这个字是翻译佛经时候造的,翻佛经造了不少字。晓得这个字的来源。

什么叫自觉?我们中国大乘里面所讲的,叫开悟了。开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这是有标准的。严格的标准,是佛在经上说的,小悟是正觉,大悟是正等正觉,彻悟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标准就高了。我们一般在一生当中学佛,小悟都达不到,这是真的。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这才是小悟,这就不是容易事情。《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见思烦恼是执着,你还有执着吗?执着里头第一个我执,我执里面肯定有贪瞋痴,法相里面所讲的,执着是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是我,下面三个是贪瞋痴,我爱,你能没有吗?我慢、我痴肯定有的,与生俱来的,所以在佛法叫俱生烦恼。佛也把这个称之为叫三毒烦恼,为什么?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都是这三个根生的。

佛教给我们,要用三个方法来对付它,这三个方法是什么?戒定慧。用戒来对付贪,就是我爱,用戒律来对付这个烦恼;用定来对付我慢,慢是瞋恚;用智慧来对付我痴。你看看,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离戒定慧,留下来这么多经典,祖师大德给它分类,就是用戒定慧分的。但是佛每一次讲经、讲开示,不论时间长短,哪怕讲一个小时,里面都包括戒定慧。经典分类怎么分法?就看这三条哪一条说得比较多,就归哪一类。所以我们这个三藏叫经律论,经就是定学,定讲得多,三昧讲得多;戒就是律藏,大概是在规矩方面讲得多;论藏是慧,讲慧,叫三藏经典。经、论对付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戒律对于我们的言论、行为,这是三学。烦恼重,你就没有办法开悟,不但大悟没法子,小悟也没有办法。把这个悟,佛的标准降到最低,最低是须陀洹,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做不到。

过去我初学佛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师,老师曾经告诉我,中国历代这些祖师大德很多都是证果的,没有证到阿罗汉,证三果、二果的很多,三果是阿那含,二果是斯陀含,真叫有修有证。在大乘教里面,像《华严经》,大概都是六信以下,从初信到六信,在家、出家修行人证得这个果位很多,很普遍。七信位等于小乘阿罗汉,出离六道了。到六信,诸位要知道,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只要证得初信位,他在六道里面天上、人间,他绝对不会到三恶道,他的修行地方就是天上、人间。证到第七信就离开六道,那就生到十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往上是缘觉法界,这步步高升了。我们现在的业障比古人重,初信位得不到。在现代这个时代,黄老居士讲得很清楚,修禅不但说不能开悟,连得定都得不到。民国初年有几个修禅的,得禅定的,那真的不是假的,像虚云老和尚他得禅定,没开悟。现代,上一代过去了,到底下这一代,连禅定都得不到,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经本,这还得了吗?诸位想想看,过去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虽然都是在家居士,不是凡人,真正发大心利益众生,弘扬净土,会集《无量寿经》,还免不了瑕疵。哪一个不是希望会集一个本子尽善尽美,对净宗做出真实的贡献?最后到夏莲居老居士的手上,才真正成了一个完善的本子,真正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他最初的这个本子,这是第十次修订的,我们现在用的这个,这是定本了。最初这个本子非常值得留着做纪念,我们已经请台湾那边印一千本,不必印多,真正修学净宗的人做个纪念。看看夏老居士最初的本子,你再看他十次修订的,我们明了之后,对会集本的大德感恩,他对于佛法,对于末法时期这九千年,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

自觉这个标准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像释迦牟尼佛三十岁给我们示现的成道,夜睹明星,豁然彻悟;在中国,惠能大师在五祖言下大彻大悟,这叫自觉。三觉俱圆,这自觉就圆了。阿罗汉自觉了,没有圆满;菩萨自觉了,也没有圆满,一定要明心见性,这个自觉才圆满。自觉圆满之后还得觉他,这个觉他是什么?帮助别人觉悟。别人很多还没有觉悟,他怎么成了佛?菩萨帮助别人觉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中国人讲教学相长,就这个意思。你不肯教别人,你很难觉悟。在教学当中,往往豁然觉悟,有些学生一问,觉悟了,没有人问的时候,你不知道,一问的时候觉悟了。所以在教学当中成就你的自觉,圆满的自觉,这叫觉他。俱圆,像菩萨也有自觉、觉他,没有达到圆满,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一定是达到大彻大悟,自觉、觉他就圆满了。所以三觉圆满,这才称之为佛陀。所以我们用大乘经里面一句话,这是佛法修学真实的目标,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学佛求什么?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可以翻成中文,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它是学佛人共同的目标,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我们经题里面,正觉就是清净心,正等正觉是平等心,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后头那个觉字,你看「清净平等觉」。我们把它用在菩提心上,我上面加了一个正字,正觉,因为都是两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陀是这个意思。

「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所以在佛法里,一定要知道,佛法不是宗教,为什么?众生跟佛是平等的。在宗教里,上帝跟人不能平等,真神跟一般人绝对不能平等。可是你要晓得,在佛教里,佛、菩萨跟我们芸芸众生是平等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是觉悟,一个还没觉悟,所以众生是没觉悟的佛。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要清楚,人家问你,处处要跟人家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现在社会对佛教误会太深,把佛教看成迷信,把佛教看成宗教,我们为佛弟子有使命、有责任要把佛教正名。我们老祖宗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一出家就想做佛教正名的工作,向中国佛教会建议,把佛教里头加两个字,佛陀教育。他们听了也很欢喜,但是没有认真去推广。我们自己干了,我在台湾有一个小小的机构,「佛陀教育基金会」,我就用佛陀教育;我们这个道场,也是「佛陀教育协会」,加两个字进去。我们修学的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教什么?这个要知道,佛陀教育教什么?教我们认识诸法实相,用现在白话讲,它教我们认识一切法的真相,这哪里是迷信!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迷信,觉而不迷。每一个学佛的弟子,至少把这个佛字要能够讲清楚、讲明白,我们才对得起佛陀;要是讲不清楚、讲不明白,真的对不起佛陀。

接着看下面,「又佛者乃十号之一」,这是大乘经里面常常说的,佛有十个名号。为什么有这么多?代表它的智慧德相,《华严经》上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如来智慧德相一个名号讲不清楚,用十个名号。十也是代表圆满。这十个名号你要统统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了,就把佛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给别人。这十个名号在此地念一念,第一个如来,第二个应供,第三个正遍知,第四个明行足,第五个善逝,第六个世间解,第七个无上士,第八个调御丈夫,第九个天人师,第十个佛。「十号具足为世所宗」,这个世是世间,世间所宗,「故名世尊」。这个宗是尊崇的意思,崇高、尊重。具足这十号,就是具足这十种大德,所以称世尊,这是最为世人所尊重的,称之为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诸位只要在经典上看到薄伽梵,薄伽梵是梵语,意思就是世尊。

下面黄念祖老居士引用经论来加深我们对佛的认识。《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这是说他德用的范围无限的广大。不是我们平常讲,我们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清净、这个道场清净,那太小了,他的清净觉是遍法界虚空界。有没有不清净的地方?那我们想到,饿鬼、地狱,这不清净,佛的最清净觉能把地狱、饿鬼也清净了吗?清净了,一点都不错。为什么?我初学佛的时候,帮助我很多的一位老居士,姓朱,朱镜宙老先生,他跟我们李炳南老居士同年,也同一个老师修净土,他们修净土是跟印光大师学的。告诉我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民国初年,他是章太炎先生的女婿,就是他的太太是章太炎的女儿,章太炎是民初中国的国学大师,名气很高的。他说,他的老岳丈曾经在东岳大帝,山东泰山,东岳大帝,给东岳大帝做过一个多月的判官。可能是判官临时有事不能上班,请他去代替,代了一个多月。判官的地位很高,相当于现在所讲的秘书长,实际上处理东岳大帝的公务都是判官做的。

那一个多月很辛苦,这是朱老他们都看到的,这不是假的。白天有工作,晚上人家睡觉,躺在床上睡着了,他躺在床上之后就到东岳大帝衙门去办公去了。每天两个小鬼,那时候抬着轿子请他上轿,他就去上班去了,所以日夜都没休息,很辛苦。他说他曾经向东岳大帝建议,地狱里有一种刑罚叫炮烙,他说这个刑罚不人道,太残酷了。是把这个柱子,铜柱,烧红了,火烧烧红了,罪人去抱这个柱子,这一抱的时候整个身上都烧焦,人都烧焦了。他说这个刑罚太残酷,能不能请东岳大帝废除?东岳大帝笑一笑就告诉他,「你先去看看」,就派两个小鬼带着他去看。走了一段不近的路,走到那个地方,这两个小鬼就告诉他,他说:判官,到了,就在此地。他看不见,他是个佛教徒,这马上就想到了,与东岳大帝与阎王不相关,业力变现的,他没有这个业力他就看不到地狱。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谁到地狱?一个是菩萨,到地狱去度众生的,另外一种是你有这个罪,这个地狱就现前;你没有这个罪,你也不是菩萨,你见不到。

我们从这个公案就能体会到,佛是最清净觉,这些不善的境界,佛能不能看到?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佛没有这个业。佛心清净,他看地狱也是清净的。除非地狱众生有求,求佛菩萨救他,佛菩萨就有应。虽然有应,到地狱里面去度化众生,老实讲,佛住实报庄严土,我们凡夫看不见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住哪里?他住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叫不同维次空间。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好像跟我们一样,真的,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看到是这个相,他表演的相,他实际生活的相没见到。好像经上有这么一段经文,不长,释迦牟尼佛也示现,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是盘腿坐着,他把一个腿放下,脚尖碰到地上,山河大地完全变成金色世界,让大家看一下。那是什么?那个看到的是什么?实报庄严土,凡夫看不到。所以佛境界当中,确确实实,阿鼻地狱在佛境界当中最极清净,理上讲是平等法界。

平等法界里面决定没有对立,染净是对立,凡圣是对立,善恶是对立,天堂地狱是对立,在一真法界里没有对立。这些东西存不存在?存在,没有对立;虽存在,各个不相妨碍,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讲不思议境界。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所有一切现象全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现象不是真的。而且现象之存在是一念间,什么一念?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你能找到生灭吗?这是说什么?十法界的现象,一真法界也不例外。纯真无妄只有一个境界,叫常寂光,我们净土宗讲的四种净土,最高的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甚至于今天科学里面所讲的能量,在常寂光里头也没有。阿赖耶里面有三细相,常寂光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没有这些现象。但是不能说它没有,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虽具足,它不现形,连能量这种现象都不现形,它具足,所以它能生万法,只要极其细微的念头一动,自性就变现出阿赖耶,阿赖耶现一切法,依正庄严。我们自己这是正报,我以外的,包括一真法界,都是我的依报。依报里有人事依报、有物质依报、有环境的依报。依正是同时起来的。第七识就是我,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一展开就是整个宇宙,我们今天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念俱现,具足的展现出来,一念!这一念的时间太快,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不生不灭。真的不生不灭,说这个话就毫无意义,那变成戏论了。确实有生灭,但是生灭的时间太短,你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所以今天量子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意念累积连续的现象,不是真的。由此可知,天堂、地狱都不是真的,欲界天、色界天哪里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不能超越这个原理。我们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也看到这里,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我们就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阿罗汉觉悟了,觉悟,换句话说,他的生活空间比我们大。你看我们现在,我们的生活空间还没有办法离开地球。比古人强一点,古人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发达,很多人是老死不相往来,住在这个城里住一辈子,隔壁那个城市都没去过,古人。我们现在空间大了,有了交通工具,有了信息,所以现在生活空间是整个地球。那我们要考虑一桩事情,也要替整个地球上居民来考虑,这是对的,为什么?他跟我们是一体。所以现在人讲地球村,这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同一个村,那怎么能不关心?怎么能不照顾?可是阿罗汉成正觉了,超越六道轮回,他的生活空间比我们大,在佛经上讲,他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是一个银河系。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银河系,你看阿罗汉的生活空间就那么大,一千个银河系!这对我们来讲,这不可思议。可是在佛法里面讲,太小了。菩萨生活的空间比阿罗汉就高、大!三千大千世界,没见性的菩萨。见性的菩萨那就跟此地一样,跟佛差不多了,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后头穷未来际是时间,前面是空间,也就是说,时空突破了,那都是他生活的空间,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立刻信息就收到。

收到信息,那就看缘分,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众生跟这位菩萨有缘分,菩萨就会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阿罗汉也有这个能力,只是局限在一个小千世界,也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也能现什么身。他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飞行变化。其实飞行是个比喻,不是真的,真的不是飞行,因为什么?他六道的空间维次突破了,阿罗汉突破了。突破之后,在空间讲没有距离,时间讲没有先后,这才是真的。就是念头(念力),佛经上讲念力,五力里讲的念力,不可思议。现在的科学逐渐逐渐也发现了,意念不可思议。所以意念要好,不管我们这个意念是善是恶,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念头不能不谨慎,为什么?任何一个念头它影响整个地球,这是科学家讲的。但是佛法讲的不只地球,你们在《还源观》上看到的,无论什么念头,粗念细念、善念恶念、染念净念,念头才一动,遍法界虚空界。「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这是《还源观》上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科学家没敢说是影响其它的星球,但是他讲到影响我们全世界,这个发现不容易。

再看《成实论》上一段话,《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十号之详释」,就是详细的解释,「在下之第四品中」,就是「法藏因地」。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一条一条的说了,将来讲到第四品的时候会详细解释。「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通号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到,它不是哪一个人专用的,你的修学达到这个境界就称之为佛陀。所以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佛教真的它是教育。佛、菩萨、阿罗汉,恰恰像现在学校里面讲的学位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好像现在学校里的博士学位;第二个学位是菩萨,像是硕士学位;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好像学士学位,佛陀教育里面三个学位的名称。所以它是通号,你达到这个境界,你就得到这个名号。佛法的标准,第一个学位是断见思烦恼,只要见思烦恼断了,这个人就称阿罗汉,阿罗汉的智慧、德行、神通他全具足,这自性里本有的,他全显出来了。第二个学位是菩萨,菩萨不但要放下执着,还得放下分别,也就是说,这个分别就是一般大乘经上讲的尘沙烦恼,他要破见思烦恼,还要破尘沙烦恼,这是菩萨,成正等正觉。最高的学位,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最后把无明烦恼断掉。

无明烦恼在《华严经》叫妄想,我常常用不起心、不动念这句话来讲,大家好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起心动念。没起心动念能明了吗?能明了,真明了。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你用的是识心,就是阿赖耶,用的是识心,妄心;不起心、不动念,用的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前面讲的这三个学位,阿罗汉跟菩萨,这个菩萨是叫权教菩萨,也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经上讲的菩萨不是摩诃萨。所以佛经上常讲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法身菩萨,那是什么?那是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他们都成佛了,在《华严经》上称他为法身菩萨,实际上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的分证即佛。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是相似即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是相似即佛,这我们不能不搞清楚。我们自己到什么样的境界,自己就知道了,知道,有好处;不知道,造罪业。为什么?不知道,贡高我慢,自以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了,晓得自己不行,比佛比不上,比祖师大德比不上,比最低的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都比不上,我们那个傲慢习气才能化解。

世出世间法,你在学术上或者在科学技术上有成就,愈有成就,愈觉得自己了不起,值得骄傲你就完了。孔子说,这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这些圣贤,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不理你了,为什么?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真的,古人也有一句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愈是有德行的人愈谦虚,愈是卑下,愈知道尊敬别人。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做到了,别人未必做到,他是圆圆满满百分之百的做到了。礼敬诸佛,普贤菩萨不但对贫穷下贱的人有礼貌、恭敬,对一切众生,包括什么?包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一切恭敬。今天科学家也提出一个说法,我看了很赞叹,他说对所有物质的基本物质,就是基本粒子,对每一个基本粒子都要尊重。为什么?它再小,它里面含着有圆满的精神现象,就是圆满的信息,不能轻视。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它形成的,它是物质的基础。在佛法讲,佛法讲微尘,极微之微,它有受想行识。弥勒菩萨讲,「念念成形」,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那就是受想行识,所以再微小的物质都有受想行识。这就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是个有机体,活的,它不是死的,山河大地是活的。我们看到天主教的教宗(教皇),你看每去访问一个国家,下了飞机,头一桩事情是什么?就是吻大地。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他懂,他不是不懂,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你看,他到你这个地方,他连大地都那样的热爱,这个地方居住的人民,哪能不爱!

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咱们一定要搞清楚,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它是佛门里面修学的学位,有这三个等级,学位。都是通号,不是专指哪一个人。菩萨有很多菩萨,那就是科系不一样。观音菩萨不是一个人,太多了,你找哪个观音菩萨?就好像你去找一个硕士,硕士太多了,它分科。观音专门是示现教导慈悲的,地藏是教你孝亲尊师的,科目不一样。文殊是教你智慧的,普贤是教你实践的,教你如何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菩萨名号是学科不一样,都是通号,普贤菩萨不是一个人,观音菩萨也不是一个人,很多很多!学这个法门的都称观音,学那个法门的全称普贤。所以学位里头一定要加上名字才晓得这是指哪一个人,要不加上名字不行,就分不出了。所以这通号知道了。

「今就本经」,我们现在这部经里面,「题中佛字」,这是谁?佛是通号,佛太多了,是哪个人?「即娑婆教主」,娑婆是指我们这个世界的名称,梵语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所以是释迦牟尼佛。如来后面有解释,意思很深、很广,最普通的一个意思,《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者,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个意思就好懂,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今佛跟古佛没有两样,这是如来里头一个比较浅的意思。你看我们称本师,根本的老师。中国人习惯称先师,你看我们称孔子,称他大成至圣先师。大成是他老人家集大成,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诲很多,但是那时候都是口传,没有写成文字,他把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教训整理出来,写成文字留给后人。所以《论语》里面许许多多的话不是孔子说的,都是古圣先贤的,他把它整理写成文字留下来。所以他老人家说得很明白,他是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不欺骗别人,不欺骗后人。这就是说,他自己没有东西,他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只是以前是散开,散在民间,中国族群很多,分散了,他能把它搜集起来,用文字写下来,流传到现在,这是集大成。至圣,这就像我们称佛一样。圣,圣人也有等级,这达到最高的,好像佛法里面讲的无上正等正觉,对他用这种尊称,大成至圣先师,他是老师。佛是老师,印度人称为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跟中国人称先师是一个意思。

后世学佛的人,依照佛当年所讲的这些经典,经典就是教材,那时候的教材,这个教材也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写的。孔老夫子其实还有一篇著作,《易经》里面的《系辞传》是他写的,我们看到孔子的著作,这是代表作;《春秋》,鲁国的历史是他写的,其它很少了。你看传,春秋有三传,流传最广的是《左传》,左丘明的。传是什么?传是批注。它有经、有传,经,孔子写的;传是详细记载这桩事情,是左丘明,叫《春秋左传》,有《公羊传》《谷梁传》。这是当时鲁国的历史,这是他的著作。所以他一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跟孔子求学的心态完全相同,我们在清凉大师《四十华严》经题看到,清凉说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古佛所说的,他自己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加一个字。比夫子所讲的更要严谨,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我们能相信吗?能相信。凭什么相信?凭如来,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不就说清楚了吗?你证得这个境界,境界相等的!你说跟他说是一样的,那哪会说错?完全相等。菩萨所说的就不一样,为什么?菩萨没有证得究竟圆满;诸佛如来所说的是完全一样,决定不会有两样。所以说我们跟佛的关系,你看这是师生关系。严格的来说,佛是我们老师,菩萨是我们学长,阿罗汉也是学长,都是佛的学生。他们是前期,我们是后期,前后同学。他们已经有成就了,我们现在成就不如他,所以这些老学长也可以教我们,也有能力教导我们。关系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才晓得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头绝对没有这种讲法。

释迦牟尼这个名号,「华(指中华)云:能仁寂默」,释迦牟尼是印度话,什么意思?这里给它翻出来,释迦翻作能仁,牟尼翻作寂默。这下面有解释,「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为度我等,演说本经」。仁是仁慈。名号里面都是表法的、都是教学,佛教的什么?佛教的东西就在名号里头。能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够以仁慈待人接物,教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用仁爱,仁者爱人。牟尼是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人,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寂默就是清净平等觉,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只要用清净平等心,自然就觉悟。清净心生智慧,平等比清净还要高一层,就开悟了。那你就晓得,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不平等,我觉得我比人高一点,他还不如我,这就开不了悟,就没法子了。光是清净还不行,清净只能生智慧,不是大彻大悟,平等才大彻大悟。阿罗汉所得到的是清净,菩萨得到的是平等,菩萨一开悟就成佛了,大彻大悟就圆满、就成佛了。

我们现在知道,放下一切执着,心才会清净;放下一切分别,心就平等,不分别就平等,一分别就不平等。到什么时候觉悟?不起心、不动念就大彻大悟,不起心、不动念是破无明烦恼,你成佛了。所以寂默是体,是自受用,仁慈是他受用,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是为度众生的,所以把仁慈放在前面。我们假设,释迦牟尼佛如果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他还用这个名字吗?不用了,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仁慈、个个都清净,这名号没用处。那怎么办?换个名词,换什么名词?换阿弥陀。在极乐世界作佛一定是阿弥陀,在我们这个世界作佛一定是释迦牟尼。为什么?我们的人,这个地球上住的人,娑婆世界的人,范围更大了,对人没有仁慈,都是自私自利,所以用这个来教你,对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他的名号就是他教育教学的宗旨,就在名号里面。所以你懂得名号,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讲的是什么、教的是什么,就知道了。

「究竟极果」,这一句是说他证得究竟圆满。这个果是果德,也就是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毕业了,圆满毕业了,所学的东西全学完了,功课都学完了,拿到博士学位,这个佛是最高的果位。「乘大愿船」,这是因地上曾经发了大愿,过去这些菩萨都发过。我们现在这些人也发了,发了要真发,要从心上发才管用,口上发不管用。口上都发了,发了什么愿?跟佛一样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诸佛菩萨再多的大愿都出不了这四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详细给它归纳,还在这四愿里头。这个四愿是总愿,包含一切愿。所以佛成佛之后,这四种愿要兑现,要不兑现,变成他打妄语了,变成他自欺欺人,那哪里能成佛?不但阿罗汉没有自欺欺人,给诸位说,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这是基本的戒律,他都做到,做得很圆满,绝对没有自欺欺人,说话得算话。

所以在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剎土里面,有许许多多佛剎里头有六道、有十法界。我们在《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到的,这些诸佛剎土里面的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迷而不觉,他迷得太重了。迷了他就造罪业,迷了的时候,把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变成烦恼。这一迷就变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就变成造业,相好就变成六道三途,就变成这个东西。一觉悟,一觉悟马上就回头了,烦恼就变成智慧,造业就变成德能,六道就变成相好,就变成实报庄严土。所以它都不是真的,随着念头在变。最好的念头,跟诸位说,就是「阿弥陀佛」。你要在这里学会了,最好的念头,世出世法没有第二个念头能够胜过这个念头,所有十方诸佛剎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为什么?念头不一样。阿弥陀佛这个念头真的是究竟极果、纯净纯善,为什么不抓到这个?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有大福德人、大智慧人,这个大智慧、大福德可能是贫穷下贱不认识字的,他就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临走的时候,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走得那么潇洒,他成就了。我们一般人、富贵人跟他不能比。所以这个道理要懂、要明白,我们要认真向他们学习,要把这一句佛号抓住,念兹在兹,无论干什么,这一句佛号是我们的依靠,真靠得住。依靠谁都靠不住,为什么?全是假的,佛号是真的,佛号是性德,这是最可靠的。

所以佛要履行他的本愿,发了这个愿,那就一定要做到,这个世界众生跟他有缘,有缘就有感。所以我们晓得,受想行识,所有物质现象里统统都有,这个受想行识是剎那剎那它在放光。这个放光就是波动的现象,每一个波动都周遍法界,所以诸佛如来他都收到。收到之后得看有没有缘,有缘他就来了,没有缘他不来,有缘就来了。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跟他没有缘,他来了,你不理会他,你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他的教诲,那他这样来你就造罪业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绝对不会让世间人造负面的罪业,所以你能接受,他来教你;你不能接受,他回避你,这个是应该要做的。到五浊世,就是我们的世界,现在可以说是浊恶到极点,灾难这么多!「示现成佛」,这个示现就是表演,他早就成佛了,他这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就是《还源观》上的四净德,他做出来,随缘妙用;威仪有则,给我们做的榜样;柔和质直,没有傲慢,态度柔和,内心真诚。「为度我等,演说本经」,你看这个演,演是做出来,是表演,身教!世出世间圣贤教人都是用身教来表演,做给你看,让你慢慢的感受,让你慢慢觉悟,你慢慢回头。不是说,说,他不听。到他真正有感受的时候,他回头了,他才向你请教,你才给他说。所以说法要启请,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请教他,他不会跟你说,但是什么?他做给你看。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说到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就变成骗人,骗人怎么会有成就?

「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这是对佛感恩。这个老师跟自己父亲一样,对于子女爱护备至,全心全力来教导他。「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在在处处,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诸位要知道,导师对佛尊称的,大师也是称佛的,对佛的尊称。你看一般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翻译经典这些法师,博通三藏,叫三藏法师,他不称大师,这都属于礼节,不能不懂。我们称大师,那太过分了。现在社会上有人对你很尊敬,见了面称你大师,你就得告诉他,这个名称不能用,只有对佛才能用。否则的话,我们担当不起,名实不符。譬如说你不是总统,人家见你面的时候,「总统先生」,你听了,怎么样的感受?你不是佛,现在称你作佛,情形就跟这个一样。导师不能称,大师不能称,这个一定要懂,不懂,会让人家笑话你。所以常常读经、学经教的人就懂得。我们对一般人称呼称长老,这就很尊敬了,可不能称大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这就是本经这个佛,就是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题目里头讲了一个字,现在讲第二个字「说」「说者,悦也」。古时候,中国古时候,说跟悦同一个字,但是字不同,念都是念悦。你看《论语》里面,头一句你就看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那个字是说,是言字边的说,后来再有这个竖心边,意思相同,不亦悦乎,这是古音。「悦所怀也」,就是他心里念念不忘的,念念不忘是什么?是教学,教化众生。现在众生的缘成熟,能接受了,他多欢喜!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可以落实了,缘成熟了,可以落实。所以悦所怀,这个心愿、缘分到了。「佛说二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佛经很多,但是有许多经经题上没有佛说,冠上佛说的经典数量并不多。为什么有的经可以冠上,有的经没有?这个在翻译的时候有个体例(有个例子),凡是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说的,这个经典就冠上佛说;如果第一句话是菩萨,或者是别人启请的,那就不加佛说。我们这部经,正宗分第一句确实是佛说的,「佛告阿难」,第一句话是佛告阿难,不是阿难问佛,是佛告诉阿难,第一句话。第一句话好像是第四品,没错,第四品,「法藏因地品」,第四品才是正宗分,在一百七十九面,第二卷,正宗分。正宗分,你看看经文,「法藏因地第四」,第一句,「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你看头一个是佛说的,正宗分里头第一句是佛说的。所以以后诸位看到经题上有佛说就晓得。

「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这个缘分是非常非常难得稀有,为什么?众生很多,根性不相同,爱好不一样,这些与过去生中所学习的有关系。过去生中学小乘的,他遇到小乘他就欢喜,大乘他就不能接受;学禅的,遇到了就喜欢,喜欢禅;学教,教有很多,有人喜欢天台,有人喜欢贤首,有人喜欢法相。这不是这一生的,是过去生中习气,生生世世学得很杂、学得很多。在诸多学习当中,你对哪一种真正心里欢喜,以后再遇到了,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就又被它引发出来,是这么样一个原因。我们今天接受净土法门不容易,我接受净土很难,差不多学佛二十年之后才真正接受。真接受之后非常欢喜,也就是说,从前有修,那个根埋得很深,慢慢挖,挖二十年才把它挖出来。不是像有些人一接触他就欢喜。我们看到很欢喜,自叹不如,我要搞二十年才相信,他怎么一接触就相信、就欢喜?可是这里头有很欢喜接触,学了之后不久他就退心,他又去搞别的去了。这个事情很多,也很平常,我们都见怪不怪。无论你修学什么,我们都赞叹,我们都欢喜,不要有分别心。我们要学佛,佛对众生一律平等,佛对一切众生,众生起心动念,佛没有起心动念,我们要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我们才算真有功夫,有定力!这在佛法一般讲,三昧,不受外面环境影响。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知道他过去学得很杂、学得很多。一见欢喜,肯定过去学过,学到中途他会改变,这是他对那个法门过去学得也有相当深度,这一生遇到缘了,他会把这个舍弃去搞别的。能不能有成就?这桩事情他并不知道,如果他要是知道,肯定又回来搞净土。为什么?净土可以一生成就,其它的不见得。虽然过去有很深的根,这一生要成就,成就没有别的,你烦恼能不能断?这个很现实,我能不能放下?

我这几十年当中,至少有三、四十年,我讲的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放下,你能成就吗?没有。我说真话,不说假话,只带你到门口,没进门。十六个字放下了,你在门口,在须陀洹的门口,在初信菩萨的门口。踏进去,那要用佛的标准,那比我这个高,那就是说,要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统统放下,你才能进门。五种见惑没有放下,没进门,在门外,这个不能不知道。可是虽不进门,要遇到净土的话,决定往生,这十六个字能做到是决定得生净土。生到净土,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一生圆满成就。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求学,阿弥陀佛是老师,文殊、普贤是同学、学长,天天见面,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能够参与这种学习的环境,你能不成就吗?净土的殊胜,十方诸佛如来赞叹,不是假的,真的是像善导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

为什么现在学净土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少?那是什么?那是他修学得不如法。古人修学先明了经典,经典是什么?介绍的,经典的作用是介绍,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你。有理论、有境界、有方法,这方方面面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依照道理方法去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不是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在方法上出问题,所以不学还是不行。佛法讲的「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果,证什么果?无上菩提之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四十八愿里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样的人?古大德跟我们讲圆证三不退。我们晓得,证三不退是《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出离十法界,生到如来实报庄严土,这还得了!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这证三不退。为什么?圆证,圆是圆满,圆满证得三不退,那就不是初住,古人讲是七地以上,这个品位太高了。怎么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的?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也就是说,实际上你是凡圣同居土,一品烦恼还没断,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待遇,阿弥陀佛给你的待遇,是七地菩萨的待遇,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好像跟七地菩萨差不多的样子。这到哪里去找!除了极乐世界之外,你去看《大藏经》,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哪一个佛世界像极乐世界一样,没讲过,只有极乐世界有。真的把这桩事情认清楚、肯定了,你还会动心吗?什么法门你都会不动心。

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动乱,世界灾难这么多,要抓紧时间,搞什么?念佛!我们也因为环境关系把《华严经》停下来,再把这部经提起来供养大家。这部经的进度,好像两个小时平均只能讲一面,看这个样子大概也要一千多个小时。讲完之后,一千多个小时大概两年的样子,讲完之后,我们再继续讲《华严经》。诸位要知道,抓到这个法门,你就抓到这一生圆满作佛的机会,比什么都难得。先把西方极乐世界,现在讲办签证,手续都办好,我再学其它经论,没关系,我随时可以走,我真能去得了,学不学都没关系。这个签证没拿到,不行!你往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摇摇头,没把握,那怎么行?所以这一会,就是在这个地方办签证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每个人都能拿到,你就放心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