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四集)  2010/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面第七行第二句看起。

「无明,痴之异名。《大乘义章》曰: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贪瞋,即三毒。由于智慧到彼岸,并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无。三惑(见思、尘沙与无明)俱尽,过失皆亡」。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向下都是解释前面经文里「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这两句经文,这两句意思都非常之深。「无明」就是贪瞋痴所说的愚痴,所以愚痴也叫无明,明是智慧,痴叫没有智慧,贪瞋痴称为三毒烦恼,这是最严重的。大小乘经里,佛确实无尽的慈悲,不断的提醒我们,可以说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不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利害,这就叫无明。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就有恐惧的心,有高度警觉心。这三样东西,贪欲是饿鬼道的业因,因缘无量,确实说之不尽。无量因缘里,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缘,第一个因缘是什么?佛常常就为我们说出,这最重要的,饿鬼道的因缘最重要的就是贪心,贪心堕饿鬼,不管你贪什么东西,统统是饿鬼因,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贪财是饿鬼因,贪色是饿鬼因,贪名是饿鬼因,只要是贪就是饿鬼因。那学佛呢?贪佛法也是饿鬼因,所以佛法不可以贪,这个一定要晓得,为什么?贪心堕饿鬼,不是教你换对象。我今天世间法不贪了,名闻利养我都不贪了,我贪佛法这不行吗?你贪心没断,那就是饿鬼业因。贪心堕饿鬼,在饿鬼道里受的苦比较少一点,因为你是善法,但是总是在饿鬼道,饿鬼道里比较有福报的,所谓多财鬼,你看看你沦落到这种地步。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也得放下,不能贪,贪了就惹麻烦。

瞋恚堕地狱,瞋恚是什么?怨恨人的心,都是属于瞋恚。贡高傲慢也是属于瞋恚,瞋恚里头的一分,全是地狱的业因,你何苦呢?你学佛,学佛不堕地狱吗?连念佛人都堕地狱。这桩事情我在讲席当中给诸位也讲过多次,也得常常提醒大家,我看什么东西看到的?慈云灌顶法师前清乾隆时候的人,这位大德真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你看日本《卍字续藏》里面收藏他的著作有二十多种,他的著作总共大概将近五十种,著作等身,着得好!早年我讲《楞严经》,参考他老人家的批注,他有一个分量不太多的,《楞严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是他做的。「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他的《疏钞》是一大本,批注注得好。最后一页,底下最后一页,他说出念佛一百种果报,头一句就是阿鼻地狱。那个时候我在学经教,我就拿着这个本子去见李老师,我说:老师,念佛怎么样不好,也不致于堕地狱吧!怎么头一个句就是念佛堕地狱?老师一看,这个问题是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讲,讲经的时候我跟大家讲。瞋恚没有断,念佛还发脾气,有没有这种人?有,我想很多同修都见过,念佛人发脾气,瞋恚心没有断,有嫉妒、有障碍、有火爆脾气,这我们才完全明了了。它一百个果报,最后一个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我们用《金刚经》这个话来说,就能够看到相应的地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所知障,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开悟,所以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你看《金刚经》上,法比喻作过渡的船一样,它有用,帮助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到了那边,法要舍掉,不舍你得不到,所以法要舍。可是在净土宗,净土宗叫带业往生,法没有舍,也能够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地位不高。如果把法舍掉,舍掉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不过净宗真的是得阿弥陀佛无比殊胜的加持,不管你是哪一个品位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不可思议!这叫难信之法。我们要深信不疑,阿弥陀佛哪有说假话的道理!所以我们相信,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你要知道,贪瞋痴慢疑都要舍掉,最好在这个世间我们得到清净心,这三种修行功夫里最下一等的是清净,中等的是平等,上等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用净土宗的名词,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就是清净心,功夫成片。只要我们能做到功夫成片,往生是自在的去,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没有罣碍。关键是放得下,放不下不行,要彻底放下。所以这个痴是很难断的,贪虽然很猛利,贪还容易断,痴是非常难断,所谓藕断丝连。这个地方,这是把「无明贪瞋皆永无」,这是第一个是说到痴,这是痴的异名。

《大乘义章》里面有几句话解释说,「痴闇之心」,这一句里头含着很深的意思。什么叫痴暗的心?大乘教里佛给我们说的有,「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也不是我们想象当中,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那个里头的一念。如果我们弹指弹得很快,我想我能弹四次,一秒钟,我相信有人比我更快的,可以弹到五次。如果弹到五次,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一千六百兆,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你能感触得到吗?就是那一念,那一念就叫无明。就是那一念,佛经上讲的「一念不觉」,就是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这里头当中的一念,最初的一念。我们从一秒钟来观察这个现象,你就晓得这个现象已经生灭一千六百兆,一秒钟。这个现象被现在量子科学家发现了,我们真是存非常感激的心。他们发现了之后,为我们说明这些物质现象,我们再拿佛经来对照就更清楚了,真的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回事情。

这个发现,就是法相宗里面讲的阿赖耶。你看佛经上说的,这是相宗经典,《华严经》是相宗经典,六经之一。一念不觉,这个无明就是阿赖耶出现了,这一念不觉是什么?是阿赖耶的业相。业是什么?业就是振动,我们今天讲的波动现象、频率,非常微细,非常快速,它太快了,这个现象就叫阿赖耶。阿赖耶同时具足转相跟境界相,在一般唯识学家里面讲四分,心心所四分,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每一个心心所都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心心所它有精神现象,它也有物质现象。大乘经教里面佛常讲的五蕴,诸位常常念《心经》《心经》头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就是基本的五蕴,这个东西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从这个东西生起整个宇宙万事万法,都离不开五蕴。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因为一切万法是五蕴构成的,五蕴里面受想行识就是见分,物质现象就是相分,它的业相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不一样,证自证分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它能够照见,照见什么?照见阿赖耶的三细相,要是没有这个智慧,阿赖耶的三细相谁知道?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照见。明心见性的人就看到,就发现这个无明,这是所有一切烦恼的病根。

「痴闇之心,体无慧明」,他迷了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他迷了。所以迷了之后,把自性里面的见闻觉知这四德转变成受想行识,色根本就没有,就是物质现象根本就没有。科学家、量子学家说的,他们根本不承认这个世间会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这对,正确的,这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那完全是虚幻的,是什么?意念累积连续的一个现象,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所以科学现在速度再进展的话,我有理由相信,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后,佛教不再是宗教了,科学家会承认佛法是科学,高等科学,佛法是哲学,不再是宗教了,它跟宗教分开了。近代科学所研究的这个结论,跟大乘佛法就完全相应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它里头讲什么东西?我是把它分为五大类: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这五大类都讲到究竟圆满,很不容易!我们是在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对这个宇宙万事万物、佛法里所分的所谓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是佛法,这叫学佛。真正通达明了,这学佛。通达明了,那就在眼前摆这个现象,就告诉你,没有生死这桩事情,生死是假的;再告诉你,生命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大乘法里面讲的大般涅槃,所以佛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点都不假,只是我们现在迷了,胡涂佛,真的是佛,是迷而不觉。诸佛菩萨很慈悲,他来引导我们,让我们破迷开悟,回归到自觉,不就成佛了吗?你本来是佛,现在又想去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然后才晓得佛法无比的殊胜。

「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本来的体,你看「自性清净圆明体」,那个明就是智慧,现在变成智慧没有了。这就是什么?你有烦恼障碍住了,一念不觉就是烦恼,这叫无明烦恼,这是烦恼最深的一个层次,你的智能变成烦恼了。所以烦恼即菩提,烦恼跟智慧是同一个体,觉悟的时候叫智慧,迷的时候叫烦恼,你能把念头转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你就觉悟了。所以叫它做无明,无明再加上贪瞋,这叫三毒。如果再加上慢、疑,傲慢,疑惑、怀疑,那就叫五毒。我常常跟大家讲五毒,五毒里面的怀疑,不是普通的怀疑,对佛法的怀疑,对圣教的怀疑,对经典的怀疑,对修行证果的怀疑,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你要有这种疑问在心里面,你这一生没指望,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非常困难,为什么?你会问,极乐世界真有吗?真有个阿弥陀佛吗?你打上这个问号,极乐世界就去不了。但是你阿赖耶识里下了种子,来生后世继续再干,这一生不成功,成绩还有,还累积在这里,不够就是了,你不及格。你必须把这五种烦恼统统断掉,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我们这一生成就就有分。

话讲得容易,做起来真难!但是有人做到了,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这得认真去思惟,别人做得到,我也能做到。实在讲,做不到是你不肯干,你对这个世间有贪恋,你把这个世间看的是真实,关键就在此地。这个什么?这就叫迷,这叫没有智慧,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假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把六道轮回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这个梦,梦就是无明,真的是一场梦,醒过来之后,这梦就没有了,六道就不见了。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放下什么?放下见思烦恼,六道就没有了。见思烦恼里面的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样东西放下,心地清净,清净心得到,六道就没有了,醒过来了。醒过来的世界是什么?四圣法界,你看到了,声闻、缘觉、菩萨、佛,就在你眼前,你换了境界,好!

六道是秽土,染污,今天讲的是严重的染污。四圣法界是净土,这个里头完全没染污,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但是它还是个梦,还不是真的,所以我们如果能把尘沙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是分别,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分别了,不但没有执着,分别都没有,那你是菩萨。四圣法界是四法界,你就升到上面两层,下面两层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升级了,从小乘升到大乘。那个佛不是真佛,真佛、假佛以什么为界限来分别?就是用心,你用真心,你就是真佛;你还是用阿赖耶,你就是假佛,你不是真佛。所以四圣法界里面的佛,他还是用阿赖耶,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能转识成智,他只是把分别、执着放下了,肯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以他心清净,他的心清净平等,但是没有觉。必须要把无明放下,无明是什么?就是念头,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是非常微细,刚才跟诸位说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这个生灭只要一个断掉就行了,一个断掉全都断掉了。这一个要是放下,十法界没有了,所以十法界也是梦,梦里明明有六趣,再提升是梦里明明没有十法界,醒过来十法界就没有了。

真的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世界?一真法界现前,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说真的?永恒不变。十法界里头都有变化,所以它是无常。实报庄严土是真常,它不会变。《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都是实报土,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可以说是,它虽然是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但是那里面的状况几乎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这是很特别的一个地方,十方诸佛剎土里面都没有,它很特殊。所以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你说这个多殊胜!那你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个世间,这世间多苦,你还会留恋吗?到极乐世界去,愈早愈好,早去一天你少受一天罪,晚去一天多受一天罪。所以真的学佛人,念念不舍阿弥陀佛,念念念着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忆是心里常常想着,念是心里常常念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在我们这个世间你会见到阿弥陀佛,当来是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你不离阿弥陀佛,一直到你成佛,你说这个多殊胜。真想去,一个总的原则,你就真要放下。

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么多年来提倡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在戒里面特别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这对谁说的?对年轻人说的,你们要学佛,一定要扎根。六十岁以上的,另外一个说法,那个扎根可以不必学了,你就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我没有根?根在阿弥陀佛里头,你想一想,你那个心已经变成阿弥陀佛了,行为也是阿弥陀佛,你还会犯过失吗?不会犯过失了。这个在佛法里叫道共戒,一心念佛是道,阿弥陀佛的道,这个里头一切戒律都圆圆满满具足在里头。那你要问,我现在才三十岁,我一心念佛行不行?你要真一心念佛也行。你看前几年,深圳黄忠昌居士,好像三十一、二岁,他就一心念佛,你看就一部《无量寿经》,每天念一遍《无量寿经》,佛号不间断,他做实验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三年。因为看到《往生传》,看到《净土圣贤录》,很多人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他们来问我,是不是他们寿命三年都到了,往生了?我说这个讲不通,哪有那么巧?一个、二个可以说,几乎占一半的人数,这个话讲不通。那是什么原因?他念佛功夫成熟了,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他就自在往生,还有寿命不要了,他就走了。所以黄忠昌就做个实验,向小莉居士护持他,他闭关,求三年功夫成片,自在往生。他念到二年十个月,还差二个月,预知时至,走了。他《弟子规》没学过,《感应篇》《十善业》都没学过,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戒律都包括在其中。一心念佛,所有的三昧、禅定也包括在其中,这一句佛号统统都圆满了。这是很近的时间,做给我们看的。所以你真正下决心求生西方净土的时候,你就不必了。

我们还要住在这个世间,那就要把佛法兴旺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做出榜样。所谓说弘护,发心弘护正法的,一定要守规矩,要落实三个根,要把《妄尽还源观》的四德做出来,「随缘妙用」,那是什么境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随缘妙用。行为世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所有学佛人最好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得做出来,你才能够住持正法,你才能够弘法利生,你不做出来怎么行?「柔和质直」很重要,不能有一点点傲慢的习气,世间法都不许可,那佛法怎么行?世法里头,孔子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你就完了,带一丝毫骄慢、嫉妒那个念头,你的功德完全毁掉,这不能不知道。你看哪一尊佛菩萨不谦虚?哪一尊佛菩萨有傲慢的习气?没有,一个都找不到。前面我们曾经讲过金山活佛的故事,现在这个书从台湾好像来了一些,寄了我听说是二百本还是三百本,寄过来了。这个人真正了不起!我们修行人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

金山活佛是金山寺的,就是南京金山寺,他的法号叫妙善。过去普陀山的方丈也叫妙善,名字相同,不是一个人,他比普陀山这个妙善更早,抗战期间他往生的,往生的时候也是八十多岁。这一个出家人,形象很像济公,《济公传》里描写的济公,确实很像,真有神通。一生真的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里面一套小褂裤,外面一件长褂,其它就没有了。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他就那么一套衣服,穿一辈子。领子那个肮脏都是积得很厚的油垢,因为他不洗,他也不洗澡,一生都没有洗过澡,身上放莲花香气。他那个领子你闻闻,你身上病都好了,你闻一下就好了,他有这个本事。不要钱,供养他的钱,以前还有硬币,铜板、硬币,你供养他,他吃掉;供养他钞票,他也吃掉,当面吃给你看,吃掉了。地上看到破铜烂铁,他都捡来吃。给诸位说,在家居士对他很服,都称他「活佛」,见到他都给他顶礼;他老人家跪下来也顶礼,还礼。人家说:不可以、不可以。你们都是菩萨,都是活菩萨。为什么这么做法?教出家人不要傲慢,不要自大,以为这一出家就了不起。他带头,代我们出家人给居士磕头,你看看,不得了!我们不知道忏悔,他代我们忏悔。我们看了之后,应当任何地方要谦虚,这就是《还源观》上第三种德,「柔和质直」,心地真诚,态度柔和,没有傲慢习气。最后一条「代众生苦」,学佛干什么?代替一切众生苦难。你真正去教他,教他要用身教,身行言教,身要做不到,那个言没人听你的,没人相信你。这些都是真正修行人,做出好榜样来给我们看。所以三毒要拔除,我们的修行初步功夫成就了,这是见思烦恼。果位是什么?果位是阿罗汉。在我们这个经的经题上,就是清净心,他得清净心了,阿罗汉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菩萨得平等心,尘沙烦恼断了;佛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用一个觉字,清净平等觉。

「由于智慧到彼岸」,小乘也算是到彼岸,经教里面佛说的,这个果位叫偏真涅槃,大乘菩萨所证的叫大般涅槃、叫究竟涅槃。这也叫涅槃,阿罗汉所证的也叫涅槃,叫偏真涅槃。真是什么?真空,万法皆空,他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不再执着了,一切都放下了。「并因三昧之力」,这一句很重要,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这个后头有,这三昧,下面一行。「正定」,拣别不是邪定,为什么?世间法里有修禅定,四禅八定,这不是正定,为什么?他出不了六道轮回。正定是以能超越六道轮回,以这个为标准,那是正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虽然得这个定,定功还会失掉。他定的时间虽然很长,时间到了会失掉,失掉之后,你的烦恼习气统统现行,所以又会堕落。所以佛法讲这个「正」字非常重要,在招牌里头正字招牌,这个不可以不知道的,这正定。也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说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五种受,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都不正常的。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舍受,舍受是很好的,但时间很短,它不长,它一会儿又冒出来,苦乐忧喜它又出来了,所以它不长。如果永远保持,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那就叫正受,那就是正定。所以暂时、短暂的那个不算,那就算舍受。这是佛给我们说的,六道里头五种受,苦乐忧喜舍,不正常!离开这五种,那就正常,那才叫正受。「等持」,这个等持底下有解释,等是平等,我们讲到底下的时候再说。

我们接着看,智慧到彼岸,并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无,三惑俱尽」,三惑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这是什么?这叫阿罗汉,这是在佛法修证里面第一个,我们讲学位,第一个学位拿到。我常常是以学校学位来做比喻,佛陀是最高的学位,像学校的博士学位,菩萨是硕士学位,阿罗汉是学士学位,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你拿到了,阿罗汉拿到是最低的学位。条件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你才拿到这个。尘沙烦恼断了的时候,那学位就更高,那是菩萨。无明烦恼要是断了,那就成佛,那就拿到最高的学位。所以诸位要知道,阿罗汉只断见思,尘沙、无明没断。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常常学到的,《华严经》是讲菩萨,统统是菩萨。这个见思烦恼、尘沙、无明,都在十信位,从断见惑,这是见思惑,见思,见惑断了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就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我们知道小乘里面讲四果四向,那他拿到第一个果位,这是初信位的菩萨,等于小学一年级,你上学了,相当于小乘初果。二信位的菩萨,他所修的是二果向,方向的向,向着二果,没证到二果,在修学。到第三信位的菩萨就是二果,三信就是二果。四信是三果向,五信是三果,六信是四果向。七信位就是阿罗汉,就是四果阿罗汉,七信位。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你从《华严经》上这个十信位,你就看得很清楚。十信位这个佛,如果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到初住,初住就明心见性,是真佛了,不再用阿赖耶,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所以初住菩萨住在哪里?住在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实报土。等觉菩萨把最后一分无始无明习气断掉了,这个地方所讲的俱尽,无明俱尽,断掉了,那什么?妙觉位。妙觉位,实报土也没有了,他到哪里去?他到常寂光去了,回归自性。我常常在想,这是一个很大的循环,你看从迷失自性开始,变成阿赖耶,到最后到妙觉,又回归自性。这个大循环的时间是很长很长,没法子说出来的,是一个最大的一个循环,比宇宙的循环还要大,回归到原位。

《探玄记》里面讲三昧,「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这个等就是定慧平等,这个修禅定的人非常讲究,对他们来讲太重要了,定慧要不等,你心定不下来。慧要是多于定,你显得浮躁;定要多于慧,你的现象是昏沉,所以一定要定慧平等,你的心情才正常的,才是真正在定中的境界。这个我们从浅显的地方能够体会得到,我们不是修定,念佛堂念佛的时候有绕佛,绕了几圈之后就止静,止静的时候就出现了。止静是叫你坐下来,坐下来念佛,可是妄念很多,那个妄念多是什么?慧多过定,就是妄念多。有的人坐下来的时候没什么妄念,但是几分钟就打瞌睡,睡觉睡着了,打呼了,那是什么?那是定多过慧,会产生这个现象,功夫都不得力。所以一定要定慧平等,功夫才得力。所以这是在念佛堂,我们常常能看见这种现象。如果自己有这个现象,要懂得调理,妄念太多的时候,要把它定下来,心要专注,我们都用念佛,专注在佛号上,把杂念放下。如果是昏沉,定多过慧的话,昏沉,精神提不起来,你就起来,或者是绕佛,或者是拜佛,用这个方法来调理自己,让自己功夫能够得力。所以等持是这个意思,离沉浮,沉是昏沉,浮就是心浮气躁。定慧等,这叫等,等持。「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实实在在讲,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不知道这个世间是假的,虽然经上讲得很多,甚至于你自己也会讲,万法皆空,可是你心上就不空,你还在留恋,真正空了,你还有什么贪瞋痴慢?就没有了。万法皆空,好像是一个口号,不是真的。所以真正菩萨他知道,菩萨把这句话当真,决定不是假的,连修小乘须陀洹都知道,所以他真干,他真得受用。我们虽然晓得,没真干,不得受用,一定要真干。

「至于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贵若宝,故《大集经》中称之为宝王三昧,此处所指,应即此三昧也。」这个说得很有道理,你看看这个效果,「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贪瞋皆永无」,这什么地位?妙觉位,究竟佛果。我们通常说拿到佛,《无量寿经》上讲的这个觉字,成佛了。这一般讲法是说,圆教初住就是成佛了,真成佛,不是假成佛,为什么?他不用阿赖耶了。不用阿赖耶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佛的境界,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功夫。小功夫是不执着,中层的功夫不分别,上上乘的功夫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断了。无明习气要是断了,那就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断最后的一品无明习气,那个时候实报土也不见了。实报土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恒存在。你看他无明习气统统断尽的时候,这个境界就没有了,就不现前。所以世尊在大乘教里面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是相,没有说实报土除外,没有讲,当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也包含在其中。所以一切相都不可以执着,常常记住《金刚经》上这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心理的现象。心理的现象是念头,善念、恶念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念头不舍就有果报,就有吉凶祸福,有这种果报。念头如果一舍的话,果报没有了,真的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句。「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心里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生,我其它的都不想,那些都会消失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现前,这多好!世尊这句话是给我们做了保证。

可是你要记住,你天天想钱,前几天有个同学告诉我,他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说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在中国大陆。调查什么?一句话:「你在这一生当中,什么东西对你最重要?」就问这一句话。好像他调查了七千多个人,都说「钱」,钱最重要,这个调查很惊人!只有四个人没有说钱。你看七千多个人里头,只有四个人没有说钱是第一重要的,其它统统都是钱第一重要,父母、妻子都不重要,钱最重要。贪财!贪财的人到哪里去了?到饿鬼道去了,如果因为财又犯了杀盗淫妄,那就地狱道去了,自作自受。地狱、天堂是唯心所现,是你自己念头制造的,不是别的。你看人家问我们,在这个世间什么最重要?我们修净土的人讲,阿弥陀佛最重要,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统统舍掉,你决定生净土。你念佛人也说钱是最重要的,那好了,这念佛就念到鬼道去了,饿鬼道、地狱道去了,那就是灌顶法师讲得一点都不错。念佛的人还贪财,念佛的人还抱怨,那怎么行?那个极乐世界与你没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要不知道,不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想往生极乐世界就靠不住。真搞清楚、搞明白,该放下的,赶快放下,该抓住的,一定要抓住,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我要见阿弥陀佛,你肯定办得到,一点都不要怀疑。这个世间,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为什么?我要离开了,我再不管你们这些事情了,这样才自在,这个样子才会圆满。所以这个念佛三昧,真的是三昧中王。《大集经》讲得不错!叫宝王三昧,这个地方讲的,「惑尽过亡三昧力」,就是指念佛三昧。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记住佛说的话是真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修学,与各人根性不一样,有些法门我们学起来很容易,有些法门学起来很艰难,那我们要找什么?找最容易的,适合我们自己的根性。我们要不会选择,那就听释迦牟尼佛的话,释迦牟尼佛也是在《大集经》里头说的,他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戒律持好就能证阿罗汉果);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我们自己不会选择,释迦牟尼佛替我们选择,我们老老实实听话,就念佛,抓住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我们就不会走错路。可是虽然修念佛法门,弘护正法的人要有心量,对于佛法各个宗派我们都要全心全力帮助它,把它们复兴起来,为什么?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我帮助你复兴,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我出钱出力帮助你,我不修你的法门,我尊重你的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是佛传的,这个重要。不能说我修念佛法门,其它法门我不管了,这个不可以。遇到真正有修其它法门的,我们要全心全力协助他,希望大乘八个宗在这个时代都能够复兴,都能够发扬光大,普度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

末后这个「力」字,「惑尽过亡三昧力」,这个力字,「表以上种种盛德」,丰盛的功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无量无边殊胜的功德都是这个三昧力成就的,宝王三昧力。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这是究竟佛果,在等觉之上。「此六句愿文,以智慧为首,以宝王三昧及定慧等持为结,实有深意」。念老给我们点出来了,我们得有深深体会。换句话说,没有宝王三昧,没有真实智慧,就不能成就,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你认识了净宗法门,这个法门具足真实智慧,它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修宝王三昧。果然一心学佛,真正把万缘放下,黄忠昌是个好例子,二年十个月就成功了,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走了。火化留下的舍利,这个舍利现在供在深圳,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三转法轮,他在做作证转,给大家做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经文,下面也有两首半的偈颂: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这一首是如佛救苦。法藏比丘发这个大愿,我也能像佛一样,来救度苦难众生。下面一首: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这一首偈是希望自己将来度化众生,能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些愿在以后四十八愿里面统统成就了。末后两句: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是坚求,坚决的要求正觉,这个「正觉」就是佛道。坚决的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佛,为什么?成佛才能够如佛度众生,你自己不成佛,你怎么能度众生?怎样成佛?一心念佛,这一生当中就成佛。搞别的法门很难,要很长的时间;搞这个法门不难,念佛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那我们深信这当中,三年念佛成功,有不少人他没走,他为什么没走?这个地方与他有缘的众生多,他留下来教化众生。如果没有缘,他就走了。真正念到功夫成片,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就走,这叫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叫有缘?他住在这个世间讲经教学,有人相信他,有人能听得懂他所讲的,听懂了之后真正能够依教修行,这叫有缘。如果有这种缘分,他虽然得,我们讲最浅的功夫,最浅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他不能走;那得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说了,他一定要弘护正法。什么时候走?缘尽就走了。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跟他有缘的这批众生,他都帮忙了,都帮助他们、成就他们了,后面弘护的事情由他们来接替,世代相承,他就可以走了。这真正叫得大自在!对这个世间绝对没有任何留恋,完全是感应道交,有缘就是感,菩萨就应当应。

这个地方两首半偈子里面讲三桩事情,我们看下面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上之一段愿文」,就是前面这个十句,一段愿文,「求佛之觉他德」,前面是自利,这是觉他,利他德。「首四句」,如佛救苦,「表法藏比丘愿如过去无量一切诸佛,为一切有情之大导师,导引众生,离苦得乐,从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见;并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得无畏力。故曰: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我们先看这一段。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发这个愿,这个愿殊胜,为什么?希望自己自觉觉他都能跟佛一样,这个愿殊胜。我们想想,我们学佛发的是什么愿?跟他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读《六祖坛经》,看到六祖之所求,我们不敢想象!惠能到黄梅去见五祖忍和尚,五祖问他:你来想求什么?他的回答:我想求作佛。我相信五祖在一生当中接见多少人,从来也没有一个人在他面前说,我要来作佛,稀有难逢!他是想来作佛的,五祖真的帮助他成佛了,然后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心愿关系多大。现在一般人来学佛,在家的,你问他:你来求什么?升官发财,求佛保平安,不就是这些吗?没有一个是想我是要来求作佛的。出了家,你问他来求什么?那是学了些口头禅,弘法利生,弘护正法,他是不是真的兑现?没有,能够不搞名闻利养就不错了,所以真学佛不容易!真学佛是以佛为标准,我要学他,跟他一模一样。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这个样子,他真学,学得真像,就是没有用真心,还有起心动念。但是虽不是用真心,也很了不起,他分别执着断掉了,只有起心动念,所以也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跟他相比差远了,你不能不尊敬他。

批注里面注得好,「愿如过去无量一切诸佛」,这就说明了,一切菩萨最后成佛,成佛之后无不是救度一切世间苦难众生。苦难众生包括哪些人?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能转识成智,他还是苦,无明烦恼没破,见思、尘沙虽然断了,无明没断,他怎么不苦?还要诸佛帮助他,教他把最后一品无明破掉,这无明烦恼。「为一切有情之大导师」,在佛法里面,导师是对佛的称呼,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对佛尊敬的称呼,导师;还有一个名词叫大师,这是对佛的称呼。对菩萨都没有用,你看对菩萨称大士,没有称大师的。所以现在一般我们如果说是,人家不懂,尊敬你,你出家人,称你为大师,称你为大导师,你要告诉他,不能用这个称呼,用这个称呼是过分了,我们没有到这个程度,名实不相符,这不是尊敬,我们要给世间人做好榜样,不能够僭越。和尚可以称,和尚是印度话,意思呢?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是我们现在学校里头指导教授,你在学校里面读书是他亲自指导你的,所以叫亲教师。校长也是亲教师,他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你的整个课程计划他设计的,他聘请一些老师,代表他来执行的,所以他是亲教师,这个称呼不能随便称呼。一般的教授,现在学校叫教授,在佛法里叫阿阇黎,佛法阿阇黎就是现在学校里教授的称呼,他的德行、他的修养、他的学术,都可以做为我们的模范。所以阿阇黎翻成中国意思叫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就是他的道德、修养、学术可以教导我,可以指导我。

从种种称呼,诸位细心去观察,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没有这种称呼的。宗教里面称神,称上帝,称主,这在佛教里头全没有。佛教里面称佛、称菩萨,那是学位的名称。这个里面称大导师,那是职务上的称呼,这大导师是校长,是职务上的称呼;称阿阇黎是教授,都是职务上的称呼,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自己称为弟子、学生,中国古时候的弟子,就是现在人讲的学生。我们跟佛、跟菩萨,师生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现在的学生,我们跟菩萨前后同学,关系搞清楚,这伦理!所以菩萨都是我们的学长,这个要知道。称菩萨是称他的学位,关系是前后同学,是学长的关系。所以你要是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晓得,佛法是道地道地的教育,佛陀教育,跟宗教怎么样也连不上。现在把佛教搞成宗教、搞成迷信,那叫天大的冤枉!我们不能怪社会大众,怪我们佛门弟子,我们做得不好,我们自己没有搞清楚,自己把佛教变成宗教、变成迷信。这样学佛,那就是灌顶法师讲的,恐怕将来都要到三恶道去,怎么对得起老师?为一切有情的大导师,一切有情包括十法界。

「导引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苦是究竟苦,得乐得究竟乐,究竟苦是什么?苦的根在哪里?苦的根是无明,叫无明烦恼。尘沙烦恼是从无明烦恼生出来的,见思烦恼也是无明烦恼生出来的,所以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它要是断了,所有烦恼就断了,就没有了。回归自性是究竟乐,换句话说,实报庄严土都不是究竟乐,回到常寂光才叫究竟乐。帮助人得帮到底才行,大乘教里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完全随各人自己的意思。我们真想干,佛菩萨是真帮忙;我们不想干,他也不会来找我们。

「从迷得悟,出生死海」,这个生死,在佛法里面讲两种生死,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有形的,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一生从生到死,这是一段,这是大的;那小的,细分,从年头到年尾,这是一个生死;再给你细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昨天永远不再回来了;然后再给你分,前一个小时死了,这个小时生了,这都叫分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前一念灭了,这一念生了;这一念灭了,后一念生了,这都叫分段生死,所以叫无常!变易生死跟这个不是一个讲法,因为生死是苦,那变易也是苦。变易什么?我们不断在提升,像念书一样,你念一年级,一年级生了;一年级年念完,升二年级了,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个叫变易生死,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所以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变易生死,无始无明的习气渐渐的断,他渐渐往上提升,那叫变易。到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尽,那叫妙觉位,那就永远没有生死,变易生死也没有了。这个是佛经上两种生死的说法,我们要晓得,叫出生死海。入佛知见,证得像佛一样圆满的智慧德相,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完全证得。

「并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得无畏力」,这个无畏,四种无畏,力是十力,都是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实在讲,这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出他所证悟的境界,说了五句话,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用这三大类把整个宇宙里面全部包括,一样都不漏,不是属于智慧的,就是属于德能的;不是德能的,那就是相好的,统统概括了,本自具足。所以他有种种方便,有四无畏、十力。「故曰: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这是举个例子,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不能免的,一切众生都以这个为苦恼。

诸世间,能救一切诸世间,「诸世间者,浅言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世间」。这讲六道!欲是七情五欲,六道众生都有,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情;欲是欲望,财色名食睡叫五欲。六道众生有七情五欲,所以叫欲界,这很苦,是非常严重的烦恼。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七情五欲控制住,这用什么?修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这个禅定修成了,修到初禅,你就超越欲界。天有二十八层,最下面这是欲界六层天,这个六层天没有离开欲,愈往上这个欲愈淡薄。欲如果真正控制住,虽然没断,它不起作用了,你就不在欲界,你就生到色界去了,你证得初禅,定功达到初禅,你到初禅天去了;二禅,你就到二禅天去了;三禅、四禅。这四禅里头一共有十八层天,叫色界,里面有色身,有身体,有色身;有宫殿,有色,就是有物质现象,里头没有欲望,没有情绪,情绪化他那里没有,那边人很正常。如果再向上提升,叫四空定,向上提升,人没有身体了,没有身体当然也不需要居住的房屋,就更清净了,大概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灵界。他们居住在四空天,也有四层,四空定,是高级凡夫。这种境界,我们在《老子》里面看到,《老子》里有一句话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老子说:我最大的忧患是什么?有身体。有身体就有麻烦,没有身体多好!四空天没有身体。所以老子讲了这句话,不知道他是不是到了四空天?不到四空天,说这一句话。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有这个境界。所以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六道。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句话是《法华经》上讲的,这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什么?这个都有成住坏空,绝对不是永恒的,不是不变的。你的定功支持,让你到那个地方去,去往生,定有一定时间的,时间到了,定功失掉,你的烦恼又现行,现行之后你会随着业力又去投胎,依旧搞六道轮回,所以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麻烦。佛给我们讲,三界无安,譬如火宅,像这个房子你住在里面,房子起火了,你没法子逃出。「皆在生死海中」,这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故愿救度」,法藏菩萨发愿要救,特别是六道里头的苦难众生。「进言之,则地前诸位亦是世间,无明未尽,亦应度脱」。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地前是别教初地之前,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所以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初住,初住以前那就是十信位,《华严经》上十信位。十信位里头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无明未尽,他还是有苦恼,所以也得要去度他。证得初住以上,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也就是转八识成四智,才超越十法界,菩萨度众生要到这个境界。往上呢?往上无功用道,那没有办法,那就是时间慢慢的让这个无明习气自然淘汰掉,上头用不着力,所以也就没法子度了。度的时候究竟把他带领到实报庄严土,这个度众生就是到圆满了。到了圆教初住,他在实报土里面,那就是时间,时间长短也不一定,跟他的定功有关系。那它不障碍他,在十法界里头,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