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三集)  2011/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九十三面第三行,还从当中读起:

「故本经中,与会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德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利利他,无有穷尽之德。极乐大士遵行普贤之德,复教余土众生皆行普贤之道。」到这里是一段。菩萨十大愿王,在前面做了简单扼要的报告。这十愿它最殊胜之处是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不能不具足普贤十愿,要认真的修学,礼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众生」这两个字,它真实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是众缘,众缘和合。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的?诸佛如来众缘和合而生,菩萨也是众缘和合而生,声闻、缘觉,十法界依正庄严,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大乘,世出世间这些圣贤,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全是众缘和合而生。菩萨十愿要帮助这些众生圆成佛道,正如《华严经》上所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圆满具足菩萨十愿,菩萨十愿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众生里面有净有染,声闻缘觉这称净,六道里头依正庄严这是染,有善有恶,恶道众生确实有一些无恶不作,起心动念残害忠良,害好人。这些人有没有菩萨十愿?有。有,为什么还做坏事?因为他迷了,迷失了自性他才干坏事。世间人不知道,干坏事要报复他,这因果里头不饶他,真的,因果确实不饶他。佛菩萨呢?佛菩萨饶恕他,为什么?佛菩萨尊重他的本性,不在乎他的习性,道理在此地。为什么?本性是真的,永恒不变;习性是假的,有生有灭,千变万化。

原本是个好人,真如不守自性,被外面境界,这不良的境界所诱惑,烦恼起现行,贪瞋痴慢、名闻利养起来了,做尽了坏事,干的是消灭正法、消灭佛法、消灭传统圣人之法,他干这些事情。他做得很高明,表面上护持,实际上是残害。目的何在?唯我独尊,不能有人超过我的,超过我的我一定要把他消灭掉。这是什么心?罗剎心,修罗的行为,罗剎、修罗没有不堕阿鼻地狱的。他知不知道?知道。他在不在乎?不在乎。为什么?现在还没堕落,有一天这个乐就享受一天。明天堕落,明天还没到,他不着急,迷惑颠倒。时辰到了,堕落下去之后,后悔莫及了。那个时候他还是厚着脸皮来求你超度,在你面前忏悔认错,求你超度。要不要度他?应当度他,他可怜。他行善,六道里头三善道受报;他作恶,六道里头三恶道受报。这个事情只有真正菩萨看清楚,他是假菩萨,他不是真的,他不是真修行,不是真佛弟子,打着佛的招牌欺骗善良众生,残害弘护正法的这些人。这些人有,佛陀在世就有,提婆达多、六群比丘,佛身边的人。这是世尊无尽慈悲为我们示现。今天我们自己团体里头,有些用心不良的人,像提婆达多、六群比丘,来破坏道场,我们应当就要觉悟到,世尊已经表演给我们看了。

世尊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这个事情,这就值得我们学习了。佛菩萨决定是纯净纯善的心,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种奇耻大辱,菩萨没有退心,菩萨没有起一念怨恨心,所以世尊提前成佛了。他本来的排列是在贤劫千佛里面第五尊佛,他排列在第五,提前了,提前,提升了一个位次,在弥勒之前。弥勒本来是在前面,释迦牟尼佛在后面,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先成佛,弥勒菩萨在释迦之后。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要知道,这是诸佛如来表演示现给我们看的,当我们遇到大难现前的时候,必须得舍命,像歌利王来夺取你的身命,得舍命,也在所不惜,也不能破戒,也不可以丧失正念,这个重要。学佛,永远保持十愿,十愿整个合起来两个字「诚敬」,真诚恭敬。这两个字是核心,以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这是诸佛如来的真实弟子。果报是他自己受的,与我们不相干,我们总是以一味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我们在世间,所以诸位同学看经听讲要听清楚、要看明白,千万不要产生误会,决定不能有苟且的念头、有侥幸的念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佛大慈大悲,临终的时候示现来接引,有没有?有。自己一生都不相信佛法,最后像婆罗门女她的母亲、光目女她的家亲眷属,一生没有接触佛法,最后还一样往生。那你也可以侥幸,我可以不念佛,找一个有德行的人给我超度一下,我就往生了。能往生得了吗?不能。有德行的人来超度你往生,这一生没有学佛,过去生中学过,你的底子深厚,所以在阿赖耶里把你的种子引导出来。你如果阿赖耶里头没有种子,怎么知道没有种子?投机取巧的念头,侥幸成就的念头,这就说明你根本没有善根,你根本没有福德,佛来都帮不了你忙,所以佛不来。佛不是不帮助你,来了没有用,你业障太重,你那个业没有消掉,佛怎么来?所以这个道理很深很深,我们看到了能生信心,但是不能学习,你要学习就错了。我们不知道这个人过去生中的状况,佛菩萨知道,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干些什么。这一世遇缘不好,但是从前底子深厚。

就如同我们过去在汤池做的实验,汤池小镇,我们用《弟子规》来教导,这个小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不到四个月就成功了。这是什么?这个小镇的众生底子深厚。那个地方是过去桐城派的教区,几百年深厚的基础,现在丢掉一百年,不要紧,一引就起来了;换一个地区,三年未必能成就。我的家乡我了解,我十岁离开家乡,记事就很清楚,我们是住的农村,乡下,农村人学传统文化,不是念,老人做的榜样给小孩都看到了,根深蒂固。农村没有学校,没有念过书,有私塾,居民都懂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虽然做不到,也很差,但是还要往外面装个样子,怕丢人,口里面还都是古圣先贤,争名逐利在暗中,不敢表面化,这是我们能理解得到的。所以经过这六、七十年,底蕴还在,但是三、四个月人的天良就唤醒,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所以我们只有感激祖宗之德,三宝加持,居然做成功了。你叫我现在再去做,其它地方做,我没有把握。

同样一个道理,这一生没有学佛的人,胡小林的父亲一生不相信宗教。临走之前四个月,儿子学了传统文化,真正觉得惭愧,一生没有孝顺父母。父亲得病的时候,在病床边日夜照顾他父亲,尽孝!他父亲看到了,这才真正赞叹佛法、赞叹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好!把他儿子教得这么好。你说他父亲有没有善根?没有善根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儿子?所以,一生没接触佛法,临命终时,有同修帮助他求忏悔,送他到极乐世界。大家听了,我一生不相信佛没有关系,到临命终时还有人帮助我。你没那么大的福报,你没那么深厚的基础,你不要异想天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万个人当中没有一个。那怎么办?老老实实听经、念佛。你看黄念祖老居士,那是何等人物,他在往生前半年,万缘放下,每天十四万声佛号,这他老人家告诉我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胡小林父亲那个你学不到,为什么?你要有一个像胡小林那样的儿子,你就能学得到。如果你没有像胡小林那样尽孝的孝子你做不到,你哪有那么大的福分!这是祖宗有德,自己前世,无数世的修行,家里才出这么一个孝子,才感动真正修行人来帮助他、成就他,不是简单的事情。你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的母亲有那么好的女儿,你有没有?你要有可以,你没有那就没有法子了,就得靠自己。靠自己,要学黄念老居士,平常每天念佛号不能少过一万声,养成习惯,到自己生病的时候那就要加,加到五万,加到十万,你才真有把握。

所以,听经重要,听经重要在哪里?明白念佛的道理,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有什么好处?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打妄想了,你就会放下万缘。这一句佛号无上的至宝,宝中之宝,不可思议,一句名号具足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引导你回归极乐。「自利利他,无有穷尽之德」,这句话是真实的,一丝毫虚妄都没有。所以我们遇到困难、遇到障碍,怎么样?别打妄想,不要怨恨人,老老实实念佛,求生净土。众生没有福,该遭大难了,你念佛就生西方。如果你念佛真行还不走,换句话说,佛菩萨、祖宗要留你在这个世间救苦救难。这一句佛号就是自利利他,就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这我们总要懂,总要明白。我这一次跟诸位在一起学习《无量寿经》,我想我讲得已经够详细了,诸位真还有不明了的地方,你们就把问题写出来传真给我,我在讲经的时候回答大家。

「极乐大士遵行普贤之德」,特别是指凡圣同居土三辈九品,方便土、实报土也不例外。不过实报土里面的菩萨无功用行,跟十法界的修行完全不一样,十法界人修行有仪规,威仪有则,实报土里头没有了。为什么?实报土里面的众生,那是佛,他们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你们诸位想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还修什么?没法子修了,起心动念都断掉了。分别是从起心动念变出来的,执着是从分别变出来的,起心动念没有了,那分别执着全没有了,所以他就是如如法身佛。他的性德里头圆满具足十大愿王,愿愿都圆满,愿愿都遍摄一切法。任何一愿,比方礼敬,它圆满含摄下面九法;说普皆回向,这一愿也圆满含摄上面的九法,法法如此,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到法身菩萨才圆满。方便土四圣法界,同居土六道众生,这个里头有仪规,就是有修、有行、有证,统统都有,他有分别、有执着;在报土里面统统没有了,这些现象都没有。所以无不是行普贤之道,普贤是圆满称性,普贤之道是圆满证得。

后面还有一段,「如是极乐大士,被弘誓铠,入生死海」,这句话是讲极乐世界哪些人?给诸位说,它所讲的是方便土、同居土,不是实报土。实报土用不着被弘誓铠,也用不着入生死海,他出入都没有了。这个要知道,出入都没有,这叫真的入。有出有入,没入;出入没有了,真入。所以,他们完全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自己没意思。谁的意思?对方的意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上说的,自己没有意思。自己还有一点点意思在,那是同居跟方便土有,为什么?他们还是没有见到真性,还是用阿赖耶。我们就了解,被弘誓铠,入生死海,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土、同居土的菩萨们。他们教化众生的能力几乎跟实报土没有两样,那是什么原因?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不是他自己修成的,是佛力加持的。当然他也在修,他真正修成了,他就入实报土,他就离开方便土,那是他自己真正修成的力量。佛力加持的,这底下两层,就是方便土跟同居土,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也就在这两土,跟十方世界完全不相同。

「虽生他方世界,或现身秽土」,秽土是六道,在六道里面现身,「因有弥陀愿力加持」,这个愿力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加持,他起的作用跟阿弥陀佛很相似,差不多,你说这多殊胜,「永离恶趣」,虽然到恶道来了,这个恶道是指六道,或者是指三恶道,他在六道离六道,在三途离三途。他在三途里面示现,譬如在地狱,示现地狱身,示现地狱相,造罪孽的人在地狱是真受苦,他在那里演戏,在表演,不是真受苦。他是表演,他不是真受,因为什么?他没有这个业。他表演还表演得很逼真,像舞台表演一样很逼真,他真的没有恶道,他住在哪里?他永远住在报土里头。极乐同居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他们所受的乐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这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平等待遇,实报庄严土的平等待遇。

「各各随其意乐」,这个其是众生,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就是随其意乐;「应所知量」,那就是或者为他说法,或者是示现在听法,或是示现神通。「随意修习,悉皆圆满」,随意是没有起心动念,完全随顺众生的意念。众生造恶,造恶也随他造恶,随顺他造恶,希望他的恶赶快成就,为什么?赶快把它报掉。他那个苦要痛苦十年,你能把十年痛苦叫他一年就受掉,所谓长痛不如短痛,这都是菩萨慈悲。你看到菩萨好狠心,其实菩萨很慈悲,让你这报掉之后,后面就乐了。所以这不是普通菩萨,这是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普通人要做的时候,你得要遭恶报。普通人怎么办法?普通人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我们,是这个意思。对弥陀要真信、要切愿,真信切愿你才能得佛力加持,违背自性是决定得不到佛力加持的。有加持,魔王加持你,罗剎加持你,就是成就你的恶业,早一天把你送到地狱去。等你地狱的业消干净了,你再出来,佛菩萨再救你,再帮助你。

「众生受教,亦皆至心信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从这一句经文我们就明白了,佛门里有一句谚语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哪些人是无缘之人?跟佛不是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就是无缘。佛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心,要跟佛心同心同愿。佛的德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佛德。佛的智慧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的究竟圆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真的,不是假的,不真干不行。所以你看看,凡是众生受佛教诲的人,他都能至心信乐。接受佛陀教诲的时候不是至心,什么心?自私自利的心、名闻利养的心、嫉妒傲慢的心,那他没有受教,没有接受,他对佛法不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他没有得到,佛门常讲法喜充满,他法喜没得到,此地信乐是法喜,他没得到。他喜欢什么?喜欢世间名闻利养,喜欢沽名钓誉,喜欢别人恭维他、尊敬他,他喜欢这些,这完全是六道里头轮回心,他造轮回业。我们自己要好好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赶紧要改过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要没有,很好。要记住,千万不能有。

下面这一句,这是修学佛法终极的目标、真实的目标,「求生净土」,这个心要念念放在心上。什么时候求生净土?今天求生净土,不要等明天,不要等明年。你求生净土的心是真心,今天佛没有来接引你,佛就说你还有一天使命,你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一年没有来接引你,你这一年你要帮助众生。我们念念盼望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时候到了阿弥陀佛决定来,一点都不怀疑。功夫在哪里?下面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给诸位说,十大愿王就是菩提心。修学的目标就是经题上末后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我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平等觉?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虽修,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没有什么染污?没有自私自利的染污,没有名闻利养的染污,没有贪瞋痴慢的染污,没有烦恼习气的染污,这叫清净心。清净心再提升,平等心,平等是没有高下;换句话说,嫉妒、傲慢、瞋恚完全没有了,平等心现前,跟一切众生平等,跟诸佛如来平等,跟恶道众生也平等,为什么?都是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现在用电视,就像电视的屏幕一样,里面的色身再多、再复杂,屏幕一丝毫没有染着。所以,屏幕给我们示现的就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要跟屏幕一样,这个世间五花八门都在我们的周围,一丝毫不染,这真功夫!不是不接触,接触而不染着,这个就是诸佛菩萨的本事。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叫一向专念。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继续看下面这一章。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这一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底下一愿我们也把它念完。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

这一句就是一愿,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这两愿: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他要没有做到的话,他就不成佛。他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这两愿他也兑现了。

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在早年,我学习《大经解》,给《大经解》做了个科判,这一章的科题是「庄严妙乐」,西方极乐世界妙乐,三十七、三十八,下面三十九也都是属于庄严妙乐愿。我们先看这一章,看念老的批注。「右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饮食衣服,见《宋译》,五种原译本的《宋译》「种种供具,见《唐译》「又《汉译》第二十三愿曰:我国诸菩萨欲饭时」,这个欲是你想吃饭的时候,「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极乐世界多好!哪像我们现在厨房这么麻烦,想吃饭,大家都在那里忙,忙了半天,味道还不合口味。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厨房,你想吃饭的时候,钵就是餐具,我们今天用的碗,这是餐具,这餐具自然就摆在你面前了。饭桌,桌上的餐具摆在面前,而且每个菜碗里、饭碗里百味饭食。百味是形容词,什么人吃饭有一百道菜,你们知道吗?过去的皇上。皇帝吃饭,每餐饭都是一百道菜,不能少的。御厨要替皇上准备的时候,每餐饭是一百道菜,那个菜碗都不大,就像小碟子一样。我虽然没见过,没见到那么完全,一百道,我见了差不多将近有一半。谁请我吃饭?过去驻澳大利亚的大使,武韬大使,我在北京,去看他,他请我吃晚饭。晚上我去的时候,客人只有我一个。上了多少菜?大概有四、五十道菜,每个菜就像小碟子一样,摆在面前。我就明了了,过去皇宫里皇上吃饭,每餐饭就是那个样子的。百味饮食是帝王的待遇,西方极乐世界吃饭的时候,你想吃的时候都是帝王待遇的,御厨里面配出来的餐饮。而且它是自然现前,它没有人工做的,你只要一念想到,它就摆在面前;吃完之后,连餐具、连餐桌都不见了,自然就没有了。这能讲得通吗?能,有科学证据。

科学家告诉我们,能跟质可以互相转变,科学家发明原子弹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把质量转变成能量,这是原子弹的原理。如何把能量变成物质?现在科学家做不到,知道一定是可以能做到的。能量在空中就取之不尽,就像变魔术一样,它能够变成真的东西摆在面前,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这里头其实透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质是能量变的,所以物质可以回归成能量,这个信息很重要。由此看起来,西方极乐世界的科学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每个人都可以用他的意念把能量变成物质。我需要的时候样样都有,不需要的时候空空如也,你看多干净利落。你居住这个环境一尘不染,要什么有什么,来了几个客人,要几个椅子,椅子就来了;客人走了,椅子没有了,空空的。极乐世界人的生活环境!我们在这个世间受苦受难,旅行的时候还要带一大堆包袱,自己背不动还请别人扛着,你说你麻不麻烦人!那我们晓得,极乐世界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旅行,他什么都不要带,应有尽有。这个地方得赶快去,不要留恋在这个娑婆世界活受罪,理、事我们都要懂得。

下面说《吴译》《吴译》是康僧铠的本子,第十四愿跟这个相同。「又《魏译》第三十八愿曰: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前面是讲吃的,你需要饮食,这里就需要穿的,不需要裁缝,不需要去购物,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商店,也没有餐馆,也没有百货公司,要想什么东西,东西就来了,自然就来了。你说想得衣服,随念即至,衣服已经穿在身上,如同佛所赞叹的应法妙服。应法怎么讲?恒顺众生。你在教化众生的时候,这个地区的众生他们是什么样的衣着、什么样的礼服,你跟他们穿的是一样的。这是妙!妙在什么?这衣服不需要裁缝,这就妙了,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这是讲衣服缝制,我们的衣服还需要量身体,还需要去选布料,挺麻烦。西方世界不但不需要裁缝,连洗濯都不要,为什么?他不需要,他衣服干净,一尘不染,永远不需要去洗衣服。我们今天讲换洗,西方世界没有换洗这个习惯。

不但是衣服,所有一切法它都没有改变,所以它叫一真法界。也就是说,那个世界只有心现,没有识变,它没识了。像法相宗上说的,极乐世界的居民,同居土烦恼没断,方便土断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断,只有实报土完全断干净了,转八识成四智,所以是只有心现没有识变。但是,它同居土跟方便土也没有识变,这个太殊胜,就是太不可思议了,这是弥陀本愿的加持,十方世界诸佛四土里头没有。一切诸佛剎土,上面两土是相同的,常寂光跟实报土是相同的,下面是方便土跟同居土是不一样,那是什么?那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变出来的,识变的。凡是识变的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读到这段经文,真正明了之后,对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你就产生向往之心,这个世界多好。

捣染是染色,我们衣服上的花纹很多染色的,是属于这一类的。浣濯是洗衣服,我们要换洗,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么多麻烦,都不需要。那么这一愿,末后说不取正觉,佛这个愿统统都兑现了,这是特别给凡圣同居土人讲的,为什么?四圣法界,那是天人,阿罗汉以上的,当然也不需要这些。他们禅悦为食,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也叫五欲,他统统断掉了。用什么来养身体?禅悦,谚语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那个欢喜,欢喜养身体,不需要外面这些饮食。只有凡圣同居土里面的欲界才要,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要,色界、无色界都不要了,何况是方便有余土,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他怎么会要有这些东西?

所以,这一愿完全是为带着有浓厚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习气,佛发的这个愿。你的习气没断不要紧,你还想到有吃东西,有,不缺乏,不缺乏吃的,你想穿的,也不缺乏穿的,吃的穿的全都有,你可放心了,弥陀想得周到。如果没有这一愿在此地,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经上所讲的,我们常说,你看极乐世界没有政府组织,没听说,极乐世界没有士农工商,那我们生活怎么办?我们会想到这个。没有农夫耕种,我们吃什么?没有这些工巧,我们用什么?没有商店,我们缺乏之后,东西从哪里来?极乐世界全没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变现自在,一切所需之物应念而现,只要你有念头,它就能现前。这就是科学里面所梦寐希求的,但是现在还不能出现,求不到,就是能与质的自在转变,极乐世界做到了。所以科学家想学高等科学,都要到极乐世界去留学,跟这个大科学家阿弥陀佛去跟他学习,你才能学到这个本事。

我们再看下文,「今经备集五译文义」,这五种原译本的文义,「结成此愿,名为衣食自至愿」,这是交代会集这个文字从哪里来的。「如《会疏》《魏译》曰:佛本何故兴此愿」,这说得好!《会疏》这是日本法师作的。佛为什么会有这一愿,兴起这一愿?「见或国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四时不宁处,一生疲贪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镬中杀无量蚕子,依之沉迷无涯,受苦无穷。」这是讲法界虚空界里确实有很多诸佛国土像我们地球一样,它这里所说的,地球人都有,为衣为食,人一生为什么?就为这个忙碌,苦不堪言。「四时不宁」,四时春夏秋冬,春天播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到农夫就知道他辛苦。一生疲于贪求,这句话里头含的内容就非常非常之多,贪财、贪名、贪利、贪权位,没有一样不贪。贪是所有一切烦恼罪孽的根源,所以烦恼里头把它列在第一个,第一个字。佛陀清楚,修行要想成功,头一个就要把它控制住。在这个娑婆世界得的这个肉身,虽然是假的,他必须在这世间活上几十年,他需要衣食住行,不能没有。佛菩萨教给我们,应该怎么办?适可而止,不能有贪心。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对这个问题他给我们表现的,因为佛陀是生在热带,生在热带生活就简单,它没有四季,它只有夏天,所以他三件衣服就够了,叫三衣一钵。钵是什么?钵是乞食的,盛饭的,饭菜汇合在一起,不需要再用一个菜碗,简单。住在哪里?住在树底下,找一棵大树,可以遮蔽风雨,树下一宿,过这样的生活。这是什么?这是人类最低的生活标准,一天吃一餐。那营养够吗?够了。

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我跟他的那一年,他老人家七十岁。我发现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好像他开始时候是三十几岁,一生没有改变。一餐吃得很少,那个时候我们年轻,他老人家七十岁,我三十一岁,我一餐比他一餐吃得多。我那个时候学佛已经有几年了,我二十六岁学佛的,二十六岁那年的年底,我记得大概是半年,我就把晚餐断掉,我一天吃两餐。很正常,年轻,每餐都要吃三碗饭。我一天吃两餐,我没有把中午那一餐再加两碗饭,没有,还是跟正常一样三碗饭。可是老师,李老师他那个小碗两碗就吃饱了,我两碗不行,一定要吃三碗。他一天生活费用,那个时候台湾钱两块钱,我一天费用一定要三块钱,他一个月伙食钱六十块,我一个月伙食要九十块。我看到他老人家吃一餐,我也就学他,我把早晨那一餐也断掉。我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向他报告,我说老师,我现在也一天吃一餐。他说,多久了?「八个月了。」他眼睛睁得好大,问我,身体状况怎么样?我说很正常。他桌子一拍,「你永远保持下去」。为什么?生活简单,需要少,你就不求人了,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个话是真的,乐在其中。

我那个时候得出一个心得,我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的运作要靠能量的补充,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可是人身体有消耗能量的,也有节省能源的,不一样。大概消耗能量的那种身体很多,那种机器很多,一天三餐都不够,还要吃点心,要补充,要不然他就没有精神了。我们观察李老师,李老师他的每天工作量大概是五个人的,所以他很忙碌,五个人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那么一点点。所以我就想,这能量消耗,消耗到哪里去?应当是妄念,胡思乱想,妄念消耗能量肯定是占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消耗在这上。所以人心地清净,他需要量就少。世尊当年在世,所有学生都日中一食,为什么?他妄想少,他每天去听经。除了听经,修禅定的修禅定,持咒的持咒,念佛的念佛,他没有杂念,所以他需要量就很少,一餐足够了,这么个道理。我向老师报告我的想法、看法,老师很赞成,他说一点都没错。告诉我,你看阿罗汉,阿罗汉的定功比一般人深,阿罗汉是一个星期吃一餐,他消耗少,补充一次他就可以用七天。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一个月只吃两顿。这就说明什么?心地愈清净、愈平等,维持身体的消耗量就愈少。

妄念多的人,你要叫他晚上不吃饭,他受不了,他会生病。所以这桩事情大家不要学,不要勉强,勉强你一定损害身体,你对不起你自己,对不起父母,那叫大不孝。必须妄念真的少了,欲望没有了,真正能够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的消耗量自然就少了,你就不需要那么多,这才是个正理。如果自己妄念还很多,习气还很重,你要不补充那就坏了。我三十三岁出家,出家之后两年受戒,我平常的生活都是一餐。受了戒之后,受戒期间当中那一个月,给诸位说,我开缘,我吃三餐。为什么?戒坛里生活很辛苦,我需要体力。别人发心,这受戒的时候一定要持午,晚上一餐不吃,吃两餐。过了二、三天,他不行了,他支持不了,晚上又开了,那叫开玩笑!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不要搞有面子好看,那就错了,不在乎这些,要在乎实质。我那个时候有很多杂事情我必须要做的、要用思考的,我消耗的能量比平常大,我不讲这些假面子。所以戒坛上的时候,我晚上一样吃东西。

可是受戒以后,就出来讲经。讲经很困难,寺庙里面不喜欢,寺庙里面喜欢经忏佛事,做法会,喜欢这个,这不是我出家的本意。我出家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所以我看经书,第一本,章嘉大师给我的,《释迦谱》《释迦方志》。老师告诉我,学佛你要认识释迦牟尼佛,这都是在没出家之前,二十六岁的时候。读了这些书,对释迦佛才真正认识。他是个王子,父亲是国王,聪明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过苦行僧的生活,参学十二年。当时印度是世界宗教之国,哲学的高峰,这里面的高僧,学派里面的大德,他统统亲近过了,学了十二年。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宗教或者是学派,没有不重视禅定的。佛门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实际上是婆罗门教的,释迦牟尼佛学过。四禅八定,在定中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这个界限没有了,他能看到二十八层天,他能看到阿鼻地狱。所以六道里面的状况一清二楚,他完全明白,这是当时宗教里面的修行人、一些专家学者都有这个能力。

可是我们想到,年轻的世尊又好学,肯定他还有不能满意的地方,我们能想象得到。六道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从什么原因发生的?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我肯定的相信释迦牟尼佛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所以学了十二年,没地方学了,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毕钵罗树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这个问题解决了。再一出定的时候,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示现成佛,不但六道的事情明白了,遍法界虚空界全明白了,开始教学。第一部讲什么经?第一部讲《华严经》。在什么地方讲的?在定中讲的,没人知道,别人看到他老人家在菩提树下入定。这个时间经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二七,一个是三七,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都有经本,也都有出处。换句话说,《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讲的,所以小乘人不承认。这部经讲完了,大龙菩萨,那是等觉菩萨,把这个经收藏在龙宫。六百年之后,龙树菩萨出现了,龙树是初地菩萨,大龙菩萨把他接引到龙宫,看到这部经典。看到之后,分量太大了,龙树菩萨为我们说出原文,释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讲《华严经》的原文,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六道里面的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受持,分量太大了,这大本的。还有中本的,中本分量也不是这个世间人所能够接受的。最后看小本,小本是什么?好像目录提要。像我们现在看《四库全书》,你看《四库全书》,在架子上你们都看到,一千五百册。小本是什么?小本是目录提要,前面的五册,前面五册目录提要。所以龙树菩萨将小本传到世间来,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华严经》,是整个《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十万偈,四十品。这就是世尊大彻大悟之后,他所看到的宇宙真相,给我们做报告,就这部经。

在中国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二十四岁开悟了,释迦牟尼佛是三十岁。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只说了五句话,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是讲了一部《华严经》,这两个开悟人所说的内容完全相同,不增不减,这就妙不可言。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部《华严经》,归纳起来就这五句话,惠能大师这五句话展开来,就是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人家问,《华严经》内容是什么?拿惠能大师的五句话应对就正确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大师只讲五句。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大乘佛法从这兴起,《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本意,佛希望一切众生各个回归自性,各个成佛。可是众生迷得太深,教学一定要分阶段,就好像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办研究所,用这个方法来教娑婆世界众生。所以出了定之后,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为他们讲《阿含》。以后学生愈来愈多,有一千二百多人,这是常随众,临时来参加的人我们相信不会少于常随众;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这个讲堂应该是三千人以上,这样的讲堂。阿含就是小学,十二年;方等是中学,八年;般若是大学,二十二年;法华是研究所,八年,总共四十九年,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行谊的状况。

他把生活减低到最低限度,托钵,解决吃的问题;穿衣,三衣。三衣到哪里去找?找人家穿旧的破衣服,丢掉不要了,把它捡起来,看到这布里头还可以用的,把它剪成方块缝起来。缝起来,当然布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就很难看,所以把它染色,染成咖啡色,所以叫染色衣,这衣称为袈裟。袈裟就是杂组的,组成的,混杂组成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所以衣叫袈裟。吃的饭也叫袈裟,为什么?每一家托钵的饭都不一样,混合在一起,袈裟就是混合的意思。过这样的生活。所以在这个世界,这种世间,这种世间在法界虚空界里头很多很多,人有衣食住行的这些习惯、这些习气,时间太久,印象太深了,常常他会想起,所以阿弥陀佛发这个愿。

这下面,不但是四时不安宁,天天忙碌,一生疲于贪求。底下一段说,「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这个「禾」是种植,用这个字来代表你所种植的五榖杂粮、蔬菜水果。你在种植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小虫丧生,这造业。「镬中」,镬是大鼎,就是我们讲的大锅。古时候这个锅下面有三个脚,三支脚,或者是四支,为什么?下面烧火。那时候锅,从前没有灶,最古的时候就是用三支脚撑起来,下面烧火,上面煮东西。这里举什么?煮蚕子,取丝,取蚕丝,用来做布料,你杀多少蚕子!这是举这一个例子来说。「依之沉迷无涯」,他依什么?依这种生活方式,生生世世,你跟众生结多少冤孽?所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受苦无穷,这是六道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事情。我们只讲六道里头的人道。「是故愿言」,因为这个缘故,佛才发愿,「我土圣众」,这个「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国土里面的圣众,「衣食住宅随意现前,着衣吃饭皆助道法也」,帮助你成就道业。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不是凡夫,你是圣人,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你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前面愿文里面我们读到「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样的等级?是跟实报土平等,这叫阿惟越致。实报土里菩萨还需要饮食吗?不需要了。还会起个念头我要穿衣服?也不需要了,他没有这个念头,这些分别执着、习气统统断干净,只有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不碍事。

下面是「种种供具者,花香、幢幡、宝盖、璎珞、卧具、天乐等等」,这是举几个例子。这是什么?菩萨常常去拜佛,到他方世界去闻法,去接受佛陀的教诲,你去的时候总要供养,供养就是我们现在讲,总得带一点礼物,不能空手去。这些礼物都不需要去购置,自然就在你手上,你就可以拿着去供佛。供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每天去听经、去学教,福慧双修,而且不是去供一尊佛,不是去听一种法。我们今天的修学,在娑婆世界,讲求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就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每一天还要去供佛、还要去闻法,他求的是什么?他所求的就是四弘誓愿里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他怎么个学法?他同时学无量法门。我们今天一时学一个法门,他同时学无量法门,怎么学法?分身。诸佛无量无边,他分身无量无边,每一个身去拜一尊佛,供养一尊佛,听他说法。听完之后回来回归到一身,那个福慧都在一身,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哪能比得上他!他一天就大圆满了,我们无量劫都不能圆满,他一天都圆满了。天天学,天天圆满,这还得了吗?

西方极乐世界了不起,其它的诸佛剎土里只有证得法身的人才有这个能力,西方世界不用证法身,带业往生的人也有这个能力。这是什么?这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我们能不感激阿弥陀佛吗?能不称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太伟大了,诸佛如来都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你要认识它,你不认识它,当面错过,那你就真错了。为什么这个法门能够教你一生成就,圆满成就?你锁定这个方向、这个目标,你才能够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习气统统放下。为什么?世出世间法没有比这个更殊胜,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保证我们一生成就,这还得了吗?

我们再看下文,「如是一切无量无边殊胜供养之具,皆随意即至,如愿供养。」这个「意」是自己的意思,其实自己并没有意思,完全是感应。众生有感,佛也是众生之一,十方如来有感,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他就应。佛感,他应是什么?是去修福、修慧。遍法界虚空界里面这些众生有感,就是十法界众生有感,那是去教化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看,应诸佛是求学,应众生是教化,上求下化,我们这叫真正明白了。向上是对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那里去求法,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剎土里面的十法界众生,跟他起感应道交是教化他们。成佛了,当上法身菩萨,每天是乐此不疲,真快乐,福慧双修,对众生布施福慧。

我们看底下还有一小段,「如《吴译》曰:欲得自然万种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养诸佛。《宋译》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是故云: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这一段经文说得好!我们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得大自在,得大圆满、大神通、大喜乐,都是这一愿成就的,这不学不行。欲得,这个「欲」是个虚字,极乐世界的菩萨,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还有欲吗?没有了。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不但欲没有了,习气都没有了,为什么此地还用个欲?刚才我们说到了,十方诸佛如来有感,这些菩萨就有应,跟佛的感应。去见佛一定有供养,这个供养自然现前,没有起心动念,自然现前。供佛、闻法、听教,听佛的教诲。

我以神力,这个「我」是阿弥陀佛,「神力」就是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让这些供养具自自然然到他方诸佛面前,你想见哪一尊佛,这供养具自然在空中就排列开,一一供养,不是一样,场面很壮观、很伟大。所以说,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这个「意」不是意识,这个意是什么?意是性德,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丝毫的念头起来,就是没有执着的念头,没有分别的念头,没有妄想的念头,这才叫自至。你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阿弥陀佛神力的加持。你看每个人到十方世界去拜佛,阿弥陀佛都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凡圣同居土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他哪里有这些供具?这些供具是实报土的菩萨有,不用阿弥陀佛加持,但是同居土、方便土必须弥陀威神加持才能办得到。阿弥陀佛没有丝毫嫉妒,没有丝毫傲慢,不是说你只能跟我学,不可以跟别人学,没有。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都开放了。那是什么样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圆满性德展现在现前。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