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九集)  2011/2/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二面,第四行「善护口业」,从这里看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我们从这里看起。「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就是这个六句。三业排列顺序跟一般经论上不一样,一般经论我们所读到的,都是身口意这样的排法,也就是「善护身业」摆在第一。佛在这个经上把「善护口业」排在第一,这个里面意思很深,我们不难体会。身语意造业,普贤菩萨忏悔偈说得很清楚,根是无始劫以来的贪瞋痴慢疑,这是根,这是因,造业的因。造业的缘呢?就是身语意。念老在此地为我们解释,他把意业摆在第一,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六句是三业清净,只要能善护,这善字太好了,三业清净。三业之中,确实意业是为主,这是首要的。意业是起心动念,有这个念头,口才有言语,身才有动作,所以意念非常重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前面就说得很好,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这是前面这四句,从「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有这种修行的真实功夫,所以他的心态端正,没有邪念,深契中道。

前面这两句,「了达真源」,了是明了,达是通达,没有障碍,真源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通达明了。一切法,在佛法里把它归纳为六个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现,相是所生所现;事、理,事是所变,理是能变,能变的是情识,所变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末后两个字就是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这六个字把所有一切法全都包括了。「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这一句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经上讲的三昧常寂,这是自性本定。「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在一切法里头自自然然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住实报土,他得的是法性身、法性土,跟十法界完全不一样。虽然应化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实际上他还是住报土。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应化在世间,经典上有记载,有人问佛,您老人家真正住在哪里?佛在打坐,就把一只腿放下来,脚尖按在地上,大众一看这个世界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上,不是草铺的。这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变魔术?不是的,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是住在报土。在我们这个世界呢?这是应化身,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那是应身。跟这些众生缘分深一点,帮助他们时间长一点,这用应身;如果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可以办完,十天半个月可以办完,都用化身,所谓应化在世间。他自己那个报土叫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不是假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是佛利他的事业。我们在此地就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够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我们就做不到。我们在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就是继续六道流转,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用什么方法深契中道,正定常寂,用什么方法?后面这六句就是我们的起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善护三业做起。念老给我们介绍,是把「善护意业」摆在第一,为什么?这里讲得很清楚,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把这个放在第一句。那我们就知道,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善护口业修起。不讥他过,最重要的,像惠能大师在《坛经》上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真正能不见世间过,你就不会造口业,不会再说别人过失了。世尊在这部经上说,也是劝导我们,看别人有过失,怎么个看法?佛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不能怪他。我们最大的麻烦,最大的困难,就是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这是我们一生修行不能成就主要的原因。修行人应该把这个看法颠倒过来,看到别人在做过失,我们怎么想?那是菩萨做给我看的,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这是什么人这样做法?给诸位说,《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是这个做法。五十三位善知识所表演的,这五十三个人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包括社会上不同的行业,善财童子参访都把他看作是佛菩萨。诸佛如来应化在我们面前,无论是现什么样的身相,心目当中他都是如来化身来教我的。不论他做的是善事是恶事,实际上他没有善恶,他是来表演给我看的。善的境界我有没有动心?动欢喜心,喜怒哀乐爱恶欲,动了喜,动了乐,动了爱,这都是烦恼。如果看到他是不善的,他在那里造恶,我们有没有发脾气、有没有怨恨?烦恼习气都从哪里断?在这里断,这个地方断是真断。怎样才把它断得尽?观法如化,这一切不是真的,这一切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都是佛经上的话。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见到自性,见性就成佛了。叫你别着相,你着相,你是凡夫,你不着相,你就见性。着相,相就产生障碍,见不了真性。所以在此地有一句叫深契中道,我们这日常生活当中就是缺这个,不但没有深契,根本就没有契入,境界小小一动,烦恼情绪马上发作,合自己意思的就狂欢、欢喜!不合自己的意思,立刻就要发脾气,就要责备别人,全错了!这样的修行,从早到晚无不是在造业,无不是在跟众生结怨。冤亲债主何其多,你念念都在跟人结怨。

这些与我们有缘的众生,里面也有智慧的,也有愚痴的,愚痴的怎么?怀恨,等待报复,这个麻烦就大了。有智慧的,他就算了,饶了你,不跟你计较,这个后头没有报复,他饶恕了你。有智慧的人,他就步步高升,他就饶恕你,他还感你恩,为什么?因为你这个缘让他提升境界,也就是他把你当作考试,经过这个考试,他及格,通过了,他上升了。他以他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你,为什么?你造作这个罪业,人家饶恕你,这是性罪,你本身是错误的,你还是要堕落,所以他把修学功德回向给你,你将来堕落在恶道,减少痛苦,这是他报恩。六道十法界里面的事很复杂,你要是不冷静细心观察,你看不到。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恍然大悟,这里头有没有过失?有过失。实际上没有过失,都是自己一念虚妄的执着造成的,与人不相干,与环境不相干,人事环境都不相干,到最后什么?古人这句话说绝了,「自作自受」。你不能怪任何人,完全是你自己的意念在作祟,你的念头千变万化,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以意业清净应该是放在第一,我们先要学清净心,先要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的不是真的(讲十法界包括六道)。为什么?它是识变的。相是心现的,没错,可是识把这些相扭曲了。相之体就是自性,四圣法界的相,体是自性,六道乃至于饿鬼、地狱、畜生的体,这个相,相之体还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染净,没有是非善恶。所以惠能大师见性头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就是见到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那些现象,它的性还是清净,一丝毫染着都没有。染着从哪里来的?染着从分别心来的,从执着心来的,特别是执着。你只要不执着,善恶、苦乐、染净全没有了。换句话说,它从烦恼生的,它不是从自性,自性里头完全没有。

菩萨,我们现在明白了,菩萨决定不会指责别人过失。「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意业不见众生过,所以口业里就没有责备别人过失的。也就是像《三字经》上第一句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能看到人本性本善没过失。所以要知道过失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我们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总是遇缘不同,你跟佛菩萨在一起你就成佛菩萨,你跟圣人在一起你就成圣人,你跟善人在一起你也变成善人,你跟恶人在一起你就变成恶人,就这么个道理。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教育就重要!我们学佛的人,我们天天跟佛在一起,佛在哪里?佛在经典里。佛的光明遍照,佛光在哪里?经典就是光明。你不相信,你念着它,你觉悟了,智慧现前了,这就是放光,它在引导你,把你自性的般若光明引发出来了。你天天读经,读了几十年,还没开悟,光没发出来,那什么原因?肯定你有问题,问题在你自己,不在经典。同样一部经典,为什么那个人念开悟了,我念不开悟?你去问问他怎么开悟的?人家会告诉你,秘诀是老实听话,经上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教我哪些不能做,我决定不做。真干,他真得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开悟,他得三昧,他得清净心,得平等心,觉就是开悟。他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没有白来,即使证小果,他也非常欢喜,为什么?这个身,身体,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这是什么?业报,业报来的。下一次再来呢?不是业报身,下一次再来是乘愿再来,不是凡夫了,佛菩萨乘愿再来!

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的人就有这个本事,刚刚往生的人就有这个本事。你真心求他,这个人是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真心求他,「你托个梦给我,现在你到极乐世界告诉我状况」,他真来。如果他往生了,瑞相都很好,你这样祈求,他没有梦的感应,他没有往生,他到别的道去了。因为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他有这个能力,一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他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有这个能力,有求必应。他是真往生假往生一下就明了了。这也是我们明了真正修行人,他是不是真的往生了。我们的意念,《还源观》上讲得好,三种周遍,我们念头才起,周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收到,收到一定会答应,会给你一个响应。但是他要是到别的其它道里面去了,那就不行。他要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有这个能力。我们应当明了,心地愈清净,感应力量愈强。有时候我们这个感的力量不强,为什么?太乱了,太杂了,这个里面夹杂很多妄念,让我们发出去的信息很模糊。所以前面读过的「止心一处」,这是此地讲的,这个很重要。心要清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十念感应就现前。

我们再接着往下面看,「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他」这个字里头,含义非常之广、非常之大!换句话说,除了自己以外全叫他,这一个字就包括了,你看包括的是有情无情、万事万物这一切法。下面四句要记住,「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这四句是什么?一切法皆是,一切没有过失,这要从哪里看?要从三种现象的本质上来看。像物质现象,像普朗克所说的,德国的量子物理学家,他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是意念。意念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频率非常之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在这个状况当中,你去找过失,找不到,才起就灭了。所以这个里头你找生灭找不到,生灭都找不到,哪来的什么染净善恶?全没有。这些意念累积起来才有这种现象,有染净现象,有善恶现象。但是你要晓得,它一个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

我们看这个相续,相续是假的,像看电影一样,假相。你要看幻灯片,一张一张的,看底片,一张一张,染净善恶全没有。凡夫看到银幕上的画面,佛菩萨看到它的本质,那一张一张幻灯片的本质,这个里头没有染净善恶,这个里面只有清净本然,一点没错。本自无染,清净本然,不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看到了,我们没看到。换句话说,我们看到是银幕上的现象,他看到是放映机上的底片。银幕上是假相,如果我们从这个地方理解了,肯定了,不怀疑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确实没有过失,这些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用一句话来解答,「法尔如是」,那就是它自然的,它就是这样的,肯定不可得,幻相,观法如幻。你看这个一切法,一切法是幻相。一切无过,这是幻相,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都是说一切法。无论从性上看,我们说比喻,无论你是从银幕上看,还是从放映机底片上看,全是一样的,这叫中道,这才是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没有过失,没有染污,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圆满成就。

「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什么意思?首楞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前面这一句话「本自圆成」,解释这句话的,实际它就是讲真如自性。一切法是现象,现象的根本是自性,离开自性没有现象。现象原本就是清净本然的,只要它离开识,离开八识五十一心所,它就是清净本然,你所看到的那就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现的是那个相。如果这里头夹杂进去妄想分别执着,它就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诸佛如来的报土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这个要知道,真的没有两样。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执着不一样,分别不一样,这么多的麻烦,这么多的纠纷从哪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离开分别执着,所有一切纠纷全都没有了,一切意相也没有了。

又如《圆觉》上说,「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这个非常非常不好懂。这句话什么意思?戒定慧的反面是淫怒痴,淫怒痴就是贪瞋痴,三毒,戒定慧是假的,淫怒痴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你有我,你有执着,那就真的有,那就不是梵行。戒定慧生人天善道,淫怒痴是三恶道,你不了解真相,你迷惑,它就真变成六道轮回。你如果了解它的真相,了解什么?了解你就不执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戒定慧不可得,淫怒痴也不可得。戒定慧是清净,淫怒痴是染污,统统不可得,自性清净心里头没这些东西。戒定慧从哪里来的?因为凡夫有贪瞋痴,所以佛才用戒定慧的方法来对治它。贪瞋痴没有了,病好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还执着戒定慧,又错了!这不是告诉你了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淫怒痴是非法,戒定慧是佛法,到那个境界,佛法没有了,回归自性。所以佛法你要善用它,经上比喻得很好,佛法是什么?像过河的船一样,你要过河一定要坐这个船,到彼岸,你上去,船不要了,你还背了个船,那你就上不了彼岸。所以它是个过渡的工具,因为佛法也是缘生的。缘是什么?因为世间人造业、行善这是缘,所以佛才有这些法,如果世间人没有这个缘,佛就没有这个法。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说得这么清楚。

念老这个地方这句话说得是非常好!我们多念几句,要把它记住。「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你要真正把这一句话听懂了,一切无过。下面三句就是它为什么无过,底下三句,戒定慧本自无染,淫怒痴本自无染;戒定慧清净本然,淫怒痴清净本然,统统归性,归到自性就好像全归到零,它不是一二三四,统统归零了,佛法深妙就是妙在此地,叫你统统回归自性,统统归零,归到那个起点,什么事都没有,完全化解。

「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诸法平等,诸法一味,你还有什么好批评的?这个事情就在现前。你觉悟是当下,你迷惑也是当下。凡夫成佛太简单了,当下一念觉悟,你就成佛了,一念迷惑,你就堕三恶道,就在一念,一念觉迷这么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念觉,要去念迷?会学、不会学,关键在此地。话说到此地,是不难。转境界确实不容易,问题在哪里?我们迷的时间太久,迷得太深,听到佛这些话,好像有一点懂,境界扭不过来。这也是事实,为什么?长时期受烦恼熏习,受佛法熏习的时间太短,所以它不起作用。古人讲这一句话那就有道理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净宗这个一门是第一方便,这一门是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你肯不肯用这个来熏习?就像谛闲老和尚教的,谛闲老和尚教别人,别人照这个方法做成功了,非常有效果。他自己还没做到!那是什么?缘不一样。锅漏匠做了三年,成功了。在世间没人瞧得起他,愚人,没有智慧,不认识字,老法师只传他一句这个佛号,教他念,一天到晚就在念这个,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他成功的秘诀,老实、听话、真干,三年成功了。我们肯不肯真干?真干,不会在他之下,三年成佛。他是真的成佛,佛来接引他走的,预知时至,三年的时间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照经上所讲的,你是真诚心,你是真放下了,关键在这一句。真放下了,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贪恋了,明天有没有吃,不管它,不想这些,这全放下了,一心念佛。经教里面告诉我们的时间是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你就会成就,这不是假的。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榜样,这是出家人,破戒的比丘,也是在僧团里面大家瞧不起他的,他的烦恼习气很重。他是什么力量鞭策他?他相信因果,他自己知道他做错事情,破戒不是不知道,他知道,他知道他将来决定堕地狱。怕地狱苦!地狱太苦了,去不得,所以死心塌地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茶水饮食都忘掉,就这一句佛号念下去。有那么大的决心,那么大的信心,相信我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有这么大的信心。三天三夜,阿弥陀佛真来了,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真是聪明,不胡涂,抓紧这个好机会,要求阿弥陀佛,我现在就去,我十年阳寿不要了。这个机会难得!他抓到了。阿弥陀佛就答应他,他说:好!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三天之后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不当时把他带走?阿弥陀佛要让他做一个影响众,现身说法给大家看。所以他把房门一打开,告诉大家,跟阿弥陀佛见面了,阿弥陀佛说三天之后来接我。全寺庙人都知道,没有人相信,这么一个不守规矩的出家人,造作恶业,关起门三天没有出来,就说是再过三天他能往生。好在三天不长,大家看着,看着三天之后你往不往生。三天之后,他恭恭敬敬礼请同参道友念佛送他往生。大家也欢喜,真能往生这难得!太难得了,大家都来送他。念佛不到一刻钟,古时候的一刻是我们现在的十五分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我了,我走了。他真走了,这大家相信了。所以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来接他,用他的身来表法,告诉大家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在《弥陀经》上给我们定的日期是七天,决定有感应,没有感应是你的心不诚。你念佛符合大势至菩萨跟你讲的标准,七天决定成就。善根利的一天就成就,中等善根三、四天,下根的人六、七天,没有不感应的。念佛三年往生的,这是一般平平常常的人,那就太多了。我们要把这些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了解透彻,没有一丝毫的疑惑,真的大灾难来了,决定往生。不要想到粮食,不要想这些东西,七天有一杯水就够了,七天七夜决定把阿弥陀佛念来,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不是迷信。所以说什么灾难,灾难与我不相干,再严重的灾难对我没事。你把灾难放在心上错了,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正确。心里头没有灾难,心里头没有恶人,心里头没有过失,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现身来度我的。他示现的是善法,来试试我还有没有贪恋的心?示现一切恶法,来试试我还有没有瞋恚心?善财童子就是这么成就的。善财童子心目当中,一切法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来帮助他成就他的,连妖魔鬼怪波旬都是诸佛如来,所以他一生成佛了。榜样在,典型在,我们还不相信,还要怀疑,那就是自己的业障太重了。

业障是重,这是不能否认的,什么东西能够化解?经教,就这一部《无量寿经》就够了,你一遍一遍的听。现在我们留的有光盘,听上十年,你心就定了,意也解了,心开意解,该放下的你真能放下,不假,你的大功就告成了。做错事情不怕,要知道忏悔,要知道回头。忏悔,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忏悔不是形式,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我知道我做错了,我把我的错误改正过来,这叫真忏悔。我不孝父母,我改过来,真的孝顺父母。父母不在了,心里头真有,念念不舍,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父母。为了度父母,我要认真念佛,求生净土。我生到净土之后,父母在任何一道,我都能看到,我都能收到信息,我有能力去帮助他,这是孝养父母。以孝心、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佛菩萨,佛菩萨是老师。我们今天对待老师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所以没感应。果然有真诚恭敬,那就像印光大师讲的一点不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用我们现在讲的这段经文是,你有一分契入;十分恭敬,你就有十分的契入;没有恭敬心,不能契入。

恭敬心样子是什么?能对父母恭敬,能对佛菩萨恭敬,你就能对一切众生恭敬,平等恭敬,一切平等。我对一切不恭敬,就是对佛不恭敬,就是对父母不恭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里头没有阶级的,没有分别的,它是一体的。一个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甚至于告诉你,对待冤亲债主,这个人毁谤我、羞辱我、陷害我,甚至于杀害我,我对他都恭敬,我对他没有怨恨,为什么?平等的。他对我做出这些行为,是他迷了本性。诸佛菩萨对一切法平等,是他觉悟,他明白事实真相。那我是要做个胡涂人,还是做个明白人?做明白人就学佛菩萨,做胡涂人就学他,学他就造业,还得感受六道轮回的果报。要是学佛菩萨?我们就能够平平安安的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天天亲近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你想,我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听什么经?各人喜爱不一样,你要是问我,我老实告诉你,我听《无量寿经》,我不听别的经,一门深入,永远一门,不改第二门。但是你要晓得,这一门它通一切法门,一经通一切法门都通,一个自性清净心所流出来的。

这一段把善护意业、善护口业都说出来了。下面一段「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三业里头,意业是主,身口是造作,在造作口是最容易的,所以世尊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把口放在前面,特别提醒我们,造业,口业造得最多,口业造得最重,不谨慎,大家都知道地狱里头有个拔舌地狱,拔舌地狱是专对口业的。所以排列顺序有很深的用意。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就是威仪、原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这个制是制止,对于一切的恶要把它禁止,这种法称之为律。譬如杀生,这是恶法,上面加个字「不」,这个不就是止,制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业,杀盗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口的四种恶口,上用一个「不」把它制止住。起心动念有三个不善的,贪、瞋、痴。不贪、不瞋、不痴,戒律里像这样的就称之为律,它是制止,不许可你造,不能造的。

罪过有两种,一种是性罪,杀盗淫妄,这种十恶,十恶是性罪。不学佛的人,没有受戒的人,没有受三皈五戒的人,他干了有没有罪?有罪,为什么?它是性罪,它本身就是罪。五戒里还有个酒,不饮酒,酒是叫遮罪,它不是性罪。换句话说,饮酒没有罪,为什么不能饮?喝醉怕你犯杀盗淫妄,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你喝醉也不会做杀盗淫妄,这个酒你就尽量喝吧!怕的是醉了之后,你把握不了自己,你自己做不了主,那你犯罪业了。所以它叫制,这个是遮罪,就是预防过失,它本身没有过失,防止过失,所以也加上去了。它的道理你一定要懂,你不懂,死在戒律里是错误的。佛是一个非常讲道理的人,非常可爱的人,他对人一丝毫不勉强,所以戒律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戒律,你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叫犯戒,什么叫做持戒,你要懂得,你不懂得,你没法子学习。戒有开缘。开,杀盗淫妄都有开,在什么情况之下?在利益一切众生之下,它就可以开。平常呢?平常没有这些特殊状况之下,你一定要遵守,那就不准开。

经上有一个故事,这是真的,好像是波斯匿王的妃子,皇后,持八关斋戒,这一天厨师做的东西不好吃,国王很生气,要把他处死刑,皇后知道这个厨师是好人,为了要救他,这一天八关斋戒就不持了,陪着国王,让国王开心,这是开戒,不是破戒,救了人。到第二天国王也后悔,昨天发脾气把厨师杀掉了,皇后说没有,他还在,非常欢喜。你看这个持戒多活泼!如果皇后没有这个举止,没有这种善巧方便,厨师真的被杀了。杀了,她也知道皇上会后悔,再找这样一个厨师不容易找到,一点点小过失,怎么过去就可以把人杀掉?所以持戒不懂开遮持犯,你就没有办法持戒,每一条戒都要讲清楚,什么状况之下有开缘,它不是死呆板的,就是说灵活运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妨碍。但是开戒决定是利益众生,善巧方便。

仪是仪则,跟我们中国讲的礼节意思相同。仪是守规矩,有礼,遵守礼节。《大乘义章》第十有这么一段话,「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这戒律的意思就说出来了,防止你作恶,制止你做不善的法,这个「非」是不善,佛这些教诲就称之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守住戒律的规范,决定不能够违背,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应该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叫律仪。小乘经里面的,小乘的戒律多半是制止,禁止我们作恶,大乘菩萨戒里面偏重在行善。所以小乘叫止持,大乘叫作持,叫你作,你不作你就犯戒。小乘戒多半是制止,禁止你杀生,你不杀生,杀生你就破戒了。

譬如大乘戒里头,菩萨不好当!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一样,你住在这个地方,距离你居住的地方四十里,四十里外有法师在那边讲经说法,你要不去听就犯戒了。四十里是什么?一天的来回,你走到那里去把经听完再回来,一天。如果说我们这个四十里,需要四个小时才走到,回来也四个小时,就听两个钟点经,十个小时。现在从时间算,不能从里数算,那如果你是坐飞机的话,四个小时飞过来,听一部经再回去,这是菩萨!你要不能这样做法,你就犯菩萨戒。所以菩萨讲作持,要求你要给众生做好样子,你样子做不好的话你就犯戒了。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戒难持。大乘的止持,就是不准你做的,是论心不论事,不在事相上,譬如杀生,事实上你没有杀,我恨他,我想杀他,就犯戒了;小乘这个不犯戒,小乘是有行动,结罪,起心动念不管。大乘戒是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比小乘难得多。

「又《行事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这律仪两个解释得也很清楚。通禁制止,也就是说,对于一切的恶事、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佛是完全把它禁止,这是律的意思。造作有相,这是仪。有相,这相是相好。「综上之意」,综合上面所讲的意思。「依止戒律」,我们讲依靠,依止是依靠的意思,以戒律为我们言行之依据,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必须依照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落实在我们身口意,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净戒,底下说什么叫三聚,这是戒律里有三大类。三大类,第一个就是「摄律仪戒」,所以它是三聚里的一种。譬如我们受持五戒、八戒(也叫八关斋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这些戒律都是属于叫律仪戒。第二类,「摄善法戒」,律仪戒里没有的,没有说到的,但是它是善法,菩萨一定是断恶修善。譬如吸烟,吸烟律仪戒里头没有,所以有人就说了,佛这个戒上没有说不吸烟,那更严重的,吸毒,鸦片烟、吗啡这些,戒律上没禁止,我们可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它那个不是善法,吸毒有害于健康,这不是好事情,虽然戒律里面没有,也要遵守,也不可以。这就是把戒律范围扩大,只要是一切善法,「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这个善法是利益自己的,对身心健康有益处的,佛虽然没有说,也要遵守。第三,「摄众生戒,又云」,还有一个名词叫「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饶是丰饶,益是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很大的利益,佛没有说,要不要做?要做。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人类的这个事情不能不做,你不做就违背佛陀的教诲,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就,往往会把事情做错了;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在行为上也要用智慧节制自己,所谓善巧方便。在家跟出家就不同,譬如今天社会的动乱,在家菩萨他可以去参政,出家菩萨决定不可以,这就不一样。出家菩萨怎样帮助社会?讲经教学,对社会展开劝化。佛门有例子,国家有灾难,你看佛经里头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国王发起礼请这些出家的大德来帮助社会化解灾难。用的什么方法?全国,经上讲「百位法师」,那个「百」不是一百个人,是圆满,今天讲全国。全国这些出家人严持戒律,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模范,讲经教学。这就是说,要出家人起来,身教言说,要讲经,要做出好榜样,针对社会的状况,佛菩萨在经典里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法。这个社会缺乏伦理的,跟大家讲孝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社会秩序混乱,要劝人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要遵守伦理道德,因果定律,用这个来劝导大家。

后人有很多误会,认为什么?国家有灾难,我们来做法会,诵经拜佛求佛菩萨保佑,这变成迷信了,真的是迷信。佛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没有说灾难来的时候,你们大家都要拜佛烧香磕头,佛菩萨保佑你化解灾难,没有说过。佛菩萨用什么方法保佑你?用教学,把道理讲清楚,灾难怎么发生的,如何化解灾难,跟科学家布莱登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教你断恶修善,教你改邪归正,教你端正心态,为什么?境随心转。我们人心变好了,山河大地灾难就没有了,它就跟着变好。人身体,心好了,身体就好。为什么?身是境界,身是随着念头转,你念头善,你身体没有一样不善。一个人天天想阿弥陀佛,天天想《无量寿经》,他身体怎么可能会变坏?哪有这种道理!如果这个人天天想的是杀盗淫妄、是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这个人肯定有病。你去检查,他身体一定有病。为什么?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他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你解决。这个方法现在大家承认这是科学,符合科学精神,他不是用迷信。迷信这种祈祷祈福,有没有效?有效,我讲过了,治标不治本,临时可以舒缓一下,不能治本。这个灾难轻一点,时间短一点,过几天你的毛病又发了,没治本,你的念头没转过来。要身体健康,一定要持戒修定;要地球健康,也要持戒修定。我们持戒修定就能影响地球,不但能影响地球,能影响太阳系,能影响银河系。

所以2012银河对齐这个说法,佛法是有方法化解的,端正心念,真的能影响银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问释迦牟尼佛,银河对齐我们能不能办?佛会点头,能。制心一处,真能解决问题。科学也发现了,集体意识的能量非常强大。那么我们就能在这个地方明了了,体会到了,仁王护国就是集体意识,能化解人为的灾难,能够化解自然的灾难。得懂理才行,佛法里头丝毫迷信都没有。超度为什么会有灵验?没有别的,就是集体意识。几个人在一起诵经,端正心念,以这种端正心念来对治这个问题,譬如这个人生病,针对他这个病,他的病就能舒缓,就能化解。但是病人要相信,相信就很快,不相信就很缓慢。不相信也有效果,效果减弱了。他要相信,能配合的话,那力量不可思议。不是没有理,一定把理讲清楚、讲明白,大家就相信了。「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