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0集)  2011/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三面,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上三是前面讲的三聚净戒,第一个是律仪戒。在律藏里面有文字记载的,世尊教导在家、出家的弟子必须要遵守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这里略举几种,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些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就属于律仪戒。还有些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戒律明文没有写,要不要守?要守,这就属于另外一类的,叫摄善法戒,培养自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佛虽然没说,我们听了佛的教诲,从这些原理原则来推想,恶,佛没有说,也应该要断;善,菩萨戒经里没有说,也要做,这对自己有利益的。第三个,饶益有情戒,是对一切大众的,有情、无情、天地鬼神,对他们有利益的,有很大利益的,这一定要做。摄善法是对自己,饶益有情是对众生。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世界跟从前不一样,变了,以前交通不发达,没有信息,所以人生活在地球上,活动的范围很有限,真的有所谓老死不相往来。我小时候,八十年以前,我们农村里确确实实有人一辈子在乡下,没进过城。城市距离我们乡下多远?中国里是华里二十五里路。用现在的话来说,用公里来讲不到十三公里,十三公里是二十六里,二十五里路,这么近的距离一生没进过城的。只是附近有个小镇,小镇大概也不过是二十户人家,有二、三个小店,卖东西的小店,那小镇,老死不相往来,他生活很单纯。正因为这个缘故,诸佛菩萨应众生之感现身来教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才有许许多多的圣贤出来,分散在各地教化众生,我们看宗教经典就能看到。他的大目标、大方向完全一致,他在善巧方便那各有不同,所以宗教你细心去观察叫大同小异,为什么有小异?就是因为没有信息、没有交通,一个人一生当中知识很有限。

现在不一样,现在交通发达,环绕地球一周,我环绕过一次两天,这在从前人无法想象的。信息发达,全世界拐拐角角出了一点事情,卫星、因特网一播放,全世界人都知道,所以今天地球成了地球村,这个比喻得很好。佛菩萨、圣贤人在今天推动教化,那就是全球是一家,族群是一家,诸国是一家,宗教是一家,文化是一家,现在要用一家的角度来观察,这就是对的、正确的。一家这个角度来看,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是今天必修的功课。今天世界社会动乱,地球的灾变频繁,佛弟子要是不顾,慈悲心何在?不能不顾。但是佛陀教诲的根本不能丢掉,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戒律、就是规矩。守住根本利益众生,真的利益;如果我们放弃根本,说饶益众生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教化众生,头一个身行,他自己做到,然后再教他、再化他。自己没有做到,怎么教化众生?今天大家了解了,我们必须大而化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地球上的人是我们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一家人,不是外人。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要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

我们就晓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佛,这三门功课要是没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成圣成贤?你怎么能学佛、学菩萨?这三样东西,你看看任何宗教经典里面统统有。我们从这个地方看,我才能够体会到,所有宗教从佛的角度上看,是佛菩萨应化的;从他们宗教角度来看,诸佛菩萨是真神的化身,都讲得通。多看一些宗教经典就晓得,佛菩萨在过去这个地区、这个不同文化,他怎么个教法,那个地区他又怎么个教法,我们一看就明白,知道佛陀的智慧在起作用的时候,善巧方便,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天我们依靠科学技术、便捷的交通跟信息,把地球统一了。技术上是统一了,伦理、道德、因果要统一,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人民才会过着真正幸福美满的一生。不管是哪一国人,不管是哪个族群的人,聚在一起就像兄弟姊妹一样,不分彼此,一家人。能不能做到?能,不是不能。只要大家重视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正重视教育,真正落实教育,真正依照教学去做,社会会安定,地球会美好,这些灾变统统都能够化解。所以饶益有情戒要从我做起,从我们这个团体做起。

僧团决定是六和敬,没有六和敬这个地方不是僧团,是假的不是真的。僧团不修六和敬,僧团里头每个成员,无论在家、出家都是佛菩萨的罪人。我没有得罪佛菩萨,僧团里头不团结,就是得罪佛菩萨,就是破坏僧团,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是什么?五逆罪最后的一条。五逆第一个是杀父亲,第二个杀母亲,第三个是杀阿罗汉,第四个出佛身血,第五个破和合僧。不守规矩就是破和合僧。在家居士的根本戒是十善业道,出家根本的戒律是沙弥律仪,这是最低的,没有做到,你就是破和合僧,你将来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无间地狱。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家十善做不到,出家沙弥律仪做不到?这桩事情,我们探讨了十几年,总有二十多年,终于我们把这个根找出来。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我们的根疏忽了,根本的根本是《弟子规》、是《感应篇》。十善业道只是十个纲领,只有十条,五戒只有五条,五常也只有五个字,它是总纲领、是总原则。怎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是它的细目,能把这两桩做到,你的十善业,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就落实。所以,不能落实《弟子规》,戒律就完了,有名无实。《弟子规》在过去一百年前有人教,父母教你,不是言教,父母做出样子给你看。你看父母对他的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小孩就看到了,看到他就学会了,你怎么样对待父母,你的小孩将来就怎样对你,上行下效这就是教。教学那个教的本义就是这样的,下一代模仿上一代,所以上一代好,下一代肯定好,他学会了。

我们传统伦理道德虽然疏忽了两百年,两百年当中不是没有,少数,不普遍了。我们的家乡,老家还算不错,能保持到民国二十年的样子,这个得力于桐城派。明清这个学派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桐城派的开头起源,两位大师姚鼐、方苞,方东美先生是方苞的第十六代。所以这个小区文风很盛,就文化的底蕴深厚,农村的小孩都念书,没有不念书的,文风盛。可是民国二十年之后,尤其是抗战,抗战之后就没有了,大家什么?准备逃难,没有心在文化上,忙着生活、忙着逃难。我们这个小区就三个城市,庐江、舒城、桐城,这三个县距离都不远,中国里五十里,公里是二十五公里,这桐城派的发源地。我们也小时候就沾这一点点光,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尊重师长,知道知恩报恩,「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他曾经帮助过我,我在最苦难的时候,他救济过我,以后有些误会,造成对我们反感,我们心里明了,无论他怎么样的责备、怎样毁谤、怎样陷害,我还是存报恩之心,念念不忘。为什么?他那些误会是道听涂说,他没有认真去调查一下,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两舌之过,有人挑拨是非,他听了相信。这个里头是非曲直,我们是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他不知道,不能怪他。永远记着他的恩德,时时关怀他们现前的处境,如果有困难,我们得想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我直接的帮助他,他拒绝,他不会接受;我找跟他接近的人,他能信得过的人,不要用我的名义,用他的名义去帮助他,不必让他知道。没有关系的人有灾难,我们都要帮助他,何况曾经对我们关怀过、照顾过、有过好处,你能够袖手旁观吗?决定不可以。

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讲仁义,仁是存心,仁是仁爱,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别人;义是循理,我们表现在外面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存仁行义,心是仁,行为是义,这都属于饶益有情戒。我们今天印送《四库全书》、印送《四库荟要》,这是送给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印送《国学治要》《群书治要》,帮助全世界的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大乘佛法。我们真正做出来,即使就在这一点,我们依教奉行,从哪里做起?一定从《弟子规》做起。不从《弟子规》做起,一点效果都收不到。有人不相信,不相信的人很多,连一些著名的教授都不相信,曾经来问过我,问我为什么要提倡《弟子规》?儒家的东西四书五经十三经分量那么多,为什么不提倡别的,提倡这个东西?我的解释很简单,我说我们摆上天平,称一称分量,这边就放一本《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这边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一大堆摆在这边,它一样重。听的人呆了,怎么会一样重?我就告诉他,我们老祖宗讲得好,这边一大堆的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这边;《弟子规》那边是笃行。这一大堆东西学了,你没有做到等于零,还不如它!这个比喻他懂,他明白了。

你把一部《大藏经》背得滚瓜烂熟,讲得天花乱坠,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不等于零吗?一个只知道修五戒十善的,佛的经教什么都不知道,他就比你强,你就不如他。笃行就是真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真干有什么用?拿那些东西可以欺骗一般平民,那你在造罪业。你的果报决定比不上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他能够把十善五戒都做到,不如他,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你不从根本上扎根,像花草树木一样,你没有根怎么能生长?哪有这种道理?净土宗修学三个条件信愿行,你信,有信、有愿没有行你能往生吗?古人讲得不错,祖师大德也常讲,只要一句佛号念好了,你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了?把烦恼习气全念掉叫念好了。换句话说,那些戒律你没有学过,但是你全做到了,那就叫念好了。烦恼习气没有念掉,自己还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那就是古人讲,你把这句佛号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湿都没用。你的烦恼习气全在,那是障碍,它障碍你信解,障碍你开悟,障碍你证果,也障碍你往生。换句话说,这话是夏莲居老居士讲的,佛法是干真的不是假的;你不干真的,佛法一丝一毫的利益你都得不到。

这段经文只有十句,这个十句是我们修行的关键,太重要了,决定不能够疏忽。「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下面是身口意,善护三业。如果别人问你什么是佛法?你用这十句答复圆圆满满。看破、放下,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善护三业,最重要是那个善,善巧方便,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能不重视它吗?能疏忽它吗?我们今天的警觉性比不上莹珂,宋朝的莹珂法师他自己知道他破戒,不守规矩,知道造这个罪业这是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的果报决定在无间地狱。他想到无间地狱就吓到了,那个地方不能去,太苦了。请教同学、同参道友,请教同学帮助他,你们有没有方法能叫我不堕无间地狱?有一个同学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到这本《往生传》非常受感动。所以关起寮房门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样念了三天,阿弥陀佛念来,他真的往生。造作阿鼻地狱的罪业能往生,是这样往生的,真正忏悔!他也没学过《弟子规》,也没学过《感应篇》,也没有做过什么扎根的教育,人家是什么?人家看到前面阿鼻地狱火坑,吓坏了。我们怎么样?我们不害怕,我们没见到,大概见到也不怕,叫你跳下去,跳下去也不怕。下去之后再害怕来不及,迟了,你看胡涂到这种程度;莹珂了不得,听说阿鼻地狱他就害怕。所以这个饶益有情戒要做,饶益有情戒就是积功累德,摄善法戒是断恶修善,摄律仪戒是改邪归正,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三聚净戒是我们的根本。所以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修学大乘的人,这三种戒律统统要接受,要认真去干。

我们再看下文,「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这个八戒是八关斋戒,在家菩萨受的。「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这个十戒是沙弥律仪十戒,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要做到!具足戒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受了要做到。但是比丘戒能做到的没有了,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明朝那个时候,蕅益大师对于戒学下很大的功夫,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就学他老人家。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受比丘戒有名无实,叫名字比丘,真正比丘没有了。蕅益大师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就把比丘戒退掉,为什么?做不到,假的。传授也不是真的,为什么?比丘戒一定至少五个真正的比丘传这个戒,你才能得戒,传戒的人就不是真正比丘,你怎么会得比丘戒?受比丘戒自称比丘,叫大妄语,你是骗人的,不敢。蕅益大师退了比丘戒,自己称什么?菩萨戒沙弥,这是他一生对别人称我的身分是菩萨戒沙弥。换句话说,沙弥戒他做到,菩萨戒他认真学习名实相符,不敢僭越,不敢冒充。他的学生成时法师,是蕅益大师的侍者。所以诸位要晓得,你看中国历代祖师大德,真正继承他的传法弟子,几乎都是侍者。为什么?只有侍者跟他最亲,生活起居东西全学到了,别人没这个机会,老师对他的恩德是最重。

所以莲池大师的侍者古德法师,莲池大师过世之后,他的这些著作,《莲池大师全集》是他编的,是他出版的。同样的,蕅益大师往生之后,蕅益大师的著作非常丰富,《全集》二十多册,精装二十多册(莲池大师只有四册),他的侍者成时法师他编辑的、出版的,这是有大功德,没有他们,祖师这些东西就传不下来。真正大师的传人是这些人,这些人受大师的恩德最深,感恩报德则用这个方法。在家的你看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部经,他的学生黄念祖,这部批注,念老序文里写得很清楚,受老师之命写这部批注。老师曾经讲《无量寿经》,讲过,他亲自听过,他说他听的时候记了很多笔记,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都烧掉了。所以写这个批注他很遗憾,仅凭的脑子里记忆一点印象。难得的搜集到这么多的参考资料,不容易,末法众生总算还是有福。如果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就不能入佛法,你可以学习,那是什么?学者。你也有著作等身,像现在很多大学教授,在学校里开佛经哲学的这一类的人,于佛法真实的受用很难得到。方东美先生在过世前半年发心皈依,他的皈依师是广钦老和尚,很难得,最后真正皈依佛门。这出家菩萨,你看沙弥十戒与具足戒重要!

《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梯是楼梯,上楼要用楼梯,橙在此地也是楼梯的意思,垫脚的,我们今天讲台阶,一阶比一阶高。阶是什么?是一切善法的楼梯,一切善法是登楼,你要登楼你必须要有楼梯。换句话说,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唯一的依靠就是戒律。离开戒律你用什么方法提升境界?《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是五十二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上面还有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级。这五十二个阶级凭什么上去?全凭戒律。这个话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我学佛,是从学术进去的,换句话说,从解门,不是从行门。跟方老师研究哲学,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看待,所以没有行门。章嘉大师着急,但是也没有办法直接叫我从戒律上进修,在当时那个状态下,我不会接受的,而且我认为什么?那是迷信。同时对于戒律产生很严重的误解,戒律是什么?戒律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定的,那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学佛还得回到三千年前,还要去做印度人,这讲不通!你看我一套歪理。所以章嘉大师就很困难,但是他有善巧方便,我每次去看他,他老人家一定,我离开的时候他会送我到门口,送我到门口他会讲一句话,「戒律很重要」。就这一句话,这句话我听了大概几十遍,所以印象特深。你看轻描淡写,很轻的,大概别人都听不到,他送我出门,我跟他靠得很近。

所以他往生了,他往生是特别建了一个火化炉,不是跟一般人一起,特别建造的一个火化炉,甘珠活佛主持他的葬礼。火化之后,我们就在火葬场,他火葬场是特别的地方,不是一般的火葬场,是一个寺庙后面的院子。搭了帐篷,甘珠活佛他们在帐篷住了大概十天,我在帐篷住三天,那时候我还有工作请了三天假,守灵守三天。守三天当中我天天想,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教我「戒律很重要」。我就认真思考,为什么他要说这句话说这么多遍?他没有勉强我。我终于想通了,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的礼,我原先把它当世间法看,看错了,世间法的礼三代就不相同,夏商周。它是什么?随着时代、随着人的生活习惯而修订的。好像国家的宪法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不修订不适用,社会产生变化了。佛这是出世间法,是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的,它不能变,它一变就出不去,就超不出去。我就在这个基础上,肯定了戒律是圣贤法,你要想做圣人、贤人,一定要这么干法,它不是普通东西,它不能变更的,所以才肯定了戒律是不能变更的。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不依这个方法修学,它就不是佛法,那是什么?世间叫佛学,这是我说的。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佛学,把佛的经典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我从这里入门的。学佛呢?学佛不一样,学佛从戒律做起,经典一部没学过都没有关系,你只要持戒,你只要念佛,你能够往生,临终佛来接引,这是学佛,这个要分清楚。不想出六道轮回,搞佛学;想出六道轮回,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学佛,你不学佛你去不了。

学佛要记住,如果不能落实《弟子规》《感应篇》,你是假学佛,不是真学佛,为什么?没根。这两样东西这么重要,为什么没听说学佛人讲过?你要晓得,早年,我们讲一百年前这是真的,一百年前这个教育,你从小你家的老人已经教给你了,那还提它干什么?在从前人,读书人个个人都有这个根,小时候父母教的,家里面长辈教的,小孩不懂礼貌那怎么行?在我们家乡,我小时候六、七岁在外面玩,玩耍的时候,农村!小朋友吵架打起来了,走路的人,那个时候旅行是走路,没有交通工具,路人看到,都把我们教训一顿,我们做错了,路人不认识的来教训一顿,我们家里人看到向那个路人感谢、道谢。哪像现在?现在的小孩,父母不懂得,老师教训他、呵斥他,他回家告诉父母,父母到学校去,找着警察去抓那个老师,那个老师虐待学生。老师怎么样?不教了,不敢教。这小孩还能学得好吗?父母不敢教,老师不敢教,谁敢教他?电视教他,网络教他,教他暴力色情、杀盗淫妄,教他自私自利,教他损人利己,教这个他全接受了。这些东西教他,父母不管了,老师当然更管不上了。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原因你总该知道了吧。社会变成这个样子,现在道场也变成这样子,佛教也不例外。你要是真正通达明了,你就见怪不怪了,正常现象。我们到底怎么办?我们要走真学佛的一条路。为什么?我不愿意住这个世间,不愿意搞六道轮回,我也不想在十法界,我这一生决定往生净土,什么时候去都可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真正想干,这三聚净戒你可不能不重视;你要是疏忽了三聚净戒,你的愿望会落空,极乐世界你去不了。

我们再看下面,「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首先是个信,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现在有没有信?老同学一定会记得我讲过,李老师跟我在慈光图书馆大门口一段故事。我出家两年才受戒,随缘!缘不成熟,人家开戒,我们没法子去受戒,什么原因?那个时候受戒要缴钱的,我哪有那么多钱?我是出家就开始教学,就在佛学院上课,就在外面讲经。受戒之后第一桩事情,感谢老师的栽培,佛门叫回到自己道场修礼座,去拜老师。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老师在图书馆,我在门口看到他,他也看到我了,他一看到我手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好大的声音叫了好几遍,我进去都莫名其妙了,出家两年多了,教佛学院教了两年,你怎么说叫我信佛?我不信佛我能干吗?进去之后他叫我坐下来,我就听他老人家开示。他说「你要晓得,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佛。」我听了就吓一跳,什么叫信佛?信佛是佛在经上的教诫你真相信、真去做,那叫信佛;你没有做,你没有相信。我这才明了这个信里头包括解、包括行、包括证,信解行证不能分割,是一体。你说你单单有信,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那个信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话过去章嘉大师给我讲过,我没有这么深的体会,老师这样一个动作,让我感到非常意外、非常惊讶,这个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璎珞经》上这句话讲得好,「初入三宝海」,初学以信为本,你不信就没有办法接受。我对于老师没有信心,我怎么会接受?所以在那个时代我这样的性格,不是方东美先生把佛经教给我,任何人把佛经教给我,我都不会接受,我说它是迷信、是宗教。方老师是我们心目当中,最景仰的老师、最尊重的老师。老师对我特别关照、特别爱护,我们是一分钱供养都没有,每个星期他要给我两个小时,跟我讲哲学概要,而「佛经哲学」是最后一个单元。他给我讲的一共四个单元,第一个是西洋哲学,第二个是中国哲学,第三个是印度哲学,最后一个是佛经哲学。我对老师相信,老师介绍东西一定不错,一定是好东西。介绍都令我感到非常惊讶,「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多么诱惑人,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一定要追求!

所以见到章嘉大师我就告诉他,「方东美教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我知道佛经里面有非常好的东西,有真实的学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很容易就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问题提出了,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对看了半个多小时,一句话不说,半个小时之后老师开口说「有。」我们听说有,耳朵就竖起来,精神就提起来,他又不说了,大概停了六、七分钟,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听他老人家说话,他说的速度非常缓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讲。介绍我去看《释迦谱》《释迦方志》,特别提醒我,「你去看看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那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你想学佛,你对释迦牟尼佛不认识,你怎么个学法?纵然学佛肯定会走弯路。」所以从这一部入门认识释迦牟尼佛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跟他学习?这个指点,是我真正学佛的一个起源、起点。我们才了解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一生事迹来看,他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他不是宗教,中国人讲的圣贤。所以以后才了解原来印度人讲佛菩萨,就是中国人讲圣贤的意思。

李老师当我们受戒回来之后,特别提醒这个「信」字,举出实际上的例子,确实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依旧是搞六道轮回。这什么原因?不信佛,不是真信。真信难,必须搞清楚、搞明白,这个信叫正信,还不是真信,真信要什么?要在行门当中落实到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个时候真信了。佛法利益是什么?三昧、智慧,我们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这真实利益。你不学佛、不持戒,清净心得不到。持戒的目的在哪里?恢复自己的清净心,目的在此地,就是三昧,「三昧常寂」;有了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叫三无漏学,戒定慧是成佛之道,戒定慧决定往生。修戒定慧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你说这个多重要!所以信是根本。住在佛家,先是信了,现在讲住在佛家,「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你认识佛家是以信为本,没有戒你没住在佛家。这个道场不重视戒律,这个道场不是佛家,这是什么?这世俗家,他们还是搞六道轮回。如果是个居士家里,一家只有三口人,夫妻两个带一个小孩,真正持戒,修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他那个家真的叫佛家。为什么?他有戒,就是说他真干。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你真正能持戒、修定,念佛就是修定,无论你在哪里住你都是住如来家,你住在旷野也是住如来家。

你没有戒律,满腹经论你会讲经、你会说教,讲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你会写书,没有戒律,《弟子规》没做到。你纵然住在金碧辉煌大寺庙当中,那不是道场,那不是如来家,你还是住在六道轮回,你住的是轮回家。佛家的标准是戒,你能不重视它吗?你要重视戒律,你就要晓得,《弟子规》是根本大戒,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才有五戒十善;这两样东西没有,五戒十善有名无实,我们不能不懂。如果你细心想想,他是不敢想,为什么?一想就害怕了,不敢想,这是因果的定律。因果从哪来?从阿赖耶来的。一念不觉是因,自性里头变现出一个阿赖耶是果,你不能说没有因果。阿赖耶是因,三种现象出现那是果,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是果,阿赖耶是因。所以善行、善业果报是三善道,恶行、恶念果报是三恶道。戒律是善行,一切善行是依戒律而生的;违背戒律就是恶行,一切不善法是违背戒律所生。在现前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在讲经分享当中,跟大家把经义在这里说出来,不能对任何一个人。对一个人他接受还不错,好事;他要不接受就变成冤家,那又何必?李老师教导我们,一生当中决定不能跟任何人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住在佛家不容易,你真正亲近佛菩萨,这个条件,住在佛家第一个条件就是戒律。

《五灯会元》云」,这禅宗的,一千七百条公案就在这部书上,这是参禅大彻大悟。这里头说,「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一切法最重要的有三,这三个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称为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可见古人对这个尊重。「以上经论,广显戒德。」都是说明持戒的功德,如果我们真的会想到,我们疏忽不持戒,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你就会回头。这是事实,这不是假的,莹珂法师的回头就是这个力量,他想到了。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动的是什么念头?我们开口说话说的是什么话?我们每天的动作干的是什么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是替释迦牟尼佛争光,还是把释迦牟尼佛抹黑?社会大众看我们出家人的形象,批评佛教。我们做的好样子,他赞叹佛法,世尊光荣,面子上有光;我们做得不如法,他轻视我们,瞧不起我们,我们替释迦牟尼佛丢人。这个罪业就是破和合僧,罪业就是无间地狱,破和合僧不是别人,是出家人自己。

我早年,这大概都是四十多岁的时候在台北讲经,那个时候认识韩馆长,住在她家里。有一天有个老居士赵默林,这个老居士年岁很大,大我二十多岁,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跟我们李老师是同学,他们都很熟。有一天他请我吃饭,在台北火车站旁边的功德林,吃饭的时候就是我们两个人,叫了两个菜,他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今天我请你吃饭,你知道我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他说「我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问题。」我听了都肃然恭敬,「很严重,什么问题?」他说「现在社会大众,在家居士五逆罪里头前面四条是不会犯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这是不会做的,后头这一条恐怕常常犯,破和合僧。」我说「这个事情,咱们痛痛快快吃饭,别去想它。」他很诧异,他说「你怎么回事情?」我说「吃吧!坐下来吃饭。」然后我告诉他,我说你老人家学佛比我早,至少早我十几二十年,那个时候他差不多六十多岁,我说你一生当中你看到哪个和合僧团?他想了一想笑起来了,没有和合僧团你怎么破?没有。两个出家人住在一个小庙都天天吵架,所以僧团的和合,是被出家人早就破坏得干干净净,轮不到在家人,在家人没分。他哈哈一笑,真的。所以老居士为这个事情还担心了好多天,我给他一解破了,没有和合僧团。和合僧团,有一个和合僧团出现,全世界人都有福了。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讲《楞严经》四个月,每天两个小时,认识香港这些高僧大德们。其中我们最尊敬的香港两个领导人,觉光法师、洗尘法师,洗尘法师年轻,跟我们就很投缘。我就启请他老人家能不能找到四个人,最好找五个五比丘,我算一个,你算一个,再找三个。我说我们真正发心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们真干,我们在香港弘法利生,我们行托钵的制度,日中一食。在香港托钵饭菜一定都很丰富的,没有问题,我们什么都不要。树下一宿我们做不到,我们可以搭帐篷,童子军露营的帐篷很好,一个人一个小帐篷,五个帐篷围在一起小僧团,每天我们讲经教学,我们持戒修定。他听了也很欢喜,我说你去找再找三个。以后我离开香港回到台湾,下文就没有了,再问他,找不到,人家不愿意吃这个苦头。一天吃一餐不愿意,什么都丢掉住个小帐篷,不愿意干,那有什么法子?你就想想看,末法时期真修行,难,太难太难了,说说而已,怎么可以真干?佛法衰就是这样衰下来的。所以我们只有自己去干,不要期望别人,期望别人最后你是失望,自己修做真实功德。现在在家人真干的有,我知道就有十多个人,真干,一点都不含糊。胡小林真干,胡小林学佛还不到四年,三年多;刘素云真干,自己一个人干她有成就,真正得到法喜,心地清净,确实智慧增长。

《普超三昧经一》曰」,第一卷有这样两句话,「被戒德铠,化度众生」。你要教化众生、你要度众生,首先第一个条件你要披上戒德的铠甲,你披上这个铠甲就是武士,没有铠甲你是个普通人,你怎么能参加战斗?这是说明戒律多重要!「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善护身业,不失律仪」,我们怎样去理解它,怎样去学习它,最后怎样去落实它。「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防火,「入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六道轮回,你在六道轮回里头,「冒三毒烈焰」,三毒是贪瞋痴,再加上傲慢、怀疑是五毒。这个五毒有一样,你就脱离不了轮回,五样都具足那还得了吗?你能不造恶业吗?你能不堕三恶道吗?所以必须你要有真本事。五毒在面前不能够伤害你,你才能够自度度人;五毒在面前动心,你就完了,你就一败涂地。世间人最难突破的高名厚利,给你很高的地位,你动不动心?给你很大一笔财富,动不动心?贪心就起来,贪一定连带着贪瞋痴慢疑统统都起来,没有坚实持戒的这种德行,你遇到这个境界往往就失败。

甚至于修行多年到老和尚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上有记载,深山真修,德行、学问受人敬仰,城里面的信徒请他去讲经,请他去供养,他去了。说有个道场金碧辉煌请他去做方丈,他去了,住进去之后一切随俗,道心就没有了,完全退转,戒定慧不见了,贪瞋痴现前,深山修了几十年,一入尘世禁不起考验就完了。你说这个事情多难、多不容易!我们自己想想,现在这个花花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在诱惑人,诱惑你生起七情五欲,你说是不是?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在这个世界,无论你走到哪个角落,它就在你身边,如果你有戒定铠甲如如不动,还得加上观慧,知道什么?「观法如化」,花花世界梦幻泡影,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念念如是观,那真入佛家,好了,入佛家念念是戒定慧。念念贪瞋痴这是三途之家,这要有很高很高的警觉心,不允许自己念念有贪瞋痴。外头境界诱惑你,你要有观照的功夫,善的境界在诱惑你,让你起贪心;不善的境界来诱惑你,让你起瞋恚心。这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围绕你。所以这个世界,经上讲得好,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不错,在这个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进展太快了。没错,这个世界是大起大落,起得快,落得也快,一个不小心就跌到阿鼻地狱去了。真正有观照功夫的人,在这个世界好;西方极乐世界善恶都没有,所以你的心永远是保持定的境界,因此那个进步就很慢,没那么快。这个地方是考试非常严格,通过马上就提升,不通过马上就下去,两个世界不一样。会修的人两个世界都好,没什么差别,不会修的话,想到极乐世界去不了,不想到三途偏偏要下去。

下面这句话说得好,「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发心弘法利生的大德多,但是要晓得,不具备这个条件是很难成就的,一定要具足戒定慧三学。说得详细一点,三学、六度,你才有能力教化众生,不会被环境所转。「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这是第二个意思,这个里头说得很详细,弘法利生最重要的,是戒德,一定要有戒有定。戒是不受诱惑,定是如如不动,这才能成就;没有戒定你会随着境界转,这个麻烦就大了。人修戒定慧这就是庄严自己的身心,然后不失律仪,轨范人天,这就是《还源观》四德里的第二「威仪有则」,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做一个学佛的榜样,也就是说佛弟子,特别是出家弟子,让社会大众看到你,就像看到释迦牟尼佛、就像看到阿弥陀佛,你就是阿弥陀佛、释迦佛的形象,这个功德无量,如果做得不像,那要好好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