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五集)  2011/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七面,从倒数第六行看起,前面还有一句:

「以上盖表菩萨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乃至或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满所愿。」这一句是接着前面讲到六欲天、讲到大梵天,这都是以多善根、多福德的成就。人生在世不能不修善根,世间的善根,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佛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反过来就叫三毒,贪瞋痴叫三毒,也就是说世间所有一切不善、一切的罪孽,都是从贪瞋痴生的。由此可知,善根生善法,不善根生恶法。佛教导我们,一定要修三善根,没有三善根不能入佛门。《弥陀经》上世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本条件,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看看世间有大福德的人,或者是做人王,或者是做天王,这是大福德。这样的善根、福德才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怎么能往生?福德从哪里修的?从六波罗蜜修的,四摄六度是修福,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顶多做一点布施,财、法、无畏,常说。可是六波罗蜜,一即是六,六即是一,我们只修布施,把持戒、忍辱、精进、定、慧都疏忽了。因此,这三种布施,只得到人间一点点的小福报,小财富、小聪明智慧,得的是这个,小的健康长寿,真实的利益没得到。如果每一度里头都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这个福报大,在人间是人王,在天上是天王,在出世法是菩萨。

上面所说的,都是说明菩萨的善根力,只有善根的力量,善根、福德,能感得生生尊贵。活一天就得修一天,就是干一天。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包容宇宙,这不是夸张。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心量都是这么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佛如来如是,一切众生皆如是,没有两样。只是众生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他想的范围太小,只知道自己利益,他不知道利益众生。「凡是人,皆须爱」还是小利益,心量还是不大,十法界依正庄严,他只想到人法界;十分里面只想到一分,其它的九分都没有,他这个量能算大吗?小心量。这样小心量的人在现在就很难找到,现在的人只顾自身,自私自利。除了自身之外,他的父母儿女他都没想到,这个心量多小!心量愈小,得的果报层次就愈低,低到低谷就是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所以古人常常给我们讲量大福大,这个话有道理,量小福报就小,量大福报就大。持戒是不是布施?是布施,是做出好样子给人看,给众生做榜样,给众生做标本,这怎么能说不是布施?这个里头财、法、无畏统统有,忍辱是布施,精进也是布施,禅定、般若还是布施。希望在布施一法里头,其它的五门全都包容,真正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叫菩萨道,这叫菩提法。他所感得的,无论在哪一道,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都是生尊贵家,德高望重。德高是自己成就的,望重是果,社会大众对他尊敬,向他学习。财富充足,财富是他修得的,财布施修得的;见性之后,那是自性的。财富不是自己享受,财富是救济贫乏,它是做这个用的。

「或为人王,或作天帝」,这是地位最高的,权势最大的。「上宏下化」,上他有使命、他有责任弘扬圣教,圣人的教诲,自行化他,他一定遵守,一定真干,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只有他自己真干,带头干,人民才听他的,群众才听他的,众生才景仰他,向他学习,依教奉行。怎样下化?依教奉行就是下化众生,「能满所愿」,佛菩萨的所愿,只有一句话,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就是这一愿。佛菩萨要满这一愿,用什么手段?用教学,教学的方法能帮助众生开悟。众生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迷而不觉这是一切苦的根源。佛看众生迷失了自性,经里头常常有感叹,说可怜悯者,这是真的。众生得乐的原因是开悟,觉悟之后,思想纯正,言行如法,果报殊胜,那就得乐。迷失了自性,那就是邪知邪见,妄语邪行,所感得的果报是苦难。佛帮助一切众生真的是从根本上下手,我们明白了,我们知道了,就晓得应该怎么去做。佛陀在世,用的方法,身行言教;佛不在世了,留下来的经典,用这个来教化众生。怎么教法?要菩萨来教,不是菩萨不行。菩萨依照经典,学佛身行言教,这才能满佛所愿,才真正是报佛深恩。哪些人是菩萨?佛弟子是菩萨,佛弟子持戒就是身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身行,言教是布施,施财、施法、施无畏。这就是上宏下化,满佛所愿。

「更以善根力故,大愿力故,常得值佛」,值是遇到,有缘遇到佛了。佛在哪里?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他?我们没有善根、没有愿力,如果有大善根、大愿力你就见到了。见到佛你才能亲近佛,你见不到佛你怎么亲近?初学佛的人,善根、愿力都不足,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遵循经教。佛在大乘经上讲过,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我们展开经卷,面对诸佛如来,这样经就会看得懂。展开经卷,跟佛没有感应,读诵的遍数再多,没见到佛,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见到。这就是印祖常说的,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你没有诚敬心,展开经卷没有见到佛;如果有十分真诚,经卷一展开,佛就在面前。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到你真诚心中去了,是这么回事情,真诚心就是佛。你的真诚心跟如来的真诚心心心相印,合而为一,那是真见佛。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世间修福报无过于供养佛,大乘经教里佛常常用比喻,大千世界七宝供养,比不上法供养。什么叫法供养?依教奉行,那叫法供养。佛在经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真干,真相信、真听懂了,真干,这就是供养佛。供养佛要不要香花、供具?不需要。以为我们供香供花,佛就很欢喜,你错了。供饮食,佛真吃了吗?没有。诸位,这些都是表示我们对佛的一点恭敬心,佛怎么样?如如不动。佛欢喜的什么?欢喜你真做,你真的在修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你真的在修六波罗蜜,佛欢喜这个。为什么?你这么干,你跟佛一天一天接近了。你要只供这些形式上的,心里还是贪瞋痴慢,还是自利自利,还搞是非人我,实际上你跟佛的距离是愈来愈远,佛对你也无可奈何,你跟佛走的是反方向。顺从佛教诲,我们是跟佛同方向。

今天最简单、最殊胜,无比微妙的法门,无过于念佛,我讲得很多。我们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放下。试问一问,如果阿弥陀佛在你面前,现在就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念头?如果还是我有亲人,我想跟他见个面,我还有财产,我还没有交代清楚,佛就走了,不理你了,你慢慢去搞去。那些是什么?六道轮回里面的事。佛现在来接引我,欢欢喜喜我就跟他去,世间事与我不相干,没事,什么事都没有,干净利落,佛就带你走了。我劝同学们,天天要作如是观,时时要作如是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命无常,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这一生就结束了。不要以为还有多少天,还有多少年,那是妄想。常作如是观的人警觉高,那是真实智慧,真实之利,有高度的警觉,念念都具备往生的条件:善根、福德、因缘。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福德是放得下,善根是看得破,真清楚了,真明白了,真放下。「所作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一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功德,没有比这个功德更殊胜的,所以说不能尽。诸佛如来说不尽,何况凡夫!

底下一段讲下化,利乐有情,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这段经文里面有三小段,第一小段「妙香无量」,第二小段「随类现身」,第三小段「最上之物利乐有情」。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这胜感是殊胜的感应,这句话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我们生活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世法、佛法都要知道求感应,没有感应,我们任何一桩事情都不能成就的。早年,我二十几岁的时候,跟李老师学经教。我读书不多,但是跟同学相比我知识比他们丰富,老师所讲,举例子,很多我都能听得懂。老师告诉我,弘法利生必须要具备世出世间法。为什么?你不懂出世间法,不契理,不懂世间法,不契机,你怎么弘法利生?如果我们懂得佛法,不懂世间法,你讲的东西契理不契机;如果懂世间法,不懂佛法,那是契机不契理,都不能够弘法利生。这两桩事情,出世间法这一部《大藏经》,你能通吗?世间法,他说不说别的,就说中国最大的这一部丛书《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念完吗?能通吗?我们讲堂摆着有一套,一千五百册,这么大的书,一千五百册,没有办法,通不了。这时候怎么办?老师告诉我们,全凭感应,我们求感应,也就是常讲的求佛菩萨加持。用什么求?用诚,真诚,真诚心来感动佛菩萨,佛菩萨就有应。求佛菩萨智慧加持我,我们才能把这个经讲得契理契机,全靠感应。真诚到什么程度?到极处,叫至诚感通,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这个真诚是要真干。怎么干法?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的净宗法门是比什么都妙,为什么?它简单容易,只要你至诚,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感应就现前,不可思议的感应。只要跟阿弥陀佛起了感应,纵然一生没有听过经教,没有看过经,现在有人请你来讲《大经解》,你肯定比我讲得好。为什么?你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你所讲的就是阿弥陀佛讲的,加持给你,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可是这桩事情你不肯相信,你一定有怀疑,所以你不会成功。如果你真相信,没有怀疑,你就真去干,到时候它真通了。

一般有善根的人,有善根什么?于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不瞋、不痴,这三善根,加上一个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你看,于世出世间法不贪不痴不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精进不懈,你具备这个条件,少则三年五载,感应现前了,你通了,多则十年八年。有难处吗?没有难处,全在真诚感通,全在制心一处,佛说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一个意思。为什么?六根往外跑,你把它统统都收回来,就制心一处。其实,每一个根都向四面八方跑,跑乱了,跑散了,所以一点力量都没有了。眼根隔一张纸就看不见,你说可不可怜?散乱了。如果能制心一处,别说隔一张纸,隔一座大山,山那边有些什么你都能看清楚。大乘经教里告诉我们,六根的作用无一不是遍法界虚空界,它没有障碍。眼能见虚空法界、能见微尘,能见微尘里面的世界,这个我们在经典上读过,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能看微尘里面的世界。微尘世界里面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普贤菩萨看得清楚。不但看得清楚,他能入进去,到微尘法界里面去供佛闻法,不离微尘,遍法界虚空界,这不可思议境界。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法身大士,此地大士广修这是讲法藏大士,代表所有的法身菩萨,他们广修不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看到很羡慕。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能修吗?能,你要把三个根修好,《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待人接物,再进一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善根福德就现前了。有这个善根福德,修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一心奉行,念念不退,就是广修。十大愿王是诸佛如来的境界,诸佛如来怎样对待一切众生?普贤大愿第一条,「礼敬」。一切众生,不但是人、是天,包括六道里面一切有情,还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虚空法界。我们每天礼佛,最后所礼的十方剎土微尘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花一草,一尘一毛,皆是如来,皆是诸佛,真诚礼敬的对象。所以称它为胜感,无比殊胜的功德,以这个功德能感,所以果德不可思议。下面所说的就是十大愿王的果德。

「首云,身口常出无量妙香」,这是大圣、大哲身行言教,身出、口出无量的妙香,香气熏人,普熏一切众生,普熏虚空大地,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我再换一个字,身口常出无量妙光,光是遍照虚空法界,妙香是普熏虚空法界。菩萨的身口意与性德相应,身是佛的行,口是佛的言,意是佛的心,身口意都跟弥陀如来相应,都跟十方诸佛相应,这感的果。我们怎么个修法不就明白了吗?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口,就是他的言语,是《无量寿经》,是大乘法宝。无量寿佛的心,意就是心,经上有句话说「一切皆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心,愿一切众生皆成佛。我们自己具足这样的善心善行,与佛就相应,妙香、智慧光明都现前了。

下面为我们解释经中的比喻。「栴檀者,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国所无,译作与乐」,这栴檀,我们一般称为檀香。「据《慧苑音义》此木有赤白二种」,就是红色的、白色的,「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故名与乐」。它能够帮助你离苦得乐,能治病。印度这种香,中国没有,古时候也有法师带着栴檀到中国来,贡献给皇帝做为礼物。送皇帝的礼物至少要有一斤重,少过一斤人家不接受。大概他带的不多,中国人也不知道他这个东西是宝。他就燃烧一丸,应该不大,一丸像黄豆那么大、花生那么大就差不多了,燃一丸,香能闻四十里,整个城市都闻到。这皇上才欢喜,接受了,非常稀有。我们中国的檀香也非常名贵,卖的时候论两卖的,我们用它来供佛,不是经上讲的这个檀香。檀香也可以用药,中药里有用檀香,入药的。

「优钵罗」,这是梵语,翻译为青莲花、红莲花,「其花香气芬馥」。这是经上的比喻,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慧苑音义》曰:优钵罗,花号也」,花名,古印度的花名,「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喻之」。佛的眼睛就像优钵罗华,我们通常讲青莲花。这个花我们没见到,我们听到说佛的眼睛像莲花,想到那个莲花,那么大的眼,那眼睛多难看,不应该三十二相是这种眼。原来我们不知道,印度这个青莲花,优钵罗华,花瓣细长,好像我们中国人的菊花,菊花的叶子很细很长,它是莲花。这个品种在中国也没有。所以经典里面常常用青莲花来形容佛的眼睛。

「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这是修德,这不是性德,大士在此地是为我们示现的。人身体都有气味,不但有气味,有磁场。磁场,在佛法里面称光,在中国气功里面就称为气。这个东西真有,练气功的人看得见,看见你的身光,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大小能看到你的功夫。一般心地善良,慈悲、有智慧,气场就很殊胜;心行不正也有气,这个气的颜色不好,是灰色的、暗色的。好的,最好的是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都还算不错。能看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外国人称磁场。在这个地方,菩萨身口常出妙香,戒德之所感,生生世世持戒不缺,感得身口香光,香光庄严。

《观佛经》第三卷说:「常以戒香,为身璎珞。」佛弟子以什么庄严自己的身?以戒,持戒、修定你身体就有香。香,一般人很容易接触,闻得到,稍稍有功夫的人能见到你的光。我们看金山活佛的传记,虽然不完整,它断片的,乐观法师写的。老法师跟我也很有缘分,我有一年在台北讲《弥陀经疏钞》,那个时候非常困难,没有经书。乐观法师知道了,问我有没有经本?我说没有,听众都没有经本。那个时候他印了一千本,跟大家结缘,送我一百本。他曾经跟金山活佛在一起住过四个月,这相当长的时间,对于活佛的行持他觉得很不可思议。活佛穿着非常简单,也很邋遢,因为他的衣服从来不洗的,里面就是一套小褂裤,外面一件长衫,他其它的什么都没有,春夏秋冬都是这个打扮,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也不热。他自己从来没有洗过澡,也没有洗过衣服,没有换洗衣服,可是他的衣服真的有青莲花香味。奇怪,有人身体不好,病痛的时候,去闻闻他的衣服,病就会好,很不可思议,香能治病。栴檀香、莲花香,香味跟栴檀跟莲花是一样的,但它不是从栴檀、不是从莲花上出来的,是从身体上出来的。戒德,真正持戒的感应。世间人以珠宝为璎珞,所以讲珠光宝气,庄严身,佛弟子是用戒定慧来庄严身,有戒、有定、有智慧。

「又《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这个世间花香、果香,花果,乃至沉水香、檀香、龙麝香,这些世间香,香它不能遍闻;换句话说,它的香气散播不太远,靠近的时候闻到,远了就闻不到。只有戒香能遍一切处,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香光遍法界。「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包不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在内?他并没有说娑婆世界在外,没说,没说就肯定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在内。我们这个世界人为什么没有闻到?佛告诉我们,不是香光不遍,而是我们自己有障碍。什么是障碍?烦恼是障碍,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就闻不到了,也看不到。这三大类的烦恼,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光就看到了,香就闻到了。这是什么人?小乘四果,大乘十信菩萨。

初果跟大乘的初信位他们只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思惑没断,他们就可以闻到,就可以看到,那就不是假的。你说普遍,为什么我们闻不到?我们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它障碍了。诸佛菩萨以香光作佛事,光帮助你开智慧,香帮助你断烦恼,我们这就能体会到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经里句句经文、种种信息,只有一个目标,劝你信乐,你要相信、你要生欢喜心,发愿求生净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你全都得到了。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身上的香光都周遍法界。这个世间有什么值得留恋?亲情放不下,那是你愚痴,你没有智慧。再亲爱的,能永远在一起吗?不可能!六道一流转,不知道谁跑到哪里去了。如果你真的有亲情,你有智慧,赶紧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度他到极乐世界。你们在极乐世界一起学习,将来在十方去弘化可以一起去,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才叫真实智慧。这个世间所有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不可以留恋,有一丝毫留恋的心,迷惑颠倒。要把这个世间看作一场梦,梦中境界。你能够这样看,这是看破,帮助你放下。真是一场梦!看破之后,一尘不染,你就放得干干净净,与道就相应了,道是自性,道是极乐世界,道是阿弥陀佛。

末后这个结论,「故知其香应是戒香也」。法藏菩萨香熏无量世界,戒香,不是别的。持戒一定从《弟子规》开始,《弟子规》是戒律的基本、基础,你不从这里扎根你不能成就。《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根,然后三皈五戒、沙弥十戒威仪自自然然就成就,一点都不困难。现在觉得这个戒这么难持,没有办法做到,是烦恼习气太深,又不肯从根本下手,那这一生没指望了。你要晓得,没有戒就没有善根,没有四摄六度就没有福报;菩萨的福报是四摄六度,菩萨的善根是从戒定慧来的。

下面说,「随所生处,色相端严」「端者,端正。《魏译》言,容色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则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现的身相,这是应化身。「若就报身,则有八万四千相」,这是讲相,大乘经教里面,赞叹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只八万四千。这当中有没有矛盾?没有。为什么没有?八万四千是大的相,每一相里头又有很多好相。无量相是从八万四千相开出来的,无量相归纳是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相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相好,所以没有矛盾。就像十善业一样,十善业十条,菩萨把十善业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小乘把它展开是三千威仪,展开三千条,菩萨展开是八万四千条。这诸位在佛学字典都能查得到,《教乘法数》上也有。所以开合不同。

「八十种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这个八十种好、三十二相,都是指释迦牟尼佛的相好,这是在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化的身相。《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观经》上赞叹阿弥陀佛的相好。又《法界次第》下卷云:「相好乃同是色法」,我们今天讲物质的现象,「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是总,好是别,讲相是从总相看,讲好则是从别相看,「相若无好,则不圆满」。我们看底下。「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他有相,没有好,「相不微妙」。相,修福所感得的,好,当然也不例外,好是细相,无比殊胜功德才感到相好。

下面《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相,佛得到,转轮圣王也得到,大梵天王也得到,帝释天也得到,就是忉利天王,这就是余人共得;虽然有相,但是没有好。好就不容易了,好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有别。我们看这些天王,转轮圣王这最低的,他有相,没有好。忉利天王,福报比转轮王大多了,这是天王,大梵天王更高了,再往上去,摩酰首罗天王,我们相信愈往上去,好就愈会增加、愈明显。如来相好具足,为什么?他戒定慧修学圆满了。这些天王虽然修福修德,跟佛一比差很多。摩酰首罗天王所统治的不过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像黄念老所讲的,一个银河系,银河系之王。银河系看地球那就太小了,太渺小了,银河系的天王。如果地球算银河系的一员,那是个小村;地球上的王,转轮王,统一全地球的,那是村长,在银河系不就是一个村长吗?所以他有三十二相,他没有好。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

「由上可见,相乃其粗者,共者,显而易见者」,这三十二相显而易见,「好乃细者,不共者,微妙难见者。法藏菩萨因地,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无有缺少」。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我们这个人间,当时这些印度与佛有缘的人,曾经跟佛见过面的人都看到。法藏菩萨在因地,没有成佛之前,也像诸佛应化在世间一样,相好是修得的。到什么时候这个相好圆满现前?见性就现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成佛不是应化身佛,是报身佛,像前面所说的,「八万四千相,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明心见性就得到了。得到了,为什么在这个世间不展现给大家看?展现给人看,人得要有福报,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他看不到。你说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肉眼看得见?看不见,用显微镜也未必能看见。这就是展现在你面前你见不到,就这个意思。

所以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所现出来,一定是随着众生的心、众生的福报、众生的缘,现的相。由此可知,佛菩萨现相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没起心动念,自自然然的感应。你的福报大,你看到的多,福报小的就看到的少,不相同。连普陀山梵音洞里面观音菩萨现相,每个人看都不一样。是不是观音菩萨喜欢这个人,现这个相给他?不是,观音菩萨没起心动念。所看的相不同,完全是各人缘不一样,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圣一法师一九八0年代的时候,是刚刚开放还是没有开放,就在那几年,他们三个法师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门口拜观音菩萨,拜了半个多钟点,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看到了。回来的时候在路上,三个人就问,你看见什么样子?结果三个人看见不一样。圣一法师看到是戴毘卢帽的,像地藏菩萨的相一样,全身是金色的,戴毘卢帽。另外一个法师看到是白衣观音,女身,白衣观音。第三个法师看到的是比丘相,是出家人的相,男身。三个人,同时看到的,每个人看的不一样,又没有看到三个,就看到一个。你看同样现身,各个人看不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懂得,我们两个人同时间拜佛,各人看到都不一样。

下面这一段,「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段经文,「手出诸宝」「无尽」,不是一种,很多。所以批注里面说,「手出诸宝,如《维摩经》中之宝手与妙臂二菩萨」《维摩经》中讲的。其实宝手、妙臂,一切如来统统具足,一切法身菩萨也具足。「罗什大师曰:宝手者,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也。又云: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这里头有一句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以施报故」,施是因,报是果,菩萨在因地修布施波罗蜜,所以得果的时候有这样殊胜庄严的果报。在这个地方,我们才能够看到因果报应的殊胜功德。菩萨修布施,他的目的是断烦恼,断贪瞋痴慢疑,布施就是舍弃、就是放下,目的在此地。佛教世间人,开始学布施,学布施要没有果报他不肯干,所以菩萨教他,教他都是真话,佛决定没有妄语,叫你布施财,布施财你会得财富。一定要知道,财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修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要愈施,决定不要贪财。菩萨修财布施是要把那个财,贪财的念头放下,于财物再没有一丝毫贪恋、贪的这个念头,这叫布施波罗蜜圆满。只要还要有贪心,没有圆满,你得要好好学;什么时候把贪心断掉,财施圆满了。什么时候把法,法也贪,学佛的人不贪财了,贪法,还是错了,贪心没断;把贪法的念头没有了,法布施圆满。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还有贪恋长寿这个念头,没有圆满。必须把健康长寿的念头也断掉,你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三种布施圆满,你的手中就会自自然然常出,常是没有间断的,像变魔术一样,想要什么东西就在手上,多么自在!众生缺什么,手上自然就出来这些宝物,帮助他,他想要什么东西,手上就出现什么东西,无尽的宝物。如五河流,五河流是印度的,我们中国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这是三大河流,印度的大河有五。河水自然流向大海,用来比喻手中出无尽的宝藏,就像这个大的河流源源不断流入大海,取这个做比喻。所以这个手臂叫妙臂,手叫宝手,全是修因之果,不修因不行。菩萨在因地,生生世世无量劫中修因,到他证果的时候这个果报就现前。这些无尽之宝从哪里来的?总有个来处。我想我们的同学都知道,从自性当中流出来的。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它自己就具足的,具足无量妙宝,到时候起作用它就现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话要用科学来解释也讲得通,大家更容易明白。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从哪来的?能量变现的。所以,物质跟能量可以互相转变,原子弹就是这个理论发明的,把物质解放成能量,他就用光跟热就化掉了。如果有能力把能量转变成物质,那不就变成妙宝了吗?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想要什么就变什么,想要黄金就变黄金,想要白银就变白银,想要珍珠就变珍珠,随便变。能跟质的互相转变,在法身菩萨他统统能做到,这在物里头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下面,「义寂法师判此为十地菩萨之行,以智度成故」,智慧圆满,也就是六波罗蜜圆满。《华严经》十波罗蜜配在十地菩萨,到法云地圆满,圆满的时候都有这种能力。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就知道,法藏菩萨他的地位在十地以上,至少是十地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