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三集)  2011/3/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一十三面,倒数第四行:

「寿众无量第十三」,十二品、十三这两品都是介绍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第十二品是介绍老师,这一品是介绍同学,也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诸菩萨,在极乐世界都是我们同学、伴侣,人事环境非常重要。「本品显三无量」,给我们介绍的三种无量。第一个是「佛寿无量」,阿弥陀佛真正是长寿佛。第二要介绍「会众无量」,也就是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同学、伴侣无量无边。这些人都是上善之人,我们常说纯净纯善。在极乐世界找不到有一个人有丝毫恶念,找不到这样的人。第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也就是生到极乐世界寿命同佛,跟阿弥陀佛相同,佛无量寿,人人皆无量寿。「一者法身德」,佛寿无量是法身德。「二者大愿普」,为什么有那么多同参伴侣?这是阿弥陀佛大愿的摄受。第三个,「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这是先将这一品的内容做概略的介绍。下面请看经文: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同学不但是多,他们的智慧、德能、道力、神通样样都无量。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寿命之长久,实无法称说,无法计算。」实在说不必去计算,为什么?怎么计算你也算不出来,那就不必去操这个心了。为什么算不出来?不生不灭。修行,证到极果,《华严经》上所说的妙觉位,圆满的回归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六祖坛经》上所说的「本不生灭」,它没有生灭,是一切众生万物的本体。体无生灭,相有生灭;体是真的,相是假的。我们也可以换一句话说,相之生灭即是不生不灭,一个意思,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事情有很深的理,这个理被现代量子力学家发现了,他发现了不生不灭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一种现象搞清楚了。所有现象的发生都离不开波动的频率,波动频率有快慢不同,但是它的速度几乎是相等的。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根据弥勒菩萨这个说法,大概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就是频率,有一千六百兆次。所以这一切现象怎么能说真有?

真相就是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真相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太快了。觅生灭了不可得,这是宗门大德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把生灭找来给我看看,找不到。比我们起心动念快多了!我们起心动念是多么的迟钝。根本的振动的频率是相等的,这个频率里面,频率是自然现象,如果加入精神现象在里面,频率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有快慢的不同,衍生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西方世界人,佛证到究竟果位,把究竟果位的德能加持给这些法身菩萨,他们有能力接受。这个能力是什么?他们都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这就是条件。有这个条件佛的光、佛的信息就可以加给你,智慧、神通、道力;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佛想加给你加不上,你不能接受。

由此可知,这个放下是多么重要!只有真正能放下,你才有能力接受大乘佛法。放不下的人天天听,听上一百年还是不得其门而入。这个门到底是打开还是封闭,这个权在你自己,不在别人手中,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门如果打开,自性里面智慧、德能,我们则讲是神通、道力,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慈悲,只能给我们做方便增上缘,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开启智慧之门、自性之门,权力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肯放下,门就开了。正所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古大德所谓自作自受,我们自己做佛事,那就受佛的果报;我们自己去造地狱业,那你就得受地狱的果报,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外面的缘,善缘、恶缘统统都有,采不采纳决定在自己。缘在我们面前,加持也好是诱惑也好,我们肯不肯接受佛菩萨无权过问,天地鬼神也无权过问,大圣大贤也无权过问,都在自己决定。所以我们自己造种种恶业,要受种种灾难,能怪人吗?怨天尤人可能罪加一等,为什么?你冤枉别人。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不能不读。这是释迦牟尼佛无尽的慈悲,把这些经典留下来,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不再去走弯路。

批注里面说,「此上正为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之成就。又有无数声闻之众,乃第十六声闻无数愿之成就。」可见得这些果报全有前因,没有因哪来的果?说明一个道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应当发心爱人,无条件的爱人,无分别、无执着的爱人。这是什么?这是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流露出来,性德流露出来的。这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行,美德、善行,不是从外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寿命长久,不可称计,表阿弥陀佛究竟法身」,这句话说得好,为什么寿命长久,为什么不能称计?称是说明,你没法子说,计是思惟,不可称计就是不可思议。「三际一如」,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没有了,所以叫一如。「故寿命无量」,寿命是从时间上说的,三际一如,这寿命是真无量寿不是假无量寿,我们要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肯定在一生当中证得。这个证得就是明心见性,只要见性就三际一如,换句话说,明心见性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无量寿佛。

「复以大愿独胜,超越诸佛,故报身化身寿命亦皆无量。」这个怎么回事情?说报身无量我们还能理解,报身是什么?示现在实报庄严土的。应化身示现在十法界的,怎么能说无量?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印度,也曾经在母亲怀孕十个月,从母体出生,七十九岁圆寂,不是明明有生有灭吗?老人家寿命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算虚岁算八十岁。这个幻相是我们六道众生所看到的,好像有生有灭,实际上呢?实际上不生不灭。这个里头有一个很大的事实的现象,那就是说,如果释迦牟尼佛不生不灭,我们每个人也不生不灭,是不是?是的,一点都没错。从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释迦牟尼佛的应身如是,我们这个身亦如是。阿弥陀佛是属于自然的反应,在三种现象里面,诸佛菩萨应化到十法界是属于自然现象。我们不是的,我们到这个世界来受生是精神现象,科学家讲的是信息的现象,在这个里面产生物质的幻相,物质现象是幻相。就像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他一生研究原子得到的这个结论。近代科学家更进一步的说明,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意念累积产生的幻相。它的基础就是心念,我们心里的念头,就这个东西,物质从这个里头变现出来的,没有心念就没有物质现象。所以我们要了解,了解叫看破,看破之后,你不再执着了,你不再分别了;不但不分别、不执着,你对它起心动念都不至于发生。人真能做到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就成佛了,他肯定回到实报土去。为什么?实报土非常适合他,实报土里面所有的人都不起心、不动念。《易经》里面所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这个道理,兴趣相同的、嗜好相同的他自然聚集在一起。你有这么高的情操、这么高的境界,你居住的环境跟你往来的人一定是跟你境界同等的,不同等的不能在一起共聚。所以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就这个道理,你在哪个阶层,你就会跟那个阶层的人,许许多多同参道友。

「佛寿无量故常觉众生」,这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间断,常常帮助众生觉悟。「佛愿无极」,四十八愿深广无际,「故应广摄会众」,十方世界的人,与佛有缘,见到佛光、闻到佛名,业障消除,智能增长,发愿求生,都到极乐世界去了,广摄会众。那我们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佛光,就是他老人家招生广告,在遍法界虚空界招生。诸佛如来为众生做增上缘,怕众生看了不懂、听了不明白,为他讲解说明,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给他,为众生做增上缘。所以极乐世界那个大会就比什么都殊胜,无论在哪一个层次,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无论在哪个品级,人数都无量无边。等于像班级一样,每一个班级都是无量无边,而且他们没有空间维次,班级整整齐齐的,但是大家都在一会,好像同一个大教室,这一排是第几班,那一排是第几班,但是同在一个教室。平等法界!到哪里去找?那种神通善巧我们今天科技跟它相比,这小巫见大巫,简直不能比,幼儿园小朋友玩的。他们不需要电视,每一个人都觉得阿弥陀佛在他面前,为他一个人说法;再遥远不要用耳机,不需要用,听得清清楚楚,就像面对面谈话一样,这我们科技做不到。

极乐世界不但如是,我们还能体会到一个境界,我们在此地,没有离开这个地方,放下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放下,放下分别执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想听阿弥陀佛说法,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我面前,清净心就能照见,清净心就能听见。极乐世界呢?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我们没离开极乐世界。是吗?是的。不但这个世界,因为还有更小的,前面我们读过,一毛一尘里面的微点,太小了,一尘一毛里头的微点,那个微点就像大乘经里面常说的极微之微。我们这个经前面读过,在二百九十六面第三行,看当中,「一毛一尘之微点,皆从实际理体而显,与妙理相即不二」。一粒微尘里面都有遍法界虚空界在里头,那阿弥陀佛怎么不在我面前?极乐世界怎么不在我站的这块土地上?前面这个道理你明白,你就完全晓得了,宇宙是一体,没有办法分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偏就是全,全就是偏,不二!这是大乘佛教的科学。

这些话佛不常说,为什么?一般人听不懂。我们说一句老实话,如果不是现代量子物理学帮个忙,我们也不懂,无法体会。量子力学证明这个微点存在,微点里面还有世界他没有发现,这是佛发现了,微点里头有世界,微点里头有极乐世界,微点里头有阿弥陀佛,妙!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这一个身体有多少微点?没法子计算,每一个微点里头都有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哪里?所以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证得。你没放下,现在是听说,听说你很难接受,把它当神话看待。它真是神话,神奇莫测,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它是事实真相。所以弥陀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到,弥陀能成的我们都能成就。

凡圣距离这么大,相差这么远,这究竟是什么回事情?迷悟不同,除了迷悟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任何障碍。迷从哪里来的?说到根本,迷就是从这个身体来的,把身体当作我,这是迷的根本、根源,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有分别执着。我们从弥勒菩萨跟世尊的谈话当中明白了、觉悟了,彻底的搞清楚了。这个身体不是我,身体是个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不是我,精神现象也不是我。观自在菩萨以他的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第一个是色,物质,空的,受想行识是精神、是信息,也是空的。这个意思是什么?自性里头根本就没这个东西。不但这个东西没有,生起这个东西的能量也没有,阿赖耶的业相也没有。所以阿赖耶太神秘,它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没有办法接触它。眼耳鼻舌身,它能接受的是物质现象,第六识、第七识这是心念,它能接受信息现象,就是精神现象。

自性,不是精神现象,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不但六道众生,包括四圣法界,都接触不到。所以佛在经教里说了一句话,「唯证方知」,你亲证你就知道了。怎么证法?起心动念放下就证得。怎样能够在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你知道这一切法,那还得看破。看破是什么?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十法界是一场梦,梦里面的事情你说它干什么、你想它干什么?不必想就是不思,不必说就是不议,不可思议。有人来问你,你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人来问你,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有人来问你,是说而不说;没有人来问你,是无说而说。虽无说,完全表现在生活当中,可是你看不懂。你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你有情识障碍了你,你有分别执着障碍你,你看不懂。这是说如来应化身也无量寿。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哪个人、哪个众生不是无量寿?自己完全不知道。

「神智洞达者,显彼土」,就是极乐世界,「会众之神通智慧通达透彻」。神智洞达这一句,极乐世界的会众,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具备,他们的智慧神通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的加持。这个地方要知道,佛心平等,就如同佛光一样平等,普照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为什么有人能感受到、有人感受不到?我要问同学们,大家都会说,我没有感触到。真加持你,你没有感触到,这什么原因?就像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你感受不到。三重障碍。这三重障碍,说老实话,障碍不住佛光,障碍不住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障碍不住。那个障碍什么?障碍你自己。那是什么?障碍你自己的自性,你见不得性。这个障碍也不是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一念迷而不觉,就这个东西。一念迷惑!所以你智慧发不出来,你一念迷惑。

我们如何把这一念迷惑去掉?头一个就是孝敬,净业三福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这孝亲尊师怎样做我们的迷惑才能去掉?像大乘经上讲的,从孝顺父母,把孝顺父母这个心行扩大,孝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就成佛了。为什么?佛就是这种孝顺。如果我只孝顺我的父母、我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我才不理他,那你就永远迷而不觉,因为你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大乘菩萨戒经里面说,说的是真话,不是比喻,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包括所有的动物跟植物,雄性的动植物就是男子,雌性的动植物就是母亲。这才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大孝,把我们所有的迷惑全都突破了。所以我早年讲经的时候有比喻,心量放大放大再放大,把烦恼习气都给挤破了,都透出去了,这才管用。心量最小的、最窄小的就到地狱去了。心量大,大到无边际,就跟西方极乐世界完全相应,你不到极乐世界,你到哪去?

会众,神通智慧通达透彻。《往生论》曰:天人不动众」,这个众就是指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这些大众,天人不动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天人是凡圣同居土的,都能做到如如不动,因为如如不动,所以「清净智海生」《论注》曰: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故皆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修学环境,是我们真正修行人梦寐所希求的,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真有,想不想去?真想去,对这个世界不留恋,在这个世界里过一天算一天,随缘度日,万缘放下,一心一念只思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忆佛;只念这一句名号,这叫念佛,忆佛念佛。什么时候能往生?一日至七日,快一天,慢七天。我们真想去、真想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我还有明天,我还有明年,那就不是一日至七日了。这是什么?这是迷执,这是障碍,我们得把这些障碍摒除掉,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你的净业就修成功。如果存在这些障碍,它统统是惹麻烦的。

经典上古大德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念总是不相应,从来也没有去想想这不相应的原因在哪里?到底为什么不相应?为什么别人相应我不相应?所以我们要能常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智慧。所有一切障碍统统解除了,我们问题解决了,你在这个世间,这世间是什么?这世间就是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显示出来?从你快快乐乐的面孔显示出来,从你真正见到阿弥陀佛显示出来。阿弥陀佛在哪里?你的心是阿弥陀佛,你看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你的愿是阿弥陀佛,你看一切众生也都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境随心转。你的境界没转得过来,所以什么都不是。放下不容易,看破更难,真看破了放下很容易。放不下,我们有个警觉心,放不下就是没看破,就是对于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怎么还有这种习气毛病障碍我?

往生极乐世界方法确实简单,一句名号。一句名号要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不是真正灭掉,你要把它念掉,它不起作用。这什么?伏烦恼,生凡圣同居土。要是把它真甩掉、断掉,那就不是同居土,那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我们念佛,平常讲很用功,纵然是一天十万声佛号,或者像黄念老,难得,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如果他没有放下,去不了。并不是说每一个念佛人都往生,念佛人没放下他就去不了。世法佛法里头,只要有一桩事情没放下,他福报大,造的恶业少,他生天,或者又到人间来;如果他造的恶业胜过善业,他就到三恶道去了。这桩事情,灌顶法师讲得清楚,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我们念佛为什么?为什么念佛、为什么求生极乐世界?这个要学惠能大师就没错,我为什么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成佛,我为这个,不为别的。为什么要成佛?为普度众生,只有成佛才有智慧、神通、能力来教化一切众生。这个愿跟阿弥陀佛的愿、跟十方诸佛如来的愿完全相同。不是为自己求安乐,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不是为自己得大福报、大智慧,不是,你有个为自己就是障碍。

我们一切是为自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但是要记住,经上讲得很清楚,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下辈是同居土,中辈是方便土,上辈是实报土,上中下三辈往生条件是相同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相同的。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什么叫觉悟、什么叫迷惑?为一切苦难众生,觉悟了;为自己,迷了。我这个解释大家很容易体会。我为众生里头还有一念为自己,你虽然觉悟,里头还有一点迷情在里头。不要小看这一点迷情,这一点迷情会把你整个觉心破坏掉。李老师在世常年讲经,他用醍醐做比喻,醍醐是天人的饮料,饮料当中最好的,天人最好的饮料叫醍醐。他说一杯,如果这一杯醍醐里有一滴毒药放在里面,整个醍醐都变成毒药。这个比喻用意很深,就是你菩提心里头还有一点点自私自利那个心,那个心就是毒药,菩提心就是醍醐,那一点毒药掺在里头,醍醐就不叫醍醐,统统叫毒药,这个心念佛不能往生。

我们哪一个人发菩提心没有一点自私在里头?你再反过来想想,那个菩提心发了之后没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念头在里头,真了不起,没有私心,没有私心的时候你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你念这一句佛号才跟阿弥陀佛相应,通了,障碍没有了。一丝毫的自私念头都是障碍。老实告诉你,不是小障碍,是大障碍。意思就是说,醍醐里一丝毫毒药都不能掺杂,要修自己纯净纯善的真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用这个心来念阿弥陀佛,念久了,真的,会把阿赖耶念掉。阿赖耶是妄心,你久久不用它,它自然就淘汰了,不必刻意去断它,到时候自然没有了。所以《论注》里面讲这些人,这些会众,都是从弥陀如来智慧清净心中生的。还是比喻,这心量像大海一样,无所不容。西方极乐世界的圣众,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都被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萨,每个人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西方圣众,那一边大众,他们心量的样子、心量的写照,我们的小心量怎么能进得去?个个都是那些大心量,个个没有自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神智,神谓神通,智谓智慧。此是两字分举」,两个字分开来讲,神通、智慧,「若合为一词,则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自在彻底见到了,见一切事、一切理,这不是情见,这是智慧的见解,我们今天讲理智,不是感情。「神者,明也。此之智慧,神明无极者也。」这个智慧,明,明了,上面加个神,这个神是形容圆满的通达。「神」这个字是会意,你看看它的左面是个「示」字,要用篆字来写你就会看得很清楚,篆字写这个示字上面是个上字,上下的上,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这是上字。下面它是三条,代表什么?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自然现象,大自然的现象。这一边,右面是个申,你看申,申是代表通达。你看篆字看起来它好像有三个关,一条线穿下去了,没有障碍,完全通达。所以这个字的意思,通达大自然的现象,正确的通达、彻底的通达就叫神。神,明,明白,明是光明、明是智慧,神是通达,这个智慧神明无极。「洞者,究竟通彻。达者,通达无碍。」换句话说,这是彻底的通达,不是局部的,不是局限的,圆满的彻底通达。

「威力自在者,威神之力,自在无碍也。」这个三句是说明西方会众,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我们同参的道友,个个都是这样的能力。我们这一看、一听说都不敢去了,那些人都比我高,我怎么比得上人家,吓退心了,那才叫高人,这个俱乐部我们不敢进去。你要知道,这种能力,实报土是真的,但是凡圣同居土都像我们这样带业往生去的,为什么也有这个能力?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首先是佛光注照,这佛光一照我们的业障就消了,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就透显出来。到达极乐世界,那是一念之间,速度太快,到达极乐世界你就圆满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换句话说,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里面讲的神通道力你统统具足了。不修就得到,要修,修到哪一年才能得到?现在不修就得到了。你才晓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念佛的成就非常稳当、快速,而且圆满,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代表十方一切诸佛,你看对佛的赞叹、对弥陀的赞叹,对极乐世界的赞叹,对极乐世界大地的赞叹、环境的赞叹,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赞叹,无比殊胜,确实是诸佛剎土第一,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当之无愧。所以要知道,我们在此地不行,到极乐世界就行了。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倒驾慈航回来度众生?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个面就可以了,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广度众生。为什么?你已经得到阿弥陀佛加持。像此地讲的,神通、神智、神明无极,究竟通彻,通达无碍,威神自在,你全都有了,统统具足。到这个世间,应以佛身教化众生你就能现佛身,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应以比丘身教化众生你就现比丘身,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自然就现什么身,你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什么?这是自然现象反应的,众生有感你自然就应,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一切诸佛、法身菩萨到这个世界来示现都是这个样子,跟这个世间人和光同尘。世间人不知道,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意,所以这个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讲清楚、明白,都是起心动念了,菩萨、法身大士来教化众生他不起心、不动念,我们不得已说完全是一种反应,众生有感他自然的反应。什么时候都能来。你的愿发得不错,我去了马上就想回来,这什么?这是你的情执。到西方极乐世界忘掉了,忘掉什么?忘掉时差,可能极乐世界上一天这个地方就几千年了。我很快就回来,没想到这世界上已经过了几千年,不是以前那个地方了。不过你也不会失望,为什么?你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你不会失望,你看到众生还是乐意去帮助他。众生各有各的报,千百年之后这个众生到底到哪一道?不一定在人道。不过无论他在哪一道你都能看到他,他跟你有缘,有缘就是他放出来的信息,你很容易收到。

「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深显《华严》广狭自在、一多相容、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这是《华严》境界。能在掌中持一个世界就不得了,我这个掌中放一个地球那就不得了,持一切世界还得了吗?一个银河系很小,一个娑婆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银河系不大,这是一尊佛的世界。一切世界,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法想象,不可思议的大世界,掌中能持,确实深显华严广狭自在。广狭是相对的,在一真法界里头广狭没有了、一多没有了,所有一切对立的现象全部没有了。没有大小、没有真妄、没有凡圣,边见破了,彻底的破了。边见,可以说从初发心,华严会上五十一位菩萨,十信位里的初信位,边见开始破。像我们现前要认真学习不对立,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要学这个,心量才能放大;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头一个破身见,第二个破边见,第三个是放下成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成见放下,就能够修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种修学对于断见思烦恼以及烦恼的习气非常有效果。

弘一大师到晚年,我们看他的行谊,很像这个境界。他老人家一生学《华严经》,他的早晚课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的一卷。他是念《华严经》、念阿弥陀佛,那一卷经也是净土五经之一,他不用《无量寿经》、不用《阿弥陀经》,他用「普贤菩萨行愿品」。晚年情形,我跟他没有接触过,我们学佛,他老人家早就往生了。我是到新加坡,在新加坡我们住的地方,净宗学会,跟薝葡院很近,走路大概三分钟,过一个马路那边就是的,老法师邀请我,我去过二、三次。弘一法师早年到新加坡就住在那里,广洽法师的道场,他跟广洽法师交情很深厚,真像兄弟一样,所以到南洋广洽法师接待,住在薝葡院。广洽法师告诉我们,弘一法师非常慈悲,很好侍候,没有一样不好。他从来不挑剔,不说话的,一天到晚是念阿弥陀佛,心好像就住在阿弥陀佛上。饮食方面,广洽法师总是希望能满足他喜欢吃的,好像他没有喜好,什么都好。广洽法师尝这个菜好像太咸,他怎么说?咸有咸的味道;这个菜太淡,淡有淡的味道,从来没有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没有,样样都好。我们晓得,弘一大师在没有出家,是非常挑剔的、非常讲究的,丝毫不苟,到了学佛之后这么样的随和,真的把他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见到任何人都笑咪咪的。他是真用功、真干!「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境界他契入了,也就是十大愿王他真做到了。「礼敬诸佛」,对男女老少,不管是什么身分的人他都恭敬、都客气。那不是做出来的,出自于真心。「称赞如来」,隐恶扬善,不善的东西他绝不放在心上,更不会在口里头,人做一点小小的好事他就赞叹。「广修供养」,他的供养是法供养。年轻,他是财主,父亲留下的遗产在那个时候不得了,大富翁。他是花花公子,说得不好听也是败家子,家当败光出家了。也非常难得,出家,真正修行人,一生过苦行僧的生活,非常节俭,衣服破了补补丁,他穿那个衣服,真难得。「忏除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他老人家就修这个,普贤十愿你从他日常生活当中完全能看得出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们再看批注下面这一段,「又《维摩经》亦显掌中持世界之不可思议功德。经云」,这下面是经文,「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这是法身菩萨,证得了解脱、法身、般若,得大自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做陶器的,他那个轮子,转动陶器的,用这个来做比喻,他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就像那么容易,「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大千世界在手上,两个手,把这个手上的大千世界丢到这个手掌来,大千世界的人完全不知道他在哪里,完全不晓得。就如同我们地球在太空当中运行,地球的动很复杂,振动很复杂,我们地球上的人没有感觉到。那这菩萨的身相有多大?大千世界在手掌上可以像玩陶瓷、玩泥巴一样的玩法,这个世界的人完全不知道。这是比喻,也是事实,理上讲得通。再把它叫回来,「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不管他丢来丢去,在世界上这些人完全不知道。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是说菩萨他有这个能力。一佛土的众生,一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佛土。像我们一般讲的就是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在手掌里头,飞到十方展示给大家看,这个一佛剎剎土里面的众生完全不知道,没有一丝毫的感觉。「极乐大众,悉具如是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这个能力,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有这个能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深显圣众庄严,主伴功德均不可思议」,主是阿弥陀佛,伴是所有往生的这些菩萨们,四土三辈九品,个个不可思议,人人不可思议。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平常讲的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

【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他只要一天一夜,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他就能够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的星宿,我们今天讲星球,有多少,他全部都算清楚,有这样的能力。这一小段,批注上,「右数句,独标目连功德」。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十大上首弟子,真正是登堂入室的,目犍连是其中之一。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舍利弗跟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他们早已经成佛了,世尊在娑婆世界成佛,他们是以佛的弟子身分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就像唱戏一样,在台前释迦牟尼是佛,他们是弟子,在台后,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这节文「见汉吴译」,汉译、吴译的。《汉译》曰:摩诃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数星知有几枚也。」天上有多少星星,这现在科学家道不出来。十亿个银河系还得了!我们现在对银河系之外了解不多,这个科学仪器还不够充分。目犍连不需要这些科学仪器,他用什么方法?用禅定。定生慧,定能突破空间维次,能看见这些现象,诸法实相,智慧能知,能了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能知道多少?如果照这段经文的意思来说,不只是星宿,它后头有「众生」两个字。每一颗星球上的众生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星球里头有多少众生?这个难!目犍连给我们示现的地位是小乘四果阿罗汉,四果罗汉有没有这个能力?当然没有,这大乘教上讲得很清楚的,四果罗汉没这个能力。所以《弥陀经》里面说,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行了。大是什么?大乘,大乘阿罗汉。阿罗汉要是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阿翻作无,罗汉是学习,无学。无学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毕业了,小乘所有课程、科目都学完了,毕业了叫无学,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大乘最高的果位是十地菩萨,所以十地菩萨称大阿罗汉,大乘里面他毕业了。我们从断证功夫来讲容易明了,小乘阿罗汉是把执着放下了,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执着了,有分别,不执着了;大乘阿罗汉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早就断了,不但无明断了,无明的习气也快断尽了,只剩下一品,这一品在等觉位上断,这样的人他真有能力。

为什么?我们在《还源观》上看到,「从一体起二用」,二用里面无论是依报,物质环境,正报是自己,都具备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这个波动才起来,遍法界虚空界他都能收到,法界虚空界任何一个地区,我们用这个大家好理解,他发射的波动遍法界虚空界都收到。自己呢?这个身体也是一个接收台,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剎那剎那不断在发,我们自己也统统能收到,他怎么会不知道?我们是迷了自性,麻木不仁,虽然接触到了,信息接触到了,没有感触。他们的身体非常灵敏,轻微的接触他都完全清清楚楚感受到,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出生无尽就是变化,你看整个这个大宇宙里头千变万化,一分一秒都不停,千变万化。第三种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心量比虚空法界还大。论文里头说「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容是容纳,包含虚空,容纳万法,容纳万有,他怎么会不知道?他当然知道。所以大目犍连在大乘里面,他表法是大乘阿罗汉,才有西方极乐世界阿惟越致菩萨的智慧神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