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四集)  2011/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一十九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一个字看起:

「盖往生品类,万别千殊。三辈九品,只是粗分。故一下品中,已类别无数」。下一品是「往生正因」。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能够想象而知的。为什么?无论是天上人间,一切众生这个类别都是不相同,各个不相同,千差万别。只有一个是真的相同,就是证到佛果,究竟佛果,那就完全相同。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相同,那就是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是有差别。所以佛佛道同,圆满的道同是妙觉,大同小异是法身菩萨,实报土里面大同小异,十法界就千差万别。所以「彼经」是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里面讲下三品是恶人,本经下辈是善人,所以这个不足以为奇的。只要是把执着放下,善人放下了,也是这个地位,恶人放下还是这个地位。地位平等,因地不一样。「如《汉译》下辈之人,确是修善者也。又《观经》下品往生,生前虽是恶人,花开后并是大乘。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就是莲花开了。「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这是别教的初地。「下品中生,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跟前面不一样,前面七七日花开,下品中生要六劫花才开。但是花没有开,在莲花里面,也有弥陀化佛给他说法,这是下三辈的。中辈往生的感得佛的应身来给他说法。上辈往生就不必说了,上辈是生实报庄严土,那是报身如来。「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这就是发菩提心。「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菩提心一发,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

那我们今天听到这部经,都能够理解,现在我们所差的,菩提心没发。菩提心为什么没发?虽听经没有契入境界,就是没有能够百分之百的听懂,只能听到几分之几。果然听到的是百分之百,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这个法门,佛教里面的大乘,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用哲学的话来说,「知难行易」,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放下了,成佛了,惠能大师半夜三更在五祖方丈室里头放下了,放下就成佛。你要是问,惠能大师所证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差别?说老实话,一点差别都没有。只要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就真放下,那就是佛境界。生净土,决定生实报土,他不在方便,不在同居。所以善导大师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不能把它说死了,不能把它说定了,它是活活泼泼的。

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性,贤首国师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是共同的,是一个。诸佛如来的体性是它,蜎飞蠕动的体也是它,三途地狱之体还是它,乃至于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遍法界虚空界的自体、本体,一个。那怎么不成佛?事实真相通达明了,那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讲迷失了真心,迷失了自性,意思是我们对于宇宙事实真相迷了,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完全不知道,天天在猜测,犹豫不决。这才造成十界六道无量无数差别的现象。你要问差别现象有多少?你就问你的妄念有多少,它跟你的妄念完全相同。才动一个念头就有一个变化,《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就是说的这桩事情。所以「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的菩提心没发出来,闻法不透,这真正原因在此地。不透怎么办?多听,多读。古人说的话不是开玩笑的话,句句是真话,告诉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明我们念的遍数不够,不断的重复是学习的真理,听教亦如是。

唐代道宣律师,这专学戒律的,中国律宗的第一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听《四分律》听二十遍,《四分律》的分量很大,线装书堆起来这么高,我有一套,现在放在澳洲。我们也把它印出来流通,印出来精装这么厚,四本。讲一遍不容易,我们想到他听二十遍,绝对不是一个地方讲的,哪个地方有人讲《四分律》,他就到那里去听,先后听二十遍。我也曾经给同学们说过,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课程,《佛学十四讲》,那就是佛学概论,完全用表解。我听了十一遍,每一届他讲这个课程,我都从头听到尾。说明大专佛学讲座我参加了十一次,第十二次出国,离开台湾了。

遍数听多了就熟了,虽然说没有得定,没有开悟,中国古人所谓是「熟能生巧」。我用老师这一套大纲去讲这个课程,不能讲到老师那种百分之百,我可以说我能讲到百分之九十五,听众都承认。他不熟怎么行?所以现在人学东西,犯了很大的毛病,这都是心浮气躁,听一遍、二遍就觉得不错了。听三遍,「这个我听过三遍了」,你跟古人比差远了。古人呢?古人要听三千遍,你三遍算什么?你怎么能跟人家比?三千遍一般来说,开悟了,不能大彻大悟,他要到大悟的阶段。你想想看,三千遍,他心是定的,也就是说他得到三昧。得到三昧,决定有开悟,悟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明心见性,大悟,对于教理教义通达了,教理不能通达,教义肯定通达。义是什么?一宗一派与你所学的这个触类旁通的,你都没有障碍。所以真正菩提心没发出来,我们就应当知道,我学习的遍数不够,为什么不发菩提心?那就继续努力,万缘放下,他真能成功。

「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还得小乘果」。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留意到,如果中品修大乘因故,他得的是大乘果。小乘得的果是阿罗汉,大乘得的果,七信位菩萨,十信位里面七信位的菩萨,大乘果。「下品现在虽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这是什么?修世间善法的凡夫,以及造作恶业的凡夫,这样的人。「但彼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以闻大乘故,得大乘果也」。这遇缘不同!如果这些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小乘,小乘人,为说小乘法,他就是闻小乘法得小乘果。大乘果是十信位,小乘果是从须陀洹到阿罗汉,八个阶级,四果四向。这就是修因不同,得果就有差别,这是通说。

我们一定要记住,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句话重要。于是这个地方修什么因得什么果,都不重要,重要是弥陀的加持,阿惟越致的境界,这个重要,这个是显示出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阿弥陀经》谓执持名号,得生净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正符本经三辈临终见佛之说」。这《弥陀经》上讲的,说明什么?往生,无论是什么人,修什么因,临终往生决定是佛来接引。临终往生是感,弥陀接引是应,感应道交,一点都不会有差误。

这一句在这个经里面讲得详细,阿弥陀佛有与化佛,这是你功夫浅深感应不同,上品上生的无数化佛,这化佛从哪里来的?经上没有细说,但是佛有这个愿,佛有能力化无量的化佛,有能力。在我们想象当中,这些化佛有可能是十方诸佛的化身。十方诸佛为什么来?跟他有缘,过去生中曾经在他那个世界住过,在他那个世界修行过。现在这个时候成佛,到极乐世界,他们知道,他们也欢喜,欢迎你修行成就了,功德圆满了,今天生极乐世界,他们来道贺,诸佛来道贺,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表法,抬举阿弥陀佛,让大家认识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对阿弥陀佛格外的尊重,有这个意思。所有一切现象,无非是加强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愿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这些化佛来迎就没有意思。《华严》对表法讲得非常详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境界,听到音声,都知道里头有很深表法的意义在其中,我们能得益。

「其它如《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这也可以用来证明临终佛来接引。那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从前面读到此地,知道有佛的地方就有魔。魔跟佛的差别,佛是正念,诸位要记住,正念无念,魔有念,魔有邪念;佛尚正法,魔尚邪法,这个里头有邪正的差别。邪正差别在一念之间,往往我们自己一丝毫都不知道,就在一念之间。那是佛是魔,确实关键在习气。习气,换句话说,掌管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如何对治魔境来干扰?魔境有有形无形,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佛没有离开我们,魔也没有离开我们。实际上,魔跟佛是一不是二。大乘教里常说一念觉全是佛境,一念迷全是魔境,迷悟不同。保持觉性就是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听教、诵经。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这是佛境界,天天听,魔都变成佛了。如果我们一天不听经,一天就难保,功底深厚的,可以保个一、二天,时间长久了,保不住,无明习气它就起作用。

我自己这一生的经验,就是什么都可以离开,不能离开经本。读经的时间愈长,跟佛接近的时间愈长。跟佛接近就远离魔外,魔王外道你就远离了。如果不读经,麻烦肯定会来,尤其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环境扰乱我们,全是邪知邪见,全是违背了人性道德良心,它都违背这些。所以经不能一天不讲,不能一天不读。我在年轻的时候,天天在外面讲经,老一代的这些大德们,出家老一代的和尚,他们谈到我,净空法师好讲经,他讲我好讲经。我听到之后,我不是好讲经,我是用这个方法来对付烦恼习气。这是真的,不是好。因为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治烦恼习气,对我来讲很有效。我念佛,会打妄想,坐禅也有妄想,只有读书,准备讲经就没有妄想,要专注。经典里面还有生字要查字典,还有一些名相、术语要查数据。这样就不会有杂念进来了,我是用这个方法。各人根性不相同,这个方法对我很有效。所以我用了六十年,到今天还是有效。有效的方法,继续用下去,好!不会出事情。改变方法,有的时候就出麻烦。这个方法老师教的,有承传。

《称扬诸佛功德经》里面讲,闻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闻名后头一定接着思、修。思是什么意思?明了,对于阿弥陀佛有认识,有正知正见。当然你下面就有修,修是什么?修正错误的观念行为,一心念佛,这肯定的。命欲终时,一心信乐,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候一心念佛。念不忘舍,念佛是正念,不能忘记,不能舍掉。令其得见,你才能够见佛。这个念不忘舍,就是现在我们常讲的念佛不间断,就是念念相续的意思。阿弥陀佛将诸众僧,这就是带领大众来迎接你。住其人前,我们知道人在临命终时,冤亲债主都在这个时候来讨债。你杀了他的,讨命债,你欠他的,这讨钱财,这就是魔得其便,在这个时候他都来了。

《地藏经》里面告诉我们,人在临命终时,这个亡人告诉他旁边家亲眷属说:我看到某人来了,他站在门口。所说的全是他所认识的亲朋好友、家亲眷属过去的、先亡的,都看到了。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地藏菩萨告诉我们,是他的冤亲债主变幻他的家亲眷属来诱导他,来带他走,不是真的。带他走了,跟他算帐的,来索命的、来讨债的。佛在经上要不这样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但是这些事情,我们看了很多,是真的。亡者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临终前二、三天,这种境界就出现。出现这个境界,顶多两天他就走了,《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那就是魔,他在等你。如果是念佛的人,临终的时候,佛光注照,这魔都没有了,都远离。魔知不知道?知道。他见到佛来接引你,这些冤亲债主不但不找麻烦,他找不到麻烦,他也欢喜赞叹。他也希望你成佛之后,可以度他。这要证明,只要是往生的人,佛一定来接引他。

「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这都是证明。四众?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这叫四众。四众念佛弟子,下面这句话重要,能正受持,着重在正。正是什么?正是正心正念,能够接受经典的教诲,执持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得见到佛,这是决定往生。真正往生的瑞相是这样的。「又《华严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是均为本经之良证」。给我们证明念佛人往生,阿弥陀佛决定来迎接,不可能说佛不来迎接的。这个我们信得过,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的念才叫正念。正念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没有来迎,决定不能走。家亲眷属来诱惑你,那是冤亲债主,还有,如果是魔王外道,他会变现佛菩萨形相来接引你,他不是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见到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真有。是不是他来接引?决定不是。你平时不念他,他怎么会来?见到的佛不是阿弥陀佛,就知道是假的,魔来接引你,这个一定要认识。还有临终助念的人要帮助他,他要看到,我看到释迦牟尼佛来了,立刻要知道决定不能跟他去,要提醒他,一定要跟阿弥陀佛去,这个话最重要了。如果不提醒他,他就跟他去了,那就上大当。

我们看底下一段,「夫如来者本无去来,云何今言佛现其前」?这从理上讲,也是如来这两个字的本意。如来什么意思?本无去来,这就叫如来。那为什么现在还说佛现其前?佛真来了,本无去来,真来了。本无去来,不碍现前,为什么?《楞严经》里面佛说,感应的现象,无不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心想,这是感,诸佛如来他有应,我们的感有有心,有无心;佛菩萨的应,完全是无心。感应道交,总是缘深。你跟他有深厚的缘分,不只一生一世,多世的因缘。深到极处是累劫的因缘,这缘厚,所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下面念老给我们举例,「莲池、幽溪、蕅益三大师,深明其义」。这三个人绝对不是凡夫,佛菩萨再来的。批注《弥陀经》注得好!不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怎么能讲得这么清楚?换句话说,这三个人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是观音、势至之流。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是修净土必读的小本批注,阿弥陀经批注。他们懂得这个道理,「语皆精妙,契佛本怀,恭录于次」。把这三种批注里头,关于这一段,有关这一段的文字抄在下面。你看,三种批注,祖师的批注,我们在这里都念到了。

「莲池《疏钞》云: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提出这么个问题,疑问。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有感就应,感应的时候,阿弥陀佛是不是真来了?我们凡夫看,真来了,实际上是不来而来。为什么?当处出生的,在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距离,就是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他现相就在眼前现,相没有了,也在眼前,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在《楞严经》上说的。所以确确实实是不来而来,无见而见。凡夫有心,佛菩萨没有心,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他有反应。

现在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我们看到了。实验当中证明了,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给它看,让它听音乐,我们把念头传给它,它有反应,我们有心。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水没有起心动念,它为什么有反应?这是不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不是不来而来,无见而见?一点都不错。我们所看到它的反应,这个现象,剎那剎那在变化,剎那不住。我们所见到的相、现象,都是剎那不住的相的相似相续相。那一个相、一念的相太快了,我们这个眼睛应付不了它,没看见,它已经出生,已经灭尽,就在我们眼前,眼前没看见。这个没看见,业障!没有业障的人看见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见到阿赖耶就是见到一念出生的境界。那个一念有生住异灭,八地菩萨能看见,我们连这个一念都不能觉察,功力不一样,这就讲的千差万别。

《疏钞》说,「故永明谓」,引用净宗六祖永明大师的话:「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知道这个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心里不起心、不动念,心佛两忘,这是真心。「不无幻相」,有感他有应,「则不坏心佛」,心佛两忘,不坏心佛。两忘是不着相,不起心,不动念,相在不在?在。心里有现有灭,佛相现前了,佛相灭了、不在了。平常见到这个现象如是,临终见到这个现象亦如是,我们的心态不被外境所转。而怎么样?加深我们的正信正念,这就对了。所以大乘教里佛告诉我们,现相现前,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喜欢,喜欢就动了心,里头就生傲慢。你看我功夫不错,我见到佛,你们还没有见到,傲慢心生起来。应该怎么?平常心对待。平是平等,常是不变,平常心是真心对待。不被外头境界所转,这个重要。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立刻要把它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看到一切现象,眼见的,耳听的,鼻所嗅的,身体所接触到的,也是如幻非实,也是不无幻相,一个道理。我们也应当用平常心看待,那你就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你不是过人间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清净自在,一尘不染,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你已经契入阿弥陀佛的境界。

「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从真佛变现出化佛来,「接引迷根」,迷根是凡夫,接引凡夫,教化凡夫。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示现住世八十年。三十岁成道,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讲经教学度化众生四十九年。你说他是真佛还是化佛?释迦牟尼佛他教化众生的范围是娑婆世界,不是这个地球。娑婆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多大?黄念老告诉我,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无量的星球围绕,日月在须弥山的中腰绕行,这经上讲的,我们都曾经读过。

我们以前很多人,很多法师,我也不例外,都把须弥山看作是个太阳系,单位世界是个太阳系。念老告诉我,不是太阳系,太阳绕着银河的边缘这个轨道在运行。银河的中心,应该就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这讲得很有道理。换句话说,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叫做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以中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再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单位、小千、中千组成的,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个,是一个,一尊佛的教区,太大!这个教区,现在天文学家计算出来,那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十亿,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释迦牟尼佛到地球上来教地球人,当然是化身,不是他的真身,真身不会到这来,化身。这么多的星球,现在有人知道,照佛经来说,只要是星球,就有众生在那里居住。为什么?星球是依报,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众生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没有了,依报就不会存在。这个现代的物理学家都发现了,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意念形成的,物质的基础是意念。没有意念,哪来的物质!所以说先有意念,后有物质,也就是先有精神而后有物质,这跟佛经上讲的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任何星球上都有众生在那里居住。而是我们烦恼习气种种差别,有的星球上的众生,我们能见到,有些我们见不到。用现在科学家的话说,空间维次不一样。如果他们的有情众生跟我们空间维次不一样,我们就见不到他。他的维次比我们高,他见到我,他的维次比我要低,他见不到我。而且空间维次也不是真的,从哪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而来的。离开分别执着,这个维次就不见,所以它不是真的。我们心要是清净,定下来了,就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看到二十八层天,能够看到下面的地府,清净心能见到。我们见不到,说明心不清净。心真的清净就见到了。所以六道轮回的真相是事实,不是迷信。谁能见到?须陀洹就能见到。在大乘讲,十信菩萨,初信位他就见到。初信菩萨到六信菩萨都没有离开六道,对六道里面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不是假的。

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部大经,这一部大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这个难得!得到这一部经,就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你就全得到。依照这一部经修学,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诸佛之法,你就圆满得到。哪有比这个更快的!哪有比这个更真实的!遇到不肯修,不肯放下,那你就真错了。原来放下就是得到。不肯放下,最后是一无所得,你真的落空。放下就是真正得到了,得到的是圆满的性德。

底下还是永明大师说的:「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说明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无论是现前,或者是往生的时候,你所见到的全是化佛,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永明大师这个话说得好!这桩事情,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见到的佛,是本愿功德。因为四十八愿佛说过了,一定要让有缘众生见到弥陀,成就这个念佛人的信心,增长他往生的愿力。所以这是佛的本愿功德,让这些有缘众生真的生起信心,这真见到了。我见过一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毘卢遮那佛。这个佛像多大?跟天空一样大,整个天空就现成一尊佛像。梦中见的,那个梦似梦非梦,又不像梦,跟平常作梦境界不相同。这个境界里色彩分明,真的就好像真看见一样。下面是山河大地,一重一重的山,佛现前的时候遍满虚空。这是感应!让我们以后读到这部经,读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个印象,很深刻的印象,我自己曾经经历过。我相信有人会跟我一样的经历过。于是死心塌地,专心想念,想就是忆,这就是忆佛念佛,专心,一切放下。

像莲池大师晚年,这些话在《竹窗随笔》。他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不搞了,他明白了,不再浪费时间。「八万四千行,饶于别人行」,你们谁愿意做谁去做。自己呢?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念到底,再也不要了。那个时候,为什么这些大德,像莲池、幽溪、蕅益诸大师,为什么他不选《无量寿经》,他选《阿弥陀经》?梅光羲老居士有一句话说,因为《无量寿经》没有善本。五种原译本、三种节校本,一共八个本子,你依哪一个?依这个,还有很多漏掉的,别的本子有,不圆满;统统都依,太多太杂了,不便修学。所以在古大德都拿它做参考数据用。你看莲池编《疏钞》,这些本子都用它,都用做参考数据。《圆中钞》《要解》所引的都有这些资料。一直到莲老这个会集本,才算是《无量寿经》有了标准的本子,有了完善的本子,这个难得。我们这一代的人有缘遇到了,遇到了,还遇到了真传,这是真正不容易。直接承传的,有黄念祖老居士,有李炳南老居士,直接传的。我们难得,这两个人我们都遇到了。这个缘分非常非常的稀有。所以我们对经上这段事,祖师他们说的这些,我们懂了,我们明白了,我们要更进一步把这些理,完全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真得受用。

则佛身湛然常寂。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法身。大乘经教我们读了很多,世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有没有佛身?有,有没有法身?有。在哪里?跟我们现在这个身合而为一,这个身有生灭,法身没有生灭。没有生灭是真我,有生灭的是假我。真我永恒不灭,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的真身也是湛然常寂。迷的时候,众生就是迷,迷的时候,见有去来。有去有来。如镜中形,没有离开这个画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梦中事,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我们眼前的境界,一样的道理,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无,你就见到诸法实相,你见到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只要有起心动念,就有因有果;不起心、不动念,因果就没有了。所以因果这个事相,源起在最初,跟宇宙、跟我们这个生命同时起来的。一念不觉,没有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从这个之后就有因果,一念不觉是因,能生万法是果,它就开始。一念不觉是个自然现象,以后都是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

「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这是观世音《普门品》里所说的,《法华经》里头讲的,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这个应以什么身是应众生心,不是佛心,佛没有,佛没起心动念,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要起心动念,他是凡夫,他跟我们一样。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他永远不起心、不动念。他的示现完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众生心怎么想,他就怎么变,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法身菩萨就是这个境界,法身以下有起心动念。在这个西方世界里面,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有起心动念,实报土决定没有。我们可不能搞错了。实报土用真心,方便、同居都还是用阿赖耶,没转过去。但是他们天天听经、天天闻法,永远没有中断,虽用的是妄心,差不多跟真心一样。完全是教好的,人是教得好的。回归到实报土,那用的是本性,那就是本性本善,他不是修的。同居土、方便土是修成的,是教好的。实报土不需要教,他本来就是,他自然如此,回归到自性。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回归自性。

「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这是不能想象的,为什么?想,你起心动念,错了,说,也要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不会说,所以思想、言说都达不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头没有思想、没有言说,纯真无妄,万德万能。两个比喻好!水清,月亮自来,水里头现月亮,月也没有来,水也没去,月在水中。我们心要清净,佛就自现,你就见到佛,这是感应道交,莲池大师说的。

底下一段,「幽溪《圆中钞》云:凡是见佛,须论感应。若平居参禅,或修空观。既宗扫荡,佛亦不立。苟有所见,悉为魔境。」这些常识我们必须要知道。如果是修空观的,学禅的,禅宗,学性宗,明心见性的,他们完全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如果见佛了,那是魔。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要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虚妄,与他所学的宗旨不相同。佛菩萨会不会现这些身相给他看?不会,这个才相应。他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修禅宗,修性宗。还有丝毫的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跟相宗完全相反。这两宗好像现在也没人修了,没有这个根性。

黄念老告诉我,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就是讲现代,禅的根机没有了,密的根机也没有了。他学过禅,他学过密,他是密宗的上师,他告诉我,禅一个成就的都没有。不但没有开悟的,连得定的人都没有。像虚云老和尚他得定,他没开悟。密宗的,他知道的,人民建国这六十年,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他自己也没成就,所以最后他是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批注》注完了之后,曾经讲过一遍,我不知道有没有讲完,他就走了。他告诉我,最后一次我到北京看他,他每天念佛十四万声,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追顶念佛,一天十四万声,念了六个月往生,念佛往生的。说明在这个时代,往后只有这个法门可以成就,禅跟密都不能真正成就,所以死心塌地一门深入。念佛功德的殊胜,知道的人确实不多。对《无量寿经》了解的不够,心发不出来。真正了解,哪有不发菩提心的道理!

菩提心,用我们中国人的老话来说,就是人性、良心、道德,跟大乘讲的菩提心,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蕅益大师讲得最好,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想生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说得真好!这个心一发,一心称念,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一时一刻都不中断,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无上菩提心,没有一个不生。所以能不能生净土,能不能在这一生圆满成就妙觉的果位,这个权不在别人,都在自己。我们今天这个缘遇到了,善导大师说「总在遇缘不同」,我们的缘遇到了。遇到了,能不能成功,在自己,不在别人。我真干我就成就,我不肯真干就不能成就,我还留恋这个世间不能成就。章嘉大师教我放下,真放下!一切都放下,你就能成就。拖泥带水念佛修行,不行,靠不住。

幽溪大师说:「或功用显著,心佛自现。亦须观空,弗生着相。」这个很重要!见到佛相了,别执着,不分别、不执着就对了。分别执着是什么?你着相了,着相就坏了,不着相就对了。着相怎么坏?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又被染污。佛为什么不常常现相?常常现相,你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增长你的分别执着,破坏你的清净心。所以佛不现相是大慈大悲,佛现相也是大慈大悲。你在关键的时候,他现相,不是关键的时候不现相。

「今既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此因妙感。复由生佛本是一体,感应道交,法尔如是。」临终,这就是关键的时候,一定现相。通常现相,你看前面我们所读的,会有两次。一次现相给你看,加强你的信心,第二次来接引你。接引的时候见的这个相,跟前面的时候预告你的相,完全相同。你看了很亲切,佛又来接引我,你就跟他走了。大师这一句话说得很好,生佛本是一体,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是这样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现相自然的。「若不明此,妄论邪谈,不唯自障,兼亦障人,于此法门,大成罪过。」这些事实真相要不知道,随便在谈论,不但障碍自己,也害了别人。为什么?虚妄分别。那我们对净宗法门就有必要认真去学习,认真去探讨,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自自然然的放下,没有丝毫勉强,也不须人来劝你,自然放下。好事,利益众生的事情随缘去做,随分随力。我们一般讲尽心尽力,还是佛经的随缘随力好,这意思更好。要去做,做了怎么样?不着相,把做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就对了。

下面第三段,蕅益大师《要解》云:「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蕅益大师说得好!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在哪里?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多远?距离有十万亿佛国土,也就是说十万亿个大千世界,这个距离太远了。可是从心性里面去讲就不远了,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这个一念,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其中的一念,这个一念太快了。不出这一念之外,有证明,《还源观》证明了。《还源观》上三种周遍里面说过了,第一,周遍法界。无论是精神上的一念,或者物质上一个波动现象,就是一念波动,都是周遍法界,速度这么快。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出生无尽,那就起感应道交,现相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出生无尽,周遍法界,这速度太快。为什么?心现,就是一念心现,没大没有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么小的、那么短暂的一念,那个里面境界无穷。为什么?那里头有大千世界,不是一个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诸佛,无量无边菩萨、众生。我们前面读过普贤菩萨能入微尘世界,微尘没放大,世界没有缩小。说明自性的功德,没有相对的,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大小,没有空间,没有先后,没有时间,就在当下。所以说以心性本无外故。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为什么?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阿弥陀佛是自心佛,自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心。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给我们说过,证明了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极乐世界我们心想生,阿弥陀佛心想生,诸天神圣从心想生,地狱饿鬼也是心想生,看你心想什么他就现什么。这就是能大师开悟时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还源观》上讲出生无尽,能大师说能生万法,一个意思。既然是自心之佛接引,何难即生,哪有不生的道理?万修万人去,一个都没有漏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不能往生?是你自己错了念头,你没有依教奉行,才出了这个问题。真正依教奉行,怎么会出这个问题?不可能,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你信心十足,你这句佛号念得踏实,充满了信心,妄念没有了。什么在这里在那里,统统没有了,就没有了。你说你多自在,你多快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个地方。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