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七集)  2011/5/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三十九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普贤行愿品曰》,从这里看起,「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是故净业行人,应于众生广行饶益」。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经文义理很深很广,学佛,不是把这个经读熟了,听明白了,这不能算是了事。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信解行证」,这是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听明白了,读多了,我们才能够断疑生信,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后还要更深入的去理解、去体会,然后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念念行行都不离经教,这叫学佛。这样学佛,你一定会得到法喜,欢喜!能够真正得到法喜,就是过去方老师所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最高的享受我们有没有得到?这常常要反省。真得到,你渐渐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会有佛菩萨同样的受用。这个时候感恩的心自然就生起,才知道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对自己的恩德,知恩报恩。《行愿品》这句话告诉我们,菩萨怎样能够随顺众生?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能随顺。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为什么?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修随顺这个法门来供养诸佛。这个事情我们没有看到,学佛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什么原因?功夫不得力;换句话说,你不是真学佛。真学佛的人时间不必长,一般有三年的时间就能契入境界,五、六年那就很明显,真的得佛法的受用,得佛法殊胜的利益。因为你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要不要尊敬?要尊敬。佛是什么?佛是自性。

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圣人叫本性本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同样一个意思。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这个善意思很窄小、窄狭。这个善就是佛的意思,就是《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三句是同一个意思,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本善的善是什么?善是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这就是佛,这就是本善,能不尊敬吗?所以随顺,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其实是对自己,对诸佛菩萨也是对自己。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全是从自性里面流露的,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因此人一定要懂得自爱才能爱人;换句话说,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你怎么可能对别人慈悲?为什么?慈悲、爱都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把性德变质了,变成烦恼,变成业障,这个错了。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宗门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回归自性了。所以祖师大德说,菩萨证到究竟的果位,「归无所得」,他有没有得到东西?没有,一样也没得到。为什么?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自性,这些东西虽然有,你得不到受用,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三途,你在那里受果报。迷了它变质,觉悟了它回归真常,所以叫归无所得;换句话说,你全都得到了,就这个意思。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佛才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菩萨最可贵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能跟性德相应。《还源观》上说得非常简单,只讲了四句,容易记,这四句是总纲领。第一个是「随缘妙用」,妙是什么?觉悟。迷了就不妙,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没觉悟,不能称妙;法身菩萨真觉悟,那才称妙,真的是妙用。这是自己悟了,用在什么地方表现?「威仪有则」,表现在外面。威仪有则,就是经上常讲的「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还源观》上四德的第二条。第三是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什么心?真诚心,不是虚妄的,用真心;态度呢?柔和。孔子的学生赞叹老师的德行,跟佛菩萨所说的没有两样,温和、恭敬,「温良恭俭让」,善良、恭敬、忍让、节俭,在《还源观》上只用了四个字,「柔和质直」。最后一条「代众生苦」,都做好样子给众生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那是代众生苦,那是一个佛门弟子真正修行的好榜样。如果我们不常常想着、常常体会、认真的学习,那世尊这个示现不叫白示现了?没人看出来,没人看懂,我们到哪里去学习?我们对于世尊身行言教,要有深刻的体会,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我们自己就成就了。

所以下面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普贤菩萨教我们的。「是故净业行人」,修净土的同学,「应于众生广行饶益」,对一切众生无论他学什么宗派,无论他学什么宗教,为什么?他都是众生。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广大,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称之为众生,你说范围多大。《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个同法?有情是众生,无情也是众生,它就同了。我们现在讲动物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花草树木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矿物、山河大地,乃至于自然现象,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生这个意思广大!对于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要随顺、都要供养、都要尊重、都要承事,这叫尊重承事如来,如来是自性。修学大乘的同修不能不知道,对这个理事不知道,底下你就做不到,应于众生广行饶益你做不到;你必须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明白了,你就做到了,你心里头真有。

下面两句,「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统统都能够回向,「布施(供养)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破迷开悟。众生的苦从哪来的?一言而蔽之,是从迷失本性来的。本性本善,迷失本性,他的思想、见解、言行统统错了,与自性不相应,与自性相违背,就叫造业受报,苦从这么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明白了,诸法实相搞清楚了,他的思想、见解、言行纯正,不偏不邪,与性德相应,这就得乐。像大乘经里面佛常说的「常生欢喜心」,一切时一切处你都欢喜、你都快乐,这才叫真正的幸福美满。真正幸福、美满、快乐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才享受到。你要问什么原因?他觉悟,他明白,他不迷了,就这么个道理。由此可知,要想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得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于是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成道之后,他示现三十岁成道的,成道之后就开始教学。佛陀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是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来干这个的。众生的迷破了、悟开了,就离苦得乐,这是释迦牟尼佛最伟大的布施,对象是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叫佛事,就是佛门的事业,佛门的事业是教学,教什么?教人破迷开悟。为什么?为众生离苦得乐,不就搞清楚、搞明白了吗?

佛教是不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可以,你说它不是宗教也可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所作所为,用现代人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是教育家,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你们看他一生是不是干这个事情?他的身分呢?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男女老少只要想跟他学,他全都教,所以它是多元文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跟他,他肯定帮助你破迷开悟,让你离苦得乐,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懂得,人家问我们佛教是什么?总得说清楚、讲明白。真搞清楚,人能不学佛吗?人生头一桩大事就是要学佛。佛是什么?佛是智慧、是觉悟。你要不要智慧?你要不要觉悟?没有智慧你愚痴,没有觉悟你胡涂,你愿意做个胡涂人吗?你愿意做个愚痴的人吗?不愿意,我要智慧,我要觉悟。智慧、觉悟,印度人叫它做佛陀。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觉悟的教育,这哪来的迷信!对佛法认识不清楚,说它是迷信,冤枉了释迦牟尼佛。冤枉他有没有过失?这得要背因果责任,我们这里不谈因果,肯定有因果责任。因果责任果报是什么?不相信智慧、不相信觉悟,他生生世世愚痴,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自己造作一切功德和修积的善根,统统都要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回向菩提,回向菩提是自己,我一切的功德我不求别的,我只求智慧,智慧能帮助我们提升境界。在菩萨道上,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我就为这个,其它的全放下,为什么?其它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给你讲的这个东西是真的,真的生生世世带得去的。假的带不去的,带不去的我们统统不要,全放下,带得去的要认真、要努力。

「如密教行人,愿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众生,众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这很了不起,黄念祖老居士是密教的上师,在显教里面,我们称他老居士有点委屈他,在密教里称他金刚上师,所以在显教应该要称他是菩萨。别人也没有特别尊重他,也没有恭维赞叹他,他还这么辛苦的在那里工作,精进不懈,他为什么?他代众生苦。今天众生真苦,众生不认识佛法,众生不知道恭敬佛法。学佛的人,众生不恭敬,这是应当的,正常现象,不奇怪。念老能是普通人吗?普通人能写得出这么好的批注吗?那不可能的事情。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显教称他居士,他要不是佛菩萨,《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来五种原译本,没有办法会集成一个好的本子。过去有人做,宋朝王龙舒做过,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做过,不容易!可是这些本子都有瑕疵,瑕疵里最重要的是取舍不当,所以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会集成之后,十次的修订,成为这个流通本。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里说得好,对这个会集本之赞叹,不是虚妄的。世尊末法九千年当中,真正能够得度,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一生证得无上的佛果,他说就是这部经典,就是这个会集本,才能帮得上忙。

中国在过去一千多年,这个本子《无量寿经》,依照这个本子修学的人很少,为什么?没有好版本。所以大家都用《阿弥陀经》做为主修的法本,《弥陀经》三种批注,用《弥陀经》这三种批注非常重要,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你要认真学习,真正懂得净土的奥义,帮助你断疑生信,帮助你坚定大愿,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本子出现,它殊胜的功德绝不在《疏钞》《要解》之下,我们要有这个认知。我自己有亲身的体验,《弥陀》这三部,过去我全都讲过,《疏钞》《要解》都讲过好几遍,对净宗的契入还是在这个本子、这个批注里面提升的。我们知道这些大德,确确实实将众生一切罪苦,他承当、他代受了。我们想到,这众生还受不受?众生还要受,但是众生所受的报减轻了。如果没有这些佛菩萨来帮助我们,众生的苦难很重。这桩事情,只有契入境界的人他知道,像夏老、黄老他们晓得,他不知道他不肯干这个事情,他知道,所以再辛苦也欢欢喜喜帮助这些苦难众生。

末后这一句「忆佛念佛,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就是自己。这句话我们不能谦虚、客气、推让,要像古大德那种态度,直下承当。阿弥陀佛这句话是梵语,它什么意思?不是不能翻,实在是尊重不翻,所以用音译。要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翻作觉悟,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就这个意思。无量智慧、无量觉悟是谁呢?是真心、是自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里面,这是《华严经》上说得很好,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你看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叫阿弥陀佛;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你现在迷失了。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都可以称,只要是佛都可以称作阿弥陀佛,通号,它不是专门的号。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尊阿弥陀佛呢?他是法藏比丘修成的。释迦牟尼佛成佛,我们可以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来给他加个名号。单单称阿弥陀佛,我们习惯,也都是知道这个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是法藏修成的阿弥陀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了,成佛的名号也是阿弥陀佛。现在修行,在我们称妙音菩萨,这妙音是本经末后一品,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大家授记的,妙音是什么?妙音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妙不可言!所以我们要学前面所说的,阿阇王子他们这些人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心里面就发愿,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前面有例子,我们要跟进,我们也像阿阇王子一样,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对了;跟阿弥陀佛不一样,你完全错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要认真、要努力。

这一品是讲「往生正因」,没有因哪来的果?忆佛念佛决定不能中断,忆是你心里面想佛,念是心里头真有佛。「盖念佛妙行,众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径中之径」。这个径是什么?近路,没有比这个更近的路,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路。夏莲公给我们示现的,黄念老为我们示现的,这两个人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到最后一着都是念佛求生净土。天台的智者大师是法华宗的祖师,最后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他没有修止观。元朝的中峰禅师,《三时系念法事》是他编的,编得好,他最后是念佛往生的,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做出示现,给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所以念佛称为妙行。世尊在《大集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无上深妙禅」。所以说是众善中王,妙中之妙,径中之径。你修其它的法门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为什么?他要断烦恼才能向上提升。烦恼断不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独净宗这一门,它主张的是带业往生,也就是说烦恼不断没有关系,带到极乐世界再断。这一生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只有三个条件,真信、真想去、真念佛,就行了,你看这么简单。本经第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品,专门是讲往生的方法,前一品着重在往生的品位,这一品着重在方法。

「于正因中,发心念佛,实为首要」。最重要的一桩大事,这段经文,总共说了六桩事情,第一个受持本经,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依什么方法去?就是依这部经。第二求生净土,真正发心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皈依,皈依阿弥陀佛。第三要发菩提心,菩提心要像蕅益大师所说的,对这个法门真信,没有丝毫怀疑,真愿。真信、真愿意往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所说的,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他万缘放下,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第四要严持戒律,前面讲得很多,现在我们的戒律做不好,原因在哪里?没有从根上下手。古人比我们好,古人从小就扎根,根是什么?根是《弟子规》。我在净业三福里讲得很清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往生净土第一个条件,必须要遵守。怎么孝养父母?怎么样尊师重道?把《弟子规》学会、落实了,你就做到了。这是古来祖师大德给我们开这条路。如果不走这个路,那也行,你就得跟着释迦牟尼佛指导的路子,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中国古大德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就不必学小乘经;如果儒也不学,小乘也不学,大乘落空了,怎么学都学不像。所以儒释道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在家、出家,至少用一年的时间,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好好的落实;不是念熟,也不是讲透,要真做到,那才管用。第五个饶益有情,我们今天讲了,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人天福报都不求,何况眼前的这些名利、五欲六尘?统统要放下。最后第六段忆佛念佛。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随,如身与影。」因明白了,要好好的修,下面再说果,有因一定感果。如身与影,身是因,在日光之下有个影子,影不是身,但是影离不开身,离了身没有影,离了影没有身。「是人命终,如佛色相」。果报现前了,你在临命终时往生到极乐世界,一定是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不会有人代替,这个要记住,肯定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接引你的时候,佛光照注你,你自己感觉到你站在莲台上,你的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经上世尊随缘说的,随我们众生缘,说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具足。而实际上呢?你会大大的感到意外,为什么?阿弥陀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八十,不止!「其人如佛,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并具种种如佛之功德庄严」。为什么?佛光一照,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你,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不是你真的证得,是阿弥陀佛加持你,没有证得你也有。「生宝剎中,速得闻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上学,在阿弥陀佛大讲堂里面去做学生,听佛的教诲。极乐世界,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得这么清楚,没有听释迦牟尼佛说极乐世界有政府、有国王,没听说过,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士农工商,我们这个世界有各行各业,极乐世界没有。

极乐世界非常单纯,只有老师、学生,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很单纯,就这两种人。而且他们的身与他们居住的国土,跟我们这边完全不一样,我们这边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诸位懂得什么叫一合相?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现象,都是一合相,合是组合,一是一个东西。佛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一合相?极微之微一合相。现在科学家知道什么一合相?量子一合相。佛经上称它为极微之微,现在科学家称它为量子,黄念老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的名词叫中微子。这是最近三十年物理学家才发现的,全是这个东西组合,一合相。一合相不是真的,缘聚相就现,缘散相就没有了,聚散无常。极乐世界不是一合相,它是什么?它是法性身、法性土,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你看我们饮食、睡眠耽误多少时间,它那里不需要。所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就进入这个学校,你在课堂里面,进去课堂,离开课堂你就成佛,就毕业了,这个妙,妙极了,真的是一生成就。

坐在这个课堂里面,时间要多久?时间久暂各不相同。为什么?有人很精进,他就早一天毕业,有人稍微懈怠一点、迟钝一点,他就晚几天毕业,这不可思议。一般如果我们看三辈九品,比照《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这样对比看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这是什么?一切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不是这样的,极乐世界快速,超出诸佛剎土太多太多了,所以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你到极乐世界,你什么时候成佛?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人往生极乐世界,当天就成佛了。为什么?大乘教里佛常讲,我们只要把三种烦恼放下就成佛。佛告诉我们,放下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放下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你就证阿罗汉果,你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放下一种。再放下第二种分别,分别也就是大乘教里所讲的尘沙烦恼,这一放下你就是菩萨,比阿罗汉、辟支佛高。最后能把无明放下,无始无明也放下了,你就永远脱离十法界,到哪里去?成佛去了,到实报庄严土去了。实报庄严土有四十一个阶级,我们根性钝一点、差一点的,四十一个年级,从一年级、二年级慢慢就毕业,要多长时间?经上告诉我们三个阿僧祇劫。

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断了,你就成妙觉如来。妙觉如来,给诸位说,不住在实报庄严土,他住哪里?他住常寂光,那就是究竟圆满。可是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有很多人,不是少数,他们非常快速,有能力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同时放下,一念当中就放下了,他一念放下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为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就是一时放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也是一时放下,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豁然开悟就放下了,他就成佛、就毕业了。所以极乐世界有这个特别班,不是普通班,我们愈细细去观察、去体会,极乐世界确实不可思议。「速得闻法」,闻法就开悟,开悟就证果。所以「此人命终,色相如佛,并速得闻法」。我们在这个世间闻法不容易,而且说法的人都是凡夫,没有开悟、没有证果,怎么能跟阿弥陀佛相比?真正喜欢闻法,赶紧念佛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就对了。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第二类的正因。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是「第二类正因」,其中有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修行十善」,第二个小段「昼夜念佛」,第三个小段「志心归依,顶礼供养」。第一类是上辈往生的因,第二类是中辈往生的因。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一、修行十善。据《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恶。止前之恶,则不恼于他。行今之善,以利乐一切。」这两句话是总说,真正想修善行,想学菩萨,第一个不能叫别人因我而生烦恼,别人生烦恼是因我引起的,我就错了。诸佛菩萨是绝对不会的,所以诸佛菩萨跟大众接触,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布施欢喜。你看中国佛教表法教人,正规的佛教道场寺院庵堂,进门头一个建筑是天王殿,这大门,进天王殿你头一个看到谁?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他坐在当中,面对着大门口,你头一个见他,他是什么样子?满心的欢喜。所以我们有人称他作欢喜佛,满心的欢喜,笑面迎人,肚皮很大,表现什么?能容万物,能包容。古德用八个字形容他「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八个字是你入佛门的条件,你能具足这个条件,你才有资格入佛门。我们在此地就知道了,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能像前面第一类的,『大精进禅定』,「大」字可以贯下去,「大精进、大禅定」,我们做不到。也没有办法『尽持经戒』,我们在经典里面只能够选一、二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尽持经戒那是广学多闻,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这个做不到怎么?『要当作善』,就是不恼于他,利乐一切。所以一定要学,与一切众生接触用什么心?欢喜心。这个欢喜从哪里生?你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不是假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跟众生一接触是什么?佛来了,多欢喜!你想想看,如果今天阿弥陀佛来,你欢不欢喜?你能把每个人都看作阿弥陀佛,欢喜心就来了。这个人我讨厌他,看到他就生气,那是罗剎心现前,那就不是修大乘的,不是修净土的;修净土、修大乘,见一切众生一定生欢喜心。我欢喜,他不欢喜,不要受他影响,要让他受我的影响,我不能受他影响。为什么?我知道他本来是佛,他自己不知道,我知道。所以我们心目当中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他修地藏法门的他就是地藏菩萨,他修观音法门的他就是观音菩萨,修普贤法门的那就是普贤菩萨。净宗是修普贤法门的,你看本经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品,科题「德遵普贤」,这就说明极乐世界统统是修普贤行的。普贤行十大愿王头一个「礼敬诸佛」,能不欢喜吗?见到任何人欢欢喜喜合掌恭敬,为什么?他是诸佛菩萨。用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去接触,这就对了。不修普贤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不能成佛。极乐世界为什么人人都很快成佛?因为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修普贤行。普贤行的前面三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要真干,要真正把它落实。

供养当中,我想很多同修都念过《金刚经》《金刚经》上说得好,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比不上法供养,而且说法供养其中的一句偈。为什么?法供养能帮助他开悟,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他开不了悟。佛教重法不重财,财是要舍掉的,可是财这个事情奇怪,愈舍愈多,怎么办?愈多要愈舍,不能留,统统把它舍掉,确实愈舍愈多,愈多愈舍。到哪里去舍?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向,那就是行法布施。印祖他老人家在世,他出名很晚,七十岁才被人发现这个人有道德、有学问,真正是通家,被社会大众尊敬。他老人家八十岁圆寂的,真正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可是十年的成就,在近百年当中,出家、在家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之成功,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厚积薄发」。你看他修行几十年,没有人知道,七十岁偶然的一个缘分,有些居士研究经教的,到普陀山去玩,无意当中遇到跟他一交谈,觉得这个老和尚了不起。回去之后在报纸杂志里写文章,对老法师恭敬赞叹,老法师出名了,开始弘法利生,他用什么方法?他用书信,就是《印光大师文钞》。因为他说话家乡口音很重,很多人听不懂,所以用文字来弘法,留下来《文钞》《文钞》的内容太丰富,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他没有一样不通,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年当中景仰他的人太多了,供养太多,四众弟子的供养,他做一桩事情,印经,他不做别的,就做一样。自己搞了个印刷厂在苏州报国寺,就弘化社,弘化社自己印书。他知道在那个时代文字宣传是最有力的,效果也很大,凡是读书的人都喜欢读他的书。他的书籍成本流通,不赚钱的,书也印得好,校对精确,称得上是善本书。

我读到他的书,想到他老人家的为人,他的苦心教诲,我学他,四众同修对我的供养,我也全都拿去印经,向全世界结缘,所以法缘就很殊胜。钱多了多印,钱少就少印,这两年印得不少,我们印《大藏经》印了七千多套,我们的目标是向一万套,印《大藏经》。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向书店里买书,它给我特别优惠的价钱,我买得多。《四库全书》买了一百套,赠送给大学图书馆,这个书已经在分散了;《四库荟要》两百套,书还没出来,今年年底出书了,两百套。这两套书,告诉诸位,美金一千万,都是用这个好事情,中国传统文化不会丧失了。除了这个,培养真正想学的同参道友,现在在马来西亚,蔡礼旭那些老师们,大概有三十多个人,他们发大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法,为续佛慧命,为正法久住,难得。这些人当中,将来绝大多数是以出家身分出现,我们全心全力照顾他,希望他们安居乐业。提供他修学的环境,希望他十年像闭关的形式一样,每个人专攻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年之后就专家,或是经师,或是论师,或者研究戒律的律师,十年之后佛门有人才出来。流通经典很重要,但是经典没有人讲解不行,你看不懂。需要培养一批老师,对中国传统的学术,儒家、道家的、佛家的,这些人才我们统统都要照顾,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佛法、中国传统文化再复兴起来,我们的担子很重,我们会做得很辛苦。什么时候能恢复?总得三代、四代、五代以后,不是一代就能复兴的,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这种东西断掉有一百多年,慢慢的恢复起来大概也要一百年。所以现在培养人才比印书还要重要,印书有钱就可以印,人才可不是短时期能培养成的,至少十年。所以这是我们当前的大事,是我们当前真正的善行。

这是首先你看「止前之恶」,我们以前造的错事情要改过自新。记住,绝不伤害别人,绝不能叫别人因我生烦恼,要念念利乐有情。下面这讲十善,第一个「不杀生」「止前杀生之恶行,当行放生之善」。没有学佛之前不了解,杀生的事情做得很多,虽然没杀人,大概除了人之外这些众生都杀!特别是小动物,蚊虫、蚂蚁、苍蝇、蟑螂,有没有杀过?杀了多少?不计其数。你不要看小蚂蚁,牠也是一条命,牠也是一尊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牠也是一尊佛,学佛之后才明了。现在看到这个小动物都合掌:蚂蚁菩萨、蚊虫菩萨,我们都称牠菩萨。牠要来叮一口的时候,我们就供养。牠不就吃一餐而已吗?我供佛,供养佛,供养佛有功德,你把牠杀死有罪过。明白之后,我们的心态统统改过来,我们跟小动物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我们称牠是佛,牠也称我们是佛;我们称牠菩萨,牠也称我们菩萨,非常好相处。

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我在澳洲十二年,在那个地方因为院子很大,我们种菜种了个很大的菜园。菜园每天产量可以供养三百人,我们的道场每天吃饭的不超过一百人,所以我们的蔬菜就很多。布施,凡是到我们这个小道场来的人,一定都送蔬菜让他带回去。我们这十二年来成功在什么地方?跟这些小虫们合作。蔬菜都有小虫吃,我们跟小虫订约,菜园里面划个区域专门供给牠们的,小虫吃都到那边去吃,我们这边牠都留着,的确牠都不来。到菜园一看你就晓得,被牠吃的那个菜叶上一个一个小洞,这边完完整整一个都没有。可以沟通、可以合作,互助合作,我们要养自己,也要养牠们。我们种的果木树,果木树很多,品种有三十多种,不同的果木。鸟要吃,我们跟鸟签约,专门指定几棵供养牠们的,我们也很用心照顾、培养给鸟吃的,没有指定的鸟不会吃。十二年,不是一天两天,这个做成功了。

所以动、植物,连植物我们都有往来,菜园里面,现在管菜园的是悟谦法师,她告诉我,前年的事情,她有个晚上睡觉,丝瓜托梦给她,我们菜园种的有丝瓜托梦给她,它说它已经很老了,为什么还不采它?到第二天去,她就照托梦哪个指示的去找,果然找到,真的太老了,那已经不能吃了,留它做种,跟它说留它做种子。你看看丝瓜长熟了,因为前面有树叶遮住,没有看到。树神托梦,他们听经念佛往生了,我们听到这信息欢喜!学院成立十年,学院门口几棵树的树神,他们天天听经,两个往生,鬼神修行比人好。小动物有感情,我们爱护牠,牠爱护我们,所以决定不能够伤害。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我,我应该如何对待别人,所以要爱护它们,要关怀它们,要照顾它们,要帮助它们,包括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放生要有这个心,看到了就要去做,不要怀疑,不要去考虑。现在有很多道场做法会的时候大量去放生,预先到那个捕捉的人跟他去订货,这个错误,为什么?鼓励他去抓,这不是个好事情。放生应该在平时,不要定日子。那种放生,被抓来的时候都恨你,你看你不去买他的,他不就不抓我们了吗?我们都要想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这些活的东西,仔细去观察牠真能够活得下去的,买来放生。看牠那个样子放生牠也活不了,那就不必买,给牠做三皈依,劝牠念佛求生净土就好,跟牠结这个缘。市场人多,念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不方便,默念,牠听得到,别人听不到,牠能听到,默默的念。

第二「不偷盗」,偷盗,「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当行布施之善」。譬如财物,这是举个例子,或者是平常日用的这些东西,佛法讲不与取,那就叫盗。物有主的,主人没有同意,不论你是不是拿来用,你没有拿来用,你把它的位置移动都不可以,为什么?主人找不到了,都算是盗窃,所以你就不能动他的;一定要主人同意,这就不是盗窃。所以只要有一念占人家便宜的念头,这叫盗心,虽然你没有这个行为,但是你有偷盗的心。有盗心,遇到这个缘,可能就有偷盗的行为出现,所以要从哪里断?要从心上断,决定没有占丝毫便宜的念头,要从这里断。要把这条戒做好,首先要知道节俭,不要浪费,生活简单,这个念头就不会生了。需要的很少,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过去的修行人,他们在山上建个小茅蓬,就地取材砍几棵树,上面搭茅草遮风雨,就够了,身心清净。佛陀在世,那是更干净,但是那个生活我们做不到,释迦牟尼佛他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连小茅蓬都不要。我们今天没有他们那么大的福报,你看他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他不怕,他不生病,这身体好。我们今天不行,在树底下坐一晚至少有露水,恐怕到第二天到加护病房去了,又得麻烦别人照顾你。那不是学释迦牟尼佛,那是找麻烦的。

所以现在一定要晓得,我们过最低生活的标准,多自在、多快乐。钱财对我们几乎是什么?没用处,没有用钱的地方。所以我常常告诉同修们,都是真话,你们对我不要供养,供养什么?我要替你们去做好事,要操心。你们都没有供养给我,我多自在、多快乐,什么事都没有了。以前年轻还有这个力量可以帮大家做事,现在八十五岁的老人,再叫我帮你们做事,你们于心何忍!这是说明不必供养我。有真正需要钱的地方,我会在讲经的时候附带告诉大家,你们直接供养去,不要让我转手,别让我搞这个麻烦。我们印书,我也想到此地就算了、截止了,以后不再搞了。晚年我每天讲经四个小时行,这个生活很快乐,每天我读经四个小时,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四个小时,其它时间念佛,这是你们对我的真正照顾。不偷盗,这条是非常不容易做的,这条在五戒里头有,《沙弥律仪》十戒里头也有,《沙弥律仪增注》里面讲得很详细。《沙弥律仪》在家人可以看,在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戒不可以看,菩萨戒、沙弥戒都可以看,都应当认真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