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0四集)  2011/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二十七面倒数第七行第二句:

「至于《净影疏》又有一说」,从这个地方看起,远公大师的批注,《无量寿经》的批注。「疏曰: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拣也)上下,同得往生,故言着于无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达,无有边际,故云洞达无边际耳。」这段是远公大师在这句经文上的解释,什么叫「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但能念道,这个地方的念道,直指「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说的;换句话说,真正能念佛不是口念是心念。有口无心,功夫不会得力,有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往生的时候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这什么原因?心里没有佛,这个不行,心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就够了。心里为什么没有佛?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有怀疑。这个现实的世间还舍不得离开,对这个地方还有非常浓厚的情执,有留恋。这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欣厌」二字,对极乐世界生不起欢喜心,对娑婆世界没有法子生起厌离的念头,于是念佛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来祖师大德说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在念佛之前、读经之前、听教之前,要放下万缘,一心专注,这就有功德,你就有收获。如果是心不在焉,心想着别的事情,就不会有效果,那就真的是喊破喉咙也枉然。远公大师说的「但能念道」

后头这一句「行德显著」,行德是什么?依教奉行。净宗同学的行德,二十多年前,净宗学会成立,在美国,我们提出行德的五科,五种、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我们有没有遵守?「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遵守?这是基本的戒律,从这个基础上出生三皈、众戒、威仪。没有前面的基础,三皈、戒律、威仪都没有立足处,怎么可能生起?这就不可能。所以今天儒家的礼没有了,佛家的戒没有了,儒释道三家变成有名无实,实质没有了。从这个地方,让我们深深体会,儒释道的三个根是多么重要。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细心观察,他没有学过儒释道的三个根,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与这三个根相应、不相应,你就能看到,没有学过怎么也会相应?它是性德,人心地善良自然就相应、就吻合。人心里面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七情五欲,那就自然不相应。那就得要修行,把你的思想、行为修正才会相应,没有修正过来不会相应。我们的根不是从小扎的,中年以后才补习,因此劣根性很严重,烦恼习气重,外面稍稍有诱惑,自己就做不了主。这种情形不但现在很普遍,古时候都有。

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的人,万历年间的人,那个时候风气已经败坏,能说不能行,说得很好听,做不到。今天不但没有行,说的人也没有了,这个问题严重,所以感召来的是劫难,它有因缘的。如果每个人的思想、言行都与性德相应,哪里会有灾难!我们没有听说极乐世界有灾难,也没有听说华藏世界有灾难。我们曾经听说天上有灾难,这是可以相信的,天上人的德行比我们高,可能我们这种败坏德行的风气也影响了他们。神仙里头有没有私下包庇的、贪污的?听说也有,从前没听说过,现在听说也有,所以人间的风气也影响天上。天上现在没有法子影响人间,因为人间这个恶的意念太重了。毕竟天人比我们聪明,警觉性高,而且他们有神通,他们知道灾难、知道后果。

所以行德,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要显著,就是要真正做到,这叫修净业,净业行人决定与这五科相应。一定要有普贤菩萨的心量,普贤的心是真正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礼敬诸佛」,包括十方剎土微尘世界统统礼敬,这圆满。「称赞如来」,众生小小一点善都不放弃,再大的恶不放在心上,你说这是什么心量?不但心量广大,心量清净,纯净纯善。纯净是一丝毫恶念没有,众生极大的恶念不放在心上,再小的善行都要赞叹他。行德显著,这就是身行,身行而后有言教,佛法才能够普度众生。「不简上下」,不简上下是没有分别,一律平等,上指法身菩萨,下到阿鼻地狱,乃至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一个平等心对待,诚敬心对待。平等自然就诚敬、自然就慈悲,自然的,没有一丝毫的做作,为什么?诚敬、平等、清净是自性的性德。只要见性,这些性德(自性里面德行)一定是显著,表现在你的行德当中。「同得往生」《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一切种智,佛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故言着于无上下也」,这是解释这一句。

下面又说,「若得生彼」,你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神通洞达,无有边际」。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你畅通无阻,十方诸佛剎土里的信息,过去、未来的信息,你完全能收到。这个力量,确实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有,但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它不起作用。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起作用?而是阿弥陀佛有这把钥匙,他把我们自性的门打开,他透出来,我们也透出来,这么个道理。没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引导,我们自性的智慧德相就显不出来,这是阿弥陀佛布施所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人的恩德。真实的恩德,这个能力是无有边际,称性的,「故云洞达无边际」「疏谓上中下三辈皆得往生,故云无上下。极乐人民皆神通无边,故云无边际」。这三种讲法,念老告诉我们都可以参考,所以这个《批注》是会集的,集解。我们看下面经文:

【宜各勤精进。】

这个「宜」是应该,我们每个人都要勤精进。

【努力自求之。】

为什么?全是性德,不要向外求,向自性去求,一定会出现。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阿弥陀佛国,上面加了一个无量清净。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

末后是一句感叹的话。我们看念老的批注,「此段以前」,所说皆是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的功德智慧。「此段乃世尊唤醒法会大众」,就是唤醒我们,我们今天无论是在电视、是在网络上,你们打开频道,我们一起来共修,就是这个法会的大众,这句话我们人人都有分,我们要「精勤修习,求生极乐」。佛在这里勉励我们、劝导我们,我们应该直下承当,不要客气。「前所开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个个现成,本自清净,能生万法」。前面这段经文,正是方东美教授所说的哲学的最高峰。我们通过一甲子的学习,肯定了,不但是哲学的最高峰,同时也是科学的最高峰。前面这一大段经文,是《无量寿经》讲的科哲,这是什么?常住真心,常住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是真心,讲了八个自然,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你要问它在哪里?就在自己;在什么地方?就在当下。一切时、一切处,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来没有离开过。能生万法,我们看到宇宙之间一切法全是它生的、全是它显的,没有一样不是。

「悟则顿契本佛」,本佛,你本来是佛,本来是什么佛?本来是阿弥陀佛。什么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叫无量寿、无量光,一切无量,就是自性的功德。你本来就是释迦,什么是释迦?释迦是以仁慈,就大慈大悲对待别人,以清净无为对待自己,这叫释迦。统统是自己,没有一样东西是在外面的,造作五逆十恶,阿鼻地狱现相现前,也不离自性。自性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迷失了自性,起了一个反作用。迷了自性,反作用里面出现这个东西,不离自性,所以自性清净平等。「迷则妄沦生死」,迷了,妄不是真的,你沦落到生死轮回,不是真的。所以佛跟众生确实就是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没有一样不同,不同里面你看出同,就是明心见性。不同里面看出同是心现的,同是识变的,同是心现的就同是真的,没有一个是假的;同是识变的,就同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从相上讲。前面一个是从性上讲,从性上讲是真心,从相上讲是妄识,真心跟妄识是宇宙的本体,一体的两面。大圣大贤、诸佛菩萨是正面,六道生死轮回是反面,但是它一体没有二体。

真相明白之后,「于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谕。大众即知是心是佛,当即精进,是心作佛,故曰宜各勤精进」。这个两句话是大乘教学的核心,佛弟子必须要记住,「是心是佛」,你本来是佛,现在要做的呢?要「是心作佛」,你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作佛。因为你本来是佛,你现在作佛,你怎么会不成佛!如果现在我们还胡思乱想,我们就没有作佛,你怎么不作佛?你想什么?灌顶法师告诉我们,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头一个果报是阿鼻地狱。他底下说的是什么?念佛的人堕阿鼻地狱,他是心不是作佛,他是心在作五欲六尘,五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他的心里搞这个东西。口里面念佛,心里不离财色名食睡,这样的念佛堕地狱,多不多呢?绝大多数。堕地狱又怎么样?实在讲地狱是报,是你贪恋五欲六尘的果报。在地狱里头报尽,什么时候报尽?不贪,你就离开地狱。你如果有贪恋、有情执,你就还在地狱,一旦情执断了、不贪了,就离开地狱。只要有这么一念就离开地狱,地狱就不见了,多半他又能回到人间,不定,有人到饿鬼道,有人到畜生道,有人到人道,也有到天道。

这什么原因?遇缘不同,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十法界全有,哪个种子先现行他就到哪里去了。如果他碰到一个超度的法会,听说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他一动这个念头,他往生了,地狱道可以直接往生,这是遇缘不同。所以超度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效果全在作法的人的诚心,我们中国人讲「诚意正心」,它就有效果;没有诚意、没有正心,他得不到受用,听说极乐世界,他去不了。鬼神给我们这些信息,我们冷静的去观察、思惟这些信息,合情、合理、合法,可以接受。提高我们自己的警觉心,希望我们自己不要在这一生错过了,因为非常容易错过,这个首先自己要承认,我们自己习气也重。做为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怎样保持,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念念不离如来教诲,你才能保得住。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变了,今天这个世界,一天不读圣贤书,你就面目全非,你就保不住,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重要。

《无量寿经》做为课诵本,这对知识分子来讲,好!时时刻刻不离开。心里真有佛,万缘放下,有大慈悲心怜悯苦难众生,抽一部分时间来照顾他们,这个在已经得道的人没问题,我们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有问题,怕的是什么?随缘随着变,就完了,不是我去度他,他把我度了。这种事情很多,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绝不是假的,出家修行都很不错,讲经说法到最后还俗,跟女众信徒结婚,不但现在有,古时候也有。这个原因我们知道,我们很清楚,每个人的缘不相同,信得不够深,麻烦就大了。信要深,只有深入经藏,信心才深;不是深入,很难!你细心看看这些人,确实他没有深入经藏,大经大论没有涉猎,一般都是流通最多的这几部经典,而且读诵、受持,就像经上讲的,心里都有杂念,不清净,这样的心态去学佛,所学到的是佛学知识、佛学常识,真正佛法法味没尝到,他才会被外头境界转。如果真正法味尝到,就不会了,他在境界里能做得了主。所以是心是佛,我们现在要是心作佛,这个太重要了,最简单、最直捷、最稳当、最快速,莫若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中,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真的是心作佛了。这是净宗法门无比的殊胜。

「故曰宜各勤精进。各者,不仅当时在会之人」,释迦牟尼佛讲经,当时参加这个法会的这些大众,你们各人,后头实实在在说,「兼指后世一切能闻此法者」,我们距离佛三千年,这个经是佛讲的,这个本子是通过汉文翻译的,翻译得没错。我们今天展开这个经卷,也是参加这一会的人,无论你在卫星电视、因特网,或者是光盘,或者是经本,看到、听到、接触到了,都是在会之人,佛的这些教训都是直接对我们讲的。所以实兼指后世一切能闻此法者,能听到这部经的,能读到这部经的,「各各皆应依此慈教」,慈悲教诲,「信受奉行,念佛往生。正显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所以我们要常常想轮回苦,要常常观察这个世间只有苦没有乐。看整个六道,佛讲的三大类的苦,苦苦、坏苦、行苦,叫三界统苦。什么叫乐?三界众生就是讲三界六道的众生,他所感的乐是苦暂停,不是永久停,暂时停,他就迷了,就觉得很乐,到苦来了又无可奈何。所以六道确实是苦多乐少、苦长乐短。

这些事情,你看得愈清楚,你就会愈远离它,愈清楚,你的心才真正定下来,不攀缘了。古时候善人多,觉悟的人多,我们自己可以全心全力先成就自己,然后再弘法利生。现在这个社会难,难在什么?觉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多,真正弘法利生太少。所以往往我们被逼着没法子,不能不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如何又能够不妨碍自己?这个现在可以做。古人不行,独善其身就不能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就不能独善其身。现在可以做到,像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我们学习经教大家在一起学,我们利用网络、利用卫星、利用光盘、利用经书。可以不必聚集在一处,各人就在自己现前的岗位,就在自己现前生活环境当中,果然能够放下万缘,同样的成就。真正把握这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

下面佛劝导大家,「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佛劝大众,各各皆应精进勤修,努力自为,求生净土,彻证本心,圆满佛智也」。我们要有这么一个愿望,恳切的愿望,为什么?这八个字真得到了,彻证本心,圆满佛智,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究竟圆满的解决,我们帮助遍法界虚空界苦难的众生得大自在,为什么?他不碍我,一丝毫不妨碍。帮助众生是怎么回事情?世尊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明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说多自在。众生起心动念,菩萨全知道,甚至于他自己都不知道,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他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菩萨晓得了,菩萨现身说法教他,他明白、他觉悟了,菩萨就不见了。你看,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化身,真现相给你看,你还真的跟他有问有答,真提出问题,他真给你开导。你明白了,疑惑解除,他就不见了,你几时想到他又来了。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头有一段他朝五台山。虚老住在南方,五台山在北方,在山西,他怎么去朝拜?三步一拜。从广东这个地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一年恐怕走不到,他一天能走几里路?三步一拜。有时候走到荒郊野外,四处没有人家,他还是三步一拜走,遇到风吹雨打,身体生病了,躺在野外,没有人。病重无可奈何的时候,遇到个叫化子、要饭的,看到他很可怜,照顾他。他就问这要饭的叫什么名字,要饭的告诉他,「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你哪里人?「我五台山人」。五台山。文吉告诉他:「你到五台山,你问他们,大家都知道我。」照顾他一个多星期,慢慢身体也恢复了,可以再拜了,再让他去拜。拜上几个月的时候又生病,又碰到他,奇怪,一生病他就来了,来照顾他,病好了各人走各人的,他也不晓得到哪去了。到五台山的时候,这个人两次救他,很感恩,他说五台山大家都知道,到五台山就打听,人家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他恍然大悟,文殊菩萨一路都照顾他,你遇到困难,真现身、真帮助你,真满你的愿。

所以我们知道这些事实真相,虚云老和尚,菩萨常常照顾他。我们有没有菩萨照顾?念念心中有佛菩萨,就有佛菩萨照顾。我这个念头想别的东西,菩萨就不见了,就没有了;一想菩萨,菩萨就来了,灵得很。这是什么?《还源观》里三种周遍讲得好,念头才动,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就这个道理。变化无尽,出生无尽,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虚云老和尚病倒在荒郊野外,来一个乞丐不稀奇,一点不觉得奇怪,如果来了一个富贵人,那很奇怪,别种身分人感觉得奇怪,来了个要饭的。菩萨现身随众生心,出家人不嫌弃贫贱人,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慈悲,这是老和尚心中之感,菩萨现乞丐身来照顾他,而且是两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努力,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目的何在?彻证本心,完成圆满佛智,这就是成佛。我到极乐世界不是为别的,是为了成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为这个去的。

「勤者,《俱舍论》曰:勤谓令心勇悍为性」,我们常常讲勇猛精进,勇猛的反面是懈怠,决定没有懈怠,所以这是「精进」的意思。「求者,求道」,你看这求道讲得多清楚,「亦即求生净土」,净宗里面讲的求道就是求生净土。「经中《至心精进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这个求道就是求生净土,你只要精进不止,你一定会得道,也就是说你决定往生,时候一到阿弥陀佛肯定来接引你,「故下曰:必得超绝去」「经中自求之自字,至为紧要」。你自己不肯求,别人帮助你求,没用处,跟你自己没有感应;你一定要自己求,感应道交才会现前。「经云: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两句话是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说的,这个地方引用,都是讲到自,这个自的意思非常重要。《会疏》曰:欣求在己」,在自己,「自心,故云自求」。下面说,「盖净宗虽为他力法门」,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力,这叫他力法门「但行人若不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亦决无往生之理」。这话是真的,专靠阿弥陀佛,自己不肯精进、断疑生信,那你决定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种信,而六个信里面第一个是信自己,就是念老在此地讲这个「自」至为紧要。自己不发心,哪来的感应?感应决定跟阿弥陀佛要相应。我们有一分感他有一分应,有十分感他有十分应,有百分感他有百分应,一个道理。我们用什么感?诚敬,诚敬到极处叫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那感应就在现前,非常快速。虚老朝五台山,对文殊菩萨那种诚敬心,用自己来做表法,自己那个诚敬表现出来给大众看,让佛门弟子看到感动向他效法,他来带头,这就是四德里头表演给别人看,「威仪有则」。我做出来给人看,肯定有人看懂,那他帮助众生的效果就收到,把别人内心那种诚敬引发出来。这里几句话都很重要,行人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够「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这几句话重要。如果这几句话都是真的,我们在这个世间,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如果这几句话,我们觉得自己有问题,第一个,自心精进有问题,第二个,断除疑惑有问题,第三个,深生正信有问题,第四个,切愿求生有问题,你就很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转。

名、利、情,这是三大关,名里头包括着地位,利里头最重要是财富,情是男女当中的关系,这三大关几个人能突破?突破,道业就成就了。这三个关口,有一个关口过不去你就堕落,古人所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及。我们业障深重的人怎么办?这些问题,佛菩萨的教诫天天念、天天讲,讲给别人听,实际上是讲给自己听,只有念得多、讲得多,这个自己印象深刻,境界现前,马上就想到经上讲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慢念头才起,马上就想到经教里头天天在讲的,你才能淡化、才能放下。所以这经教要不深刻,就印象不深刻,不能随时提起来,它不起作用,迷了的时候随业流转,这个麻烦大了。只有印象特别深刻,境界现前马上它就起作用,叫照,叫观照。能把这桩事情前因后果都看透了,看透是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假的里头有业报,业报很苦,自然他就止住了。这些条件我们天天要求,要求精进,要求断除疑惑,这个疑惑里头有浅深不同,浅的疑惑容易发现,也容易控制。极深的疑惑自己不知道,极深的疑惑是什么?万法皆空,心现识变,法法皆如,这个疑惑难知道,很深的禅定才看到这个境界。

有人说佛法不合科学,真的,是不合科学,科学是用数学的原理推断出来有哪些事情,然后再用科学方法把它证明。你想想看,跟我们前面所说的,统统是不自然,为什么?起心动念,不自然,分别执着更不自然。而佛所讲的完全是自然的,比不自然的高明太多,自然从哪里证得的?从清净心证得的,从平等心证得的。清净平等到极处,这个心会放光、会照见,所有空间维次全部没有了。这不是科学能做得到的,这比科学更真实,科学还会产生错误,前面一个定律,过若干年被后人推翻,当时认为是真理,后人把它推翻,就是说它还有错误。禅定里面东西决定没错误,它确实是永恒的,你没有办法推翻,用清净心、用平等心;后人用清净平等所看到的,跟前人看到一模一样,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看到不同那一定就有问题,看到完全相同就没有问题。这个我们不能够不冷静,因为科学的发现是局限的,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象的腿,象像什么?象像一个柱子,你要不相信,你到我这摸摸看,你一摸果然不错,也是个柱子,你摸到同一个地方。如果摸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对,你讲得不对。两个人就辩论了,谁也不服谁。禅定不是,禅定是看到全部的状况,看到性相、理事、因果,面面他都看到,所以他没有怀疑、没有异议。

所以佛在此地训勉我们,「努力自求之」「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是天经地义大道理,性德是本有,可是没有修德,这个性德迷了,虽有,它不起作用,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努力自求,则『必得超绝去』,「超者,超脱。绝者,灭尽、断弃」,这是讲把烦恼、疑惑全断了。「故超绝者,指超脱轮回,断除生死也」,超脱轮回、超脱十法界,断除一切烦恼。《会疏》曰:一时顿超三界」,此地这一时就是一念,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这个一念里头没有起心动念就顿超,为什么?三界不见了,十法界不见了。「断绝旷劫系业」,这个系业就是烦恼习气,「故云超绝,亦绝则超也」。绝是断绝,你把起心动念断绝就超,超越十法界。

「夫圣凡智愚,九品万类,各各皆得超绝去者,全赖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故皆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几句话很重要,不论你是圣人、你是凡夫,无论你是有智慧、还是愚蠢,这把一切众生全包括尽,九品万类。这一切大众他能得超绝去者,统统都依赖阿弥陀佛一乘愿海,这一乘愿海是什么?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道,所以它是一乘。如果帮助众生成菩萨,那是大乘。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佛,这一乘。大愿、大德,这个大德是大功德,大能,加持一切众生,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微尘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用海来比喻它,形容弥陀的大愿。六字洪名是方法,方法简单、明了、容易、快速、稳当,这个方法绝妙。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比得上这个方法,太简单了,而且成就无比殊胜,因为你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他是从果起修,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因起修,修因证果。阿弥陀佛是果,我们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果放在心上,不是因心,是果觉,这是跟八万四千法门不相同的地方。一生成就,故皆得生,圣凡智愚九品万类,统统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我们常讲西方净土,或者说弥陀净土。

「得往生者,依弥陀本愿加威,不更堕三恶道,故云恶道自闭塞」。四十八愿头一愿就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但没有三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阿修罗道,也没有罗剎。所以极乐世界人天乘里面,这是凡圣同居土,只有两道,天道跟人道。为什么?它的基础都是修十善业道的,上品十善生天道,中品十善生人道,它没有下品十善,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道。这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我们知道了,中品十善。人一生作恶,临命终时遇到善友来引导他,他真正知错了,忏悔了,这一忏悔,业障就伏住,善念就生起来。看他这个善念是中品还是上品,中品的善念,中下品往生,凡圣同居土;上品的善念,都在一念心、一念真诚,他往生同居土里的上三品,上品往生。一生作恶,临终不定他真忏悔,真的善心那一念生了,就那一念他就能往生,可不可能?可能。为什么?本性本善,哪有不可能的道理!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对佛陀的教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体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是念念都是上品善。再向上提升我们没有这个本事,功夫不到家,上品十善可以,人人都做得到。真诚心,起心动念只有别人,没有自己,不要替自己想,多替别人想,多替现前苦难众生想,多替这个苦难的地球去想。

如何能帮正法久住?帮正法久住,实际上来说就是自己认真修行,正法就久住了。你把好的榜样做出来,别人看到了欢喜、赞叹、恭敬,正法就久住。做得不如法,让别人批评,让别人厌弃,那正法怎么能久住?所以正法住不住世,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到,做到能住世,做不到不能住世。换句话说,学佛,正法住世;佛学,正法就灭掉,它变成历史。后人来寻找这个故事,这个里头真实智慧、真实利益那就完全没有了。三种真实,真实的实际,这是没有问题的,它不生不灭。可是搞佛学,真实智慧没有,不能依教奉行,真实利益决定没有,这是我们几十年的学习得到的结论,是我们自己亲身的感受。这个法门它讲到真实的利益,实在就是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这是利益当中最殊胜的。

得往生,生到极乐世界,都得到弥陀本愿加威,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经上说「恶道自闭塞」「皆登不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加持,三种不退都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一般大小乘里面所说的,位不退,小乘初果就得到;大乘教里面,像《华严》所说的,十信位里初信位的菩萨就得到。三界九地见思烦恼,这个见惑他断尽,所以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个地位没有出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他住的地方就是人间、天上,他不会堕三恶道。而且有期限的,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他就提升到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他在六道里是有期限的。没有证得初果,在六道里是无期限的,那个苦!尘沙、见思都断,证得菩萨的果位,不会退转到二乘。无明破了,就是起心动念断了,超越十法界,证得的是法身菩萨的果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广义的说,圆满了,见性了,经上所说的你全都明白了。过去、现在、未来,宗教里赞叹神的两句话说「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赞叹神的赞叹之词,但是在佛法里头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人能做到?明心见性就做到。佛教在中国这两千年,宗门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我们可以肯定超过三千人以上,这些人在一般讲法都成佛了,见性成佛,《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到这个境界,生实报土,在中国一般不是生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可是念佛往生的,这两千年当中,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不止十万人,他们的成就跟宗门明心见性来比较,比他们还殊胜,这叫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他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地位跟明心见性的人平等,凡圣同居土也平等。所以那些人不服,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他们修行多辛苦,你怎么这么容易就得到?但真的,绝对不是假的,这说明阿弥陀佛本愿的威神那个功德力量不可思议。佛法在中国的成就太大!世尊当年在印度成就,我们超过,不输给他。

「皆登不退,直至成佛」,这个成佛是究竟圆满妙觉佛果,故云『横截于五趣』,五趣就是六道。下面有解释,「五趣者,三恶趣及人天」,三恶趣是饿鬼、地狱、畜生,人道、天道、阿修罗道,「阿修罗趣」,用天道包括他,「故五趣亦即六道」《楞严经》上跟我们解释阿修罗,阿修罗在前面五道里头,只有地狱没有阿修罗,鬼道里有阿修罗,畜生道里有阿修罗,人道有阿修罗,天道有阿修罗。通常讲六道,专门讲天道的阿修罗,是这个说法。所以说五道跟说六道,意思完全相同。「人天本名善趣」,善道,现在也把它称为恶道,这是跟极乐世界相比,我们六道都变成恶道,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善道。「如《净影疏》曰: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剎,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因为他虽然修善,善里头有恶,不纯。西方极乐世界的善,它里头不夹杂恶,没有恶念、没有恶行,也就是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在西方极乐世界找不到。所以我们跟极乐世界一比,就是同居土跟同居土相比,它的同居土是净土,我们同居土是秽土,他们是善,我们就是恶,这是这个意思。

「若依此方修习断除,先断见惑」,这是我们这边修行,我们怎么个修法?一定是先断见惑,「离三途因」,见惑是三途因。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只要有见惑就有三途。为什么小乘初果他不堕三恶道?他三途的因没有了,所以三途的果当然就没有,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后断修惑」,修惑就是思惑,思惑断掉之后,人天的因就没有了,所以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六道没有了,「离人天因,绝人天果」,人天果报就没有了。「渐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横截我们叫横超,渐渐断,它是竖超不是横超,我们人往上提升欲界天,欲界天再向上提升色界天,色界天再提升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再往上提升就出六道,这就叫渐渐一步一步,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叫竖出。往生的人,从人道直接就走了,他不经过这些,所以叫横超。横截就是横超的意思,下面讲横出、横超的意思,这横截。这来得快,他不通过上面这些,这是什么?这是佛把他接引走了。佛要不来接引,你不认识路,你不知道方向,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佛来接引。

往生的人,念佛往生的人必须要注意到,临终的时候你看到谁来接引?肯定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药师佛来接引你,释迦牟尼佛来接引你,那问题严重,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那个佛是魔变现的。如果是阿弥陀佛,魔不敢变现,魔变现他也有规矩,不能变本尊。你一心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来了,阿弥陀佛是你的本尊,他就不能骗你,不可以,护法神不允许。他变别的佛,他不是你本尊,你跟他去了,护法神不拦他,不算他犯过失,他欺骗你,你上当了,你自己认识不够。你天天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跟药师佛走?这些道理、这些常识我们都要懂,才不至于吃亏上当,才不至于被魔欺骗。永远记住,魔不能变本尊。我们念佛人统统都有护法神,他变其它的佛,不是本尊,他不干涉的;他要变本尊的话,护法神干涉,决定不许可。阿弥陀佛决定不会接你到别的地方去,决定是西方净土,决定没有过错。所以阿弥陀佛一定要认定,到时候来现相,你能认识他是阿弥陀佛吗?认识,你绝对不会把他认错。阿弥陀佛加持你,你肯定认识他。

「又《会疏》曰:必超绝去,非次第断,故云横截」。底下给我们解释,「故知横截即横出、横超之义」「又《嘉祥疏》曰:修菩提因,横断五道流转,故恶道自闭塞。自者,自然也」。恶道是自然的闭塞,不是人为的,也不是佛菩萨把它关闭的,是它自然闭塞。为什么?记住,佛常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唯识都是自然的。唯心,那是自然中之自然。心现识变是自然的,如果这个里面加上第六识的分别,加上第七识的执着,就不自然。阿赖耶变现的是自然的,自性能生能现那是纯自然的,所以讲自然中有自然相,那是没有通过阿赖耶。阿赖耶的本身是自然的,就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或者我们讲阿赖耶的四分,阿赖耶的见分,科学家说是信息,相分是物质,自证分是它的本体,我们讲业相,能量。证自证分,它怎么知道这三种现象?阿赖耶的三细相,阿赖耶的相分是物质现象,见分是精神现象,业相就是能量,现在讲的能量是波动的现象,业相是波动现象,它怎么知道这三种现象?所以有个证自证分,它知道。

证自证分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就是我们佛法一般讲的佛性。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佛性就是觉性,就是阿赖耶的证自证分。那我们讲法性,法性就是阿赖耶的自证分,觉性是阿赖耶的证自证分,佛性,我们讲佛性、觉性是证自证分,法性是自证分,这证自证分跟自证分不相同的地方。但是法性里面包括佛性,佛性当然也包括法性,都是惠能大师开悟第三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具足这个四分。它的次第,确实它是弥勒菩萨讲一念当中形成的,一念当中具足的,四分是圆满的形成。证自证分就是自觉,就是经上讲的「是心是佛」,见分、相分、自证分是「是心作佛」,这个意思才圆满,才真正把它搞清楚。所以这个自是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还不是普通讲的自然,佛经上讲的「法尔如是」,与这个意思相接近。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