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三集)  2011/8/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三十九面,我们从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小行者,《无量寿经钞》云:小行等者,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十信,我们依照《楞严经》上所说的,十信菩萨,《楞严》是大乘,是圆教,从初信位到七信位,我们学习到此地。七信是「护法心」,菩萨所证得的果位跟小乘阿罗汉相等,这个相等是断烦恼相等,见思烦恼全都断了,智慧不相等,大乘七信位的菩萨智慧是超过阿罗汉太多,这是大小乘不一样的地方,断烦恼相同,智慧不相同。所以七信是护法,护法心。在这一个地位,小乘讲的漏尽,六种神通具足,见思烦恼断了,小乘的偏真涅槃在这个地位上证得,在小乘就是六通阿罗汉,护持正法。由此可知,护法这桩事情是非常不容易,佛法的兴衰完全在护法。

当年世尊在世,将护法这个使命付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有权有势、有能力护持正法。我们看世尊当年在世,他一生为我们示现的,八相成道。从兜率天降生在皇宫,他父亲是净饭大王,十九岁放弃王位的继承出去参学。他也是来表法,代表我们今天所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好学,离家出去参学。参学的过程当中他完全取苦行僧的方式,实在是为我们表现。佛最后入灭的时候,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了一桩事,佛在世我们以佛为师,跟佛学,佛不在世,我们跟谁学?依哪一个为老师?佛没有指定任何一个人,只交代「以戒为师」,又补充一句,「以苦为师」,那就是持戒、要肯吃苦。所以世尊在求学的时候就为我们示现持戒、吃苦。持戒是什么?守法、守规矩,参学到哪一个地方就要遵守那个地方的规矩,别人才欢迎你。当时印度是全世界宗教之国,每一个宗教都有它不一样的戒律、规矩,佛都要遵守。到婆罗门教,守婆罗门的规矩,到瑜伽,就守瑜伽的规矩,到印度教,就守印度教,那时候叫婆罗门教,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印度教,瑜伽、数论,到哪一家就要守哪一家的规矩,才会受人欢迎,这是表演一个多元文化。

佛是处处参学,什么都想学,都想知道,做一个好学生,好学、守法的学生。给我们表演了十二年,到三十岁,十九岁到三十岁他求学,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正式展开教学,一直就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从世尊一生的行谊来看,佛教就不是宗教。世尊在学习当中,他什么宗教都学过,也可以说他的学术是集宗教之大成,集印度学术之大成,他全学了。最后在菩提树下把所学的也都放下,这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他这一个表演意义非常之深,我们要能体会到。我们要想学佛,就得学他这个方法,走他这个路子,我们会有他一样的成就。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对于一切法平等看待,而且都非常认真的学习,所以他没有一样不通。在教学的当中,他确实是教学,是教育,他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皈依三宝,这是来正式拜老师的学生,当年印度许多宗教徒、宗教的传教师,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佛都接受,都是弟子,一律平等。所以佛教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譬如《地藏经》的婆罗门女,那就是婆罗门教的,那就有宗教信仰的,她皈依佛门,没有改变宗教。宗教是侍奉天神的,婆罗门教是大梵天,他们的教主是大梵天王,没有叫她改变宗教信仰。到佛这里来学什么?到佛这个地方来学定、学慧,最重要是学智慧,要遵守佛的规矩,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十信菩萨没有开慧,十信菩萨得定,七信位护法心。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九次第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阿那含三果所证的是八定,世间最高的禅定,阿罗汉又升了一级,世间法里所没有,第九定,这经上讲的九次第定。智慧有没有开?还没有。这个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还没到。那是什么?那是第十信,十信心满,豁然开悟,这一开悟他就离开十法界了。阿罗汉,这是七信位,离开六道轮回了。第六信不退心,他还在四禅或者在四空天,这两个地方都是他修行的道场,根利的在四禅天,五不还天,根要钝的,他要通过四空天,才能够证得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到七信位,离开六道轮回了,他住在声闻法界。十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四圣法界。

我们看他这段文,「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气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在这个果位上,虽然没成佛,感受佛的气分,东方人讲气分,现在科学讲磁场,也就是十方诸佛的磁场他感受到,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现在这个世间找不到阿罗汉,不但阿罗汉找不到,连初果都找不到,十信菩萨初信位都找不到。也许还有,我们没有缘,没有遇到过。初信位的菩萨是什么样的人?他无我了。《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证得了。在这个境界里面,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是非人我,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疑,这都没有了,七情五欲统统没有了,十信菩萨,标准在此地。一见性,他是真佛,不是假佛。

佛法的修持,经教是增上缘,四缘生法。亲因缘大家都有,大家平等。亲因缘是什么?佛性。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有,人人都有,饿鬼、畜生、地狱统统都有,哪个没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你应当去作佛。这是世尊在大乘经教里头告诉我们的,不止一次,佛常说,这是真话,我们要发愤。阿赖耶识里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声闻、缘觉的种子,也有六道的种子,换句话说,十法界的种子我们统统具足,都在阿赖耶里头。阿赖耶是妄心,成佛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六道里面的众生用妄心,用错了,所以六道很苦!四圣法界也是用妄心,就是十信里面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次是用妄心,他用对了。怎么对的?完全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佛教我们不许可做的我们就不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教奉行,完全遵守,一丝毫折扣都不打的,这就对了。七信、八信、九信、十信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从初信到六信都是凡圣同居土,升级了,这个地位真是叫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我们证得初信,念佛往生,给诸位说,就不是生在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这些人念佛往生生有余土,凡夫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同居土只有两道,没有六道,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也没有阿修罗道,只有人天两道,难得!娑婆世界六道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定慧没有成就,都是生同居土,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每个人修行功夫不一样,关键就是在这个世缘是不是真正能放下。

昨天我们透了一点科学家这些年的研究报告,这都是最近三十年间的事情,很近,科学发现意念能量不可思议。这桩事情,世尊在三千年前就讲得很详细、很明白,特别是法相唯识宗,跟我们讲宇宙的源起、生命的源起,我从哪里来的?我将来到哪里去?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最近科学家发现的,研究的人愈来愈多了。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麻烦事情,就是灾难很多。现在到八月底了,我曾经预估,八月份全世界的灾难至少有两百起,果然超过,是两百多。从今年,我是同学们给我搜集的资料,从三月份开始,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灾难频率每个月上升,好像三月只有五十多起,月月上升,七月有一百七十多起,我说八月肯定超过两百,真超过了,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个麻烦事情!如果一个月比一个月少就好了,它频率月月上升。这种灾难能不能化解?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可以。美国布莱登讲得最清楚、最明白,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能够回头是岸,从今弃恶向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灾难可以化解。什么道理?科学家说,我们人的善念所感的是善境界,恶念感的就是灾难。所以天堂是我们善念造成的,极乐世界亦如是,灾难是我们的恶念造成的,全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安排。

地球出了问题,是我们居住地球人的共业。《楞严经》上讲得好,贪心感应的是水灾,瞋恚感应的是火灾,火山爆发,地球温度上升,这都是属于火,愚痴感应的是风灾,傲慢感应的是地震。怀疑,对圣贤怀疑,对圣贤教学怀疑,这个灾难比前面四种还要严重,这是什么灾难?大地松了,松散了,很容易沉下去。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全世界都有,所谓天坑,中国人叫天坑,就是无缘无故这一块土地一下就陷下去了。将来这个大地会一大片一大片沉到海底去。这什么原因?是怀疑。贪瞋痴慢疑五毒,对自己来讲,会让自己五脏六腑病变,感染病毒,现在讲癌症,对我们居住的环境就会带来这么多灾难。贪心重,海水会上升,将来沿海的城市统统会被淹没。佛在经典教导我们消灾免难这些道理、方法,美国布莱登博士所说的跟佛相应。我相信这个人没有看过佛经,没有接触过佛教,他们是从近代量子力学里面发现的。发现什么?念头能够改变物质环境,特别是集体的意识。

祷告真有效果,日本江本胜博士,在琵琶湖做的这个实验,这个实验传得非常之广,很多人都晓得。他用这个海湾,这个海湾的水是死水,二十多年来气味很难闻,脏乱,他就用这个地方。他找了三百五十多人,请了一个老和尚带领大家做祈祷,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头,他要求大家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专心只注意一句话,心里想着,口里念着,什么话?「湖水干净了,我爱你,湖水干净了」,就念这个,三百五十多个人就念这个,念一个小时,三天之后湖水真的干净了,不可思议!这叫集体的意识,三百五十个人统统想一个事情,要专注,不能有杂念,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如果我们真的懂得这个道理,真正肯发心,我们全心全意,万缘放下,我们来祷告,「地球上灾难没有了,地球上灾难没有了」,它就真没有了。但是这种祈祷,治标不治本。江本博士告诉我,这种干净、清净的湖水,维持半年,半年之后它又变脏,又乱了。所以祷告是有效,治标不治本。

什么是治本?释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那就是示现给我们看,讲经教学,这是治本。讲经教学让大家破迷开悟,第一个目标是帮助大家破疑生信,第二个目标再提升,就是破迷开悟,你能入佛境界,真管用!对自己你要会用,如果你得病了。前几年山西小院四十多个癌症病患,医院宣布他们的寿命只有三个月。他们回去了,知道自己寿命只有三个月,什么都不想了,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往生,没想到三个月之后没往生,再念三个月,六个月之后到医院去检查癌症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意念,心里只有一个好念,不想病了,只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最善的念头,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一身病没有了。那我们就懂得,我们要是把这个念头回向给山河大地,回向给这个地球,每天念佛给它回向,地球上灾难就没有了。纵然不能完全化解,我们相信会大幅度的减轻,海水上升一米,能把它化解为海水上升几公分,可以做到这个程度,问题是真心。科学家提出他也是有条件的,心地清净,有相当禅修的功夫,所谓禅修就是清净心。如果真能找到八千多人,能救世界。可是我们心里冷静去观察,八千人不容易,八百人都找不到,到哪里去找?真正身心清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放下,到哪去找去?理上讲的一点都不错,跟佛法完全相应,而实际上真不容易找到。首先我们先得要自度,自己不能度就不能够度他,度他一定是先自度,然后你才有能力度他。自度得真干,真干千万要记住,不能离开戒定慧,离开戒定慧是假的,不是真的。

戒从哪里做起?佛法最低的戒律是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有这十善才是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佛才这样称你,你才有资格学佛。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没法子进佛门。进了佛门之后,接受三皈五戒,那就是正式的佛弟子,皈依三宝了。三皈是佛门修学的总纲领,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决定不离开这三个原则。皈依佛,佛是什么?佛是觉,自性觉。皈依法,法是自性正。皈依僧,僧是自性清净。所以叫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宝,这个一定要懂。外面的那叫住持三宝。它有什么作用?它的作用很大,它提醒自己,譬如供个佛像,看到佛像,我就想到皈依佛,我要觉而不迷,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看到经典,我就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净而不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它这个形象提醒我,没有这个形象会忘掉。所以住持三宝的功德很大,道理在此地。常常在提醒我,让我不敢疏忽、不敢懈怠,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我们戒律的基础,没有五戒十善什么都是假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学佛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么多年来,我们很感叹,走遍了全世界,在家佛弟子十善没做到,出家的佛弟子沙弥律仪没做到,那怎么能成就?我们得问,为什么古时候人能做到,现在做不到,难道现在人不如古人吗?我觉得现在人的聪明智慧决定不在古人之下。为什么不如古人?我们去想,去把这个原因找出来,找了很久,找了好多年,终于明白了,我们这一代的人,从小把扎根的教育疏忽了,这个东西没学到,所以十善做不到。让我们想起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老人家在《佛藏经》,不是《大藏经》,经的名字就叫《佛藏经》《大藏经》里有这一部,分量不多。佛在这个经上讲,「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我看到这一句,明白了,我们没有学小乘,一开始就学大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没有小乘哪来的大乘?现在我们又问,小乘为什么没有学?中国人不学小乘,早年学小乘,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成实宗、俱舍宗,是佛法共同科目,都要从这学起的,可是唐朝中叶之后,我们的祖师大德就不学了,这两个宗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现在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两个宗,名字都听不到了。我们的这些祖师大德他用什么来扎根?他用儒、用道代替小乘。行不行?行。我们看到这二千六百年来,无论是哪个宗,成就的人太多了。我们祖宗用儒道代替小乘没有错,儒道是自己传统的文化,用这个来做根,把大乘接上,完全正确。

我们今天小乘不学了,儒道也不学了,变成什么?变成没根了。所以最近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心全力提倡《弟子规》《感应篇》来救佛教。《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感应篇》是道家的根,这都是戒律,就是儒家的戒律、道家的戒律。我们能把这两个根做好,十善业、三皈五戒轻而易举,很容易就得到,没问题,所以我们提倡要认真去扎三个根。三个根有次第的,一定先学《弟子规》,它是最基本的,基础的基础。实际上这三个根就是《观经》上佛所说的「净业三福」。它这三条十一句,佛讲得很清楚,这是三世诸佛净业的根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必须得遵守,不遵守你就成不了佛。它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四句。头一句孝亲,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最后修十善业,没错!我们如果把这一条疏忽掉,头一条没有,从第二条开始,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可是前面四句我们现在都不学了,所以怎么修都修不成,修到老也是空,空忙,都没有结果。所以这三个根多重要!你从这三个根上去扎,然后你才能够入初信位。

我们今天怎么修,初信都不能证得,小乘须陀洹果我们证不到,我们永远在初果向,就没办法证得初果。问题我们把它找出来了,找出来就赶紧去补习,恶补,一定把这个课程补出来。这三样东西《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当然要念熟。实际上它不重视念,也不重视背,重视行,你一定要字字句句要做到才行,你做不到是假的,它是戒律。有这个根,佛法的戒律就不难了。因戒你能够得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就成佛了。这是三世诸佛修因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无论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个法门,决定不能少的,少了就不会有成就。这让我们明了古时候人为什么都有成就,出家高僧大德,在家的是高士,大居士,都有成就。有成就才能护持佛法,为什么?他内行,他不是外行。外行人来管内行,那就麻烦大了。所以佛门的内护一定是出家人。

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想到,四十岁之前要认真努力学习经教,四十岁到六十岁这二十年要讲经教学,不辜负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六十岁之后就退休做护法,就好像在学校你是个很好的教员,年岁大了,退出教学,专门来管行政,来做内护,内行。你初学的,我知道你要些什么,你讲经教学的,我也知道你需要什么,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协助你。如果是个外行,他不懂,你所需要的,他完全不知道,那护起来就很困难。四十岁之前如何培养他?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真护法。四十到六十的时候,如何成就他弘法利生?他有修学的经验,他有教学的经验,然后叫他来主持道场,来护法,请他做住持,请他做执事。佛门里面的执事跟学校的执事完全相同,所以你细心去观察,佛教是学校,住持是校长,首座是教务,管教务,维那是管秩序,我们今天学校里头的训导,维那就是训导,管训导,监院就是总务。你看大学里面这三个纲领执事,大学里面称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你到中学里面去看,他叫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训导主任。所以它的的确确是学校,它是教学。现在非常不幸,把佛教变成了宗教,这是非常悲哀的一桩事情!它真是高等教育。不过我们有信心,看到近代的这些科学家,他们一定会认同佛法,佛法将来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肯定的。宗教将来没落了,佛法变成学术,变成高等的科学跟哲学。

可是佛法的修学一定要依照释迦牟尼佛教导的这套方法,不依照这个方法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能够通达明心见性,只有这条路子,这个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认真学习的。所以学了之后再担任教职,最后来护持一切佛法,这个护法的工作做得好、做得圆满。佛之气分当然跟自己相接了,你能入诸佛如来的磁场。诸佛如来的磁场遍法界虚空界,怎样能够跟它相接合?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此地的护法心,七信位,我们这个经题里「清净平等觉」。清净心,你刚刚接触到,这是声闻、缘觉;如果是平等心,你是菩萨,你跟佛的气分是完全相应;如果你觉悟了,大彻大悟,你就成佛。所以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三个阶段,得到清净是阿罗汉,他得到了;得到平等是第八信、第九信、第十信,得到平等;得到觉悟,那是最后的一个位次,就是十信圆满,十信圆满就大彻大悟,他就脱离十法界,他往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就这么回事情。「经云:心进安然」,进是进步,精进,安然,自自然然的向上提升。「保持不失」,这是他的功夫,这是他的定功,他不会失去。「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开始交接,护法心。不懂佛法护法就难,就非常非常之难。现在我们生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个乱世,整个世界混乱,灾难频繁,我们自己要晓得,真正觉悟到了,就要好好的学习。先求自度,再帮助有缘的同修。什么叫有缘?他真信,他能够理解,讲给他听他能懂,听懂了他真肯干,这叫有缘众生,这个一定要帮助,不能疏忽。

再看第八信的菩萨,「回向心」。八信,七信是声闻,是阿罗汉,八信是辟支佛,还是小乘。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习气没断,习气如果断了,第七信习气断了他就到第八信,八信是辟支佛,见思烦恼习气全断了。八信菩萨断什么?他在学什么?断尘沙烦恼,他在此地断尘沙烦恼。「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后面这句是比喻。「经云」,这《楞严经》上说的,「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佛光照他,他的光反射过去也照佛,三种回向,这是回向菩提。我们要知道,回向是,我们学佛目标在哪里?目标是在成佛,所以通常讲回向三处,第一个回向菩提,这是回向菩提,第二个回向众生,跟一切众生结法缘,第三个是回向实际,实际是自性,回向真如,回向自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希求,布施不希求果报,乃至于持戒,持戒只希望得定,不是别的,得定只希望开慧、开悟,于世出世间名闻利养一丝毫都不沾着,这个重要!所以八信尘沙烦恼断了,但是还有尘沙的习气,他已经到九信位了,尘沙烦恼断了他就到九信,升级了。

在九信位,九信位是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那是第九个阶级,他必须在第九信里面把尘沙烦恼的习气断掉,尘沙烦恼的习气断掉之后他就是第十信。这个是第九,「戒心,谓心回向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这个戒是道共戒,已经证果,在菩萨位,马上就要证佛果,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六即佛,把佛分作六种,这种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就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很像佛,我们一般人决定看不出来,会把他看作真佛。为什么说他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因为他没有转识成智,他还是用妄心,不过虽用妄心,他用得太好,妄心里没有过失,所以他很像佛,这是道共戒。所以安住不失,他没有破戒,他没有失去戒。「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心光密回,我们用一句世间的话来讲,可以从这里能体会到它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心跟佛心心心相应,这就是密回的意思。佛的心是定的,清净寂灭,自己心也是清净寂灭,很像佛,这是获佛常凝,凝是凝静,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说他戒律的圆满,圆修圆证,在这个地位上把尘沙烦恼的习气断尽,这一断尽就成佛,就第十信。

十信叫「愿心」,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相似即佛。尘沙烦恼的习气断尽了,他还有,什么烦恼?无明烦恼。什么叫无明?我在讲席里常说,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可是起心动念的意思太深,一般人不会懂,这个在大乘佛法里头要细说。起心动念,你看看十法界到顶了,因为起心动念才有十法界,要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所以这叫根本无明。你看经上有说,佛说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从三细相里面就生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什么?这是佛法里面跟我们说明宇宙的源起。宇宙怎么起来的?就是最初一念不觉,那个一念不觉就是起心动念,有这个起心动念,十法界才现前,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我们六道,六道是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阿罗汉、七信菩萨他把这个见思烦恼断了,这一断六道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是个梦,一场梦,你梦里头没有醒,你在继续在作梦,一下醒悟过来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出现的什么境界?就是四圣法界,就是此地的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你看到这个境界。这还是一场梦,六道是梦中之梦。这个梦,要是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那人到哪里去?你就看到一真法界现前。所以一真法界才是真正梦醒,醒了之后真的是「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见性了,他要不明心见性这个话他说不出来。所以十法界是一场梦,六道轮回是梦中之梦,我们睡觉也作梦,那是梦中梦中之梦。佛教导我们,对于整个十法界要这样看法,这就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包括十法界,就是包括此地十信位的菩萨,不是真的。

所以十信,在这个地位他断什么?他断无明,无明就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十法界就没有了,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换句话说,也是自己本有的实报庄严土,跟佛的实报庄严土是一不是二,真的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全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他超越十法界,他就入初住,《华严经》上的初住,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报土,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我们看这个文,「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所以现在人不懂,以为受戒很辛苦,不知道受戒是得大自在。受戒要很辛苦的话,谁干这个事情?戒是清凉,戒是自在,我们现在为什么看不出来,好像戒对我们的约束太多,我们不自在了。那是什么?我们平常放逸惯了,放荡惯了,统统学那些不好的习气,现在要叫你把这些习气一桩一桩断掉,你就感觉很痛苦,你不知道,那是真自在。你现在感觉得很快乐、很自在,那是痛苦。为什么?死了以后到三途,你才晓得那真的是苦。戒律,你觉得现在好像处处都受约束,要守规矩,你来世的时候不到极乐世界你生天堂。你说生天堂快乐还是下地狱快乐?戒律能够帮助你得人身、生天堂,能够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它帮助你入三途。你如果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你在戒律里头享受清净自在,真放下了。释迦牟尼佛当年表演给我们看,他家里不是没有钱,他为什么去沿门托钵?大自在!我们觉得他很辛苦,你细细冷静去观察,身心健康,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教化众生,他快乐!一无所求,一样都不要。接受他教化的众生放心了,为什么?对佛不需要缴学费,不要供养。自己自在,要大家一起统统都自在,这是佛菩萨。所以这些地方要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到,一定认真去学习。连这个身体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众生有一些疑难杂症,统统可以帮助他解决。一无所有,能够遍游十方,这怎么不快乐!所以要学佛。

我在学习阶段那个时候,最初的十年,释迦牟尼佛不接受人家供养,这个我要学。我一出家就讲经,讲经是在家时候学的,所以我一出家第二天就教佛学院,白圣法师办了个三藏学院,就请我去上课,同时也就应外面同修,其它道场请我去讲经。我的条件很简单,交通费用你们负责,我住在你们道场时,这些衣食住行你照顾到了,一分钱不要。还有一个授皈依的,我代你们的和尚授皈依,皈依证是你们当地寺院里面住持发皈依证,他的名字,我给你代举行仪式,不皈依我,皈依老和尚,老和尚是你们的依止老师。为什么不能皈依我?我居无定所,你找不到我,我在每个地方住的时间都不长。所以法缘很盛,多少寺院那些法师他很愿意请我去讲经。为什么?不要钱,信徒的供养全归常住,给常住带来收入,又带来这么多人潮。我跟信徒决定不建立关系,我不会拉你的信徒。为什么?我没有道场,我也不要道场。有很多人要给我建道场,不要,释迦牟尼佛没有道场,没有道场才自在,有道场,管理道场你多操心!

在台北有个很虔诚的信徒,简丰文居士,他是个建筑商,盖了一幢大楼,要送一层给我做讲堂。我说好,我以为是开玩笑的。大楼建好之后,我从国外回到台湾,他在机场接我,把所有权状在机场送给我。我一看是真的,我以为是开玩笑的,不是真的。是真的,不是开玩笑。我说你是不是想害我?我不想害你,我想为正法久住,护持佛法,怎么敢害你呢?我说这个道场要不要开销?当然要开销。我说那你不是害我吗?我说一个月多少钱开销?那个时候一个月大概要六万块钱,得要六万块钱开销,我说我到哪里去找钱?他这个时候才警觉到,他问那怎么办?我说你每个月拿六万块钱来,我就接受你的道场,你不每个月拿我不干,我不上当,我不可能去问信徒要钱,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每个月拿六万,拿了三年,三年之后道场信徒多了,就有收入,收入可以能够负责得了,我就告诉他,可以了,你就别拿了。拿了三年。我不会上人当的。所以多少人送道场我不要,我要跟你要就得谈这个条件,这个道场一个月多少开支你统统拿来,我不会受你的害,你说多自在!所以到任何道场,对他们都有利益,带来人潮,也带来财富,所以都喜欢我去讲经。也都聪明,我聪明,他们也聪明,他们不会让我久住,讲个一个月、二个月,赶快走。为什么?跟这个地方信徒不会建立感情,不要信徒来了将来给我盖庙,那他们又害怕了。我一生就过这个日子,这个日子是从本师释迦牟尼佛那里学得来的,真自在!

这个地方道场建立了,找到我,我是这里的董事主席,我从来不过问的。道场是三位护法出钱买的,产权归三位施主。道场怎么?我们借用,无条件的借用,我们做一天就用一天,哪一天不做了,物归原主,还给你,这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你看看世尊当年在世,在祇树给孤独园讲了不少时间,竹林精舍也讲了一段时间,那都是居士他们的花园别墅,供养佛,请佛到那里讲经说法。我在那里学到了,佛有使用权,护法他有所有权,所有权是他的,使用权是我的,我这部经讲完,物归原主,还给你。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些弟子都很乖,乖乖学习,心都在道上,他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为什么?这财产是有主的,谁也得不到,大家心就在道上了。如果财产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将来灭度之后这个财产我们可以接收,他的心贪心就会起来。所以佛很聪明,早就想到这一招,没有财产。佛的这些弟子,这些出家弟子你想继承财产,没有,佛一分钱没有。大家都要学佛一样,得大自在,得真正的清净心。所以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众生想要什么,我们都能满他的愿。

「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这个愿是什么?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已经很多次劝勉大家不要拿钱财供养我,为什么?你们拿钱来供养我,要分心,这钱怎么用?怎么给你们培福?我要操这个心,没有钱我就不要操心了。好在这一套我学了印光法师,十方四众的供养统统印经布施。印祖一生就是法布施,很单纯,他自己用这个十方供养建了一个印刷厂,苏州报国寺的弘化社是印祖建的,那个经费就是十方的供养,统统在那边。哪些地方有灾难,是从印经款项拨一笔去救灾。所以他的钱没有第二个用处,统统用在印经上。这个我学会了,我这个六十年,也是用在印经上。钱多了,印大经,你看《大藏经》差不多快印到一万套了。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尽了力,商务印书馆第二次重印《四库全书》,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套丛书,来找我。我听说,好,好事,难得,我现在有钱,我说我跟你订一百套,跟我算成本价钱,我支持你。一百套,成本价钱一套五万美金,五百万美金,书印出来了。世界书局也来找我,世界书局过去《四库荟要》我跟它买了大概有六、七十套,这个书它只印两百套,我跟他买了将近七十套。送给谁?送给全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是特别市,每个地方选一个大学,送大学图书馆,同时我也送大学《大藏经》。这一次是再版,他们总经理来找我,好事情,我说我还有钱,我跟你订两百套,《荟要》两百套,也是五百万美金,钱就开销掉了,这两套书就开销掉了。有人送我《群书治要》《国学治要》,这是我多年想求求不到的,忽然看到了,如获至宝,真的是中国的国宝。我们怕它将来失传,所以我让书店,世界书局给我印一万套,《群书治要》一万套,《国学治要》一万套,分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里收藏,这个东西就不会失掉,不会再失传了。这好事情!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佛经,佛经有很多它有版权,我们就没办法,现在只有《龙藏》没有版权,所以《龙藏》我们印了大概有将近七千套,已经流通七千套。日本《大藏经》《大正藏》,早年台湾跟日本没有签版权的事情,台湾翻印我印了一千套,这是十几年前的事情,签了版权这个条约就不能再印,以后就改印《龙藏》。其它的像普通这个小本子的很多种,将来我们大量流通的就是《净土大经解》《大经解演义》,这个对于末法九千年修学净土的人会有很大帮助。我们这些事情要真干。

当然底下最重要的,我们怎样帮助培养人才,这是大事。经典这一方面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相信世界上有任何灾难都不会失传,不可能完全地方有灾难,总有一些地方保存下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弘法人才的培养,这当前迫切的严重问题。我也是到处说,希望真正有福报的大护法,着重培养人才,希望这些真正发心的人,要遵守老祖宗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基础一定是把四个根扎稳,无论在家、出家,《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在家也要学,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在家、出家统统要学。你有这个基础,你再深入经藏,无论是出家身分、在家身分,都可以讲经教学,佛法就兴旺起来了。只要有实学,不一定要有文凭。我跟诸位同学说,我初中毕业,没有文凭,可是现在在外国很多大学要送给我博士学位。我告诉你那个东西没有用处,我这行不需要博士学位。所以人要用功、要发愤,要有实学,要有真东西,在这个社会你才能走得通,全世界的社会。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十信愿心就是这个意思,它不是别的愿,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十信就介绍到此地。

现在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七百三十九面第二行,「小行等者,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这个不退是什么?是三种不退,因为小乘还退,小乘只有位不退,他的行会退、念会退,大行菩萨他是三不退,圆证三不退,小行菩萨不行。所以说对不退故,在这一方面他比不上大菩萨。「盖谓不退菩萨名为大行菩萨」,这就是三种不退。「十信称为小行菩萨,以升沉不定也。」有进有退,他的行有进有退,他的念有进有退,只是位不退,位他绝对不会退落到六道,阿罗汉不会再退到六道了,他修菩萨道他会退转到小乘,他有这个问题。所以他是不稳定的,则称为小行。大行、小行意思在此地。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经文:

【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

这个『彼』就是极乐世界。

【东北方宝藏佛剎。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龙天佛剎。胜力佛剎。师子佛剎。离尘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华幢佛剎。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

单位是用亿来计算的。

【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这一段念老批注上说,「以上明」,就是说明,他方举了十一个佛剎,举佛剎名举了十一个,「及往生菩萨之数。此下复标第十二、第十三两佛剎」,这是下面的经文。《会疏》曰:十三次序,为出世前后,为约方所,其义未明。」这个佛剎排列的先后次序,原因不太清楚,是不是这个佛剎成有先后不一样,是不是依照佛剎成立先后来说的。譬如阿弥陀佛的佛剎,西方极乐世界它才十劫,如果按顺序来排,可能它排得很后面,但是他教学的成就,以成就来说,他又排名到第一;按佛剎成立次序来说,他可能排在后头。所以到底是哪两种,佛在这里没有说清楚,其义未明。「故今亦不必深究」,我们也不必在这个地方去研究它,没有关系。

「经中举本土及他方十三剎,此十三剎仅为无量剎土中之略例」,举几个例子而已。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是娑婆世界以及十一个佛剎,这十一个佛剎菩萨去往生的。『远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数字说出来了。『东北方宝藏佛剎,有九十亿不退菩萨』,注意这个地方是不退,不退菩萨是明心见性的人,圆证三不退,这就不是普通的人。你看看十信位的菩萨还有进有退,十信再往上面去就是初住,圆教初住就圆证三不退,这样的身分都往生到极乐世界。下面举的这些例子也是讲不退菩萨,『当往生者』,这一个「当」字是不定的,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应当往生的,那就是他的条件都具足了。那就是已往生的不说了,现在往生的也不说了,当往生的,当来往生的,这个数字就很可观了。『或数十百亿』,有数十亿的,有数百亿的,『或数百千亿』,数百亿、数千亿的,『乃至万亿』,这么多的菩萨到那边往生,可见得极乐世界的殊胜,极乐世界的庄严。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老人家是在那里办学。你看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一次,多次重复。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许多经里面附带讲到极乐世界的,将近两百种,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家知道,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个三经是专讲极乐世界的。而三经里面,唯独这部经,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讲。佛当年在世讲经只讲一遍,没有讲第二遍的,唯独这部经是多次宣讲,显得这部经重要!在中国翻译最多的,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翻译过十二次。从翻译的经典上来看,失传的有七种,现在保留下来只有五种,就是原译本,五种原译本,五种原译本里面的经文对照看,里面出入很大,出入大就说明不是一次讲的,如果是一次讲的,翻译纵然不同,大同小异,这个不是的,这个是问题真的是很大。特别明显的就是愿,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你看有本子是四十八愿,两个本子,还有两个本子是二十四愿,差这么多,宋朝翻译的本子是三十六愿。所以祖师讲这个决定不是翻译错误,一定是原本不一样,传到中国来的原本不一样,原本不一样那就是佛多次宣说这部经,让大家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是世尊一生多次宣讲,普度苦难众生,让一切众生对这个经,只要能信、能解,你能够懂,能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真的是一生圆满成佛的大经,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所以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然后你才感到稀有难逢,得人身不容易,得到人身闻佛法不容易,闻佛法能闻大乘不容易,闻大乘能够闻到这部经那是真正不容易。尤其是夏莲老的会集,会集得天衣无缝,我们读这个本子就不要去读五种原译本了,简单多了,五种原译本全部在这一本里头,集大成。

念老的批注也是集大成,注经里面讲到净土的东西他都把它抄在一起,祖师大德批注的东西也会集在一起。所以经是会集本,注也是会集本,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这一生,就像开经偈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彭际清所说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所以《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我们具足了,现在问题就是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是善根,真正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福德。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