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00集)  2011/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60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八十八面,从第一行看起:

《维摩经嘉祥疏》云: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别教)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别教初地就是圆教的初住。「今此经指小乘法眼净。如憬兴曰:法眼净者,即预流果(初果)」「又《净影疏》云:见四真谛,名净法眼」。『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如《维摩经》云: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肇公注曰」,肇公是僧肇大师,「漏尽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是指烦恼断尽,心意解脱,证阿罗汉之果。可见经中法眼净及诸漏已尽,均指声闻乘。」都是讲小乘,前面这一段经文,小乘从初果到四果,说他们的境界。

这是世尊讲经到最后这一段,『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证初果的,证小乘初果的有这么多人。当然不是这个地球,地球到今天才七十亿人,这个地方有一万二千那由他亿,这个数字非常大。这是指什么地方的?至少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他老人家度化众生的地区,这个地区是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它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这是一个大的星系。在过去,确实许许多多人都误会了,认为单位世界是一个太阳系。黄念老居士是学科学的,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单位世界不是太阳系。经上讲得很明白,这一个星系中心是须弥山,太阳绕须弥山的腰,这当中,绕这个旋转。照这个说法,单位世界应该是银河系。银河系的中心,现在科学家发现是个巨大的黑洞,就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这个黑洞的能力非常强大,连光线都被它吸进去,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明年正好银河对齐,这是个天文现象,也很难得遇到的,大概要两万多年才遇到一次。银河中心,太阳在当中,地球,排成一条直线。这是古时候马雅人的长历观察到的,他那时候还没有仪器。他们对天文非常熟悉,而且观察得非常精密,这是一个周期性。

一个单位是一个银河系,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银河系,再以这一千个银河系为单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它做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教区,他教化的地方,这么大!如果从这么大的银河系来看,这数字不大,才「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得法眼净就是证初果,听佛讲这部经,他们就证须陀洹果。『二十亿众生』,二十亿就少了,少很多,『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三果,小乘三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这是证阿罗汉。可见得愈往上去人数就愈少,证初果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闻经获益第一段,先讲小乘。

下面举个问答,也是古人的,「或问:闻此大乘无上经典,为何得小乘法益」《净影疏》云」,净影是隋朝人,慧远法师,跟我们东晋初祖,在庐山开净土宗第一个法师,我们叫初祖,名字完全相同。他也叫慧远,他是隋朝人。所以在佛门里面称他为小慧远,你只要看到小慧远,就是称净影法师。净影是寺庙,他老人家一生住在净影寺,后人对他尊称,不称他名,也不称他字,称他所居住的地方净影,称净影法师,这是称呼当中最恭敬的。远公法师说,「小乘众生,闻说娑婆秽恶可厌」。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明六道,三界六道,六道是秽土,这里面众生非常之苦,三苦、八苦都是对这个地区说的。你要是真的明白了,「深心厌离」,不想在这个地方再逗留了,能不能离?能。离开了六道就生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相当。你看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有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六道,但是极乐世界只有两道,其他四道没有。没有饿鬼、地狱、畜生,也没有阿修罗,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只有人跟天,只有两道。这是跟其他世界不一样的地方,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成就。

发愿,发愿要兑现,他发了愿之后,用五劫的时间修行,每一愿都兑现了。所以极乐世界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这么来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有,一个人如果修纯善,心地纯净纯善,这个人将来生天。那个天上生活的境界也不需要设计,也没有人施工,自然变现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纯净纯善功德之所成就,像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同样一个道理,你要做五逆十恶,你的心地跟你的行为浊恶到极处,那个恶也能变现,这个恶业成就变现什么?变现无间地狱。地狱也是化生的,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去建造。它跟阎罗王没关系,跟佛菩萨也没关系,跟上帝也没关系,是你自己不善业所变现出来的,这么一回事情。在我们这个世间,天堂地狱如是,极乐世界的成就,我们就不会怀疑,它是真实大愿、大行功德之所成就。所以,小乘知道六道的状况,三苦、八苦,不愿意在这里头再受苦、再轮回。他听到这个经,因为他的心量并不大,能够离开六道他就很满意,离开六道就很满意,他脱离六道轮回生到四圣法界,是这么回事情。「憬兴亦云,众闻此方秽恶可厌,故得声闻之果。」他们证得的是声闻小果。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大乘得益」。大乘跟小乘实际上心量不一样,志趣不一样,大乘的心量大,志趣高远,所以得利益不相同。我们看经文:

【四十亿菩萨。於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这是得不退转的菩萨,这个不退转是阿惟越致菩萨,是《华严经》上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觉,都叫不退转。下面这一段:

【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於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我们净宗这十几年来,皈依三宝,皈依证上的法名都用妙音,妙音就从这里来的。佛给我们大家授记,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在那边修行成佛了,到他方世界去示现成佛度众生,都称为『妙音如来』,妙音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居士是念佛成佛的,所以现在我们的皈依证上都用妙音,因果相符,现在是妙音居士,将来是妙音如来,这个法名从这里来的。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段」,右面这段经文,「正指闻法所得之大乘法益」,这些是大乘根性,跟前面不一样。『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他只有进没有退,「不更退失转变」,他不会退心,他也不会改变,这句话非常重要。要知道,世尊为我们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定要记住。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做一个象徵性的表演,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古佛再来,法身大士,他们表演给我们看的。表演什么?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全都是行菩萨道,都是在学「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学?完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善行是佛法,你只要入佛境界,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不善的也是佛法,你看胜热婆罗门的愚痴,这贪瞋痴,他行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的淫欲,她是个妓女。哪个行业都是菩萨道。

我们才知道,大乘法里讲,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问题就是你在一切法当中,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行吗?行,这个境界里头,心是清净寂灭,生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清净心生智慧,何况清净平等觉!所以一切事情,无论什么事情,大事小事,你私人的事,或者是社会大众的事,你都能处置得圆圆满满,尽善尽美,这是佛法。如果要不是这样的境界,我们学它干什么?到这个境界,才叫「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修圆证,佛法活了。现在人讲活学活用,活活泼泼,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得到的。你们到敦煌,敦煌我没去过,我看过一些照片,敦煌石窟里面这些绘画、雕塑。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大众听经,空中是什么?空中是天乐,天女在那里唱歌、舞蹈供养大众。这是大乘,你说这个法会多庄严、多圆满。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汉朝的马融大概就是学到这一套。马融上课的时候,他拉了一个布帘,布帘后面是他家里面养的乐队,里面在弹琴、在演奏,他一面欣赏是一面教学。真正得马融真传的是郑玄,郑玄在马融会下三年,一心听讲、学习,幕后面这些女孩子在那里演奏,他从来没有张望一眼,他如如不动。所以马融心里有数,他说我一生的学问这个小孩全学去了,而且他估计这个学生将来超过他。他心里还有嫉妒心,不希望有人能超过他的,这老师,老师存心不善,想害他、整他。可是郑玄很聪明,很有智慧,他也能看出来。他结业了,学成了离开,老师带著同学一百多人,十里长亭为郑玄饯行,每个人敬三杯酒,三百杯的故事从这儿来的。灌了郑玄三百杯酒,酒醉了当然他就不醒人事,这就好整他。没想到郑玄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个故事,人人都像郑玄的这种酒量,释迦牟尼佛不饮酒那条就不要了,他不会喝醉。酒是属於遮戒,它不是性罪,它是防范你犯罪的,像郑康成那个海量的话,这条戒律就没用了。所以他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走的路线大家知道,半途当中他改道,走小路走了,聪明,真的超过老师。他的字叫康成,称他郑康成,他的名字叫玄,郑玄,汉朝的大儒。现在十三经的注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注解的。所以,烦恼习气不好断,真现前的时候真会起作用,那个时候佛法还没到中国来。我们想想古时候有这么多的案例。

我们看下面的文,他不会退失,他不会改变。退失、退心、改变,这个事例不胜枚举,太多太多了,我们遇到这个要用平常心看待。为什么?知道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劫太长太长,阿赖耶里面的习气很深。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大心的人,就是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不会退转,但是真发心的人少。发菩提心,那就是发心为一切众生、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这是真正菩提心,没有自己;还有自己的名闻利养,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是无我,《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破了,四见破了是真正菩提心,破四相还不行,要破四见。小乘须陀洹就破四相了,破四见是初住菩萨,《华严经》的初住菩萨,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又表勤行修习,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又不退转即梵语之阿鞞跋致。」本经里面讲阿惟越致,是一个名词,翻译的不一样,音都很接近,阿惟越致,阿鞞跋致。

「本经中云住不退转,下复云得不退忍,均据《唐译》,这是说明这个文字的来处。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小心谨慎,因为是会集,不是翻译,会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不能改动,改动那你就错了,不可以改动的。所以,这一句从哪里来的?是从唐译里面来的。「至於《魏译》,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则只云得不退转」,他说得简单。「净影师疏曰」,就是小慧远的《义疏》《无量寿经义疏》「大乘众生,闻弥陀威德广度」,听到释迦牟尼佛在这次法会里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听了之后有所感动,「坚心愿求」,下定决心,我要求生净土,我想亲近弥陀,「故得不退」,勇猛精进,他不退转。「闻此多益,誓欲济度,名誓自庄」。下面又说,下面是念老的解释,「盖谓闻名求生志愿坚决,故得不退。誓欲利他」,发大誓愿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指这一愿,「故名弘誓功德以自庄严也」。名誓自庄这四个字,就是故名弘誓功德以自庄严。「今经据《唐译》为住不退转,涵义稍深,但不妨仍引《净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因为阿惟越致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从初住到等觉都叫阿惟越致,慧远疏里面意思比较浅,是诸菩萨。唐译的这个得不退忍,这个意思比较深,那就是十地菩萨。但是统统能讲得通,意思都包含在里头。

下面说不退忍,这是有『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忍者」,什么叫忍?《大乘义章》九」,九是第九卷,《大乘义章》第九卷里面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智慧,不是烦恼、不是分别、不是执著,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又十一曰:於法实相,安住为忍」,这《大乘义章》,前面是第九卷,这是第十一卷,有这么两句。於法实相,法,一切法,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法就是万法。能在一切法里面看到实相,把心安住在实相上,这叫忍。忍有承认的意思、肯定的意思。实相是什么?是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无所有、毕竟空,一切法的真相是不可得,《大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相。

我们这几年,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我是在《法苑珠林》第八卷最后的一段,这个对话,《法苑珠林》第八卷最后一段,诸位去看就看到了。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凡夫心里动个念头,「几念几相识耶」?这个话问这一个念,我们感觉到的有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几念、有几相、有几识?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顷」,这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单位,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惠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这一弹指就是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你没办法抓到它。为什么?它存在的时间,要现在用秒来做单位的话,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么能把它抓住?抓不到它的。所以叫不可执持,是真有,不是没有。这个事情佛清楚,佛说过了,八地以上就见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统统都看到。这看到什么?宇宙的起源、万法的起源,跟我们生命的起源,同时,都不能说一刹那,一刹那太长了。佛经上讲的一念讲得好,当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佛在《楞严》上说的,这是实相。你能够把心安住在这上,不动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了,这叫忍,叫定住。这才是一切法的真实相。

「例如无生法忍」,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它速度太快,生灭好像是同时的。有没有生灭?有生灭。如果没有生灭,说无生无灭,这个话不叫废话吗?真有生灭,不是没有生灭,真有生灭,但是这个生灭你没有办法掌握,你看不出来它有生灭。一个连一个,前念灭,后念立刻就生,你完全没有办法捉住它。八地以上的定功才能看清楚、看明白。所以,科学、哲学不要去学,你本身就具足圆满的科学跟哲学,不在外头,外面发现的都是小东西,鸡毛蒜皮,不足以道也;真正究竟圆满的科学、哲学是在你自性当中,不在外头。「据《智度论》释为安住於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者」,这叫忍。「可见忍者,即安忍,谓於理决定,而无移动之念也。准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无移动之念。是则念念皆无退转,应相当於三种不退之念不退。」这三种不退,就是「位不退」,所修的位次不会退转,小乘须陀洹就得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这是菩萨,菩萨不会退转到小乘。小乘会退心,看到什么?众生太难度,不听话,度众生太辛苦,他退心不干了。我退到小乘,不当菩萨,菩萨太辛苦,会退到二乘。所以,行不退是菩萨。「念不退」,这个高了,念念,就是讲弥勒菩萨讲的那个微细的一念,念念不退,这是法身大士,念念不退。就是我们中国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这个境界。这是法身菩萨,有念不退。这叫三不退。

《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是智者大师注的,天台宗的,「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实际上,破见惑就不退转,破见思是阿罗汉,这是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是这个意思,这底下括弧解释得很清楚。「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他不会退到二乘。「若破无明名念不退」,破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则不失中道正念」,这样的人,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所以生实报庄严土才圆证三不退,圆满证得,这法身大士。「今」,现在经上所讲的,「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实相之理,念念不移,则应是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法身菩萨。「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则相当於行不退。闻经菩萨根机不一,闻法之益自有差殊」。这个解释得很好。听众根性不相同,同样都是听佛说法,得益高下不相同。根机厚的得大利益,得念不退,根机薄的也能得位不退。这是得不退转菩萨。

『今始初发』,「发菩提心也」,过去没发过菩提心,现在一听这个经,发了菩提心。「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这个两句,佛在经典上说过,祖师大德引用的特别多。「故一切经中於发菩提心之人数」,都大书特书。「如是菩萨既发大心,复行众善」,众善在此地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行众善,因为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愿生极乐,故均得往生见佛;复於诸方先后成佛,同名妙音如来」。这等於是给我们授记,我们将来到极乐世界成佛,都叫妙音如来。我是读经读到这个地方,是在美国,有一次一下来了有一百多人皈依,起法名来不及了。我就想到经上,我们用一个同名吧,这「同名妙音如来」,咱们现在就同名妙音居士,妙音从这儿来的。所以,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起的。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这一段是「普记十方」,真的给我们授记了。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经文里面有两个小段,前面一段「授记法忍」,后面一段「宿愿得生」,过去生中跟阿弥陀佛结的有缘,这是宿愿往生的。「右明十方具缘众生」,不能没有缘,要与一切众生结缘,结法缘,「普得授记益」。阿弥陀佛成佛了,凡是跟阿弥陀佛宿世有缘的众生,有缘听到这部经,佛都给你授记。在这个会上,释迦牟尼佛代表阿弥陀佛为大家授记。我们今天在此地遇到这部经,我们宿世跟阿弥陀佛有缘,今天佛在这里授记,有我们在内,我们不在外,所以这非常亲切。右明十方具缘众生普得授记益,大家普遍都得授记了。「佛对众生授当来成佛之记」,『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成无上菩提就是成佛,这是授当来成佛之记,「名授记」「此有四种:一、未发菩提心授记。二、已发菩提心授记。三、隐覆授记,他人得闻,当人不知。四、现前授记。」四种无论是哪一种,你得一种,皆名授记。「得授记法忍」,得授记,意思跟前面讲的是一样;「法忍者,即弥陀第四十八愿中之三忍。《魏译》为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也就是本经所说的「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得佛授记,证入无生,成无上正觉。如是之人,故云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如《唐译》云: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这一句唐译的经文里头我们要记住,我们今天这一会也在其中,我们今天所有的大众,缘分就特别深,我们都在授记之中。

这四种授记里面有一种,就是第一种,「未发菩提心授记」,这句比较不好懂,这里面好像没有看到注解说。这是什么?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所有一切众生授记了,他老人家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不是都授记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都是佛在大经上说。这是未发菩提心授记,全都是,没有一个不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我们中国圣人也非常了不起,虽然没有说佛,但是我们的老祖宗说「人性本善」,那也是给我们所有的人都授记,人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就是佛讲的成佛、是佛,照中国人讲,圣人、贤人,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是贤人。你看,「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一样的。但是习性就不一样,本性本善,习性不善,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族群,在这一点都比不上中国,中国在千万年前,老祖宗就知道了。所以,中国人是最重视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千万年来有教育的经验、有教育的效果,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文字发明只有四千五百年,黄帝时候发明的,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这讲不通,没有文字有文化!印度教前身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历史,他们告诉我,我跟他们有往来,有一万三千年。我就一想,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止一万三千年,至少也跟他们一样,不会少过它。

你想想看,没有文字是口传,世代相传,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四桩,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四科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因为它太简单了。五伦二十个字,能传错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相信传十万年都不会传错,不需要记的。五常就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你看能错吗?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不会传错!孔老夫子才把古人所传的,用文字写下来,变成书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四书、十三经没有离开它,乃至於乾隆所编的《四库全书》没有离开它,总纲领、总原则。这个东西要完全落实,就是大同之治,在中国实现过的,不是理想,曾经做到了。

愈往后代,慢慢形成了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形成了物欲,道德就往下坠落。所以,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掉了而后有义,义失掉了而后有礼,礼要是失掉了天下大乱。这古人讲的,一点都没错。民国成立,满清亡国,我们礼不要了,所以造成今天社会、造成今天地球上的问题,礼没有了。要恢复,现在大家都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怎么恢复?你恢复道与德,太高了,决定不会有成就。要恢复礼,礼恢复了恢复义,义恢复了再恢复仁,仁恢复再恢复德、再恢复道,要这样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我们今天把礼找回来,礼就是佛家的戒律,就是规矩,做人要有人的规矩,像个人样子。儒释道的三个根就是属於礼,儒家的《弟子规》那是礼的根,没有《弟子规》哪来的礼?没有了。道家的根《感应篇》,因果的根,要知道有因果;佛家的根《十善业道》。我们努力在做,真正到三个根能够普及到世界,我们讲普世的教育,这个教育展开了,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至少要三代以后,快的。如果慢一点应该是五代,换句话说,一百年之后到一百二十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我们节节衰退,也是慢慢提升,一下提升是不可能的。

你看看,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梁武帝不认识。梁武帝虽然是佛门大护法,他对佛教并没有真正认识,他修的是福德,他不知道功德。替佛教做了不少事情,建寺庙,都是有规模的寺庙,四百八十座,以国家的力量,度出家人十多万人。所以他很自豪,以为他自己功德很大,达摩祖师来,向达摩祖师夸耀,我替佛门做这么多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很老实,回他一句话,「并无功德」。他一听这句话就生气了,就送客,不再谈话,送走了。如果他说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讲很大很大。他修的是福报,为什么?著相,著相就变成福报,离相是功德。他著相了,他还邀功,所以他是福报不是功德。他死了以后不是到极乐世界,大概到忉利天,他修的福报可以到忉利天。功德跟福德有差别,事上没差别,心上有差别,一个是离一切相,一个是著相。

所以我们跟阿弥陀佛宿世有缘,这一生又碰到,今天在此地统统得授记了。「彼无量寿佛昔行菩萨道时,成熟有情,悉皆当生极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在授记的这些同修,皆当生极乐世界,一个都不漏。诸位要看清楚,「皆当生」,你当然会往生,什么时候?不一定,有早有迟。如果你依这个经教去奉行,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就能得生;如果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不想去,那就来生后世。这是什么?未发菩提心授记。

我们再看下面文。「盖一切法从因缘生,如是众生过去生中,得与因地中之弥陀相值,深蒙教诲,成熟善根,是乃无上殊胜之善缘。」这不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建立极乐世界,这是因地,早又早之。从这部经上,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历史,多长的历史?更远就不说,只从他发四十八愿这一世说起。他是个国王,当时世间自在王住世,听佛讲经说法很有感动,舍弃王位出家了,法藏比丘。做国王叫世饶王,我们听这个名字,他治理这个国家应该是大同之治,非常难得。出家之后,发四十八愿,发愿之后五劫修行,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到现在十劫,加上修行的五劫,十五劫之前,弥陀因地。今天我们看到说与因地中弥陀相值,那应该是十五劫以前,我们跟阿弥陀佛曾经遇到过,曾经结过缘,相值就是相遇。深蒙教诲,他那个时候是个修行人。成熟善根,我们的善根是从那个时候种下的种子,现在成熟了。是乃无上殊胜之胜缘,怎么叫成熟?今天有缘听到这部经,知道阿弥陀佛的故事,深深有感。法藏比丘当年发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众生,没有为自己。五劫修行功德圆满,成就极乐世界,这是他的一个大愿望。极乐世界成就了,接引十方宿世有缘的这些人,统统都到极乐世界来,听他讲经教学,他在极乐世界教学没有中断。

我们现在知道,极乐世界人的生活状况,每天都在学习。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统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不得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没有这样讲过,只有极乐世界。得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世界是法性土,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这是法相。诸位要是深入大乘就了解,法性跟法相不一样,法性是真的,法相是假的。法相怎么?刹那刹那变化,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多少次变化?三百二十兆次的变化;一秒钟多少变化?一千六百兆的变化,这是法相。法性,法性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真的,那叫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人生到那个地方去,化生,不是从小慢慢长大的,从小慢慢长大他就有变化。所以,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身跟阿弥陀佛的身一样,完全相同,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每个人相貌是一样的。寿命无量,相貌不变,就是那个世界没有生老病死,他是化生,没有生老病死。花草树木,植物没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没有成住坏空,统统没有,所以称作一真法界。

到那个地方去,学习没中断,行住坐卧统统在学习,阿弥陀佛讲经不中断。人生第一乐事是学习,《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快乐的事情是学习。说学习的环境,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阿弥陀第一。这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十方佛都赞叹;换句话说,十方佛都同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还能有错吗?於是我们跟弥陀宿世有缘,我们这一生决定往生。我们下定这个决心,他知道,我们往生的时候他肯定来接引。我们一丝毫不要疑惑,疑惑,你就有杂念,你信心失掉了,你就退转了,阿弥陀佛想来接你接不上。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坚定信心,不退、不变。

「又因宿世受教因缘,曾从闻起思,从思生愿,如是正思正愿,印入八识心田,决定不消,是为无上殊胜之善因」,这个善因我们每个人都有。「今弥陀觉满功圆,成究竟觉,於是因缘俱熟,蒙佛威力摄受」,『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菩萨、声闻、天人俱皆无量者,正表弥陀因地,於无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摄受六道众生,实无量也。」这个教化六道,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弥陀因地发心平等,不是度一个世界,他是要度尽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苦难众生,发的是这个愿,今天成就了。「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闻能信,是必弥陀於往劫中」,过去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泥犁是地狱,可能是我们堕在地狱,阿弥陀佛就来照顾我们,「教诲我於火宅之内,摄受不舍,劝导不休。不惜共轮转於六道」,这是无量的悲心,无尽的慈悲。我们应该知道,佛对我们是无量无边无尽的恩德,知恩才会报恩,不知道报恩,他是不知恩。佛对我们恩德多大,生生世世没离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照顾我们。「但欲我回心於一念」,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无念,一念就是本性,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成佛。

「恩德无极」,这是诸佛如来的本心。一念不觉是凡夫,一念觉是成佛,这个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一念,这一念只要不动就圆满了。「恩德无极,威德无穷,为我培植善根」。我们无知,不知道,不知道感恩。对我们的慈悲,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照顾,对我们的帮助,父母都比不上。「今幸生育增长。注释至此,不禁泪零!」这几句话是黄念老说的,这一生有幸,生育增长,有这个缘分来注解这部经,注释到这个地方,感动得流泪。黄念老真正知道佛恩,知道佛恩才知道报恩。请看最后这一段: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於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右面这段经文,这是天地的祥瑞,也就是说我们人心感动了,山河大地感动了,诸天天神也感动了。「右表法会圆满,复现奇瑞」,瑞相现前。「本经现瑞,既现序分,复现正宗与流通。深显此经实为初善、中善、后善,万德圆满。」释迦牟尼佛讲经有瑞相,但是序分、正宗、流通都现瑞相的很少,多半是在正宗分里头有现瑞。这种现瑞跟《华严》相同,《华严经》序、正、流通都现瑞相,本经亦复如是,太不容易了,太难得了。念老为我们点出来,初是序分,瑞相善,中是正宗分,后是流通分,这三善,显示万德圆满。「如序分《大教缘起品》,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放大光明,数千百变,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有。如是之瑞应称奇瑞,以昔所未有也。」阿难与大众过去没有见过这样的瑞相,现奇瑞一定是讲奇特之法,普利众生。「正宗分中《礼佛现光品》,既见弥陀,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复闻十方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弥陀掌中放光,一切佛国,悉皆明现。如是之瑞,正是奇瑞。」这是在正宗分里面看到的,稀有难逢。「末於流通分中,则大地震动」,这六种震动,「复现种种希有神变,光明普照,天乐盈空,天花纷降,经云希有神变。故今所现亦是奇瑞」

在这部经上,我们看到三次奇特的瑞相,证明法门奇特,大经奇特,持名念佛功德奇特,往生净土一生决定成佛,这是奇特。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生成佛,就是这一生。我们人往生到极乐世界,诸位要记住,不是死了才去。而是你气没有断,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告诉大众:佛来接引,我走了。身体丢掉不要了,这样走的,活著走的,所谓当生成就的佛法。生到极乐世界无量寿,那个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寿命多长?《华严经》上讲的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在极乐世界修行,毕业了就真的无量,无量的无量。毕业是什么果位?《华严经》上的妙觉果位,比等觉还高,妙觉如来。真的是无量了,从有量的无量达到无量的无量。这真无量寿,不是假的,从我们现在就开始。所以,真听懂、听明白了,谁不羡慕、谁不想!

现在世界很乱,灾难很多,什么地方安全?极乐世界最安全。为什么安全?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有坏心眼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极乐世界没有恶念,一个恶念都没有。一句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每个人都是念佛求往生的。至心、真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行不行?我们念不行。为什么?我们的心不干净,念这句佛号里头有杂念进去。一个杂念都没有,这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点都不假。这是我们修净土宗的同学,与阿弥陀佛宿世有缘的同学,应该要知道,应该要珍惜。我什么时候往生?这一生决定要生。以前曾经多次遇到过,都是因循苟且,疏忽了,这一世要当真了,决定往生。相信我们自己跟阿弥陀佛宿世的缘很深,从第一次跟阿弥陀佛结缘以来,生生世世无论我们在哪一道,弥陀都在我们身边时时照顾,时时帮助,我们自己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这一世能遇到这部经典,太不容易了,你要不仔细去想想你不知道。《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讲,所以版本就很多,而且每一次讲的里头内容并不一样。流传到中国来,一共十二次翻译,就是十二个本子,不同的本子。可惜失传了七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五种,收在《大藏经》里面。但这五种里面出入很大,说明不是一次讲的,一次讲的,翻译不会有很大的出入,总是大同小异。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从来没有讲过第二遍。这个地方出入最大的是愿文,五种本子,两种四十八愿,两种二十四愿,宋朝翻译的一种三十六愿。翻译决定不能这样翻法,可见得一定是原本是这样的;如果原本是相同的,愿文的数字不可能变动的。这三种不一样,就说明至少是三次宣讲,还有七种本子失传的,没见到,所以古人说三次以上。世尊多次宣讲说明这个法门重要,这个法门能普度众生,令众生确确实实得现前的真实利益,这个利益你马上就得到。

所以,就有会集的必要,五种本子一起读,难,不好念。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就想到会集,他的会集本,日本《大正藏》有,乾隆的《龙藏》里头有,都收入《大藏经》了。这就是历代祖师大德肯定会集是好事,不违背经教。但是他的会集只看到四种原译本,唐译的,王龙舒居士没有看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有些经文非常精彩,是其他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莲花化生,唐译的这个本子有,其他的没有,这个太重要了。龙舒本子因为少了一本,少这一种,只有四种,所以到清朝咸丰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慈禧太后是咸丰的妃子,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会集。会集的本子比王龙舒的好,可是还是有瑕疵,取舍不当。所以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作第三次的会集,三年闭关完成底本,十次修改,成为这个定本,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一生的心血。你说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就是为了这桩大事情。而黄念祖老居士一生,他最大的事情就是集注,这个注解是集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注解一百一十种,集注,集《无量寿经》注解之大成。这个本子到哪去找!有缘遇到这个本子太稀有、太难得了。所以,这个本子在佛教经典应该是可以称为第一经,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梅光羲老居士讲的。慧明老法师、慈舟法师给他们印证的,这还会有错吗?

我们再往下看,《无量寿经钞》曰:序分中有光颜奇瑞。今」,讲现在,我们念到这一品,「亦现此瑞相,当知佛意,表郑重也」《嘉祥疏》谓流通现瑞者,明感瑞证益」,感是感应,瑞相来证明,闻经得益。「又《净影疏》云:如来化周」,化是教化众生,周是周遍法界,「为增物敬」,因为圣教一定要以诚敬才能得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得不到利益,增加一切众生诚敬之心,「故以神力动地放光,作乐雨花」「总之皆为众生证信」,给你做证明,让你能相信,「劝令众生於经所说难信之法,应生实信」,这句话是他目标,目的在此地,我们对於这部经要生真实的信心。

『尊者阿难』以下,《净影疏》云:明说广益,教惬群机,大众同喜」,大家都欢喜。『欢喜』者,《无量寿经钞》曰,法位云,依《伽耶山顶经论》明欢喜有三义:一说者清净,於诸法得自在故」,佛说的,说的人清净。「二所说法得清净,以如实知清净法体故」,清净法体是什么?是自性。「三依所说法得果清净,以能证得清净妙境界故」。我们依照这个经去修学,经是标准,经是尺码子,来量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依据经典的教诲,经中叫我们做的,我们去做;不叫我们去做的,决定不要违犯,依教奉行。

我们再往下看。「今谓大众,闻弥陀愿,荷释尊恩」,释尊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大愿,释尊转述给我们听,「自得大益」。没有释迦牟尼佛的介绍,我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不知道有阿弥陀佛,听到释迦牟尼佛的介绍,我们明白了、知道了,「何不欢喜矣」「准《钞》意:说此经者,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人家证得圆满的自性,这是说「说者清净」「所说之种种功德,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乃所说法得清净也」,法清净。三「得果清净,如灵峰大师云: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依教修持,横出三界,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成佛。是乃得果境界清净也」「具三种清净,闻者得无上益,是故皆大欢喜。信乐受持,故云信受奉行」

后面还有一小段,《无量寿经起信论》曰」,这是清朝彭际清居士的。同学们很多人都知道,彭际清,用现在的话说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长。这个人非常聪明,有智慧,家庭环境好,所以应该是不到弱冠,弱冠是二十岁,我估计应该是十八、九岁就考中进士,没做官,一生没做官,专门搞佛教。儒释道他都通,佛教里面宗门教下、显密圆融,真正是一位大德的居士,他的著作很多。说净宗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个话就是他讲的。我们这一生遇到《无量寿经》、遇到净宗,他说这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你怎么会遇到!遇到要真干,遇到不能轻易放过。我们把他这一节文念下去,「此经具无量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这还得了吗?这部经是无量寿全身(阿弥陀佛全身),也是一切诸佛全身;换句话说,是究竟圆满的佛法,都在这里头。这个话可以相信,为什么?隋唐大德有证明,诸位看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你就知道了,真正不可思议。「於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一切佛的圆满智慧都在这部经上。所以念老的集注能够集八十三种经论,那是佛知佛见,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解,注这个会集本。所以,经是会集的,注也是会集的,真正是稀有难逢,我们遇到了。

遇到了,我第一次就把他老人家的注解印一万本流通。当时在美国,他只带了一套,油印的本子。很多人现在不知道什么叫油印,抗战期间很普遍的,油印的本子,送给我。我当时看了一遍欢喜无量,我问他老人家,你有没有版权?他说没有版权。我说没有版权我就给你翻印,有版权我就不敢印了。所以第一次印一万部,现在这部经多少数量没法子计算,太多了,各地方都印,国内、国外。流通量之大,大概也算是第一本,第一种。这个经我就想了,我要不好好的给它讲一遍,没人注意到,怕东西太多了,人家不愿意看。今天我把它给讲完,今天是九一八,又是我们刚刚好六百集,就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千二百个小时,九一八圆满,将讲经的功德回向给九一八死难的军民,我取这个意思。

明天我们就开讲第二遍,我再讲一遍,再讲一遍把我作的科判会进去,大经科注,《净土大经科注》。注还是黄念老的注解,他六年的时间太辛苦了,带著病注这个经,我看到心里都很难过。我们晚年才碰到,碰到真是无量欢喜。在那个时候,国内讲这个经的他一个人,在海外讲这部经的也是我一个人,所以两个人见面无量欢喜。我们报老人知遇之恩,感谢老人这大恩大德,加持末法一切众生。我们能够做这一点点小事,也尽一分力量,感谢老人的恩德,感谢夏老的会集、黄老的集注。我也带个头,过去讲经五十三年,五十三年讲了十几部经,因为自己居无定所,过的是游牧生活。我知道,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决定会成就。最怕的是学杂了、学乱了,学得太多了,你的精神、时间全部分散了,那个成就很难。所以我现在,从去年开始讲这部经,晚年能活多少年就讲多少部。一年讲一部,标准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天四个小时要三百天。一年一部,跟大家来表法,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今天这个经圆满了,谢谢大家。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