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释净宗 述
一、怎样才是"多善根"
- 两种相反的观点
- 专杂得失
- 开会喻
- 国王召见喻
- 种种善根比较
- 名片与帝号喻
- 圣旨对土特产喻
- 名号一称超十地
- 太子对群臣喻
- 房屋对门窗喻
- 摩尼对杂宝喻
- 五层楼喻
- 强弓喻
- 落水喻
- 支票喻
- 一块钱买大楼喻
- 穷子喻
- 根机成熟了
- 生西比做人容易
- 浮木入海喻
- 远地易达喻
- 名号功德宝
- 欢喜踊跃
- 乃至一念
- 称名善根同佛
- 米饭喻
- 闻香喻
- 名号之中获大利
- 有相福德不为多
- 成佛有余
- 航空母舰对小渔船喻
- 信佛
- 真实功德
- 不实功德
- 因果相顺
- 涅槃报土
- 杂善不生
- 专念必生
- 品牌商标喻
- 帝王赦罪喻
- 信愿行一体
- 孤岛居民发愿建船喻
- 孩子拒绝喂奶喻
- 破布黄金喻
- 诵《法华》尼的故事
- 崔婆的故事
- 六字超三祇
- 两种解释
- 净土门别有规矩
- 凡夫一定做得到
- 搭桥喻
- 险道火把喻
- 不动乱、不杂乱
- 弥陀亲定标准
- 往生的本源
- 推销商喻
- 第十八愿文
- 三辈往生文
- 一个字——专
- 西方净土不嫌乱
- 三经宗旨一致
- 施面包给饿人喻
- 泥塑与木炭喻
- 自知病重喻
- 通身放下
- 妄念翻成觉心
- 莲花不染污泥喻
- 不要被自己的心骗了
- 随风云彩喻
- 念佛放光的故事
- 医生与病人喻
- 大街行人喻
- 路边花草喻
- 一心不乱很容易
- 宋朝黄打铁的故事
- 轻轻松松念
- 稳稳当当念
- 六大过失
前言 ▲
《阿弥陀经》是佛门中诵读最普遍的一部经典,也是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全经核心为往生正因段,总约一百多字;但此经文普通人误会甚多,主要集中在“少善根”、“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三句。因误解而自生障碍,心怀恐惧,最后失去往生。
2006年,净宗法师在厦门启明寺专门就此讲解,一一举经证、祖证、理证、事证,并加种种譬喻,切实详明,浅显易懂,闻者欢喜。 本书即根据法师讲演整理而成。深愿有缘得睹,安心法悦,勇进念佛,决定往生。
编者
2011年4月
序说 ▲
《阿弥陀经》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经文,总共不足区区一百个字,说明往生极乐的正确方法,是整部《阿弥陀经》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经常被误解,一旦被误解,整部《阿弥陀经》的意思就全变了,往生就成为泡影了。
遵循三点 ▲为了保证大家对这一段经文的正确理解,先确立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根本指导。
二、会通“净土三经”中另外二部——《无量寿经》、《观经》中相关的经文,尤其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来解释。
三、举事例为证,同时也会举一些譬喻。
正因正果 ▲这一段经文,从义理上来说有“排除非因,选择正因,明示正果”的关系;从一般信众的心理上来讲,有所谓的“三大苦恼,两处疑问”。
一、排除非因。经文说:极乐世界的境界高妙,靠少少善根福德,不可能去往生。“少善根福德”就是非因,先排除掉,好让我们心无旁鹜,一心直进。
二、选择正因。“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执持名号”就是正因。所谓“正因”,(一)正确,正确而不错谬的因;(二)纯正,纯正不杂的因;(三)正直,正直不曲的因;(四)必定,必定往生的因,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三、明示正果。有因必定有果,执持名号为因,能得两种果:(一)临终“佛及圣众,现前来迎”的果。(二)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的果。
三大苦恼 ▲这一段文,是《阿弥陀经》的关键,如果能够依照善导大师的解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个个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心中就有大的苦恼,对这部《阿弥陀经》,会越诵越害怕;你修净土法门,就会越修越苦恼,甚至干脆放弃了,不愿意修了。
有什么苦恼?
第一点,“多善根”。往生需要多善根,谁敢保证自己就是多善根呢?没有多善根,就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大苦恼!
第二个苦恼——“一心不乱”。有句成语“谈虎色变”,一讲到老虎,脸色都变了;一讲到“一心不乱”,几乎个个都乱掉了。自己整天妄念纷飞,心如野马狂象,怎么收也收不住,根本达不到一心禅定,怎么办?达不到能不能往生?这是个苦恼!
第三大苦恼——“心不颠倒”。“死的时候要心不颠倒……那我们怎么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心不颠倒呢?”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死法。现在的交通事故也多,矿难、水难、空难、车难、船难……得脑溢血、心脏病突发、植物人、中风……高空摔死、遇火烧死、落水淹死……种种的横死暴亡,万一自己遇上了呢?谁敢说自己有把握临终能正念?
这三点,是让我们心中最苦恼的,就像三个巨大的石头,压在我们心中。
两处疑问 ▲还有两处疑问。
第一个,“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善人才能往生吗?我多少造了恶,我曾经开了饭店,杀了很多生,我曾经也坑蒙拐骗,我曾经也欺负过人家,骂过人家,打过人家,赚过不该赚的钱,动过不该动的念头,这样造了种种的罪业,还有没有资格念佛往生呢?”这是第一个疑问。
第二个,“若一日……若七日”,“就念一天、七天吗?”
对于这几段经文,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那就迷雾重重,往生路上充满艰难险阻。
正释 ▲
一、怎样才是“多善根” ▲
(一)由专杂得失判断 ▲
两种相反的观点 ▲经中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彼国”,那什么是多善根?大家都认为,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这个前提下,又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单单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种种的善福修行回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没有其他修行,专依念佛,也决定往生;其余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种观点,听起来比较直观,也就是:(念佛+余行)大于(念佛)。
第二种观点,听起来有点武断。但它也有道理,它说我是:(念佛+念佛)大于(念佛+余行)。
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呢?我们先不判断。我们来看依这两种观点修行,会有什么不同结果。
专杂得失 ▲根据第一种的理解,他一定会修行种种的法门,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认为这样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这个经也诵,那个咒也持,这个法也修,那个佛也拜,这样,恰恰落入善导大师所讲的杂行杂修。
根据第二种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会专修念佛,一向专念。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我善导近来一段时间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大家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行持方法就不一样,有专有杂。”如果认为单念佛是少善根,要种种法门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这样理解的,就去杂行杂修;如果认为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会一门深入,专修专念。得到的结果怎么样呢?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亲自所见到、亲自所听到的,他说:“只要专修念佛的人,十个,十个往生,百个,百个往生;那么杂行杂修的人呢,一千个人里边,没有一个往生。”
答案就很明显了,专修念佛,十即十生,当然是多善多福;杂行杂修,千中无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二)由道理说明 ▲
这样讲,恐怕有人心里还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门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会诵经,会持咒,怎么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会念佛,什么也不会,怎么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里想不通。下面我们从道理、比较、譬喻、经文、祖语、事例等方方面面、各个角度来说明念佛是多善根,让大家能建立决定性的信心,安心于“专修念佛必定往生”。
开会喻 ▲前面经文说: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甚至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这样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处。那么,要到达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一般凡夫,就是诸大阿罗汉也不够资格,所以《往生论》就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
上善俱会之处,少善不得往生。上与下相对,多与少相对,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弥陀经》中什么样的人是上善人呢?“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诸大菩萨!达不到这个级别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达到不退转菩萨甚至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的善根标准,才算够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这些人俱会一处,你没有这个水平怎么可以?比如省长级的会议,市长就不够资格参加,普通老百姓更没有资格参加。极乐世界是这样的大菩萨俱会之处,我们的善根、福德,够吗?不够!靠自己,再怎么努力地修行,再怎样积累善根福德,都不够,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别。
这样高妙的国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号,靠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号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国王召见喻 ▲好像王宫,是国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个平头百姓,要到王宫里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国王的召见,有国王的号令,有国王的圣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见国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有一点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闭起来——时光倒流几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现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长袍马褂,头上扎了个大辫子;那个时候也没有厦门市,只有一个小小的街铺茶楼,大家在里面讨论;“皇上英明,圣主万岁”,有人在开心:“哎呀,李老头!什么时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鸾殿,拜见万岁爷,官升三级,我们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别说梦话了,小老百姓怎么能见到皇上呢!”
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人,气宇非凡,听到这些人在恭敬赞叹皇上,而且想见皇上的心这样的急切,他就过来跟他们讲:“我有办法让你见皇上。”
“嗯?你是什么人,你有这样的办法?”
“我有办法!”然后拿来纸笔,“你叫什么名字?”把他的名字写上,“特准某某,入宫觐见……”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圣旨,那么,请问这个老百姓,他有没有资格到皇宫里去?
(有。)
我们就是平头老百姓、五浊恶世的凡夫,我们所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弥陀佛亲自邀请的签名啊!拿著阿弥陀佛的签名邀请,到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里说“十方众生(你我),欲生我国(邀请),乃至十念(签名),必生我国。”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圣旨;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函、召见书。有阿弥陀佛召见我们的六字名号,怎么不可以到极乐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见皇上,你找一个九品芝麻官,找一个县太爷给你签个字,管不管用?你们说?县太爷给你签个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吗?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签哪!
好啦!找尚书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交待给我们的,其他所有的法门,就好像是尚书大人、巡府大人、县太爷,找他们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摇手,“哎,我们还没这个威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把这个介绍给我们。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这六字名号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直接对我们宣召,就如同国王的召见、国王的号令,没有任何障碍。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没有这个威德,“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除此“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三)由比较说明 ▲
种种善根比较 ▲下面我们来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里有四句话,我先读一遍:
五戒十善滞三界,
声闻缘觉非大乘,
菩萨万行未圆满,
较之六字皆少德。
这四句话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还在三界,不出轮回;阿罗汉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轮回,但阿罗汉只是自了汉,没有发大菩提心;菩萨更是善,发了大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誓度一切众生,但菩萨修行还没有圆满;这些要和阿弥陀佛圆满功德六字名号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来讲,我们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圆满,那你就太稀有了。连五戒十善都难做到的人,我们有什么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持守五戒和毁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恶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还是滞留在三界之内,没有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五戒十善修得好,来世可以做人,做大官,发大财,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这个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吗?
(不能。)
那简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罗汉已经出离三界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经出离三界,是圣者了,五戒十善怎么和他比呢?
请问各位,阿罗汉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边是这样说的: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极乐,不够资格。要到达极乐世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况且不够,凡夫五戒十善怎么可以呢?
再来,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比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较菩萨来说,谁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萨。)
这个帐很好算,因为阿罗汉是自了汉,他是自己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菩萨发广大菩提心,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罗汉相比,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来,菩萨心量广大无边,善根福德也无量无边,但是菩萨毕竟没有成佛,没有成佛,还在菩萨的位子,就没有圆满。那么,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相比,哪一个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这么比较下来,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彻底、最圆满。
那么,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体现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号当中。
这个讲的就远了,讲我们世间的,大家能够听得明白。
名片与帝号喻 ▲各位,我们是普通市民,福报跟市长比,哪个大?市长大,我们小。
市长的福报威势大,还是省长的福报威势大?省长的大。
省长的福报大在哪个地方?大在他是省长,他出去名片一拿出来,“我是省长”,没有别的,就是个省长的名,省长的名就代表他的福报。
省长的福报大,还是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国家主席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在哪里?大在他是国家主席,他就有这个名义。有这个名义,就能依法治国,福荫百姓,所谓名正言顺,在其位,谋其政。你不是国家主席,你就没有这个名义。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在哪里体现?就在六个字里边,祂才叫“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不要觉得这六个字很简单,这六个字不简单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的时候,诸侯混战,但是没有一个敢称帝王。最后降服了各路的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一统天下的,才能建都称帝。人还是一个,称帝不过是得来一个帝号,但这个帝号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称号,所以帝号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统江山。
法藏菩萨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剿灭一切烦恼敌,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累积无量功德,功德圆满,祂才能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直到果上正觉,所有一切圆满功德。一切菩萨的修行,一切阿罗汉的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那我们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谈不上了。)
圣旨对土特产喻 ▲各位莲友,是我们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还是六字名号里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号。)
对呀!回答正确,一百分!
我们有的人往往不明了这个道理,他会觉得说,“师父啊!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念得空空荡荡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恼恼的,这样空空荡荡地念几个字能往生吗?像我在那里布施啦,寺院里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哪!依靠这个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吗?”
你们说哪个更有把握?
我看还是打个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还是就刚才的比喻。这个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见,要去封官加赏,他当然高兴,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一无所有,就这样怎么可以封官加赏呢?听说封官加赏的人是要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对国家毫无贡献,这怎么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办法了,我家里有土特产,我带一点家里种的地瓜、土豆去上贡。”他辛辛苦苦种好地瓜,挑到宫门,挑得满头大汗,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了,不让进,因为他忘了带上皇上的圣旨,他觉得圣旨不过几个字,轻飘飘的,而且一点也不是自己的贡献,应该不重要吧。结果他进不了宫门。
我们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个地瓜而已,而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赐给我们的圣旨和号令。
名号一称超十地 ▲在我们净土门里边,常听说两句话:
莫讶一称超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莫讶”,不要惊讶——明明知道我们会惊讶,所以事先说“你不要惊讶”。不要惊讶什么事呢?“一称南无阿弥陀佛,超越十地菩萨”,哎呀!这么厉害!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超过十地菩萨!敢想像吗?不敢想像。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字里边包括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
就好像刚才打的比喻,县太爷、巡抚大人、宰相大人的权力都包含在帝王的圣旨当中,他们都是依圣旨行事,行使他们的职权。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辟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萨的善根福德,都浓缩在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里面,都包括在里面。所以,我们念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萨。
太子对群臣喻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
譬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说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礼拜。为什么呢?他是太子,他将来长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堕地,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儿子,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诞生堕地,超过二乘之上——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四)由譬喻说明 ▲
房屋对门窗喻 ▲我们再来说比喻。
比如说我们在这座弥陀宝殿里边,我们只要讲“弥陀宝殿”这四个字,这里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门、窗、墙、屋梁……通通包括在内。
可是,如果单讲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门;讲门,就不能包括窗。随便说哪一种,都是挂一漏万。讲弥陀宝殿就一含一切,总体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总功德,就好像“弥陀宝殿”是总称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去读某一部经、诵某一个咒、修某一个法,这些就好像门、窗、砖、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体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说我们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没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没有菩萨戒的功德;你诵这部经,有这部经的功德,但是就没有那部经的功德。可是,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经、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内,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对杂宝喻 ▲第二、“摩尼对杂宝”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宝珠,又叫如意宝珠。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但需要什么宝物它就出什么宝物。祈祷它说:“我现在要赈济天下贫民,需要黄金一百吨。”话音还没落,从摩尼宝珠里边就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黄金。如果说“还不够,还需要一百吨珍珠”,它马上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珍珠,这个宝叫做摩尼宝。
什么叫杂宝呢?就是金、银、珍珠、玛瑙、赤珠等等,这叫杂宝。
比如说有一个大仓库,里边有很多的宝物,有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所有的一切,一应俱全。在最中间的位置,放了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我们进来要取宝物,去救济众生。有的人进来一看,“哇,大门旁边就是一堆黄金!”他马上就扛著黄金出去了。但是,黄金虽然贵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这个宝库里边,是取哪一种宝物?
(摩尼宝珠。)
对啦!大家都知道说“我是拿那颗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你拿到手上以后,跟它说:“需要大米五十吨!”大米马上出来了;“需要帐篷一千顶”,它都能出来。拿到摩尼宝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黄金、扛白银,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时候并不只是看表面的数量,像摩尼宝珠,它就是一颗,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宝;反而是很多的种种杂七杂八的杂宝,数量虽然多,比不上一颗小小的如意宝珠。
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这六字名号里边,有《金刚经》的功德,有《法华经》的功德,有《地藏经》的功德,有《楞严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种种修行法门,虽然都很尊贵,都不可思议,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杂宝一样,是金、银、珍珠、玛瑙……尤其是我们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档次太低了,简直就是破瓦块,因为我们所修的,还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还以为自己修的一点点戒善比念佛还强,那就是抱著破瓦块,弃了摩尼宝,只能说不识宝了。
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怀带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功德。修其他种种的法门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杂宝的功德。
我们经常听到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那岂不就是摩尼宝珠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称弥陀名号是“清净摩尼宝”。摩尼宝珠虽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宝物;这句六字名号虽然简短,只有六个字,但是含摄一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一切经教、一切咒语陀罗尼、一切修持的法门、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内。
南无阿弥陀佛!把这颗摩尼宝珠介绍给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丢失掉。
五层楼喻 ▲再比如说有一栋五层的高楼,第一层人很多,有好几万人;第二层,也还不少,也有好几千人;第三层,也有几百人;第四层,几十人;最上面那一层,只有一个人。虽然下面一层、二层、三层的人这么多,但是,比较最高五层楼上的人所见到的范围、景观,是下面的多人见到的景观多呢,还是上面那一个人见到的多呢?
(上面的。)
对了。在五层高楼上,他所见到的景观是最多的。
这就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为他的境界最高,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楼顶上,放眼看去,广阔无边的原野尽收眼底;底层人再多,东看西看,再怎么看,范围仍然是那么一点点大。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第一层楼,代表人天善法;二层楼,就代表声闻;三层楼,缘觉;四层楼,菩萨;五层楼的楼顶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号当中,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升到五层楼上,我们站在楼顶上,遍览无遗,没有任何的遗漏。
我们本来在哪一层呢?“我可能在第一层,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层是不多的,依我们来讲,大概在地下室,因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层:地狱、饿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见任何景观。
(五)经文的证据 ▲
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
先举十条经文。
1、《阿弥陀经》 ▲首先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个就能往生!执持名号能往生,说明就是多善根。因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说到“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所以说“多善福在念佛”,三学、六度,这些都不谈。这是《阿弥陀经》上下经文的次第,义理如此。
2、异译本《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另外一个译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对《阿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是这么翻译的:
闻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是“多善根福德”吗?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胜、超越、绝对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弥陀经》 ▲现在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如果直接翻译过来的话,怎么翻译呢?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众生在此世所做的种种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靠这个,不可能往生。
经文明显说明:只有六字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我们众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无论我们怎样地努力,我们所做的,跟六字名号相比,都属于少善根福德。
强弓喻 ▲其实,我们是没有资格和六字名号相比的。我们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会让我们获得人天的果报。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罗汉都不行,何况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样,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说五戒十善就是一张弓,我们每个众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么,把五戒十善这张弓拉满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里呢?顶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后,没劲了,“呼--”,掉下来了,你还在三界的吸引力范围之内。好像地球的卫星一样,还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还在地球的吸引力范围之内。五戒十善的力量,这把弓的强度只能把我们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罗汉那个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够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这个强弓,力量很大,“嗖--”,好!出离三界了,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轨道,但是,离菩萨的轨道还差得很远,那必须用更大力量的强弓,发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萨的轨道。
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有一把强弓,我们这把弓已经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把强弓,这把弓的力量非常强大,“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把弓就是六字名号;我们众生就是六字名号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们来念佛,就是机关发动,阿弥陀佛就是强弓手。我们这支箭虽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弥陀佛往六字名号的强弓上一搭,“嗖--”,超越人道——超越天道——超越三界——超越阿罗汉——超越地前小菩萨——超越地上大菩萨——超越十地等觉菩萨,直奔佛果。所以,“莫讶一称超十地”,不要担心“一箭放出去,怎么超越十地菩萨?”一箭射到哪里?你们知道射到哪里吗?一箭射到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直向弥陀佛座边。
如果不靠六字名号的弓,五戒十善,顶多射到天上,又坠下来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门、圣教,种种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内。
落水喻 ▲梵文的经文其实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相互印证说明。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边了,请问:当我们快淹没的时候,我们抓到水里面所长的水草,能够到岸上来吗?
不能。水草本来长在水里。
抱著水里的石头,能到岸上来吗?也不能。
水里的东西永远让我们在水里。要想到岸上来,一定要抓住从岸上伸下去的东西;如果抓住岸上来的一根竹竿,或是一个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们就是在生死的苦海当中,种种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六根门头所对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内的东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类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因果,不可能让我们离开三界苦海。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好像从极乐的涅槃彼岸伸向我们苦海当中的一把长竹篙,你抓住这把竹篙,阿弥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来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乱抓,“哎,旁边一根稻草抓住了”,还是在水当中。
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更深地扎根在这个世界。所以梵文经典才说:“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此世”就是此世间,五浊恶世),而应当依彼佛的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过来救度我们的六字名号,依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西方。
4、《无量寿经》 ▲我们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么往生呢?《无量寿经》说: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又说:
令诸众生,
功德成就。
又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几段经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来:阿弥陀佛普遍布施给我们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让我们这些没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怜愍我们造罪造业,没有出离之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功德法财,为我们打开佛法的宝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给我们功德之宝。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众”,就是十方苦恼的众生。
请问各位,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拿到了吗?拿到了没有?
(拿到了。)
阿弥陀佛“广施功德宝”,如果你没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给你了。”“广施”啊!一个都不会遗漏的。
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是什么呢?
(六字名号。)
对。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我们没有功德,我们盼望功德,我们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们担心“我这样修行、那样修行,可是也没开悟,没契入诸法实相,顶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这怎么办?”《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兆载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要令我们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亲养育儿子,儿子还小,为了让他能够安乐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劳动,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挣的一切财富,最后都放入存款单当中,说:“我的儿子,这个给你。”让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财富。父母的心就是这样,一切为了儿女,特别是儿女还小,要为他们作周详的考虑。
爸爸临走时说:“孩子!我要走了,这张小小的纸头,是我一生的积蓄,上面是一百亿,给你,你可以过好日子。”
这个儿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来看看,“父亲说这是一百亿,但是这只是一张纸嘛!这张纸,我现在饿了,还不如一个地瓜能让我饱。”他不了解这张支票是百亿的财产,所以他很轻易地把它丢到旁边。这个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这就是有眼不识珍宝。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慈父,祂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的存款单当中;这个六字名号,就好像是存款单,就好像是一张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们没有智慧,阿弥陀佛把祂的六字名号——无上功德的结晶布施给我们,令我们功德成就,但是,我们念念佛号,就把它摆在旁边,“哎呀,这六字名号干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诵一部经,或修什么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个儿子,智慧没有开,他只认识地瓜,而不认识百亿支票。我们也一样,“你看,我做了某桩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读了一部经,厚厚一本,多实在!一句阿弥陀佛,六个字一念,就没了!”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真实功德。
希望这个比喻能够让大家珍惜六字名号,所谓“宝此一行”,不再舍弃,不再丢掉。阿弥陀佛老爸那么辛辛苦苦修来的六字名号给我们,结果我们都漫不经心的,然后把它跟别的比,“这个六字名号嘛,也不错,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忏,这样种种修行,我这样的功德应该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顶多是一颗糖、一个地瓜、一个苹果,跟这句百千万亿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号,那是无法相比的。
一块钱买大楼喻 ▲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上街去买东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样的情形,平常买东西都要讨价还价,这天掏了一块钱,结果买来了整栋大楼,就高兴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赚了,今天买得很值得,一块钱买了一栋大楼……”会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楼的主人主动送给你的。一块钱不可能买一栋大楼,居然买到了,说明是人家要送给你的,但送给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开个价卖给你,这样你心里就觉得安慰了,“这是我买来的!”
我们很多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呢?成佛。我们就是每天磕十万个头,磕一百年,这样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块钱,那么,成佛简直都不止一栋大楼。
有人说:“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种种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够往生,但这样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顶多是让我们得到人天的果报,居然是拿这个五戒十善换得了成佛果报!也就好像刚才讲的,用一块钱换得了一栋大楼,你不要认为真是你买来的,这是人家送给你的。
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把祂无量的功德无偿地奉送给我们,但是我们志向狭劣,不敢当下接受,所以阿弥陀佛说:“你不敢接受,我就卖给你吧。”卖给我们,我们又买不起,那怎么办?“那就降价卖给你。”卖多少?一块钱。本来阿弥陀佛说:“你想来往生,只要念名号,送给你,决定能往生!”我们不敢相信,阿弥陀佛就说:“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卖给你)修行什么?“你怎么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诵经、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愿往生就可以。”我们反而以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来的”,我们这小小的因,怎么能感得那么大的果呢?
那是因为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而布施给我们的。
穷子喻 ▲《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很能说明我刚刚讲的这个例子。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儿子从小离散,大富长者后来年纪也大了,广大的庄园、丰富的财产找不到继承人,他想:我现在已经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儿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处寻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说这个儿子,从小离开大富长者,在外面漂泊流浪,过著流浪汉的生活,被人欺负,餐风露宿,衣不蔽体,他只能靠什么过活儿呢?只能做打工、作佣等低贱的职业,过一天算一天,吃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这个儿子东晃西晃,刚好就晃到大富长者的门口,他一看这座庄园,“哎呀!巍峨广大”,从大门往里面探头一看,里边坐了一位非常威严的长者,旁边有很多侍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气派就像国王一样。这个穷子毕竟做流浪汉做习惯了,来到这么一个豪华威势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这不是我这样的人找活的地方,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话,或许有人出来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还是赶快离开,到贫穷乡里去找活儿。”这么一想,他拔腿就走。刚好他的父亲(大富长者就是他的父亲)在里边一抬头看见他,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的儿子吗?我辛辛苦苦到处寻找的,就是他!”马上喊人,“快快快,赶紧去把那个人给我抓回来,不能让他走了。”
侍卫听到大富长者的指令,一个箭步就出去了,他们长得高大强壮,孔武有力,穿得也很华丽气派。穷子正在那里怀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见从里面出来两个彪形大汉,“啊!坏了!这是来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后面追得就越紧,追上后紧紧捉住,强行往回带。这时穷子又恐怖、又担心、又紧张,顿时昏过去了。
大富长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儿子一定是因为这气派的阵式,受到了惊吓,他的心量还不成熟”,就对侍卫说:“这样子,你们用凉水把他泼醒,泼醒之后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吗?大富长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几十年才找到儿子,怎么能放走呢,他还要想办法。
他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长得不是那么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说:“你俩跟踪他,跟在他后面。”
这两个人看起来跟穷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样,摇摇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块儿就聊起来了:
“你是怎么讨饭的?”
“我怎么讨……”
“你是怎么打工的?”
“我怎么打工……”互相谈得很熟悉。
这两个人就跟他讲:“其实你呀,用不著这么辛苦。我们打工那个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儿给一般地方两天的工资。”
穷子一听,“这么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干呐!我不识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会啊!”
“你可以去打扫卫生,清理厕所。”
“这个我可以!”做流浪汉的,专门搞这个工作。
好啦!这两位就把他带到大富长者庄园来了,从后门绕进来(正门太高贵)。进来以后干什么呢?天天除粪,他干得很安心,心想:“这个跟我的身份很相应,我就是扫厕所的。”
可以讲,他一辈子就没有这样幸福过,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发愁,也有住的地方,他过得很安心,干得很卖力气。
但是,儿子天天在那里除粪,长者心中有所不悦。“我的儿子怎么可以就做这等下劣事呢?”他们父子还没有相认哪!财产还没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长者就想办法接近儿子,想什么办法呢?他也把自己华丽的服装脱下来,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儿、除粪的衣服),也拿了一个除粪的工具,跟穷子在一起除粪,和颜悦色地问候他,跟他话家长,问寒问暖。穷子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暖,他遇到这么一个长者,对他这样的慈悲关爱,他感动得不得了,“哎呀,怎么有这么好的人!”他这时候还不知道长者就是他的父亲,而长者也不能讲。
时间久了,彼此关系熟了,感到很亲切了,这个时候,长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说:“不瞒你说,我就是这座庄园的庄园主。”
穷子一听,吓了一跳,就喊“老爷”(你看,对自己的父亲喊“老爷”)。大富长者听了,心里很难过:“我是你的父亲,你喊我喊老爷!”他就对穷子说:“我看你到我庄园来之后,人很诚实本份,干活很卖力气。不然这样,你就做我的干儿子,我年纪大了,也没有儿子,你就做我的儿子好了,也可以帮我做点事,希望你不要推辞。”
这么一个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长者的宠幸,拜长者为干老子,他感觉很荣幸,他不知道这是他的亲生父亲,把亲生父亲拜做干老子,还觉得很荣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讲。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慢慢培养他,开始教他做会计、做出纳,掌管财务。“我既然认你为儿子了,彼此就不外,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财产的进出都要他负责。
穷子做得很卖力气,也很认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还是住工棚里,每天还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资,晚上算账的时候,“这个是老板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块。”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一看,穷子(也就是他的儿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渐扩展了,能力也越来越具足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准备宣布他们的父子关系。
这一天,他就把国王、大臣,把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找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父子相认。“有劳各位到这里来,有一点事情跟大家讲。我已经年老了,我的儿子是在哪一年丢失的……”穷子越听越像在说自己;长者从头道来,慢慢引导,“现在,我找到我的儿子,是谁呢?就是他。”长者指著自己的儿子说,“现在我把所有财产全部给他,由他掌管。”
儿子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对我这么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亲!
所以,在《法华经》里才有四句话,说什么呢?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
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又说: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来没有想到我会拥有财富(没有想到我能获得这么丰硕的功德),但是无量的宝藏怎么突然就来到身边,一夜之间华贵起来!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儿子!”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把这个故事做一番解释。
大富长者是哪一位?
(阿弥陀佛。)
是阿弥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们众生。)
对啦!我们无始劫来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弥陀佛的涅槃城之外。阿弥陀佛看到我们的时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号功德布施给我们,说:“众生啊!我的独子,我把整个极乐世界送给你,你就这样来!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吓坏了,“我哪里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啊?”我们不敢,所以我们逃跑,我们逃离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门来调化我们,让我们来修行,回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劳作,干除粪的活;除粪,就是除去我们心中的污垢。穷子要靠除粪的活才敢进大富长者的庄园;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要靠种种法门修持回向,才敢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看见我们已经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来调化我们,“你种种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错,但可以念我的名号啊!”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法财的宝库。让我们称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但这时还不敢明讲。就好像大富长者认穷子为义子,让他负责库藏的出纳管理,其实心里边整个库藏财宝都交给他了,但因为时机没到,不便明说,穷子也不知道。我们也一样,比如说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不知道这六字名号里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们的,我们认为:“我念了两万声,这两万声的数字才是我的;六字名号里面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就好像穷子,他已经进到庄园里边,每天在那里做出纳、会计,他认为他经手的这些财产是大富长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资,不知道他的父亲要把整个庄园给他。
这样又经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了,阿弥陀佛才说:“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极乐世界,归汝所有。”全部送给我们。我们这个时候才敢欢喜接受。
阿弥陀佛要把祂整个的极乐国土布施给我们,千方百计让我们接受,让我们在种种法门里摸爬滚打,慢慢调熟我们的根器,我们才慢慢接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
根机成熟了 ▲大家能够相信念佛的法门,能够老实念佛,是已经经过了除粪的工作,是已经到了大富长者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了,根机已经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没有大善根、没有大福德的人,决定不会老实念这句名号。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的根机还没成熟,他决定不敢接受整个庄园,他逃跑了,他吓昏了。
你看世间的人,你对他说:“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学佛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慢点!我求人天福报!”
修行解脱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里够资格到极乐世界?”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这座庄园。
我们的父亲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也”,弥陀慈父,救度我们四处流浪、桀骜不驯、违逆负心的众生。所以,大家要随顺佛愿,要孝顺于佛。经中说“孝顺于佛者,实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简单。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堕入三恶道。不往生西方,必堕三恶道,没有不堕落三恶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来生不堕三恶道,来来生一定堕落三恶道!所以印光大师才讲: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来世做人,比求生西方还困难。
为什么到西方成佛容易,来世做人反而难呢?因为来世做人要靠我们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无量寿经》里面有几句话:
其国不逆违,
自然之所牵。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很容易往生,结果去的人不多。为什么?大家不相信。什么叫“自然之所牵”?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世界,毫无勉强和造作,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里担心害怕说“我这样能往生吗?”不必担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说我们把一块木头丢到长江里面去,这块木头一定会随著江水到达东海,会不会?一定会到达东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别人捞起来,或者是被树杈挡住了。我们不需要驾著一条船跟在木头后面看,“哎,看你到哪里?嗯,到东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会到,即使看不见,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头,就是我们;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东海,就是极乐宝国。被捞起挡住,就是杂行杂修。我们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把我们的身心归投于阿弥陀佛,所以:
南无者,即是归命;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归命阿弥陀佛,这一生一辈子,就是念佛愿生西方,等于是把我们这块木头投在六字名号的长江当中,没有阻挡,它自然是前浪后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极乐净土,这是靠六字名号的力量。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很自然,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所牵引,“自然之所牵”。
远地易达喻 ▲出门旅行,有的时候,到达万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达百里之外的地方还要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交通手段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从这里要去金门岛,要自己游过去的话,那很困难;要跨过太平洋到美国去,反而容易,为什么?坐飞机就可以了。为什么那么远反而容易、这么近反而难呢?因为我们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样,一个是靠自己,一个是靠飞机。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坐飞机是靠飞机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们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反而容易,因为我们乘坐的是六字名号的航班;要转生人天反而难,因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号功德宝 ▲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祂令我们功德成就,祂广施功德宝给我们,那么,功德宝在哪里呢?《无量寿经》〈流通分〉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告诉弥勒菩萨:“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称念的人,就具足了无上功德,就获得阿弥陀佛所布施的功德宝。”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宝就是六字名号。
欢喜踊跃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那个听闻到彼佛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人”,“啊!六字名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信顺、归仰。
“欢喜踊跃”,为什么欢喜踊跃?给你一百万,然后说“不能往生,死后要去三恶道”,你会欢喜踊跃吗?不会的。所谓“欢喜踊跃”就是说“我决定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我今生虽然是个穷光蛋,在世间被人瞧不起,一旦闭了眼睛,眼睛一闭我就要去净土成佛了。”这个叫欢喜踊跃,对往生有决定性的把握。如果对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害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下了三恶道怎么办?”内心就痛苦了,就不会欢喜踊跃了。知道“六字名号决定能救度我,我称念六字名号决定能往生极乐国”,这样的心叫“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顺,念念的称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两个字,就代表并不只是一念、十念。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如果寿命延长,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寿命当下就结束了,我们只念了十声佛就断气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声佛就断气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乃至一念”。
称名善根同佛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这个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而信顺归命、欢喜踊跃的众生,一念之间“为得大利”,成佛度众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一句名号里边圆满具足无上功德。阿罗汉是有上功德,上面还有菩萨;菩萨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圆满了,就叫做无上功德。阿弥陀佛把祂的无上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让我们“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无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师才讲:
凡夫众生称念弥陀名号,
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我们念一句名号,我们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样,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让我们平等获得。
经文充分说明六字名号是圆满、无上、具足、无缺的善根功德,所谓“无上功德”。
5、《观经》 ▲第五条经文出自《观经》,这里引用的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观经》的原文前后相隔较远,善导大师的解释文把它们并列在一块儿,来比较念佛一声和修行种种法门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观经》的下品上生,这个人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说佛法,讲了两个法门,第一个是跟他讲说大乘十二部经典,他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
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经典分成十二个类别,“十二部经”代表大乘一切经典。闻经十二部,代表听闻了种种、很多的大乘经典,效果怎么样?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一千劫,一个大劫有多长时间?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过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让他解脱生死轮回,因为我们罪过太重。后面说:
称佛一声,
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句,当下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账,念一口佛,除掉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闻十二部经,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闻十二部经的时间来念佛的话,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说“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数量上的“五十亿”,实质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声称名,永不再会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生死之罪已经灭除掉了;灭罪灭得多,说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灭罪才多,可见,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顿超生死,顿归极乐。其他一切法门没有这个功效。
米饭喻 ▲十二部经代表佛教的一切经典、一切法门。为什么这么多经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两重原因。第一个,一切法门跟念佛名号相比,还是因地的法门,它不是果地的法门。比喻现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饿了,给你一本书,《稻谷栽培技术》,让你看这本书,怎么去栽种稻谷;这本书看完之后,再看第二本,让你学习怎么加工米饭,没有米饭给你吃,那你就会说“来不及了,我饿慌了。”
什么意思呢?佛经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方法,比如说《金刚经》要我们破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成佛的方法;《楞严经》、《华严经》都有它的方法。菩萨在因地修行的过程当中,用这些方法来成佛。但是,我们来不及了,以我们的根机,这辈子眼睛一闭,就要堕落三恶道了。
佛名是已经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时候,不再让你去读《稻谷栽培技术》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饭端在你面前,你饿了,就去吃好了!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能解决问题啊?很显然,是果地的法门才管用。
闻经灭罪少,是因为它是因地法门;念佛灭罪多,是因为称念佛号是果地法门。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乘经典讲诸法实相,如果我们能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但是我们不能开悟,没办法悟道,除罪就轻,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就非常有限。
闻香喻 ▲有两种原因:一种从法上来讲,一切经所说的都是因地法门,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门殊胜;另外从机上来讲,这些法门不适合我们罪业深重、心地浮散、寿命短促的根机,所以除罪就轻。这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有解释。
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是果地法门,直接吃饭。如果把饭端来,不给你吃,让你闻香,那不解饿;十二部经典讲怎样成佛,对于我们这样下劣的根机而言,讲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们没有能力品尝到成佛的果实,我们只是闻到飘过来的香味,我们不能吃到。
我们来念这句六字名号,念一口就得一无上功德,念十声得十无上功德,实实在在的。同时,念这句六字名号,不需要我们开悟,也不需要说“有清净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众生,只要开口称念,只要愿意念佛、愿意往生,揽无边功德入我们的识心,成为我们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简单。
容易而且殊胜、殊胜而且容易的法门,唯有念佛。
名号之中获大利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从哪里得到大利呢?前面说“得闻彼佛名号”,也就是说:大利、无上功德是从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获得的。
《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接下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见是利”的“利”,就是往生,从“执持名号”中获得往生。两部经一致,都以六字名号作为无上功德,所谓多善根福德。
6、《经》言 ▲第六条经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
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
得福甚多。
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其福胜彼。
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有相福德不为多 ▲有的人喜欢诵《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也有这两句话可以做印证: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无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读诵过《金刚经》的人应该知道,“福德有福德相”,这个不叫福德多,“我修持这个、供养这个、布施这个……修得很多”,这个都有相,这个不叫多;没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们念这句六字名号,“你看看,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空空荡荡的,好像不如我在那里做一个实际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这句六字名号,犹如太虚空,是实相的,是无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经》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还不能用尽,还有多余,叫“不可穷尽”。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师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专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学其他法门,毫无遗憾。
本来佛是圆满境界,无有不足,也没有什么多余,这里是说一句名号善根功德无穷无尽的意思。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这样的善根,怎么可以思议呢?
所以,佛名是无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穷尽、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界;称念六字名号,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极乐净土。
8、《涅槃经》 ▲第八段经文是《涅槃经》里所讲的:
假令开大库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
把大宝库打开,随人拿,随人取,“布施一切众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称佛一口,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如人家念一声佛,功德超过前面,无法比较,无法比量。
《涅槃经》说的一点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说: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
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医药、卧具等,就是我们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现在来讲,就包括汽车、楼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内;“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简单说,地球一切众生,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资具都由你一个人供养,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哪怕只有挤一杯牛奶那么长的时间,“功德过上,不可思议”,超过以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的功德。
经文通过比较,来说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无法相比。
10、《大智度论》 ▲第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言: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
一声称念,阿弥陀佛,
其福胜彼。
打了个比喻:有人从一生下来,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样走多少时间呢?一千年。我们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范围很大,十天是一万里,那一个月是三万里,一年三十六万里。他经过一千年,这么大的范围,地下“满中七宝”,他所经过的地盘,全部是七宝组成,这么多的七宝,“奉施于佛”,拿来供养佛,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多不多?这个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像我们现在五浊恶世,这个末法时代;恶世的众生,内心没有清净,并不是清净心念佛,是恶世苦恼的众生;“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一声念佛的善根福德,胜过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宝供养——我们怎么可以思量这句名号的功德呢?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舰对小渔船喻 ▲大家学习到这里,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会因担心害怕空空荡荡的而左顾右盼了,“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没有什么办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还不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就好像我们过海一样,乘上一艘超级航空母舰,你还在那里“这个能不能过海?是不是再加一条小渔船,防备一下,万一航空母舰翻了,我这小船还能抵挡一阵……”——这种思惟不符合逻辑。航空母舰都不能过,你的小渔船还管用吗?说明他既不认识航空母舰,甚至也不认识小渔船,为什么?航空母舰没有过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渔船是不可能过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舰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渔船看得太高了,两个都错误。
什么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弥陀佛的航空母舰,怕念佛不管用再种种杂行杂修,就是备用小渔船。有人讲啦,“万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这一点,补充一下”,就好像说“六字名号大愿船如果不能救度我们,再靠我们修行的这一点点补充一下”,那个就是杂行杂修了,是不合逻辑的。念佛的航空母舰都不行,杂行的小渔船怎么行呢?所以,念佛是决定往生之道。
喜欢杂行杂修的人,就是把阿弥陀佛名号看得太低,把自己的杂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讲这一切,是让大家的心专注在这句六字名号上,并不是说“那我不用行善积德了。”这是两个概念,那些是我们佛教徒应当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们凡夫所做的有漏有为的杂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驾于六字名号之上,这个就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这个也是不了解六字名号的殊胜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经文的证据,每一段经文,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些都是佛金口所讲的,我们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为我们是凡夫,往往执著。
信佛怎么信呢?佛怎么说,你就怎么信,这才是有智慧。佛说念佛往生,你不要打个问号,“念佛真能往生吗?”
“老李,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说:“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听你的;老张,你看呢?”
老张说:“我也觉得危险。”
我们到底是信佛呢,还是信老张、老李呢?你问一万个人,他们都说:“单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释迦牟尼佛说:“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必生极乐!”结果我们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我们相信凡夫俗子,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智慧。
信佛,佛这么讲,当下信顺,你能当下信顺,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实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读很多书,佛怎么说,你怎么相信就好了。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讲了(这句话把我们吓一跳):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极乐世界,你也没有看见,你拿望远镜也看不到,科学家用哈伯望远镜对著太空看,也还没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并不因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这句话,也不因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识,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体现,同时,信心也是力量的体现,能相信佛讲的话,有智慧,有力量!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语,他的心是软弱无力的。
(六)祖师的解释 ▲
我们再来看第六“祖证”,就是祖师的教证,证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举了十条文。
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真实功德 ▲
第一段,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真实功德,一个是不实功德。什么是真实功德呢?
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
庄严佛事,
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
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
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
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这一段要详细解释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萨所修,随顺法性,为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归入净土,毕竟成佛。法藏菩萨历劫顺性而修,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能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成佛。六字名号就是真实功德。
不实功德 ▲什么是不实功德呢?凡夫众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诸善,都不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实功德当然是少善根福德了。进一步来说,不真实,等于没有,连“少”都很难说。我们看原文: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我们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过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诸善,还是果上人天福乐,“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为什么叫颠倒?前面说“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心不开悟,不离我相,不顺法性,乖离法本,求升反堕,永远沉在三恶道当中,不能出离,是名颠倒;怎么叫虚伪?无常变灭,不是真实,没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虚伪。比如说布施,菩萨三轮体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无不真实;凡夫三相坚固:我在布施,将来得福——我相希求坚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坚固;这些财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贪惜坚固。这样修行,穷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来说,我们这样的修行是有漏有为的生灭法,叫做虚伪,叫做不实功德。
因果相顺 ▲请问大家:拿不真实的功德要往生真实功德的极乐世界,拿颠倒的因想得到极乐不颠倒的果,这个可能吗?这个不可能!因果不相顺。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真实涅槃的国土,要往生真实涅槃的净土,一定要有真实涅槃的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本来是实相法,是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号往生极乐国土,这个是因果相顺。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国王的圣旨,到王宫里去拜见国王,这才因果相顺、完全相应、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开的条子,要去见国王,见不到的。
“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给我们亲自签名的名号,祂以六字名号来邀请我们,“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迎接你回归我的净土!”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书。
2、善导大师《法事赞》 ▲我们看第二段,出自善导大师的《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这四句话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少善根不得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这一段往生正因的经文(《善导大师全集》437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涅槃报土 ▲“极乐无为涅槃界”,善导大师判定极乐世界是报土、无为涅槃的境界。“为”就是造作,“无为”就是远离人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现。一切的造作,都是有为,不是无为。比如说我们造一栋楼,楼是有为法,将来会灭;建一座寺院,也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荒废,这都是有为法。只有佛性是无为,极乐世界是无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灭,无衰无变,法尔常住。当然这个较难理解,总之,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现的境界。
杂善不生 ▲像这么高妙的佛土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德因缘”用“随缘杂善”四个字来说明。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而是随著自己的兴趣、爱好、缘份,遇到这个学这个,遇到那个学那个,这叫随缘;这个也修,那个也修,叫“杂”;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说“善”。以我们凡夫的随缘杂善(前面昙鸾大师说是“不实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说“恐难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导大师讲得比较委婉,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随缘杂善,而应当怎么样?专修念佛。
专念必生 ▲所以下面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故使如来选要法”,就是经文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要法。既然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前面释迦佛又劝我们去往生,我们顶多只能修点随缘杂善,又不能往生,那怎么办?释迦牟尼如来既劝我们往生,祂就要为我们选择一个往生的方法。选,是释迦牟尼佛来选,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老师很高明,是释迦佛,祂亲自为我们选,选得很准,选得很稳,选得不复杂,选得很安乐;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还会有差错,还会有闪失。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胜的,是第一的,不会是第二、第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选取的“要法”,是什么法门?“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字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浊恶世的众生,你要专念佛啊!”
“佛啊!我已经答应专念佛啦!”
“专了,还要再专哪!”
一路专到底,心也专、行也专,今天专、明天也专,在佛堂里专、离开佛堂还专,叫“专复专”。
总之,这段赞偈说明两件事:“随缘杂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称念弥陀名号专复专,决定能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定的,这个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导大师《般舟赞》~一 ▲好,我们再往下看,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的一首赞偈,有四句话: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在《善导大师全集》570页,大家回去可以对照上下文来看。
释迦牟尼佛费尽种种心思、种种考虑,运用种种善巧、种种方便,为我们选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业力的法门。“一切善业”,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业,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专念弥陀号”,利益更大。所谓“种种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业回向求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巧设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导归真实——选得弥陀弘誓门;“弥陀弘誓门”,就是“专念弥陀号”。
一切善业回向求生,不如专念弥陀名号,很显然,“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业”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导大师《般舟赞》~二 ▲接下来,《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576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种种修行,点滴诸善,通通用来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与念佛还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贵,最上最高。靠种种的杂行杂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只怕不够,杂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杂善恐力弱”(前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道理一样);那么怎样呢?“无过一日七日念”,回生杂善不能超过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专心念佛,不能超过这个。万行皆非尊,念佛最为尊;杂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强。万行杂善是少善根,念佛名号是多善根。
前面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杂行回向虽然能够往生,往生只在边地,莲胎之内;要想直入报土,不处莲胎,那力量就不够,必须专修念佛。
5、善导大师《观经疏》 ▲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这样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虽名是善”,“虽”这个字是转折语气,“是善”,比如说我们拜忏、诵经、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虽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无法相比,你诵这个经跟诵那个经还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没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东西,一层楼低,百层楼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们相差有多大,但总之还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没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种种修行虽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无法相比。
这个是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解释。
6、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明朝的莲池大师说得也很清楚,在《弥陀疏钞》里边,莲池大师这样讲: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执持名号,愿见弥陀,
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要往生极乐净土,需要多善多福,那么,怎样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没有其他的修行能够得到这样的赞叹,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以持名做为我们往生净土的正行;发菩提心是圣道法门、净土法门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视的,可是莲池大师在这里解释说:“你只要称念弥陀名号,愿生净土,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万行叫做福德,我们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为这句名号里边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师的解释,他在《弥陀要解》里这样讲: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净土。
这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已经是离开三界的圣者了,但是以他们这样,仍然不能到净土,为什么?“菩提善根少”,他们还没发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们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够。而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声闻、缘觉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业,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诸善、声闻、缘觉,他们都不能往生彼佛净土;那靠什么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二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以名号来召引、含摄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号之内,叫做“罄无不尽”,没有一点遗漏在外。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间很难找到相应的比喻,我们只是大致地通过世间的例子来启发大家。比如说,有这样一句俗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这个人的道德、学识、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当中,人们听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这叫“久闻大名”。
品牌商标喻 ▲再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商标的比喻。商标就是一个商业标志、一个标号,名牌也就是一个名字、一个招牌,但是一个著名的世界商标、品牌,往往价值多少亿美金。这可以叫“以名召财”,财做成名,名就是财。还有我们讲,县长、市长、省长,也都是名,但有这个名,就有这个权,这叫“以名召权”,权构成名,名就是权。你有什么名,就有什么权。
当然这是世间的,商界就以名召财,政界就以名召权,佛菩萨是出世间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笔一挥,“康熙”,啊!这个名里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威德,就可以让我们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本来我们是判了死刑了,要堕落地狱了,但是六字名号能消除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大赦十方众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众生的罪业,让他们不再轮回,通通回归我的净土。”祂凭什么呢?靠祂的名号,“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六字名号含摄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业。阿弥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名号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圆满无上。
9、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师这几段话,确实讲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们前面也讲了,阿弥陀佛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呢?《无量寿经》这样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了无上功德。蕅益大师也是依这句经文做的解释。《阿弥陀经》说往生西方须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为往生之因,福德为往生之缘,所以说“善根、福德、因缘”,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缘,因缘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没有缘,不能往生;只有缘,没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们没有善根,我们也没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缘,怎么往生?
好,你没有,佛来给你。祂怎么给?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祂发的四十八大愿,做为我们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说白了,就是愿生净土的愿心,有此愿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众生,你没有大愿,不敢求生诸佛净土,我为你发四十八大愿,令你愿生我的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好了,我们愿意去往生,那等于是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佛的愿心是善根之极,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善根还能不多?所以说“多善根之因”。
我们没有福德,佛“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所谓“大行”,就是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摄在六字名号里边,布施给我们,做为我们的福德,成为我们往生的“多福德之缘”。
信愿行一体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让信愿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样的功德。
“信愿持名”——信顺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称念弥陀的名号;信愿行是一体的。信,信念佛往生;愿,愿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愿行,都是以“念佛往生”为体,信是信这个,愿是愿这个,行还是行这个。
“念念成就”,信愿念佛的人,念念之间,他每念每念的念佛,当下成就了跟六字名号一样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缘,念念念佛,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达到禅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没有达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时念佛不成就,临终最后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愿,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决定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号功德。所以前面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愿、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给我们;五劫思惟的大愿,兆载永劫的大行,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与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与佛平等。其他还有什么法门能这样呢?
孤岛居民发愿建船喻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下,有人讲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我们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发四十八愿,如果不发四十八愿的话,那跟佛不相应,不能往生。发四十八愿就相应了,就能往生”,这个说法正不正确?
(正确。)(不正确。)
不管它正不正确,请问,我们能做得到吗?
(做不到。)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经过五劫思惟,说:“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祂的四十八大愿是诸佛都发不起来的大愿,拿来叫我们五浊恶世凡夫来发,发得起来吗?
我们发不起来,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就可以了。四十八大愿,无量无边大愿,通通都有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如同弥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们在一座孤岛上,现在就要发生海啸了,狂风、恶浪……有人要救我们,把船开来,喊我们说:“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离开这座孤岛。”那么,作为岛上的居民,只要答应,愿意上船,这就跟船长的心相应了。船长喊我们上船,我们就上船,就顺了船长的心,这个叫相应。如果岛上的居民说:“船长发了大愿,建一艘船来救我们,我们也要发大愿去建船。”这个反而跟船长的心不相应。“来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驾船来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长就是阿弥陀佛,这艘大船就是名号,我们愿意念六字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跟阿弥陀佛愿愿相应——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就愿意去往生,这个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里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抛开,自己发愿,那就不要阿弥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绝喂奶喻 ▲我们在座各位有做母亲的,做母亲的发愿要给孩子喂奶,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发愿说“我要有奶”,这个能行吗?
妈妈要喂奶给孩子吃,孩子就吃妈妈的奶,这个就母子相应了,他就会健康地成长。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奶水要滋养我们,增长我们的菩提道芽,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就来念佛,吮吸弥陀的六字名号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这样不就相应了吗?这是我们的根机能做得来的,也符合弥陀的愿心;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自然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在这个时期,要发起那么广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四 ▲我们再看下面,蕅益大师讲: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这些话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愿持名”——你相信阿弥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愿意让阿弥陀佛来救你;你称念阿弥陀佛救你的名号。那么这样呢,“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没有一点遗漏;“摄”是抓取,吸收。信愿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少。
前面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里说“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样。
下面说: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们读了祖师这样的解释,应该再三地顶礼。祖师就是祖师。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没有差别,跟佛平等、一样,我们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敢相信吗?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师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让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镜子照一照,觉得不像啊!”拿镜子一照,“哎!就我这样子,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
我们念佛,善根福德决定跟佛一样,因为这个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信愿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破布黄金喻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这不能说善根福德就与佛不相等,还是平等没有差别,只不过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念佛所内具的善根福德还没有完全显发出来。如同一块破布,里面塞进了黄金,破布还没有掀开,看表面是破布,实际上里面是黄金,等到破布一掀开,就露出黄金的本色,随意取用。因为我们还在此世,这个色身报体还没有谢,念佛虽是黄金,色身犹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来,一旦身坏命终,色报谢去,到了极乐世界,立即与佛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一时显现。虽然那个时候显现,还是现在念佛就种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则一一声”,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当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从来没有说,六字名号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声闻阿罗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愿持名,一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师的教证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举例说明 ▲
经文祖语是“理证”,也就是教理上的证据,证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讲两个实例,作为“事证”,也就是举事实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这两个事例都出自弘愿寺印的《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诵《法华》尼的故事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的“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读诵《法华经》的,前世她是个出家人,是个比丘尼,结果转生来世,她堕落下来,成为官妓。我们边读边解释。
“欧阳永叔知颖州”,欧阳永叔是人名,他在颖州这个地方当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县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她讲话,人家在旁边闻到,非常清香,像莲花的香味一样。大家看,这个人不简单哪!讲话都有莲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个出家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他就说:“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说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门是专门读诵《法华经》;《法华经》在我们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她诵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么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没求生净土,就差这一念,差这一念,没有不堕落的。
这个出家人虽然这样讲,欧阳永叔也未必相信,就问官妓:“曾读《法华经》否?”(问她说:“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啊?”)
官妓就回答说:“失身于此,何暇诵经?”(我沦落到这种地步,做了官妓,我哪里还有闲暇来读经呢?”)
“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试著拿一本《法华经》给她,她虽然没读过,但读起来好像流水一样,从头到尾,一点没有障碍。“与之他经,则不能读”,换一本别的经呢,她就不会读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讲的话是可信的。因为她前世读《法华》三十年,有这个熏习,今生拿《法华经》给她,她虽然今生没有读经,但是读起来很顺畅,很流利,给别的经就不会读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读《法华经》的。
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里边所记载的。龙舒居士就说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以她三十年的功夫来念阿弥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没念佛,她没求生西方,结果今生转下来,堕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们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吗?她诵三十年的《法华》,我们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能够济拔众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报也非常大。
下面,慧净法师写了一个按语,画龙点睛。“按: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能够出家修行,这个已经很难得了;“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何况她能三十年苦行,读诵《法华经》,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为她诵《法华经》,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没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护持,没有断除惑业,再一次地沉没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读《法华经》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堕为官妓了;“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其他法门要成道的话,那就好像蚂蚁登山一样,太困难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风顺,顺著水,又顺著风,非常快速;“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总在娑婆世界轮回打转,一旦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
这个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华》,可以说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转;那么,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样,决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说明):“崔婆作偈,舌如莲花”,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崔婆,一听就知道,是个平凡百姓,普通妇女,过去妇女没地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是张家就喊“张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个很平凡的妇女,地位卑微,连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开了智慧,还能做偈子,结果她往生之后,舌头像莲花一样。
宋朝的时代,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里的佣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义郎元明的乳母。“宣义郎”是个官职名称,这个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讲非常愚痴,没有智慧,“不能与同辈争长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佣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没法争长短,对了也是错,错了还是错,只要有什么事情,说到她怎么样,她就是错,她也就这么样子过。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修学禅宗。这个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边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学禅,像她这么愚拙的禀性,学禅学不来,她只会做什么呢?念阿弥陀佛。主母学禅,她专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长处,就是很虔诚,没有计较的心,没有那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愚不可及。”她虽然愚,但是很多聪明人还比不上她),她听说念佛能往生,她就愿意念佛,老老实实地念佛,很虔诚;“不少辍”,“辍”是停止,她从来不会停止念佛。“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她平常念佛,也没拿数珠来计数,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辈子念多少,不清楚。总之,她是一个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实本份这么一个虔诚的念佛人,专修念佛——她不识字,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
“绍兴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岁。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泄不下床”,屙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来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虽然得了这样的重病,念佛却更加地虔诚、笃敬。“忽若无事,时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没事一样,念佛虽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这个不识字的,做奶妈的一个老太婆,到了七十二岁,居然还做了一首偈子唱出来了),她怎么唱呢?调子不知道,有四句话: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无条岭下无坑,
去时不用著鞋袜,
脚踏莲花步步生。
这四句很平实,很浅显,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说:求生西方极乐世果这条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会讲“易行道”三个字,她说“西方一路好修行”;那么怎么个好修行呢?“上无条岭下无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区,出门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没有条、没有岭,下也没有坑、没有洼,平坦大道;“去时不用著鞋袜”,一般风俗,人死的时候,穿戴整齐,不然说死后没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个死在路边没人理的乞丐,破衣烂衫,赤著脚也照样庄严往生。这个世界的东西到那里都是无用,一到西方“法侣将衣竞来著”,菩萨争先恐后拿著天衣妙服来给我们披上,这里的都用不上。“脚踏莲花步步生”,念著佛号,我们每一步每一步赤脚踏著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好!她唱的四句话,韵律、意境都很好,“讽咏不绝口”,她天天在那里唱,唱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问:“哎,崔婆啊!请问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说:“我所做也。”(“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问:“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么时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么时候去呀?”)
她就回答说:“申时去。”古代计时不像现在,几点几点,是用十二个时辰,“申时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个时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将她火化,火化以后,一切都化尽了,只有她的舌头留下来了,像莲花一样。
你看看,这个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懂,只是愚拙地来念佛,而往生是这样殊胜。所以经中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会念一句佛,但是走得这样潇洒自在,这可以讲是“无上深妙禅”。
六字超三祇 ▲关于什么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念佛只是一项修行,那么这个是少,再加上其他种种修行,这个叫多善根”,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心生不安:“那我们到底要修多少法门?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达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们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已经总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无上善根!”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安定,就会安心念佛,也不会担心害怕说:“我年纪大,不会诵经、不会持咒、不会学种种的法门,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刚好!越是不会其他的,刚好专修念佛,符合阿弥陀佛本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能往生,这样我们就会有喜悦。
印光大师说: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这是两句很著名的话。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漫长时间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离生死轮回。但净土法门不用,不用你三祇来修福修慧,这样累积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凭什么呢?“但凭六字出乾坤”,你只要凭“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可以出离三界六道。
所以,这六字名号是超过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二、怎样才是“一心不乱” ▲
两种解释 ▲接下来,《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四个字,是第二关,往往让我们很多净土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啊!一心不乱,做不到啊!”甚至最终放弃净土法门。
虽然说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说必须达到禅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话,那么,这样的多善根还是不容易。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著。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净土门别有规矩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立场、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恼,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说“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降伏烦恼”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印光大师说: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一)由道理推论 ▲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是易行安乐之法。既然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所讲,就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乱”是那么艰难、那么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话。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念佛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必定的法门。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觉得往生不定,没有把握,这就不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有的莲友跟我讲:“师父,我经常参加打佛七。”
我问:“好啊,参加过几次?”
“我全国各地参加十几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乱。”
“哎呀,难得啊!怎么样?”
“没有得到啊!”
“没有得到?总得到了一点点吧?”
“一点点也没得到!”
“一点也没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问了很多人,一个都没得到。老张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吗?没有。老李?没有。”
他到处参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国走遍了,他所访问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一心不乱。
释迦牟尼佛讲法,契理契机,祂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法门,居然全国走遍了,没一个人得到,这个就是不契机啦!不是佛说法不契机,是有人把“一心不乱”给解释错误了,偏了,我们听了就觉得难了,做不到了。
搭桥喻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弥陀经》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定要解释为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话,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弥陀佛为我们设定的往生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们才能做得到,才会有安乐;如果难的话,我们做不到,就苦恼了。阿弥陀佛了解我们的心思,祂是同体大悲,以我们的苦恼为苦恼,以我们的安乐为安乐,经中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祂不会因为众生罪业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个艰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死去活来,然后才度他;反而会事先了解我们的状况,预先为我们准备,说:“五浊恶世众生,愚痴无明,罪恶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很宽,河东穷,河西富,河东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没有桥,水又急,下水过河的人个个都被淹死。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桥,方便人员车辆畅通无阻。他既然是从慈悲心出发,所以考虑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桥,任何车辆都可以很自然地开上桥,很顺利地过去。不可能在桥头弄得很难上来,更不可能在桥中间又设一道高墙,拦腰隔断。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阿弥陀佛就是建桥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桥头喊我们上来的人。我们只要空著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简单,很容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很难,说:“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于是在这座大桥当中拦腰又起了一道好几丈的高墙,把所有的人啊、车啊,通通挡住了。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难道是在名号大桥当中又拦一道墙吗?不可能!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是要保护我们,怕我们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杂行杂修了,所以“一心不乱”等于是名号大桥两边的保护栏杆,保护我们不要掉下去,等于是说:“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乱了脚步啊!不要离了这座桥啊!”所以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嘱咐我们说:“你念佛要专心啊!不要杂啊,不要乱了主张,丢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经对照以明 ▲
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1、《阿弥陀经》 ▲先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执持名号”,然后说“一心不乱”,意思就是说,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险道火把喻 ▲“执持”两个字都有提手旁,“执”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续不间断。比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这把火把,必然我们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我们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这样。名号就是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弥陀名号就是智慧火炬,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一句光明名号,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丝毫也不敢舍了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过来讲,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佛不专,念念佛,又放一放学学别的,就乱了,就不是不乱了。
不动乱、不杂乱 ▲乱有两种,一是动乱,一是杂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靠倒名号,专修念佛,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虽然听到这样讲,心不动摇,心不慌乱,不会因为他这样说就觉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为我们明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威神功德,有这样的弘誓愿力,念佛决定往生。可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心就乱了,就不是一心了。什么叫“不杂乱”呢?心不动乱,行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消业。”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开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2、异译本《阿弥陀经》 ▲再看《阿弥陀经》异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八个字合在一起,译作四个字——“系念不乱”,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明白,很容易。这也证明我们前面说的“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本来就是一体,分不开,是一个意思,专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3、《无量寿经》 ▲弥陀亲定标准 ▲
问大家一个问题,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释迦牟尼佛。)
哎,讲对了!除了佛,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念佛往生,会不会不一样?
(不会!)
不会不一样!阿弥陀佛说“你只要这样念佛就能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那样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这条愿规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亲自定的标准,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往生的本源 ▲《阿弥陀经》当中所讲的念佛往生,当然是源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凡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当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尤其是净土正依三经,更是一味的经典,是一个味道、一个性质。像《阿弥陀经》当中的“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九愿的内容,“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对不对?因为有这第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当中就说临终来迎;还有,《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源于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无三恶道愿,以及第十六愿:国无恶名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国无三恶道”。第十六愿说:“我成佛时,国土纯善,连不善之名都不会听到。”所以《阿弥陀经》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总之,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愿密切相关;只要是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宗旨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我们学念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道理很显然。
推销商喻 ▲比如一件产品,有生产厂家,有推销商。推销商推销的产品,就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不可能说推销商推销的产品,跟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推销商做了假,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是个比喻。
阿弥陀佛,是生产厂家;释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诸佛,都是推销商。推销什么?推销六字名号。祂们所讲的念佛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本人所发的第十八愿,决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掺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解释《阿弥陀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本愿的立场。
作为一个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也时刻紧紧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为标准,探求我们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是口称名号,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也说“执持名号”,《观经》也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些都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一点都不难。
三辈往生文 ▲《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可知“一向专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一切众生念佛的总纲领、总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经》所对的根机不可能超出三辈之外,那么“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向专念”。一心向著阿弥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萨,所以“一向”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著《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
(三)祖师的解释 ▲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善导大师全集》250页,《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西方净土不嫌乱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特别说明,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弥陀经》里特别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420页)里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不愧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释,我们能安心!其他的,千解万释,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弥陀本愿,也不符合我们的根机,搞到最后,往生无份。
三经宗旨一致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核心。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息妄……”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
施面包给饿人喻 ▲善导大师的解释,能让我们安心。念佛安心就对了。还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那岂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请问我们是靠什么安心呢?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颗苹果,不给他一块面包,不给他吃的,他能安心吗?空说:“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但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
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说:“等我念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因为我们做不到。一开始还以为差不多能达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后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后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反而成为害怕的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万一不能往生,我负责!”
“你怎么负责?”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来负你往生的责任,我负得起你这个责任。”
各位!只有阿弥陀佛才能负得起我们这个责任。我们如果不能往生,祂全权负责,别的,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也负不起,我们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这件事情是由阿弥陀佛所操办的。
6、源信大师安心法语 ▲一般的人,虽然念佛,但总是担心说“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净,这样怎么能往生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源信大师念佛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语很好懂,我想这样念诵下来,可能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让我们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说明我们凡夫的状况,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呢?不管是经文,还是祖师的解释,“凡夫”前面往往会加一些修饰语,“罪业”的凡夫、“轮回”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乱想”的凡夫、“不净”的凡夫——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凡夫就是以妄念为本质,为体性;“妄念之外,别无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没有心了;所以“直到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从一生下来直到死,你不能离开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离开妄念就是圣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与木炭喻 ▲好比一个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体,你怎么样去洗它,能洗干净吗?
龙王庙里用泥巴做的龙,上面有灰尘,你想把它洗干净,无论你怎样洗,洗到最里面的龙筋,还是泥——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论怎么样,它还是脱离不了泥土。
我们凡夫就是妄想所组成的,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管怎么样也离不了它。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感觉清净一点,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细的妄念还是很多。如果有这个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存在著的。
又好比一块木炭(城里现在见木炭的机会可能不太多,农村还有很多人靠木炭来取暖),它怎么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干净,你不可能洗出一块白的木炭,你怎么洗下去,它还是黑的,你拿它来画,还是一条黑线。
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样,我们再怎么样都是黑暗、无明、造罪的众生,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切的认识,不要在那里做无用功,“你看,我大概这样修修,到时候可能会好一些,那个时候再说……”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不要抱这样的期望,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造罪、必然堕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办法出离,只有死路一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弥陀佛的誓愿。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这样造罪、堕落、没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没有力量。
就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将死,他对医生讲的话就不会重视,就会飘飘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错……”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将终,人家说:“这是神医,可以救你的命。”那医生鼻子哼一下他都会仔细听,“哎!刚才说的是哪一味药?”其实医生是打了个喷嚏,他都要仔细听了。
我们如果悠悠散散的,觉得说“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很高慢的心,那样,对这个法门就不会尊重,就容易忽略过去。《无量寿经》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所以,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
通身放下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他说:
通身放下,
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自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觉,那每天晚上睡觉,我们怎么样?就“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样怎么睡?那样子很累啊,坚持不到两分钟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里呢?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里,唯有阿弥陀佛的誓愿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证。阿弥陀佛以祂的大悲愿力说:“十方的众生,我来救度你:你的罪业,由我承担;你没有功德,我为你成就;你要堕落,我来济拔你;你不能往生,我来迎接你,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翻成觉心 ▲既然我们体认到自己是这样的凡夫,我们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来念阿弥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知道我们是这样的一个造罪的凡夫、妄想纷飞的凡夫、时刻不间断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哎!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坐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台,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善导大师说:“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一坐上莲花台,当下即得无生法忍,当下朗然大觉,所有的妄念当下粉碎,成为朗朗的正觉之心。以我们凡夫,哪里有觉心?是被阿弥陀佛所接引,“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莲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所发出的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它却是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这一点大家有感受吗?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哪!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嗔痴的烦恼——谁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的,就是阿罗汉了。
我们这样贪嗔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著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可以说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骗了 ▲这朵不染污泥的莲花,这句六字名号,它能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念佛是念佛!我们的眼睛要看著莲花,我们的鼻子要闻著莲花的香味。大家来到莲花池边,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扎到泥土当中,那样闻出来的就全是臭味,对不对?我们的鼻子要闻莲花的香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想到说:“虽然我的心染污、有罪业、不清净,但是我所念出来的这句名号,它却像莲花一样的香,是名号让我往生的。”
我们干嘛要考虑自己的心呢?这个心是我们要抛弃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扔掉的东西呀!我们不是靠这个生灭虚妄心去往生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心拿出来擦干净了再来往生,我们是依靠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名号。
有的人,他的方向、观念错误,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里修饰雕琢,就好像不是关注这朵莲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后把这个污泥在那里洗啊淘啊,在那里做成一个莲花的样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莲花,它也没有香味。
心有两种,一个是真,一个是妄,妄心用事,驴年马月也不得解脱。凡夫虽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彻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现前,日常用事的都是妄心,这一颗妄心,你怎样地压制它,你怎样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脱之因,除非你已经是大彻大悟,消除了一切烦恼,粉碎了真妄差别,彻证妄本来是真,那才是解脱了。不然的话,仅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种比较清净的轻安的状况,那个,差得太远了,与解脱根本毫无关系,不是解脱的因,反而是轮回的业。
能解脱我们的,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就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是两件事情。污泥里面出的莲花,莲花能救我们;妄想心中出的佛号,佛号能救我们。佛号就是来救这个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口口声声地吐出莲花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个心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用四个字告诉我们念佛的秘诀:
一向专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要顾及我们的心是妄想还是清净,如果那样想的话,我们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们凡夫这一边,念我们的心了。
大家能够体会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们的心,那个怎么能往生呢?我们的心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我们都不要被它骗了。
各位,我们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都在轮回,就是因为被这个心骗了,我们会觉得说,“你看,现在它比较安定啦!这是一个好心,我要你……现在很烦恼了!动荡啦!这是一个坏心,我不要你!”你这就被它骗了。
我们不管它是动荡、妄想、杂念,还是比较安定,这个都是妄念,这个都是烦恼心,都是要抛弃的东西,我们唯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全副的身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不顾。烦恼来了,也不顾;烦恼去了,也不顾。
生死书注:
在《无量寿经》中,【一向专念】出现了数次,这是特别重要的窍诀。一向有“朝着一个目标或一个方向”和“一直”的含义。
从方向的角度来说,虽然究竟义理上佛心和自心的本质是不二的,但是在事相上我们毕竟是五浊恶世的生死凡夫,阿弥陀佛是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后、成佛已经十劫的圆满佛陀,以名号功德接引有缘的有情众生往生极乐净土。这样,就出现两个方向:阿弥陀佛的方向、凡夫心的方向。
《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就是要向着阿弥陀佛的方向来念佛,而不是向着凡夫心的烦恼妄想的方向,也不是向着“用阿弥陀佛的佛号来修持自己的清净心和禅定”(拿着黄金换棒棒糖)的方向。
法身入名字,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融入到阿弥陀佛圣号当中;名字即是法身,阿弥陀佛的名号中,秘密包含了各种光能编码,能够将凡夫心中的各种负面能量恰到好处地不失时机地格式化消除转化,令心无比安稳。阿弥陀佛圣号就是令我们到达彼岸的车船、就是穿越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时空隧道、就是从三维地球到达多维净土的星门、就是开启无边自由的钥匙、就是究竟圆满无上菩提心普贤大愿的捷径。
如果把【一向专念】的“一向”只是理解成“一直”念佛、而不去思考朝着“一个方向”念佛的意义,就容易混淆易行道和难行道的区别,从而也就容易混淆了他力法门和自力法门的区别、混淆了横出三界和竖出三界的区别。
“一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抬头望日月而心向往之的方向,不是低头吸纳阳光暖融融自我健身的方向。抬头望日也能沐浴在阳光中,但是更多了向往、合一的趋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也是如此,是为了超越三界生死轮回、往生极乐净土而念,不是为了在此五浊恶世雕琢自心显耀证悟而念。
以这样的心向来念佛,能够迅速与阿弥陀佛的救度大愿相应,迅速感受到柔和的弥陀光芒,内心没有挣扎和奋斗(比如:心散乱入不了禅定的挣扎等),忘却世俗的一切,不惧怕死亡,犹如在佛光中“放舍了身命”一般,念一万声佛号都不觉得疲累。对【一向专念】熟能生巧就会形成条件反射,稍微作意就会把妄念拉到佛号上,或者偶尔会有一丝的妄念在心的空海中划过,还没有等它形成概念和意识,就已经被阿弥陀佛的光芒所融化。自心安稳如磐。掌握了“一向”的方法,就不会出现黄念祖老居士所讲到的“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的状况,“养识”的问题,多半是由于身心没有完全托付给弥陀,而过于向着自心妄想的方向探视。掌握“一向”并没有那么困难,开车的人可以想象“紧握方向盘”,乘坐地铁公交的人可以想象“没座位站立着、紧紧抓住把手”,“一向”就是那种感觉。可以说,能抓住公交把手的人,就能做到“一向”。深刻理解【一向专念】后,就可以不再采用“印光大师的十念法”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诸如“334念法、55念法”等方法了,因为除了佛号,其它的各种作意都没有立足之地。
随风云彩喻 ▲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哎呀,这块云彩是白的,嗯!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来了一朵黑云彩,嗯!黑云彩来了,大概不能往生……”
错了!
在我们内心里边,什么叫做白云彩呢?感觉“我念佛念得比较清净一点。”这是一朵白云。“我的心不清净,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业……很多事,很烦。”这是一朵黑云。但是,这些在我们心中了无障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们的往生毫无关系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脚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来关注它,错了!
所以,不要管你这个心,你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你争口气,而且你会被它骗。你越管它,它越得势,它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没办法;你彻底地看透它,你彻底地抛弃它,你彻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听话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孙子在那里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后来奶奶就没办法了,干脆不管他,哎,哭一会儿他就不哭了。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养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养著一个胖胖的烦恼娃娃,我们天天养它,洗啊、摩啊,你抛弃它,不要理它!
怎么不理它呢?我们有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
台湾有一位法师,他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国人来听经。听完经之后,这位美国人就来跟法师说:他是专门学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声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们知道,唐朝的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们自己也能放光!不过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圣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们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灵界的众生、佛菩萨看得到,我们看不到。
放的光怎么样呢?虔诚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个地球包起来的感觉。
各位,你们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们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诚心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没有诚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灯一样,闪一下就灭掉了。
那么,什么叫有诚心,什么叫没诚心呢?诚心,就是信,就是专,你怀疑,杂,这就不够诚心哪!相信,信顺,专修念佛,信顺不疑!很专注地念佛,那这样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结结缘,“别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运气啦!”那这样就不够诚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们虽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刚才说了,“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任何众生,你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医生与病人喻 ▲所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我们刚好倒过来了)。大师了解我们心,他说:你不要讨厌你的妄念多,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从生下来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讨厌它,你应该反过来换一个方向,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因为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弥陀佛说:“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听懂吗?我们妄念多,阿弥陀佛才要救我们;我们没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啦。如果我们是阿罗汉,都已经出离生死了。
就像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不是给健康人看病的。“因为你是病人,我才要给你看病。”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们有贪嗔烦恼,我们有妄念,所以阿弥陀佛说:“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号吧!”
所以,不必讨厌我们的妄念很多,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妄念多,并不障碍往生;信心浅,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信不过,对称名往生抱怀疑,就障碍往生。
如果到医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里抱怨:“你看,我得了这么多病,很讨厌”,你应该去找高明的医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经得上了,这个时候呢,就要请一位高明的医生。
有的人因为自己内心有妄念、杂想,就怀疑说“我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这样对念佛怀疑,对不应当怀疑的事反而怀疑,是应当悲叹的,因为这样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那么,就以我们深信不疑的心而常称南无阿弥陀佛。
大街行人喻 ▲大家从今天回去之后,把所有的妄念抖下来,丢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么叫不要管吗?你说:“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来了。”来了就来了,来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来。你不要管它,并不是叫它不要来,来了就来了,“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这个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贤愚,应有尽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户上盯住看吗?富贵的生羡慕,贫贱的看不起,论丑说美,评东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干二净。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烦恼,说:“我不想管他们,但他们老是在那走来走去,让我的心静不下来。”你这就不讲理了。
念佛也一样,心中妄念纷飞,自是它的事,与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业(主),妄念是街客(宾),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随著他走,更不要说他耽误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万万妄念,也好像没有一样,就好像那个人在房间里一心做自己事,大街上人来人往,千千万万,都与他无关,好像不存在。
对付妄念,就一条,绝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路边花草喻 ▲不要管它,并不是我们把它扼杀掉。比如说我们在一条大路上行走,路边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于这草会往路中间长,会覆住我们的脚背,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走路对不对?我们不要停下来,拿一把刀去割这个草——没有必要,它长它的,我们走过去就好;我们也没必要停下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呀!这朵花很臭,真是麻烦!”赶快回去拿把锄头锄掉它,在这里栽上一棵鲜花——你是无事找事!你走过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覆住你也好,你跨过去就行了。
这个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们心中种种的念头;这条大路就是我们往生的道路,我们只管念佛走过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这叫不管(不是说我们拿锄头把它挖掉),这个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长就长,它不长就不长。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来挖这个草,他不是在走路,他说“哎呀,你碍我的事”,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却认为旁边的花碍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们在念佛的大路上,我们会觉得妄想碍我们的事情——碍你什么事呢?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吗?我们的妄想杂念丝毫不碍我们的事,我们只管走过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说,我们吃到辣的东西就觉得辣,辣就辣吧,这是因缘;我们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耳朵感到不舒服,这个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理的反应,心理的反应,很自然,凡夫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的众生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它。
如果这样念佛,就会很轻松,很自在,你会觉得我们一个人分成两个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另一个我其实就好像影子一样,就好像一种……怎么说呢,“影子”这个词稍微贴切一点,像一个虚的影子一样,它在做它的事情,我念佛往生啊!也可能听到不好听的话它会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许因为某些事情它会感到心里难过、悲伤,或者欢喜等等,有种种的情绪波动,这个都不要管它,因为我们的妄想本来是没有根的;妄念本来没有根,因为你执著它,它就有了根、有了业力,它就让我们六道轮回。那我们现在转过来,一心靠倒南无阿弥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没有办法。如果你把它当做大爷,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
7、印光大师的呵斥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没念好”的观念,认为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没有到就是没念好。如果说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进念佛,专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更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好的。如果说,“唉呀!我这样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错了。我们看印光大师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见印光大师,就跟大师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一年前得了一场大病,病重的时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一不慌张,二不害怕,内心是很安定的(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一般我们到那个时候就慌张害怕了),但他还是感到一点点遗憾。他遗憾什么呢?他说:“哎呀!我念佛没念好。”因为他是修行人,净土宗念佛的,他说:“我觉得我念佛没念好,感到很遗憾。”
印光大师听他讲到这里,当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当下就批评他、呵斥他说:“念佛,什么叫念好?什么叫没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念佛念好了”,哎,什么叫念好了?以什么为标准?他又说不出来,“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发热了,我念得心里蛮清爽的,这个叫念好了。”这都是自以为是,似是而非。要说标准,也有,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师说:“十念当往生”。
一心不乱很容易 ▲念佛很简单,随著我们每个人根性做得来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心比较静定,就静定念佛;如果当下是烦烦恼恼的心,就以烦烦恼恼的心念佛,同样往生!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什么叫念好?什么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么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
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乱”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
大家能听明白了吗?
(明白!)
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
(不怕!)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里就会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后来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会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
(四)举例说明 ▲
宋朝黄打铁的故事 ▲再跟大家说一则宋朝黄打铁的故事(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第65页),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姓黄,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铁匠,所以就喊他黄打铁。他边打铁边念佛,一锤下去,“阿弥陀佛!”再一锤,“阿弥陀佛!”他老婆就很可怜他,说:“你打铁本来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吗?”
他说:“哎,这个你就不懂啦!本来打铁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不酸;本来打铁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铁要拉风箱啦,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打一锤念一句,拉一下念一句,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身体好好的,没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但他不会写字,只会打铁,便请了邻居写了四句话,他写了哪四句?(也跟他的生活有关系,和那个崔婆一样,崔婆“上无条岭下无坑”,她写的也是她的生活;给人家做奶妈,补鞋补袜子,所以写“去时不穿鞋和袜”,和她的生活很贴近。黄打铁也一样,他做了四句,他说什么?)
叮叮当当,
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
我往西方。
讲完这四句话,把锤子一放,往生了。多么殊胜,多么潇洒!
什么叫“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呢?他天天打铁,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天天打,对不对?打铁是久炼成钢的,慢慢打,这个也反应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打在他的心上,把他的心打得越来越软,习气越来越少,从凡夫打成了佛了——到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太平就要来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脱生死轮回的大事,那没有太平日子好过啊!阎罗王在那里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样,他说:“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说黄打铁,他有禅定一心的功夫吗?他能边打铁边入禅定吗?不可能啊!他没有所谓的深入禅定、不起妄念,他还要出大力流大汗,边打铁边念佛,但是,他往生了。他虽没有禅定,但是他做到了一心不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一点不夹杂,真正的一心不乱!他不识字,没时间,要为生活忙,只能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要他杂也杂不了。
我们向他学,洗衣服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切菜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早上作操的时候——我们这几位台湾莲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们的心有没有达到禅定,有没有这样的功夫,都没有障碍,只要念佛,决定往生。
轻轻松松念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念佛的人,总是希望内心清净一点,妄想杂念少一点,那个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说我们要比较专注,除非我们出门、走路、搭车、办事,不能那么专注,自己一个人坐在那念佛,还是要专注一些。
专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听,可以采用印光大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一边念一边记数,能够摄心多少算多少。
不要用心过猛,很累,也不要说:“你看看,又跑了……”又烦恼了。跑了,抓回来再说,再跑,再抓,抓回来就看住,就像做游戏一样,你这样心很轻松,“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稳稳当当念 ▲还有关于记数,记数是很好的方法,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提倡;老老实实记数念佛的,都会体会到它的妙处与受用。不过念佛也不要只是图数量,为记数而记数,是为了念佛而采取记数的方法,可以一句一句稳稳当当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数定得太多,为了赶数,念得太快了,年纪大的人有时候会比较受不了,心脏不好的人更受不了,比如说每天给自己定了三万声,又没有时间,然后在那里使劲赶,就赶一个数字,太累了!把心脏念出了毛病。还说:“你看,念佛,把我的心脏病念出来了!”那不是念佛念出来的,是你自己不会调整啊!
我们就很稳当地念,念不了三万声,就不必定那么高,定二万声、一万声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好啊!
(五)总结反显 ▲
六大过失 ▲关于“一心不乱”我们总结一下。
从一开始就说明一心不乱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一般人理解的禅定一心、不起妄想杂念;一种是按净土宗经教的理解,一心不乱就是一向专念,这也是善导大师的一贯解释。
只有按善导大师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坚持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往生的话,那过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于是说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净土三经,相互矛盾。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通通往生”;《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这两部经,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说的很难,那不是相互矛盾吗?
第二,等于说释迦牟尼佛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说的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释迦牟尼佛却说的很难,说要达到息心凝想,这不是矛盾吗?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背开阿弥陀佛,自己另开往生极乐的条件,加高了门槛。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又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说法不能对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五浊恶世凡夫所说的经典,结果说的那么高超,我们没有人能做到,那不等于是法不对机吗?
第四,等于说龙树菩萨判释净土法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适宜下劣根性众生的“易行道”、“安乐门”,而现在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于是说龙树菩萨判错了。
第五,也和古今见闻记载的事实相矛盾。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往生人,并没有到达怎样的禅定凝心,他就是老实念佛,一向专念,不怀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胜。
第六,最大的过失,我们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宗旨完全一致,释迦佛语诚谛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三、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
关于《阿弥陀经》这一段,我们已经说明:
第一点,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二点,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一心不乱”;
这两关我们都过了,等于压在心上的两块大石头都搬掉了。好啊,我们可以歇歇气了,来,让我们扩扩胸,舒展舒展。“唉呀!一心不乱这块大石头,一直压在心上,快憋闷死了,今天终于把它掀掉了,好畅快!”好,我们轻松轻松,我们现在有劲了,乘胜追击,再来攻克第三个难关,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你看,前面两关解决了,“念佛就是多善根,好了,够了,我就专念佛;还要一心不乱哪,还有一个难题……噢!只要一心专念,就是一心不乱,我也能做到;但是师父啊,我还有一点困难,万一临终的时候昏迷啦,提不起正念啦,忘记啦,我念不出佛号来……那个时候怎么办?因为《阿弥陀经》讲‘心不颠倒’,我们怎样才能保证‘心不颠倒’呢?”
有办法!一点都不难。
(一)破除误解 ▲
误解之一 ▲其实啊!我们担心的状况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是这一段经文被我们误解了,才有了担心;如果能正确理解,我们就不会担心。怎么误解呢?
第一个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不管平时念多少佛,如果临终一刻没有念佛的话,那平时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须临终能念得出佛,佛才来接引,才能往生。”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临终没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时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现在已经要命终了,这个时候再不念佛的话,就没有机会了,就要命终去轮回去了,所以才说“临终念佛”。像《观经》下辈三品的人就是这样,临终念一声佛、十声佛往生了。《观经》的意思是说:即使一生造作众恶,直到临终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么十声、一声,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况平时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问题,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专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业,十即十生”,并不是说一切人都要临终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以净土三经来说,说的都是一辈子的念佛,不过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无量寿经》“乃至十念”、“一向专念”是总纲,总原则,总要求,是上包一辈子的念佛,下含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观经》下三品讲的是临终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概一生的念佛;《阿弥陀经》若一日到若七日,讲的就是平生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概临终的念佛,也就是遇到这个法门还有一天的寿命就念一天佛,有七天的寿命就念七天佛,随寿命长短,一辈子念佛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还会专门研讨。
这个平时“若一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就是信愿坚固专修念佛的人,这个人怎么样?他也会死啊,他是个一生念佛的人,现在临命终了,怎么样?接著底下经文就说了: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平生念佛,临终佛与圣众自然现前,这个时候不管他有念佛没念佛,佛与圣众都来现前,所以经文并没有说临终的时候还要再念佛,只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就是指平生专修念佛的人,因为他平时念佛,求愿往生,平时已经种下了因,这个时候果就显现了。所以认为:“虽然平生念佛,临终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来接引,不能往生。”很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误解之二 ▲再来,第二个误解,认为自己要有能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不然不能往生。这也是误解。因为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是佛力保证的,是平生专修念佛,临终佛圣自然来迎,佛一来迎,慈悲愿力加持我们,自然让我们心中住于正念,心不颠倒,随佛往生。所以接下来经文说: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佛一显现的时候呢,这个人见到佛了,一口气叹下来,命终了。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直接说,这个人命终的时候是“心不颠倒”的,没有说还要做任何的努力;这也是佛来迎接加持的结果,不是我们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
慈悲加祐,
令心不乱。
“心不乱”就是“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心不乱,是阿弥陀佛“慈悲加祐”我们,令我们心不乱。临死的时候,人很苦恼,四大分离的苦恼,家眷分离的苦恼,身体要抛弃的苦恼,过去所有的一切业力翻现出来……种种的苦恼。阿弥陀佛才安慰我们说:“我放大光明,这个时候一定来迎接你,来安慰你。”让我们能够安稳。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业障、所有的苦恼不安,当下变得清凉,内心就很安乐、欢喜。所以才说:“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心、佛的誓愿功德加持我们,护祐我们,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不是我们自己有力量达到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我们。
大家要听好哦!不是我们自己先能够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是我们平时念佛,佛一定来接我们;佛来接我们,我们才心不颠倒。这个要明白!
误解之三 ▲第三个误解,认为:佛虽然临终的时候会来接我,但如果那时我昏迷了,不知道怎么办?认为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这也是误解。因为外相虽然昏迷,心识还是清清楚楚的,佛来接我们,我们会一清二楚。像《念佛感应录》第三集第一三六则,就记载一位贵阳的莲友蒋妙信,她是双目失明的盲人,平时专修念佛,因解大便出力,脑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好几天,一醒来就说“佛来接我,我要往生了!”说完又昏过去,于当天下午往生,走得非常好。一个天生失明、一生不辨颜色的盲人,昏迷中亲见佛来接她,你看稀奇不稀奇!而且她昏迷之前也不是在念佛,所以佛来迎接,眼盲不是障碍,昏迷不是障碍,正临终时有没有念出佛来不是障碍,不靠这些,是我们平生念佛,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之间相互感应道交,自自然然往生的。心识不昧,永远不灭,不坏,不死。后面我们还会讲二个现实的例子做为证明。
至于说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过是一时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闷了,那不是临终心识的状况。
命终三位 ▲临终到命终,人的心识有所谓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体爱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临近命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还有作用,第六意识还能作主,心识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近死亡了,四大五蕴开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极大的苦恼,但另一方面心里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对妻子儿女、家产财宝等一生所爱的人啦,东西呀,心中难舍难分,真是痛苦万分。
第二自体爱位:由第一位,经过种种巨苦的折磨,这个时候身心更加虚弱,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识细想存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财宝等也就丢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执爱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体爱位。
最后不明了心位:也叫“乱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时候了。身体再怎么样执爱也不能保,这个时候,一切身体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识也就随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就会浮现。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浮现,就好像做梦时,第六意识较薄弱,所以毫无顺序、毫无逻辑、毫无条理,时间、空间都很混乱,而没有一个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时候就像这样,业力种子浮现,就如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因为国中无王,所以盗贼都出来相争为王,这时就看哪一个较强,那个人就当王。相同的道理,命终之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一时浮现,业力一现,眨眼之间,便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前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处在前面的三位当中不论哪一位都有极大的苦恼、恐怖、惊慌等,《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意思是说,寿命将终时,后悔与惊恐一直向心头攻来。后悔什么呢?后悔以前都是为名、为利、为家庭、为事业,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后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持佛法为生死大事做准备。惊恐是害怕到底要怎么办?会去哪里?人到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者起恶念,或者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或起恩爱,这个时候怨家债主也就得著了机会,前来扰乱,令失正念。
来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会出现以上情况,因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我们,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临终助念的时候,都会听到临终的人说他亲眼见到佛菩萨来接了。念佛的人虽然也有死苦,但很轻微,因为有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迎,佛光普照,佛力护祐,所以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在明了心,欢欢喜喜,正念往生。
(二)对照三经 ▲
三个时间段 ▲在《阿弥陀经》里边有三个阶段:一个是平时,一个是临终,一个是命终。
平时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专修念佛,这是平时;那临终呢,临终你就自然得到果报了,“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佛就来迎接我们了;好,佛来迎接我们之后呢,第三个阶段,命终,“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佛来迎接我们在前,我们命终心不颠倒在后,不是我们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我们。经文的次第很分明。
那也刚好和阿弥陀佛的第十九愿完全吻合,“临命终时,我现前接引,不然的话,我不成佛。”所以,我们每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你都不用担心“临终怕我心乱啦,佛不来接啊,怕我不能往生啊……”丝毫不必担心。
弥陀的保证 ▲在四十八愿当中有第十九愿,对于愿生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保证说:
临寿终时,
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
“你只要愿生我的极乐净土,临命终的时候,我就来接你,如果我不来,那我不成佛!”
阿弥陀佛有没有成佛?
(成佛了。)
成佛了;祂成佛了,这条愿有没有实现呢?
(实现了。)
那我们如果愿意去往生,祂到那个时候会不会来?祂会不会一时忘记了、失约了、不来了,会不会?祂决定会来迎接我们!
那么,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还会颠倒吗?
(不会。)
我们不会颠倒,我们会自然心中住于正念。
所以,这个“心不颠倒”是阿弥陀佛誓愿保证我们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保证我们:临终来迎,命终之时,心不颠倒。
九品个个不颠倒 ▲关于往生人的临终状况,《阿弥陀经》讲得比较简略,就两句话:一、临终的时候,佛圣现前迎接;二、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观经》说得很详细,分成一个个细节来说明。可以归纳为九个环节。
一、佛圣来临。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大众,浩浩荡荡而来。幡花映彻,鼓乐弥空。
二、侍者持花。只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亲手端持著莲花宝台,恭敬地侍立在阿弥陀佛身边,亲切地准备我们坐上莲花宝台。
三、弥陀放光。这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直照行者之身。行者被佛光照,所有业障一扫而清,心得安慰,心大欢喜,欢喜心中,嘎然命终。
四、弥陀授手。是时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同时舒垂宝手,召接行者。
五、接手升台。行者被佛宝手垂接,自然身心飘举,直升莲花宝台。
六、弥陀赞慰。阿弥陀佛亲开金口,畅发伦音,与菩萨大众共声赞叹,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七、行者欢喜。此时行者,既已见佛亲自现身来迎,又见菩萨端持花台来候,又见佛光直照己身,又蒙宝手舒辉垂引,又见自身已坐莲台,更闻佛声亲加赞慰,欢喜无量,无量欢喜,更非语言所能宣表。即于花座,低头礼佛。
八、行者见闻。凡上种种,往生之人,亲自所历,历历眼见,的的耳闻,明明了了,更无半点恍惚迷闷。
九、随佛往生。行者还正在莲台上礼佛,才一抬头,已至弥陀宝国,化生七宝池中。
九品代表一切凡夫众生,上根、中根、下根,善人、恶人,上上品精进勇猛之辈、下下品临终十念之机,通通包括在内。《观经》所讲的九品来迎的具体细节虽然各品之间稍有差别,但大致情形一样,而每一个往生人从临终之前佛来迎接,直到命终之后随佛往生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亲见亲闻,历历分明,一点都不含糊,根本就不存在心识颠倒的事,个个都是欢喜命终。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到,我们念佛的人是欢欢喜喜死的,你看,《观经》说的很清楚,见到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我们“欢喜踊跃”,“心大欢喜”,怎么还会有颠倒的事呢?
(三)举例说明 ▲
赖朝河的故事 ▲这里讲一个现实的例子。因为我们一般人担心:“如果我昏迷了,怎么能往生?”其实,我们人虽昏迷,或者是像植物人一样,这个丝毫不影响。
有个人叫赖朝河,他是台湾人,在军队里做弹药士,管理枪支弹药。有一天,不小心弹药爆炸,他被炸个正著,人当场就炸死过去了,脸上、全身都被灼烧,死过去了,但是没有真的死掉,人家看他就像死掉一样,因为他不会讲话,只有一点微弱的呼吸,所以医生就赶紧抢救。依我们看,他完全是昏迷的状况,但是,他却很清楚,很明了。
他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他就看见自己神识离体,看见周围很多医生在那里抢救他,他的身体被一层一层地包扎起来,像个木乃伊一样。旁边的人讲话,他听得清清楚楚,在治疗他的时候,有人建议说:“是不是把他送到台湾本岛去治疗?那里医疗条件比较好。”(他在哪里呢?他在马祖,在外岛)旁边另外一个医生就不同意,说:“那不行啊,他现在马上就要死了,这么虚弱,怎么能送走呢?”医生讲这些话,他都听得很清楚,他想表达意见,说可以或是不可以,但是医生听不到,他干著急没有用。
他就飘来飘去、飘来飘去——而且他的眼睛呢,自然具有天眼通,他能隔著墙看到医生在隔壁房间给一个女病号开刀,他看得很清楚;楼上也看得到,楼下也看得到;他也不受墙壁的障碍,一下就进来了;人家只要喊到他的名字,他马上就出现在这个人面前,就这么奇妙。
后来,他被移到台湾本岛。部队的兄弟在马祖包粽子吃,就说:“赖朝河如果不出事的话,今晚的粽子他也能吃到。”只要一喊到他的名字,他当下就听到了,从本岛来到马祖——名字喊出来,他人已经到了,就听到后面的谈话,“这些粽子包好,要送几个给赖朝河吃。”
他总共昏迷了二十三天,自己都非常的清楚。其中有三天的时间,他闻到非常好的香味,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母亲有了感应,心里不安,“儿子好像出事了。”就让赖朝河的哥哥打电话找他,看他现在怎么样。但是,赖朝河被炸伤之后,部队怕他家人不安,封锁消息,所以他哥哥通过电话一无所获。他的母亲就更感到不安了,就找到一位出家师父,问:“你看怎么办?”
出家师父就跟她讲:“你只管念佛,就会消灾免难,一切都会好转。”
他妈妈没有办法(联络也联络不上啊),回去后就很虔诚地念佛。那三天,她念佛很虔诚,很专注,而且买来最好的檀香。结果,这三天,他妈妈供佛的香味,赖朝河在医院就闻到了。你看,就这样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电话联络不上,一切消息断绝,根本不知在哪里,但念佛就能感应上,不用找。
这个例子最起码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人不是一死就没有了,还原原本本地存在。
第二,并不是他死在那个地方,像植物人一样,不会讲话,不会吃东西,就可断定他迷闷了;他的心识是灵明不昧的,很清楚,很明朗。甚至那些给他看病的医生,他原本不认识,是从外地请来的,等他二十三天之后醒来,他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来。人家就感到很奇怪,问:“哎?我跟你从来没见过,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他说:“你们同事之间互相称呼,我早就听到了,都二十多天了,所以我认识你啊!”他一喊就喊出来了,你说奇妙不奇妙?
第三,他有神通力量,只要喊他的名字,他马上就到了现场。
那我们想想看,是他的神通大,还是阿弥陀佛的神通大?
(阿弥陀佛。)
我们喊:“赖朝河,赖朝河!”他的身体摆在台北的病房里边,像植物人一样躺在那个地方,他马祖的兄弟喊他的名字,他马上就到了马祖——他都有这个神通力量,何况我们喊阿弥陀佛呢?
阿弥陀佛应声即现 ▲我们在这里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马上到这个地方,毫无疑问!十个人喊,祂就来到十个人面前,因为祂可以分身嘛!分身百千万亿。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这样形容: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众生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佛马上就听到了;众生身体礼拜佛,佛马上就见到了;众生心中忆念佛,佛马上就知道了;众生想见佛,念佛见佛,佛马上就来到面前,就这么快!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下品的时候说:“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观经》下品中,一个人只念了一句佛,当下阿弥陀佛显现在他面前,迎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答应我们念祂的声音,当下就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往生是非常非常容易的。
这个事例也说明:临终的时候,虽然是植物人、昏迷等等,没有障碍。
植物人往生的故事 ▲昨天有人问到:“我给他助念,他已经昏迷啦!我讲给他听,他能不能听到啊?他能不能听懂啊?我给他念佛有没有效果啊?”
绝对有效果!绝对能听到!那个时候,你千万不要讲对不起他的话,他听得很清楚,“某某人,我死了,你还在讲我的坏话!你太对不住我了!”那个时候要讲好话安慰他的心,他会听得很清楚。
还有一个例子,上人(慧净法师)的表姐夫,他一辈子专门教书,根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时间来研究宗教,他做了三十几年的教师,一直到六十二岁去世。这三十几年,他在教育界受到四十几次嘉奖,二十五次立功,还受到台湾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可以想像他在教育方面的成绩,同时,他对师生非常的关爱,付出了全部的心力。到他六十三岁那年,他们学校一百周年校庆,他就要做很多工作来安排校庆的事务,结果很劳累,当下心肌梗塞,人一下就死过去了,脸上就青了,黑了,送到医院急救。他女儿过来,一声惊呼“爸—”,奇迹出现,心脏恢复了跳动,但是不能讲话,成了植物人。
他家里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救他,他太太忽然想到:“哎呀!我还有一个表弟是做法师的,大概他有办法。”就把师父请来了。她以为师父有什么神通,有什么其他高明的办法。师父来了之后,一看状况,就给他念佛。因为他的病很重,住在加护病房,每天可以进去看三次,每次是半个小时的时间。这半个小时,十五分钟的时间让他的家属跟他讲话,“爸爸呀!我们很爱你,你要活过来呀!”他的太太就给他梳头,“哎呀!你很喜欢梳头,我来给你梳,很漂亮!”(他一辈子没信过佛),那么,后面十五分钟呢,师父就带他们一家人很虔诚地念佛,念十五分钟。
病人一直没有醒过来。经过多长时间呢?经过四十三天。
第四十三天,他的三女儿(平常也不信佛),因为要救她的爸爸(她们很孝顺),人家有道场要做佛事,说:“某某人,你来吧!在这里做一场佛事,可能对你爸爸有帮助。”她就去了,到那里念佛,念到中午十一点的时候,就见到一个景象:见到她的爸爸坐在一大朵莲花上,非常的庄严,从半空中飘然而下,脸上是满足的神情,对她微微一笑。但是有一点奇特在哪里呢?他爸爸是光头,像出家人一样,剃著很光的光头,而且穿的衣服是出家人的袈裟,斜披的袈裟。他女儿根本就没有宗教的概念,见到这个现象,也不觉得这是瑞相,是好事。这时,她接到一个电话,“爸爸不行了,你赶紧回来。”(同一时间,她爸爸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所以,她就非常悲伤地说:“我爸爸要死了。”她很悲伤。
当时,这个道场里边有位西藏的喇嘛,中午吃饭的时候,见她急匆匆地要离开,就问她:“你怎么不留下吃饭呀?”
人家就替她回答说:“她爸爸病危,她急著赶回去。”
喇嘛安慰她说:“你不必伤心,你爸爸现在跟佛祖在一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是做得最成功的一场法事。”
不过,做法事时,喇嘛是在那里念咒,她不会念咒,因为她没学佛,什么都不会,人家念咒的时候呢,她就在那里念阿弥陀佛。大概十一点钟看到这个景象。
这个景象充分说明她爸爸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因为她爸爸一辈子都不信佛,都是梳得很亮,西装穿得笔挺,怎么可能说女儿见到爸爸居然是这么一个出家的形象?而且穿著袈裟坐著莲花放光而来?
慧净法师解释说,其实这四十三天,他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那等于是闭关的关房,因为慧净法师对他开示说:“某某人,你现在是深度的昏迷,也就是死亡的前期,如果能够好得过来,固然很好,如果好不过来,就要死掉了。你平时有没有宗教信仰暂且不管,如果没有死后的世界,那就罢了,如果有的话,岂不是就要去六道轮回了?你是有智慧的人,你应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定不会抛弃你的,一定不会嫌弃你的。”就这样跟他讲,讲完之后就给他念佛,每次念十五分钟,三次共四十五分钟。平时也放一台念佛机在床边,一天二十四小时播放佛号。
我们可以想像,他之所以能这样庄严地往生,是因为这段时间他听到开示之后,觉得“哎,这是有道理的”,他就来念佛。
旁观的人看起来觉得“他根本就是一个死人嘛,躺在那个地方,不会讲话,动都不能动,喊他,他也听不到,跟他讲话,他也不能答应……”但是他的心很清楚。
这是一般人的状况了。
何况我们念佛的人,我们平时念佛,还不至于出现他那个状况,会比他好得多。因为我们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现前接引我们,所以,内心里面是平安、喜乐,清清爽爽地随著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
念不念佛死时状况 ▲大家想知道死时的状况吗?不念佛的人要死的时候,天昏地暗,阎罗王、大鬼小鬼拿著钢叉,拿著刀,拿著锁……刀光剑影、遮天蔽日地来把他牵向地狱。
那么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一片祥和,旁人看我们大气喘小气、大眼翻小眼,其实我们的神识已经看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了:哎呀!一片佛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浩浩荡荡、无量无边,空中奏著美妙的天乐,天上飘下种种妙莲花,有种种微妙的香味弥漫在虚空当中;菩萨圣众手拿宝莲花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日思夜想的阿弥陀佛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放大光明,加持我们,祂跟我们说:“善男子,你一向念佛,我来接你!”说完宝手一召,我们忽—一下升上莲花宝台,那个时候,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亲睹佛颜,欢喜礼拜,我们的头一磕下去——善导大师有两句话,形容我们往生的容易和殊胜,他说:
低头礼佛在此界,
举头已到弥陀国。
我们低头礼佛的时候,还在娑婆世界;抬头一看,已经到极乐世界了,就这么快,就这么容易。
所以,我们平时只要一向专念,不必担心临终没有正念,我们是很清楚,很明朗,见到自己随著圣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点都不成为难关 ▲我们再来复习一遍。
第一点,“多善根”——念佛就是多善根。大家能不能做得到?
(能。)
大家还担心不担心没有多善根?
(不会。)
你如果担心,还是念佛,只要念佛就是多善根了。
第二点,“一心不乱”——专就是一心不乱。专心就是一心,专念就是不乱。大家能不能做得到?
(能。)
这个“一心不乱”做得到,能做到!
第三点,我们只要专修念佛,一心不乱地念佛,临终的时候佛会不会来接引我们?
(会。)
佛来接引我们,我们会不会颠倒?
(不会。)
不会的啦!绝对会往生啊!
所以,这三点都不成为难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念阿弥陀佛,就会越念越欢喜,“好啊!念佛就是多善根,我现在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专就是一心不乱,我专,还专。这样临终的时候,佛一定会来迎接我,命终的时候呢,我就心不颠倒。”很自然的。
这样的话,《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就很简单,很明了,一点都不难。下面还有二个小问题,一点点收尾工程,我们把它解决了。
四、关于“善男子善女人” ▲
念佛即是善男女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
经文讲:“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有人讲:“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五戒十善,不能往生,因为《阿弥陀经》里是说善男子善女人。”果然这样的话,我们许多人又傻眼了,想一想自己:“五戒十善做到了吗?没有!”那不能往生,怎么办?这是个问题。
其实,这也不是问题,是对经文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误解了。想想看,阿弥陀佛自己发愿说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包括三辈九品、一切善恶,释迦牟尼佛怎么可能当中阻拦说:只有善人念佛才能往生,恶人念佛不能往生呢?
可是经文明明说“善男子、善女人”,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先把答案给出来:你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念佛,你就是能修五戒十善,没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观经》佛赞 ▲我们来看经文的证据。像《观经》下品上生,本是造作十恶罪的人,经文说“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什么都犯遍了,这样一个众生,他一辈子没有干过一件好事,都干了恶事,他现在要死了——这样的人,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恶人对不对?那么,临死之前呢,他遇到了善知识,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当下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现前迎接他,赞叹他什么呢?
善男子!
以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念了一声佛,阿弥陀佛赞叹他为善男子,不是依他平时的行为,他平时都是恶行为,没办法提;因为他念佛的缘故,阿弥陀佛给他“善男子”称号。为什么念佛就能称为善男子?因为念佛,诸罪消灭,功德具足,转恶成善,恶人转成善人。以此之故,“我来迎汝!”“善男子”也好,“诸罪消灭”也好,“我来迎汝”也好,通通是因为念佛的缘故,所以四句当中“以汝称佛名故”是核心。等于是说:称佛名故,名善男子;称佛名故,诸罪消灭;称佛名故,我来迎汝。
所以,不论多大的罪过,你只要念佛,就能转恶成善。
《观经疏》之释 ▲我们来看几段善导大师的解释。
一、《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250页):
《弥陀经》中说:“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引《阿弥陀经》的经文而作解释,把“善男子善女人”解释为“一切凡夫”,既然说“一切”,就包括善,也包括恶,是一切善恶凡夫。
《观念法门》之释一 ▲二、《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弥陀经》中说:“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一段文当中,善导大师略掉“善”字,直接说为“男子女人”,那也是不管善恶,善恶都包括在内的意思。
《观念法门》之释二 ▲三、《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60页):
《弥陀经》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这一段更干脆,讲“一切造罪凡夫”,就是不论你是善凡夫还是恶凡夫,只要是凡夫,就是造罪;这个标准就更高了,是以念佛为纯善,比较念佛的善,凡夫之善还是罪,丝毫算不上善。
所以,经文里讲“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他已经念佛来讲的,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指他本来还没有念佛来讲的。本来是“一切造罪凡夫”,念佛就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和《观经》一样。
《阿弥陀经》善的标准 ▲世间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称为善,我们说“某某人,他是个善人,行善积德”,可是往生西方,不是以世间的伦理道德为标准,而是以往生西方成佛为标准,那么,五戒十善就不够格了,没有资格称为“善男子”。
这个“善男子”是以什么为标准呢?《阿弥陀经》前面有一句话: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又说“少善根福德”人不能往生,“诸上善人”,当然就是以阿鞞跋致的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为标准。以他们的级别,五戒十善能算得上善吗?一点都算不上。印光大师就讲:世间善业,如果比念佛净业来讲,仍是恶业。因为那个仍然是轮回的,仍然是染污,最多让我们升人天,不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就算阿罗汉圣人,如果以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做为标准,他算“焦芽败种”,不能算作善,算作恶。
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可以称为善?我们念佛,因为六字名号圆满具足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是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无上善根,所以,我们被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说“只有行善积德的人,他有资格,他有能力,他有良好的善心,他念佛才能往生;我呢?有妄想,有杂念,还有恶的念头,我念佛可能不能往生。”不要这样怀疑,不要这样误解。任何人,只要念佛,都称为“善男子”,将来往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是对“善男子、善女人”的解释。
五、关于“若一日若七日” ▲
直到临终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若一日……若七日”?
《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的“若一日……若七日”,并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辈子念佛的意思。
像刚才我们学的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就解释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也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辈子的念佛,下至十声、一声的念佛。
所以,善导大师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说明:
一发心以后,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这个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旦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顺不移,我就一辈子不改变,一直到死。是这个时间段。
经文“若”就是“或者”,不定词。那为什么不定呢?因为遇到这个法门的时间各有早晚,有人遇到这个法门,第二天他就断气了,那么,在这一天之内,他专修念佛,一心不乱,这叫做“若一日一心不乱”;有的人第三天就断气了,有两天的念佛时间,这叫做“若二日一心不乱”;有的人念佛七天断气,这叫做“若七日一心不乱”;按说下面还有若八日、九日、十日……直到什么时候?直到临命终时,所以《阿弥陀经》在讲完“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之后,接下来说“其人临命终时”,那很显然,是执持名号一直相续到临死,才讲“临命终时”对不对?不然这段时间会叫你不念佛吗?不可能的。
可是总不能无穷列举,所以就举七天为期,这也是常用的时间表达法,七天为一个周期。过了七天再从头来,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过了再来,若一日……若七日,反覆无尽。就好像一个星期七天,过了七天,又从头算起,星期一、星期二……时间再长,无穷无尽,也是七天,七天就是永远,除非我们命终了,那就不管了。念佛也一样,循环无尽,直到命终,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倍就是一倍一倍,反反覆覆,时时刻刻准备死,没死就接著念,直到临终。
三点体会 ▲“若一日……若七日”,以我个人来讲,觉得有“人命无常、念佛相续、往生容易”这三点体会。
一、人命无常:每天都在准备著死亡的来临,盼望著早归净土。今天念佛声中又过了一天,还没有死啊?!噢!那就是若一日,今天又还没有死,那就若二日。
二、念佛相续:在盼望净土当中,自然也就念佛相续,只要有一口气没死,就念一天佛。七天一循环、七天一循环,反正只要活著没死就是念佛。
三、往生容易:一日七日,决定往生,一听就很容易,心中欢喜。如果讲圣道修行,他就要讲“三大阿僧祇劫”,那怎么能比?想都不敢想。
总结 ▲
核心的核心 ▲
《阿弥陀经》的这段核心经文,我们已经详细学过了,大家可以稍微温习一下:一、关于“多善根福德”,二、关于“一心不乱”,三、关于“心不颠倒”,四、关于“善男子、善女人”,五、关于“若一日……若七日”;这五点一般人往往容易望文生义而产生误解,如果依据善导大师解释,我们心中就会很明朗;心中明朗,信心就会稳固、坚定,行持起来就有力量。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个“专”——专称佛名。
专称佛名,就是“多善根”。
专称佛名,多善根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专称佛名,随其寿命,长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专称佛名,无二无杂,就是“一心不乱”。
专称佛名,临终佛自来迎,佛力护祐,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所以“专”是核心的核心,重点的重点,关键的关键。
经文祖释对照表 ▲
下面把《阿弥陀经》这一段核心经文与善导大师的解释,做了一个分段对照的表格,上边列有善导大师著作的名称,以及引用的文在《善导大师全集》中的页数。
这个表格,一目了然。《善导大师全集》中,共有九个地方,是在引用解释《阿弥陀经》的这一段经文。
解释“善男子善女人”,通通略去“善”字;
解释“若一日、若七日”,就是随寿命长短而“上尽百年、下至一声”一辈子的念佛;
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共用了六个“专”字;
“心不颠倒”都略掉没有作解释,因为这是必然的,不用解释。
阿弥陀经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 若一日……若七日 | 一心不乱 |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1)观经疏玄义分 第48页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 一日乃至七日 | 一心愿生 |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
(2)观经疏散善义 第250页 | 一切凡夫 | 一日七日 | 一心专念,弥陀名號 | 定得往生 | |
(3)观经疏散善义 第250页 |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時节久近 | 但 能 | 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 一心专念,弥陀名號 | 定得往生 |
(4)观念法门 第345页 | 若有男子、女人 | 七日七夜及尽一生 |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 ||
(5)观念法门 第355页 | 若有男子、女人 | 或一日、七日 |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
(6)观念法门 第360页 |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 |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 |
(7)往生礼赞 第539页 | 若有众生 |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 一心称佛不乱 |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現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国。 |
(8)往生礼赞 第540页 | 若有众生 | 称念阿弥陀佛 | 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声一念等 | 必得往生 | |
(9)法事赞 第437页 | 如來选要法,教念弥陀 | 七日七夜心无間,长時起行倍皆然 | 专复专 | 临终圣众持花现 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時即得无生忍 一念迎将至佛前 |
整理依据(文字来源):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和 同名印刷书籍
整理日期: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