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成佛已来,凡历十劫。……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念佛比喻示意图
文字出自《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生死书配图
第三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的传承。
这个传承很重要,我们一般学习法门,尤其学净土门,可能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也没有什么传承的概念。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要像禅宗,以心印心;像密宗,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一方面说明它普及、易行、很简单,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是有的。
我们中国的净土宗,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之后,经过唐末,到宋、元、明、清这段时代,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是大权示现的一些人,或者是很有修持、德望的高僧),大家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佛的出世本怀。所以,各宗各派的大德、善知识都来弘传净土法门,都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来归入净土法门,这样就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所谓“诸宗汇归”。诸宗汇归,到最后都汇归到净土法门。一方面使得我们净土的弘扬极大的普及了;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的宗义,特别是善导大师这一系的思想没有传承下来,像禅的思想、天台的思想……因为这些都是引导修禅的人、引导修天台宗的人来进入念佛,它自然地带有方便──你没有带有方便,他的根性就不容易引导,就会赞叹禅法,然后就顺着他喜欢坐禅、喜欢观心、喜欢学教,这样的一个心态,赞叹他说:“这个好。”然后引导他说:“不过很难,你要进入净土门。”
所以,诸宗汇归,也使得各宗各派的思想对于我们净土法门有了影响。
净土法门,刚才说了,一个是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了近千年;另一方面,各宗思想都汇归过来。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接受到的净土宗,都是比较混杂的、比较博杂。一般所说的,比如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说“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他并不以净土宗的眼睛来看,他是站在禅、天台、华严……他们判教的立场,就是他的一种教理的依据。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也觉得“我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这种理事无碍观,我不能够当生了生脱死,我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绕了一个弯过来。所以,在他的解门和行门当中,没有纯粹。
这个就对一般的修学净土的人都有了影响。所以,我们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善导大师的思想,它不一样,它很纯粹,它的传承关系是清净无染的。从我们的释迦佛本师──本师释迦佛,到龙树菩萨,到昙鸾大师,到道绰大师,一直到善导大师,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法义。这些我会在将来的讲课当中来说明它。
总之,我们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其它就不是这样,我们学法要有传承。
【第五、楷定专修德】 ▲
第五点、最重要了,“楷定专修德”,重要啊!
“楷定”什么意思呢?“楷”,就像我们写书法,“楷书”,它是很标准、规范,是楷模,就是我们的一个模子;“定”是决定,没有动摇的,“就这么定了!”善导和尚讲的话,就这么定了!叫“楷定”。
“专修”:就指专修念佛。我们来学习: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神通、智慧体现在哪里?在下面。不是体现在他天天放光动地的,体现在下面: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善导大师他弘扬、阐明净土的教法,不崇尚谈玄说妙,专门在我们很亲切的地方,很真实、很平常、很实在,叫“真切平实处”。“真”是真实,符合我们的根机。比如说:我们“本来是佛”,真实不真实?对我们来讲不够真实,隔了一层;如果开悟了,这句话听到,他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啊!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释迦佛所证如是,我某人所证如是”,他就知道本来是佛。对我们来讲“口头禅”!隔了一层,这个不真。
善导大师讲的话,点点滴滴,就像中医扎针灸一样,“嘠”,扎到你的穴位,说:“你是罪恶生死凡夫!”真不真?你犟都犟不掉,就是这样。
何况平时专修念佛者,决定往生!他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不是说平时专修念佛,还说往生不定,要靠临终那一下子──不是这样。
所以,善导和尚以念佛作为往生“正定之业”,你只要平时专修念佛,即使临终没人助念,也肯定可以往生!
“哎呀,我可不敢冒这险,到时候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
这个说明还是不明了教理。当然,不勉强了,也还鼓励,我们几位莲友啊、同修啊,大家结一个善缘,临走的时候,“老王、老李啊,来送我一程,虽然不用助念,来送我一下,也何尝不可呢?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浩浩荡荡来迎接我,不能说我连一个送的人都没有、冷冷清清吧!那边浩浩荡荡,这边也应该是声势浩大才对!”好,来些人送一送,也可以。
依善导大师思想,他说: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当然经文里也有比喻,说我们这个心平时就向西倾斜,像一棵树一样,这个树平时向西倾斜,那么,或者风把它刮断,或者是锯子、斧子把它拉断的时候,它自然就往西边倒,不会往东边倒,对不对?
我们平时就往西边去──就是我们的心向往西方,何况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大愿业力,还有个愿力,像那个绳索,把我们往西方拽,你除非这地方业报没有消尽,业报一旦消尽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树根断了:这个地方树往西边倒,那边弥陀再往西边拉,你还能跑到东边去吗?你还能不往生吗?是不可能的。
只怕我们自己对这个法信不过,没有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老是有个疑惑心障碍在这个地方,这样就有困难、就有危险。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知道这个临终助念法,对于我们众生的利益非常的深切。
哪两种人?一个是平时不念佛的。第二个是平时虽然念佛,不专门念佛的、杂行杂修的人,一定是要助念的。
如果我们平时果然信愿坚固、专修不怠,临终即使没有人助念,决定往生。所以,我们押宝,这个念佛往生,押宝你不要押在临终有人助念,万一没有人来助念,这个押宝就押输了,应该押宝押在阿弥陀佛身上,押在阿弥陀佛──祂不讲假话骗我们,祂没有说“临终没有人助念我不接你。我来接你造业凡夫,我以弥陀世尊的尊严,带领这么多大菩萨来接你一个凡夫,你结果没有人送一下,冷冷清清的,我不去了”──不会这样。祂临终一定来接引,祂没有把众生助念作为往生条件,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临终助念还是有非常大的利益。我们的道场就很提倡,只要有人请助念,一定会派师父去参加、去引导。
第三可以叫做“步和船的分判”,步行的法门和船行的法门。步行是靠自己走路了,应当舍掉步行,乘船而行──步行是靠自己,乘船是靠船的力量。
我们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如果念佛了,还要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说明我们心中不懂得念佛法门,没有“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这个是法门的分判、界限不一样。
你要坐船、坐车到目的地去,你就老老实实坐在车上。结果坐在火车上来回跑,“咣咣咣”跑到车头,“咣咣咣”跑到车尾,“干什么?”“跑快一点!”能够更快一点吗?一样到达嘛!你就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坐在那个地方。
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你“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老老实实地念,拿个念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要自己在那里提,提得很高、提得很累,提得还出毛病。
有人讲:“师父啊!我怎么念佛浑身发烫啊,头皮发麻啊?”你是不善用心。
根据我们的根机,你就稳稳当当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一天念五万,你念不到,不要赶。“他念五万,我想向他学”,嘴巴皮念破了。你能念三万就念三万。他念得快:“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也念得快,结果你舌头又不灵──你也不要那么快,根据你的状况就可以了;他能盘腿,你又要羡慕──这个都不用羡慕,这个是形式,内容一致就好了。你能盘就盘,不能盘就腿放着,怎么舒服、怎么自在、怎么轻松,怎么念佛,就要让你心情完全放松。
就像我们坐船一样,你坐船……对不对?坐姿各随你的方便,有的人喜欢架二郎腿,轻松一点;有的人喜欢端身正坐;有的喜欢盘腿端坐;有的刚好大腿这边长了一个疮,他只好侧着坐。那你看他侧着坐,你也侧着坐──他不一样嘛!
所以,我们念佛也一样。不要去看人家,我们根据我们的根机,我们只要用心、尽到我们的力量,归投弥陀的誓愿,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誓愿摄受,不是靠我们自己在那里瞎用功。就像坐船一样,你就稳稳当当坐在上面,这样就好,这样佛就欢喜,这样契合我们的根机。
当然,你不要说:你本来有时间,一天可以念三万声的,你原来也是念三万声的,现在听说,“啊,各随根机嘛!我就念上三千声。”一下降了十倍。你这就偷懒了嘛!你有那个条件就可以多念。
再有一个比喻:是坐直升飞机。这个比喻我觉得比较能说明问题。也是这个孤岛,我们来救这个孤岛上的人,驾着直升飞机过去了,结果到上空盘旋一番,忘了带梯子,这个直升飞机上面没有备那个悬梯,这样,底下的人怎么上来?你来到上空,白来一趟,还要走,对不对?
这个直升飞机既然来救人,它一定备有这个梯子,从直升飞机上面把云梯垂挂下来,我们下面的人只要抓住这个梯子的话,只要一上这个梯子,哎!一收、一拽,上去了,就可以安全脱险,是不是这样?
这个代表什么呢?这个直升飞机,就是代表阿弥陀佛,讲阿弥陀佛,代表很多,光明、威神、誓愿、慈悲……一个整体,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这个梯子,就代表阿弥陀佛所设定的救度众生的方法,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的这么一个悬梯。这个梯子,任何人都够得着。所以,为什么善导大师要提倡“一向专念”呢?因为如果我们要上这个飞机,你只有这一条梯子可以爬,只有这个梯子,你才可以上。你说:“哎呀!我不用这个梯子,我家里有个梯子很好、很高!”你家的梯子再高、再好,你往哪里爬呢?是不是?
家里的梯子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自己的修行,“我能修行”,你往哪里修?往哪里靠呢?怎么靠啊?
“我回向求生啊!”
哎!也不错!好!就把家里的梯子搬来,往这个直升飞机上靠。老兄,你何苦呢?如果直升飞机没有配梯子,你说你把你家里的梯子搬来靠上去,“我爬上去得救”;他配了原配的云梯下来,你再搬这个梯子,多此一举了。你应该直接就顺着他那梯子──名号,攀登上去。
我所讲这一切,都决定不是否定我们本身所应当修持的善法,我是要从往生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些对于往生没有其功。作为我们本身的修持,作为佛弟子应尽的本分。另外一个角度,是要严格要求的。我们作为杂行杂修回向求生净土,等于是把我们自己所做的一个竹梯也好、木梯也好,哪怕你是黄金做的一个梯子,你搬来靠上去,这个回向发愿来仰靠他,那就要很坚固,不然的话,一闪动、底下一动,就有失误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四十八愿当中整体设计好了救度众生的方法,不仅建造好了美妙庄严的国土,也设计规划好了接引我们往生净土的道路和方法,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愿。我们只要念佛,就是乘上弥陀愿力;乘上弥陀愿力,就能往生弥陀净土。所以要念佛往生。
善导大师还有一段文,解释第十八愿: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如果我要成佛的话,十方所有一切众生,愿生我的净土”。
“称我名字”:“你称念我名号。”怎么称念?
“下至十声”:当然包括了“上尽一形”,省略了,后面又加了几个字: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解释,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愿文几乎一样,但是,多了四个字,就是“乘我愿力”。在“称我名号,下至十声”的后面,加入“乘我愿力”四个字,是要说明:只要念佛,就是乘佛的愿力。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他所解释的都很简单、很容易、很明了、很恳切、不含糊,没有讲那么复杂,“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念佛很简单、很容易。
【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活计】 ▲
怎么找呢?“师父啊!你看我妄想纷飞,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
不要说你妄想纷飞不能往生,你就是清净也不能往生。所以,叫你一向念佛,不要回头想自己的烦恼,把它彻底的放弃,把它彻底的看破。你妄想纷飞,当然不是你往生之因,既然不是往生之因,你干嘛要问它呢?它有妄想、没妄想,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跟你往生有什么关系呢?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吗?(“能!”)
我希望大家听懂。我们有妄想、没妄想,跟你往生毫无关系。
比如说:这个人,他不是你的儿子,他是好是坏,他跟你一点关系没有,他好嘛,“嗯!好、好、好!”;他坏嘛,“好、好、好!”
如果他是你的儿子,就不一样了:好了,高兴、欢喜;坏了,就悲伤、忧郁。
你把妄想当儿子,“哎呀!妄想少一点了”,哎呀!高兴了;结果妄想一来,“坏了!我就悲伤了”。你把它当做你的亲生儿子,你才在那里起伏波动。你要知道它就是你的敌人,“好坏跟我没有关系,我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
妄想跟你有什么关系呢?犹如天上的云,它要起,就让它起;犹如树上的叶,它要落,就让它落,是黄、是红、是白、是长、是短……所以,我们一向念佛,就把它彻底的放弃,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罪业凡夫,就以这样妄想凡夫的身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
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活计,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那种解脱的因缘,因为我们没有!
没有,就彻底放弃,眼睛投向阿弥陀佛。到哪里找?就到第二点“决定深信”。
【善导大师的棒喝】 ▲
第一点叫“死尽偷心”,叫“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虽然这句话是禅宗经常讲的,也可以引用到我们这一宗里边来。我们为什么觉得往生不定啊?妄想不死啊!老是在自己这边找──找不到嘛!所以,这一点彻底放弃。
善导大师解释解释“机深信”,是让我们对自己彻底的失望、彻底绝望、彻底放弃。
净土宗这个地方,就是入手的地方。这是要熄灭我们的骄慢心。你想入净土门,善导大师就用这几句话:你要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你要知道自己没有出离之缘,决定深信自身没有出离之缘。
所以,贵在相续。你每天都能念,能念一百零八声,你就得到很多的功德。
他心中佛法的信仰没有扎根,摇摇摆摆。他每天念一百零八声都觉得费事儿──两分钟的时间哪里多?每天念一声,也还有人念不来。
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个“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是我们心中自己能够发生的吗?探本求源,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誓愿,我们才能够念得出来这句名号。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虽然口中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但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它的根不在我们凡夫这边。我们念出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过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树上的一片叶子,它的根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你顺着它,怎么不到极乐世界呢?
我们跟阿弥陀佛这棵正觉大树是一体的。阿弥陀佛要成就正觉的时候,他说:“我要成佛,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往生功德不成就,我誓不成佛!”
等他成佛的时候,他的正觉果树上面,就结满了十方众生往生功德的果。
比如说:这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果子,阿弥陀佛这一棵六字名号的正觉果树、菩提树,它上面结了很多往生的果。每一个人一颗往生果,你张某某,有你一颗,你只要念名号,这个果子就是你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我们心里面这个往生的果就结下来了。就像这一棵树长在这里,枝丫伸过来,上面结了一个果子,但是,它的根在那里。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名号的根,就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当中、大菩提心当中,就在极乐世界。我们怎么不往生?肯定往生啊!
“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才能念出佛来。
大街上,就是一个乞丐,能够念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十方诸佛都为他鼓掌,这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乞丐,念了一句佛,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告诉你:十方法界都震动啊!因缘成熟了,他才能够念出这一句佛号出来。也许对他来讲是很茫然的,“反正我见了和尚嘛!就是:善哉!善哉!阿弥陀佛!”很多人见到我们,他就来那么几句。特别小学生,他心里边没有挂碍,见了和尚,“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他也念了一句,这也是他善根成熟了,经过了无量时间,佛的培育和教化,不然这句佛号他也念不出来。
“念念不舍”有两种:
一个是我们众生,我们念念不舍阿弥陀佛,这个主要也是我们一个心志。
在行持上讲,是很困难。比如说:晚上睡觉睡着了,当然自然就没有念了;做事很用心的时候,也就没有念了。但是我们虽然没有念了,并不代表我舍掉了。我心里面还是,哎!触境逢缘又提起来了,不是说不念,是暂时隐没,因为我工作忙,或者睡觉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个就潜下去了,没有显露出来。
就像水一样,水在流淌、流淌,哎!到某一个地点,它成了地下水,地下的河流,看上去好像没有河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冒出来了。这条河是没有间断的,过一丈远、过几丈远,水又冒出来了。
我们也一样,念佛在表面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事情来了,像土一样盖住了,佛号在下面了;晚上睡觉睡着了,也在下面;早上一醒,眼睛一睁,“南无阿弥陀佛”,又冒出来了,又成为地上的。像这个河流一样,时而在地上,时而在地下,但是,这条水是相续的,也可以讲是没有间断的。
所以,我们安心啊!在心上来讲,我们一信就永信;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我们一念我就永远念下去,这是我们的一个心理趋向。
第二点,就是阿弥陀佛也不舍众生,所以,在《观经》里边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摄取我们是真正的念念不舍。只要你专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对我们白天、晚上,时时刻刻没有离开我们,没有舍离我们。阿弥陀佛又叫做“不断光”,他是十二光如来,又叫“不断光”。我们晚上睡觉忘记了,阿弥陀佛不用睡觉。我们睡觉忘记了,他还在看着你,“这是专修我名号、愿生我极乐净土的众生,我的光明摄取他,不舍弃他!”不会因为我们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那里就停电了(“你睡着了,我的光就断了,就把你丢掉了”)。我们睡着了,如果在睡着的状况下我们命终了,阿弥陀佛光也没有摄取我们,我们不是堕落了吗?不会的。专修念佛的人,你就是晚上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摄取而不舍。如果晚上睡觉睡过去了,你就真正地过去了──过了三界六道,去了极乐净土。
所以,尽管放心,晚上好好睡,这个事我们不要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往那儿一靠,“南无阿弥陀佛……”安心地念着佛,今天晚上就睡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一个网篮一样(网篮装一个苹果,四面把它提起来)。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已经用八万四千光明的网篮把我们包进去了、提住了,你不会走掉的。除非你自己舍了阿弥陀佛,那就是因果了……佛和众生不感应了。
如此念佛──
“是名正定业”:刚才讲过,“正定业”,像这样的念念不舍称念弥陀名号,虽然只是动动口,这个是语业,身口意三业里面讲,表现在外面的是语业,其实,我们内心归命阿弥陀佛,也有意业。这样的业,这样的轻松的一种称念弥陀名号,就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的失误,没说“万一”、“万一不能往生?”一万个万不漏一,没有一个遗漏,它才有资格叫做“正定业”。
我们一每个人,既然专修念佛了,就入“正定之业”了,就决定往生。
龙树菩萨是这样说的,他叫“必定”,
人能念是佛,如果人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力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力、无量功德。
即时入必定,你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就必定往生、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龙树菩萨称为“即时入必定”。善导大师这里说叫“正定之业”。这样简单的行持为什么能够叫做“正定之业”呢?人们难免怀疑,在我们心中总觉得说:“要达到往生净土这件事情不容易,要能决定往生的话,应当是种种难行苦行才能定得下来。这样光是念念佛,怎么能够称为正定之业呢?”如果站在凡夫自我修行的立场,确实难以理解。
下面善导大师就来解释为什么有资格叫做“正定之业”,他用了五个字:顺彼佛愿故。
这个就明了了。我们之所以简单地称念名号就能够成为往生“正定之业”,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说,“你看,轻轻动动嘴,也没有怎么样艰苦、艰难的修行,这样怎么能叫正定之业呢?”不在凡夫这边论,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从了彼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我们顺了佛愿,就乘上佛的愿力,是以佛的愿力作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当然就叫做“正定之业”。
在《无量寿经》里边也有一段经文,我是很喜欢!也很能说明问题,不要说我们凡夫来念佛,见不到自己的些微小善和我们的小功小行(也有啦,不是没有,比外面那些不修行、不念佛的,我们还是强很多)。只是,我们想到说,归投弥陀誓愿之后,不再存有“我”这个心。在《无量寿经》里边怎么说呢?有这么一段经文:
譬如劫水,弥漫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
像大水弥漫世界了,在三灾当中,水灾、劫水过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给淹盖住了,里面的高山、低山、大树、小树、楼房、平房全部盖住。“滉漾浩瀚”,浩浩茫茫,唯见一片大水,什么都看不见。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旦升起来,“声闻”就是阿罗汉;“菩萨”……象画画、塑像,声闻、缘觉后面都有一个圆光,代表他们有光。但是一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这些光“悉皆隐蔽”,没有了、盖住了。盖住了,是不是吃亏了呢?“哎呀,我的光搞的没有了!”不是的,反而给你提升了,“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把声闻、菩萨都提到佛光的层次。
我们念佛之所以说没有自己的功行、自己的修行观念在里边,是因为我们完全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你靠上了佛的力量了,你哪里还有自己的东西呢?就没有了。如果还有自己的东西,就说明你没靠上。是不是?好好想一想哦!
比如说:我们这个房间很黑,点一个蜡烛就很亮。可是,如果门窗一开,太阳光照进来了,那么蜡烛光就没有了,是不是?盖住了。如果你还能看见蜡烛光,就说明你在小黑暗的房间里边;如果蜡烛光看不见,只看见太阳光了,说明是天下一片光明。
我们这个心是个黑暗的房子,如果只是看到自己小小修行的一点点光,就说明没有看到佛光;你心里面都被佛光照亮了,自己那一点小小东西就没有了。
所以,这个法门,它也是很妙,妙在哪里呢?是把我们自己归投于阿弥陀佛的誓愿。这是龙树菩萨这样解释。
四十八愿不容易发啊!“超世本愿”,十方诸佛都发不了,所以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超世”,超越世间、出世间的誓愿。如果要我们能够发四十八愿,才能够乘上佛的愿力,我们能够发四十八愿,也不要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了,我们自己就是法藏比丘了,对不对?我们自己就可以修了嘛!所以,这个可以讲是鼓励性质的,鼓励我们发大心,这个不是我们能做得来的。
还有人讲怎么样跟佛相应呢?怎么样乘佛愿力呢?“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清净了,念到佛性开发了、开悟了、证三昧了,就乘上佛的愿力了。”
果然如此的话,也不容易,是不是?太难了。要达到这样才能乘佛愿力,这个是很困难的。
其实来讲,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乘佛愿力的方法很简单。我们有心、有口能念佛,就能乘上佛的愿力,就这么简单。佛要救我们,我们让佛救,这个就是跟佛相应了。
比如说:一个妈妈,小孩子很小,他饿了,妈妈喂饭给他吃。妈妈喂饭给他吃,他愿意张口吃,他就跟妈妈相应了,对不对?妈妈愿意为你喂饭,你愿意吃饭,你的想法跟妈妈的想法就一致的,这样他就能吃饭吃饱,不至于饿死。不是说“妈妈挣钱,来做饭来喂我”,然后这个一岁、二岁的小孩,他也去挣钱,也来做饭,说:“这样跟妈妈相应──妈妈发愿挣钱做饭养活我,我也发个愿去挣钱做饭养活自己,这样才跟妈妈相应。”这就不相应了嘛!喂你饭,就吃饭,这是你的根机做得来的。
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我们,让我们称念,说:“这样救度你!”我们就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的誓愿相应。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十方的众生,你要信顺我!”
“好!”信顺阿弥陀佛不怀疑。
“十方的众生,你要愿生我国!”
“是!我愿生极乐世界。”
“十方的众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
“好!我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好了,这就与佛的誓愿──第十八愿非常的吻合,一体相应。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乘佛愿力”,就是“称佛名号”。
怎么称佛名号呢?我来引用几段文,有些我们也学过的: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这前面就讲信愿行:
“一心信乐”:不怀疑。
“求愿往生”:愿生净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念佛,一直到临终,不改变专修念佛,这样就得了四个结论:
“乘佛愿力”:这样就是乘佛愿力。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乘佛愿力的方法,就是信愿行,就是愿生净土、称佛名号,对我们根机做得来的。底下又讲: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绳篮喻:度尽阿鼻苦众生】 ▲
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特别“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以佛的慈心来说,越是苦恼的众生,越是佛要慈悲救度的对象。所以,在经中也很恳切地呼唤我们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轮回六道的众生,你要快快地回到我的净土,享受我净土的清净法乐。”又说: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打个比喻,象这个悬崖,比如说有一百米深。有人堕落在悬崖下面,有的人是在悬崖之底一百米的地方,有的是在九十米的地方,有的是在八十米的地方,如果要把堕落悬崖下的众生都救起来的话,有人在岸上就结了一个篮,用一个绳放下来。这个篮子的绳子它要把所有的众生都救上来的话,他第一个要考虑的对象就是悬崖最深的那个众生,是不是这样?道理是不是这样?如果他只考虑说:“哎,这个绳子只有五十米长。”那只有五十米那个地方的众生才可以救得上来,结果底下五十五米的、六十米、七十米、八十米、九十米、一百米的,通通绝望了。要想把所有的掉在崖谷下面的众生都救上来,他的篮子第一的目标就要考虑到一百米的深处,考虑到最底下的那个众生,他也能救上来,那顺便九十米、八十米、六十米都能救得上来,对不对?
这个悬崖就代表三界六道;岸上的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这个篮子和宝绳就是六字名号;底下一百米的深处就是那个阿鼻的众生,这个造作罪业、轮回六道、常没常流转的众生,然后稍稍好一点的,有修一点福业的,慢慢上来的。阿弥陀佛救度要编这个绳子,要放这个篮子,既然要救度十方众生,他首先第一个要考虑“我这个篮子,要达到一百米这么深”,所以,祂首先心里第一个目标就是那个罪业最深的人,所以,在第十八愿里才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在祂的心中,十方众生虽然广大,但是以那个会造作五逆谤法罪、堕落地狱之底的众生,作为祂发愿的第一个目标,能够把这样的众生都救得起来,那么通通都能救得起来。
弥陀的誓愿,所谓“弥陀誓愿海,深广无涯底”,我们罪业有多深,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就有多深,一直探到我们罪根的最深处。弥陀救度是以这样的众生为优先考虑。
曾经我们也打了这样的比喻:就是说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我们再复习一遍),三个儿子落水了,大儿子会游水,平时父亲教他们:“你们要掌握好游水技术,在水乡落了水要能自救”,所以大儿子学会了;二儿子没学会,落水了,但是他运气不错,有一块木头抓住了;小儿子平时又没有学会,现在落水了,连木头也没有,看着就要沉水了。父亲看见这三个儿子,当然都要救,但是第一个心里偏重的对象是救那个老小,对不对?先救老小,再救老二,再救老大。
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了,佛不用这样,因为阿弥陀佛能够分身无数,三个儿子同时救都可以,只是说明祂的悲心偏悯的对象是这个罪苦、看着看着就要堕落的人。
比如说临终的人和平生的人,临终的人,马上就要死了,这一死立即就要去堕落,这个时候,他就更需要急切救度。只是在佛的眼里,并没有临终、平生,这些考虑是站在我们凡情这个角度来分析比量,就是说我们罪业深重不要退堕,不要觉得“我不够资格”,我们是阿弥陀佛要急切救度的对象。
印光大师也有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也很有启发意义。他是说:一粒沙子虽然轻,但是如果放在水里边,它会怎么样?“直沉水底”,是不是?大石头虽然重,如果放在船上面,可以“安运彼岸”。
就是说这个沙子也好、石头也好,它是沉水还是到彼岸,跟它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是不是这个道理?不是因为它重量轻,它就自己可以漂出来,也不因为它重量重,就一定会掉到水里边去,就看它是不是乘船,如果乘船的话,大石头和小沙子都可以到彼岸。
我们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讲和我们的罪业大小、业障深浅没有关系,你只要有头发丝那么大一点点的业障,那怕只有这么一点点,你不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你也会沉到生死海底。我们虽然业障有多大?大石头这么大,有千万斤巨石这么重,也不一定说我业障重就一定堕落,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到极乐世界。
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
沙子虽轻,如果不乘船,不能自己浮起来。就代表这个人,你虽然有修行,你虽然有功德,如果你没有业尽情空,你不靠阿弥陀佛,不能了生脱死。
石头虽重,如果乘船,可以到彼岸,代表“我凡夫虽然业障重,如果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愿船,我也不会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佛”。
所以,这个比喻是很巧妙的。石头和沙子是不是沉水,和它们本身的重量无关;我们凡夫是不是堕落三恶道,和我们本身的业力大小没有关系,就看你是不是乘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能乘上弥陀的愿力,业力再重,也可以往生;不乘弥陀愿力,罪障再小,也要轮回三界六道之中。
所以,这一段文,是说明:往生极乐报土,只论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论凡夫的业障和罪垢。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边念佛边在那里悲叹说:“哎呀!我罪障重!我心不清净!我垢染!业障重!这样怕不能往生吧!”你这样的想法,通通是在……不该论的事情在那里乱讨论,浪费你的时间。
应该只看阿弥陀佛的誓愿!所以,“只论弥陀,不论凡夫”。
【暗屋重石喻: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
所以我们说到:往生报土,“不论凡夫,只论弥陀”。为什么不论凡夫呢?有两点不可论,就是说不能论、你不可以论、没有资格来论。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凡夫下劣不可论,你太下劣了,你禀性太黑暗了,没法论。
比如说:一个房间,它是黑暗的房间,论这个房间,如果论它,它是百年、千年一片黑暗,如果房间里边让它自己发光出来是不可能的。这个黑暗的房间要一片通明的话,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靠太阳的光明来照耀,它自己生不出光来,体性黑暗。
如果说是一个石头,你不可以论它“哎,石头,你怎么不浮上来?”我们可以说:“这个树叶,你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可以论。石头就不能说让它自己浮上来,因为它的体性是堕落,沉堕下去。要让石头不堕落下去,那只有坐船。
我们凡夫体性黑暗、体性堕落,所以,必须要靠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照破黑暗,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往生净土,所以说“不论凡夫”,凡夫这一边不可论。
【跳高跳远喻: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
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所要去的目标太高远、太高尚──目标高远不可论。因为以凡夫来讲,如果论的话,顶多可以论我们修行五戒十善,将来感得人天的果报。而道绰大师说:这样的人就很少了,“纵有人天果报,皆因五戒十善,而持得者甚稀”。所以,以凡夫来讲,要论我们的本性是堕落的,能够得到人天果报就不容易了。
人天果报很低劣,相对于出三界,那就差得太远,相对于到弥陀的报土,那就是更加遥不可及了。比如说以我们众生来讲,前面有个障碍,比如说一尺高,这个老太太也可以考虑“我用脚跨过去”,使劲跨一下;如果一丈高,可能就不敢论跨过去了;如果说是提一个目标,说到月亮上去、登月,如果要考虑登月,那必须要靠宇宙飞船才可以登月,不可能论说:“大家跳高,看谁跳得高,能跳到月亮上去。”会不会这样讨论?这个不是境界嘛!你跳得再高,顶多是一米,两米不得了了,月亮太高了,所以,目标太高,不能论我们跳高。如果讲渡海的话,不可以论跳远,“海这么宽,我跳过去”,你跳一尺、二尺、一丈、二丈、三丈,那就不得了了。
太远了,就不谈跳远,也不谈跳高。如果要过海,一定要谈坐船;如果要登月,一定要飞空。
作为我们凡夫,我们所修行的力量,最多也是跳高,一米、二米而已,你想到弥陀报土,就像到月亮上一样,根本不可以讨论。如果论我们的修行,顶多也是过一尺、一丈、二丈这个小沟,如果要广渡生死大海的话,依我们的修持力量,就完全不够。
所以这样,一切不从凡夫这边论,目标高远是不可以来讨论。
这个就是“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
所以,祂是先利他。比如“设我得佛”,是说“我要成佛”,上求佛道的目的,是为了下化众生:“我成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
这前面两句话,就是法藏比丘誓愿,以祂成佛的果地功德,来救度造罪的凡夫,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就是我们净土门里边经常讲的两句话,以法藏比丘果上誓愿的觉悟,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信愿往生的这个心。
这两句话的意思,“以果地觉”,“果”就是结果的果,“果地”;“地”就是地位的地;“觉”是觉悟的觉;“因地”,我们凡夫,除了佛在极果、果地之外,凡夫都在修因的过程当中,所以叫“因地”。
因地如果以自己来修行的话,以圣道法门来说,你要开发无漏智慧,觉得真心,真心发明才能修行。
现在净土法门,我们自己开悟不了真心佛性,就把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心、果地的正觉功德,作为我们因地的起心,来信愿、信顺祂,所以叫“以果地觉,作为我们因地之心”,这个就是从果向因的法门。
其它法门都是从因向果,就是我们自己在这里修行,首先发菩提心,这是起因;修菩萨行,然后渐次圆满,从因向果,趋向佛果正觉。这个就是通途自力修行的法门。
而法藏比丘的誓愿是从果向因,“我如果成佛,我给十方众生,施舍给你我的六字名号功德”,所以“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而令我们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我们的信愿来自于法藏比丘成佛的果报。
如果你发心真,“我就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信顺不疑;我真求往生,没有半点不愿意往生的;我就是这一句名号,踏踏实实地念”,这样发心真,果然发真心。他下面这个比喻挺好的,这个真心一发:
此心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
这个心一发起来,就像长江的水一样。长江的水在流动,水面上也有波浪、也有波纹,起伏不定。我们的杂念,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
往生如同,江流入海。
往生就好像长江水流淌、进入大海一样。
岂有江流入海之时,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碍长流乎?
哪有江流入海的时候,这个波能够阻碍它呢?这个波到大海里边,自然就跟大海一样了。
这个比喻,大家应该能听明白吧!我们的心,就是说:你愿心发起来,真信切愿,信愿行如果真实的话,就是这个心,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心,就像长江水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的一些妄想杂念,就像水上的波浪一样。我们是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还在这个娑婆世界经营、奔走,忙家务、忙事情,难免对境就起心分别、起杂念的波浪。但是,虽然如此,江水入海,是不会被波浪所阻挡的。虽然我们日常也有妄想杂念,但是昨天的就过去了,今天的还要过去,它不会障碍我们往生净土。所以,波不能阻碍长江之流,就表示我们虽然有妄想杂念的起灭,不会障碍我们回归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也不是说要长江的水没有起波浪,才可以入大海的,是不是?长江的水有波浪也无妨。
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
【苇池月影喻:妄念虽多,信心常住】 ▲
同时,他有一个比喻,他说:
譬如十五之月,
像十五晚上的月亮,一轮圆月。这个月亮照在什么地方呢?照在一个很茂密的芦苇池里边,水池里边投影进去,月亮很清楚。但是,这个芦苇池被周围很茂密的芦苇盖住了,所以,从远处来看,你根本看不到月亮,如果走近来一看,把这个芦苇一拨开,就发现里面月亮还是在当中。
这样的比喻大家听得懂吧?(“听得懂。”)
它是一个比喻。说明什么呢?这个密密麻麻的芦苇,就好像我们的妄念一样──妄念之芦苇;这个池子里面的月亮,就好像我们的信心一样,我们信顺阿弥陀佛不改变;月亮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我们以信心来念佛,等于我们的心水之池里边,信心清净来念佛,信顺不怀疑,等于我们这里边,就有六字名号的功德。虽然妄念很多,从远处看挡住了,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还是在。
这个大家明白?这个比喻也非常的巧妙,非常的好!
【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
还有两句话,也非常好,叫做:
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这是一幅对联,也可以叫做两句诗。
“流急月不去”:就是天上的月亮投射在小溪流、河池当中,溪流的水在那里不断地流淌,淌得很急速,流得很快。虽然流水流得很快,但是月亮并不能被它冲走。所以,流虽然急、水流虽急,月亮并不能被冲走。大家回去看这个水就能看得到,水淌的再快,但是月亮仍然在那个地方。不过,影子不是那么很清晰。虽然不清晰,还是有月亮。
快速的流水,就代表我们的心,这里想、那里想,心念纷乱。心虽然乱,可是我们心中还是有南无阿弥陀佛。所谓:
“心乱佛常住”:虽然有妄想,像水波一样流淌,但是我们内心里边,阿弥陀佛救度之月、对阿弥陀佛的仰信,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仍然在我们心中,忘也忘记不了。
是不是这样?(“是。”)
哎!我们也不会因为睡一个觉,起来忘记了,我们睡醒了起来,还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昨天晚上睡一晚上,也不是说不存在,只不过我们睡着了,凡夫忘记了。但是,忘记不是永远忘记了,起来了,又出来了。就是如此。
【原汁原味的念佛】 ▲
什么叫原汁原味念佛呢?
念佛,法然上人有一个弟子,叫做证空上人,他有一篇文写得很好,大致的意思我记得,这篇文我现在手边没有资料。这篇文章名字叫《白木之念佛》,“白”就是白色的白;“木”是木头的木。“白木之念佛”,它是一个比喻,“白木”是指从山上砍下来原原本本的木头,没有加色彩,没有加油彩、图画──没有。他是说我们念佛的人,就以我们本来的状况,就这样子念佛,这样就可以。这个叫“白木之念佛”。
一般的人念佛,就叫有色彩的念佛。比如说:念佛加上清净心的色彩,认为说:“虽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有清净心的话,才能往生。”这个就加了清净心的色彩;或者说加了开悟的色彩:“虽然念佛,如果能开悟的话,这样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开悟,可能不能往生。”
这样就等于说这块木头涂了很多颜料,不是那么原原本本的南无阿弥陀佛。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上面,他画了很多颜色,以这个颜色作为自己的……,心就被它动摇了,“我如果念佛,达到清净了,达到什么水平了,我能够有如何勇猛的道心了……”总之有很多的色彩,“我能够读诵多少经典了,或者能修持其它的法门了”,心里感到安慰了。这样的念佛,不是原汁原味的。
我们每一个人念佛,要原汁原味,就顺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身,我们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来念佛,这样就好,不必要认为说“我要达到另外某一个状态,才能够符合念佛的标准”,没有的!十方众生每一个人,当下的样子就够了。
【鹤脚长,鸭脚短:任何人皆有资格念佛往生】 ▲
所以,也有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她在问一位念佛的大德,她说:“念佛应该怎么念啊?”问这位法师。
法师很善于打比喻,说:“鹤脚长,鸭脚短,就这样子念佛就可以。”
鹤就是丹顶鹤、白鹤,白鹤的腿很长,对不对?鸭子的脚很短。这是代表说我们众生根机各有不等,“你就这样念佛就可以了!你是一个鸭子,脚很短,你不要拉得很长,做一个鹤再来念佛,你腿拉得也很痛;鹤的腿本来很长,它也不要变成鸭子的腿那么短来念佛,它就那个样子念佛就行”。
所以,念佛是……救度十方众生,是“乃至十念”,各契合我们的根机来念佛,不要以人家哪一个为标准。我们以阿弥陀佛的誓愿救度为准绳,这样就行。
那位老太一听,说:“哎呀,那很好!”她说,“我已经达到了某某标准了吗?达到被佛救度的标准了吗?”
这位法师又开示她说:“没有什么叫达到标准,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每一个人念佛,就我们这个样子来念佛,不要嫌弃。我们因为念佛的缘故,只要你来一心投靠南无阿弥陀佛、向往着净土,厌离娑婆。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
我们今天来学习法照大师的一首偈子,叫做“瓦变成金之偈”。“瓦”,破瓦块、破石头,变成金子这么一个偈语,一共有八句。我先来念诵一遍,这个是很有名的: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八句偈子有没有人会背?有人会背,在点头,不错!这八句是法照大师解释《无量寿经》当中的第十八愿。法照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留下来的著作不多,大概有《五会法事赞》,有一些偈语。可是,从这首偈子来看,就有资格作为祖师了。这首偈子可以讲写得很好!
“彼佛因中立弘誓”:这是第一句,彼阿弥陀佛因中(就是还没有成佛之前)叫法藏比丘的时候,建立了四十八誓愿。“弘誓”,总的来讲,就是指四十八愿,特别来讲,这里法照大师是特别指第十八愿叫做“弘誓”。善导大师也把这条愿叫做“弘愿”,也叫“弘誓”。“弘”的意思是广大无边,任何众生包含在内,故称为“弘”;“誓”和“愿”意思是一样,不过有正显和反显;“愿”就是说“我愿意达成什么目的”,这个叫“愿”,就是正面来表述;“誓”是反过来说,“如果达不到,我就如何如何如何”,赌誓。所以,在四十八愿里边,比如说第十八愿:“设我得佛”这个就是愿,“我要成佛”,正面表达;反面誓:“如果我成佛的话,十方众生不往生,称我名号不得往生我的净土,我发誓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觉!”所以这个叫“誓愿”,那么就很深重。
彼阿弥陀佛因中法藏比丘建立第十八大愿,这个愿广大无边,包罗一切众生。
底下第二句说:
“闻名念我总迎来”:这是用七个字简略地解释这一条愿。这一条愿是什么呢?“你只要听闻我的名号……”,听到说南无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六字名号就是我等往生之法、功德总聚,六字名号就是我们往生的保证,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哎,这样听闻,只要众生称念名号,必得往生,叫“闻名念我”,“念我阿弥陀佛名号”;“总迎来”,“总”是一个不遗漏,“通通地都来迎接你”,迎取我们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遗留在外。所以叫“闻名念我总迎来”──这是简略解释第十八愿。
下面他用四句话来解释十八愿当中的“十方众生”:
“不简贫穷将富贵”:“简”就是简单的简,这个“简”有挑选的意思、有拈择的意思;“不简贫穷将富贵”,“将”就是有提携、手挽着你这个意思。法藏比丘“闻名念我总迎来”的誓愿,祂并不分别,并不挑选说:“这个贫穷的,我不救;那个富贵的我就救。”──不是这样!没有贫富的差别,叫“不简贫穷将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