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原文出处

石头,是有情还是无情?若是向它说法,能不能听懂法要呢?著名的典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于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见于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形容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心服,现也通俗的形容讲问题生动透彻,听者容易接受,也有说法认为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顽石点头的典故

晋末高僧竺道生大师为鸠摩罗什大师的高足,悟解非凡。他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江西庐山讲授佛法,成为江南的佛学大师。《大般涅盘经》(亦称《大本涅盘经》或《大涅盘经》,简称《涅盘经》)当时只部分译出,仅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的6卷《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盘经》初分异译,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传入,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经旨,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并被目为邪说。

出庐山后,道生大师入吴中(今苏州境内)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盘经》传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关于佛性可不可见,北凉昙无谶大师所译的《大般涅盘经 》如是记载:

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佛言: 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No. 374 大般涅盘经 (卷8) T12, p0412b】。又佛云: 佛性亦二: 一者可见,二者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No. 374 大般涅盘经 (卷28) T12, p0530b】

如是如是,不知您看了这段典故,是否对“一阐提”佛性的有无感兴趣呢?若感兴趣,请恭读《大般涅盘经》吧,里面会有您所想寻求的答案!

《佛祖统纪》卷二十六:

法师道生。魏氏。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览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辩虽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尝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亡筌得鱼始可以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曰。若我所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师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师皆为愧服。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龙光。师于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既而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宛若入定。诸师闻益信前誓有证。翌日葬于庐山之西阜。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诘经。世咸玩味。师乃更发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维摩诘法华泥洹小品诸经皆有义疏。时以师能推阐提得佛之义。于是显其顿悟不受报等论。


草木皆有神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