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No. 1509 [cf. No. 223]
卷001-010 卷011-020 卷021-030 卷031-040 卷041-050 卷051-060 卷061-070 卷071-080 卷081-090 卷091-100 问题搜索版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卷三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内空者,内法,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
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
答曰:
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减,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空则过多,人爱着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复次,若说十,若说十五,俱亦有疑,此非问也!
复次,善恶之法,皆有定数:若四念处、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毒、三结、四流、五盖等,诸法如是各有定数;以十八种法中破着,故说有十八空。
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
若异者,离十八空,以何为般若空?又如佛说:“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所谓色空,受、想、行、识空,乃至一切种智空。”
若不异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有因缘故言异,有因缘故言一。
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是名异。
一者,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是舍离相,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中亦舍离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罗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学般若波罗蜜,则是学十八空,不异故。
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譬如人欲得种种好宝,当入大海;若人欲得内空等三昧智慧宝,当入般若波罗蜜大海。
答曰:
世间有四颠倒:不净中有净颠倒,苦中有乐颠倒,无常中有常颠倒,无我中有我颠倒。行者为破四颠倒故,修四念处十二种观。
所谓初观内身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甚可厌患,净相不可得;净相不可得故,名内空。
行者既知内身不净,观外所著,亦复如是,俱实不净;愚夫狂惑,为淫欲覆心,故谓之为净。观所著色,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是为外空。
行者若观己身不净,或谓外色为净;若观外不净,或谓己身为净。今俱观内外: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无异,净不可得,是名内外空。
行者思惟:“知内外身俱实不净,而惑者爱着;爱着深故,由以受身。身为大苦,而愚以为乐。”
答曰:
六尘初与六情和合生乐,是名外乐;后贪着深入生乐,是名内乐。
复次,内法缘乐,是名内乐;外法缘乐,是名外乐。
复次,五识相应乐,是名外乐;意识相应乐,是名内乐。粗乐名为外乐,细乐名为内乐。
如是等分别内外乐。苦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复次,行者思惟:“观是内乐实可得不?”即分别知实不可得,但为是苦,强名为乐。何以故?是乐从苦因缘生,亦生苦果报,乐无厌足故苦。
复次,如人患疥,搔之向火,疥虽小乐,后转伤身,则为大苦;愚人谓之为乐,智者但见其苦。如是世间乐颠倒病故,着五欲乐,烦恼转多;以是故行者不见乐,但见苦,如病、如痈、如疮、如刺。
复次,乐少苦多,少乐不现,故名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盐,则失盐相,不名为咸。
复次,乐不定故,或此以为乐,彼以为苦;彼以为乐,此以为苦;著者为乐,失者为苦;愚以为乐,智以为苦;见乐患为苦,不见乐过者为乐;不见乐无常相为乐,见乐无常相为苦;未离欲人以为乐,离欲人以为苦。
如是等,观乐为苦。
观苦如箭入身,观不苦不乐无常变异相。
如是等观三种受,心则舍离,是名观内受空。
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
行者作是念:“若乐即是苦,谁受是苦?”念已则知心受。然后观心为实、为虚?观心无常,生、住、灭相;苦受心、乐受心、不苦不乐受心,各各异念。觉乐心灭,而苦心生;苦心尔所时住,住已还灭,次生不苦不乐心;知尔所时不苦不乐心住,住已还灭,灭已还生乐心。三受无常故,心亦无常。
复次,知染心、无染心,瞋心、无瞋心,痴心、不痴心,散心、摄心,缚心、解脱心,如是等心,各各异相故,知心无常,无一定心常住。
受苦、受乐等心,从和合因缘生;因缘离散,心亦随灭。
如是等,观内心、外心、内外心无常相。
答曰:
观内身名为内心,观外身名为外心。
复次,缘内法为内心,缘外法为外心。
复次,五识常缘外法,不能分别,故名为外心;意识能缘内法,亦分别好丑,故名为内心。
复次,意识初生,未能分别、决定,是为外心;意识转深,能分别取相,是名内心。
如是等分别内、外心。
行者心意转异,知身为不净相,知受为苦相,知心不住为无常相;结使未断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无常,谁知是心?心为属谁?谁为心主而受苦乐?一切诸物,谁之所有?”即分别知无有别主,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为我后当得;亦修助道法,我当得解脱。
初取相故名为想众;因吾我起结使及诸善行,是名行众。是二众则是法念处。
于想、行众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诸法皆从因缘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无实我法。行如芭蕉,叶叶求之,中无有坚;相如远见野马,无水有水想,但诳惑于眼。
如是等,观内法、外法、内外法。
答曰:
内法名为内心相应想众、行众;外法名为外心相应想众、行众及心不相应诸行,及无为法。一时等观,名为内外法。
复次,内法名为六情,外法名为六尘。
复次,身、受、心及想众、行众,总观为法念处。何以故?行者既于想众、行众及无为法中求我不可得,还于身、受、心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见、若不可见,若有对、若无对,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若远、若近,若粗、若细,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众和合故,强名为众生,众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无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诸烦恼皆为衰薄。
复次,身念处,名一切色法。行者观内色无常、苦、空、无我;观外色、观内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尔。
四念处内观相应空三昧,名内空;四念处外观相应空三昧,名外空;四念处内外观相应空三昧,名内外空。
答曰:
名为三昧力故空。如经说:“三三昧、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是空三昧,缘身、受、心、法,不得我、我所故名为空。”
答曰:
虽四法皆观无常、苦、空、无我,而众生身中多着净颠倒,受中多着乐颠倒,心中多着常颠倒,法中多着我颠倒;以是故行者观身不净、观受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复次,内外空者,无有内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谓为内外。彼以为外,我以为内;我以为外,彼以为内。随人所系内法为内,随人所著外法为外。如人自舍为内,他舍为外。行者观是内外法无定相,故空。
复次,是内外法无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故。是内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缘中,若因缘中无者,余处亦无。内外法因缘亦无,因果无故,内外法空。
答曰:
若足不异身者,头应是足,足与身不异故。若头是足者,甚为可笑!
答曰:
是身法,为足等分中具有?为分有?若具有,头中应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分有,与足分无异。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为多,多不为一。
复次,若除足等分别有身者,与一切世间皆相违背。
以是故,身不得言即是诸分,亦不得言异于诸分;以是故则无身,身无故,足等亦无。如是等名为内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为外空。
答曰:
是内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复次,略说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
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我、我所无故,则不着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即时知世间常空如涅槃。
声闻论议师说:内空,于内法中无我、无我所、无常、无作者、无知者、无受者,是名内空;外空亦如是。不说内法相、外法相即是空。
大乘说:内法中无内法相,外法中无外法相。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声、香、味、触、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诸法自法空。
答曰:
二皆是实。但为小智钝根故,先说众生空;为大智利根者,说法空。如人闭狱,破坏桎梏,伤杀狱卒,随意得去;又有怖畏,盗穿墙壁,亦得免出。
声闻者,但破吾我因缘生诸烦恼,离诸法爱,畏怖老、病、死、恶道之苦;不复欲本末推求了了、坏破诸法,但以得脱为事。
大乘者,破三界狱,降伏魔众,断诸结使及灭习气,了知一切诸法本末,通达无碍;破散诸法,令世间如涅槃同寂灭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将一切众生令出三界。
答曰:
佛说:“色从种种因缘生,无有坚实;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暂见即灭,色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业因缘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缘灭故色亦俱灭;行无常道,转入空门。所以者何?诸法生灭,无有住时;若无住时,则无可取。
复次,有为相故,生时有灭,灭时有生。若已生,生无所用;若未生,生无所生。法与生亦不应有异。何以故?生若生法,应有生生,如是复应有生,是则无穷。若生生更无生者,生不应有生;若生无有生者,法亦不应有生。如是生不可得,灭亦如是。以是故,诸法空、不生不灭,是为实。
复次,诸法若有者,终归于无;若后无者,初亦应无。如人着屐,初已有“故”,微细不觉;若初无“故”,则应常新;若后有故相,初亦有“故”。法亦如是,后有无故,初亦有无,以是故一切法应空。
以众生颠倒,着内六情故,行者破是颠倒,名为内空。
外空、内外空亦如是。
“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
复次,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复次,空三昧观五众空,得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有余涅槃。先世业因缘身命尽时,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答曰:
空破五受众,空空破空。
答曰: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应舍;以是故,须是空空。
复次,空缘一切法,空空但缘空。
如一健儿破一切贼,复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如服药,药能破病;病已得破,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则复是病。以空灭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复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为空空。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含.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
《摩诃衍经》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
答曰:
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常有故名为大,益世间故名为大,令众生不迷闷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余空破因缘生法、作法、粗法,易破故,不名为大;是方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难破故,名为大空。
答曰:
是“方”法,声闻论议中无。摩诃衍法中,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中一切法不可得,何况方!
如五众和合,假名众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别此间、彼间等,假名为方。日出处是则东方,日没处是则西方,如是等是方相。是方自然常有故,非因缘生;亦不先无今有、今有后无,故非作法;非现前知故,是微细法。
答曰:
汝不闻我先说,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故破。以俗谛有故,不堕断灭中;第一义破故,不堕常中。是名略说大空义。
答曰:
前已得大名,故不名为大。今第一义名虽异,义实为大。出世间以涅槃为大,世间以方为大,以是故第一义空亦是大空。
复次,破大邪见故,名为大空。如行者以慈心缘东方一国土众生,复缘一国土众生;如是展转缘时,若谓尽缘东方国土则堕边见,若谓未尽则堕无边见。生是二见故,即失慈心。
若以方空破是东方,则灭有边、无边见;若不以方空破东方者,则随东方心,随心不已,慈心则灭,邪心则生。譬如大海潮时,至其常限,水则旋还;鱼若不还,则漂在露地,有诸苦患;若鱼有智,则随水还,永得安隐。行者如是,若随心不还,则漂在邪见;若随心还,不失慈心。如是破大邪见故,名为大空。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著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著者即是虚诳。
复次,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槃。如《阿毗昙》中说:“云何有上法?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是即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
答曰:
有涅槃,是第一宝、无上法。是有二种:一者、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不得言“涅槃无”!以众生闻涅槃名,生邪见,着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着故,说涅槃空。若人著有,是着世间;若着无,则着涅槃。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破圣人所得。何以故?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复次,爱等诸烦恼,假名为缚;若修道,解是缚,得解脱,即名涅槃;更无有法名为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戏论:“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怪,于脚、械外更求解脱;众生亦如是,离五众械更求解脱法。
复次,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
如是等种种,名为第一义空。
“有为空”、“无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
答曰:
若无众生,法无所依。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答曰:
有人言:“我心颠倒,故计我为常。是常空则入众生空。”
有人言:“以心为常,如梵天王说: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无常,心意识是常。是常空,则入法空。”
或有人言:“五众即是常,如色众虽有变化而亦不灭,余众如心说。五众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复次,有为法、无为法空者,行者观有为法、无为法实相,无有作者,因缘和合故有,皆是虚妄,从忆想分别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凡夫颠倒见故有;智者于有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导引凡夫,知其虚诳无实,无生无作,心无所著。
复次,诸贤圣人不缘有为法而得道果,以观有为法空故,于有为法心不系着故。
复次,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故分别说。有为相者,生、灭、住、异;无为相者,不生、不灭、不住、不异,是为入佛法之初门。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
有为法,生相者则是集谛,灭相者则是尽谛。若不集则不作,若不作则不灭,是名无为法如实相。若得是诸法实相,则不复堕生、灭、住、异相中;是时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于有为法、无为法不取相,是为无为法。所以者何?若分别有为法、无为法,则于有为、无为而有碍。若断诸忆想分别、灭诸缘,以无缘实智,不堕生数中,则得安隐常乐涅槃。
答曰:
有为、无为法相待而有,若除有为则无无为,若除无为则无有为。是二法摄一切法。行者观有为法无常、苦、空等过,知无为法所益处广,是故二事合说。
答曰:
如先说,若除有为则无无为,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如有为空,无为亦空,以二事不异故。
复次,有人闻有为法过罪,而着无为法;以着故,生诸结使。如阿毗昙中说:“八十九有为法缘,六无为法缘,三当分别:欲界系,尽谛所断无明使,或有为缘,或无为缘。何者有为缘?尽谛所断有为法缘使相应无明使。何者无为缘?尽谛所断有为法缘使不相应无明使。色、无色界无明亦如是。”以此结使故,能起不善业,不善业故堕三恶道,是故言“无为法空”。
无为法缘使:疑、邪见、无明。疑者,于涅槃法中,有耶?无耶?邪见者,若生心言:“定无涅槃。”是邪、疑相应无明及独无明合为无明使。
答曰:
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
复次,若人舍有为、着无为,以着故,无为即成有为。以是故,虽破无为而非邪见。
是名有为、无为空。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
如漏尽阿罗汉,名毕竟清净;阿那含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不名毕竟清净。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空。
复次,若人七世、百千万亿无量世贵族是名毕竟贵,不以一世、二、三世贵族为真贵也。毕竟空亦如是,从本已来,无有定实不空者。
有人言:“今虽空,最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尘。”
是等皆空!何以故?果无常,因亦无常。如虚空不作果,亦不作因;天及微尘等,亦应如是。若是常,不应生无常。若过去无定相,未来、现在世亦如是。于三世中无有一法定实不空者,是名毕竟空。
答曰:
有着吾我人,以一、异相分别诸法;如是之人,则以为畏。如佛说:“凡夫人大惊怖处,所谓无我、无我所。”
复次,有为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着处;涅槃名一切爱着断,云何于涅槃而求舍离?
复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毕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毕竟空亦如是,于一切法毕竟空,无复有余。
答曰:
无有乃至一法实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实者,是法应有,若有为、若无为。若是有为,有为空中已破;若是无为,无为空中亦破。如是世间、出世间:若世间,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已破;若出世间,第一义空已破。色法、无色法,有漏、无漏法等,亦如是。
复次,一切法皆毕竟空,是毕竟空亦空;空无有法故,亦无虚实相待。
复次,毕竟空者,破一切法令无遗余,故名毕竟空;若小有遗余,不名毕竟。若言相待故应有,是事不然!
答曰:
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
复次,最后因缘,无所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
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毕竟空。
答曰:
凡夫人见所化物不久故谓之为空,化主久故谓之为实。圣人见化主复从前世业因缘和合生,今世复集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有三种变化:烦恼变化、业变化、法变化(法,法身也)。”是故知化主亦空。
诸不牢固者,不实故应空;诸牢固物及实法不应空,如大地、须弥山、大海水、日、月、金刚等色实法,牢固故不应空。所以者何?地及须弥常住竟劫故;众川有竭,海则常满;日月周天,无有穷极。
又如凡人所见,虚妄不真,故应空;圣人所得如及法性、真际、涅槃相,应是实法,云何言毕竟皆空?
复次,有为法因缘生,故不实;无为法不从因缘生,故应实,复云何言毕竟空?
答曰:
坚固、不坚固不定,故皆空。所以者何?有人以此为坚固,有人以此为不坚固。如人以金刚为牢固,帝释手执,如人捉杖,不以为牢固。又不知破金刚因缘,故以为牢固;若知着龟甲上,以山羊角打破,则知不牢固。如七尺之身,以大海为深;罗睺阿修罗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两手隐须弥顶,下向观忉利天喜见城,此则以海水为浅。若短寿人以地为常久牢固,长寿者见地无常不牢固。
如佛说《七日喻经》,佛告诸比丘:“一切有为法,无常变异,皆归磨灭。劫欲尽时,大旱积久,药草树木,皆悉焦枯。有第二日出,诸小流水,皆悉干竭。第三日出,大河流水,亦都涸尽。第四日出,阎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达多池,皆亦空竭。第五日出,大海干涸。第六日出,大地、须弥山等,皆悉烟出,如窑烧器。第七日出,悉皆炽然,无复烟气;地及须弥乃至梵天,火皆然满。尔时,新生光音天者,见火怖畏言:‘既烧梵宫,将无至此!’先生诸天慰喻后生天言:‘曾已有此,正烧梵宫,于彼而灭,不来至此。烧三千大千世界已,无复灰炭!’”
佛语比丘:“如此大事,谁信之者?唯有眼见,乃能信耳!又,比丘!过去时,须涅多罗外道师,离欲行四梵行,无量弟子亦得离欲。须涅多罗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同生一处,今当深修慈心。’此人以深思慈故,生光音天。”
佛言:“须涅多罗者,我身是也;我是时眼见此事。”
以是故,当知牢固实物,皆悉归灭!
答曰:
无常则是空之初门;若谛了无常,诸法则空。以是故,圣人初以四行观:世间无常;若见所著物无常,无常则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厌离。若无常、空相,则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为空。外物既空,内主亦空,是名无我。
复次,毕竟空是为真空。有二种众生:一、多习爱,二、多习见。爱多者,喜生着,以所著无常,故生忧苦。为是人说:“汝所著物无常坏故,汝则为之生苦,若此所著物生苦者,不应生着。”是名说无作解脱门。见多者,为分别诸法,以不知实故而着邪见;为是人故直说诸法毕竟空。
复次,若有所说,皆是可破,可破故空;所见既空,见主亦空,是名毕竟空。
汝言“圣人所得法应实”者,以圣人法能灭三毒,非颠倒虚诳,能令众生离老病死苦,得至涅槃。是虽名实,皆从因缘和合生故,先无今有、今有后无故,不可受不可着故,亦空非实。如佛说《筏喻经》:“善法尚应舍,何况不善!”
复次,圣人有为无漏法,从有漏法缘生;有漏法虚妄不实,缘所生法,云何为实?
离有为法,无无为法。如先说:“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法。”
以是故,一切法毕竟不可得故,名为毕竟空。
“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后死,则不从死故生,生亦无死。若先死后有生,则无因无缘,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则无有始。如经中说:“佛语诸比丘: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破是无始法,故名为无始空。
答曰:
今以无始空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见。譬如救人于火,不应着深水中。今破是无始,亦不应著有始中,是则行于中道!
答曰:
以无穷故,若无穷则无后;无穷无后,则亦无中。若无始,则为破一切智人。所以者何?若世间无穷,则不知其始;不知始故,则无一切智人。若有一切智人,不名无始。
复次,若取众生相,又取诸法一相、异相,以此一、异相,从今世推前世,从前世复推前世;如是展转,众生及法始不可得,则生无始见。是见虚妄,以一、异为本,是故应破。如有为空破有为法,是有为空即复为患;复以无为空破无为法。今以无始破有始,无始即复为患;复以无始空破是无始,是名无始空。
答曰:
欲令众生知久远已来,往来生死为大苦,生厌患心。如经说:“一人在世间,计一劫中受身被害时聚集诸血,多于海水。啼泣出泪,及饮母乳,皆亦如是。积集身骨,过于毗浮罗山。譬喻斩天下草木为二寸筹,数其父、祖、曾祖,犹不能尽。又如尽以地为泥丸,数其母及曾祖母,犹亦不尽。”如是等无量劫中,受生死苦恼。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畏,断诸结使。
如无常虽为边,而佛以是无常而度众生;无始亦如是,虽为是边,亦以是无始而度众生。为度众生,令生厌心,故说有“无始”,非为实有。所以者何?若有无始,不应说“无始空”!
答曰:
实法中无度人;诸可说法语言度人,皆是有为虚诳法。佛以方便力故说是“无始”,以无著心说,故受者亦得无著,无著故则生厌离。
复次,以宿命智见众生生死相续无穷,是时为实;若以慧眼,则见众生及法毕竟空,以是故说“无始空”。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常观不实,无常观亦不实;苦观不实,乐观亦不实。”而佛说:“常、乐为倒,无常、苦为谛。”以众生多着常、乐,不着无常、苦,是故以无常、苦谛,破是常、乐倒。以是故,说无常、苦为谛;若众生着无常、苦者,说无常、苦亦空。
有始、无始亦如是。无始,能破着始倒;若着无始,复以无始为空,是名“无始空”。
答曰:
有始是大惑。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则无罪福因缘而生善恶处。若从罪福因缘而生,不名为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则从前身受后身故。若世间无始,无如是咎。是故菩萨先已舍是粗恶邪见。菩萨常习用无始,念众生故说无始,常行因缘法故言法无始。未得一切智故,或于无始中错谬,是故说无始空。
复次,无始已破有始,不须空破有始;今欲破无始,故说无始空。
答曰:
是二虽皆邪见,而有差别:有始,起诸烦恼、邪见因缘;无始,起慈悲及正见因缘。所以者何?念众生受无始世苦恼而生悲心,知从身次第生身,相续不断,便知罪福果报而生正见。若人不着无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着,即是邪见,如常、无常见。
有始见虽破无始见,不能毕竟破无始;无始能毕竟破有始,是故无始为胜。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虽互相破,而善能毕竟破恶,如得贤圣道,永不作恶。恶法则不然,势力微薄故;如人虽起五逆罪,断善根,堕地狱,久不过一劫因缘得脱地狱,终成道果。无始、有始优劣不同,亦如是。以无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说有始空。◎
◎“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人不可得。
答曰:
色等亦是假名破。所以者何?和合微尘假名为色故。
答曰:
若除微尘,四大和合因缘生出可见色,亦是假名。如四方风和合,扇水则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如是,若离散四大,则无有色。
复次,是色以香、味、触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见,除诸香、味、触等更无别色。以智分别,各各离散,色不可得。若色实有,舍此诸法,应别有色,而更无别色。是故经言:“所有色皆从四大和合有。”和合有故皆是假名,假名故可散。
答曰:
四阴亦是假名,生、老、住、无常观故,散而为空。所以者何?生时异、老时异、住时异、无常时异故。
复次,三世中观是四众,皆亦散灭。
复次,心随所缘,缘灭则灭,缘破则破。
复次,此四众不定,随缘生故;譬如火,随所烧处为名,若离烧处,火不可得。因眼缘色生眼识,若离所缘,识不可得;余情识亦如是。如经中说:“佛告罗陀:‘此色众破坏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
“复次,譬如小儿,聚土为台殿、城郭、闾里、宫舍,或名为米,或名为面,爱着守护;日暮将归,其心舍离,蹋坏散灭。凡夫人亦如是,未离欲故,于诸法中生爱着心;若得离欲,见诸法皆散坏弃舍。”是名散空。
复次,诸法合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随逐名字,生颠倒染着;佛为说法,当观其实,莫逐名字,有无皆空。如《迦旃延经》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观灭谛则无有见。”
如是种种因缘是名散空。
“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复如是。”
答曰:
此中但说性空,不说众生空及法空。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
复次,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着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着,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
复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答曰:
“毕竟空”者,名为无有遗余。“性空”者,名为本来常尔;如水性冷,假火故热,止火则还冷。毕竟空如虚空,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言同?
复次,诸法毕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诸法性空。何以故?毕竟空故。
复次,性空多是菩萨所行,毕竟空多是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但有因缘和合,无有实性;毕竟空,三世清净。
有如是等差别。
复次,一切诸法性有二种:一者、总性,二者、别性。
总性者,无常、苦、空、无我,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等。
别性者,如火,热性;水,湿性;心为识性。如人喜作诸恶,故名为恶性;好集善事,故名为善性。如《十力经》中说:“佛知世间种种性。”如是诸性皆空,是名性空。何以故?若无常性是实,应失业果报。所以者何?生灭过去不住故,六情亦不受尘,亦不积习因缘;若无积习,则无诵经、坐禅等。以是故知无常性不可得。无常尚不可得,何况常相!
复次,苦性亦不可得,若实有是苦,则不应生染着心。若人厌畏苦痛,于诸乐中亦应厌畏;佛亦不应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亦不应苦中生瞋、乐中生爱、不苦不乐中生痴。若一相者,乐中应生瞋,苦中应生爱。但是事不然!
如是等,苦性,尚不可得,何况乐性虚妄而可得!
复次,空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有空相,则无罪福;无罪福故,亦无今世后世。
复次,诸法相待有。所以者何?若有空,应当有实;若有实,应当有空。空性尚无,何况有实!
复次,若无我者,则无缚无解,亦无从今世至后世受罪福,亦无业因缘果报;如是等因缘,知无我性尚不可得,何况我性!
复次,无生无灭性亦不实。何以故?若实,则堕常见;若一切法常,则无罪无福;若有者常有,无者常无;若无者不生,有者不失。如不生不灭性不可得,何况生灭性!无来无去、无入无出等诸总性亦如是。
复次,诸法别性,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火能烧,造色能照,二法和合,故名为火。若离是二法有火者,应别有火用,而无别用。以是故知火是假名,亦无有实。若实无火法,云何言热是火性?
复次,热性从众缘生,内有身根,外有色触,和合生身识,觉知有热;若未和合时,则无热性。以是故知无定热为火性。
复次,若火实有热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烧,及人身中火而不烧身?空中火,水不能灭?以火无有定热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烧身;业因缘,五藏不热;神龙力故,水不能灭。
复次,若热性与火异,火则非热;若热与火一,云何言热是火性?
余性亦如是。
是总性、别性无故,名为性空。
复次,性空者,从本已来空。如世间人谓:“虚妄不久者是空;如须弥、金刚等物,及圣人所知,以为真实不空。”欲断此疑故,佛说:“是虽坚固相续久住,皆亦性空。”圣人智慧,虽度众生,破诸烦恼,性不可得故,是亦为空。又人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实际,是其实性。”佛欲断此疑故,但分别说五众、如、法性、实际皆亦是空,是名性空。
复次,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
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
答曰:
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答曰:
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说性则为说相,说相则为说性;譬如说火性即是热相,说热相即是火性。”
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顶有周罗,执三奇杖,是其相。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近为性,远为相。相不定,从身出;性则言其实。如见黄色为金相而内是铜,火烧石磨,知非金性。如人恭敬供养时,似是善人,是为相;骂詈毁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性相、内外、远近、初后等,有如是差别。”
是诸相皆空,名为“相空”。
如说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相。所以者何?生灭不住故,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属诸因缘故,虚诳不真故,无常因缘生故,众合因缘起故。如是等因缘故,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
能生身心恼故,名为苦,身四威仪无不苦故,苦圣谛故,圣人舍、不受故,无时不恼故,无常故。如是等因缘,名为苦相。
离我所故空,因缘和合生故空,无常、苦、空、无我故名为空,始终不可得故空,诳心故名为空,贤圣一切法不着故名为空,以无相、无作解脱门故名为空,诸法实相无量无数故名为空,断一切语言道故名为空,灭一切心行故名为空,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入而不出故名为空。如是等因缘故,是名为空。
无常、苦、空故无我,不自在故无我,无主故名为无我;诸法无不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我,无相无作故无我,假名字故无我,身见颠倒故无我,断我心得道故无我。以是种种,名为无我。
如是等名为总相。
别相者,地,坚相;火,热相;水,湿相;风,动相。眼识依处名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识,觉相;智,慧相;慧,智相。舍为施相,不悔不恼为持戒相,心不变异为忍相,发勤为精进相,摄心为禅相,无所著为智慧相,能成事为方便相。识作生灭为世间相,无识为涅槃相。如是等诸法各有别相。
当知是诸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余义如性空中说,性、相义同故。
答曰:
若说“相空”,不说法体空;说“自相空”,即法体空。
复次,众法和合故一法生,是一法空,如是等一一法皆空。今和合因缘法展转皆亦空,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以是故名为自相空。
答曰:
众生颠倒故,以一相、异相、总相、别相等而着诸法,为断是故而有所说。
如是等因缘,名为自相空。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
答曰:
一切法有好有丑、有内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为有。
答曰:
若无法不名为“法”,但以遮有故名为“无法”;若实有无法,则名为有。是故说一切法有相。
“知相”者,苦法智、苦比智能知苦谛,集法智、集比智能知集谛,灭法智、灭比智能知灭谛,道法智、道比智能知道谛;及世俗善智能知苦、能知集、能知灭、能知道,亦能知虚空、非智缘灭——是名一切法知相。知相故摄一切法。
“识相”者,眼识能知色;耳识能知声;鼻识能知香;舌识能知味;身识能知触;意识能知法,能知眼、能知色、能知眼识,能知耳、能知声、能知耳识,能知鼻、能知香、能知鼻识,能知舌、能知味、能知舌识,能知身、能知触、能知身识,能知意、能知法、能知意识——是名识相。
“缘相”者,眼识及眼识相应诸法能缘色;耳识及耳识相应诸法能缘声;鼻识及鼻识相应诸法能缘香;舌识及舌识相应诸法能缘味;身识及身识相应诸法能缘触;意识及意识相应诸法能缘法,能缘眼、能缘色、能缘眼识,能缘耳、能缘声、能缘耳识,能缘鼻、能缘香、能缘鼻识,能缘舌、能缘味、能缘舌识,能缘身、能缘触、能缘身识,能缘意、能缘法、能缘意识——是名缘相。
“增上相”者,一切有为法各各增上;无为法亦于有为法有增上——是名增上相。
“因果相”者,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名因果相。
“总相、别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总相、别相。如马是总相,白是别相;如人是总相,若失一耳,则是别相。如是各各展转,皆有总相、别相——是为总相、别相。
“依相”者,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于地,地依止水,如是一切各各相依,是名依止相。依止相摄一切法。
如是等一法门相摄一切法。
复次,二法门摄一切法,所谓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内法、外法,观法、缘法,有法、无法,如是等种种二法门相。
三、四、五、六乃至无量法门相摄一切法。
是诸法皆空,如上说,名一切法空。
答曰:
凡夫人于空法中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起种种业故,入种种道;入种种道故,受种种身;受种种身故,受种种苦乐。如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己出而自缠裹,受烧煮苦。
圣人清净智慧力故,分别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众生故,说其着处,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无明故,而生五众等自作自着!若圣人但说空者,不能得道,以无所因、无所厌故。
答曰:
性空、自相空中已破,今当更说。相不定故,不应是相。如酥、蜜、胶、蜡等皆是地相,与火合故,自舍其相,转成湿相;金、银、铜、铁与火合故,亦自舍其相,变为水相;如水得寒成冰,转为地相。如人醉睡、入无心定、冻冰中鱼,皆无心识,舍其心相,无所觉知;如慧为知相,入诸法实相,则无所觉知,自舍知相。是故诸法无有定相。
复次,若谓诸法定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如未来法相,不应来至现在;若至现在,则舍未来相;若不舍未来相入现在者,未来则是现在,为无未来果报。若现在入过去,则舍现在相;若不舍现在相入过去,过去则是现在。如是等过,则知诸法无有定相。
复次,若谓无为法定有者,应别自有相;如火自有热相,不因他作相。是故当知无为法无相故实无。
复次,汝以未来世中非智缘灭法是有为法,而无有为相。若汝谓“以非智缘尽是灭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无常灭故,是名灭相,非以非智缘灭故名为灭相。
如是等种种,无有定相。若有定相,可使不空;而无定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
答曰:
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若无凡夫法,则无圣法;如无病则无药。是故经言:“离凡夫法更无圣法,凡夫法实性即是圣法。”
复次,圣人于诸法不取相亦不着,是故圣法为真实;凡夫于诸法取相亦着,故以凡夫人法为虚妄。圣人虽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则无定相,如是不应为难!于凡夫地着法分别:是圣法,是凡夫法;若于贤圣地,则无所分别;为断众生病,故言:“是虚、是实。”如说:“佛语非虚非实,非缚非解,不一不异。”是故无所分别,清净如虚空。
复次,若法不悉空,不应说“不戏论为智人相”,亦不应说“不受不着、无所依止、空、无相、无作名为真法”。
答曰:
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破;若无法,不应致难!
若一切法空是真实者,佛三藏中何以多说无常、苦、空、无我法?如经说:“佛告诸比丘:‘为汝说法,名为第一义空。何等是第一义空?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但有业有业果报,作者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是中若说“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是常常法不可得故无常;但有业及业果报,而作者不可得,是为声闻法中第一义空,云何言“一切法空”?
答曰:
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我所缚故而生贪恚,贪恚因缘故起诸业。如佛说“无作者”,则破一切法中我;若说“眼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则说眼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我所;我、我所无故,于一切法中心无所著;心无所著故,则不生结使;不生结使,何用说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多说“一切法空”。
复次,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若无我亦无我所,若无我、无我所,是即入空义。
答曰:
佛说法有二种:一者、无我,一者、无法。为着见神有常者,故为说“无作者”;为着断灭见者,故为说“有业有业果报”。若人闻说“无作者”,转堕断灭见中,为说“有业有业果报”。此五众能起业而不至后世,此五众因缘,生五众受业果报相续,故说受业果报。如母子身虽异,而因缘相续故,如母服药,儿病得差。如是今世、后世五众虽异,而罪福业因缘相续故,从今世五众因缘受后世五众果报。
复次,有人求诸法相着一法,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等;以着法故,自法生爱、他法生恚,而起恶业;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诸法空则无有法。所以者何?所可爱法,能生结使;能生结使,则是无明因缘;若生无明,云何是实?是为法空。
复次,众生有二种:一者、着世间,二者、求出世间。
求出世间,有上、中、下:上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下者钝根,求声闻道。
为求佛道者,说六波罗蜜及法空;为求辟支佛者,说十二因缘及独行法;为求声闻者,说众生空及四真谛法。
声闻畏恶生死,闻众生空,及四真谛,无常、苦、空、无我,不戏论诸法。如围中有鹿,既被毒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
辟支佛虽厌老、病、死,犹能少观甚深因缘,亦能少度众生。譬如犀在围中,虽被毒箭,犹能顾恋其子。
菩萨虽厌老、病、死,能观诸法实相,究尽深入十二因缘,通达法空,入无量法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猎围中,虽被箭射,顾视猎者心无所畏,及将营从安步而去。
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说法空。
或有利根梵志,求诸法实相,不厌老病死,着种种法相,为是故说法空。所谓先尼梵志,不说五众即是实,亦不说离五众是实。
复有强论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无,汝何所论?有无是戏论法、结使生处。”
及《杂阿含》中《大空经》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
《罗陀经》中说:“色众破裂分散,令无所有。”
《筏喻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波罗延经》、《利众经》中说:“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若受着法则生戏论,若无所依止则无所论。诸得道圣人于诸法无取无舍,若无取舍,能离一切诸见。”
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
如是等名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者。
有人言:“于众、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有人言:“诸因缘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答曰:
诸法实无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
答曰:
若人闻上诸空都无所有,心怀怖畏生疑;今说所以空因缘,以求索不可得故,为说不可得空。断是疑怖故,佛说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言:“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于诸法中求实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
答曰:
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复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弊恶垢结等都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答曰:
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五根、五无学众,六舍法、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法。得如是等,是声闻法。
若得般若波罗蜜,则具足六波罗蜜及十地诸功德。
答曰:
是法虽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又复无受无著故,是名不可得;为无为法故名不可得;圣谛故名不可得,第一义谛故名不可得。圣人虽得诸功德,入无余涅槃故,不以为得;凡夫人以为大得。如师子虽有所作,不自以为奇,余众生见以为希有。
如是等义名为不可得空。
“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
“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喜,灭门生忧。行者观生法空则灭喜心,观灭法空则灭忧心。所以者何?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有人言:“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为无法有法空。”
是为“菩萨欲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复次,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
“次第缘”者,除阿罗汉过去、现在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是名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者,一切法。
复次,菩萨欲知四缘自相、共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如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无,亦不然。若先有,则无因;若先无,以何为因?若先无而有者,亦可从无因而生。复次,见果从因生,故名之为因;若先无果,云何名因?复次,若果从因生,果则属因,因不自在,更属余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旦从此因生?如是种种,则知无“因缘”。
又过去心心数法都灭,无所能作,云何能为次第缘?现在有心则无次第,若与未来欲生心次第者,未来则未有,云何与次第?如是等则无“次第缘”。
如是一切法无相、无缘,云何言“缘缘”?
若一切法无所属、无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缘”?
如是四缘不可得,云何说“欲知四缘,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汝不知般若波罗蜜相,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如佛说有四缘,但以少智之人著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着故,说言诸法实空,无所破。
如心法从内外处因缘和合生,是心如幻、如梦、虚诳、无有定性;心数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数法,所谓受、想、思等。是心数法,同相、同缘故,名为相应。心以心数法相应为因,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是名相应因。相应因者,譬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
共生因者,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济。
自种因者,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现在善种,未来善法因。不善、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
遍因者,苦谛、集谛所断结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
报因者,行业因缘故,得善恶果报,是为报因。
是五因名为“因缘”。
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故,名为“次第缘”。
心心数法,缘尘故生,是名“缘缘”。
诸法生时不相障碍,是为无障。
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尽定从三缘生,除缘缘;诸余心不相应诸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缘缘。有为法性羸故,无有从一缘生。
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不隐没无记,非垢法故,除遍因。
诸烦恼亦从五因生,除报因。何以故?诸烦恼是隐没,报是不隐没,故除报因。
报生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四因生;色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不隐没无记法,故除遍因。
染污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亦从四因生;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垢故除报因。
诸余心心数法,除初无漏心,皆从四因生,除报因、遍因。所以者何?非无记故除报因,非垢故除遍因。
诸余不相应法,所谓色、心不相应诸行——若有自种因,则从三因生,除相应因、报因、遍因;若无自种因,则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
初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相应因、共生因、无障因。
是初无漏心中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无有法从一因生。
若六因生,是名四缘。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四缘,心无所著;虽分别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虽有种种别异,智者观之,知无有实,但诳于眼。
为分别知凡夫人法,皆是颠倒虚诳而无有实,故有四缘,如是云何为实!贤圣法,因从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实,如先十八空中说。
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则不可破;以众生着因缘空法故,名为可破。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心生爱着,欲取而不能得,心怀忧恼!智者教言:虽可眼见,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见!
菩萨观知诸法从四缘生,而不取四缘中定相。四缘和合生,如水中月,虽为虚诳无所有,要从水月因缘生,不从余缘有;诸法亦如是,各自从因缘生,亦无定实。以是故说:“菩萨欲如实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阿毗昙四缘义,初学如得其实,求之转深,入于邪见,如汝上破四缘义中说。
复次,诸法所因,因于四缘,四缘复何所因?若有因则无穷,若无穷则无始,若无始则无因。若然者,一切法皆应无因!若有始,始则无所因;若无所因而有,则不待因缘。若然者,一切诸法亦不待因缘而有!
复次,诸法从因缘生,有二种:若因缘中先有,则不待因缘而生,则非因缘;若因缘中先无,则无各各因缘。
以戏论四缘故,有如是等过。
如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空,无如是等失。如世间人,耳目所睹生老病死,是则为有;细求其相,则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中,但除邪见而不破四缘。是故言:“欲知四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
【论】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
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
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如自相空中说:地若实是坚相者,何以故胶、蜡等与火会时,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则失坚相。又破地以为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相。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
法性者,如前说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为如;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是法性亦有二种:一者、用无著心分别诸法,各自有性故;二者、名无量法,所谓诸法实相。如《持心经》说:“法性无量,声闻人虽得法性,以智慧有量故,不能无量说。”如人虽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无量水,是为法性。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
答曰:
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所以者何?凡夫无智,于一切法作邪观,所谓常、乐、净、实、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观,是时不见常,是名无常;不见乐,是名苦;不见净,是名不净;不见实,是名空;不见我,是名无我。若不见常而见无常者,是则妄见;见苦、空、无我、不净亦如是,是名为如。如者,如本,无能败坏。以是故,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
答曰:
二经皆是佛说,如《般若波罗蜜经》中了了说诸法实相。有人着常颠倒,故舍常见,不着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着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破着无常等见,非谓破不受不着。
得是诸法如已,则入“法性”中,灭诸观,不生异信,性自尔故。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语言:“性自尔,莫生忧恼!”
善入法性,是为“实际”。
答曰:
声闻法中亦有说处,但少耳。
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法,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无明因缘故诸行,诸行因缘故识,乃至老死因缘故有忧悲苦恼。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灭故是事灭;如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识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如是生灭法,有佛、无佛常尔;是处说“如”。
如《杂阿含.舍利弗师子吼经》中说:“佛问舍利弗一句义,三问三不能答。佛少开示舍利弗已,入于静室。舍利弗集诸比丘,语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于此法,七日七夜,演说其事而不穷尽。’复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静室后,舍利弗作师子吼而自赞叹!’佛语比丘:‘舍利弗语实不虚。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达法性故。’”
声闻法中,观诸法生灭相,是为“如”;灭一切诸观,得诸法实相,是处说“法性”。
答曰:
此二事,有因缘故说;实际,无因缘故不说“实际”。
答曰:
“涅槃”种种名字说,或名为“离”,或名为“妙”,或名为“出”;如是等则为说“实际”,但不说名字,故言无因缘。
复次,诸法如者,如诸法未生时,生时亦如是,生已过去,现在亦如是;诸法三世平等,是名为如。
答曰:
诸法实相中,三世等一无异。如《般若波罗蜜.如品》中说:“过去如、未来如、现在如、如来如,一如无有异。”
复次,先论议中已破生法;若无生法者,未来、现在亦无生,云何不等!又复过去世无始,未来世无后,现在世无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为如。
行是如已,入无量法性中。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名为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诸佛贤圣以智慧、方便、持戒、禅定教化引导,令得是涅槃法性。利根者即知是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变瓦石皆使为金。钝根者方便分别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冶鼓石,然后得金。
复次,如水性下流故会归于海,合为一味;诸法亦如是,一切总相、别相皆归法性,同为一相,是名法性。如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到自性乃止;诸法亦如是,智慧分别推求已,到如中,从如入自性,如本末生,灭诸戏论,是名为法性。又如犊子周慞呜呼,得母乃止;诸法亦如是,种种别异,取舍不同,得到自性乃止,无复过处,是名法性。
“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
复次,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三者、诸法各有力;如火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四者、诸法各自有因;五者、诸法各自有缘;六者、诸法各自有果;七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
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
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从不净出,虽复澡浴严饰,终归不净。
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
复次,有人言: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法坚重,水法冷湿,火法热照,风法轻动,心法识解;如是等法名为“如”。如经中说:“有佛无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间,所谓无明因缘诸行,常如本法。”
“法性”者,是九法中性。
“实际”者,九法中得果证。
复次,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
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
“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无复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如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纵复恒沙诸佛为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若菩萨入是法性中,悬知实际,若未具足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尔时若证,妨成佛道。是时菩萨以大悲、精进力故,还修诸行。
复次,知诸法实相中无有常法、无有乐法、无有我法、无有实法,亦舍是观法;如是等一切观法皆灭,是为诸法实,如涅槃,不生不灭,如本末生。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热;若火灭热尽,还冷如本。用诸观法,如水得火;若灭诸观法,如火灭水冷,是名为如。
如实常住。何以故?诸法性自尔。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得涅槃种种方便法中皆有涅槃性。
若得证时,如、法性则是实际。
复次,法性者,无量无边,非心心数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极于此,是名真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数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诸山微尘,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析一毛为百分,欲以一分毛尽举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诸水而不扰水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大风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诸须弥山,如摧腐草;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指障其风力令不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众生有二种:一者、乐善法,二者、乐善法果报。为乐善法者,赞叹诸功德;为乐善法果报者,赞叹大神力。
复次,有人言:“四大之名,其实亦无边无尽,常在世故,无能悉动量其多少;人虽造作城廓台殿,所用甚少。地之广大,载育万物,最为牢固。”为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及须弥诸山微尘,皆欲尽知其数,及一一微尘中众生业因缘,各各有分,欲知其多少,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声闻、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何况凡夫!是事诸佛及大菩萨所知。如《法华经》说:“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诸山,末以为尘;东方过千世界下一尘,如是过千世界复下一尘;如是尽三千世界诸尘。佛告比丘:‘是微尘数世界,算数筹量可得知不?’诸比丘言:‘不可得知!’佛言:‘所可着微尘、不着微尘诸国,尽皆末以为尘,大通慧佛出世已来劫数如是。’”如是无量恒河沙等世界微尘,佛、大菩萨皆悉能知,何况一恒河沙等世界!
复次,“无量”者,随人心说。如大海水名为无量,而深八万由旬,如大身罗睺阿修罗王,量其多少,不以为难。
答曰:
有人行般若波罗蜜,灭诸烦恼及邪见戏论,入菩萨甚深禅定,念智清净增广故,则能分别一切诸色微尘,知其量数。
复次,诸佛及大菩萨,得无碍解脱故,过于是事,尚不以为难,何况于此!
复次,有人为地为坚牢,心无形质,皆是虚妄。以是故,佛说:心力为大。行般若波罗蜜故,散此大地以为微尘。以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虽无烦恼;以心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
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竟清净,无所挂碍,一念中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何况十方各一恒河沙世界!
复次,若离般若波罗蜜,虽得神通,则不能如上所知。以是故说:“欲得是大神力,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有人言:“一切诸物中,水为最大。所以者何?大地上下四边,无不有水。若护世天主不节量天龙雨,又无消水珠者,则天地漂没。又以水因缘故,世间众生数、非众生数皆得生长,以是可知水为最大。”是故佛说:“菩萨欲知水渧多少,渧渧分散令无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有人言:“火为最大。所以者何?除香、味故。又以水出处甚多,而火能灭之。大火之力,能烧万物,能照诸闇;以是故知火为最大。”是故佛说:“菩萨欲吹灭大火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虽复相因,过则相灭。
答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因禅定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譬如小金刚,能摧破大山。以是故,诸天世人见此神力,皆悉宗伏。
复次,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又以三千世界成立甚难,菩萨福德智慧故,力能制之。
复有人言:“于四大中风力最大,无色、香、味故,动相最大。所以者何?如虚空无边,风亦无边;一切生育成败,皆由于风;大风之势,摧碎三千大千世界诸山。”以是故,佛说:“能以一指障其风力,当学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实相,无量无边,能令指力如是。
【经】
“菩萨摩诃萨欲一结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虚空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以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见心,自以为大;见菩萨结加趺坐遍满虚空,则憍慢心息。
又于神通力中巧方便故,一能为多,多能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亦为欲现希有难事故,坐遍虚空。亦为遮诸鬼神龙王恼乱众生故,坐满虚空,令众生安隐。如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诸兵杖、毒蛇之属;是时目连端坐,遍满虚空,变诸害物皆成华香、璎珞。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欲一结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虚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毛举三千大千世界中诸须弥山王,掷过他方无量阿僧祇诸佛世界,不扰众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不必有举者,此明菩萨力能举之耳。
复次,诸菩萨为佛当说法故,先庄严三千大千世界,除诸山令地平整。如《法华经》中说:“佛欲集诸化佛故,先平治地。”
亦欲现希有事,令众生见故。所以者何?一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若举此一山,已为希有,何况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须弥山!若以一毛举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须弥山尚难,何况以一毛头掷百亿须弥山过无量阿僧祇世界!众生见菩萨希有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言:“是菩萨未成佛道,神力乃尔,何况成佛!”以是故如是说。
【经】
“欲以一食供养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以一衣、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灯烛、幢幡、华盖等供养诸佛及僧,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萨以一食大心,悉供养十方诸佛及僧,亦不以远近为碍;是故诸佛皆见皆受。
答曰:
僧虽不见不知,而其供养,施者得福。譬如有人遣使供养彼人,彼人虽不得,而此人已获施福。如慈三昧,于众生虽无所施,而行者功德无量。
复次,诸菩萨无量无尽功德成就,以一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钵欢喜丸供养八万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
复次,菩萨于此以一钵食供养十方诸佛,而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万倍出。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得无量禅定门及得无量智慧方便门,以是故无所不能。以般若波罗蜜无碍故,是菩萨心所作亦无碍。是菩萨能供养十方千万恒河沙等诸佛及僧,何况各如一恒河沙!
衣服、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灯烛、幢幡、华盖等亦如是。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十方各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悉具于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令得无余涅槃,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五众义,如先说。
须陀洹果有二种:
一者、佛说三结断,得无为果;又如《阿毗昙》说:“八十八结断,得无为须陀洹果。”
二者、信行、法行人,住道比智中,得须陀洹果证者是。
复次,“须陀洹”名流,即是八圣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圣道分流入涅槃,是名初观诸法实相,得入无量法性分,堕圣人数中。
“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人从此死,生天上,天上一来,得尽众苦。
“阿那”名不,“伽弥”名来,是名不来相。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无色界中,于彼漏尽,不复来生。
答曰:
阿那伽弥,多生色、无色界中,现在灭者少,以少从多故。中间灭者,亦欲生色界,见后身可患,即取涅槃,以是故因多得名。
阿罗汉,尽一切烦恼故,应受一切天龙、鬼神供养。
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护法、住法、胜进法、不坏法、慧解脱、共解脱。九种义,如先说。
及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灭尽定、无诤三昧、愿智等,阿罗汉诸妙功德,及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名阿罗汉舍此五众,更不复相续受后五众,身心苦皆悉永灭。
后三道果,如初道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应作如是分别:如是布施,得大果报;如是布施,得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如是布施,得生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因是布施,能生八圣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须陀洹道乃至佛道,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分别施福;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为第一,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以是故知,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
答曰:
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故。
或时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又如阿输迦王小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簿,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
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三事皆妙;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以好华散十方佛。”
复次,又如以般若波罗蜜心布施,无所著故,得大果报。
复次,为涅槃故施,亦得大报;以大悲心为度一切众生故布施,亦得大报。
复次,大果报者,如是中说:生刹利家乃至得佛者是。
答曰:
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得人天中富贵。如有人至心布施、持戒故,生刹利家;刹利者,王及大臣。若著于智慧经书而不恼众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罗门家。若布施、持戒减少,而乐着世乐,生居士大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
若布施、持戒,清净小胜,厌患家业,好乐听法,供养善人,生四天王处。所以者何?在彼有所须欲,心生皆得;常见此间贤圣善人,心生供养,以近修福处故。
若布施、持戒清净,供养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
若布施、持戒清净,而好学问,其心柔和,生夜摩天。
若布施、持戒清净,令二事转胜,好乐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槃,心着功德,生兜率天。
若布施、深心持戒、多闻、好乐学问,自力生活,生化乐天。
若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自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生他化自在天。他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女色五欲,夺而自在。譬如庶民,苦身自业,强力夺之。
复次,布施时,以愿因缘故生天上。如经说:“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禅定,是人闻有四天王天,心常志愿。佛言:‘是人命终生四天上,必有是处;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复次,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时,其心得乐,若施多,乐亦多;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盖,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如是。四禅、四无色定义,如上说。
复次,有人布施佛及佛弟子,从其闻说道法;是人因此布施故,心得柔软,智慧明利,即生八圣道分,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因是布施闻其说法,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未离欲布施,生人中富贵,及六欲天中;若离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广果天;若离色心布施,生无色天中;离三界布施为涅槃故,得声闻道;布施时恶厌愦闹,好乐闲静,喜深智慧,得辟支佛;布施时起大悲心,欲度一切,为第一甚深毕竟清净智慧,得成佛道。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施人、受人、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息故,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具足禅波罗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
【论】
“具足”义,先已广说。
“慧方便”,今此中说,所谓三事不可得者是。
答曰:
有二种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堕于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若无慧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则取无相。有慧方便者,从本以来不见三事相,以是故,慧方便者,不堕有无中。
复次,布施时坏诸烦恼,是名慧方便。
复次,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布施,是名慧方便。
复次,过去、未来无量世所修福德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名慧方便。
复次,于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及弟子所有功德,忆念随喜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慧方便。
如是等种种力,是为慧方便义。
乃至般若波罗蜜慧方便亦如是。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不言“欲得三世佛功德”;自欲得如三世佛功德,无所减少耳!所以者何?一切佛功德皆等,无多无少。
答曰:
诸佛世界种种,有净、不净、有杂。
如《三十三天品经》说:“佛在三十三天安居。自恣时至,四众久不见佛,愁思不乐。遣目连白佛言:‘世尊!云何舍此众生住彼天上?’
“时佛告目连:‘汝观三千世界!’
“目连以佛力故观,或见诸佛为大众说法,或见坐禅,或见乞食,如是种种施作佛事。目连即时五体投地,是时须弥山王跛𨁟大动,诸天皆大惊怖。目连涕泣,稽首白佛:‘佛有大悲,不舍一切,作如是种种,化度众生!’
“佛告目连:‘汝所见甚少!过汝所见,东方有国纯以黄金为地,彼佛弟子,皆是阿罗汉,六通无碍。复过是,东方有国纯以白银为地,彼佛弟子皆学辟支佛道。复过是,东方有国纯以七宝为地,其地常有无量光明;彼佛所化弟子纯诸菩萨,皆得陀罗尼、诸三昧门,住阿毗跋致地。目连!当知彼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东方恒河沙等无量世界,有庄严者、不庄严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以是故,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文佛国。
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有为、无为法相义,如先说。
【经】
“菩萨摩诃萨欲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如、诸法法相、无生际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上直言“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说,此广说;上说一,此说三。
“法相”,即是法性;“无生际”,即是实际。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未来、现在亦如是。
复次,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未来法如,即是过去、现在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异故。
复次,如先说二种如:一者、世间如,二者、出世间如。用是世间如,三世各各异;用是出世间如,三世为一。
复次,“法相”名诸法业,诸法所作、力、因、缘、果、报。如火为热相,水为湿相,如是诸法中分别因、缘、果、报,各各别相;如“是处非处力”中说,是名世间法相。
若是诸法相推求寻究,入无生法中,更无过是者,是名“无生际”。
答曰:
如先种种说破生法,一切法皆无生,何但未来无生?如“一时”义中,已破三世。三世一相,所谓无相;如是则无生相。
复次,无生名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灭故;涅槃者,末后究竟,不复更生;而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无生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在一切声闻、辟支佛前,欲给侍诸佛,欲为诸佛内眷属,欲得大眷属,欲得菩萨眷属,欲得净报大施,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菩萨初发意时,已在一切众生前,何况积劫修行!是菩萨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声闻、辟支佛。
众生知菩萨恩故,推崇敬重,乃至畜生中亦为尊重。如菩萨昔作鹿,其色如金,其角七宝,五百鹿随逐宗事。若在人中,好世作转轮圣王,恶世恒作大王,护持佛法,利益众生。若出家,值有佛法则为世作大度师,兴显佛法;若无佛法,则为外道大师,行四无量。阿罗汉、辟支佛,虽有无漏,利益事少;譬如一升酥虽精,不如大海水酪。菩萨虽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无量。
复次,罗汉、辟支佛四事供养助道之具,多由菩萨得。如《首楞严经》说:“文殊师利七十二亿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以是故,在声闻、辟支佛前。
“欲为诸佛给使”者,如释迦文佛未出家时,车匿给使,优陀耶戏笑;瞿毗耶、耶输陀等诸婇女,为内眷属。出家六年苦行时,五人给侍。得道时,弥喜、罗陀、须那刹多罗、阿难、密迹力士等,是名“内眷属”。
“大眷属”者,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富楼那、阿泥卢豆等诸圣人,及弥勒、文殊师利、颰陀婆罗诸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菩萨等,是名大眷属。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随世间身。
世间身眷属,如先说。
法性生身者,有无量无数阿僧祇一生补处菩萨侍从。所以者何?如《不可思议解脱经》说:“佛欲生时,八万四千一生补处菩萨在前导,菩萨从后而出;譬如阴云笼月。”又如《法华经》说“从地踊出菩萨等”,皆是内眷属、大眷属。
“菩萨眷属”者,有佛,纯以菩萨为眷属;有佛,纯以声闻为眷属;有佛,菩萨、声闻杂为眷属。是故言:“但欲得菩萨为眷属者,当学般若波罗蜜。”眷属有三:上、中、下——下者纯声闻,中者杂,上者但菩萨。
“净报大施”者,有人言:“菩萨多集福德,未除烦恼,受人信施,未能净报。”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法皆空不可得,何况诸结使!菩萨入法性中故,不证真际,是故能净报施福。”
复次,菩萨功德广大,从发心已来,欲代一一众生受一切苦,欲以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然后当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而自成佛,度一切众生。
又菩萨志愿,不以阿僧祇为拘;如世间及如、法性、实际、虚空等久住。菩萨心住世间,利益众生故,亦如是久住,无有穷已。是人不能净报施福者,谁能净毕!如父母虽有结使诸恶,以一世利益子故,受其供养,令子得大福;何况菩萨无诸结使,而住无边世中利益众生,而不净毕?
又复菩萨但有悲心而无般若尚能利益,何况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先已答,菩萨得无生法忍,得法性生身,处处变化以度众生,庄严世界。是功德因缘故,虽未得佛,能净报施福。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不起悭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乱心、痴心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是六种心恶故,能障蔽六波罗蜜门。
如菩萨行布施时,若有悭心起,令布施不清净,所谓不能以好物施;若与好物,不能多与;若与外物,则不能内施;若能内施,不能尽与;皆由悭心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诸法皆空,如梦、如幻;以身、头、目、骨髓布施,如施草木。是菩萨虽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悭心,当学般若波罗蜜。
诸余人离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不见破戒事。所以者何?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譬如地为一切万物所依止处;破戒尚不得余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复作是念:“菩萨法者,安乐众生,若破戒者,恼乱一切。”以是故,菩萨不生破戒心,何况破戒!
小乘及诸凡夫尚不应生瞋恚心,何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身为苦器,法自受恼;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应怨人。但当自护其心,不令起恶!譬如人遭恶风雨寒热,亦无所瞋。复作是念:“菩萨求佛,以大悲为本,若怀瞋恚,则丧志愿。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间乐,何况道乐!瞋恚之人,自不得乐,何能以乐与人!”
懈怠之人,世间胜事尚不能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钻火数息,无得火期。
散乱之心,譬如风中然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乱心中智慧,亦复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当摄心,然后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丑之事,都不觉知;散乱之心亦如是,世间好事,尚不能善知,何况出世间法!
愚痴人心,一切成败事,皆不能及,何况微妙深义!譬如无目之人,或坠沟坑,或入非道;无智之人亦复如是,无智慧眼故,受着邪法,不受正见。如是之人,世间近事尚不能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力故,能障是六蔽,净六波罗蜜。以是故说:“若欲不起六蔽,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一切众生立于布施福处、持戒福处、修定福处、劝导福处,欲令众生立于财福、法福处,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阿毗昙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业。
复有人言:不隐没无记是。所以者何?善有漏业因缘果报故,得是不隐没无记福。是果报亦名为福,如世间人说:“能成大事,多所成办,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说三种:布施、持戒、修定。
何等是布施?有人以衣服、卧具、饮食、花香、璎珞等与人,是名布施。
答曰:
饮食等物非布施,以饮食等物与时,心中生法名舍,与悭心相违,是名布施福德。是或有漏,或无漏;常是善;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共心生;无色无形;能作缘;业相应,随业行,业共生;非先业果报;得修、行修;慧证、身证;凡夫人得,亦圣人得。
有人言:是舍法相应思,是名布施福德。所以者何?业能生果报故。思即是业;身口不名为业,从思生故得名业。
此布施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
不净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财故与;或恶诃骂故与;或无用故与;或亲爱故与;或为求势故与,以施故多致势援;或死急故与;或求善名誉故与;或求与贵胜齐名故与;或妒嫉故与;或憍慢故与——小人愚贱尚施,我为贵重大人,云何不与?或为咒愿福德故与;或求吉除凶故与;或求入伴傥故与;或不一心、不恭敬、轻贱受者而与。如是种种因缘,为今世事故施,与净相违,名为不净。
净施者,如经中说:治心故施,庄严意故施,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净心,能分别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亦复如是。如说诸天不净心布施者,宫殿光明薄少;若净心布施者,宫殿光明增广。此布施业,虽过去乃至千万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答曰:
应时施故,得福增长。如经说:饥饿时施,得福增多;或远行来时,若旷路险道中施,若常施不断,或时常念施,故施福增广。如六念中“念舍”说。
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受者清净故,若决定心施,若自以力致财施,若随所有多少能尽施,若交以物施,若以园田使人等施。
如是布施,唯有菩萨能以深心行之。如韦罗摩菩萨,十二年布施已,庄饰乳牛、七宝钵及婇女,各有八万四千,及诸余物饮食之属,不可胜数。又如须帝[(匕/示)*(入/米)]拏菩萨,下善胜白象,施与怨家,入在深山;以所爱二子施十二丑婆罗门;复以妻及眼施化婆罗门。尔时,地为大动,天为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萨婆达多王,自缚其身,施婆罗门。如尸毗王为一鸽故,自持其身,以代鸽肉。又如菩萨曾为兔身,自炙其肉,施与仙人。如是等,《菩萨本生经》中所说。
复有声闻人布施。如须弥陀比丘尼与二同学,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于无数千万世受转轮圣王及天王福。如施婆罗门持一瓶酪施僧,世世受乐,今得阿罗汉,诸受乐中受乐第一。如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故,得今世果报,为波斯尼示王后。如尸婆供养迦栴延故,得今世果报,为栴陀波周陀王后。如郁伽陀居士供养舍利弗等五百阿罗汉故,即日得果报;五百贾客得其余食,人人以珠璎珞与之,卒得大富,遂号卒伽陀。
如是等布施,得今世果报。当知布施论议,说不可尽。
“持戒福处”者,佛说五戒福者是。
答曰:
知是众生,故夺命得杀罪,非不故;安隐快心得杀罪,非散乱狂心;夺命得杀罪,非作疮;死已得杀罪,非未死;身业是杀罪,非口杀;身作是杀罪,非但心生。如是等罪,止不作,是初戒善相。
或有人言:谓是不隐没无记;或欲界系,或不系;是非心、非心数法,非心相应,非随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非业相应,非随业行;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非先业果报;得修、行修;身证、慧证;或思惟断,或不断;离欲界欲时得断知;凡夫、圣人共有。是名说不杀生戒相。余戒亦如是随义分别。
诸戒赞叹论议,如“尸罗波罗蜜”中说。
“修定福处”者,虽经中说修慈是修定福,亦说有漏禅定能生果报者,总名修定福。以欲界多瞋多乱故,先说慈心为修定福。
得慈方便,愿与众生乐,后实见受乐,是心相应法,名为慈法。
是法或色界系、或不系,是为真慈;是方便慈,欲界系。常随心行,随心生;无形无对;能缘法;非业,业相应,而随业行,共业生,非先业果报;得修、行修;身证、慧证;或思惟断,或不断;离色界欲时得断知;有觉有观,亦无觉有观,亦无觉无观;或有喜,或无喜;或有息,或无息;亦凡夫人,亦圣人;或乐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先缘得解相,后缘实义。根本四禅中,亦过四禅;依止四禅得者,牢固有力。
慈应言“亲爱”,无怨无诤故,名为“亲爱”;能缘无量众生故,名为“无量”;能利益众生,能离欲故,名为“梵行”。
慈心余论议,如“四无量”中说。
答曰:
四无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忧愁故,舍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舍心放舍,故福亦少。
复次,佛说慈心有五利,不说余。何等五?一者、刀不伤,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烧,四者、水不没,五者、于一切瞋怒恶害众生中,见皆欢喜。悲心等三事不尔,以是故说“修定福为慈”;余者随从,及诸能生果报有漏定。
“劝导福处”者,若比丘不能坐禅、不能诵经,教化劝导修立福德。或有比丘能坐禅、诵经,见诸比丘衣食乏少,力能引致,亦行劝导。及诸菩萨怜愍众生故,以福德因缘劝化之。又出家人,若自求财,于戒有失,是故劝导以为因缘。
“财福”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金银、车马、田宅等。
答曰:
布施者,总摄一切施:财施、法施,俗施、道施;今欲分别法施、财施。
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转法轮,无量众生得道;后舍利弗逐佛转法轮;余诸圣人虽非转法轮,亦为众生说法得道,亦名法施。
复有遍吉菩萨,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以二种神通力:果报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种种因缘开度众生,亦名法施。
诸辟支佛飞腾虚空而说一偈,引导众生,令殖善根,亦名法施。
又佛弟子未得圣道者,坐禅、诵经,不坏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
如是等种种,名为法施相。
以是故说:“菩萨欲立众生于六种施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求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后品五眼义中,当广说。
【经】
“菩萨摩诃萨欲以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欲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欲知诸佛心,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天眼法所见,不过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见十方恒河沙等国中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中,无近无远、无所挂碍故。
答曰:
此天眼,不隐没无记。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
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边得遍明相,是为差别。
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见色不难;三昧功难,如夜然灯,见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知诸佛心”者。
答曰:
以佛神力故令菩萨知。如经说:“一切众生无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虫亦能知。”以是故佛以神力故,令菩萨知佛心。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碍相,粗细、深浅、愚圣,都无差别。诸佛心如、菩萨心如,一如无异;菩萨随是如故,能知诸佛心。
复次,希有难事,不应知而知。
以是故言:“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闻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菩萨以闻持陀罗尼力故能受,坚忆念陀罗尼力故不忘。
复次,此中说:以般若波罗蜜力,毕竟清净无所著。譬如大海,含受众流;菩萨从十方诸佛所闻法,以般若波罗蜜器大故,能受无量法,持而不忘。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不可譬喻如虚空。如劫烧尽已,大雨弥满,是雨除虚空更无处能受;十方诸佛说法雨,从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更无能受者。
以是故言:“欲闻十方诸佛说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第五十一之一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见过去、未来诸佛世界,及见现在十方诸佛世界,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菩萨未深入禅定,若见十方世界山河、草木,心则散乱;故但观诸佛,如“念佛义”中说。行者但观诸佛,不观土地、山河、树木;得禅定力已,随意广观。
复次,诸清净佛国难见,故言:“欲见诸佛国,当学般若波罗蜜。”又一佛有无量百千种世界,如先说:有严净、有不严净、有杂;有毕竟清净世界难见故,以般若波罗蜜力,乃能得见。譬如天子听正殿,则外人可见;内殿深宫,无能见者。
答曰:
菩萨有见过去、未来三昧,入是三昧已,见过去、未来事,如梦中所见。
复次,菩萨有不灭际三昧,入是三昧已,不见诸佛有灭者。
答曰:
此是智慧,假名为眼;如转法轮中,于四谛中得眼、智、明、觉。
复次,菩萨见十方现在佛世界,定知过去、未来诸佛世界亦尔。所以者何?一切诸佛功德同故,是事如先说。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如现在、过去、未来等无异,一如、一法性故,以是故不应难。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闻十方诸佛所说十二部经:修多罗、祇夜、受记经、伽陀、优陀那、因缘经、阿波陀那、如是语经、本生经、广经、未曾有经、论议经,诸声闻等闻与不闻,尽欲诵受持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先说“尽欲闻十方诸佛所说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所说法者,即此十二部经。
诸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所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及二百五十戒经;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
诸经中偈,名“祇夜”。
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此人经尔所阿僧祇劫,当作佛,若记尔所岁当作佛;记声闻人今世、后世得道;记辟支佛但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亦皆后世受报。
诸佛法,欲与众生受记,先皆微笑,无量种光从四牙中出,所谓青、黄、赤、白、缥、紫等。
从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恶道。从其光明演无量法,说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安隐涅槃。众生得遇斯光、闻说法者,身心安乐,得生人中、天上,从是因缘皆得毕苦。
从下二牙出者,上照人天,乃至有顶禅。若聋盲、喑哑、狂病,皆得除愈。六欲天人及阿修罗受五欲乐,遇佛光明,闻说法声,皆厌患欲乐,身心安隐。色界诸天受禅定乐时,遇佛光明,闻说法声,亦生厌患,来诣佛所。
此诸光明,复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还绕身七匝。若记地狱,光从足下入;若记畜生,光从𨄔入;若记饿鬼,光从髀入;若记人道,光从齐入;若记天道,光从胸入;若记声闻,光从口入;若记辟支佛,光从眉间相入;若记得佛,光从顶入。
若欲受记,先现此相,然后阿难等诸弟子发问。
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
“优陀那”者,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在舍婆提、毗舍佉堂上,阴地经行,自说优陀那,所谓“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尔时一比丘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无漏道,颠倒覆心故,于无我、无我所,心大惊怖。若佛及佛弟子闻好法者,欢喜奉行,无颠倒故,不复更作。”如是等,《杂阿含》中广说。
又如〈般若波罗蜜品〉中,诸天子赞须菩提所说:“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是名优陀那。
又如佛涅槃后,诸弟子抄集要偈,诸无常偈等作无常品,乃至婆罗门偈等作婆罗门品,亦名优陀那。诸有集众妙事,皆名优陀那。
如是等名优陀那经相。
“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经》,《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毗尼》中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经》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萨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无量阿波陀那。
“如是语经”者,有二种:
一者、结句,言:“我先许说者,今已说竟。”
二者,三藏、摩诃衍外,更有经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诃衍。何等是?
如佛说:净饭王强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选择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将至舍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离欲,若近亲里,恐其破戒故,将至舍婆提,令舍利弗、目乾连等教化之;初夜、后夜专精不睡,勤修精进,故得道;得道已,佛还将至本生国。一切诸佛法,还本国时,与大会诸天众俱住迦毗罗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毗罗婆城五十里,是诸释游戏园。此诸释子比丘处舍婆提时,初夜、后夜专精不睡,故以夜为长;从林中来,入城乞食,觉道里长远。
尔时,佛知其心。有一师子来礼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缘,故说偈:
“不寐夜长,疲惓道长,愚生死长,
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时,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觉夜长;今初夜、后夜,专精求道,减省睡眠故,觉夜大长。此迦毗罗婆林,汝本驾乘游戏,不觉为远;今着衣持钵,步行疲极,故觉道长。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与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恶口业故,从鞞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
如是等经,名为“出因缘”。于何处出?于三藏、摩诃衍中出,故名为“出”。云何名因缘?是三事之本,名为“因缘经”。
“本生经”者,昔者菩萨曾为师子,在林中住,与一猕猴共为亲友。猕猴以二子寄于师子。时有鹫鸟,饥行求食,值师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于树上。师子觉已,求猴子不得,见鹫持在树上,而告鹫言:“我受猕猴寄托二子,护之不谨,令汝得去,孤负言信,请从汝索;我为兽中之王,汝为鸟中之主,贵势同等,宜以相还!”鹫言:“汝不知时,吾今饥乏,何论同异!”师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掴其胁肉,以贸猴子。
又过去世时,人民多病黄白痿热;菩萨尔时身为赤鱼,自以其肉施诸病人,以救其疾。
又昔菩萨作一鸟身,在林中住,见有一人入于深水非人行处,为水神所罥。水神罥法,着不可解;鸟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药草,着其罥上,绳即烂坏,人得脱去。
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是名“本生经”。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首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大云经》。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经,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
“毗佛略(吕夜反,秦言未曾有)经”,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佛生时,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处,复照十方无量诸佛三千大千世界。是时于佛母前,有清净好池,以浴菩萨;梵王执盖,帝释洗身,二龙吐水。又生时,不须扶持而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华,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伎乐。
如是等无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经。
“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
如佛说四谛。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谛。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是名“论议”。何等为苦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何等是生苦?所谓诸众生各各生处,是中受苦。如是等问答,广解其义,是名“优波提舍”。
如摩诃衍中,佛说六波罗蜜。何等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何等是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何等是具足?与般若波罗蜜和合,乃至十住菩萨所得,是名具足。不具足者,初发菩萨心,未得无生忍法、未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是名不具足。乃至禅波罗蜜,亦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者,有方便力;未具足者,无方便力。
复次,佛所说论议经,及摩诃迦栴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者,亦名“优波提舍”。
声闻所不闻者,佛独与菩萨说法,无诸声闻听者。又佛以神通力,变身无数,遍至十方一乘世界说法。又复佛为欲天、色天说法,无诸弟子,故不得闻。
答曰:
诸声闻神通力所不及处,是故不闻。
复次,佛为诸大菩萨说《不可思议解脱经》,舍利弗、目连在佛左右而不得闻,以不种是闻大乘行法因缘故。譬如坐禅人入一切处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余人不见;如《不可思议解脱经》中广说。
“尽欲受持”者,闻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所说法:已说、今说、当说,闻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为人说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上说“欲忆持十方诸佛法”,未知是何法,故说十二部经是佛法,及声闻所不闻者。
上但言“恒河沙等世界诸佛”,今言“恒河沙三世诸佛法”。
又上但说“受持不忘”,不说受持利益;今言“自为,亦为他人说”,是故复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过去诸佛说已,未来诸佛当说,欲闻,闻已,自利亦利他人,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此义先已答,今当更说。菩萨有三昧,名“观三世诸佛三昧”,菩萨入是三昧中,悉见三世诸佛,闻其说法。譬如外道神仙,于未来世事,未有形兆、未有言说,以智慧力故,亦见、亦闻。
复次,诸菩萨力不可思议,未来世虽未有形、未有言说,而能见、能闻。或以陀罗尼力,或以今事比知过去、未来诸事。
以是故言:“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间闇处,日月所不照,欲持光明普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从兜率天上欲降神母胎,尔时,身放光明,遍照一切世界及世间幽冥之处。次后生时,光明遍照,亦复如是。初成道时、转法轮时、般涅槃时,放大光明皆亦如是。及于余时现大神通,放大光明。如欲说般若波罗蜜时,现大神通,以大光明遍照世间幽冥之处。如是比,处处经中说神通光明。
答曰:
今言菩萨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诸大菩萨能有是力。如遍吉菩萨,观世音、得大势、明网、无量光菩萨等,能有是力,身出无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又如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出常光,照十万由旬。
答曰:
身业清净故身得庄严。如经说:“有一鬼头似猪,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身持净戒,故身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如经说:“心清净优劣,故光有上、中、下:少光、大光、光音。欲界诸天,心清净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
复次,有人怜愍众生故,于闇处然灯,亦为供养尊像、塔、寺故,亦以明珠、户向、明镜等明净物布施故,身有光明。
复次,常修慈心,遍念众生,心清净故;又常修念佛三昧,念诸佛光明神德故,得身光明。
复次,行者常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见众生。以是业因缘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
如是等业因缘,得身光清净。
【经】
“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无有佛名、法名、僧名;欲使一切众生皆得正见、闻三宝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于先无佛法塔寺处,于中起塔,以是业因缘,后身得力成就;于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令众生入于正见。如经说:“有人于先无佛塔国土中,修立塔庙,得梵福德,梵名无量福德;以是因缘,疾得禅定;得禅定故,得无量神通;神通力故,能到十方赞叹三宝。”
“正见”者,若先不识三宝功德,因菩萨故得信三宝;信三宝故,信业因缘罪福;信业因缘故,信世间是缚、涅槃是解。
赞叹三宝义,如“八念”中说。
【经】
“菩萨摩诃萨,欲令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以我力故,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念、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行无碍般若波罗蜜,若得无碍解脱成佛、若作法性生身菩萨——如文殊师利等,在十住地,有种种功德具足;众生见者,皆得如愿。譬如如意珠,所欲皆得;法性生身佛及法性生身菩萨,人有见者,皆得所愿,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从初发意已来,于无量劫中,治一切众生九十六种眼病;又于无量世中,自以眼布施众生;又智慧光明,破邪见黑闇;又以大悲,欲令众生所愿皆得。如是业因缘,云何令众生见菩萨身而不得眼?
余事亦如是。
此诸义,如“放光”中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若欲令十方如恒沙等世界中众生,诸在三恶趣者,以我力故皆得人身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不言“以菩萨业因缘令众生得人身”,但言“菩萨恩力因缘故得”。
菩萨以神通变化说法力故,令众生修善得人身。如《经》中说:“二因缘发起正见:一者、外闻正法,二者、内有正念。”又如草木,内有种子、外有雨泽,然后得生。若无菩萨,众生虽有业因缘,无由发起。以是故知诸佛菩萨所益甚多!
答曰:
菩萨心愿欲尔,则无过咎。
又多得解脱,故言“一切”。如诸佛及大菩萨身遍出无量光明,从是光明出无量化身,遍入十方三恶道中:令地狱火灭汤冷,其中众生心清净故,生天上、人中;令饿鬼道饥渴饱满,开发善心,得生天、人中;令畜生道随意得食,离诸恐怖,开发善心,亦得生天、人中。如是名为“一切三恶道得解脱”。
答曰:
于人中得修大功德,亦受福乐;天上多着乐故,不能修道。以是故愿令皆得人身。
复次,菩萨不愿众生但受福乐,欲令得解脱,常乐涅槃,以是故不说生天上。
【经】
“欲令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以我力故,立于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上说但是声闻法,从须陀洹乃至无余涅槃;今杂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学诸佛威仪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加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着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违;言辞柔渜,方便利益,不失时节。
复次,法身佛威仪者,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为一步;梵音说法,亦复如是。
法身佛相义,如先说。
【经】
“复次,菩萨摩诃萨欲得如象王视观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愿:‘使我行时离地四指,足不蹈地。我当共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无量千万亿诸天众围绕恭敬,至菩提树下’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如象王视”者,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
大人相者,身心专一;是故若有所观,身心俱回。譬如师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壮势;佛亦如是,若有所观、若有所说,身与心俱,常不分散。所以者何?从无数劫来,集一心法;以是业因缘故,顶骨与身为一,无有分解。
又以世世破憍慢故,不轻众生,观则俱转。如《尼陀阿波陀那》中说:舍婆提国除粪人,而佛以手摩头,教令出家,犹不轻之。
“足离地四指”者,佛若常飞,众生疑怪,谓佛非是人类,则不归附;若足到地,则众生以为与常人不异,不生敬心。是故虽为行地,四指不到而轮迹现。
答曰:
众生无量劫中积罪甚重,无明垢深,于佛生疑,谓是幻师,以术诳人;或言:“足不蹈地,生性自尔,如鸟能飞,有何奇特!”或有众生罪重因缘故,不见佛相,直谓大威德沙门而已;譬如人重病欲死,名药美食,皆谓臭秽,是故不尽敬附。
“共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无量千万亿诸天众,恭敬围绕至菩提树下”者,是诸佛常法。佛为世尊,至菩提树下,欲破二种魔:一者结使魔、二者自在天子魔,欲成一切智;是诸天众,云何不恭敬侍送?
又诸天世世佐助拥护菩萨,乃至出家时,令诸宫人婇女,淳惛而卧,捧马足逾城出。今日事办,我等当共侍送至菩提树下。
答曰:
佛独于深林中求菩提树,非是人行处,是故不说。
又以人无天眼、他心智故,不知佛当成道,是故不说。
复次,诸天贵于人,故但说天。
复次,诸佛常乐闲静处,诸天能隐身不现,不妨闲静,是故但说诸天从。
复次,菩萨见五比丘舍菩萨而去,而菩萨独至树下,是故作是愿。
【经】
“‘我当于菩提树下坐,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天衣为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声闻经中说敷草。摩诃衍经中随众生所见——或有见敷草树下,或见敷天綩綖——随其福德多少,所见不同。
复次,生身佛把草树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为座,或胜天衣。
复次,佛于深林树下成佛,林中人见,则奉佛草。若贵人见者,当以所贵衣服为座;但林中无贵人故,时诸龙神天,各以妙衣为座。
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天衣重一两;夜摩天衣重十八铢;兜率天衣重十二铢;化乐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铢。色界天衣无重相。
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譬如薄冰,光曜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不可称知。
如是等宝衣敷座,菩萨坐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但说诸天敷衣,不说十方诸大菩萨为佛敷座?诸菩萨等,佛将成道时,皆为佛敷座——或广长一由旬,十百千万亿乃至无量由旬;高亦如是。
此诸宝座,是菩萨无漏福德生故,是诸天目所不见,何况手触!十方三世诸佛,降魔得道,庄严佛事,皆悉照见,譬如明镜;如是妙座,何以不说?
答曰:
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与声闻、菩萨、诸天共说,二者、但与十住具足菩萨说。是般若波罗蜜中,应说菩萨为佛敷座。所以者何?诸天知佛恩,不及一生、二生诸大菩萨;如是,菩萨云何不以神通力而供养佛!是中合声闻说,是故不说。
【经】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行、住、坐、卧处,欲使悉为金刚’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有人言:菩萨至菩提树下时,于此处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菩萨入诸法实相中,无有地能举是菩萨。所以者何?地皆是众生虚诳业因缘报故有,是故不能举。菩萨欲成佛时,实相智慧身,是时坐处变为金刚。
有人言:土在金轮上,金轮在金刚上,从金刚际出,如莲花台,直上持菩萨坐处,令不陷没;以是故,此道场坐处名为金刚。
有人言:成佛道已,四种威仪处,悉变成金刚。
答曰:
金刚虽是虚诳所成,于地最为牢固,更无胜者。金刚下水,诸大龙王以此坚固物,奉献于佛。
亦是佛宿世业因缘故,得此安立处。
又复佛变金刚及四大令为虚空,虚空不诳,佛智慧亦不诳;二事既同,是故能举。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出家日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日转法轮。转法轮时,无量阿僧祇众生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无量阿僧祇众生,一切法不受故,诸漏心得解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或有菩萨,于恶世邪见众生中,为除众生邪见故,自行勤苦甚难之行。如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诸外道言:“我等先师,虽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勤苦!”
又复有人谓佛先世恶业,今受苦报。有菩萨谓佛为实受是苦,是故发心:“我当即以出家日成佛。”
又有菩萨于好世出家,如大通惠求佛道,结加趺坐,经十小劫乃得成佛。菩萨闻是已,发心言:“愿我以出家日即得成佛。”
有菩萨成佛已,不即转法轮。如然灯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无识者,而不说法。又如须扇多佛,成佛已,无受化者,作化佛留住一劫,说法度人,自身灭度。又如释迦文佛,成佛已,五十七日不说法。菩萨闻是已,“愿我成佛已,即转法轮”。
有佛度众生有限数,如释迦文佛转法轮时,憍陈如一人得初道,八万诸天诸法中得法眼净。菩萨闻是已,作是愿:“我转法轮时,令无量阿僧祇人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
以释迦文佛初转法轮时,一比丘及诸天皆得初道,而无一人得阿罗汉及菩萨道者;是故菩萨愿言:“我作佛时,当使无量阿僧祇众生一切法不受故,诸漏心得解脱,及无量阿僧祇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答曰:
一佛能变作无量阿僧祇身而度众生,而世界有严净者、有不严净者。菩萨若见、若闻是诸佛有苦行难得佛者,有不即转法轮者,有如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成道;又闻初转法轮时,未有得阿罗汉道者,何况得菩萨道!是故菩萨未闻诸佛力等,故作是愿。然诸佛神力、功德,平等无异。
【经】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无量阿僧祇声闻为僧;我一说法时,便于座上尽得阿罗汉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有佛以声闻为僧,有数有限。如释迦文尼佛,千二百五十比丘为僧。弥勒佛,初会僧九十九亿,第二会九十六亿,第三会九十三亿。如是等诸佛僧,各各有限有数不同。以是故,菩萨愿言:“我当以无量阿僧祇声闻为僧。”
有佛为众生说法,一说法得初道,异时更说,得二道、三道、第四道。如释迦文尼佛为五比丘说法,得初道,异日得阿罗汉道;如舍利弗得初道,经半月然后得阿罗汉道;摩诃迦叶见佛得初道,过八日已得阿罗汉;如阿难得须陀洹道,二十五岁供养佛已,佛般涅槃后得阿罗汉。如是等诸阿罗汉,不一时得四道。以是故菩萨愿言:“我一说法时,便于座上尽得阿罗汉。”
【经】
“我当以无量阿僧祇菩萨摩诃萨为僧;我一说法时,无量阿僧祇菩萨皆得阿鞞跋致!”
【论】
菩萨所以作此愿者,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有佛为一乘说法,纯以菩萨为僧。有佛声闻、菩萨杂以为僧;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僧多,声闻僧少。以是故,愿以无量菩萨为僧。
有佛初转法轮时,无有人得阿鞞跋致,以是故,菩萨愿言:“我一说法,无量阿僧祇人得阿鞞跋致。”
【经】
“欲得寿命无量、光明具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诸佛寿命,有长、有短。如鞞婆尸佛,寿八万四千岁;如拘楼餐陀佛,寿六万岁;迦那伽牟尼佛,寿三万岁;迦叶佛,寿二万岁;释迦文佛,寿百岁,少有过者;弥勒佛,寿八万四千岁。如释迦文佛常光一丈,弥勒佛常光十里。
诸佛寿命、光明,各有二种:一者、隐藏,二者、显现;一者、真实,二者、为众生故隐藏。真实者,无量、显现;为众生者,有限有量。
实佛寿不应短。所以者何?诸佛长寿业因缘具足故。
如婆伽梵宿世救一聚落人命,故得无量阿僧祇寿命。梵世中寿法不过半劫,而此梵天寿独无量,以是故生邪见言:“唯我常住!”佛到其所,破其邪见,说其本缘:救一聚落,其寿乃尔。何况佛世世救无量阿僧祇众生:或以财物救济,或以身命代死,云何寿限不过百岁?
又不杀生戒是长寿业因缘;佛以大慈众生,爱彻骨髓,常能为众生故死,何况杀生!
又以诸法实相智慧真实不诳故,亦是长寿因缘。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和合持戒诸功德故,得寿命无量,何况佛世世具足此诸无量功德而寿命有限!
复次,如一切色中,佛身第一;一切心中,佛心第一;以是故,一切寿命中,佛寿亦应第一。如世俗人言:“人生于世,以寿为贵。”佛为人中之上,寿亦应长!
答曰:
此间阎浮提恶,故佛寿应短。余处好,故佛寿应长。
答曰:
此言非也!所以者何?余处阎浮提,亦各各言:“我国是实佛,余处为变化。”何以知之?若余处国土,自知是化佛,则不肯信受教戒。
又如余国土人寿命一劫,若佛寿百岁,于彼裁无一日,众生则起轻慢,不肯受教;彼则以一劫为实佛,以此为变化化。如《首楞严经》说:“神通遍照佛,寿七百千阿僧祇劫。佛告文殊尸利:‘彼佛则是我身。’彼佛亦言:‘释迦文佛则是我身。’”
以是故知,诸佛寿命实皆无量,为度人故,现有长短。
汝言:“释迦文佛,以神通力故,所度众生与人寿不异者,则不须百岁,一日之中可具足佛事!”
如阿难一时心生是念:“如然灯世尊、一切胜佛、鞞婆尸佛,出于好世,寿命极多,能具佛事;我释迦文佛出生恶世,寿命极短,将无世尊不能具足佛事耶?”
尔时,世尊入日出三昧,从身变化出无量诸佛及无量光明,普至十方;一一化佛在诸世界,各作佛事:或有说法、或现神通、或现三昧、或现饭食。如是之比种种因缘,施作佛事而度众生。
从三昧起,告阿难曰:“汝悉见闻是事不?”
阿难言:“唯然!已见!”
佛告阿难:“佛以如是神力,能具佛事不?”
阿难言:“假令佛寿一日,大地草木悉为可度众生,则能度尽,何况百岁!”
以是故知,诸佛寿命皆悉无量,为度人故,现有长短。譬如日出,影现于水,随水大小,水大则影久,水小则速灭;若照琉璃、颇梨珠山,影则久住。又如火烧草木,然少则速灭,然多则久住;不可以灭处无火故,谓多然处亦无。
光明长短义,亦如是。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
【经】
“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世界中无有淫欲、瞋恚、愚痴,亦无三毒之名。一切众生成就如是智慧,善施、善戒、善定、善梵行、善不娆众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贪欲、瞋恚、愚痴名为三不善根,是欲界系法。佛若说贪欲、瞋恚、愚痴,是欲界系不善;若说染爱、无明,是则通三界。有佛世界纯诸欲人,为是众生故,菩萨愿言:“我成佛时,国无三毒及三毒之名。”
复有清净佛国,纯阿鞞跋致、法性生身菩萨,无诸烦恼,唯有余习,是故言“无三毒之名”。
若有人言:如菩萨愿言“我当度一切众生”,而众生实不尽度;此亦如是,欲令世界无三毒之名,亦应实有三毒不尽。若无三毒,何用佛为?如地无大闇,则不须日照。如经所说:“若无三法则佛不出世,若三法不断则不得离老、病、死。”“三法”者则是三毒,如《三法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有世界,众生分别诸法是善、是不善,是缚、是解等,于一相寂灭法中而生戏论;菩萨以是故愿言:“令我世界中众生不生三毒,知三毒实相即是涅槃。”
答曰:
智慧是世间正见。世间正见中,说有布施、有罪福、有今世后世、有阿罗汉。信罪福故,能善布施。信有阿罗汉故,能善持戒、善禅定、善梵行。得正见力故,能善不娆众生。
世间正见是无漏智慧根本,以是故说“国中无三毒之名”。贪欲有二种:一者、邪贪欲,二者、贪欲。瞋恚有二种: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愚痴有二种:一者、邪见愚痴,二者、愚痴。是三种邪毒众生难可化度,余三易度。
“无三毒名”者,无邪三毒之名。
“善布施”等五事,如上〈放光品〉中说。
【经】
“使我般涅槃后,法无灭尽,亦无灭尽之名,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如上说,是菩萨愿事不必实。一切有为法,从因缘和合生,云何常住而不灭?佛如日明,法如日没余光,云何日没而余光不灭?但久住故,无能见灭者,故名不灭。
复次,是菩萨见诸佛法住有多有少,如迦叶佛法住七日,如释迦牟尼佛法住千岁;是故菩萨发是愿言:“法虽有为,愿令相续不灭;如火得薪,相传不绝。”
复次,诸法实相名为佛法。是实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受不动、不着不依、无所有,如涅槃相。法相如是,云何有灭?
答曰:
如所言,诸法实相无有灭者。有人忆想分别取诸法相、坏实法相,用二法说,是故有灭;实相法中无有灭也。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无碍法、集无量功德故,随其本愿,法法相续,无有见其灭者;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极远,人虽不见,要必当堕。
【经】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答曰:
上已说有二种佛:一者、法性生身佛,二者、随众生优劣现化佛。为法性生身佛故,说“乃至闻名得度”;为随众生现身佛故,说“虽共佛住,随业因缘有堕地狱者”。
法性生身佛者,无事不济、无愿不满。所以者何?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无碍具足,为众圣主,诸天及大菩萨希能见者。譬如如意宝珠难见、难得,若有见者,所愿必果。如喜见药,其有见者,众患悉除。如转轮圣王,人有见者,无不富足。如释提桓因,有人见者,随愿悉得。如梵天王,众生依附,恐怖悉除。如人念观世音菩萨名者,悉脱厄难。是事尚尔,何况诸佛法性生身!
答曰:
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若佛以力与之则无事不能。
又亦是众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随意度脱。
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而众生讥论诽谤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导人民?此亦是系缚法。”但以涅槃法化犹尚讥谤,何况杂以世乐!
如提婆达欲令足下有千辐相轮故,以铁作模烧而烁之,烁已,足坏,身恼大呼。尔时阿难闻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愿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发至诚言:“我看罗睺罗与提婆达等者,彼痛当灭。”是时提婆达众痛即除;执手观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佛告阿难:“汝观提婆达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
若好世人则无是咎。如是众生,若以世乐,不得度也。是事种种因缘上已广说。
以是故说:“闻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复次,佛身无量阿僧祇种种不同: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以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声而作佛事令众生得道者;有佛众生闻名而得道者,为是佛故说言:“我作佛时,其闻名者皆令得度。”
复次,闻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闻已修道,然后得度。如须达长者,初闻佛名,内心惊喜,诣佛听法而能得道。又如贳夷罗婆罗门,从鸡泥耶结发梵志所初闻佛名,心即惊喜,直诣佛所,闻法得道。是但说闻名,闻名为得道因缘,非得道也。
答曰:
今言“即时”,不言“一心中”;但言更无异事闻之,故言“即时”。譬如经中说:“修慈心时即修七觉意。”
难者言:“慈三昧,有漏,是缘众生法,云何得即时修七觉?”
答者言:“从慈起已即修七觉,更无余法,故言即时。即时有二种:一者、同时,二者、虽久,更无异法。即是心而得修七觉亦名即时。”
复次,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时得道。
又复以佛威力故,闻即得度;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亦如熟果,若人无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譬如新净白㲲易为受色。为是人故,说若闻佛名即时得道。譬如鬼神着人,闻仙人咒名,即时舍去。
答曰:
佛以神力举身毛孔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上皆有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各说妙法以度众生,又说诸佛名字,以是故闻。如〈放光〉中说。
复次,诸大菩萨以本愿欲至无佛法处称扬佛名,如此品中说者,是故得闻。复有大功德人从虚空中闻佛名号,如萨陀波仑菩萨。又有从诸天闻,或从树木音声中闻,或从梦中。
复次,诸佛有不可思议力故自往语,或以声告。
又如菩萨作愿誓度一切众生,以是故说:“我成佛时,过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闻我名皆得成佛。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是经名“般若波罗蜜”,佛欲解说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赞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以是故,行者虽行六波罗蜜及种种功德和合能具众愿,而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般若》后品中说:“若无般若波罗蜜,余五事不名波罗蜜。”虽普修众行,亦不能满具诸愿;如种种画彩,若无胶者,亦不中用。众生从无始世界中来,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受世间果报已而复还尽。所以者何?离般若波罗蜜故。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罗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罗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续而无穷尽。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此清净业因缘故,无愿不得。余功德离般若波罗蜜,无有无碍智慧,云何言“欲得诸愿,当学檀波罗蜜等”?
复次,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盛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是时四天王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天王奉先佛钵。’”
【论】
答曰:
前虽叹般若波罗蜜,事未具足,闻者无厌,是故复说。
复次,初品但赞般若波罗蜜力,今赞行者能作是功德,四天王等欢喜奉钵。
复次,以菩萨能具诸愿行,故佛安慰、劝进,言有此果报,终不虚也。
复次,般若波罗蜜有二种果:一者、成佛度众生;二者、虽未成佛,受世间果报——转轮圣王、释、梵天王主三千世界,世间福乐供养之事,悉皆备足。今以世间果报以示众生,故说是事。
复次,世间欲成大业,多有坏乱者;菩萨则不然,内心既定,外事亦应。
如是等因缘,故说此品。
答曰:
诸天皆因十善、四禅、四无量故生;是诸功德,皆由诸佛菩萨故有。
若佛出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种;若佛不在世,阿修罗种多,诸天减少;以种杂福不清净故。
若诸佛出世,能断诸天疑网,能成大事。如释提桓因命欲终时,心怀怖畏,求佛自救,遍不知处。虽见出家之人,山泽闲处,所供养者,皆亦不能断其疑网。尔时毗首羯磨天白释提桓因言:“尸毗王苦行奇特,世所希有!诸智人言:‘是人不久当得作佛!’”释提桓因言:“是事难办!何以知之?如鱼子、庵罗树华、发心菩萨,是三事因时虽多,成果甚少。今当试之!”帝释自化为鹰,毗首羯磨化作鸽,鸽投于王,王自割身肉,乃至举身上称以代鸽命,地为震动。是时释提桓因等心大欢喜,散众天华,叹未曾有;如是决定大心,成佛不久!
复次,凡夫人肉眼,无有智慧,苦身求财,以自生活;闻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成佛不久,犹尚欢喜,何况诸天!
答曰:
上诸天虽无阿修罗患,若佛不出世,生其天上者少;设有生者,五欲不妙。所以者何?但修不净福故。色界诸天宫殿,光明、寿命,亦复如是。
复次,诸天中有智慧者,能知禅味、五欲悉皆无常;唯佛出世,能令得常乐涅槃。以世间乐、涅槃乐皆由佛菩萨得,是故欢喜。譬如甘美果树茂盛成就,人大欢喜,以树有种种利益:有庇其荫者,有用其华,食其果实。菩萨亦如是,能以离不善法荫遮三恶苦热,能与人天富乐之华,令诸贤圣得三乘之果,是故欢喜。
答曰:
四天王奉钵,余天供养。诸天供养,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时,释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执盖,四天王四边防护。净居诸天欲令菩萨生厌离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门身。又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南门外立衣塔;佛至树下时,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梵天王请佛转法轮。如是等,各有常法。以是故,四天王奉钵。
四钵义,如先说。
答曰:
四王力等,不可偏受。
又令见佛神力,合四钵为一,心喜信净,作是念:“我等从菩萨初生至今成佛,所修供养,功德不虚。”
答曰:
同一姓故;譬如贵姓胤流百世,不以远故为异。或时行者,见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时,心作是愿:“是菩萨成佛时,我当奉钵。”是故得生。
复次,四天王寿五百岁;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处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此岁寿五百岁,为人间九百万岁。菩萨能作是功德者,或近成佛,初生四天王,足可得值。
答曰:
定者,为用钵者故,不说不用。
复次,用钵诸佛多,不用钵者少,是故以多为定。
【经】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皆欢喜,意念言:‘我等当给侍供养菩萨,减损阿修罗种,增益诸天众。’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请是菩萨转法轮。’”
【论】
释曰:
是诸天等,以华香璎珞,礼拜恭敬,听法赞叹等供养;亦作是念:“人修净福,阿修罗种减,增益三十三天,我诸天亦得增益。”
答曰:
先说一须弥山上六天,此说三千大千世界诸天;先但说欲界,今此说欲界、色界诸天请佛转法轮;上虽说净居诸天种种供养劝助,今请转法轮事大故。
答曰:
欲界天近故前来。色界都名为梵,若说梵王请佛,已说余天。又梵为色界初门,说初故,后亦说。
复次,众生有佛无佛常识梵天,以梵天为世间祖父,为世人故说梵天。
法轮相,如先说。
【经】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
【论】
答曰:
先说总相,今说别相。
复次,前所说功德中(前品中功德也)种种无量,闻者厌惓;今但略说六波罗蜜,则尽摄诸功德。
复次,为天说故,“能作诸功德”;为人说故,“增益六波罗蜜”。何以知之?如后说“善男子、善女人”,以是故知。
答曰:
诸天皆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知供养菩萨,故不别说其善。
人以肉眼见,无知;善者,能知供养,以少故,别说善者。
善者,从佛闻法,或从弟子、菩萨闻;或闻受记当作佛,又闻佛赞叹其名者,故知修善。
答曰:
无根,所谓无得道相,是故不说。如毗尼中不得出家,以其失男女相故。其心不定,以小因缘故便瞋;结使多故,著于世事;多怀疑网,不乐道法;虽能少修福事,智慧浅薄,不能深入;本性转易,是故不说。声闻法如是说。
摩诃衍中,譬如大海,无所不容;是无根人或时修善,但以少故不说。所谓少者,于男女中,是人最少,是人修善者少;譬如白人,虽复须发、黡子黑,不名黑人。
二根人结使多杂,亦行男事、亦行女事,其心邪曲,难可勉济;譬如稠林曳木,曲者难出。又如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二根人亦如是,心多邪曲故,不任得道。
以是故,但说男子、女人中善者。
善相者,有慈悲心,能忍恶骂。如《法句.骂品》中说:“能忍恶骂人,是名人中上!”譬如好良马,可中为王乘。
复次,以五种邪语及鞭杖、打害、缚系等不能毁坏其心,是名为善相。
复次,三业无失,乐于善人;不毁他善,不显己德;随顺众人,不说他过;不着世乐,不求名誉,信乐道德之乐;自业清净,不恼众生;心贵实法,轻贱世事;唯好直信,不随他诳;为一切众生得乐故,自舍己乐;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故,以身代之。
如是等无量名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说“善男子、善女人”。
答曰:
善男子、善女人自知福薄、智慧鲜少,习近菩萨,欲求过度;譬如沈石虽重,依船得度。
又善男子、善女人闻菩萨不从一世、二世而得成道,无央数世往来生死,便作是念:“我当与为因缘。”
复次,菩萨积德厚故,在所生处,众生皆来敬仰菩萨,以蒙利益重故。若见菩萨舍寿,则生是愿:“我当与菩萨作父母、妻子、眷属。”所以者何?知习近善人,增益功德故;譬如积集众香,香气转多。
如菩萨先世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入于大海,至龙王宫。龙见太子威德殊妙,即起迎逆,延前供养,而问之言:“何能远来?”太子答曰:“我怜阎浮提众生故,欲求如意宝珠以饶益之!”龙言:“能住我宫,受供一月,当以相与!”太子即住一月,为龙王赞叹多闻,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龙言:“太子有相,不久作佛,我当作多闻第一弟子。”时,太子复至一龙宫得珠,雨二由旬,二月赞叹神通力。龙言:“太子作佛不久,我当作神足第一弟子。”复至一龙宫得珠,雨三由旬,三月赞叹智慧。龙言:“太子作佛不久,我当作智慧第一弟子。”诸龙与珠已,言:“尽汝寿命,珠当还我。”菩萨许之。太子得珠,至阎浮提;一珠能雨饮食,一珠能雨衣服,一珠能雨七宝,利益众生。
又如须摩提菩萨,见燃灯佛,从须罗娑女买五茎花,不肯与之;即以五百金钱得五茎花,女犹不与,而要之言:“愿我世世常为君妻,当以相与!”菩萨以供养佛故,即便许之。
又妙光菩萨,长者女见其身有二十八相,生爱敬心,住在门下。菩萨既到,女即解颈琉璃珠,着菩萨钵中,心作是愿:“我当世世为此人妇!”此女二百五十劫中,集诸功德;后生喜见淫女园莲花中,喜见养育为女,至年十四,女工、世智,皆悉备足。尔时,有阎浮提王,名为财主,太子名德主,有大悲心,时出城入园游观,诸淫女等导引歌赞。德主太子散诸宝物、衣服、饮食;譬如龙雨,无不周遍。喜德女见太子,自造歌偈而赞太子,爱眼视之,目未曾眴,而自发言:“世间之事,我悉知之,以我此身,奉给太子!”太子问言:“汝为属谁?若有所属,此非我宜。”尔时,喜见淫女答太子言:“我女生年日月时节,皆与太子同。此女非我腹生,我晨朝入园,见莲花中有此女生,我因养育,畜以为女。无以我故而轻此女!此女六十四能,无不悉备;女工技术、经书、医方,皆悉了达;常怀惭愧,内心忠直,无有嫉妒,无邪淫想。我女德仪如是,太子必应纳之!”德主太子答语女言:“姊!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萨道,无所爱惜。国财妻子,象马七珍,有所求索,不逆人意;若汝生男女及以汝身,有人求者,当以施之,莫生忧悔!或时舍汝出家,为佛弟子,净居山薮,汝亦勿愁!”喜德女答言:“假令地狱火来,烧灭我身,终亦不悔!我亦不为淫欲戏乐故而以相好,我为劝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奉事正士!”女又白太子言:“我昨夜梦见妙日身佛,坐道树下,可往观之!”太子见女端正,又闻佛出,以此二因缘故,共载一车,俱诣佛所。佛为说法,太子得无量陀罗尼门;女得调伏心志。太子尔时,以五百宝花供养于佛,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太子白父王言:“我得见妙日身佛,大得善利。”父王闻已,舍所爱重之物以与太子,与其官属国内人民,俱诣佛所。佛为说法,王得一切法无闇灯陀罗尼。时王思惟:“不可以白衣法摄治国土、受于五欲而可得道!”作是思惟已,立德主太子为王,出家求道。是时太子于月十五日六宝来应,喜德妻变为宝女。如《不可思议经》中广说如是等因缘。
故知善男子、善女人世世愿为菩萨父母、妻子、眷属。
【经】
“尔时,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各自念言:‘我等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真,莫使与色欲共会;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欲。”
【论】
答曰:
世间中有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欲。
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
答曰:
如释迦文菩萨在净饭王宫欲出城游观,净居诸天化为老、病、死人,令其心厌;又令夜半见诸宫人妓直恶露不净、涕唾流涎、屎尿涂漫;菩萨见已,即便秽厌。或时诸天令女人恶心妒忌,不识恩德,恶口欺诳,无所省察;菩萨见已,即生念言:“身虽似人,其心可恶!”即便舍之。欲使菩萨从初发心,常作童真行,不与色欲共会。何以故?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人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有人言:“菩萨虽受五欲,心不着故,不妨于道。”以是故经言:“受五欲尚不生梵世。梵世,无始众生皆得生中;受五欲者尚所应得而不得之,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以是故,菩萨应作童真,修行梵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行菩萨,不着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所以者何?身受欲乐,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要当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耶?”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萨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或有菩萨,从初发意断淫欲,修童真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欲;或有菩萨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是三种菩萨,初者、如世间人受五欲,后舍离出家,得菩提道。
二者、大功德牢固,初发心时断于淫欲,乃至成佛道。是菩萨,或法身,或肉身;或离欲,或未离欲。
三者、清净法身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六神通。为教化众生故,与众生同事而摄取之。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长者、刹利,随其所须而利益之。
【经】
“譬如幻师、若幻弟子,善知幻法,幻作五欲,于中共相娱乐。于汝意云何?是人于此五欲,颇实受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于中受乐,成就众生,亦复如是。是菩萨摩诃萨不染于欲,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欲为秽恶,欲为毁坏,欲为如怨!是故,舍利弗!当知菩萨为众生故受五欲。”
【论】
答曰:
一者、如人法,不断淫欲;二者、常断淫欲,修于净行;三者、亦修净行,现受淫欲——以人不了故,为作譬喻。
答曰:
梦非五情所知,但内心忆想故生;人以五情所见,变失无常,可以得解。化虽五情所知,而见者甚少。佛为度可度众生,幻是众人所信,是故为喻。
如幻师以幻术故,于众人中现希有事,令人欢喜;菩萨幻师亦如是,以五神通术故,于众生中化作五欲,共相娱乐,化度众生。众生有二种:在家、出家。为度出家众生故,现作声闻、辟支佛、佛及诸出家外道师;在家众生,或有见出家者得度,或有见在家同受五欲而可化度。
菩萨常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
“欲为炽然”者,若未失时,三毒火然;若其失时,无常火然。二火然故,名为“炽然”,都无乐时。
“欲为秽恶”者,诸佛、菩萨、阿罗汉等诸离欲者,皆所秽贱。譬如人见狗食粪,贱而愍之不得好食,而啖不净;受欲之人,亦复如是,不得内心离欲之乐,而于色欲不净求乐。
“欲为毁坏”者,着五欲因缘故,天王、人王、诸富贵者,亡国、危身,无不由之!
“欲如怨”者,失人善利;亦如刺客,外如亲善,内心怀害;五欲如是,丧失善心,夺人慧命。五欲之生,正为破坏众善、毁败德业故出。又知五欲如钩贼鱼、如摾害鹿、如灯焚蛾,是故说“欲如怨”。怨家之害,不过一世;着五欲因缘,堕三恶道,无量世受诸苦毒。
【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净。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以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着。”
【论】
答曰:
先因佛说“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故问,非自意问。
复次,今舍利弗闻上种种赞般若功德,心欢喜,尊重般若故,问“云何应行”;如病人闻叹良药,便问“云何应服”。
答曰:
上总问诸波罗蜜,此但问般若;上广赞叹般若为主,此直问行般若。
复次,上虽广叹般若波罗蜜,时会渴仰欲得;是故舍利弗为众人故,问“行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功德无量无尽,佛智慧亦无量无尽;若舍利弗不发问,则佛赞叹无穷已;若舍利弗不问者,则无因缘故则不应止。
答曰:
赞叹般若,闻者欢喜尊重,则增其福德;若闻说般若,则增其智慧。不但以福德因缘故可成佛道,要须智慧得成;是故不须但赞叹。
人闻赞叹,心已清净,渴仰欲得般若;如为渴人,广赞叹美饮,不解于渴,即便应与之。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今问行般若。
答曰:
此中不言常不见,但明入般若观时,不见菩萨及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知实法故出。此菩萨名字,众缘和合假称。如后品中广说。般若波罗蜜名字亦如是,众法和合故,假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虽是假名,而能破诸戏论;以自性无故,说言“不可见”。如火从众缘和合,假名为火,虽无实事而能烧物。
答曰:
上言“般若为实法故出”,是则可信;出般若波罗蜜,不实,故不可信。
答曰:
世俗法故,言行、言入般若波罗蜜;诸观戏论灭故,无出、无入。若诸贤圣不以名字说,则不得以教化凡夫;当取说意,莫着语言!
答曰:
初闻般若,不得便说一切法空。我,不可以五情求得,但忆想分别生我想,无而谓有。又意情中无有定缘,但忆想分别、颠倒因缘故,于空五众中而生我想。若闻无我,则易可解。色等诸法,现眼所见;若初言空无,则难可信。今先破我,次破我所法;破我、我所法故,则一切法尽空。如是离欲,名为得道。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一定法故。
“不见我行般若,不见不行”者,如凡夫不得般若,故名“不行”;菩萨则不然,但行空般若,故说“不见不行”。
复次,佛为法王,观余菩萨其智甚少,杂诸结使,不名为行。譬如国王虽得少物,不名为得;佛亦如是教诸菩萨,虽有少行,不名为行。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者生憍慢,言“我有般若波罗蜜”,取是相;若不行者,心自懈没而怀忧悴。是故言“不见我行与不行”。
复次,“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破著有见;“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者,破着无见。
复次,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止诸法戏调;不见我不行者,止懈怠心故。譬如乘马,疾则制之,迟则鞭之。
如是等分别“行”、“不行”。
复次,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菩萨字性空”。是中虽但说菩萨字空,而五众亦空。
“空中无色,离色亦无空”者,“空”名法空,法空中乃无一毫法,何况粗色!“空亦不离色”,所以者何?破色故有空,云何言离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何以故?佛自更说因缘,所谓“但有名字谓为菩提,但有名字谓为菩萨,但有名字谓为空”。
答曰:
先说“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今说“不见”因缘,所谓“但有名谓为菩提,但有名谓为菩萨,但有名谓为空”。
上菩萨、此菩萨义同。“菩萨字”,即如“菩萨”中说。
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
“生相”实不可得故,名为“无生”。所以者何?若先生后法,若先法后生,若生法一时,皆不可得,如先说。无生故“无灭”,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譬如虚空,万岁雨亦不湿、大火烧不热、烟亦不着。所以者何?本自无生故。
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何以故?佛自说因缘:“一切法皆忆想分别,因缘和合故,强以名说。”不可说者是实义,可说者皆是名字。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名字”者,先略说名字,所谓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菩提字;今广说一切名字皆不可见,不见故不着——不著者,不可得故。如诸眼中,慧眼第一;菩萨以慧眼遍求不见,乃至不见细微一法,是故不着。
答曰:
是事处处已说,今此中略说:大悲心故,十方佛念故,本愿未满故,精进波罗蜜力故,般若波罗蜜、方便二事和合故,所谓不著于不着故。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菩萨虽不着诸法,而不入涅槃”。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菩萨但有字,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识亦但有字。’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乃至不见知者、见者,所说名字亦不可见。”
【论】
答曰:
上多说法空,今杂说法空、众生空。行者观外法尽空无所有,而谓能知空者不空,是故复说“观者亦空”。是众生空,声闻法中多说,一切佛弟子皆知诸法中无我。佛灭后五百岁分为二分:有信法空;有但信众生空,言“五众是定有法”,但受五众者空。以是故佛说众生空以况法空。
复次,我空易知,法空难见。所以者何?我以五情求之不可得,但以身见力故忆想分别为我。法空者,色可眼见、声可耳闻,是故难知其空。是二事般若波罗蜜中皆空,如“十八空”义中说。
答曰:
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行人法故,名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复次,用眼见色,以五邪见观五众,用世间、出世间正见观诸法,是名“见者”,所谓眼根、五邪见、世间正见、无漏见,是名“见者”。余四根所知及意识所知,通名为“知者”。如是诸法皆说是“神”。
此神,十方三世诸佛及诸贤圣求之不可得,但忆想分别,强为其名。诸法亦如是,皆空无实,但假为其名。
答曰:
略说则十六,广说则无量。随事起名,如官号差别、工能智巧、出家得道,种种诸名,皆是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
生空故法空,法空故生亦空。
【经】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用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诸名字法、名字所著处亦不可得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满阎浮提竹、麻、稻、茅,诸比丘其数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连等,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用智慧度脱一切众生故。”
【论】
释曰:
有二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见是空;空以不空等一不异。二者、以此智慧,为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得涅槃。声闻、辟支佛智慧但观诸法空,不能观世间、涅槃为一。譬如人出狱,有但穿墙而出自脱身者;有破狱坏锁,既自脱身,兼济众人者。
复次,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
复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达法性。
复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众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乐。
复有二法:一者、慈心,无怨无恚;二者、乃至诸佛功德,心亦不着。
如是等种种功德庄严智慧故胜声闻、辟支佛。
答曰:
不必以钝根为譬喻,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着;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其得悟。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
复次,一切众生着世间乐,闻道得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复次,舍利弗于声闻中智慧第一,比诸佛菩萨未有现焉。
“如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
答曰:
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连;此二人于佛法中大,于外法中亦大。富楼那、迦郗那、阿那律等,于佛法中虽大,于外法中不如。
又此二人常在大众助佛扬化,破诸外道;富楼那等比丘无是功德,是故不说。
复次,若说舍利弗则摄一切智慧人,若说目揵连则摄一切禅定人。
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此名为假喻。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以此四物丛生稠致、种类又多故。
舍利弗、目连等比丘满阎浮提,如是诸阿罗汉智慧和合不及菩萨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答曰: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极语。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缚楚毒,然后乃杀。如声闻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
“舍利弗!置阎浮提满中如舍利弗、目连等。若满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复置是事,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
释曰:
此义同上阎浮提,但以多为异。
答曰:
有人谓少无力,多则有力。譬如水少,其力亦少。又如绝健之人,少众力寡不能制之,大军攻之则伏。
有人谓一舍利弗智慧少,则不及菩萨,多或能及。佛言:“虽多不及。”故以多为喻。如一切草木力不如火,一切诸明势不及日。亦如十方世界诸山,不如一金刚珠。所以者何?菩萨智慧是一切诸佛法本,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迦陵毗伽鸟子虽未出𣫘,其音胜于众鸟,何况出𣫘!菩萨智慧亦如是,虽未出无明𣫘胜一切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又如转轮圣王太子,虽未成就,福祚威德胜于一切诸王,何况作转轮圣王!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无量阿僧祇劫集无量智慧福德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论】
答曰:
非重说也!上总相说,今别相说。
先言“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菩萨智慧”,今但明“不及一日智慧”,何况千万岁!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声闻所有智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诸众智无有差别,不相违背,无生、性空。若法不相违背、无生、性空,是法无有别异;云何世尊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
【论】
答曰:
不问智慧势力能度众生,今但问佛及六子智慧体性法中无有差别者。以诸贤圣智慧皆是诸法实相慧,皆是四谛及三十七品慧,皆是出三界、入三脱门、成三乘果慧,以是故说无有差别。
复次,如须陀洹以无漏智灭结得果,乃至佛亦如是;如须陀洹用二种解脱果: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乃至佛亦如是;如佛入涅槃,须陀洹极迟不过七世。
皆同事、同缘、同行、同果报,以是故言“无相违背”。所以者何?不生、性空故。
答曰:
智慧缘灭谛是“不生”;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无所分别。智慧随缘得名,如眼缘色生眼识,或名眼识、或名色识。智慧虽因缘和合作法,以缘无生、性空故名为“无生”、“性空”。
答曰:
四谛中灭谛为上。所以者何?是三谛皆属灭谛故。譬如人请天子并食群臣,亦名供养天子。
复次,灭谛故说“无生”,三谛故说“性空”。
复次,有人言:是诸智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所以者何?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生。
答曰:
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别。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
复次,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着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
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转后深入,痴、慧无异。
以是故,是诸众智无有别异、不相违背、不生、性空,故无咎。
【经】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智慧为有是事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
释曰:
有四种论:一者、必定论,二者、分别论,三者、反问论,四者、置论。
“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世间不可乐,涅槃为安隐寂灭,业因缘不失。如是等名为“必定论”。
“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不?”
佛言:“是事当分别答。”
太子言:“诸尼健子辈了矣!佛或时无怜愍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
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
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不?”
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
佛言:“汝不愍之耶?”
答言:“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
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
又如五比丘问佛:“受乐得道耶?”
佛言:“不必定。有受苦得罪,受苦得乐;有受乐得罪,受乐得福。”
如是等名为“分别论”。
“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
如佛告比丘:“于汝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
比丘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不?”
答言:“苦。”
“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是等名“反问论”。
“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如是等是名为“置论”。
今佛以反问论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于事未悟,佛反问事端,令其得解。
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如后品中说:“萨婆若慧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
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
令众生住于道中,是为“利益”声闻种、辟支佛种、佛种。
又复一切智慧无所不得,是名“一切种”。若有为、若无为,用一切种智知。
得佛道已,应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或大乘、或声闻乘、或辟支佛乘;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答曰:
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是故佛问。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
答曰:
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者,义如先说。
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
释曰:
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六波罗蜜”义,如先说。“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一阎浮提普令大明。’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
释曰:
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一阎浮提。”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
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
“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
释曰:
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
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照明诸罪福业及诸果报。
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经】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净佛道?”
【论】
答曰:
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答曰:
舍利弗者,是随佛转法轮将,虽自无益,为利益求佛道众生故问。
又以菩萨大悲,多所利益,是故问菩萨事以益众生。
复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诸邪见,得成道果;欲报恩故问菩萨事。
又舍利弗于声闻地中究尽边际,所未了者唯菩萨事,是故复问。
又以菩萨法甚深微妙,虽不能得,爱乐故问;譬如见人妙宝已,虽自无,爱乐故问。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论】
答曰:
是中略说,后当广说三事因缘。又今但说空、无相、无作因缘,后当说种种功德,故合说三事。
答曰:
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如后品中说。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如是等应广说。
若过是二地,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毗跋致地。
住阿毗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是为能净佛道。
复次,菩萨住三解脱门,观四谛,知是声闻、辟支佛法;直过四谛,入一谛,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
入是一谛中,是名“阿毗跋致地”。
住是阿毗跋致地,净佛道地,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及灭诸法中从初已来所失之事,是名“净佛道地”。
【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
释曰:
舍利弗深心恭敬菩萨,故今问:“菩萨漏结未尽,住何功德,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
释曰:
佛以是义示舍利弗:“虽三解脱门、涅槃事同,而菩萨有大慈悲,声闻、辟支佛无;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众生、具一切佛法故胜。”
【经】
“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
释曰:
佛先已以一因缘益,行众行故,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今说菩萨外益因缘故,世间有一切诸善法。所以者何?菩萨发心虽未成佛,令可度众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况成佛!
答曰:
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
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
“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
答曰:
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答曰:
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
答曰:
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
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
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
舍利弗闻是菩萨有大功德,应当供养,心念:“烦恼未尽,虽有大福,不能消其供养。如人虽啖好食,以内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净毕施福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净毕故。”
【论】
释曰:
以菩萨从初发心时,便为一切众生供养之上首。所以者何?以决定为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代受勤苦。又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度脱。欲取一切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间即是涅槃。如是种种因缘故言“本已净毕”。
复次,佛重说消施因缘故。
【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何等?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以是施与。”
【论】
释曰:
先说“由菩萨因缘,世间有善法”,今说“菩萨施善法之主”,是为差别。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应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上说“一日修般若波罗蜜胜声闻、辟支佛”,从是因缘来,佛种种赞叹菩萨。如是大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今问:“云何菩萨习行是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难行难得、如幻如化、难可受持,恐行者违错,故问习应。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受、想、行、识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眼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鼻、舌、身、心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声、香、味、触、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习应眼界空、色界空、眼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声识界、鼻香识界、舌味识界、身触识界、意法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习应苦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集、灭、道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习应无明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五众者,色、受、想、行、识。
色众者,是可见法;是色因缘故,亦有不可见有对;有对虽不可见,亦名为色。如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未得道者,亦名为道人。
何等是可见?一处,是可见有对色小分,一入摄。余九处及无作业,名不可见色。
有对者十处,无对者唯无作色。
有漏、无漏等分别亦如是。
如经说:“色有三种: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当知非但眼见故是色,内外十处能起五识者皆名色;因是色分故生无作色。
复有四种色: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
复有五种色,所谓五尘。
复有一种色,如经说恼坏相。众生身色名为恼坏相;非众生色亦名恼坏相,恼相因缘故亦名恼。譬如有身,则有饥、渴、寒、热、老、病、刀、杖等苦。
复有二种色,所谓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业色、非业色,业色、果色,业色、报色,果色、报色,隐没无记色、不隐没无记色,可见色、不可见色,有对色、无对色,有漏色、无漏色。如是等二种分别色。
复有三种色,如上可见有对中说。
复有三种色:善色、不善色、无记色,学色、无学色、非学非无学色,从见谛所断生色、从思惟所断生色、从无断生色。
复有三种色:欲界系色、色界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贪欲、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愚痴,三结、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贪善根、不瞋善根、不愚痴善根;如是等诸三善根应广说。有色能生隐没无记法、能生不隐没无记法——不隐没无记有二种:有报生、有非报生者,如是等二种无记。
复有四种色,如上受、不受中说;四大及造色三种——善、不善、无记;身业作、无作色、口业作、无作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色)、止色(恶不善禁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不用色(余无用之色)。如是等四种色。
复有五种色:身作、无作色,口作、无作色,及非业色;五情、五尘;粗色、动色、影色、像色、诳色。
“粗色”者,可见、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如土石等。
“动色”者有二种:一者、众生动作,二者、非众生动作——如水、火、风动作,地依他故动;下有大风动水,水动地。风之动树,如酒自沸动,如磁石吸铁,如真珠、玉、车渠、马瑙夜能自行,皆是众生先世福德业因缘,不可思议。
答曰:
是事不然!如油中见像黑,则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横观则面像广,纵观则面像长,则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中皆有面像,则非一面像。以是因缘故,非还见本像。
复次,有镜、有人、有持者、有光明,众缘和合故有像生;若众缘不具则像不生。是像亦非无因缘,亦不在因缘中;如是别自有法,非是面也。此微色,生法如是,不同粗色;如因火有烟,火灭烟在。
答曰:
镜中像有种种色,影则一色,是故不同。是二虽待形俱动,形质各异:影从遮明而现,像则从种种因缘生。虽同细色,各各差别。
“诳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闼婆城等,远诳人眼,近无所有。
如是等种种无量色总名色众。
受众者,如经说:“因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故生触,是触即时三众共生,所谓受、想、行。”
答曰:
眼识少时住,见色便灭;次生意识,能分别色好丑。是故不说眼识。因眼、色、识三事和合故生触,触生心数法。眼识因缘远故不说。
答曰: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触亦如是,次第相续触粗故,说因触生心数法;念念触微细,亦共生心数法,不了故不说。若情、尘、识三事和合能受苦乐,尔时触法了了,以是故说因触生心数法。
如色法从因缘和合生;心数法亦如是,从触法和合生。如色法从和合生,无和合则不生;心数法亦如是,有触则生,无触则不生。
此受众:一种,所谓受相。
复有二种受:身受、心受,内受、外受,粗、细,远、近,净、不净等。
复有三种受:苦、乐、不苦不乐;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所断、思惟所断、不断;因见谛所断生受、因思惟所断生受、因不断生受;或因身见生、不还与身见作因,或因身见生、还与身见作因,或不因身见生、不还与身见作因;复有三种受: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如是等三种受。
复有四种受:内身受、外身受、内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应受,及四流、四缚等相应受。是名四种受。
复有五种受:乐根、苦根、忧根、喜根、舍根;见苦所断相应受,乃至思惟所断相应受;五盖、五结诸烦恼相应受亦如是。
复有六受众:六识相应受。
复有意识分别为十八受,所谓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喜,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忧,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舍,乃至意识亦如是。
是十八受中有净、有垢,为三十六。
三世各有三十六,为百八。
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受义无量,名为受众。
想众、相应行众、识众亦如是分别。何以故?与受众相应故。
复次,佛说有四种想:有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小想”者,觉知小法。如说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缘相,名为“小想”。
复次,欲界系想名为“小”,色界系想名为“大”,三无色天系想名为“无量”,无所有处系想是名“无所有想”。
复次,烦恼相应想名为“小想”,烦恼覆故;有漏无垢想名为“大想”;诸法实相想名为“无所有想”;无漏想名为“无量想”,为涅槃无量法故。
复次,佛说有六想:“眼触相应生想,乃至意触相应生想。”如是等名为想众。
行众者,佛或时说一切有为法名为行。
或说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属身故。“口行”者,觉观。所以者何?先觉观,然后语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乐,取相心发,是名意行。心数法有二种:一者、属见,二者、属爱。属爱主名为“受”,属见主名为“想”。以是故说是二法为“意行”。
佛或说十二因缘中三行:福行、罪行、无动行。“福行”者,欲界系善业;“罪行”者,不善业;“无动行”者,色、无色界系业。
阿毗昙除受、想,余心数法及无想定、灭尽定等心不相应法,是名为行众。
识众者,内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觉,名为识;以内缘力大故,名为眼识乃至名为意识。
答曰:
意生灭相故,多因前意故,缘法生意识。
答曰:
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名为一。为是相续心故,诸心名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识无咎。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外道不说依意故生识,但以依神为本。
此五众,四念处中广说。所以者何?身念处说色众,受念处说受众,心念处说识众,法念处说想众、行众。
答曰:
不然!所以者何?若名异故实亦异;若无异法,名不应异。若唯有心而无心法者,心不应有垢、有净。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以是故不得言“烦恼、慈悲等法即是心”。
答曰:
若垢心次第云何能生净心?净心次第云何当生垢心?以是故,是事不然!汝但知粗现之事,不知心数法;不可以不知故便谓为无,当知必有五众。
答曰:
诸法各有定限。如手法五指,不得求其多少。
复次,有为法虽复无量,佛分判为五分则尽。
答曰:
众义应尔;入、界义异。佛为法王,为众生故,或时略说、或时广说。
有众生于色、识中不大邪惑,于心数法中多有错谬,故说五众。
有众生心、心数法中不生邪惑,但惑于色;为是众生故,说色为十处,心、心数法总说二处。
或有众生于心数法中少生邪惑,而多不了色、心;为是众生故,说心数法为一界,色、心为十七界。
或有众生不知世间苦法生灭、不知离苦道;为是众生故说四谛:世间及身皆为是苦,爱等烦恼是苦因,烦恼灭是苦灭,灭烦恼方便法是名道。
或有众生着吾我故,于诸法中邪见生一、异相;或言世间无因无缘,或堕邪因缘;为是众生故,说十二因缘。
有人说常法:或说神常,或说一切法常,但灭时隐藏微细,非是无也,若得因缘会还出,更无异法。为是人故,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作法,无有常定。譬如木人,种种机关,木楔和合故能动作,无有实事,是名有为法。”
答曰:
行者初习观法,先观粗法,知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等,身患如是。
众生所以着此身者,以能生乐故;谛观此乐,有无量苦常随逐之,此乐亦无常、空、无我等。
六尘中有无量苦,众生何因缘生着?以众生取相故着。如人身一种偏有所著,能没命随死取相。
受苦乐,发动生思等诸行。
心行发动时,识知离苦得乐方便,是为识。
复次,众生,五欲因缘,故受苦乐;取相因缘,故深着是乐;以深着乐故,或起三毒、若三善根,是名为行;识为其主,受用上事。五欲即是色,色是根本,故初说色众,余次第有名。
余入、界诸法等皆由五众次第有,唯法入、法界中增无为法,四谛中增智缘灭。
入、界,乃至有为、无为法如上说。
今五众等诸法皆是空。何以故?圣主说故。圣有三种下、中、上,佛为其主。如星宿月中,日为其最,光明大故。佛得一切智慧故名为圣主。圣主所说故,应当是实。
复次,以有十八空故一切法空。若但以性空能空一切法,何况十八!若以内空、外空能空一切法,何况十八!
复次,若有法不空,应当有二种:色法、非色法。是色法分别破裂乃至微尘,分别微尘亦不可得,终卒皆空。无色法,乃至念念生灭故皆空。如四念处中说。
复次,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庐馆、宫殿名之为“都”,梁柱、椽栋、瓦竹、壁石名之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众札和合故有“片”名,众微和合故有“札”名。是微尘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尘可见;中者,诸天所见;小者,上圣人天眼所见。慧眼观之则无所见。所以者何?性实无故。若微尘实有即是常,不可分裂、不可毁坏,火不能烧、水不能没。
复次,若微尘有形、无形二俱有过。若无形,云何是色?若微尘有形,则与虚空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则不名为微。佛法中“色”,无有远、近、粗、细是常者。
复次,离是因缘名字则无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缘名字更无国名,除庐里、道陌因缘名字则无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缘名字更无殿名,除三分因缘名字更无柱名,除片因缘名字则无分名,除札因缘名字则无片名,除众微因缘名字则无札名,除中微尘名字则无大微尘名,除小微尘名字则无中微尘名,除天眼妄见则无小微尘名。
如是等种种因缘义故,知诸法毕竟空。
答曰:
名字若是有,与法俱破;若无则不应难。名字与法俱无有异,以是故知一切法空。
复次,一切法实空。所以者何?无有一法定故,皆从多法和合生。若无有一,亦无有多。譬如树,根、茎、枝、叶和合故有假名树;若无树法,根、茎、枝、叶为谁和合?若无和合则无一法;若无一法则亦无多,初一、后多故。
复次,一切诸观语言戏论皆无实者,若世间常亦不然,世间无常亦不然;有众生、无众生,有边、无边,有我、无我,诸法实、诸法空皆不然。如先种种论议门中说。若是诸观戏论皆无者,云何不空?
答曰:
有二种空:一者、说名字空,但破著有而不破空;二者、以空破有,亦无有空。
如小劫尽时,刀兵、疾疫、饥饿,犹有人、物、鸟、兽、山、河;大劫烧时,山河树木乃至金刚地下大水亦尽,劫火既灭,持水之风亦灭,一切廓然无有遗余。
“空”亦如是,破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取相着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亦复空。以是故汝不应作是难!若灭诸戏论,云何不空?
如是等种种因缘,处处说空,当知一切法空。
“习”者:随般若波罗蜜修习行观,不息不休,是名为“习”。
譬如弟子随顺师教、不违师意,是名“相应”。如般若波罗蜜相,菩萨亦随是相,以智慧观,能得、能成就,不增不减,是名“相应”;譬如函、盖,大小相称。
虽般若波罗蜜灭诸观法,而智慧力故,名为无所不能、无所不观;能如是知,不堕二边,是为“与般若相应”。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性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佛法中广说则十八空,略说则七空;如广说助道法则有三十七品,略说则七觉分。
复次,是七空多用利益众生故。如“大空”、“无始空”,或时有众生起是邪见,为是故说。
“性空”者,一切诸法性本末尚自空,何况现在!因缘尚空,何况果报!“自相空”者,诸法总相、别相尽观其空,心则远离。用是二空,诸法皆空,是名“诸法空”。
从“性空”故有相,“相空”故诸法皆空;“诸法空”故,更无所得,是名“不可得空”。
用是四种空破一切有法;若以有法、有相为过者,取于无法,是故说“无法空”。若以无法为非,还欲取有法,是故说“有法空”。
先说四空虽破有法,行者心则离有而存于无,是则说“无法空”。若说无法为非,心无所寄,还欲存有,是故略说“有法空”,以存有心薄故。
“无法有法空”者,行者以无法空为非,心还疑有;若心观有,还疑无法;是故有、无俱观其空,如内外空观。
以是故但说七空。
答曰:
以是故——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七空时,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色若生相若灭相,不见受、想、行、识若生相若灭相;不见色若垢相若净相,不见受、想、行、识若垢相若净相。”
【论】
释曰:
“不见色若生相若灭相”者,不见五众有生有灭。若五众有生灭相即堕断灭中;堕断灭故,则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与禽兽无异。
“不见色若垢若净”,不见五众有缚有解。若五众是缚性,无有得解脱者;若五众是净性者,则无有学道法。
【经】
“不见色与受合,不见受与想合,不见想与行合,不见行与识合。何以故?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
【论】
释曰:
心、心数法无形,无形故则无住处,以是故色不与受合。
如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二触和合;心心数法中无触法,故不得和合。
答曰:
佛此中自说无有法与法合者。何以故?一切法性常空故。
若无法与法合,亦无有离。
复次,佛自说因缘:
【经】
“舍利弗!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
【论】
释曰:
何以故?色与空相违。若空来则灭色,云何色空中有色?譬如水中无火,火中无水,性相违故。
复次,有人言:“色非实空,行者入空三昧中见色为空。”以是故言:“色空中都无有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经】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
【论】
答曰:
先说五众空中无五众,今是中说其因缘。五众各各自相不可得故,故言“五众空中无五众”。
【经】
“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论】
释曰:
佛重说因缘。若五众与空异,空中应有五众;今五众不异空、空不异五众,五众即是空、空即是五众。以是故空不破五众。
所以者何?是中佛自说因缘:
【经】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亦无智、亦无得,无须陀洹、无须陀洹果,无斯陀含、无斯陀含果,无阿那含、无阿那含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辟支佛、无辟支佛道,无佛、亦无佛道。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有人虽复习空,而想空中犹有诸法;如行慈人,虽无众生而想众生得乐,自得无量福故。以是故佛说:诸法性常自空,非空三昧故令法空——如水冷相,火令其热。若言“以空三昧故令法空”者,是事不然!
“智”者,是无漏八智。“得”者,初得圣道须陀洹果乃至佛道。是义先已广说。
【经】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若相应若不相应,亦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识界乃至意法识界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若相应若不相应。如是,舍利弗!当知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菩萨得诸法实相,入般若波罗蜜,即于般若波罗蜜不见定相,若相应、若不相应,何况见有余法!
云何不见般若相应、不相应?
不见如是行,为应般若波罗蜜;不见不如是行,为不应般若波罗蜜。
如常、乐、我行,不应般若波罗蜜;无常、苦、无我行,为应般若波罗蜜。
若行实,不应般若波罗蜜;若行空,为应般若波罗蜜。
如有无行,为不应般若波罗蜜;如非有非无行,为应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中皆无是事,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
五波罗蜜、五众,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答曰:
先说:“五事离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故名波罗蜜。”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云何名檀波罗蜜?不见施者、不见受者、无财物故。”
五众法是菩萨观处,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故、毕竟清净故,不见相应、不相应。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亦如是。是诸法无有定性、无有定法,以是故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
十八空、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
答曰:
是菩萨虽非声闻、辟支佛,亦观声闻、辟支佛法,欲以声闻、辟支佛道度众生故。
复有人言:“行声闻、辟支佛道,但不取证。如后品中说:‘入空、无相、无作三昧,菩萨住是三解脱门,作是念言:“今是观时,非是证时。”’”
或有新发意菩萨闻有声闻、辟支佛三十七品法,读诵、正忆念、分别。
以是故说菩萨有三十七品。
佛十力等亦如是。菩萨自于菩萨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中住,住是法中,若闻、若忆想、分别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甚深微妙,亦是我分。
复次,是菩萨无量阿僧祇劫来,修习佛十力、四无所畏等,坐佛树下时,得无碍解脱故增益清净。譬如勋劳既立,然后受其功赏;菩萨亦如是,有是功德乃受其名。
是功德皆是般若波罗蜜势力合故,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
此诸法义,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智,先已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空不与空合,无相不与无相合,无作不与无作合。何以故?空、无相、无作无有合与不合。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空有二种:一者、空三昧,二者、法空。空三昧不与法空合。何以故?若以空三昧力合法空者,是法非自性空。
又空者,性自空,不从因缘生;若从因缘生,则不名性空。行者若入时见空,出时不见空,当知是虚妄。
复次,佛自说因缘:“空中无合无不合,无相、无作亦如是。舍利弗!菩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答曰:
不然!若欲以戏论求胜,应如是难。诸法相虽不可说,佛以大慈大悲故种种方便说。
又佛说法,为一种众生得道,为未悟者重说。又复一说为断见谛结使,二说为断思惟结使,复更说为诸余结使分分皆断。又一说有人得声闻道,一说种辟支佛道因缘,更一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更一说行六波罗蜜,更一说行方便、得无生忍。更一说得初住地,更一说乃至十住地。更一说为人故,更一说为天故。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相甚深,难解难知,佛知众生心根有利钝:钝根者,少智为其重说;若利根者,一说二说便悟,不须种种重说。譬如驶马,下一鞭便走;驽马,多鞭乃去。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经中重说无咎。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入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识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与前际合。何以故?不见前际故。色不与后际合。何以故?不见后际故。色不与现在合。何以故?不见现在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论】
释曰:
先说“空、无相、无作,无合无不合”,今更说因缘:入自相空故,五众不作合、不作不合。若一切法自相空,是中无有合、不合。“合”者,诸法如其相。如地坚相,识知相,如是等自相不在异法,是名为“合”。“不合”者,自相不在自法中。略说诸法相,不增不减。
色不与前际合。何以故?前际空无所有,但有名字;若色入过去,则灭无所有,云何与前际合?后际者,未有未生,色不应与后际合。现在色,生灭不住故,不可取相,色不应与现在合。
复次,佛自说因缘:“色不与前际合,非不合。何以故?前际不可见故。色不与后际合,非不合。何以故?后际不可见故。色不与现在合,非不合。何以故?现在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前际不与后际合,后际不与前际合,现在不与前际、后际合,前际、后际亦不与现在合,三际名空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者,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有人说:“三世诸法皆是有,未来法转为现在,现在转为过去。如泥揣现在,瓶为未来,土为过去;若成瓶时,瓶为现在,泥揣为过去,瓶破为未来。如是者是为合。”若有三世相,是事不然,以多过故,是为不合。
复次,三世合者,如过去法与过去、未来、现在世作因,现在法与现在、未来世作因,未来世法与未来世作因。又过去心、心数法缘三世法,未来、现在心心数法亦如是。断心心数法能缘不断法,不断心心数法能缘可断法。如是等三世诸法因缘果报共相和合,是名为合。
菩萨不作是合。何以故?如先说:“过去已灭,云何能为因、能为缘?未来未有,云何为因缘?现在乃至一念中不住,云何为因缘?”是名不合。
复次,佛自说因缘:“三世及名字空故,云何言合?”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现在世合。何以故?现在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现在世合!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观萨婆若与过去世同。何以故?过去世是虚妄,萨婆若是实法;过去世是生灭相,萨婆若非生灭相。过去世及法求觅不可得,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
复次,佛自说因缘:“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过去世,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
未来、现在世亦如是。未来世除生灭相,其余义同。
复次,以时故说有三世:过去、未来、现在。“时”义,如“一时”中说。
复次,萨婆若是十方三世诸佛真实智慧;三世者,从凡夫虚妄生,云何与萨婆若合?譬如真金不与弊铁同相。
答曰:
若以着心取相念萨婆若者,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杂毒食,初虽香美,后不便身。若菩萨分别过去、现在诸佛萨婆若者,应与三世合;今不取相故,则无有合。
答曰:
萨婆若过三界,出三世,毕竟清净相;行者但以忆想分别:“我当得是萨婆若。”如世间法,忆想当有所得,而是事未生未有,时节未至,因缘未会,都无处所,云何当与合?如明当服苏,今已忆臭。
又如迦栴延弟子辈言:“未来世中菩提语菩萨言:‘若能修相好身者,我当来处之。’如贵家女自恣无难,遣使语贫家子言:‘汝好庄严房舍帏帐,种种备具,我当来处汝家中。’”如是说者,是不如法。
以是故,不得以萨婆若与三世合。
答曰:
是萨婆若,菩萨所归趣,深心欲得,于三世中求索故。
答曰:
后当说一切法中求。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不与萨婆若合,眼不可见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声、香、味、触、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应当说!或时诵者忘失。何以知之?佛所说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事、垢、净。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缘名为事;不定是垢、不定是净;是中或有结使生,或有善法生;如田定能生物,随种皆生。众、界、入、十二因缘,是为事;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为净种。所以不说垢者,是菩萨结使已薄,不以自恼,是故不说。又菩萨智慧深入,解诸法空,无诸烦恼,但集诸功德。以是故,应说十八界、十二因缘。
如色等事中不应有萨婆若合。所以者何?是萨婆若,三世中不可得故;色等事中亦不可得,是皆世间因缘和合,无有定性。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不与萨婆若合,檀波罗蜜不可见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四念处不与萨婆若合,四念处不可见故;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
【论】
答曰:
六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为世间檀波罗蜜故,说不与合;出世间檀波罗蜜,应与合。
复次,菩萨行六波罗蜜,漏结未尽,不得与佛萨婆若合。
复次,佛说六波罗蜜空,尚不可见,何况与萨婆若合!
三十七品亦如是。
答曰:
三十七品是二乘法,但为涅槃;菩萨为佛道,是故不合。
答曰:
有菩萨以着心故,行三十七品,多回向涅槃,是故佛说不合。
【经】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与萨婆若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见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是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虽是妙法,为萨婆若故行;以菩萨漏结未尽,故不应与萨婆若合。
复次,佛十力等法有三种:一者、菩萨所行,虽未得佛道,渐渐修习;二者、佛所得,而菩萨忆想分别求之;三者、佛心所得。上二种不应与合;下一种虽可合,而菩萨未得,是故不合。
复次,空故不可见,不可见故不合。是以皆言“不可见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佛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佛合;菩提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菩提合。”
【论】
答曰:
佛是人,萨婆若是法;人是假名,法是因缘。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故,佛亦无——众生中尊上第一,是名为佛,是故不合。
复次,得萨婆若故名为佛。若佛得萨婆若,先以是佛,不须萨婆若;若非佛得萨婆若者,何以言“佛得萨婆若”?以是故,和合因缘生,不得言先后。
复次,离佛无萨婆若,离萨婆若无佛;得萨婆若故名佛,佛所有故名萨婆若。
答曰:
菩提名为佛智慧,萨婆若名为佛一切智慧;十力智为菩提,第十一如实智名为萨婆若——二智不得一心中生。
复次,是十力等诸佛法及佛菩提,皆是菩萨忆想分别非实,唯佛所得萨婆若是实。今此菩提,是菩萨菩提,是心中虚妄未实,云何与萨婆若合?
复次,此经中,佛自说不合因缘:
【经】
“何以故?佛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佛;菩提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习色有、不习色无,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常、不习色无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苦、不习色乐,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我、不习色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寂灭、不习色非寂灭,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空、不习色非空,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相、不习色无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作、不习色无作,受、想、行、识亦如是。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若菩萨观五众非有、非无,于是亦不着;尔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所以者何?一切世间着二见:若有,若无。顺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多着无;我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着无。
复次,四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着无。二毒多者著有,无明多者着无。不知五众因缘集生著有,不知集者着无。近恶知识及邪见外书故,堕断灭、无罪福中,无见者着无;余者著有。或有众生谓一切皆空,心着是空;着是空故,名为“无见”。或有众生谓一切六根所知法皆有,是为“有见”。爱多者著有见,见多者着无见。
如是等众生著有见、无见。
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著有、着无,二事俱失。所以者何?若诸法定实有,则无因缘;若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若无法是实,则无罪福、无缚无解,亦无诸法种种之异。
复次,有见者与无见者相违,相违故有是非,是非故共诤,有诤故起诸结使,结使故生业,生业故开恶道门;实相中无有相违、是非、斗诤!
复次,著有者,事若无常,则生忧恼;若着无者,作诸罪业,死堕地狱受苦。
不著有无者,无有如是等种种过失;应舍是,则得实。
复次,是五众若常、若无常,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五众常,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则无罪福,无罪福故则无善恶果报,世间如涅槃不坏相。如是妄语,谁当信者!现见死亡啼哭,是则众生无常;如草木雕落、华果磨灭,是则外物无常;大劫尽时,一切都灭,是为大无常。如是等种种因缘,如是五众常不可得。
复次,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所以者何?若诸法无常相,念念皆灭,则六情不能取六尘。所以者何?内心、外尘俱无住故,不应得缘、不应得知,亦无修习因缘果报!因缘多故,果报亦多,此事不应得。
又以有常见与无常见共诤。
如是等种种因缘,五众无常则不可得。
苦乐、我非我、若空若实、有相无相、有作无作,此义如先处处说。
“五众寂灭”者,因缘生故无性,无性故寂灭,寂灭故如涅槃。
三毒炽然故不寂灭,无常火然故不寂灭,不着三毒实相故不寂灭,三毒各各分别相故不寂灭。此义先未说,故今是中说。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离二边、行中道,“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所以者何?菩萨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故。
“不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所以者何?余诸凡夫不能如菩萨观诸法实相,云何当言“我不行般若波罗蜜”?
“行、不行”亦不着,二俱过故。
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相。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为般若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成就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内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法性、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如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不坏诸法相故;亦不分别是檀、是悭,乃至是三界、是实际。”
复次,有菩萨于此善法,深心系着,以系着故能生罪;为是人故,说:“是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汝莫生着!真菩萨不为是故行。”有菩萨心无所著,行六波罗蜜乃至实际;为是人故,说为是事故行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中说:“为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为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天耳故、不为他心智故、不为宿命智故、不为天眼故、不为漏尽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菩萨神通!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彼中总相说,不列名字;此中别相说。
复次,功德果报,所谓五神通;菩萨得是五神通,广能利益众生。
复次,虽有慈悲、般若波罗蜜,无五神通者,如鸟无两翼,不能高翔;如健人无诸器杖而入敌阵;如树无华果,无所饶益;如枯渠无水,无所润及;以是故重说五神通,及余无量佛法中别说,无咎。
答曰:
多有无方便菩萨,得五神通,轻余菩萨,心生憍高,为是故说。所以者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诸佛之母尚不着,何况五神通!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东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当知十方众生心所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众生宿命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见十方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能度无量阿僧祇众生。”
【论】
释曰:
先虽说五神通名,今此中说其功用。
答曰:
已拔我见根本故,已摧破憍慢山故,善修三解脱门、三三昧故。佛身虽妙,亦入三解脱门;如热金丸,虽见色妙,不可手触。
又诸法如幻如化,无来无去,无近无远,无有定相。如幻化人谁去谁来?不取神通、国土、此彼、近远相,故无咎!
若能在佛前住于禅定,变为无量身,至十方供养诸佛,无所分别,已断法爱故。
余通亦如是。
菩萨得是五神通,为供养诸佛故,变无量身,显大神力,于十方世界三恶趣中,度无量众生,如〈往生品〉中说。
【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恶魔不能得其便;世间众事,所欲随意;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悉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拥护是菩萨,不令有碍;是菩萨所有重罪,现世轻受。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用普慈加众生故。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今赞是菩萨,如上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萨智慧功力果报,得此五利。
答曰:
如此中佛自说:“诸佛、诸大天拥护故。”
复次,是菩萨行毕竟不可得自相空故,于一切法中皆不着;不着故无违错;无违错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不疮,虽卧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疮则死无疑。
又是菩萨于诸佛中心不着、于诸魔中心不瞋,是故魔不得便。
复次,菩萨深入忍波罗蜜、慈三昧故,一切外恶不能中伤,所谓水火、刀兵等。
世间众事者,资生所须,所谓治生谐偶,种莳果树,旷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说法教度众生,皆得如意。
如是等世间众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随意。所以者何?是菩萨世世集无量福德、智慧因缘故。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心不着,心不着故结使薄,结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厚善根生故所愿如意。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诸大天皆敬念是菩萨,赞叹称扬其名;诸龙鬼等闻诸天称说,亦来助成其事,是故世间众事皆得如意。
复次,是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
答曰:
是菩萨智慧功德大故,诸佛心虽平等,法应念是菩萨,以劝进余人。
又是菩萨得佛智慧气分故,别知善恶,赏念好人,无过于佛,是故佛念。
复次,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则坏。
“诸大天拥护”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诸天效佛念故。
又诸天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都无所著,不乐世乐,但欲教化众生故,住于世间,知其尊贵故念。
“所有重罪”者,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波罗蜜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佛种中生故,虽有重罪,云何重受?
复次,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实则没。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虚故,不没重罪;凡人无智慧故,沉没重罪。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加众生故。
答曰:
能生无量福,无过于慈;是慈因般若波罗蜜生,得无量利益。
复次,恶魔不得便、诸佛所念、重罪今世轻受,是般若波罗蜜力;世间众事所欲随意、诸天拥护,是大慈力。
复次,有二种缘:一者、众生,二者、法。是菩萨若缘众生则是慈心,若缘法则是行般若波罗蜜。
是慈从般若波罗蜜生,随顺般若波罗蜜教,是故说慈无咎。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疾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在所生处常值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离见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陀罗尼、三昧门”,如先说。
“疾得”者,福德因缘故心柔软;行深般若波罗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得。如上说五功德故疾得。
“所生处常值诸佛”者,是菩萨除诸佛母般若波罗蜜,其余一切众事皆不爱着;是以在所生处,常值诸佛。如人常喜斗诤,生还活地狱,复执刀杖共相加害。淫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淫鸟。瞋恚多故,还生毒兽、蛇虺之属。愚痴多者,如灯蛾赴火、地中隐虫等。
是诸菩萨爱敬于佛及实相般若波罗蜜、及修念佛三昧业故,所生处常值诸佛。
复次,如先“菩萨愿见诸佛”中说。
“终不离见佛”者。
又人虽一世见佛,更不复值。如毗婆尸佛时,王师婆罗门,虽得见佛及僧,而恶口毁呰,言:“此人等如畜生,不别好人,见我不起。”以是罪故,经九十一劫堕畜生中。
复次,深念佛故,终不离佛;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萨心故;作不离佛愿;愿生在佛世故;种值佛业缘常相续不断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见佛。
答曰:
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值佛,或时果中说因故。
相应有二种:一者、心相应;二者、应菩萨行,所谓生好处,值遇诸佛,常闻法,正忆念——是名相应。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有法与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是法与余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一切法,无有法与法共合者。何以故?诸法无少分合故。譬如二指有四方,其一方合,三方不合;不合多故,何以不名为不合?
答曰:
合处不为指,是指分;但是指分,更无指法。以二指相近故,假名为合,更无合法。
复次,色、香、味、触,总名为指;但触有合力,余三无合。以是故,不得言指合。
复次,如异类同处,不名为合,相各异故;诸法亦尔,地相地中、水相水中、火相火中,如是性异,不名为合。
以是故言“无有法与法合,若合、若不合”。
“等”者,一切法一相故名“等”。以皆是有相,皆是无常相,皆是苦相,皆是空无我相,皆是不生不灭相,事无异故名为“等”。
“不等”者,各各别相故。如色相、无色相,坚相、湿相,如是等各异不同,是名“不等”。
菩萨不见等与不等。何以故?一切法无故,自性空故无法,无法故不可见,不可见故无等、不等。
等与合,是习相应;不合、不等,是不相应。
答曰:
听者厌懈,是故佛赞叹果报功德,闻者心得悦乐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以众生邪观故缚,正观故解。
菩萨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何以故?法性无相,无有远近。亦不言:“我久久当得。”何以故?法性无迟无久。
“法性”义,如如、法性、实际义中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出法性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无明等诸烦恼入一切法中故,失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邪曲不正。圣人除却无明等,诸法实性还得明显;譬如阴云覆虚空清净性,除阴云则虚空清净性现。
若有法无明不入者,是则出于法性;但是事不然!无有法出无明者,是故菩萨不见是法出法性者;譬如众流皆归于海,如粟散小王皆属转轮圣王,如众小明皆属于日。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法性分别诸法。’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答曰:
为着法性、贵于法性,以是因缘生诸结使,是故不作是念。
答曰:
得是法性,灭无明等诸烦恼破诸法实相者,然后心清净,智慧明了,知诸法实;随法性者为善,不随法性者为不善。
如婆蹉梵志问佛世尊:“天地间有善恶、好丑不?”
佛言:“有。”
婆蹉言:“我久归命佛,愿为我善说!”
佛言:“有三种恶、三种善;十种恶、十种善,所谓贪欲是恶,除贪是善;瞋恚、愚痴是恶,除恚痴是善。杀生是恶,除杀生是善;乃至邪见是恶,除邪见是善。能如实分别善恶,是我弟子,入于法性,名为得道。”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是菩萨不见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云何“得法性”?行八圣道分,得诸法实相,所谓涅槃,是名“得法性”。
复次,“性”名诸法实相,“法”名般若波罗蜜。菩萨不作是念:“行般若波罗蜜得是诸法性。”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诸法性,是二法无有异,皆毕竟空故,云何以般若波罗蜜得达法性?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法性不与空合,空不与法性合。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菩萨不观法性是空,不观空是法性。行空得法性,缘法性得空,以是故无异。所以者何?是二毕竟空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色界不与空合,空不与色界合;眼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识界合;乃至意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界合;法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法界合;意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识界合。是故,舍利弗!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
【论】
释曰:
“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者,眼是有,空是无,空、有云何合?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分别:散灭是眼,眼则空;空无眼名,因本故有眼空。空亦无分别:是眼空,是非眼空。是则眼不与空合。
又空不从眼因缘生。何以故?是二法本自空故。
乃至意识界亦如是。
答曰:
应说!或时诵写者忘失。
复有人言:若说十八界,则摄一切法。有众生于心色中错,心法中不错,应闻十八界得度,是故但说十八界。
答曰:
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
复次,佛自说第一因缘,所谓——
【经】
“舍利弗!空行菩萨摩诃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佛土,成就众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者,能为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是菩萨摩诃萨亦不作是念:‘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佛当授我记,我当近受记,我当净佛土,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有法出法性,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有法诸佛授记,亦不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我相、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何以故?众生毕竟不生不灭故,众生无有生无有灭;若法无有生相灭相,云何是法当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见众生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受故、众生空故、众生不可得故、众生离故,为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习是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
【论】
释曰: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者,空相应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处可堕。
复有二种空:一者、无方便空,堕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则无所堕,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本有深悲心,入空则不堕;无大悲心则堕。
如是等因缘,不堕二地。
“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者,菩萨住是空相应中,无所复碍;教化众生,令行十善道及诸善法。以众生行善法因缘故,佛土清净;以不杀生故,寿命长;以不劫不盗故,佛土丰乐,应念即至。如是等众生行善法,则佛土庄严。
答曰:
众生虽行善,要须菩萨行愿、回向方便力因缘故,佛土清净;如牛力挽车,要须御者,乃得到所至处,以是故别说。
“疾得”者,行是空相应,无有障碍,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
有二种空:一者、般若空,二者、非般若空。先言“空相应”,听者疑谓“一切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空”。
复有人疑:“但言空第一,无相、无作非第一耶?”是故说:“空、无相、无作相应,亦是第一。”何以故?空则是无相,若无相则是无作,如是为一,名字为别。
最上故言“尊”;破有故言“胜”;得是相应不复乐余,是为“最妙”。如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一切法中,涅槃无上;一切有为法中,善法习相应为“无上”。
余义如〈赞般若品〉中说。
答曰:
是菩萨新行道,肉身,未得无生法忍,未得般舟三昧,但以智慧力故,能如是分别深入空;佛赞其入空功德,故言“如受记无异”。
有三种菩萨:得受记者,如受记者,近受记者。得受记者,如〈阿毗跋致品〉中说;三种,如此中说。
答曰:
余功德、方便、禅定等未集,但有智慧,是故未与受记。
复次,是菩萨虽复利根智慧,余功德未熟故,闻现前受记,或生憍慢,是故未与受记;所以赞叹者,欲以劝进其心。
利根者行是空相应,如受记无异;钝根者行是空相应,若近受记。
令众生常安隐、得涅槃,是名“利益”。复有二种利益:一者、离苦,二者、与乐。复有二种:灭众生身苦、心苦。复有三种:天乐、人乐、涅槃乐。复有三种:离三界,入三乘。如是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利益众生。
“众生”义如先说。
世人有大功勋,则生憍心,求其报赏;以求报故,则为不净。菩萨则不然,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利益无量众生,无我心、无憍慢,故不求功报;如地虽利物功重,不求其报。以是故说是菩萨不作是念:“我与般若相应,诸佛当受我记,若近受记;我当净佛土,得无上道,转法轮。”
“转法轮”义,如先说。
答曰:
此中佛说,所谓行般若波罗蜜者。行般若波罗蜜者即是菩萨;“知者、见者”,即是众生。法性中,众生变为法性;以是故菩萨自不生高心,不从众生求恩分,不见诸佛与受记。如菩萨空,佛亦如是;如行者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空。
何以故?佛自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生法相,何况众生相!
何以故?佛自说因缘:“是众生毕竟不生,不生故不灭。”若法不生不灭,即是法性相,法性即是般若波罗蜜,云何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不受众生”者,不受神,但有虚妄计我。“众生空”者,众生法无所有故。“众生不可得”者,以实智求索不可得故。“众生离”者,一切法自相离故。一切离自相者,如火离热相等,如“相空”中广说。
“第一相应,胜余相应”,如上说。
菩萨行是众生空、法空,深入空相应,忆本愿度众生;见众生狂惑颠倒,于空事中种种生着,即生大悲心:“我虽知是事,余者不知。”以教化故,生大慈大悲。
亦能常不生破六波罗蜜法。所以者何?初发心菩萨行六波罗蜜,以六恶杂行故,六波罗蜜不增长;不增长故不疾得道。今知诸法相,拔是六恶法根本。所以者何?菩萨知布施为善,悭心不善,能堕饿鬼贫穷中。知悭贪如是,自惜其身、着世间乐故,还生悭心。是菩萨轻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内物不能。以着我、着受者,以取相着财物,以是故破檀波罗蜜,虽有所施而不清净。是菩萨行空相应故,不见我,亦不见世间乐,云何生着而破檀波罗蜜!
答曰:
是菩萨虽不见布施,以清净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无所有,众生须故施与。”如小儿以土为金银,长者则不见是金银,便随意与,竟无所与。
余五法亦如是。
以是故,虽同空,破悭而不破檀。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住是空相应中,能常不生是六恶心。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
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或从他方佛国来生此间,或从兜率天上来生此间,或从人道中来生此间。
“舍利弗!从他方佛国来者,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舍身来生此间,诸深法要皆现在前,后还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在所生处常值诸佛。
“舍利弗!有一生补处菩萨,兜率天上终,来生是间;是菩萨不失六波罗蜜,随所生处,一切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疾现在前。
“舍利弗!有菩萨人中命终、还生人中者,除阿毗跋致,是菩萨根钝,不能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陀罗尼门、三昧门不能疾现在前。”
【论】
答曰:
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
复有二种: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相;譬如军立密号,有知者,有不知者。
复有二种:有初习行,有久习行;有著者,有不著者;有知他意者,有不知他意者(虽有言辞,知其寄言以宣理)。
为不知名字相、初习行、着、不知他意者,故说“无众生”。
为知名字相、久习行、不着、知他意者,故说言“有众生”。
舍利弗以天眼明,见六道众生生死善恶,于此无疑;但不知从他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菩萨来者,故问。有诸大菩萨从此间终,生他方无量阿僧祇佛国,舍利弗天眼所不见,故问。
复次,有声闻人见菩萨行六波罗蜜,久住生死中,漏未尽故,集种种智慧、内外经书,而不证实际,未免生老病死,愍而轻之言:“此等命终,以三毒未尽故,当堕何处?如佛说:‘诸凡夫人,常开三恶道门;于三善道为客,于三恶处为家。三毒力强,过去世无量劫罪业积集,而不取涅槃,将受众苦,甚可愍之!’”如是等小乘人,轻愍是菩萨。
舍利弗于一切声闻中为第一大法将,知有是事,欲令众生起敬心于菩萨,故问。
佛以三事答:一、从他方佛国来生,二、从兜率天上来,三、从人道中来。
答曰:
舍利弗不知他方佛国来者故问;佛为如所应分别,答有三处来。
答曰:
六趣中,三是恶道;恶道中来,受苦因缘,心钝故,不任得道,是故不说。
答曰:
虽有得者,少不足言。又此人先世深种涅槃善根,小有谬错,故堕恶道中;偿罪既毕,涅槃善根熟故,得成道果。
此中不说声闻道,但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身、后身次第。譬如从垢心起,不得次第入无漏,中间必有善有漏心,以无漏心贵故,言:“于三恶道出,不任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天、人、阿修罗则不然。
下三天结使利而深,上二天结使深而不利,兜率天结使不深不利。所以者何?常有菩萨说法故,是故不说余处;或有,少故不说。
色界诸天,得道者不复来下;未得道者,乐着禅味故不下,以着味故,智慧亦钝,是故不说。
阿修罗同下二天,故不说。
他方佛国来者,从诸佛前来生是间,诸根猛利。所以者何?除无量阿僧祇劫罪故;又遇诸佛随心教导故,如刀得好石则利;又常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故利。如是等因缘,则菩萨心利。
人中来者,此间佛弟子听般若波罗蜜,集诸功德,舍身还生是间,或于异国土。虽无有佛,值遇佛法,听、受、书写、正忆念,随力多少,修福德、智慧。是人诸根虽钝,堪受般若波罗蜜;以不见现在佛故心钝。
他方佛国来者利根故,修行般若波罗蜜疾得相应;以相应故,常值诸佛。值佛因缘,如先说。
答曰:
人身罪结烦恼处所,唯大菩萨处之则无染累。如鹅入水,水不令湿;如是菩萨,一切世间法所不能着。所以者何?佛自说因缘:“不失六波罗蜜,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疾现在前。”是菩萨于是世界应利益众生,其余菩萨分布十方;譬如大智慧人已在一处,其余大智则至异处,是故不说。
复次,有人言:但说大者,不限于小。
复次,余天中来生者,余处当广说。
人中死人中生者,不如上二处。何以故?以人身地大多故,身重心钝,以心、心数法随身强弱故;又诸业结使因缘生故。
彼二处来者,是法身菩萨,变身无量以度众生,故来生是间。人道中者,皆是肉身。
答曰:
来生此间,得阿毗跋致,未舍肉身故。以钝根故,诸陀罗尼、三昧门不疾现在前;不疾现在前故,不疾与般若相应。
【经】
“舍利弗!汝所问‘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此间终当生何处’者,舍利弗!此菩萨摩诃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常值诸佛,终不离佛。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得禅故,生长寿天,随彼寿终来生是间,得人身,值诸佛,是菩萨诸根不利。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般若波罗蜜;不以方便故,舍诸禅,生欲界,是菩萨诸根亦钝。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行十力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萨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心生,不随四无色定生;在所有佛处于中生,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行。如是菩萨,贤劫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答曰:
人以肉眼不见过去、未来故而生邪疑;虽疑二处,而未来世当受,故广分别。譬如已灭之火,不复求救,但多方便防未来火;又如治病,已灭之病不复加治,但治将生之病。
复次,佛无量辩才自恣,舍利弗所问虽少,佛广为其说。如问“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一事,而佛种种分别。如贫者从大富好施者乞,所乞虽少,所与甚多。佛亦如是,有无量无漏佛法具足之富,以大慈悲好行施惠;因舍利弗少问故,佛为大众广分别说。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种种因缘譬喻,多说空法。有新发意者,取空相,着是空法,于生死业因缘中生疑:“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来无去,无出无入相,云何死而有生?现在眼见法尚不应有,何况死后余处生不可见而有!”如是等种种邪疑颠倒心。为断是故,佛种种因缘广说有死有生。
答曰:
若汝谓“身灭便无”者,云何有众生先世所习忧喜怖畏等?如小儿生时,或啼或笑,先习忧喜故,今无人教而忧喜续生。又如犊子生知趣乳;猪羊之属,其生未几,便知有牝牡之合。
子同父母,好丑贫富,聪明闇钝,各各不同;若无先世因缘者,不应有异!如是等种种因缘,知有后世。
又汝先言“不见别有去”者,人身中非独眼根能见,身中六情各有所知:有法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可知者;可闻法尚不可见,何况可知者!有生有死法,亦可见、亦可知;汝肉眼故不见,天眼者了了能见。如见人从一房出,入一房;舍此身至后身,亦如是。若肉眼能见者,何用求天眼?若尔者,天眼、肉眼,愚圣无异;汝以畜生同见,何能见后世?
可知者,如人死生虽无来去者,而烦恼不尽故,于身情意相续,更生身情意;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受后世果报。譬如乳中着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众因缘故,更生后世五众,行业相续不异故,而受果报。又如冬木,虽未有花叶果实,得时节会,则次第而出。
如是因缘,故知有死生。
复次,现世有知宿命者,如人行,疲极睡卧,觉已,忆所经由。
又一切圣人内外经书,皆说后世。
复次,现世不善法,动发过重,生瞋恚、嫉妒、疑悔内恼故,身则枯悴,颜色不悦。恶不善法,受害如是,何况起身业、口业!若生善法,净信业因缘,心清净,得如实智慧,心则欢悦,身得轻软,颜色和适。以有苦乐因缘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当知必有后世。但众生肉眼不见,智慧薄故而生邪疑,虽修福事,所作浅薄。譬如药师为王疗病,王密为起宅,而药师不知;既归见之,乃悔不加意尽力治王。
复次,圣人说今现在事实可信故,说后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行险道,导师授手,知可信故,则便随逐。
比智及圣人语,可知定有后世。汝以肉眼重罪、比智薄故,又无天眼,既自无智,又不信圣人语,云何得知后世?
复次,佛法中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祇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为微妙难知。
若诸法都空者,此品中不应说往生,何有智者前后相违?若死生相实有,云何言“诸法毕竟空”?但为除诸法中爱着邪见颠倒故,说毕竟空,不为破后世故说。汝无天眼明故疑后世,欲自陷罪恶!遮是罪业因缘故,说种种往生。
佛法不著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如是人则不容难!譬如以刀斫空,终无所伤。为众生故随缘说法,自无所著。以是故《中论》中说:
“一切诸法实,一切法虚妄,
诸法实亦虚,非实亦非虚!
涅槃际为真,世间际亦真,
涅槃世无别,小异不可得!”
是为毕竟空相。毕竟空,不遮生死业因缘,是故说往生。
答曰:
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法,譬如大海,以是故不应作难!
复次,汝自说“般若波罗蜜一相,无相”,若无相,云何有难?汝则无相中取相,是事不然。
复次,因般若波罗蜜故,行念佛三昧等诸善法,生值诸佛。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者,深入大悲;如慈父见子为无所直物故死,父甚愍之,此儿但为虚诳故死!诸佛亦如是,知诸法毕竟空不可得,而众生不知;众生不知故,于空法中深着,着因缘故,堕大地狱。是故深入大悲;以大慈悲因缘故,得无量福德;得无量福德故,生值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菩萨从此间死,彼间生;彼间死,复至彼间生;如是乃至得佛,终不离佛。譬如有福之人,从一大会至一大会。或有是间死,彼间生,于彼以五神通力故,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度脱众生——是初菩萨。
“佛国”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
诸佛神力虽能普遍自在无碍,众生度者有局。
“诸佛现在”者,佛现在其佛国土中者。
第二菩萨无方便入初禅,乃至行六波罗蜜。
“无方便”者,入初禅时,不念众生,住时、起时亦不念众生;但着禅味,不能与初禅和合行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为初禅果报所牵,生长寿天。
复次,不能以初禅福德与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无量无方便义。
“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
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
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味、邪见,不能受道者。
“还生人间值佛”者,以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或于禅中集诸福德。所以者何?彼间着味,善心难生故。如经中说:“如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丘言:‘地土甚多,不可为喻!’佛言:‘天上命终,还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土。’”
答曰:
有人言:慧根能观诸法,以久受着禅味故钝。
有人言:信等五根皆助成道法,以受报着味故钝。
有人言:菩萨清净福德、智慧因缘故,十八根皆利;罪故则钝。眼等六根,如《法华经》说。命根不为老、病、贫、穷等所恼,安隐受乐,是为命根利。喜、乐等五根了了觉知,故言利。复次,受乐时知乐无常等过随逐,不生贪欲故利;余受亦如是。信根牢坚深固,难事能信,故言利。余亦应如是随相分别。男根净者,得阴藏相;不着细滑故,知欲为过,是为利。
复次,三善根利,故名为利;菩萨或时于三无漏根不证实际故利。
与利相违故钝。
答曰:
是菩萨命终时,入不善心,舍诸禅定方便。
菩萨若入欲界系善心、若无记心而舍诸禅,入慈悲心,怜愍众生,作是念:“我若随禅定生,不能广利益众生。”
生欲界者,有十处:四天下人,六欲天。三恶道,菩萨所不生。
钝根者,如第二菩萨说。
第四菩萨,入位,得菩萨道,修三十七品,能住十八空乃至大慈大悲,此名方便。
上二菩萨,但有禅定,直行六波罗蜜,以是故无方便。
第四菩萨,方便力故,不随禅、定、无量心生。所以者何?行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故;命终时怜愍众生,愿生他方现在佛国,续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所以者何?爱乐随顺般若波罗蜜故。
答曰:
佛自说跋陀劫中菩萨,或有非跋陀劫中菩萨,但取其大者。
答曰:
如经说:“有一比丘问佛言:‘世尊!几许名劫?’佛告比丘:‘我虽能说,汝不能知,当以譬喻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满芥子,有长寿人过百岁持一芥子去;芥子都尽,劫犹不澌。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岁持迦尸轻软叠衣一来拂之;石尽,劫犹不澌。’”
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
劫有二种:一为大劫,二为小劫。
大劫者,如上譬喻。劫欲尽时,众生自然心乐远离;乐远离故,除五盖,入初禅,是人离生喜乐;从是起已,举声大唱言:“诸众生!甚可恶者是五欲,第一安隐者是初禅。”众生闻是唱已,一切众生心皆自然远离五欲,入于初禅;自然灭觉观,入第二禅,亦如是唱;或离二禅、三禅亦如是。三恶道众生,自然得善心,命终皆生人中;若重罪者,生他方地狱,如〈泥犁品〉中说。是时三千大千世界,无一众生在者;尔时,二日出,乃至七日出,三千大千世界地,尽皆烧尽。如“十八空”中,广说劫生灭相。
复有人言:四大中三大有所动作,故有三种劫——或时火劫起,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初禅四处;或时水劫起,漂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八处;或时风劫起,吹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十二住处。
是名大劫。
小劫亦三种:外三大发,故世界灭;内三毒发,故众生灭,所谓饥饿、刀兵、疾病。
复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说:“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二十小劫。佛从三昧起,于六十小劫中说《法华经》。”是众小劫和合,名为大劫。
“劫簸”,秦言分别时节。
“跋陀”者,秦言善。
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为善劫。净居天何以知此劫当有千佛?前劫尽已,廓然都空;后有大水,水底涌出有千枚七宝光明莲华,是千佛之相;净居诸天因是知有千佛。
以是故说“是菩萨于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还生欲界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成就众生故。”
【论】
答曰:
是菩萨是业因缘生身。所以者何?入诸禅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法身菩萨变化自在,则不大须方便。
入禅方便义,先已说。
答曰:
诸菩萨行各不同。或有菩萨于禅转心,生他方佛国;菩萨回心生欲界,亦如是。
答曰:
他方佛国,杂恶不净者,则名欲界。若清净者,则无三恶道、三毒,乃至无三毒之名,亦无二乘之名,亦无女人。一切人皆有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常照世间;一念之顷,作无量身,到无量如恒河沙等世界,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还来本处。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无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无色界。
诸大菩萨福德清净业因缘故,别得清净世界,出于三界。
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怜愍众生故,生此欲界。
答曰:
欲界心狂不定,为柔软摄心故入禅;命终时,为度众生起欲界心。
答曰:
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贫穷中自不能利,何能益人?
生欲界天,次当说。
【经】
“舍利弗!复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或生四天王天处,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于是中成就众生、亦净佛世界,常值诸佛。”
【论】
是义同上,生天为异。
答曰:
诸天着心虽大,菩萨方便力亦大。如说三十三天上,有须浮摩树林,天中圣天,厌舍五欲,在中止住,化度诸天。兜率天上,恒有一生补处,诸菩萨常得闻法。密迹金刚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诸天。
【经】
“复次,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入初禅,此间命终,生梵天处,作大梵天王。从梵天处,游一佛国至一佛国,在所有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法轮者,劝请令转。”
【论】
答曰:
虽生而不着味,念佛道,忆本愿,入慈心,念佛三昧,时与禅和合,故名为方便。
答曰:
菩萨集福德因缘大故,世世常为物主,乃至生鹿中,亦为其王。
复次,是菩萨本愿,欲请佛转法轮,不应作散天。
或时此中三千大千世界无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求见初成佛未转法轮者。所以者何?梵天王法,常应劝请诸佛转法轮故。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三生补处,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不随禅生,生有佛处,修梵行。
“若生兜率天上,随其寿终,具足善根,不失正念;与无数百千亿万诸天,围绕恭敬,来生此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答曰:
心未入涅槃,要有所行,所谓四禅乃至三三昧。
复次,是菩萨于天、人中,示行人法,修行求道。
复次,是菩萨虽在十住地,犹有烦恼习在;又于诸法犹有所不知,是故修道。
复次,是菩萨虽行深行,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犹未取证;今为证故,更修诸行。
复次,虽是大菩萨,于佛犹小;譬如大聚火,虽有能照,于日则不现。如《放钵经》中,弥勒菩萨语文殊尸利:“如我后身作佛,如恒河沙等文殊尸利,不知我举足下足事!”以是故,虽在十住,犹应修行。
答曰:
是菩萨所度已多,今垂欲成佛,应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度众生得成佛,诸佛深法,应当听闻故。
答曰:
是事先已说,法身菩萨种种变化身以度众生。或时行人法,有饥渴、寒热、老病,憎爱、瞋喜、赞叹、呵骂等,除诸重罪,余者皆行。
是释迦文菩萨,尔时为迦叶佛弟,名郁多罗。兄智慧熟,不好多语;弟智慧未备故,多好论议,时人谓弟为胜。兄后出家,得成佛道,号名迦叶;弟为阎浮提王讫梨机师,有五百弟子,以婆罗门书,教授诸婆罗门,诸婆罗门等不好佛法。尔时,有一陶师,名难陀婆罗,迦叶佛五戒弟子,得三道,与王师郁多罗为善友,以其心善净信故。尔时,郁多罗乘金车,驾四白马,与弟子俱出城门;难提婆罗于路相逢,郁多罗问言:“从何所来?”答言:“汝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供养还,汝可共行觐见于佛,故来相迎!”郁多罗作是念:“若我径到佛所,我诸弟子当生疑怪:‘汝本论议、智慧恒胜,今往供养,将是亲属爱故?’必不随我。”恐破其见佛因缘故,住诸法实相智中,入无上方便慧,度众弟子故,口出恶言:“此秃头人,何能得菩提道!”
尔时,难提婆罗善友,为如瞋状,捉头挽言:“汝不得止?”郁多罗语弟子言:“其事如是,吾不得止!”即时师徒俱行诣佛;见佛光相,心即清净,前礼佛足,在一面坐。佛为随意说法,郁多罗得无量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皆开;五百弟子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郁多罗从坐起,白佛言:“愿佛听我出家作比丘!”佛言:“善来!”即成沙门。
以是方便故,现出恶言,非是实也。虚空可破,水可作火,火可作水,三生菩萨于凡夫中瞋心叵得,何况于佛!
答曰:
小乘法与大乘法异,若无异者,不应有大、小。
小乘法中,不说“法身菩萨秘奥深法、无量不可思议神力”;多说“断结使、直取涅槃法”。
复次,若佛不受是第八罪报,有诸天、神、仙、龙、鬼诸长寿者,见有此恶业而不受罪报,谓为无业报因缘;以是故,虽现在无恶业,亦受罪报。
又有今世因缘:诸外道等信着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串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有外道苦行者,或三月、半岁、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者;诸外道谓此为苦行之极,是人若言无道,真无道也。于是信受,皆入正道。
以是二因缘故六年苦行,非实罪也。何以故?诸佛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故;佛若实受罪报,不得言“成一切善法,断一切不善法”。
复次,小乘法中,佛为小心众生故,说二生菩萨犹恶口毁佛。二生菩萨,尚不骂小儿,云何实毁佛?皆是方便为众生故。何以知之?是释迦文佛,毗婆尸佛时作大婆罗门,见佛众僧食疾而发是言:“如是人辈,应食马麦!”因此罪故,堕黑绳等地狱,受无量世苦已;余罪因缘,虽成佛道,而三月食马麦。
又声闻法中说:“佛过三阿僧祇劫,常为男子,常生贵处,常不失诸根,常识宿命,常不堕三恶道中。”
从毗婆尸佛来,九十一劫。如汝法,九十劫中,不应堕恶道,何况末后一劫!以是故知非是实也,方便故说。
答曰:
阿毗昙是佛说,汝声闻人随阿毗昙论议,是名鞞婆沙,不应有错!
又如薄拘卢,以一诃梨勒果施僧,于九十一劫中不堕恶道,何况菩萨无量世来以身布施、修诸功德而以小罪因缘堕在地狱!
如是事,鞞婆沙不应错!以是故,小乘人不知菩萨方便。
复次,听汝鞞婆沙不错,佛自说菩萨本起:“菩萨初生时,行七步,口自说言:‘我所以生者,为度众生故。’言已,默然。乳餔三年,不行、不语;渐次长大,行、语如法。”一切婴孩,小时未能行、语,渐次长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萨初生能行、能语,后便不能?当知是方便力故。若受是方便,一切佛语悉皆得通;若不受者,一实一虚!
如是种种因缘,知为度众生故现行恶口。
答曰:
若在他方世界来者,诸长寿天、龙鬼神求其来处不能知,则生疑心,谓为幻化。
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后作佛者,人起轻慢,天则不信;法应天来化人,不应人化天也!是故天上来生,则是从天为人,人则敬信。
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
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着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是故不在中生。
下三欲天,深厚结使,粗心错乱;上二天结使既厚,心软不利。
兜率天上,结使薄,心软利,常是菩萨住处。譬如太子将登王位,先于静室七日斋洁,然后登正殿受王位。补处菩萨亦如是,兜率天上如斋处,于彼末后受天乐;寿终来下,末后受人乐,便成阿毗三佛。
无量百千万亿诸天围绕,来生是间。以菩萨先常于无始生死中,往反天上人间,今是末后天身,不复更来生天,是故咸皆侍送。菩萨于彼寿尽,当下作佛;诸天寿有尽者、不尽者,作愿下生,为菩萨檀越。
复次,诸天下者,欲常侍卫菩萨,以有百亿魔怨,恐来恼乱菩萨故。
此菩萨生人中,厌老病死,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菩萨本起经》中说。
【经】
“复次,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无有声闻、辟支佛乘,乃至无二乘之名。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其寿无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有无佛、法、僧处,赞佛、法、僧功德;诸众生等以闻佛名、法名、僧名故,于此命终,生诸佛前。”
【论】
释曰:
菩萨有二种:一者、生身菩萨,二者、法身菩萨。一者、断结使,二者、不断结使。
法身菩萨断结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萨不断结使,或离欲得五神通。
“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游诸世界,供养十方诸佛。
“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皆一乘清净,寿无量阿僧祇劫。
答曰:
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
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如后章说。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得初禅乃至第四禅,得四无量心,得四无色定,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常生有益众生之处。”
【论】
释曰:
此菩萨或生无佛世界,或生有佛世界。
世界不净,有三恶道,贫穷下劣;或生清净世界。
至无佛世界,以十善道、四禅乃至四无色定,利益众生;令信向三宝,称说五戒及出家戒,令得禅定、智慧功德。
不清净世界有二种:有现在佛,及佛灭度后。佛灭度后,或时出家,或时在家,以财施、法施种种利益众生。若佛在世,作种种因缘引导众生,令至佛所。
清净世界者,众生未具功德者,令其满足,是名“在所生处利益众生”。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阿毗跋致地。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是佛般涅槃后,余法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亿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净佛世界故。”
【论】
释曰:
有三种菩萨,利根心坚,未发心前,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闻是大乘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时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无量福德,利根心坚,从佛闻法故。
譬如远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马者差速,乘神通者发意顷便到,如是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神通相尔,不应生疑!菩萨亦如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入菩萨位。
有菩萨初发意,初虽心好,后杂诸恶,时时生念:“我求佛道,以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无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缘薄,而复钝根,心不坚固,如乘羊者。
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乘马者,必有所到。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说。
是三种发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三者、但行清净福德。
清净有二种:一者、初发心时,即得菩萨道;二者、小住,供养十方诸佛,通达菩萨道故,入菩萨位,即是阿鞞跋致地。
“阿鞞跋致地菩萨”义,如先说。
次后菩萨,大厌世间,世世已来,常好真实,恶于欺诳。是菩萨亦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减一劫,留化佛度众生。佛有二种神通力:一者、现在时,二者、灭后。“劫”义,如上说。劫中所度众生,亦复不少!
次后菩萨,亦利根、心坚,久集福德;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游戏其中——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四禅,从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虚空处,从虚空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尽定。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论】
答曰:
《阿毗昙鞞婆沙》中小乘如是说,非佛三藏说。
又,是菩萨,圣人尚不及,何况当是凡夫!譬如六牙白象,虽被毒箭,犹怜愍怨贼!如是慈悲心,阿罗汉所无。畜生中犹尚如是,何况作人身离欲入禅而不得灭尽定!
答曰:
余人虽有定法,力少故,不能远超;菩萨无量福德智慧力,深入禅定,心亦不着,故能远超。譬如人中力士,趠不过三四丈;若天中力士,无复限数。
小乘法中,超一者是定法;菩萨禅定力大,心无所著,故远近随意。
答曰:
二俱为大。所以者何?从初禅起至二禅,更无余心,一念得入,乃至灭尽定皆尔。超越者,从初禅起入第三禅,亦不令余心杂,乃至灭尽定,逆顺皆尔。
有人言:超越定胜。所以者何?但无余心杂而能超越故;譬如槃马回转随意。◎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为度众生故起八圣道分,以是八道,令得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舍利弗!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论】
答曰:
若说、若不说,当知是菩萨皆行六波罗蜜,于三十七品或行、或不行。
不证声闻、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说。
答曰:
佛自说因缘,所谓声闻、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萨法忍,但不受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无生法忍中。
复次,唯不取证,余者皆行。
得菩萨道故,名为“阿鞞跋致”。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净兜率天道,当知是贤劫中菩萨。”
【论】
释曰:
菩萨有各各道、各各行、各各愿。是菩萨修业因缘,生兜率天上,入千菩萨会中,次第作佛。如是相,当知是贤劫中菩萨。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修四禅乃至十八不共法,未证四谛,当知是菩萨一生补处。”
【论】
答曰:
是菩萨生兜率天上,离欲得四禅等。
复次,是补处菩萨离欲来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随补处法,生兜率天。
“未证四谛”者,故留不证。若取证者,成辟支佛;欲成佛故不证。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是菩萨虽种善根,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钝根杂行故,久乃得之。以深种善根,故必得。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常勤精进,利益众生,不说无益之事。”
【论】
释曰:
是菩萨先有恶口故,发菩萨心愿言:“我永离口四过,行是道。”
复次,此菩萨知是般若波罗蜜中诸法,无有定相,不可着、不可说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虽种种好语,非是佛法。譬如种种好药,不能破病,不名为药;趣得土泥等能差病者,是名为药。以是故,恐其谬错故,不说无益之事。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常勤精进,利益众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断众生三恶道。”
【论】
释曰:
是菩萨住六神通,到十方世界,遮上、中、下三种不善道。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以檀为首,安乐一切众生:须饮食与饮食,衣服、卧具、璎珞、花香、房舍、灯烛,随其所须皆给与之。”
【论】
释曰:
菩萨有二种:一者、能令众生离苦,二者、能与乐。
复有二种:一者、怜愍三恶道众生,二者、怜愍人。
是菩萨与众生乐,怜愍人故,随所须皆与之。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变身如佛,为地狱中众生说法,为畜生、饿鬼中众生说法。”
【论】
答曰:
有众生见佛身得度者,或有见转轮圣王等余身得度者,以是故变身作佛。
复次,世间称佛名字是大悲、是世尊。若以佛身入地狱者,则阎罗王诸鬼神不遮碍——是我所尊者师,云何可遮!
答曰:
是菩萨以不可思议神通力,破镬灭火,禁制狱卒,放光照之,众生心乐,乃为说法,闻则受持。
答曰:
虽不得道,种得道善根因缘。所以者何?以重罪故,不应得道。
畜生道中当分别:或得者,或不得者。如阿那婆达多龙王、沙竭龙王等得菩萨道。
鬼神道中,如夜叉、密迹金刚、鬼子母等,有得见道,是大菩萨。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变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为众生说法;亦供养诸佛及净佛世界,闻诸佛说法;观采十方净妙国土相而已,自起殊胜世界。其中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
【论】
释曰:
是菩萨遍为六道说法,以佛身为十方众生说法。若众生闻弟子教者,不能信受;若闻佛独尊自在者说法,信受其语。
是菩萨二事因缘故,供养诸佛、庄严世界:闻庄严世界法,到十方佛国取清净世界相。
行业因缘,转复殊胜,光明亦多。所以者何?此国土中皆一生补处菩萨。
答曰:
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者,是三千世界常法;余处不定。
所谓第一清净者,转身成佛故。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成就三十二相,诸根净利。诸根净利故,众人爱敬;以爱敬故,渐以三乘法而度脱之。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身清净、口清净。”
【论】
释曰:
是菩萨欲令众生眼见其身得度故,以三十二相庄严身。
“诸根净利”者,眼等诸根明利,出过余人;信、慧根诸心数根等,利净第一。见者叹其希有:“我无此事!”爱敬是菩萨,信受其语,世世具足道法,以三乘道入涅槃。
是三十二相、眼等诸根,皆从身口业因缘清净得,以是故,佛说:“菩萨应当净身口业。”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得诸根净,以是净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论】
释曰:
是菩萨常深净行六波罗蜜故,得眼等诸根净利,人皆爱敬;慧等诸心数法根,净利无比,为度众生故。世间常法,若得殊异,心则自高,轻诸余人,作是念:“汝无此事,我独有此!”以是因缘故,还失佛道。
如经中说:“菩萨轻余菩萨,念念一劫,远于佛道;经尔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乃至阿鞞跋致地,终不堕恶道。”
【论】
释曰:
是菩萨从初已来,性畏恶道,所作功德,愿不坠堕。
“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间,畏堕恶道故作愿。菩萨作是念:“若我堕三恶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又受三恶道苦恼时,以瞋恼故,结使增长,还起恶业,复受苦报;如是无穷,何时当得修行佛道?”
答曰:
持戒是不堕恶道根本,布施亦能不堕。
复次,菩萨持戒,虽不堕恶道中,生人中贫穷,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
余波罗蜜,各有其事。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阿鞞跋致地,常不舍十善行。”
【论】
释曰:
佛说持戒故不堕恶道,布施随逐;今不知云何行尸罗波罗蜜,乃至阿鞞跋致地,是故复说“常行十善”。
复次,先菩萨持戒不牢固,布施随助;今说但持戒牢固,不舍十善,不堕三恶道。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中,作转轮圣王,安立众生于十善道,亦以财物布施众生。”
【论】
释曰:
是檀、尸波罗蜜因缘故,作转轮圣王。行尸罗波罗蜜故,能令众生信受十善。行檀波罗蜜故,以财宝给施众生亦不可尽。
答曰:
不必然也!何以故?如此品中,诸菩萨种种法入佛道。有菩萨闻转轮圣王仪法,在此处能利益众生,故作是愿;或有菩萨种转轮圣王因缘,虽不作愿,亦得转轮圣王报。
自行二波罗蜜故,作转轮圣王,亦教一切众生行十善道,亦自行布施。
闻者生疑:“为一世作?为世世作?”以是故——
【经】
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无量千万世作转轮圣王,值遇无量百千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论】
释曰:
若菩萨知作转轮圣王大益众生者,便作转轮圣王;若自知余身益大,亦作余身。
复次,欲以世间法大供养佛故,作转轮圣王。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照明。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于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身口意不净不令妄起。”
【论】
释曰:
上菩萨行檀、尸波罗蜜作转轮圣王;是菩萨但分别诸经,读诵、忆念、思惟、分别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如人闇道中然灯,亦能自益,亦能益人。
“终不离”者,是因缘故,终不离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是菩萨清净法施,不求名利供养恭敬,不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轻于余人,亦不讥刺;但念十方诸佛慈心念众生,我亦如是学佛道:说法无所依止,适无所著,但为众生,令知诸法实相。如是清净说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得尊重”者,上诸菩萨能如是者,于诸众生皆为尊重。
“身口意不净不令妄起”者,能以清净法施者,不应杂起身口意恶业。所以者何?若起身口意恶者,闻者或不信受。若意业不净,智慧不明;智慧不明不能善行菩萨道。
复次,不但此一菩萨,上来菩萨能行此法者,皆名尊重佛教。若菩萨欲行菩萨道,皆不应杂罪行;一切恶罪业,不令妄起。杂行者,于行道则难,不能疾成佛道,罪业因缘坏诸福德故。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论】
答曰:
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异故不知;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萨罪、非罪。
复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则为菩萨身口意罪。”
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问。
【经】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缘;舍利弗!是名菩萨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悭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能除身口意粗业。”
【论】
释曰:
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萨,不见是三业,是为无罪;若见是三业,是为罪。”
声闻法中,十不善道是为罪业;摩诃衍中,见有身、口、意所作是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见,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
粗人则粗罪,细人则细罪。如离欲界欲时,五欲、五盖为恶罪,初禅摄善觉观为无罪;离初禅入二禅时,觉观为罪,二禅所摄善喜为无罪;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
小乘人,畏三恶道故,以十不善业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着心取相法,与三解脱门相违者名为罪。以是事异,故名为大乘。
若见有是三业,虽不起恶,亦不名牢固;不见是身口意是三业根本,是为牢固。是菩萨法空故,不见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悭贪相、犯戒相、瞋恚相、懈怠相、散乱相、愚痴相。因无故果亦无,如无树则无荫;若能如是观者,则能除身口意粗业。
答曰:
粗业、罪业无异,罪即是粗,不名为细。
复次,声闻人以身、口不善业名为粗,意不善业名为细;瞋恚、邪见等诸结使名为粗罪,爱、慢等结使名为细罪;三恶觉,所谓欲觉、瞋觉、恼觉名为粗,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名为细,但善觉名为微细——于摩诃衍中尽皆为粗,以是故,此说粗罪。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除身口意粗业?”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粗业。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十善道,不生声闻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粗业。”
【论】
答曰:
如前所说者是。
复次,凡夫人业于声闻业为粗,声闻业于大乘为粗。
复次,垢业为粗,非垢业为细;能生苦受因缘业为粗,不生苦受因缘业为细;有觉有观业为粗,无觉无观业为细。
复次,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为粗;若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但见三业处、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为细。
复次,有所见者名为粗,无所见者名为细。
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不得身口意,是时则除三粗业。”
复次,初发意住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声闻、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诸善根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除身口意粗业罪,名为清净。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净佛道时,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除身口意粗业。”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佛道?”
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不得檀波罗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声闻、辟支佛,不得菩萨,不得佛。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佛道,所谓一切诸法不可得故。”
【论】
释曰:
是菩萨依六波罗蜜总相净佛道。
答曰:
先说三业清净相,今说一切法清净相;先略说,今说别相。先但不得三业;今不得六波罗蜜、诸贤圣菩萨及佛,是名净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是名法空;不得声闻乃至佛,是名众生空。菩萨住是二空中,渐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诸法实相。是“不可得空”义,如先“十八空”中说。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不念有色乃至识,不念有眼乃至意,不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法界,不念有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念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念有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念有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增益六波罗蜜,无能坏者。”
【论】
释曰:
佛为舍利弗种种分别诸菩萨,次为说有菩萨发心时无有能坏者。
舍利弗惊喜恭敬诸菩萨,是故问:“菩萨结使未断,未于实相法作证,何因缘故不可破坏?”
佛答:“若菩萨不念有色,乃至不念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法空故,亦得众生空。若是法空,观空者亦空。住是无碍般若波罗蜜中,无有能坏者。”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以是智慧,常不堕恶道,不生弊恶人中,不作贫穷人;所受身体,不为人、天、阿修罗所憎恶。”
【论】
释曰:
此菩萨先世来爱乐智慧,学一切经书,观察思惟,听采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实相。得是一切法实相故,为诸佛深心爱念。是无量智慧福德因缘故,身心具足,常受富乐,无诸不可。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智慧?”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用是智慧,成就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听法、见僧,亦见严净佛土。菩萨摩诃萨以是智慧,不作佛想,不作菩萨想,不作声闻、辟支佛想,不作我想,不作佛国想。用是智慧行檀波罗蜜亦不得檀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般若波罗蜜;行四念处亦不得四念处,乃至行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智慧。用是智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论】
释曰:
是中佛说二种智慧:一者分别破坏诸法而不取相,二者不着心、不取相见十方诸佛听法。
答曰:
不得檀中若一若异、若实若空。是檀从和合因缘生,于是檀中令众生得富乐,及劝助佛道;以是故,行檀亦不得檀。“不得”义,如上说。
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名“菩萨智慧能具足一切法而不得诸法”。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净于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二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一阎浮提,有菩萨肉眼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萨肉眼见小千世界,有菩萨肉眼见中千世界,有菩萨肉眼见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论】
答曰:
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菩萨行六波罗蜜,灭诸垢法故,眼得清净。
肉眼,业因缘故清净;天眼,禅定及业因缘故清净;余三眼,修无量智慧、福德因缘故清净。
最大菩萨,肉眼最胜见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不以障碍故见;若无障碍,得见三千世界,如观掌无异。
复次,有人言:“菩萨天眼有二种:一者、从禅定力得,二者、先世行业果报得。业报生天眼,常在肉眼中,以是故三千世界所有之物,不能为碍;因天眼开障,肉眼得见。是故肉眼得名果报生天眼,常现在前,不待摄心。”
答曰:
若肉眼能过三千大千世界复有所见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学天眼。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劫初一时生,劫尽一时灭;世界之外,无央数由旬皆是虚空,空中常有风。肉眼与风相违,以相违故,不能得过见异世界。或有菩萨住三千世界境上,计其道数,亦应见他方近世界。
答曰:
是肉眼因缘虚诳不净,天眼因缘清净;若无天眼,当修肉眼,强令远见。
复次,如经中说极远见三千世界;佛法不可思议,经法甚多,或能远见,但此中不说。
小远见佛道菩萨,见二千中世界,不能种清净业因缘故小;复不如者,见小千世界;复不如者,见四天下、一须弥山、一日月处;又见三天下、二天下、一天下、千由旬,乃至百由旬。是名最小肉眼净。
答曰:
转轮圣王所见,过于余人。又人先世然灯等因缘故,得坚固眼根,能远有所见;虽远,终不能见百由旬。以是故,菩萨小者见百由旬。
答曰:
日月虽远,自有光明还照其形,人得见之;余色不然。又日月远故,虽见而颠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圆五百由旬,而今所见,不过如扇;大而见小,颠倒非实。菩萨肉眼则不然!
答曰:
见可见色。“色”义,“色众”中广说。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天眼净?”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天眼,见一切四天王天所见,见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见,见梵天王所见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见。菩萨天眼所见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天眼净。”
【论】
释曰:
菩萨天眼有二种:一者、果报得,二者、修禅得。果报得者,常与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独用。
诸人得果报天眼,见四天下、欲界诸天,见下不见上;菩萨所得果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
禅定离欲天眼所见,如先“十力天眼明”中说。
菩萨用是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生死、善恶好丑及善恶业因缘,无所障碍。一切皆见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见,又能过之;是诸天不能知菩萨天眼所见。何以故?是菩萨出三界、得法性生身、得菩萨十力故。如是等因缘,菩萨天眼净。
余菩萨天眼论议,如“赞菩萨五神通”中说。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慧眼净?”
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慧眼净。”
【论】
释曰:
肉眼不能见障外事,又不能远见,是故求天眼。天眼虽复能见,亦是虚诳,见一异相,取男女相,取树木等诸物相;见众物和合虚诳法,以是故求慧眼;慧眼中无如是过。
答曰:
有人言:八圣道中正见是慧眼相,能见五受众实相、破诸颠倒故。
有人言:能缘涅槃慧,名为慧眼;所缘不可破坏故,是智慧非虚妄。
有人言:三解脱门相应慧,是名慧眼。何以故?是慧能开涅槃门故。
有人言:智慧现前,能观实际,了了深入,通达悉知,是名慧眼。
有人言:能通达法性,直过无碍。
有人言:定心知诸法相如,是名慧眼。
有人言:法空是名慧眼。
有人言:不可得空中,亦无法空,是名慧眼。
有人言:十八空皆是慧眼。
有人言:痴、慧非一非异。世间法不异出世间,出世间法不异世间;世间法即是出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世间。所以者何?异不可得故。诸观灭,诸心行转还无所去,灭一切语言,世间法相如涅槃不异,如是智慧,是名慧眼。
复次,此中佛自说:“慧眼菩萨,一切法中不念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等。”是名慧眼。若菩萨见有为、世间、有漏,即堕有见中;若见无为、出世间、无漏,即堕无见中。是有无二见舍,以不戏论慧,行于中道,是名慧眼。得是慧眼,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所以者何?得是慧眼,破邪曲诸法、无明诸法。总相、别相各皆如是。
答曰:
慧眼有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辟支佛见诸法总相,所谓无常、苦、空等;佛以总相、别相慧观诸法。声闻、辟支佛虽有慧眼,有量有限。
复次,声闻、辟支佛慧眼,虽见诸法实相,因缘少故,慧眼亦少,不能遍照法性;譬如灯油炷虽净,小故不能广照。
诸佛慧眼,照诸法实性,尽其边底,以是故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譬如劫尽,火烧三千世界,明无不照。
复次,若声闻、辟支佛慧眼无法不知者,与一切智人有何等异?菩萨世世集福德、智慧苦行,何所施用?
答曰:
慧眼,成佛时变名佛眼,无明等诸烦恼及习灭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说:“无法不见、闻、知、识。”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时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阎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则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诸烦恼有漏业生故,虚诳不实;唯佛眼无诳法。天眼,亦从禅定因缘和合生故,虚诳,不能如实见事。慧眼、法眼,烦恼习未尽故,不毕竟清净故舍。佛眼中无有谬错,尽其边极!
以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慧眼不能毕竟清净,故不能无法不见。
答曰:
肉眼虽生眼识,而佛不随其用,不以为实;如“圣自在神通”中说,佛告阿难:“所见好色中生厌恶心,眼见恶色生不恶厌心;或时见色不生污秽、不污秽,但生舍心。”如是则肉眼无所施用。
复次,有人言:得圣道时,五情清净异本。
复次,诸法毕竟空及诸法通达无碍,是二总为慧眼。◎
◎【经】
舍利弗白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有众见、疑、斋戒取,是人名为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成就信根、精进根,善根纯厚;用方便力故,为众生受身;若生刹利大姓,若生婆罗门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是菩萨于其中住,成就众生,随其所乐,皆给施之;亦净佛世界,值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萨未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萨具足神通、知是菩萨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萨已具足神通,飞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见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知是菩萨未得神通、当得神通;知是菩萨当净佛世界、未净佛世界,是菩萨成就众生、未成就众生,是菩萨为诸佛所称誉、所不称誉,是菩萨亲近诸佛、不亲近佛,是菩萨寿命有量、寿命无量,是菩萨得佛时,比丘众有量、比丘众无量;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菩萨为僧、不以菩萨为僧;是菩萨当修苦行难行、不修苦行难行,是菩萨一生补处、未一生补处,是菩萨受最后身、未受最后身,是菩萨能坐道场、不能坐道场,是菩萨有魔、无魔。如是,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论】
释曰: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世界众生,受诸苦患,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见六道中众生受种种身心苦,益加怜愍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是慧眼已,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众生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众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
所谓“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初入无漏道——钝根者名随信行,是人初依信力故得道,名为随信行;利根者名随法行,是人分别诸法故得道,是名随法行。是二人,十五心中亦名为无相行。过是已往,或名须陀洹,或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无人能取其相者,故名无相。
有人无始世界来,性常质直,好乐实事者;有人好行舍离者;有人世世常好善寂者。好实者,用空解脱门得道,以诸实中空为第一故;好行舍者,行无作解脱门得道;好善寂者,行无相解脱门得道。
答曰:
有人言:一切圣道名为五根,五根成立故。八根虽皆是善,而三无漏根无有别异,以是故但说五根。
取果时相应三昧,名“无间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脱智,以是解脱智断三结,得果证。
“有众见”者,于五受众中,生我若我所。
“疑”者,于三宝、四谛中不信。
“斋戒取”者,九十六种外道法中,取是法,望得苦解脱。◎
◎问曰:
见谛所断十结,得须陀洹果,何以故但说三、不说七?
答曰:
若说有众见,已说一切见结,如经说“有众见为六十二见根本”故。
若人着我,复思惟:我为是常?为是无常?若谓无常,堕断灭中而生邪见,无有罪福。若谓为常,堕常见中而生斋戒取;计望得道,或修后世福德乐;欲得此二事故取戒。求苦乐因缘故,谓天所作,便生见取。若说有众见,则摄是二见:边见、邪见。若说斋戒取,已说见取。余四结未拔根本,故不说。
是十结于三界四谛所断,分别有八十八。
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分别声闻、辟支佛道,如先说。
菩萨法眼有二种:一者、分别知声闻、辟支佛方便得道门,二者、知菩萨方便行道门。声闻、辟支佛事先已处处说,今当分别菩萨法。
若菩萨知是菩萨深行六波罗蜜,薄诸烦恼故,用信根、精进根及方便,为度众生故受身。是菩萨生死肉身,未得法性神通法身,以是故不说三根,未离欲故。今世行布施功德,信根、精进根,后世生刹利大姓乃至他化自在天。先知因,后知果。
复次,“是菩萨不退”者,如先说“不退转相”,亦如后〈阿鞞跋致品〉中说;与此相违,名为退。
不退菩萨有二种:一者、受记,二者、未受记。如《首楞严三昧》四种受记中说。
“具足神通”者,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一时能变化无量身,供养诸佛、听法,说法度众生。如是等,除佛无能及者,是为末后身菩萨;与此相违者,名不具足。
复次,各各自地中无所少,名为具足;各各地中未成就,是不具足。
“得神通”有二种:有用者,有不用者。
“未得神通”者,有菩萨新发意故,未得神通;或未离欲故、懈怠心故、行余法故,是为未得;与上相违,是为“得”。
“净佛世界、未净世界”,如先说。
“成就众生”者有二种:有先自成功德,然后度众生者;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功德者。如宝华佛欲涅槃时,观二菩萨心,所谓弥勒、释迦文菩萨。弥勒菩萨自功德成就,弟子未成就;释迦文菩萨弟子成就,自身未成就。成就多人难,自成则易。作是念已,入雪山谷宝窟中,身放光明。是时释迦文菩萨见佛,其心清净,一足立,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以是因缘故,超越九劫。如是等,知成就众生、不成就众生者。
“诸佛称誉”,如先说;与此相违,名为“不称誉”。
“亲近诸佛”、“无量寿命”、“无量比丘僧”、“纯菩萨为僧”、“不修苦行”,如〈初品〉末说。
“一生补处”者,或以相知者,如阿私陀仙人观其身相,知今世成佛。珊若婆罗门见乳糜,知今日成佛者应食。如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见是菩萨如诸佛相,知当成佛,如是等。
“坐道场”者,有菩萨见菩萨行处,地下有金刚地持是菩萨;又见天龙鬼神持种种供养具,送至道场,如是等,知坐道场。
“有魔”者,宿世遮他行道及种种求佛道因缘,不喜行慈,好行空等余法,如是等因缘,以宿世破他行道,故有魔破坏。
答曰:
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或从悲门,或从精进、智慧门入佛道。
是菩萨行精进、智慧门,不行悲心,好行精进、智慧故。譬如贵人,虽有种种好衣,或时着一,余者不着;菩萨亦如是,修种种行以求佛道,或行精进、智慧道,息慈悲心。
破行道者,增上慢故。诸长寿天、龙、鬼神不识方便者,见作恶行因缘,若不受报,生断灭见,是故佛现受报。是故虽无罪因缘实魔来,以方便力故现有魔。
如是等一切声闻、辟支佛、诸菩萨种种方便门,令众生入道,是名“法眼净”。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佛眼净?”
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尔时,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摩诃萨用一切种,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眼净。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当学六波罗蜜。何以故?舍利弗!是六波罗蜜中,摄一切善法,若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舍利弗!若有实语,能摄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罗蜜是。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能生五眼,菩萨学五眼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菩萨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菩萨入如金刚三昧,破诸烦恼习,即时得诸佛无碍解脱,即生佛眼,所谓一切种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诸功德,是名“佛眼”。
答曰:
诸功德皆与慧眼相应故,通名为眼。
复次,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
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是故慈悲亦名佛眼。
已说佛眼,今说佛眼所用:是眼无法不见、不闻、不知、不识。
复次,有人谓:“十住菩萨与佛无有差别,如遍吉、文殊师利、观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为广度众生故。”是故生疑。以是故说佛眼相——十方众生及诸法中,无不见、无不闻。是诸菩萨,于余菩萨为大,比于佛不能遍知;如月光明虽大,于日则不现。
答曰:
众生智慧,从六情生,知六尘。人谓佛有所不闻,如外经书中言或有所不闻;是故佛智慧无所不闻。又耳识因缘生智慧,智慧所知,言“无法不闻”。
答曰:
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
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复次,是三识但缘无记法;余三识或缘善,或缘不善,或缘无记。
复次,是三识能生三乘因缘,如眼见佛及佛弟子,耳闻法,心筹量、正忆念。如是等种种差别,以是故,六识所知事分为四分。
一切种智者,如人眼见近不见远,见内不见外,见粗不见细,见东不见西,见此不见彼,见和合不见散,见生时不见灭。
肉眼见,天眼不见:眼根成就,未离欲凡夫人故无天眼。
天眼见,慧眼不见:凡夫人得天眼神通故无慧眼。
慧眼见,法眼不见:未离欲声闻圣人,不知种种度众生道故无法眼。
法眼见,佛眼不见:菩萨得道种智,知种种度众生道,未成佛故无佛眼。
复次,肉眼、天眼见,慧眼、法眼、佛眼不见: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故,无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眼根成就声闻圣人;不知种种度众生道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
肉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初得无生忍、未受法性生身菩萨,得道种智;未成佛故无佛眼。
天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离欲声闻圣人得天眼神通;非菩萨故无道种智,无道种智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
天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得菩萨神通,知种种度众生道;未成佛故无佛眼。
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菩萨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能观一切众生得道因缘,以种种道而度脱之;未成佛故无佛眼。
复次,肉眼、天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眼根成就声闻圣人得天眼神通;无道种智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
天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法性生身菩萨,具六神通,以种种道度众生;未成佛故无佛眼。
复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初得无生法忍菩萨,未舍肉身,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道种智具足;未成佛故无佛眼。
如是等,不名“无法不见闻觉识”。若以佛眼观诸法,是名“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
五尘随义分别,亦如是。
三乘等诸善法,是五眼因缘。诸善法皆六波罗蜜摄;是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本。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能生五眼;菩萨渐渐学是五眼,不久当作佛”。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修神通波罗蜜。以是神通波罗蜜,受种种如意事:能动大地;变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隐显自在;山壁树木,皆过无碍,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虚如鸟;出没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烟炎,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大德,威力难当,而能摩扪;乃至梵天,身得自在。亦不着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为萨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如意神通智证。
“是菩萨以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亦不着是天耳神通,天耳与声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为萨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天耳神通智证。
“是菩萨如实知他众生心:若欲心,如实知欲心;离欲心,如实知离欲心;瞋心,如实知瞋心;离瞋心,如实知离瞋心;痴心,如实知痴心;离痴心,如实知离痴心;渴爱心,如实知渴爱心;无渴爱心,如实知无渴爱心;有受心,如实知有受心;无受心,如实知无受心;摄心,如实知摄心;散心,如实知散心;小心,如实知小心;大心,如实知大心;定心,如实知定心;乱心,如实知乱心;解脱心,如实知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实知不解脱心;有上心,如实知有上心;无上心,如实知无上心。亦不着是心!何以故?是心非心相不可思议故,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得他心智证。’除为萨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他心神通智证。
“是菩萨以宿命智证通,念一心乃至百心,念一日乃至百日,念一月乃至百月,念一岁乃至百岁,念一劫乃至百劫、无数百劫、无数千劫、无数百千劫,乃至无数百千万亿劫世;我是处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久住、如是寿限、如是长寿、如是受苦乐;我是中死、生彼处,彼处死、生是处,有相有因缘。亦不着是宿命神通,宿命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宿命神通。’除为萨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宿命神通智证。
“是菩萨以天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政、丑陋,恶处、好处,若大、若小;知众生随业因缘:是诸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恶业成就、意恶业成就故,谤毁圣人、受邪见因缘故,身坏命终堕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身善业成就、口善业成就、意善业成就,不谤毁圣人、受正见因缘故,命终入善道,生天上。亦不着是天眼神通,天眼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眼神通。’除为萨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天眼神通智证。亦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生死,乃至生天上。四神通亦如是。
“是菩萨摩诃萨漏尽神通,虽得漏尽神通,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依异法。亦不着是漏尽神通,漏尽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得漏尽神通。’除为萨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漏尽神通智证。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具足神通波罗蜜;具足神通波罗蜜已,增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如大海中有种种宝珠:有能杀毒,有能遮鬼,有能破病,有能除寒热、饥渴,有能随人所愿皆能与者;如是等无量无数宝珠。
大乘海中亦如是,有种种菩萨宝:有菩萨能破三恶道,有能开三善门,有能生五眼,有能修行神通波罗蜜。是故诸菩萨能为奇特希有之事,所谓取空相多、地相少,则能随意动地。一身能多,多身能一;虚空中常有微尘满中;是人离欲、福德因缘故,集诸微尘以为诸身,令皆相似。
有人言:诸非人恭敬是离欲菩萨,入其身中,随其意所欲变化则皆能化。转轮圣王未离欲,少有福德因缘故,诸鬼神尚为其使,何况离欲行无量心人!
复次,是心相无有住处,若内、若外,若大、若小,以禅定力故,其心调柔,疾遍诸身,还复亦速。譬如千头龙,眼、耳各有二千,及有千口,心一时用;龙是粗身尚尔,何况菩萨!
有人言:坐禅人事,所有力势,不可思议;故一身为无量身,无量身为一身。
石壁无碍者,取石壁虚空相,微尘开辟,如撅入土。
履水者,取地相多故,履水如地;取水相多故,入地如水;取火相多故,身出烟火。
扪摸日月者,神通不可思议力故,令手及日月,入火定故,月不能令冷;入水定故,日不能令热。
答曰:
此先已说,梵是初门故,言“梵世”则摄一切色界。又世人皆贵梵王,以为世界主故。又是菩萨不欲于欲界散乱心现其自在,是故乃至离欲人中能有所作。
如是神通相无量无数,为易解故,少说譬喻。
诸外道于此神通有二事错:一者、起吾我心,我能起此事而生憍慢;二者、着是神通,譬如贪人着宝。以是故外道神通,不及圣人神通。
菩萨于是神通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故不着;但念一切种智,为度众生故。
余五神通亦如是,如其法分别,先说其相,后皆说空。
六神通余义,如〈赞菩萨品〉中五神通义说。
以是六神通广利益众生,故说:“具足得如是神通,增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檀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生悭心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尸罗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罪不罪不着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羼提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瞋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毗梨耶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身心精进不懈息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禅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乱不味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般若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生痴心故。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六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故,不来不去故,不施不受故,非戒非犯故,非忍非瞋故,不进不怠故,不定不乱故,不智不愚故。
“尔时,菩萨摩诃萨不分别布施不布施、持戒犯戒、忍辱瞋恚、精进懈怠、定心乱心、智慧愚痴,不分别毁害、轻慢、恭敬。何以故?舍利弗!无生法中,无有受毁者、无有受害者、无有受轻慢恭敬者。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如是诸功德,声闻、辟支佛所无有。得是功德具足,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
【论】
释曰:
是菩萨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渐行余功德,所谓檀波罗蜜等。菩萨住檀波罗蜜,修治萨婆若道,观一切法毕竟空、不生悭贪心,以是二事故,开萨婆若道。所以者何?毕竟空中,无有悭贪;悭贪根本断故,具足檀波罗蜜;具足檀波罗蜜故,庄严般若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故,常不生痴心。所以者何?此中佛自说:“一切法不来不去,无施无受故,乃至不智不愚故。”
答曰:
此中佛自说:此菩萨不念有所施与、无所施与。若念有施,入虚妄法中,又着布施,心生憍慢。若念无所施,即堕邪见中。是布施论议,是佛法中初门,云何言无?乃至不念有痴、有慧。
是人如金刚山,四面风起,不能令动。是菩萨尔时若有骂詈、赞叹,心无有异。何以故?此中佛自说:“无生法中无有骂者、无有害者、无恭敬者。”声闻、辟支佛,有加害者,不能深有慈悲心,若默然、若远离。菩萨则不然,能深加慈心,爱之如子,方便度之,是故胜一切声闻、辟支佛,而能教化一切众生,忍辱、慈悲、方便深故,随愿清净业因缘故,能净佛世界。是法具足故,不久当得一切种智。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切众生中生等心;一切众生中生等心已,得一切诸法等;得一切诸法等已,立一切众生于诸法等中。是菩萨摩诃萨,现世为十方诸佛所念,亦为一切菩萨、一切声闻、辟支佛所念。是菩萨在所生处,眼终不见不爱色,乃至意不觉不爱法。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佛若广说诸菩萨相,则穷劫不尽,今佛此品末略说其相。是相足为诸菩萨所通行,所谓大慈悲故,初发度一切众生心故,学诸佛等心观众生故,一切法自性空故——如是等因缘故,于一切众生中生等心;得是等心已,得一切诸法等。
“一切法等”者,如先说众生等、法等义,今当更说。慈愍四生众生,一心欲利益,名众生等。观四念处亦不见身名为法等,四正勤等诸四法亦如是。
复次,念五道中众生皆没无常老、病、死,是名众生等。行是信等五根、若五神通,一心欲度是众生,是名法等。
复次,众生中行忍辱、慈悲等福,功德无量;功德无量故心柔软,心柔软故疾得禅定,修禅定故心如意调柔,心如意调柔故破世间长短、男女、白黑等,入一相法,所谓无相。得是法等已,令一切众生得是法等。
是菩萨得是二等,成就无量福德智慧故,得现世果报,为诸佛所念、余人所念。
爱着生念者,皆是虚妄;唯诸佛念,是为实念,不爱着故。是人诸佛尚念,何况声闻、辟支佛、菩萨!声闻、辟支佛断结者犹尚爱念,何况凡夫未离欲者!
以菩萨福德因缘生故,得如是等无量今世果报。
后世所生处,眼终不见恶色。恶色者,所谓能生苦受;声、香、味、触、法,乃至能生忧心者。如六欲天,六情所对净妙五欲,随意欢喜。众生种少福德,生天上如是,何况菩萨福德、实智慧无量无边,为十方诸佛、诸余贤圣所念!
【经】
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百比丘从坐起,以所著衣上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尔时微笑,种种色光从口中出。
尔时,慧命阿难从坐起,整衣服,合掌,右膝着地,白佛言:“佛何因缘微笑?”
佛告阿难:“是三百比丘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名大相。是三百比丘舍此身已,当生阿閦佛国;及六万欲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弥勒佛法中出家行佛道。”
是时,佛之威神故,此间四部众见十方面各千佛;是十方世界严净,此娑婆世界所不能及。
尔时,十千人作愿言:“我等修净愿行,以净愿行故,当生彼佛世界。”
尔时,佛知是善男子深心,而复微笑,种种色光从口中出。
阿难整衣服,合掌白佛:“佛何因缘微笑?”
佛告阿难:“汝见是十千人不?”阿难言:“见!”
佛言:“是十千人于此寿终,当生彼世界,终不离诸佛;后当作佛,皆号庄严王。”
【论】
答曰:
有人言:“佛过十二岁然后结戒,是比丘施衣时未结戒。”
有人言:“是比丘有净施衣,心生当受,以是故施。”
有人言:“是诸比丘多知多识,即能更得,事不经宿。”
复次,有人言:“是诸比丘闻佛说‘诸菩萨行檀波罗蜜,诸功德力势无量故,得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心大踊跃,即以衣施,无复他念,不故破戒。”
复次,诸比丘知佛法毕竟空,无所著,断法爱;为世谛故结戒,非第一义。是比丘从佛闻第一义及布施等六波罗蜜;闻诸菩萨种种大威力,愍念众生为诸烦恼所覆,不能得是菩萨功德;是故生大悲心,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以衣布施。
若人以贪欲、瞋恚、怖畏、邪见、不恭敬心、轻佛语而不持戒,是名为破戒;是诸比丘都无此心,是故无破戒罪。
答曰:
笑有种种:有人见妓乐事而笑,有人内怀瞋恚而笑,有人憍慢故笑,有人轻物故笑,有人事办欢喜故笑,有人见不应作而作故笑,有人怀诈扬善故笑,有人见希有事故笑。
佛今见比丘以一袈裟施故,未来世中成办佛事,是为希有,以是故笑。
答曰:
是诸比丘不亲近佛、又敬难心多故,不敢自问。阿难善知人相,知诸比丘意;又见佛笑,疑故,作是念:“佛无众生相、无有法相,知三界如梦、如幻,今有何事能令佛笑?佛如须弥山王、大地、大海,不以小因缘故动。”以是故问笑因缘。
佛告阿难:“业因缘果报相续,不可思议!是三百比丘却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号名大相(施以手举物显示为相故,因以为名);六十一劫中,是人利根,值佛说法,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是诸人疾得作佛。”是诸比丘未得天眼故,自疑不知生何处,恐不能得集诸功德,不得至道;是故佛言:“舍是身,当生阿閦佛世界。”
六万欲天子,必是宿世共福德因缘故,与三百比丘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弥勒所应度,是故佛说:“弥勒时当出家。”
今佛记诸比丘生阿閦佛世界,故诸人咸欲见诸佛清净世界;是故佛令大众见十方面各千佛。是四众见是清净庄严佛世界,见诸佛身大于须弥山者,一生补处菩萨大众围绕,以梵音声彻无量无边世界;各自鄙薄其身,怜愍众生故,为求无量佛法,作愿生彼佛世界,如清净世界行愿中说。
笑因缘,如先说。
是十千人于此寿终,当生彼国。随生彼国行业因缘具足故,此间集深厚无量福德故,终不离诸佛。见诸庄严佛世界发心故,皆号庄严王佛。
大智度论释叹度品第五
【经】
尔时,慧命舍利弗、慧命目犍连、慧命须菩提、慧命摩诃迦叶,如是等诸多知识比丘及诸菩萨摩诃萨、诸优婆塞、优婆夷从坐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摩诃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尊波罗蜜、第一波罗蜜、胜波罗蜜、妙波罗蜜、无上波罗蜜、无等波罗蜜、无等等波罗蜜、如虚空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世尊!自相空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世尊!自性空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诸法空波罗蜜、无法有法空波罗蜜、开一切功德波罗蜜、成就一切功德波罗蜜、不可坏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诸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无等等布施,具足无等等檀波罗蜜,得无等等身,得无等等法,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世尊本亦复行此般若波罗蜜,具足无等等六波罗蜜,得无等等法;得无等等色,无等等受、想、行、识,佛转无等等法轮。过去佛亦如是行此般若波罗蜜,具足无等等布施,乃至转无等等法轮。未来世佛亦行此般若波罗蜜,当作无等等布施,乃至当转无等等法轮。以是故,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度一切法彼岸,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唯!世尊!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礼敬供养。”
佛告众弟子及诸菩萨摩诃萨:“如是!如是!诸善男子行是般若波罗蜜者,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礼敬供养。何以故?因菩萨来故,出生人道、天道,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转轮圣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出生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因菩萨来故,世间便有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摩尼、真珠、毗琉璃、珊瑚,金银等诸宝物生。舍利弗!世间所有乐具,若人中、若天上、若离欲乐,是一切乐具,皆由菩萨有。何以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时,住六波罗蜜,自行布施,亦以布施成就众生;乃至自行般若波罗蜜,亦以般若波罗蜜成就众生。舍利弗!是故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一切众生故出现于世。”
【论】
答曰:
是四比丘,是现世无量福田。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揵连是佛左面弟子;须菩提修无诤定,行空第一;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第一,世尊施衣分坐,常深心怜愍众生。佛在世时,若有人欲求今世果报者,供养是四人,辄得如愿。是故,是多知多识比丘及四众,赞般若波罗蜜。
答曰:
人皆知阿罗汉得无漏道,以菩萨智慧虽大,结使未断故不贵。又以是阿罗汉有慈悲心,助佛扬化故以之为证。
佛道于世间中最大,是般若能与此事,故名为“大波罗蜜”。
一切法中智慧第一,故言“尊波罗蜜”。
能正导五度,故名“第一波罗蜜”。
五度不及,故名为“胜波罗蜜”,如五情不及意。
能自利利人,故名为“妙波罗蜜”。
一切法中无有过者,故名“无上波罗蜜”。
无有法与同者,故名“无等波罗蜜”。
诸佛名无等,从般若波罗蜜生,故名“无等等波罗蜜”。
是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不可以戏论破坏,故名“如虚空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中一切法自相不可得,故名为“自相空波罗蜜”。
此波罗蜜中一切法自性空故,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故名为“自性空波罗蜜”。
诸法中无有自法,故名为“诸法空波罗蜜”。
以此众生空、法空故破诸法令无所有,无所有亦无所有,是名“无法有法空波罗蜜”。
菩萨行是般若波罗蜜,无有功德而不摄者,如日出时华无不敷,故名“开一切功德波罗蜜”。
是菩萨心中般若波罗蜜日出,成就一切诸功德,皆令清净;般若波罗蜜是一切善法之本,是故名为“成就一切功德波罗蜜”。
世间无有法能倾动者,故名“不可破坏波罗蜜”。
是诸阿罗汉赞叹因缘,所谓三世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所谓无比布施乃至无比智慧;世间中无有与等者,故言“无比”;是六波罗蜜,毕竟清净,无有过失,故名为“无比”,“无比”即是“无等等”。
复次,“无等等”——诸佛名“无等”;与诸佛等,故名为“无等等”。
答曰:
今座上众皆由释迦文佛得度,感恩重故别说。如舍利弗说:“我师不出者,我等永为盲冥!”
诸阿罗汉知三世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以是故诸阿罗汉说:“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一切法,当习般若波罗蜜。”
阿罗汉赞叹菩萨时,心生恭敬,是故说“礼敬供养”。
“天、人、阿修罗”者,说三善道;三恶道无所别知,故不说。
佛闻罗汉赞叹已,佛印可言:“如是!如是!应当礼敬供养行般若波罗蜜者。”汝虽无一切智慧,而说不错,故重言:“如是!如是!”
何以故?此中佛自说:“因菩萨故,出生人道、天道,乃至一切诸菩萨为安乐一切众生故说。”
刹利大姓乃至阿迦尼吒,须陀洹乃至诸佛,皆如先说。
答曰:
饥饿劫时,人虽设其功力,亦无所得,以众生罪重故。菩萨世世赞叹布施、持戒、善心,是三福因缘故有上、中、下。上者,念便即得;中者,人中尊重,供养自至;下者,施功力乃得。以是故说“因菩萨得”,实而不虚。
乐因缘甚多,不可称计;今佛略说:“天乐、人乐、涅槃乐,皆由菩萨得。”
此中佛自说:“菩萨住六波罗蜜,自行布施,亦教众生行布施。”虽众生自行布施,无菩萨教导则不能行。
答曰:
菩萨无咎!所以者何?菩萨慈悲清净心,与众生乐因缘,教修福事;若众生不能清净行福德者,于菩萨何咎!如人好心作井,盲人堕中而死,作者无罪!如人设好食施人,不知量者,多食致患,施者无罪!
复次,若诸佛菩萨不教众生作福德因缘,则无天、无人、无阿修罗;但长三恶道,无从罪得出者。
复次,众生乐因缘故生贪,贪因缘故生恚,恚因缘故生苦,苦因缘故生罪;今欲免众生于第五罪中,是故与乐。
复次,非定乐因缘生贪欲。或正忆念故,乐为善福因缘;邪忆念故生贪欲。今为正忆念乐故,令生福德因缘。
复次,唯佛一人无错无失。是菩萨未成就佛道、未得佛眼故,以三种乐故教化可度众生;诸佛但以解脱乐教化众生。◎
大智度论释舌相品第六
◎【经】
尔时,世尊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从其舌相出无数无量色光明,普照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是时,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无量无数诸菩萨见是大光明,各各白其佛言:“世尊!是谁神力故,有是大光明,普照诸佛世界?”
诸佛告诸菩萨言:“诸善男子!西方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是其舌相出大光明,普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故。”
是时,诸菩萨各白其佛言:“我欲往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摩诃萨,并欲听般若波罗蜜!”
诸佛告诸菩萨:“善男子!汝自知时!”
是时,诸菩萨摩诃萨持诸供养具、无量华盖、幢幡、璎珞、众香、金银、宝花,向娑婆世界,诣释迦牟尼佛所。尔时,四天王诸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各持天上天香、末香、泽香、天树香、叶香、天种种莲华——青、赤、红、白,向释迦牟尼佛所。是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天所散诸华,于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中化成四柱大宝台,种种异色,庄严分明。
是时,释迦牟尼佛众中,有十万亿人皆从坐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未来世中,亦当得如是法,如今释迦牟尼佛!弟子、侍从、大众,说法,亦尔!”
是时,佛知善男子至心,于一切诸法不生不灭、不出不作,得是法忍。佛便微笑,种种色光从口中出。
阿难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微笑?”
佛告阿难:“是众中十万亿人,于诸法中得无生忍。是诸人于未来世过六十八亿劫当得作佛,劫名华积,佛皆号觉花。”
【论】
答曰:
是事非一日一坐说。
前出舌相,为和合大会,度一切众生,舍利弗问,佛答。今此异时,更为余人;须菩提巧说空故,佛命令更说,是故出舌相光明。
答曰:
佛弟子众多,一人说已,次命一人;譬如王者,群臣众多,次第共语。
答曰:
此经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故问。
须菩提虽有种种因缘,以二因缘大故:一者、好行无诤定,常慈悲众生,虽不能广度众生,而常助菩萨,以菩萨事问佛;二者、好深行空法,是般若中多说空法——是故命须菩提说。
是“舌相光明”、“诸菩萨来往”义,乃至“华台供养”义,如先说。
尔时,众生见是大神通力,所谓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以诸佛及释迦文佛出无量光明故,众生蒙佛神力,见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及闻见诸佛在大众中说法,即得无生法忍,作是愿言:“我等未来世神通变化,亦当如今佛。”
佛知众生得无生法忍,故微笑。“笑”义,“佛答”,如先说。
是人过六十八亿劫作佛,是人见十方诸菩萨持七宝华来供养,变成七宝花台;因见是已,其心清净,得无生法忍。是故作佛时,劫名华积,佛皆号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