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0集)  2010/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三十九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从三乘看起:

「三乘者,乘者车也。《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运出三界,归于涅槃。」我们一段一段来解释。经文这一句是「善立方便,显示三乘」,善立方便我们学过了,现在来看三乘。「乘」读古音念「胜」,现在都念「乘」,咱们也就念「乘」,念「胜」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许有人说我们念错了,随俗。乘就是车,《四教仪集注》里面有这样一句解释,乘就是车,车是以运载为义,在此地取这个意思,「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佛法用乘来做比喻,像车一样,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超出三界,就好像我们乘车能够远行,取这个意思。三界就是六道轮回,说三界、说六道意思完全相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以下有六层天,包括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地狱,这些都是属于欲界。因为他们没有离开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所以称之为欲界。欲界愈往上去,五欲愈淡薄,愈往下面去就愈严重,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了解了我们就晓得,要想超越,五欲六尘一定要放下。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六尘是六根接触的对象,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接触的对象是色声香味触法,意是念头,意对法尘,这些东西都要淡薄,愈淡薄愈好。真正能放下,就超越欲界,到哪里去?到色界。诸位要晓得,色界有十八层天,这天人。色界天人欲并没有断,这个诸位要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欲?他有定功,他在入定的时候,定功能把五欲六尘伏住,所以他是伏断,不是灭断,但是他有色。再往上去,叫无色界天,这是六道里面最高层次的,无色界连肉身都没有了,色是指物质的身体以及物质现象。由此可知,在无色界四层天里面,只有精神现象存在,而没有物质,没有物质的肉身,也没有物质的一些建筑,你都看不到。我们一般称它作灵界,他的灵存在,这是高级凡夫。

无色界天虽然不错,但是没有超越三界,就是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无色界天是好,那个里面几乎等于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它等于涅槃,不是真的涅槃。色界天人,这讲四禅八定,他达到最高境界,把无色界天误会认为那就是涅槃。无色界天还是有寿命,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这个时间是真长。大劫,一个大劫是我们这个世界一次成住坏空,可见这个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次叫一个大劫,成住坏空八万次,你想这个时间多长。虽然长,毕竟有一天它会到,到这一天他定功会失掉,定功一失掉,烦恼就现前。头一个错误的念头,他误认为这个是不生不灭了,怎么又有生灭?这就会毁谤圣贤,圣贤人告诉他,涅槃是不生不灭的,他现在定功失掉,烦恼现行,以为这些圣贤人是欺骗他们,这个念头对圣贤大不敬!对老师、对圣贤大不敬,跟对父母不孝这个罪孽是同一个等级,最严重的罪业,人要不孝父母、不尊重圣贤,他的果报在阿鼻地狱。所以你看,爬得最高,爬到非想非非想天,跌得也最重,一个跟斗栽下来,到阿鼻地狱去了,求人身都得不到。这桩事情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用意特别提醒我们,我们要成佛,我们要求生西方净土,不要求天道,天道到最高的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二十八层天不能解决问题,何况是欲界。一般人生天,绝大多数的都是生四王天、忉利天,为什么?情执、欲望没断,比我们一般人稍微好一点,淡薄一点,他没断,所以往上去非常困难。这是三界的意思。「运出三界」,依照佛法修行,可以超越三界,「归于涅槃」。小的涅槃,不是真正涅槃,相似的涅槃,阿罗汉所证的,超越三界就证得,这个我们以后还都会讲到。

下面我们再看,接着看底下,「又喻如运载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法华》以羊、鹿、牛之三车,喻小中大三乘。小者,声闻乘。中者,缘觉乘。大者,菩萨乘」。这一段比《四教仪》讲得清楚,是《法华经》里说的。《法华经》讲三乘讲三车,车就是乘的意思,讲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古时候羊车很小,只能拉一个人,鹿车比较大一点,可以坐两个人,牛车就很大,大概可以坐五、六个人。实际上《法华经》上讲的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马车。现在这些交通工具没有了,由汽车代替。古时候,不要说很古,我这个年龄,小时候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坐马车。我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坐马车,小学生,一个马车可以坐十四、五个人。这是以这个比喻能够乘载多少人,说它是大中小。小车比喻声闻,声闻是阿罗汉,阿罗汉叫小乘,小乘人只求自度,没有发心帮助别人。中乘是缘觉,辟支佛,他比阿罗汉聪明,但是心量都不太大。不是没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大,你去找他,他要喜欢你,他就会教你,跟他有缘,他不喜欢你,他就不理你。这是声闻、缘觉。菩萨就不一样,菩萨你不去找他,他主动来教你,他没有分别心、没有好恶的心,所以菩萨称为大乘。

《法华譬喻品》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如来有无量智能、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大乘就是指一佛乘,「但不尽能受」,佛虽然是很慈悲,但是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的方法,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接受的,「舍利弗」,这个话对舍利弗说的,「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这是三乘的由来。佛心平等,佛愿弘深,佛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所以大乘教里面佛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帮助众生,一定教他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成佛,他本来是佛。迷失自性,回不去,想回去也没有那么简单,也回不去,这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人间、欲界天没想到回去,可是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他们是真的想回去,想回去也回不去,何况欲界这些凡夫。佛不得已,不得已把一佛乘分别三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向上提升。就好比办学校一样,老师、父母都希望学生个个都拿到博士学位,这是佛的心。可是,是不是每个人都拿到?不是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于是学校才设三个学位,有学士、有硕士、有博士,这就好比是三乘。

前面这几句话,说如来,实际上就是说自己。「如来有无量智慧」,他没有说佛,没有说诸佛有无量智慧,他说如来。大乘经上说诸佛,多半从相上讲的;说如来,都从性上说的。佛在《华严》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讲的是如来,不是说的是佛,说如来从自性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当然可以作佛,佛性里头有无量智慧,有无量的力。力是什么?能力,我们今天讲才艺,有无量的才艺,你有能力。在佛经上说,诸佛如来有十种能力,十是代表圆满,不是数目字,真的是无所不知是智慧,无所不能是十力,十力是代表无所不能,他没有做不到的。无所畏,四种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佛有这个能力,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证得究竟的佛果。从理论上来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这个话是完全讲的真话。这个一念是什么念?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对话所说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那个里头的一念。只要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不觉就没有办法。在本经经题上也显示了三乘,你看经题,在修因上它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小乘,这个小乘包括缘觉,平等是大乘、是菩萨,后面那个觉字是一乘,那是成佛。所以,这部经也是世尊为一切众生显示三乘。

我们修学,如果在这一生当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问题解决了,那就成佛了。如果到不了这个境界,随分的修学,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所办的学校,什么学校?凡夫成佛的学校,保证你成佛。这个太难得,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也能往生,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烦恼真的断几品了,譬如见思烦恼是最粗的也是最重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前面讲得很多,这五种见惑总共有八十八品。这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小乘须陀洹,小乘初果,这样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在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他不是凡夫,在我们这个世间来讲,他是圣人,他是小小圣人,他不是凡夫。小小圣人虽然位子很低,比我们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了。他证得初果之后,他有能力,在六道轮回里头,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他保证。也只有七次,没有第八次,七次,决定超越三界六道,证阿罗汉果。这样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在凡圣同居土,这小乘。在这个地方修到小乘的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土。如果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达到菩萨的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是生方便有余土,他生实报庄严土,跟一般诸佛如来净土里面实报土法身菩萨这个地位是平等的。这些人,在中国佛教里,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类的人,在教下讲大开圆解,在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土。到达极乐世界就证常寂光,常寂光是圆满的回归自性。

佛的本愿,确实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成佛道。凡夫一生圆成佛道,只有这一个法门。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都不可能在一生成就,只有念佛往生这个法门,它是真的一生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这个法门不容易,既遇到了,一定要珍惜,要把它抓紧,千万不能够轻易放过,那就大错特错。这个法门遇到,就像古大德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前清彭际清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说这个法门无量劫稀有难逢。你这一生遇到,你能够把它抓到,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是善导大师说的,这不是假话。可是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总而言之一定要懂得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放下习气,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凡是带不去的都得放下。我们想想,人死了,什么能带去?你的财产带不去,你的亲情带不去,你的爵位带不去,包括连你的身体也带不去。这个地方要清楚,带不去的要放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带得去的,你就在那上下功夫,德行带得去,功德能带得去。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是禅定,禅定是功,开智慧是德,这个可以带得去。反过来,你造的这些罪业也能带去,如果带的是一身罪业,来生到三恶道去;你这一生做了很多好事,这个也能带得去,这好事来生生天。都不如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念佛能带得去,念佛能往生净土。所以要常常想到,能带得去,咱们认真努力去干,学习经教帮助我们开悟。我们读《无量寿经》、学习《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增长认知,真正认清楚、认明白,我们的信心才会坚定,愿心不退,这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

下面我们再看方便,「善立方便」「又《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这是做比喻,「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依此释,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以上经论,正显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之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换句话说,就是很恰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妙的方法,佛法里面常用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所以,方便就不是一定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随他变化无穷。善用方便那是智慧,没有智慧他就不会用。有智慧的人,佛是圆满智慧,如来是有无量智慧,所以他的方便门也就无量无边,无量的方便。把方便比喻作门,门是能入的意思,为什么?「为真实作门」,真实就是宗门所讲的明心见性,这是真实。真,不是假的;实,则不虚。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不是真实,真实那不是虚妄。真实是什么?真实是自性,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宇宙是它变现的,万法也是它变现的。所以,自性能生能现,它是真的,所生所现不是真的。其实所生所现剎那生灭,剎那不住,佛经上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剎那不住就是剎那生灭,它不是真的,唯独自性不生不灭。所以古印度话,就是梵语,称之为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真实的意思。「真实得显」,你体会得,你证得,这个功是有方便,这个功夫是方便,方便有功,真实就得显。你要不从方便门,那实实在在是没有办法明心见性。

依这个解释,下面就说了,「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这是方便法。佛当年在世,接受净居天人的请法,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就是请释迦牟尼佛留在世间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接受了,接受之后就开始教学。首先,这是有缘人,他离开家庭出去参学,父母对他很关心,派了五个人去照顾他,这五个人住在鹿野苑。佛开悟之后,离开菩提树,到鹿野苑去找这五个人,把这五个人找到,给他说四谛,讲苦集灭道。五个人听了,憍陈如尊者觉悟了,证四果罗汉。根性不一样,五个人根性不一样,有证初果的,有证二果的,唯独憍陈如他证四果。证四果也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放下,《华严经》里面讲的执着,于世出世法都不执着,得清净心,我们这个经题上的清净,他得清净心,成阿罗汉,方便法。再帮助他得平等心,最后帮助他大彻大悟。你看,这都是说明用方便引导他得显真实,所以这是方便教。三乘,小乘、中乘、菩萨乘,最后都是达到一乘,所以三乘教也就都称之为方便教。黄念老举出经论里面这些说法,后面做了个结论,「以上经论」,所以节录在此地,「正显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之旨」,旨是宗旨,宗旨是主要的目标是在一乘,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就是佛教化众生,一生所行的全是方便教,终极的目标都是帮助你成佛,以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为教学终极的目标。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诸佛如来对于一切众生无尽的慈悲,帮助我们不是帮助我们到一个阶段为止,他一直要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以上这是第七相转法轮,就讲到此地。

下面是八相成道最后的一个现相「入涅槃」「于此中下,而现灭度」,灭度就是涅槃。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中下,据魏译碛砂藏本与高丽藏本」,这是于此中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来源是根据康僧铠的译本。碛砂藏是宋朝的版本,与高丽藏本都有中下这两个字,于此中下。下面有解释什么叫中下,而现涅槃,现灭度。换句话说,他没有说上,没有说上上,为什么?上上根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现般涅槃?没有;中下根性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这是释迦牟尼佛入灭的相。涅槃,这是梵语,印度话,「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新旧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懂得。旧译是玄奘大师以前,古大德翻译的,把涅槃翻作灭度,意思也很好,灭是什么?灭烦恼,度是度生死、度轮回。灭见思烦恼,度是讲超越,超越三界六道,灭尘沙烦恼、灭无明烦恼超越十法界,你才能够,度就是到达,到达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灭是这个意思,灭烦恼,灭这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新译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以后翻译的经都叫新译,把涅槃这两个字翻成圆寂,这个翻得很好,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是这个意思。底下有,「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瀑流是比喻,好像是大浪,大风大浪这种境界,这是讲六道生死。

《涅槃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这个跟刚才说的意思都差不多。灭诸烦恼,就是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是灭的意思,涅槃的意思。离,离就是度的意思,离诸有,诸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什么?有因有果。你有欲界的因就会有欲界的果报,你有色界的因你就有色界的果报,有无色界的因那就有无色界的果报。所以,从果上下手是解决不了问题,果报现前了,一定要从因上来解决,因心没有了,果报就不现,果就灭掉。因为三界六道是幻相,不是真的,古大德把它比喻梦幻泡影。永嘉大师《证道歌》上就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你觉悟了就好像醒过来,醒过来之后梦境就没有了。如果真的觉悟,把见思烦恼放下,真觉悟了,六道就不见了。六道不见,出现一个什么境界?出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这还不是究竟,为什么?你还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脱离六道了,十法界上面这四种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没办法离开,所以还得放下。再把分别放下你才能提升,从声闻、缘觉提升到菩萨,从菩萨再提升到佛。到佛,一定要把无明放下,无明烦恼放下,无明一放下,这才能够脱离十法界,十法界也没有了,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六道真的是梦中之梦,脱离十法界,一真法界现前,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回归到一真。

可是这个地方的一真,在《华严经》上说,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从哪里来的?无明烦恼断了,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也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等级?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平等的境界现前,起心动念就不平等。真平等现前,为什么佛还说四十一个阶级?清凉大师在《疏钞》,也就是批注里面告诉我们,这些说佛也可以,说法身菩萨也可以,他们无始无明虽然断了,习气还在。于是我们就明白,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一样。刚刚破无明烦恼的,当然习气比较重一点,很久以前起心动念放下了,他的习气就薄一点,是从习气厚薄上所说的。习气厚薄与自己修行或者是度他有没有关系?给诸位说,没有关系,毫无障碍。所以在《华严经》上初住菩萨,他的智慧、德相跟究竟果位的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初住就成佛了。就像「普门品」里面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他能够随类现身。《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智慧、德相圆满的显示出来。清凉帮助我们把这个疑问化解了,化解对我们修学来说突破了一重障碍。所以离诸有也是涅槃的意思,它有灭、有度两个意思。

「又《贤首心经略疏》,华严宗贤首大师,是清凉的老师,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他有《心经》的批注,叫《略疏》。这个里面也讲到,「涅槃,此云圆寂」,这是新翻的,翻成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这把两个字给我们一个标准的解释。圆是什么?智慧、德相,也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这叫德无不备,这是圆的意思,圆满的意思,没欠缺。寂,寂是讲障,障是什么?烦恼,也就是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尽,或者大乘教里面常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这叫寂,寂是从断德上说的。这是圆寂两个字的意思。

「又《甄解》曰」《甄解》是日本人,日本的法师在中国留学,亲近智者大师、亲近善导大师,以后回到日本去之后,把大乘佛教兴旺起来,就是他们这些人。这是《无量寿经》的批注,里面有这么几句话,「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是圆的意思,这也说得很好。义是什么?义是理,也就是讲的智慧德相,充遍法界。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只有证得究竟的人他知道,佛法里面说唯证方知。这些诸佛如来,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那我们要问,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跟我是不是一体?给诸位说,是,跟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体,跟任何一物也是一体。虽然是一体,你现在不承认,也就是你没有证实它,证是证实、证明。你为什么不能证实?因为你有烦恼,你有习气,你有障碍。这个障碍,佛家讲两种,两大类,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有这个东西障碍住,你不能证得。这两种障碍如果都除掉,你就证得,恍然大悟,真的是一不是二。贤首国师他有一篇论文,在佛教界非常有名的,叫《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不长,就讲这桩事情,讲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一切万法究竟怎么回事情,特别是跟我有什么关系,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体是理体,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物的本体,也可以把它解释到,我们能够体会到,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真性,体就是真性,真性就是体。《心经》上讲的几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真性,色就是相,它是一它不是二。相有体空,体空叫真空,这个空不是当没有讲,我们现在一般人讲,以为空什么都没有,不是的,空什么都有,这很难懂。相有,有即非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这是寂的意思,圆寂。契入这个境界,你得大自在。「妙绝」这两个字就是方便,善巧方便,你在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得真正的乐,为什么?你没有累。累是我们今天讲压力、烦恼、忧虑、牵挂,都在这个累字上,你全都没有了,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得大自在。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得大自在,这是寂的意思。这个说得好,这在《甄解》里头。

「上之经论」,上面,经是佛说的,论是祖师大德他们作的,上之经论,「表法身大士专志佛果,不住灰灭,但为饶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这把中下两个字说出来。下是什么?小乘,中乘跟小乘,为他们示现的。上上乘人、大乘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释迦牟尼佛在演戏给他们看的,他们不知道,以为释迦牟尼佛真的灭度了。这个地方我们要学的,我们要学法身大士「专志佛果,不住灰灭」。灰灭是什么意思?灰身灭智,这小乘人。在佛门里面,神识离开身体,我们说人死了,死了用火葬,火化这就是灰灭。小乘经里面常讲灰身灭智,身体烧掉了,这灰身,对于一切万法没有求取之心,这叫灭智,灰身灭智。法身菩萨他不做这个事情,他专志佛乘,佛乘就是一佛乘,在佛门里面称为一乘教。一乘教是对谁说的?对上上根人讲的,不是对大乘,大中小那是三乘,那是方便法,一乘是究竟,究竟之果这叫一乘。一乘经,古来祖师大德公认的有三部,成佛的经典叫一乘经,《华严》《法华》《梵网》《华严》《法华》传到中国来,《梵网经》只有一品,没有完全到中国来,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可是我们所读的这一本《大乘无量寿经》,古大德也把这部经判入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最后的究竟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圆满。这部经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也就是说,《华严》《法华》到最后的归宿是《无量寿》,所以这部经变成一乘经里面的一乘经,这个说法正确。

所以在前清,魏默深居士把「普贤行愿品」最后的这一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章,从《华严经》里面特别提出来,附印在净土三经后面,号称净土四经,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这样做对吗?对,有理由。你看看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我们现在念的这部分是「德遵普贤第二」。我们于是就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修什么?统统修普贤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也读过,经典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法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普贤法是任何一个菩萨都必须要学习的,他才能成佛,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极乐世界完全是修普贤行的。所以,《无量寿经》也就跟《华严经》平等了。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说出这个话,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还有个《佛说阿弥陀经》,那是小本《华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把这三部经等量齐观,完全摆平等了,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这部经的分量。

往后,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我们中国人,老祖宗对于历史非常重视,跟印度人不一样,印度人确实不重视历史,他们重视古圣先贤的教诲,世世代代相传。可是在中国,古圣先贤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相当中国周朝时候昭王,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释迦牟尼佛出生,释迦牟尼佛过世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要照这个算法,释迦牟尼佛圆寂到今天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这中国人记载的,跟外国人记载的不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这两千年去了。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时期来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在像法。末法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现在第二个一千年过了三十七年,时间还很长。所以其它很多宗教讲世界末日,佛教没有末日之说,释迦牟尼佛法运后面将近九千年,这第二个一千年才过三十七年。法运,佛教有兴有衰,这是正常现象,有兴有衰,不会灭的。到什么时候会灭?九千年以后佛法才会灭,在这个世间灭掉。最后灭的一部经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灭掉之后,还剩下「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留在人间,又还多留一百年。我们了解这个事实,对我们学佛的信心会增长。

这个世间有没有灾难?肯定有。灾难是怎么发生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这个地区的居民不善的心行所感得的,像《太上感应篇》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福怎么招来的?这个地方居民心地善良、行为善良,福就来了,灾消福来。如果这个地方的居民心行不善,违背伦理道德,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的思想违背了,我们的言行违背了,福就没有了;福消掉,祸就来了,灾难就来,就这么个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四个科目相应,也就是我们认真去学习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灾就消掉,福就来了,是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很深!非常难得,近代外国一些科学家,量子物理学家把这桩事情证实了。他们说心态能改变一切,包括环境,跟佛说的一样,佛在三千年前说的,这是现代才发现,他说得好!这桩事情如果能普遍,大家普遍都知道,今天地球上这些灾难,我们有能力把它化解、有能力把它恢复正常,不正常的都能恢复正常。所以我们也在劝导这些科学家研究佛学,他们如果来研究,肯定让科学会大幅度的提升,我们要有信心。

我常常讲,经上有三句话不能不记住,第一句话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就是近代量子力学家讲,意念主宰一切,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祸福无门,你自己怎么想,你想的是善,善就来了;你想的不善,灾祸就来。不是有个主宰,自己主宰,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另外两句话非常现实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彻底了解,我们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你在这环境里心是定的、是安的,你不会被外头境界所动摇。知道相由心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状态,只要心好、只要念头好、我们的行为好,你一生不会生病,你年岁再大不会衰老,这相由心生。如果意念不善,里面充满贪瞋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是病根,这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一定要把这些念头转过来,念头转过来了,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社会祥和,连居住的地球灾难都能化解,这有大道理在!

所以,这些法身大士专志佛果,我们的志向、我们的愿要用得专,我们这一生求什么?求佛,学佛就是要成佛。怎么成佛?释迦牟尼佛样子已经做出来了,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能达到他那样的效果。不住灰灭,跟小乘不一样,灰身灭智是消极。释迦牟尼佛示现这个相是为什么?饶益中下二乘。为什么说这个是饶益?下面有说明、有解释,这是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不是真的。这下面解释,「如《法华寿量品》曰: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这是什么?佛要是久住世间,真的「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为什么?佛常住,不要紧,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今年不学没有关系,明年再学,反正佛在;佛一不在,这着急了,不能不真干。一般人心里都有这个缺陷。摆在我们面前的例子,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我比别人就要认真,为什么?我不是台中人,我到台中来是学习的,我的时间是有限的。住在台中的同学,老师在那边不走,他们就懈怠,他们用功没有我那么勤。因为我知道我随时要走路的,能有一天的时间,认真努力好好学一天。他们不是这个想法,老师常住在这里,还有明天、还有明年,后头日子长得很,就这么个道理。我在那里学成了,他们没有学成,原因就是这个经文所说的。所以佛对于这些人不能不示现灭度,这一示现灭度,度了很多人。老师不在了,这想想怎么办?老师以前教的是什么?好好去想想,认真的去学习,能够激发一些人觉悟、明白了。所以,示现灭度也是一种帮助众生觉悟的方法,将悟还没有开悟,这一着示现开悟了。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我放假去找他,向他老人家请教。三年之后他老人家往生,走了。他火化是特别给他造了一个火化炉,那个时候有甘珠活佛,在火化炉的旁边搭个帐棚。我也在帐棚里面住了三天,三天,认真的去思惟,老师这三年教了我些什么,我学到什么?认真去反省。如果他老人家常在,我们就不会认真去想这个问题。所以他这一走,对我是个当头棒喝。好在三年时间虽然不长,我学佛的根基奠定了,以后亲近李老师十年,才有这一点成就。如果没有那个三年的扎根,在李老师会下十年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种种示现,对我们学习的人来说,学生来讲的话,都有很殊胜的利益。

这几句话说得好,「薄德之人」,不是说他没有德行,不够厚,敌不过烦恼习气。「不种善根」,善根是什么?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能生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所以叫善根。今天佛法衰,衰在哪里?大家不种善根。无论在家出家,《十善业道》没学好、没落实。出家不但要落实《十善业》,还得要落实《沙弥律仪》,如果不能落实《沙弥律仪》那不是出家人,那假的不是真的。「贫穷下贱」是形容话,什么贫穷?道业贫穷,戒定慧三学贫穷,你没有。不是指世间这些财富,不是指这个,这是指戒定慧三学,你在这上缺乏太多。「贪着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入于忆想妄见网中」,成天幻想,我们一般所讲的心浮气躁。「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如来要是常住,学生会产生这些错误的观念,骄慢,对于学习逐渐厌怠,懈怠了,觉得讨厌,这些都是从不种善根来的。你追究他根本原因,他没有善根,所以这三个根非常重要。为什么古时候,不要说太久,一百年前、一个世纪之前,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都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善根深厚。对老师真有恭敬心,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这个根扎得稳。现在这个社会看不到了,小孩不孝顺父母、不尊重老师,所以现在真正找好老师找不到,好老师不见了,也就是师道没有了。诸位一定要知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师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想在佛门里有一点成就,这个课程不能不补出来,现在讲补习,要把这个课程补出来。补十善业道,可是十善业道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十善业道还有根,什么是十善业道的根?《太上感应篇》是十善业道的根。《太上感应篇》还有根,什么呢?《弟子规》《太上感应篇》的根。所以我们今天要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从这里学起。弟子规好比建房子第一层楼,感应篇是第二层,十善业道是第三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第二层?你要知道怎么去学法。有了这三层之后,出家人再加一个沙弥律仪,第四层,然后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成就。学儒能成圣成贤,学道能成神成仙,学佛能成佛、能成菩萨。没根怎么行?根太重要了。

纵然我们今天讲念佛往生净土,你十善业道没有学到的话,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决定不能疏忽,他说极乐世界那里面的人,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么人到那里?上善,这个善就是十善,上品十善。一般人修上品十善多半生忉利天,不想出六道轮回的话生忉利天。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个标准的条件。后面还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话多重要,你要有善根,你要有福德。因缘,缘分是遇到了,你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这是你有因缘。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福德是什么?真干。这个真干包括这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要不真干、真学,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去不了,这个不能不知道。佛没有骗我们,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到那个时候去不了,自己要负责任。真正是个明理的人,世出世间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任何一个人一生的际遇要自己负责任,都是自作自受!不是说上帝来做主的,没那个道理,佛菩萨保佑,也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保佑是佛菩萨教你这些东西保佑你,你听了,听懂了,你学会了真照做,这就是佛菩萨保佑你。如果不肯真正干,你这一生空过了。

尤其现在灾难很多,灾难当中死亡的这些众生,我们每天道场的修行,我们这里讲经,都给他们回向。这些人过世,到哪里去?都是随业流转,这才是真正的大事。人生第一难得的、第一大事是遇到佛法,遇到之后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这一生能够永脱轮回;不但脱轮回,永脱十法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是什么品位往生,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你真想去,你把这三个根扎好,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真正做到,然后发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经上讲的条件我们统统具足了,这非常重要。

所以世尊第八相示现灭度,无非是让众生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就起来了。「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跟你讲真话。佛有没有灭度?没有,这是做出样子给中下根性的人看的。「非灭现灭,故云示现」,他不是真的,「作此示现,为度中下之机故。若是上根,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有涅槃」,这就对了。《金刚经》上面讲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叫如来,这是真的,这个道理很深。《华严经》上讲得透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跟佛确实没有两样,只是我们迷而不觉,还在造罪业;诸佛菩萨觉而不迷,他得大自在,确实跟我们和光同尘,实际上他一尘不染。「是故隋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品》,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了,释迦牟尼佛现在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智者大师是唐朝时候人,距离释迦牟尼佛一千多年,你看他在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他入定了,定中突破时空的维次,他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一堂课,回来出定了,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华经》这一会现在还没散,还在继续讲。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有定功就行。

所以释迦牟尼佛经典里面所说的,用方东美先生的话说,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现在哲学跟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佛经上全有。所以我学佛,老师给我介绍,佛经是全世界哲学最高峰。我那个时候跟他学哲学,我不是跟他学佛法的,他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学了五十九年,现在发现了,不但是最高的哲学,也是最高的科学。今天物理学家发现的量子,在佛经里面统统都有,比他说得更清楚、说得更圆满。佛怎么见到的?定中见到的,定中所有空间维次全部突破了,亲眼看见,不需要用仪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