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四集)  2011/2/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三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依真谛门者,依第一义谛为门也。」第一义谛在前面说过,《涅槃经》上说「佛性名第一义空」。佛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如,就是实相,称它作第一义空,它是空有二边都不着,又名叫涅槃,所以涅槃跟第一义是一个意思,也叫做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一切众生是平等的,诸佛如来跟我们也没有两样,完全平等,只是我们迷失了自性,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以后它就不起作用,实际上还是起作用,不过扭曲了,不是正用。它的正用是现实报土依正庄严,就是华藏,就是密严,就是极乐世界;迷了之后就现十法界、现六道、现三途。所以还是有作用,只是迷悟的作用不一样,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虽起作用,实际上痕迹都不着。就如同现代量子学家所发现的,整个宇宙是一个剎那生灭的连续相,相续。迷失自性的人,把这个虚幻不实的现象当作真的,这问题就出来了。当作真的,顺自己的意思就起贪爱,不顺自己的意思就起怨恨,这就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里面的烦恼是因,外面这个缘影响你,把自己里面的烦恼勾引出来,这叫造业。造业它也有应,感应,这个应就是业报,善业是乐报,感得的是人天;恶业所感的是地狱、饿鬼、畜生,那是苦不堪言,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而且确确实实如同佛在经典上常常引用的比喻「梦幻泡影」,人作梦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所以梦里面的苦乐他都受了。如果自己作梦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作梦,有苦乐的境界,他不会起心动念。为什么?晓得这是假的,这是一场梦,醒过来的时候知道是一场空。正在作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场空?梦中醒悟过来的境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执着,这叫第一义空。我们从比喻里头体会到第一义,诸佛如来永远住在第一,没有落在第二,第二就迷了,第一是觉悟。所以「依第一义为门也」,这就是依真谛门。

「依真谛之胜义」,胜是殊胜,胜是超过一切虚妄,它是真的,依这做什么?依这植众德本。我们就知道,植众德本的条件是要真诚心、要恭敬心,你才能得到。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恭敬,你用什么方法去做都得不到。得到的是什么?梦中里面的苦乐,你醒不过来。要是一用真诚恭敬,它能帮助你醒过来,用这个做比喻,醒过来是真实的,作梦是假的。如何帮助你从梦中清醒过来,这就要依真谛门;用虚妄的心,虚妄的心就是你作梦那个心,作梦那个心是怎么样也醒不过来的。前面经文教我们放下虚妄,接着这个地方叫我们依真谛门,才能植众德本。世间法,中国我们的老祖宗千万年前教导我们,这是我们有理由去肯定的。文字发明得很晚,黄帝时候发明的,距离现在四千五百年。四千五百年之前没文字,但是这些教训我相信早已经有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肯定都是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代相传,口传。愈是真理愈简单,愈是真理愈容易,决定不麻烦。五伦是讲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说尽了。端正心态,就是端正对这些关系的心态。第一个是父子有亲,亲是亲爱,父母的爱子女,子女的爱父母,天性,人人都有的。

早年,这个话大概有三十年前,我好像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到日本访问,跟我一起同行的同修有二十多个人,一半是日本的侨民。有一个年轻的母亲推着小车,推着她的婴儿四个月。我们走在路上,我就叫大家停下来,你们看看这对母子,你看她母亲对儿子的爱;你再看儿子虽然不会讲话,四个月,你看他的态度,你看他的眼神,他对母亲的爱。我说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一下,五伦里父子有亲,体会这句话,真的,没人教。在这个地方看到真诚心,看到从真诚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恭敬心。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一点都不假,这是什么?这是此地讲的德本。「植众德本」,众是众多,无量无边的德本就是在这个亲爱。我们活生生看到这对母子来给我们展现,给我们表演。中国千万年前这个孝道,这个教学,就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中国古人讲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种亲爱如何能保持一辈子都不会变质,这是中国教育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如何能将这种亲爱发扬光大,他爱兄弟姊妹,他爱他的家族,爱他的亲戚朋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族群,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这是教育第二个目的。这种科学技术在教学是排在最后的,这才最根本的。

今天世界社会动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问题在哪里?枝末发达了,根本没有了。社会出了问题,地球出了问题,连天象都出了问题,自然现象,为什么?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都是随我们念头在转。我们念要是善,没有一样不善;念头坏了,没有一样不带来麻烦。科学技术带来的是灾害,不是幸福,科学家的警告那更严重,科技发展到极点,最后的结果是世界毁灭。这是一个可怕的警告,这个警告是很有可能发生。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没有父子有亲这个教育的核心,会出问题。你看现在的社会自杀率多高,古时候很少听到人自杀,现在每天这个世界上自杀人多少?不但老人活得不耐烦自杀,老人公寓里常常发生,不想活了,觉得什么?生不如死,自杀。中年人自杀,看到事业都还不错,压力太重了,名闻利养是得到了,付出是惨痛的代价,没有幸福可言。现在呢?连小朋友也活得不耐烦自杀,小学生,七、八岁,十来岁。为什么现在、古时候差异这么大?古时候教育的核心是爱,现在整个世界的教育是利,利是人必争的。所以教育从小就教竞争、教斗争,这还得了吗?古时候很少听到有什么冲突,现在的社会各式各样的冲突,让人受不了,他才有寻短见的动机。

我们在这里看到这句经文,就晓得德本的重要。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世世代代相传,一直到满清没有失掉。民国初年还能看得到,民国二十年之后就淡薄了,国家提倡教育办学校了,接受西方教学的模式。私塾教育淘汰了,民国二十年之后,私塾教育好像没有了。在这个之前,偏僻的地方乡镇农村还有私塾教育,私塾教育里面依旧保持着传统。新式学校一开办,新编的教科书,私塾里面童蒙养正的这些课程都没有了。最早还有修身,大概只有两年改成公民,公民也教了大概三、四年的样子改成社会,这慢慢改了以后完全没有了。只教你知识,不再教做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模糊了,这是造成整个社会动乱的原因。年岁大的人都向往着过去的旧社会,怎么恢复?必须把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这才有救!

现在保存这一点确实就在佛教,佛教也变质,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没人知道了。现代的佛教,我的看法,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形式在这个社会上活动。第一个,释迦牟尼佛教育的佛教,没有了,我们今天是仅仅走这条路的这一家,其它的没听说过。第二种就是宗教的教育,宗教就是把释迦牟尼佛、这些菩萨,不认作是老师,把他看作是神明,神佛不分,看他们是神明,这就变成宗教,没有教育,变成宗教。现在连这种宗教好像已经没有了,已经衰落了。许多有历史的这些道场,都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观光旅游必到的,变质了。还有变成企业开连锁店,分店、支店已经走上国际化,许多国家都有它的分店、支店。佛教稍微比较好一点,变成学术,许多大学用佛经开课,称为佛经哲学,这也是一种型态。末后就是变成邪教,利用这块招牌欺骗善男信女,这都造业。

我们在没有遇到方东美老师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佛教是什么,看到外面的形式确实是迷信,烧香拜拜真能求到福吗?真能化解灾难吗?都会叫人产生许多疑问。到老师介绍给了我们,我们才知道过去的看法、想法全错了,全是误会。这个误会不是没有原因,我们没有看到真正的佛教,所以才造成这些误会。老师传承佛教,虽然他不是佛教徒,你看他那个样子不像是僧人,可是他是真的佛教。从我认识他之后,他的晚年几乎全部都是在讲佛经,在台湾大学他讲了三个大单元,一个是「魏晋佛学」,第二个是「隋唐佛学」,第三个是「大乘佛学」,第四个单元,是他退休之后在辅仁大学博士班讲的,「华严哲学」。那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没有两样,释迦牟尼佛面对的是大众,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在课堂里面讲佛经哲学。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才叫做佛教。所以老师告诉我,佛教如果要复兴,一定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唐朝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师倡导的,也就是把佛教教学正规化。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那种教学,非常像中国私塾教学的方法,孔子、孟子都是这个方法,是私塾教学法。丛林呢?就变成学校,正式有组织,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住持,那是校长。他下面有三个纲领执事,跟现在大学一样,名称不一样,事实完全相同。首座和尚是教务长,管教学的;维那是管训导的,训导长;监院是管总务的,总务长。你看跟现在学校分工完全相同,每个人下面又分工,有好几个层次,总共从上到下有一百零八个单位,大学。

现在我们不必再称它为丛林,就称它为大学。老师的意思是一定要办佛教大学,佛教才能够兴旺起来。现在佛教还没大学,只有日本有,日本有不少私人办的,大概还到不了中国隋唐那个丛林制度。研究的人不少,一般大学也都有,我们到伦敦去参观,牛津、剑桥、伦敦大学都有汉学系,都有用佛经开课,我们看到的研究经教,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不是学佛。佛经里面的真义、真谛,他能不能得到?他不能。为什么?心态不对,真正学一样东西,得到它的精髓,要尊师重道。尊师是什么?尊师是尊重我所修学这个科目,我对它尊重,指导我的老师,我当然对他尊重,我认真学习,你能得到它的真谛。你没有这个真诚恭敬心,佛菩萨来指导你,你也一无所获,你什么都得不到,你得到是常识、是皮毛。真正好东西是在文字之外,你如何能懂得说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个意思说不出来的,只有真诚恭敬能体会到,为什么?不离自性。真诚恭敬是性德,用性德来学,你才能明心见性,你才能体会到。如果没有真诚恭敬心,你天天在佛菩萨身边,你跟他一辈子你还是凡夫,什么也没学到。你所学到的没有离开生死轮回,这是佛法的难处;如果有真诚恭敬心,佛法比什么都容易。所以这真谛门,你就知道它多重要!真谛就真心,一丝毫虚妄没有。

我们这几十年提出来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十个字,这十个字就是真谛门。你起心动念跟这十个字相违背,你就没有办法植众德本。不是植众德本,你植的是什么?你是植众业报,你搞这个;你不是在积德,那你就是在造业。你不能不造作,起心动念是造作,言语、动作是造作。印光大师大声疾呼教了一辈子,几个人听懂?几个人觉悟?那就是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为什么会有这么难?根坏掉了。根是什么?佛法是师道,它是教学,它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道没有了,佛也就没有了。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那是根,第二句「奉事师长」,那是佛道,佛道的根是孝道,孝道没有了,佛就很难存在。真正发心学佛,发心续佛慧命,正法久住,你从哪做起?你要从孝养父母做起。你不从这里做起,学一辈子学不到东西。孝养父母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你把《弟子规》里一百一十三桩事情都落实到生活,你的孝道就差不多了。孝顺父母的人,不会不尊敬长辈;不敬长辈,不敬老师,那就是不孝父母。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从五四运动以后就没人再提了,不但看不到人去做,说的人都没有了。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术、知识、常识,中国人连这个也不学。所以传统文化,现在中国人感到很陌生,还不如外国人,外国人还懂得一点皮毛常识,中国人连这点皮毛常识都没听说过。这个事情真难,真不容易,典籍、文献都在,没人学了,更没有人依教奉行。

可是我们要想自己这一生当中不空过,自己一生的生活,真正是很充实、很幸福、很美满,那不学习圣贤教诲,不学习佛法,你得不到。老师讲了,我们听了要真干,我们真干,老师欢喜。我出家剃了头之后去看方老师,方老师一看到我:你真干了。我说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怎么能不真干!这是老师教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干了。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干了六十年。二十六岁那一年,方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讲给我听。我三十三岁出家,也就开始讲经教学,讲经教学到今年五十三年,没中断过。这一生所遭遇的顺境、逆境太多了,没有受到影响,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乐此不疲。世间最快乐的事情,读书,读圣贤书无比的快乐,真正幸福是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生活多快乐。今天我们物质环境,在这个山里面小城、小镇,这是地球上可能是最后的一块净土,我们希望这块净土能保持,不要再被染污。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也成就了佛法,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能在这个地方扎根。扎根要人,真正有几个人发大菩提心,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年的时间可以把根扎好,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经典都是文言文写的,所以要学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不难,要背熟。老师当年教我们能熟背五十篇古文,不多,你就有能力读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就没有了;你能够熟读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我们一个星期学一篇,两年的时间一百篇,《四库全书》的钥匙你拿到了,《大藏经》的钥匙你拿到了,这个宝藏就是留给你的。我们现在的学院保存有十套《四库全书》,今年《四库荟要》印成,至少也会保存十套,《大藏经》,我们收藏着有十套不同版本的《藏经》。我都用不上了,我修学的年龄过去了,我现在就是老实念佛,就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圆满了,大家要再需要我讲的时候,我把《华严经》讲完。再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研究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全部是为你们搜集的,你们要认真努力。马来西亚,蔡老师领导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那个地方建立一个汉学院,马来西亚汉学院,也是做同样的工作,那边我也送了十套《四库全书》。这些老师,是早年庐江汤池小镇文化中心的老师,他们现在在吉隆坡进修。我希望他们十年不下山,「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十年之后,我相信他们会成为世界上一流的汉学家,绝不输给欧洲。一个人专攻一门,一门深入,十年熏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这些人真正值得人尊敬,没有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名闻利养的念头,他都放下,真正发心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正法久住,为光大佛法。记住,孝亲尊师这种人能做到,不孝父母、不尊重圣贤,那一点办法都没有。许多错误的心态,不能不把它端正过来。

五年前印度尼西亚一个大学,我去参观的时候,校长接待我,告诉我学校有一门课叫比较宗教学。我听了就跟校长报告,我说:这门功课太难了。他问我:难在哪里?我说:「比较宗教,这个人他的德行、他的学问,要超过释迦牟尼佛,要超过耶稣,要超过穆罕默德,要超过摩西。」他听的时候都呆了,他说:为什么?「你不超过他,你怎么能批评他?你怎么能比较?」他说:那怎么办?我说:「不能叫宗教比较,宗教互相学习,用真诚、恭敬的心态互相学习,哪个宗教都可以学,你怎么能批评?」老师可以批评学生,可以让学生的作业来比较,学生跟学生都困难。用比较的心态什么都求不到,结果比较什么?全是错误。你错了不要紧,你还影响社会,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圣贤人的态度,我们看了、听了叹为观止,夫子求学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释迦牟尼佛的修学态度,在《华严经》经题上他说的,清凉大师在批注里注得很明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是古佛所说的,他没有在古佛所说经上多加一个字。比孔老夫子的态度还要严格,孔老夫子只是说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我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我们能相信吗?年轻的时候不相信,现在相信,为什么?现在明白了,佛佛道同,你成佛了,你的智能德能跟其它的佛平等的,相同的。佛教导人要学谦虚,要学礼让,不要争,我们既然完全相同的,那全是你说的,全是古佛说的。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他把一生修积的功德全推给古人,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六道众生那种傲慢、那种嫉妒心,是根本烦恼。圣贤佛菩萨示现的这个,是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你看他心多清净,他多自在,确实做到一尘不染,清净本然。

「依真谛之胜义」,这个胜是殊胜,「植众德之根本」,众德在我们中国传统教学当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众德。所有一切世出世间德行的根本,就是真诚,就是恭敬,这诚敬两个字是德本。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跟大乘法里面讲的是一样的,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诚、这是真,真诚的意思。起心动念就不真、就不诚,为什么?妄心出来了。起心动念,阿赖耶出现了,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千变万化是阿赖耶造的。转八识成四智,不用阿赖耶,阿赖耶没有了,完全是真心,那是什么世界?那是华藏,那是密严,那是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极乐世界是真诚心现出来的,我们的心都是真诚,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就是密严,境随心转。我们的心如果果然是真诚,丝毫虚伪没有了,这个身就是佛身,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本来都是佛,《华严经》上佛说的。

「故曰:依真谛门,植众德本。《金刚经》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讲的是四相,它省掉一个字,《金刚经》的原文,是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这是四相。什么人修的?也就说这个课程摆在第几个学年?大乘教里面小学一年级,要注意,不是很高的层次,不是中学,不是大学,十信位初信菩萨修的。我们看到这个标准,心里就有数,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在佛教学校是几年级?一年级还没进去;换句话说,我们是在佛教幼儿园,没上一年级。一年级这个四相没有了,我们现在四相都有,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真正对这个经文有体会的,傲慢、嫉妒的习气马上就下降了,跟人家比不行,标准在此地,小学一年级的标准。「依真谛门,即无四相也」。四相是俗谛,不是真谛,如果没有离四相,你所修的一切善法果报在六道,六道里面享福。今天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发财的,拥有亿万财产;做官的,在社会上有很高地位的。他们修了福、他们积了德。过去生中没有修福积德,他怎么可能得到?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得到,就知道过去生中没有修因。佛法是平等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我们希望得到财富,得到大福报,你修福就好了!这个福,就是有真谛的福,有俗谛的福,俗谛是天上人间的福报,这个容易修,不难。

佛教导我们,你修三种布施,你修财布施得财富,这个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人,无一不是过去生中宿世修福的因缘,这一生果报现前。修福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那个福叫痴福,福报大,他不知道怎么用法,很可能错用了,错用就造孽,来生的果报就不好。所以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都是世俗人所希望得到的。佛门里面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求没有感应,老师说不是没有感应,你自己认真去反省,你求的方法错了,你求的心态不对,总是自己这边出问题,绝不是外面。所以说有求没有感应的时候,应该认真反省是不是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古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很大的道理。为自私自利而求,为名闻利养而求,这是不如法的、不如理的。不如理、不如法他也求到,那是他命中有的,他不求也会得到。这个求是你命里真没有的,你如理如法真能求到,《了凡四训》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章嘉大师把这个方法教给我,我用了六十年真的有求必应。有时候有求没感应,我只有一桩事情求没有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我求什么?大乘佛法能够在中国大陆宣讲,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桩事情没有满愿。但是《华严经》在中国大陆讲了一个月,二00八年也很殊胜,也有网络直播。在这之前,大陆的同修替我申请了一个身分证,有身分证就不算是境外人士,在国内可以讲经弘法。以后我这个身分证被政府收回去,收回去之后可以回去探亲访友、观光旅游,不能讲经弘法。不能讲经弘法,我对观光旅游没什么大的兴趣,我就不回去了。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

这么多年来我的缘结得很广,最早美国跟加拿大那边,在哪里结的?在慈光图书馆、在大专佛学讲座,我在那里讲了几年。以后到美国,我们这些同学毕业之后在美国留学,有三百多人,居在各个城市,这一联络上了,在美加有三百多个老同修、同学,所以在美加缘分就很殊胜。美加,我在那个时候,大概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好像现在应该还有十几二十个。大概缘最殊胜的是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有一百多个净宗学会,就这么一个不太大的小国家,一百多个。要是加上没有登记的,大概有两百多个,这是法缘之胜。澳洲我们在这里十年了,十年确实跟当地居民结的善缘,我们得到群众的支持,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在此地发展会很顺利。我年岁大了,我不搞这个事情,这些基础留给你们悟字辈,你们去开发。我的晚年就一部经《无量寿经》《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人说的,这是一而三、三而一。我现在要听释迦牟尼佛的话,《遗教经》上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把这个经就放在《无量寿》上,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世缘、法缘统统放下,这是我晚年走的路。

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社会安定,世界永续的和平,我们也做出了贡献,把这些理念、方法都说出来了。希望你们年轻人把这些理念做成中国大陆人讲的样板,过去二00六、二00七、二00八三年,我们在汤池小镇做过,我希望你们能够在图文巴做,把它做出来。蔡老师他们在马来西亚做,还有几位老师在台湾做,很难得。干这种事业的人不是凡人,这是圣贤事业、菩萨事业。真正发心做,那你得真干,真干的基础就是落实三个根,把文言文的钥匙拿到,这是基础,有这个基础你就能够深入,你就能开发了。扎根,文言文的根跟儒释道的根,两年时间足够,决定可以完成。帮助社会化解一切冲突,带向安定、幸福、美满、和平,可以从《群书治要》下手,这个书二月下旬就印出来了,唐太宗下令编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学治要》下手,《国学治要》估计四月底就出书,这都是古人的心血,留给后世子孙。《国学治要》就等于说是《四库》入门,《四库全书》这么大,你从哪里看起?古人很用心,早就想到了,《四库》里面最好的东西,最精华的节录出来,也是按经史子集,你先读这个,你读这个之后,你认识《四库》,你跟《四库》产生浓厚的感情。然后随你自己的志愿,你愿意专攻哪一部,你把那一部找出来,十年时间一门深入,十载寒窗,十年之后你就成为中国传统的汉学家。

一生别搞别的,专门从事教学,虽然是你自己在家里读书研究成功的,我相信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都会请你去做教授。你虽然不是大学毕业,你有真材实料,人家向往你,我相信你们的成就超过我十倍都不止。我带你们这一条道路,你们会成就,不能怕苦,怕苦的人不能成就。释迦牟尼佛临走的时候告诉我们两桩事情,「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就告诉我们要持戒、要吃苦。这十年的苦学你不能够坚持下去,你一败涂地,你不会成就。十年再苦也要熬下去,一门,不要搞多,多就杂了,多就乱了。十年当中可以教学,教学相长,你把你所学的东西欢欢喜喜的讲给别人听,一遍讲完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第三遍,就这一样东西。每一遍的讲演不要用旧资料,你才会有进步;你要老用一本参考书,一本资料你就原地踏步,永远没有进步,那就坏了。譬如你准备这些资料讲这一遍,第二次讲的时候不用这个,重新再准备,遍遍都是新东西,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我这么多年讲经,我这些旧数据讲完就丢掉,到哪里去我自己找不到。所以天天读书,天天有悟处,天天法喜充满,对我们身体的滋养,什么东西最好滋养?欢喜,常生欢喜心。每天都有新的悟处,你一遍一遍看,你遍遍新它才真有味道。如果没有悟处,这书就念不下去,枯燥无味;天天有悟处,这多欢喜,多快乐。

四相我们丢不掉,但是怎么样?淡化,对于四相的执着分别是愈来愈轻,那就是进步。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方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相辅相成,秘诀就在此地。你不放下你就不能提升,不能提升就不能放下。初发心是现前,如来地是妙觉。这是佛门修学的秘诀,总纲领、总原则,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纲领原则就这一个。看破是什么?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就提升。首先要把四相放下,「无我」,念念不要替自己着想,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生有灭,你替它着想就错了。随缘就好,随缘多自在,只要你能放下你就有智慧,智慧随缘。起心动念想什么?学大乘的、学净土的,想阿弥陀佛,想《无量寿经》。真的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把佛的这些教诲变成我们生活行为,我们在这个世间,跟佛菩萨为伍,跟圣贤同行,你怎么会不快乐!《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把你所学的统统都用到,活学活用,变成生活,变成思想言行。

「无人」,为一切人服务,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这是圣贤人干的,佛菩萨干的,作而无作,虽然很努力、很认真在作,不着相、不居功、不贪图果报,没有果报,纯粹尽义务。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教的,你看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教学,没有收过一分钱学费,没有任何名利。所以他的身分,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这是释迦牟尼佛身分。天天教学,什么都不沾,名闻利养不沾边,教得那么快乐,教得那么自在。快乐从哪里来的?学生当中真的明白、觉悟了,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大彻大悟了,这释迦牟尼佛快乐。「无众生相」,这个众生相的范围非常广大,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相是代表万物,对于一切万物不执着,不再分别。「寿者」是讲时间,时间跟空间离不开,时间、空间不是真的,也不必去计较,也不必去分别。这就是离一切法、修一切善,四相就是一切法,离一切法修一切善法,要这样做。

这样做,你修的是真善,你的果报不在三善道,不在六道轮回,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佛国土。你看回向偈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国土」,佛国土是谁?佛国土是自己的自性,庄严自性。明心见性的时候,你全见到了,自然的,一丝毫不勉强。极乐世界从哪来的?你自己修成的,这个道理你要懂。阿弥陀佛修成的是他受用,我自己修成的是自受用,我自己修成的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世界是一个世界,不是两个世界。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晓得极乐世界那么庄严,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念佛众生共同成就的,我自己也有一份。我们修一点点小的善法,就要贪图福报,要自己享受,这错了。这个要学释迦佛,他给我们表演的,一生没有贪图过享受,在僧团里跟许多学生过的是平等的生活,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些道理不可以不懂,不懂你就没法子学。

这底下给我们分开解释,「植者,种植也」,像树木,种花、种树。「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大觉之根本者,称为德本。」这个佛果大觉的根本,给诸位说,就是孝亲尊师。提到孝亲,我就想到老人可怜,这么多年来我比较关心的就是老人福利事业。我每到一个国家地区,我都会找一点时间去看看,澳洲的老人福利事业可以说全世界第一,澳洲人有福。税收虽然重,人民欢喜,为什么?政府真的替人民做了好事。特别是养老,人民不需要有积蓄,在澳洲年老的时候国家照顾你,每天的生活费用不少,差不多是澳币应该一百多块钱,一天的生活费用。你退休年老在老人院居住,国家养你,照顾很周到。可是很遗憾的,老人院里面从院长到所有的员工,他们是依照法律做事,法律上规定应该怎么做法。譬如老人需要找人照顾的时候,它到处都有铃,一按铃,两分钟之内护理人员一定会到你房间,他来帮助你。没有孝心,不能把老人看作自己的父母,实际上很难,他连父母也不孝顺,看作父母也没用处,所以这个孝敬就难了。我常说在老人院服务的人,这个机缘世间第一,为什么?尽孝道。能把老人院这些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你在这里能尽孝心,你让老人晚年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们欢喜,你比他的儿孙还要孝顺他,他得到安慰。老人晚年得到安慰,在佛法上说,他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如果老人过世的时候有怨恨、有不平,肯定堕三恶道。

等于是什么?护理人员能够尽孝的话,把这些老人从地狱送到天堂,这功德多大,没有人能比!只要把《弟子规》《感应篇》这两样东西做到,在医院里面对待这些老人,特别是老人有病痛的时候,你能把这个做到,你在世间修第一等的福报。如果你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阿弥陀佛肯定来接你,这是什么?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有。在老人院服务,财布施是内财,我用身体来为他服务,这内财布施,内财布施的果报比外财大得多。你用心去照顾他,这是智慧;你照顾他,使他能够安心,他能够离开一切恐怖,这是无畏。三种布施具足,你来生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你全得到。很可惜,没有人详细讲解给他们听,人间第一等的福事是办老人院,老人院能尽孝道,能修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所以老人院里面的员工、职员,统统要受《弟子规》的课程,要学习。要学习《感应篇》,要学习宗教,用宗教里面的慈悲,用儒道,道家的因果,儒家的这种仁爱、关怀,这个老人院是世界上第一。我念念不忘想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也希望悟字辈你们底下去完成,你们完成这个,你们是大功德、大福德。都教给你们了,只要你们自己肯干,你们的福报人间、天上摆在第一位,所以这叫根本。诸善万行的功德,是佛果大觉的根本,你说我们要不要修?

「又万德之根本称为德本。依是义故,阿弥陀佛名号,体具万德,名召万德,故曰德本。」这是总结归到净宗法门,有没有勉强?丝毫勉强都没有。前面我们学过很多,《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面,确实是第一经。尤其是难得的,这部经释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讲,不是讲一次;其它的经都是讲一次,没有讲过第二遍。《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它重要!传到中国来的梵文本,内容差异很大,所以翻译之后,大家才发现。如果是一次宣讲,梵文本只有一个本子,无论什么人翻译是大同小异,但是不会太离谱。譬如最明显的阿弥陀佛的发愿,现在五个本子,五种不同翻译。有两个本子四十八愿,有两个本子二十四愿,宋朝翻译的本子三十六愿,这是决定不可能有这种差别的。这种现象就是肯定释迦牟尼佛至少讲三次,才有这种状况出现。我们知道《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种的译本,七种失传,那个七种里面可能还有不同。所以现在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至少佛讲过三次,意思就说那个失传的七本没看到,如果看到之后可能不止三次。从这些地方我们逐渐体会到,这部经确实是普度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法门,称它为德本不过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