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这一品经文对我们非常重要。佛告诉我们,求愿往生要怎麼修。往生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类是什麼样的因缘所成就的。综观全经所说,我们得到一个纲领。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为每一类往生的条件都是这一句,所以这一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总纲领。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是「总说」。十方世界发愿往生的,大致分为三大类。『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可见西方世界三辈九品,不是专对我们说的,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共同的现象。「诸天人民」指六道众生。『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至心」即真心、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真正觉悟,知道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生死轮回太苦。我们这一生要是不往生,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怎麼知道来生比这一生更苦?自己冷静的想想,每天从早到晚,一年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到底是恶多还是善多?如果恶多过善,来生就堕落,一定比今生更苦。假如是善多过恶,来生能保人身,甚至还能生天。所以,这桩事不要问别人,自己晚上睡觉之前,老实的想想就晓得。

《地藏经》「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话讲得太过分吗?仔细想想,并不过分,确实起心动念都是造罪业。念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是造罪。来生得人身可不容易,多数都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的生活环境比我们苦得太多。对此事实真能体悟,真正觉察,恐怖之心油然而生。现在遇到一条生路,可以免堕三途,造的重罪可以不受报,实在太幸运。当然一心一意追求,这是「至心」。至心难!一发至心,十方诸佛如来皆赞叹,一切龙天善神都保佑你。因为至心一发就成佛,而不是凡夫。现在等於是后补佛,预备佛;一往生就成佛,诸佛如来怎麼不赞叹!所以「至心愿生彼国」,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今天「至心」生不起来,还是懵懵懂懂,迷惑颠倒,不知道三途苦,不怕三途苦,继续造罪业,以为果报现在还没到,须知果报到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还有人抱著侥幸心,听说经上讲「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现在多造一点没有关系,临终十念还可以往生。此事大家可以到医院,看看那些病重、快要死的人,有几个人在将死的时候头脑清楚明白。谁能保证将来死的时候头脑清楚,还會念十句佛号?如果此时迷惑颠倒,连自己的家亲眷属都不认得,往生的希望就完了。要晓得,真正知道「生死事大」「轮回恐怖」,这才真正觉悟。从今而后,起心动念决定不造恶。我常常提醒同修们,起心动念就是「念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为什麼劝你把本经念熟?念熟了,可以常常想。念不熟,想不起来,想的都是胡思乱想。自己编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是不行的。所以,经要念得愈熟愈好,帮助你忆念,排除一切妄想、执著,真正使你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第一类「上辈」往生者,修学的纲领就是这一段经文。经文只有几句,句句都含很深的境界。每一句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题目,后面都是大篇文章。第一句『舍家弃欲』。有些同修们看到这一句,认为在家人没指望「上辈往生」,误以为一定要出家。没有想到,本经「德遵普贤第二」,经文开端举「贤护等十六正士」此皆是等觉菩萨,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位是平等的。十六位都是在家菩萨。上品上生在家人怎麼没分?在家人既然一样能成佛,为什麼此地说「舍家弃欲」?关键就在「家」字,要真正明瞭什麼是「家」。你的妻子、儿女、田宅之家,这不算是家,因为他们障碍不了你。

佛在经论中常讲,有四种「家」,也有四种「出」。佛法的四种家:第一是「田宅之家」,就是大家观念中的妻子、儿女、财产、房屋田地、不动产。第二是「烦恼之家」。第三是「三界之家」,六道轮回之家。第四是「生死之家」,这是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死。三界之内有「分段生死」。三界之外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虽无分段生死,但是还有「变易生死」

由此可知,佛是要我们出家,不是出田宅之家。出田宅之家是没有用的。佛要我们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能出烦恼之家,就能证初果。能出三界之家即是阿罗汉。能出变易生死之家,就称为法身大士。

「出」也有四种:第一是「身出心不出」。有些出家人,身出田宅之家,心里依旧贪恋五欲六尘,希求名闻利养,此是身出心不出。第二是「心出身不出」。即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中皈依三宝,依教修行者。虽然身在家,有田宅、有妻子、儿女,但是他心地清净,对於家宅、五欲六尘,并不沾染,心出身不出。此经「贤护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不出,在世法中作一切众生的最好榜样,一样证得等觉菩萨,上上品往生。

第三是「身心俱出」。佛门古今的祖师大德,为出家人作好榜样者。第四是「身心都不出」。这不是指普通人,是指在家学佛的居士,虽然天天表现学佛、天天念佛,身在家,心还是在家。身没出,心也没出,还搞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把佛法当作副业,这还算不错的。另有一些富贵人,他们皈依三宝,把佛法当作一种消遣,捧法师就像捧戏子一样,自古以来也不少见。这样皈依三宝受了菩萨戒的,挂个菩萨名字,在寺院道场是特权阶级。因为他富贵,到寺院来,出家人对他们招待奉承很周到。这是身心都不出。

「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是属於那一类。这里有两种是正确的,「心出身不出」「身心俱出」。这两类都是上辈往生。

『舍家弃欲』「欲」是欲望,说得落实一点就是希求。希求就是欲贪;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因此,我们对於这世间的一切希求都放下,对於佛法的希求也放下,唯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就对了。「弃欲」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希求都要放下,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心。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非实有,贪欲即是妄想执著。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称。它的意义,佛在经上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的人就称为沙门。由此可知,沙门不一定专指出家人。在家人要是专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称沙门。上辈往生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从这个基本条件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才能相应。这个条件比孔子在世时所具备的条件还要高,还要清净。

孔子是中国人的典型榜范,中国人的标准。出家人的标准当然是要养五德,修六和。「六和」是佛订的,「五德」是孔子为人作示范的│温、良、恭、俭、让。「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比夫子的德行还要高。没有这样的品德、操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生到西方世界不是上辈往生。

三辈九品的往生条件,我们必要晓得。「上三品」太高,我们想想能不能做到。要记住,「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虽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也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须知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是道德标准非常高的世界。想想我们能跟那些人相处吗?那些人的心地都清净、纯正。我们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弥陀虽然慈悲,欢迎你来生净土,但是西方的大众不理會你,你跟大众不能相处,还是去不了。

诸位同修要想在这一生真正往生,要记住修养品德,符合经上所讲的标准。我们具有这样的标准,真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此是上辈往生的基本条件。只要具足,决定是这个品位,否则佛就打妄语。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五句是修学往生西方的最重要原则,因为上、中、下三辈往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由此可知,净宗修学的方法,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离不开这五句。这五句具足信愿持名三资粮。

『发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怎麼发法?有些同修告诉我,他很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这是老实话。他不是发不出来,而是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中对於菩提心的解释,愈看愈迷惑。《起信论》讲,菩提心的本体是「直心」,其作用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所以有两种作用,一是对自己的;一是对别人的。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讲的名称不同,意思是一样的,第一是「至诚心」;第二是「深心」(与《起信论》相同);第三是「回向发愿心」

「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是他受用。如果将经论合起来看,意思比较明显一点。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到底什麼是直心?什麼是至诚心?每个人都自以为自己的心很诚。前清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对「诚」下一个定义(过去读书人几乎没有不受佛家影响的,不信佛的人也读佛经,受佛法的影响),是「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定义下得很好,确实跟佛法讲的标准相应。你心里动个念头就不诚,因为有念皆妄。由此可知,至诚心确实不容易发出来。

就一般经论来看,不但凡夫没有菩提心,二乘也没有菩提心,阿罗汉跟辟支佛也没有发心,权教菩萨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到底谁才发了菩提心?《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是初入门,不是小乘,是入大乘之门。必须破一品无明,菩提心才现前,就发出来了,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

大乘起信,是指圆初住、别初地。《起信论》是对他们说的,《楞严经》也是对他们说的,《金刚经》还是对他们说的。《金刚经》上的标准,「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菩提心一发,不但「四相」没有,「四见」也没有。依照这个标准看,我们没分,我们发不起来!

起心动念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妄想、执著,那来的菩提心?-次读经至此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总以为自己没指望。一向专念也许做得到,菩提心没法子发。这是一般大乘经论的说法。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跟我们讲「发菩提心」,是其他经论里所没有的;过去历代祖师也没有这种说法。他说,「真正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的创见、发明。他的发明有没有错误?如果我们深入经藏,就体會到蕅益大师这句话的真实性、可靠性。他一点儿都没有说错,只是古来的祖师大德没有发现。如果早发现,不知道多少人得度往生。因为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我们可以做到。如是念佛往生,即使下下品往生也圆证三不退,就是法身大士。

若依一般经论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发起来。一念真诚恳切的心求生净土,一般不识字的老太婆都发得起来。蕅益大师说出这样的话,深得印祖赞叹。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即使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把《要解》真的捧到了顶点。我们晓得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应化再来的,那麼作《要解》的蕅益大师是什麼人?蕅益大师没有露身分,能值得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他要不是阿弥陀佛示现,也必是观音菩萨再来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把《阿弥陀经》讲得那麼透彻、明白。

《弥陀经要解》,经义才真正大白,许多疑惑才断。因此,我们若依《弥陀经》修学,就一定要依《要解》。蕅益是依莲池为老师,老师有《疏钞》,博大精深。这两种注子合起来参考,才能真正领悟《阿弥陀经》的经义,指导我们修学一条光明的道路。发求愿往生这种心的人很多,符不符合本经发菩提心的条件?并不见得。因为虽然发心求生净土,这个心不真实,心不恳切。古人讲的「露水道心」,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发这麼一点道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摆在面前,道心就没有了,这怎麼能成就!

我们仔细从「菩提心」这几个字观察。「菩提」是梵语,译成中文是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是对迷惑而说的,不觉悟就是迷。迷在五欲六尘,迷在名闻利养,迷在妄想执著,就不是菩提心。迷於人天福报,那来的菩提心?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虚妄的,像《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是看破。看破之后对於万事万物决定不取不舍。於一切境界中没有取舍的念头,是放下。真正看破、放下,这个人觉悟了。觉心清净,世出世法一样都不沾染。

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永恒不变的,生到那个地方的人无量寿,树木花草也无量寿。他要真正发现,真正知道,决定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觉,是彻底觉悟。文殊、普贤、十方等觉菩萨,都是我们的好榜样。除非不知道,知道事实真相,没有一个不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发无上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會把世间一切人与事放在心上。心里还有世间的人与事,就没有菩提心。你虽然念佛,只有底下这一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靠不住。心里真正对世间五欲六尘一切法,确实没有丝毫牵挂,念念都是弥陀本愿功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一种人念阿弥陀佛,是专念。即使早晚十念,都是专念,都符合专念的标准。一天都没缺,他怎麼不专!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深信切愿求生净土,就是发菩提心,此心是往生的关键。「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浅」。不是说多少,是功夫的深浅。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妄想、执著完全放下。功夫浅的是「成片」,就是一天到晚佛号一句接一句不间断;你的烦恼、妄想虽然有,但不起作用,因为这句佛号把它压住。有这种能力就决定往コIC上等功夫「理一心不乱」,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乱」,下等是「功夫成片」。不到这样的程度,都不能往生。诸位一定要牢牢记住。

我们应当时常反省,生生世世无量劫来,自己修学都没有成就;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无量寿经》,这机缘绝对不是生生世世都能遇得到的。彭际清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时间上来讲,希有难逢。夏莲居居士说:「万亿人中一二知」,从广大学佛群众来说,希有难得。我们听了之后仔细想想,这个因缘的确非常希有。我们今天遇到,不能不说是过去生中的大善根、大福德现前。

遇到这个无比希有的胜缘,就看你能不能觉悟。真正能觉悟的,一生就成就,永脱轮回,这一生就成佛作祖。若还有妄念、妄想,还有分别、执著,这一生纵然遇到,可能又空过,真可惜!看看古往今来,念佛往生的人,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甚至看看台中林看治居士写的《念佛感应见闻记》。人家怎麼修的,怎麼成就的?想想自己,跟人家比一比,像吗?不是学佛,是玩佛,这怎麼能成功!我们一样也没放下,说不客气的话,念念依旧造业。《地藏经》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前途是黑暗的,果报在三途。你是忘了,没去想它。要真正去想一想,愈想愈可怕。真正害怕,或者你的菩提心就这样怕出来了,这才晓得前途恐怖,才肯回头老实念佛。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有了一个方向、目标,专念阿弥陀佛。

专念《无量寿经》,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无量寿经》里所讲弥陀本愿功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要忆念才能成功。阿弥陀佛名号是题目;这一部经是文章。本经,古人也有定名为《阿弥陀经》,是五种原译本之一。所以,名号跟经典不过是题文之别而已,并无二致。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修的是什麼功德?念经、念佛的功德,就是专念《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自己专念,也劝人专念,把专念的好处告诉人。关键确实就在「专」,我们看到许多自在往生的,走的时候晓得什麼时候走,喜欢什麼方式走就采什麼方式走。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一年前就知道。一年前就派他的徒弟到故乡的国恩寺修塔,而且还告诉他,工程要快一点,否则来不及。一年前怎麼知道的?诀窍就是「专」。无论你修那一个法门,学那一部经论,关键都是一个「专」字。

「专心」,心是清净的。心即大圆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那些人走的时候很自在,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们再看古来的大德,凡是不专,就没有这个能力,走的时候还是生病。虽然也能往生,知道死了以后到那里去,但走得没那麼潇洒、痛快。仔细观察其原因,就发现他在生时所学不专。我们只要细心体會,修学应该怎麼修,自己都明白,都知道。所以,心里不能再放拉拉杂杂的东西。经题上讲得很清楚,「清净、平等、觉」。心里还有一物就不清净,还有高下就不平等;不清净、不平等就是迷惑颠倒,就是不觉。修行的秘诀都在经题上。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修清净、平等、觉。如果我们把这三句合在经题上讲,发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向专念就是平等心,阿弥陀佛就是觉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三学都具足,三宝也具足。

蕅益大师在念佛开示里告诉我们,只要专念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括在内,正是《华严》里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切」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念佛往生将一切法门全部包括尽了。一修一切修,这样求生净土那有不往生的?无量劫来我们没能成功,就是太大意,太疏忽,以为往生太容易,没有把世缘舍得乾净,就这样耽误的。这一生不可以再大意,一定要把世缘舍得乾乾净净,心里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牵挂,我们这一生才有希望。

心里若还掺杂世间的境缘,「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这些人事、物质,心里还放不下,是大障碍。这样念佛不可靠,未必去得了,必须舍得乾乾净净。念佛人对日常生活、工作、人事要认真做,心上不牵挂;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可以做,都不碍念佛,行、住、坐、卧四威仪不碍念佛,世间所有一切工作也不碍念佛。这是念佛法门殊胜之处。

世间事可以做,世间意不能有。「意」是心里有牵挂。这不可以。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有世间的意念就坏了。这一段是讲修行的方法,下面再说果报。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真实果报无比殊胜!我们读到此句,心里不免怀疑,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看到,许多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这些人是不是恰好就剩三年寿命?那有那麼巧,偶而几个可以这麼说,人数太多了就令人怀疑。此事在这里得到答案,是他们念佛功夫成就,生死自在,想什麼时候去就什麼时候去。如果今天念佛堂跟大家宣布,到我这儿念佛三年一定往生,必定没有一个人敢来,这还得了,三年就死了,太可怕了。口里念我要求生西方,最好还能活两百岁。活到两百岁希望再活两百岁;他不是真想往生,所以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

这里有两个讲法,一是他的寿命确实到了,佛ㄇL竣煄F一是他自己想去,佛就来接引。这桩事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曾经告诉我们。我相信他的话;他是虔诚的佛弟子,持戒很严,绝不打妄语。李老师大概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他说他念佛已经生死自在,想什麼时候去就可以什麼时候去,要多住几年也不碍事。如果他没有这个功夫,就是大妄语。大妄语罪是堕阿鼻地狱。我相信李老师不是说大妄语的人,他必定有这个功夫。

我们听老师讲这话,希望他不要这麼快走。他是随时都可以走,对我们来讲是很紧张的一桩事。当时我们有八个同学在一块儿研究,请李老师讲《华严经》;大家心里想,经没讲完,总不好意思走。所以,决定由我们八个人启请他讲《华严经》。最初他的确也答应,他说:《华严经》讲圆满,再讲一部《阿弥陀经》,我就往生。」他曾经这样说过。结果《华严经》讲了一半,他就走了。但在二年前,他在讲经时当众宣布,告诉大家,「我再讲两年就不讲了」。他说这麼一句话,台中的莲友到台北找我,跟我讲,老师向大家这样宣布是什麼意思?我笑著说,李老师是告诉你们,两年以后他要往生了。果然没错。他老人家往生,两年前自己就把日子定了,生死自在。

他能自在,我们为什麼不能自在?他怎麼修的,只要把诀窍找到,我们也如法修学,也能自在。李老师没有站著走、坐著走,原因在那里?他在台中四十年讲经讲得太杂,公益慈善事业办得太多,我看得很清楚。所以,自古以来往生的人,凡是站著走、坐著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病都没有的,就是一个「专」字。

大法师,甚至於祖师的地位,走的时候没有那麼自在。当然往生是不成问题。他不能专精。专与杂的利、害,摆在我们面前这样清楚。我们把事实看清楚,才决定走专精的路线,决定不能夹杂。

临终的时候,一是寿命终了,一是自己选择愿意在什麼时候走。佛都现前,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观音、势至,还有许多的菩萨来接引你。这些菩萨跟著阿弥陀佛来接引,都是你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的亲朋好友,同参同学,他们在过去生中念佛已经往生,都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看到你的因缘成熟,他们很高兴跟著佛一起来接引。跟你一见面,介绍是那一生、那一世、跟你什麼关系。一说你也就明瞭,你的记忆力全部恢复。

你才晓得西方世界的熟人很多,到西方世界不陌生,不寂寞,这是真的。最寂寞的是六道轮回。现在这个世间,你的家亲眷属能有几个人?一转世各人走各人的路,再也不相识。纵然见面也不相识,一切关系都要从头开始,所以很陌生;唯独西方世界亲朋善友多。

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一样,将来我们亲戚朋友的缘成熟,他们念佛往生,我们也會跟著阿弥陀佛一起去接引他。你也會告诉他,在从前那一生那一世,我们在那一个世界是什麼关系。有些同修听到西方世界很好,感觉太陌生,到那里去,一个熟人都不认识,不愿意去。他不晓得那个地方的熟人最多。

『经须臾间』,此句是讲往生速度之快。西方世界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国土。在凡夫心目中这是天文数字,距离太远。实际上,虚空法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换言之,没有距离,没有先后。这是真的,因为是一真法界。佛来接引时,往生者已经入一真法界。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我们现在生活是三维空间。一看到阿弥陀佛,佛光一照,我们就提升到无限度的空间。

没有时间先后,没有空间距离,所以须臾之间就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古德讲「一弹指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现前。到了极乐世界就在七宝池中莲花化生,化生的身相跟阿弥陀佛、诸大菩萨完全相同。不可思议!这是说身相。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智慧、德能几乎全部恢复,这很不容易,非常希有难得。通常在一般大乘法来说,应当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念佛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就得到,实在是难信之法。果报这样的殊胜,我们不能认真修学,是大错特错。下面世尊特别慈悲,苦口婆心重复叮咛。

是故阿难。

因为上面所讲的事实真相。

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

佛再次叮咛劝勉我们,你看到前面所讲的,真是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要想在这一世见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你一定要发心,一心一意专求净土。我这一生什麼都不求,只求西方极乐世界。佛在此劝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绝对没有第二念。修行就专念极乐国土。极乐国土在那里?这部经就是专讲西方极乐国土的。我们专念,念到熟了,佛号就相应。一句佛号就是圆圆满满的一部《无量寿经》。念一声佛号,《无量寿经》整个的经义圆满具足。经要不熟,经义不明,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不相应。

『积集善根,应持回向』。专念是正行,修善是助行。特别要注意「善根」二字。世间法的善根是於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进,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是菩萨善根,不间断、不夹杂,是「积集善根」「回向」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求生净土。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由此』是指上说的因缘,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见佛。见到阿弥陀佛当然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逗P狺T不退。这是我们前面曾经读到的。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所有的一切经论里都没有,找不到的。我们今天遇到,如果当面错过,就是罪过。以上所说是上辈往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中辈往生的有业障,不像上辈的把业障都丢掉,抛弃。中辈的还舍不得,不能把业障舍得乾乾净净。『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就说明他的心愿行持不及上辈。可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做到了。这一句非常要紧,千万不能疏忽,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经文所说皆是中辈人的修因。实在讲修行,也不简单,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馀。经文里的意义一定要明白,否则「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义错會了。一定要懂他的意思,随分随力积功累德,这就是『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就是圆满的功德。做得自己心安理得;超越自己心力之外的,决定不许可。我想作功德,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做,这不可以。我去搞會,也不可以。都是大错特错!我到处化缘,也不可以,佛门里募化是很晚才有,佛在世时没有,佛法传到中国时也没有,因为攀缘则心不清净。随分随力心是清净的,我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即是功德圆满。超过自己力量勉强做的,功德不圆满,是有欠缺的,都是造业,这要知道。

佛法的标准:清净、平等、觉。我的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这就错了,完全不相应,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很麻烦,里面有恩怨债务,将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麻烦透了,搞这些事情。佛弟子不可以做,要随分随力。

『奉持斋戒』。大家看到这一句,以为要过午不食,要持戒。佛听到都摇头,因为你又依文解义了。形式的持午、持戒是小乘法。念佛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所以,此地讲的斋与戒,比小乘的斋戒高明太多。「斋」是清净心;「戒」是没有过失,那里是小乘斋戒比得上的!清净心是斋;身、口、意没有过失是戒。怎麼能做到?老实念阿弥陀佛就能做到,就圆满。

我们心里只有这句阿弥陀佛,除这句阿弥陀佛之外,什麼都没有。这心多清净,斋具足。身礼佛,口念佛,心想佛,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戒具足。第一等的斋戒不在形式上,不在事相之中。世间人往往只看到小乘人装模作样,很佩服。看到大乘人念阿弥陀佛,斋也不持,戒也不持,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讽刺他、毁谤他,不知道他持的斋戒比形式高得太多。

斋戒的功德,从一个人的身体上就见到,因为心清净,身、口、意清净,此人身体决定健康,决定长寿,决定不生病,必然容光焕发,这是斋戒在眼前的功德。如果他持戒很严,斋很清净,一天吃一餐,过午不食,可是药一大包一大包的吃,你想一想,他斋戒的功德在那里?

今天下午,沈大夫到这儿来皈依,这是位很不错的医生。我跟他讲,一切疾病的根源就是妄想、烦恼。我说你看病人,那一个病人心地清净没有烦恼?你可以调查,假如这个病人心地很清净,没有什麼烦恼,身体就很快复原,心理健康。医药治标不治本;斋戒是标、本兼治,通治。一定要把这两个字的真实义看清楚,理解透彻,心净则土净。「奉持斋戒」是自利,摆在第一条。下面是利他。

『起立塔像』是指建立道场。「塔」是塔寺,道场。「像」是佛像,道场供养佛像。现代科技发达,大众传播事业发达,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精神、工作的压力很大,谁有时间到寺院里听经拜佛?在台湾还比较悠闲,到外国就不行,没有这样好的环境。今天的塔寺跟从前的不一样。今天最好的塔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假如在台湾,佛教建一个电视台,每天二十四小时,电视台都讲经、念佛,每个家庭电视机打开,就进佛堂。这样佛法才能普及众生,把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庭,这是「起立塔像」。不是要你三、五个人弄个小庙,到处搞道场。道场搞了之后,过不了几天就变质;信徒多,供养多,问题都来了。

古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建道场的时候大家热心出钱出力,都是菩萨;道场建立之后,菩萨都变成罗刹,在里面争名夺利,天天吵架、打架。

起立塔像,我们晓得应该怎麼做法。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道场需要多吗?不需要。今天环绕地球一周,最快速的飞机不到二十个小时。地球这麼小,要那麼多道场干什麼!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电视、广播、高科技的资讯;需要的经典是录音带、录影带、CD这类有声、有色的经本。

现在我们开始做《无量寿经》的录影带,你在家里打开电视就可以跟著电视萤幕念全部的经文。现在配音是黄永仁居士念的《无量寿经》。这样的录影带,将来配台语、客家语、广东话,都可以。希望这个录影带能大量流通,对年老的人最有利益。年老的人看经本的字太小,银幕上的字这麼大,不要戴眼镜也看得清清楚楚,跟著念。特别是海外退修的老年人,这一本有声有色的《无量寿经》是他们最需要的。年轻人没有时间看电视,年轻人有工作,每天上下班开车,至少开四、五个小时的车,录音带对他们最理想,一面开车一面听经。

「起立塔像」,我们从这个方向发展,就是现代化的作法。道场一个就够,我们在美国珗鐯个道场就行,因为那是美洲集散的中心。此地印制的经书、录音带、录影带、佛像送到那里去,那边的工作就是散发到全美,由他们分发。像码头一样,一个就够。什麼时代有什麼样的作法,应当要晓得。

『饭食沙门』,此地「沙门」是讲出家人。对於真正发心修道的人,我们要供养他,使他生活没有忧虑。所谓「法轮未转食轮先」,如果他生活有忧虑,不能安定,就决定不能安心办道。要让他安心办道,先要使他物质生活不缺乏,生活清苦不怕。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忧虑,身安道隆,才能专心办道,这就是供养。饭食沙门含有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桩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我们照顾他。现在医药有保险制度,参加保险就是医药供养。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这两句真正的意义是宣传佛法。「缯」就是幢幡,现在没有了。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就是悬幢幡的。作法會就悬幡,外面人看到,今天寺庙旗杆上挂幡,晓得作法會,喜欢参加法會的人就来了,这就是传达讯号。古代无法个别通知,以此法传送讯息使你知道,自动来参加。如果挂幢,幢是圆形的,表示今天此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就来了,所以它是属於宣传的工具。现在则多用电话通知亲友,那个地方有讲经、有法會,就是「悬缯」的意义。还有在报纸上登广告,也是这个意思。甚至我们印通知,发通知,也是这个意思。现在用这些代替,乃至於大规模的在电视上作广告,广播电台上作广告,都是属於「悬缯」的意义。

「然灯」「灯」是佛前供养具,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为佛法、为众生尽自己的心力,这是燃灯所表的意义。如果你听了这句话,每天在佛前点油灯,点二枝蜡烛,则不明佛教化的心意。完全把他的意思错解。你若真正明白,尽心尽力宣扬佛法,舍己为人,你灯也不燃,烛也不点,佛欢喜,你真做到了。灯烛是形式,是表法的,是提醒众生的。你真正觉悟,燃与不燃,无所谓,一定要懂得佛法的真实义。

「散华」「烧香」也是宣传的意义。「香」代表信香,代表戒、定、慧真香。这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想得到、做得到的,提出几个例子。细说就太多了,《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本经限於经文,只提出几桩事提醒你,告诉你日常生活中应当怎麼做。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这是将日常所修的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这是中辈修行的方法。下文讲果报。既修善因,必定有善果。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中辈的修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经上也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定要明白佛的意思,就像开经偈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要解义,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怎样做才如法。修因当然就有果报。这一段说的跟前面一段相彷佛,此人临终的情形跟上辈也相彷佛。一种是寿命到了,就是报尽往生。另一种就是修行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虽然他还有寿命,他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

佛与观音、势至以及海會诸菩萨都来接引。经上虽然讲「化佛」,来接引的都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没有无量无边的化身,怎麼能同时接引十方无量无边往生的众生?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报身、应身、化身,实在讲是一身。与佛同来的这些大众,一定跟自己有很深厚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不可能跟随佛一道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一生中决定证得无上菩提,果报殊胜实在不可思议。这一类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辈要差一点,这是事实。

「功」是修行的功夫。功夫不及上辈,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辈的差一等。但是没有说福德次如上辈,所以他的福报、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这是佛力加持。

功德智慧怎麼区别?功德是讲断惑。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惑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譬如我们念佛往生,一品惑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讲功德智慧是最浅的。假如我们把见思烦恼断了,本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的,决定比没断惑的人多得多。由於断惑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智慧不一样,功德也不一样。见思烦恼断了,断是功夫,「德」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馀土,不在凡圣同居土,他得的果报比凡圣同居土殊胜。这是讲断惑证真的果报。相好光明、寿命长短的福报,因为弥陀本愿功德所加,都是平等的。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独在极乐世界平等,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世界,所以「诸佛赞叹」

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功德就更殊胜。他的智慧如同诸大菩萨没有两样。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如果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把自己的品位提升,就要认真修学。从那里修起?从断烦恼修起。一定要把烦恼、妄想、习气断掉。自古以来许多往生有殊胜瑞相,他们决定往生。是那些人?他在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我看到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诸圣众来接引我。这决定往生,没有怀疑。其他的瑞相都不太可靠,这样的瑞相决定可靠;尤其是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的,都是决定往生。

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人,观察到一个共同的特徵,就是他「专修」。跟经上讲的一样,一向专念」。愈是往生殊胜的,你仔细去观察,大概他是一个人修,所以容易成就。二、三人在一块儿會闹意见,會生烦恼。换言之,會障碍道业。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的老太太一天到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孙的什麼事,她都不管,都不理會;往生,她能成功。

寺院在一块儿共修的,这一种瑞相非常少有。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真正念佛,要一个人自己念,不要跟别人在一起,找二、三个同修在一块儿共修,很不容易。念佛的音调不一样,三个人在一块儿會生烦恼。这个人喜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人喜欢念阿│弥│陀│佛。两个就要打架了,就生烦恼。不容易!这是我看了许多念佛往生人的行法得到的结论。一个人一个道场;一个道场就一个人,如果精进不懈,能真正提高警觉,知道六道轮回苦,往往是上中品往生,绝对不會在下品。他真的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會把妄想、分别、执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但是他自己明瞭。几个人在一块儿共修很麻烦,不容易。这是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的修行人,得到这麼一个结论。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下辈往生的,纵然想做功德,想做一点好事,也可能心有馀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像前面所讲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可能因为自己生活很困难,这些他都做不到。甚至於他还要很辛苦的工作;他不工作,他的生活就没有著落。这一类人要想求生净土,有没有指望?也有!这几句经文,使我们在此看到,上辈、中辈、下辈修行纲领完全相同。

往生真正的条件,就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诸位还要明瞭一个事实,十大愿王里的「随喜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不要以为他什麼事都没有做,也许他修的是上辈往生。自己虽无力作功德,但是有心、有愿,看到别人做这功德,合掌欢喜,恭敬赞叹,等於自己在修功德。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弥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那麼别人所修的功德,怎麼不能把它转变成自己的功德?问题是你會不會修。看到别人做好事,我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我有力量我也想做;他们做了,我没有力量做。这样,你就不能把他们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

佛法修行全在用心。三辈往生实际上都是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辈,善用心的就变成上辈。不善用心的,看到别人殊胜,他嫉妒、破坏,是把自己的功德破坏殆尽,不可能往生。这要记住。别人功德有没有损坏?丝毫没有损坏。一个人的福德,你有办法障碍它,破坏它;功德没有办法破坏,只有造成自己的罪业。譬如弘法利生是功德,是好事情。我们对於法师大德能破坏吗?决定破坏不了他。能破坏的是什麼?把众生闻法的机會断掉,法师一点损失都没有。众生的法身慧命断绝,这个罪过比什麼都大,决定是堕阿鼻地狱的。

为什麼我们要赞叹道场?是帮助大家得到法身慧命,给他作增上缘。所以,我们劝一些人来听法师讲经,这人这一生将来开悟修行证果,是谁度他的?我度他的。我虽没讲经给他听,但我介绍他去听经,法师给他说经的功德,我也分享得到,这是随喜所得的功德。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善用心的人不要出力、不要花钱,修无量无边的功德。不善用心的人,往往把自己修积的功德都破坏、都毁灭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我们应当要晓得,下辈往往不善用心;虽不善用心,但他老实念佛。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是下三品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对於念佛法门,对於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生欢喜心,真正深信不疑。

「乐」就是爱好,非常爱好念佛法门,修学念佛法门,丝毫疑惑都没有,一颗最真诚的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具备这麼简单的条件就够了。其他的,就是连随喜的念头都没有;他要有随喜的念头,他的品位就增高,就是中上辈。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样修学的念佛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梦见阿弥陀佛。当然下辈里,功夫也有深浅不同。功夫深的也预知时至、也见到三宝来迎;下辈功夫往生的只是「梦见」。此处梦见不是作梦,「梦见」是说他临终见到的佛,就像梦中见到的一样,不是那样的清楚明白。换言之,他没有办法告诉家人。确实有这样往生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头脑一定清醒;不清醒不能往生。临走的时候,他嘴巴在动,大概是见到佛菩萨来接引他,他想要告诉家人他跟佛去了;但是没有声音,不知道他说些什麼?就是属於这一类的。所以,境界不像前面那样的清晰,如同作梦;但他确实不是在梦中。像这样的境界,一般人平常也有,遇到感应,似梦非梦,境界比梦中清楚,但是比实际,又好像差一点,但确实非常清晰。似梦非梦的境界,他的功德比中辈要差一等。所以,他的智慧功德不如中辈往生的人。

本经讲专修念佛往生法门,开为上、中、下三辈往生。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将三辈开成九品,说得更详细;可是诸位要晓得,九品的每一品又可以开为九品,这才知道每个人修学的功夫不一样。论功德智慧在西方极乐世界,是有差别的,论福德、神通、受用是决定平等,凡夫跟法身大士没有差别。

末后这一段经文,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这是属於另一类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一定是大乘法门,小乘不行。因为西方世界是大乘圆教,一定要舍弃小乘,回小向大也能往生。他要坚持小乘,不肯回小向大,就不相应。修学大乘任何经论、任何法门,只要将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一样也能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举例所讲的,像西土马鸣、龙树菩萨都不是专修的。中国永明、智者大师这一流的,永明大师晚年专修净土,他应当算前面三辈往生,不能讲一心三辈;但智者大师是一心三辈往生的。中国禅宗里许多大德,到晚年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不论修学那一宗,那一个法门。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住」是指心安住在大乘佛法中。大乘佛法广大无边。西方净土克实而论,最重要的条件是心清净;心不清净决定不能往生。念佛要念到清净心现前,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这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当中,不會有杂念渗透进去,我们的心就清净了。这一种功夫通常称「伏惑」「惑」就是烦恼。烦恼没断,妄想、分别、执著没断,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像石头压草,没除根。真正有力量就是佛号一句接一句,绝对不让烦恼冒出来,不许它起现行;也就是说烦恼有,不起作用。

譬如,我见到一桩事,心里很欢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欢喜压住。看到一桩事情不愉快,心里生瞋恨心;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瞋恨心压住。喜怒哀乐确实有,能用一句佛号把它压平,它不起作用,这样的功夫称「功夫成片」。有这种功夫就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烦恼,也不會起现行,因为没有缘。换言之,没有勾引你起烦恼的东西,六根接触的六境都是帮助你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把你的烦恼勾出来。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殊胜之处。

十方世界的境界都會教你起心动念,唯独西方世界没有。我们必须要有这基本的功夫,就是把烦恼伏住。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念咒也好,读经也好,学教也好,总而言之,要达到这样的功夫。如果达不到这功夫,是不能往生的。

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也要达到这样的功夫。没有这样的功夫,念佛也没有用处,就是古德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李老师告诉我们,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也不过三、五个而已。为什麼那麼多人都不能往生?原因是他虽念佛,没有念到这样的功夫。

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要想念到这样的功夫,同修们记住,要「专一」。秘诀就是「专」。你喜欢《金刚经》,就专门念《金刚经》,不要搞别的,打闲岔;喜欢《地藏经》的就专念《地藏经》,就拜地藏菩萨,心得清净,回向往生,就是这一条所说的。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能往生西方净土;可是要记住,往生的秘诀就是「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这里的经文跟我们讲清楚了。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往生净土的条件就在此。一定要修到心清净,然后回向西方净土。『向无量寿』就是向阿弥陀佛。

『乃至十念,愿生其国』。这些修行人跟净宗修行人不一样。净宗一向专念是正修。莲池大师讲的,正助双修都是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正修,也是助修。

一般修学大乘的,他们正修的可能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门修学,而把念佛当作附带的。所以「乃至十念」「十念」,有两种讲法,一是平常他在功课做完之后念十声阿弥陀佛。实在讲,晚近的禅门课诵,晚课念《阿弥陀经》连佛号,就不止十念,这就是兼修弥陀法门。所谓禅净双修,还有密净双修的,他们兼修净土法门。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临终他才回向求生净土,这十念是指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因为他有清净心,就是具足能力;然后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得生。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

『甚深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此法在一切法门里是第一甚深,没有比这个更深的。正因为这个法门太深,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古德常比喻:等觉菩萨观看这个法门犹如隔罗见月。「罗」是罗纱,很细的丝织品,透明的;隔著一层罗纱看月亮。等觉菩萨还隔著一层,所以这真正是无上甚深第一法门。

这些修学大乘的人,他们听了念佛法门之后能生信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这个难信不是对普通人讲的,是对「住大乘者」所说的。因为修学大乘的人没有见性,没有大开圆解,他有法执,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他能把执著放弃,相信净土法门,是很大的善根,都不是偶然的。

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

『一念净心』非常重要,这是说最低的修学方法。在他临终的时候,有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生都没有念过佛,而修学别的法门,听到这一句话,他立即就生信心,就接受,就喜欢、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念阿弥陀佛。这就行,最后那一念也能往生,可见净土法门确实广大无边,普度一切众生。一切法门,到最后你修学不得力,不能成就;一回到这里,皆得成就。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当然这也看他自己功行的深浅,临命终时的瑞相就不一样。经文读到此处,我们再回想谛闲法师的徒弟。这事我们讲了很多遍,诸位印象很深刻。谛闲法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天台宗裿。天台宗是依《法华经》「摩诃止观」,是修止观的。初学天台宗要修「六妙门、小止观」,到功夫再进一级,修「摩诃止观」「止观」就是禅。他教那个徒弟专念阿弥陀佛;他真的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有那样的成就,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著往生。大师自己一生弘扬天台,度人无数,他不是三辈往生,他是属於一心三辈的。他往生的瑞相比不上徒弟,相差太远。我们要知道,大师距离我们比较近,曾经有一次他大概病得很重,印光大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是一个讲经弘法的法师,怎麼可以生病?你一生病,你讲经说法还有人相信吗?还會有人听吗?」由此可知,印光法师的本事比他高。

讲经说法的法师是不是可以不生病?连那个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人都可以不生病往生,讲经说法的法师一生不生病,应当是可以办到的。道理在什麼地方?实在讲,很容易体會到,佛经上跟我们讲了一个原理: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当心里一念不生的时候,才真正正常;起了一念,就不正常。「一切法从心想生」,就看你的念头,一念善或者一念恶,一念净或者一念染,我们身体里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的组织立刻就起变化。一个正常的排列跟不正常的排列,所产生的作用就不一样。身体是一部机器,谁把它造得这麼精细、这麼精密?皆是念头造的,是念头在控制它,随时可以改变排列的方式,改变它的组织。

当我们一念生欢喜心的时候,里面组织立即就改组,你看那个人的样子就不同了;很生气的时候,里面组织又改变了,满脸通红。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从这里观察我们起心动念,我们的生理都在起变化。这是显而易见,我们能体會得到的。我们这个身的变化、改变,同时影响这个世界,影响山河大地,影响一切动植物,甚至於影响虚空法界。不是很精细的人体會不出来,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

我们今天讲净化世间,从那里做起?必须从净化自心做起。现在大家提倡人间净土,净化人心,有没有办法做到?为什麼做不到?原因是我希望你们净化,我自己没有净化;而不知道这桩事情要从本身做起,不是从外境作起。一个人心清净,一个人的净土现前;大家心清净,共业的净土就现前。所以,一定要从本身做起,从自心做起,才是正确的。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一念净心」所现的法界;只要我们念到「一念净心」,一发愿,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道理就在此。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玄义 玄义讲记: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经讲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