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讲于长春般若寺
【自力和他力】 ▲
大众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昙鸾大师有关于“自力”和“他力”的解释,这是我们净土宗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
所谓“他力”,是相对“自”而言“他”,是专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这是我们中国的祖师昙鸾大师,对于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一种解释。
【昙鸾大师与《往生论注》】 ▲
先向大家介绍昙鸾大师,他是什么样的一位有高德行谊的大师?昙鸾大师也是深有来历的人。
他出生在我们中国,现在说就是山西代县,五台山附近。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人,十四、五岁就出家了。他很仰慕文殊菩萨的灵异神感,所以,从小出家。昙鸾大师世学的造诣也很深,对于老庄学的研究、对于世间的医术都有很深的造诣。
出家之后,他主要研学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大智度论》,所以,成为当时有名的龙树学者、“四论”学者。
后来他注解《大集经》,在注解的过程当中,得病了,四大不调,他就出去寻找治病的方法。走到秦岭一带,驻足往天上一看,结果就看见很不可思议的景象,就是“六欲阶位,历然齐睹”,古代的传记就这么记载,是说六欲天层层相叠,看得很清楚,哪一层、哪一层……。看到这个景象之后,他的身体的病当下就豁然痊愈,“那我回去继续注解经典”,一想,说:“不行,人命危脆、寿命短促,最好是能够强身健体、身体强壮,可以长久住世,大弘法化,这样很好。那我暂时放一放,出去寻找仙方,就是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找到哪一位呢?当时有名的山中宰相,是道教有名的一位修行者,隐居的隐士,叫陶弘景。陶隐士就给他十卷仙经,看到他就十分高兴,“好,我这儿有长生术——仙经,给你回去”。
回头在洛阳,遇到了印度来的菩提留支三藏,就谈论起来了,留支三藏就对他讲的仙经长生不老术很鄙夷:“嘿,外道里面哪有长生术啊?如果真讲长生术,唯有我佛教大觉金仙氏才有,外道所修的那一点,纵然得少时不死,几百年,或者成个神仙,但最终还要三界轮回,所以,你就放弃这些,我有长生术给你。”就给他经文。
给的经文到底是什么经文呢?传说不一样。唐朝的道宣律师说是《观无量寿经》,明朝的莲池大师说是《阿弥陀经》,也有人说是《往生论》,到底哪一部经?我们不清楚。总之一定是净土的经教,因为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和阿弥陀佛一样,证得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证得我们圆满觉性的佛果,这当然是越三际而不改变,超越时、劫的观念,所以这个叫“佛门长生”。
昙鸾大师得到菩提留支三藏的传授,回来就专修净土,他所遗留在世间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往生论注》。
我们净土宗说“三经一论”,“三经”就是指《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三部经典──正依三经;“一论”,就是指天亲菩萨的《往生论》。
对天亲菩萨这部《往生论》作注的,就是昙鸾大师。《往生论》不长。天亲菩萨也是了不起的菩萨,有“千部论主”之称,比龙树菩萨大概要晚两百年左右,他又写《往生论》,可是《往生论》不好懂,昙鸾大师就撰写《往生论注》,来解释《往生论》。据我所了解的资料,为这部《往生论》历史上写撰著的有名气、有利益、有影响的,还没有听说过,只有昙鸾大师这一部《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也很遗憾,在我们中国也没有流传下来,大约也是在唐末“会昌法难”(唐末会昌年间,唐武宗废佛灭法,引起了法难),这样,很多经典都失传了。也是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从日本回流到我们本国。
印光大师看到之后,对于昙鸾大师非常的崇仰,说昙鸾大师解释的这一部《往生论注》,“直将天亲衷怀、弥陀誓愿和盘托出”,天亲菩萨写《往生论》的本心、他的真实愿望,还有阿弥陀佛誓愿的功德,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完全开显,“如果不是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昙鸾大师如果不是深悟佛心、具有无碍的辩才,是写不出这一部《往生论注》的。这个是昙鸾大师的遗著。
昙鸾大师临终之前,他跟龙树菩萨特有因缘,就有龙树菩萨现身给他讲一首偈子,讲什么偈子呢?说:
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刹那不暂住。
讲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过去者已过,未来者不可追,现在者不可住。鸾祖一听,这就是告诉我“往生的时间到了,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了,不可能再长上去了。你的寿报快要尽了”。他就召集弟子大众,说:“我要回归净土了。”出家、在家来了三百多弟子为他念佛。大家在一起念佛,鸾祖就讲了:“娑婆之苦,不可不厌离;极乐之净,不可不欣求。这是我为你们最后的嘱咐。”说完之后,端坐念佛,自己就捧着香炉供养佛,自己手执香炉,高声念佛。这时候,大众都看见佛光阵阵,大众都听到空中的音乐,见到佛菩萨来迎接,往生西方净土──他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自力修行之难】 ▲
《往生论注》,开宗明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引用龙树菩萨的《易行品》所讲的“难易二道”来作为解释。说为什么难呢?在“无佛时代”,末法时代、没有遇到佛,要修行达至不退转很难。
他列了五个难点:
第一点、就是:“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什么叫“外道相善”呢?就是外道他表现的一种很善的相貌,我们缺乏鉴别能力,认为“这个就是佛教”,其实它是外道法。
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我们缺乏鉴别的眼睛,认为这就是佛法了,这就落在外道法当中。
第二点、他说:“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就是阿罗汉,“哎呀!我自己了生死算了吧!我哪能够发大心呢?那个太困难了!”──“障大慈悲”,也是在“难易二道”中,龙树菩萨说的“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堕落了。发大心怎么会堕落呢?因为修行太困难了,困难到什么程度?上午我们用经文说明了:“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的十大弟子当中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的乞眼因缘──人家问他要眼睛,他就退了菩提心了。
事情怎么样一个原委呢?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修持到什么程度呢?六住菩萨的程度。我们佛教讲的“三贤十圣”,“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就是在“住”的位子上有十个阶位,他已经修到第六了,“六住菩萨”,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那我们根本不可想象。
到了六住菩萨的位子,有一次,他遇到有人来向他乞讨,乞讨什么呢?说:“哎呀!你行菩萨道啊!你能不能给我一只眼睛?”(各位:如果有人这样问你的话,我们敢给吗?)但是六住菩萨,行菩萨道啊!内舍、外舍、一切舍,内而身心器官,外而国土家财,你要什么给什么,要楼房给楼房,你要做国主,国家就给你,要妻子给妻子,要儿子给儿子,要眼睛给眼睛,要内脏给内脏,这个叫行菩萨道——布施。
“好!没问题。”他伸手(不用打麻醉药)抠了一只眼睛给他。
说:“哎呀!搞错了!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的是右眼,这哪里行啊?不配套。”
哎呀!好不容易抠一只眼下来,你看,这眼抠下来了,又错了。
好!要左眼,马上没有二话,再给一只左眼给他。
你想想看:这样的一种布施,精进修持,谁敢想像?两只眼,宁愿自己瞎,给他。
给他之后,对方应该要感恩戴德了,应该顶礼了。不,对方很骄慢,拿在他的鼻子闻一闻:“哎呀!你这个眼很臭,不好用!”一下把他的一只眼扔到地上,用脚“啪”踩了,像踩一只渔泡一样,“啪嚓”踩碎了,就走了。
当时那一声,舍利弗就起了退堕心了,他还没有起瞋恨心,他感觉说:“哎呀!发菩提心要度众生、成佛道实在太难,众生实在难度,实在实在太难!我还是自己先成阿罗汉,我先了生脱死再说。”这样就退下来作声闻。这也是难行道之一。下面说:
“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就是说人家来障碍我们,你想修行,他故意设置障碍。这是第三个难。
第四个难点,叫做“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也没人障碍你,你修行了,你在修善、修德,结果没有证悟真如实相──我们所修持的,都是有为有漏的善法,这样叫做“颠倒善果”,什么叫“善果”呢?有善因,得善果;什么叫“颠倒”呢?求升反堕,就叫做“三世冤”、“第三世冤”,好!有修持,来生做大富贵人、有权势、有财力,可是佛法因缘忘记了,趁着福业而更加的堕落和造业。他有权势和威德,如果没有佛法的修持,那就很难想像了,或者升天,然后再堕落下来,所以,这个叫“颠倒善果”。颠倒的、并不是顺法性的,是一种染污、不清净的,不能让我们解脱的、系缚的,这个能障碍我们的清净修持,叫能坏我们的梵行(修行)。
第五点、昙鸾大师就讲(这是总结性的,前面之所以这几样不行,只有一点说明你不行──根机差):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这是一个根本,有这个障碍,如果你真是难行能行,前面也不成障碍。主要是因为我们完全靠我们自力的修持,没有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所以就说“譬如陆路,步行则苦”,就好像在陆地上走路,这是个苦恼的法门。这是昙鸾大师的解释。
【易行道乘佛愿力】 ▲
又解释易行道,说:
谓但以信佛因缘。
“但”也就是仅仅、很容易、很简单,“你只要这样就可以”;“信佛因缘”,我们佛教讲“因缘果报”,有因、有缘就有果;有因无缘,那光有因,也不能成果。“但以信佛因缘”。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
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譬如水上乘船则乐,
“信佛因缘”,什么叫“信佛因缘”?底下就解释:下面三句话,一句说因;一句说缘;一句说果:
所谓“因”,就是愿生净土,这个作为内心的因,你不愿往生,那也没有办法,内因要具足。
虽愿意往生,如果没有这个强缘,没有一个决定让我们往生的强大的力量,我们仍然不能往生。
比如说:我们想过河、很想过河。但是这条河有数丈宽,你没有工具,河水汹涌。你想过,有因;没有缘,不能过河。所以,“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乘佛的愿力,就是我们能够往生净土的缘,所谓阿弥陀佛本愿力为增上强缘,这样因缘和合──你有愿生心,佛有接引志,称念名号,乘佛愿力。还是我们老和尚总结得好:
念佛即是乘佛愿。
你念弥陀名号,就乘上佛的愿力,因缘具足,必然往生。所以,“便得往生彼佛净土”。这个就好像水上乘船,这个很快乐。
昙鸾祖师把易行道和难行道就简单地说明: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为乘佛愿力;难行道之所以难,是因为只有自力,没有佛力的加持,这就很明了了。
【他力的时代】 ▲
在我们这个时代,比昙鸾大师那个时代,这段话,我们应该更容易理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他力的世界当中,可以讲: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他力。比如说:我们在这里讲法,这么大一个讲堂,如果要我一个人声音从这里传到那边去,累死我也不行,可是我有麦克风──这也是他力,所以,后面再远的信众也能听得到。
比如说:我们到般若寺来闻法,还有外地的、外省的莲友来,他们都是坐火车而来的;我们家里很多工具都离不开他力;我们要找人办个事,电话拿起来,这也是他力。甚至我们早晨一早起来,炉子一打开,液化气就送来了;甚至我们饭都不用做,下楼到小店里吃一点,这也是靠他力。现在分工细腻,科技很发达,尤其是通讯,还有电信和现代的交通工具,让我们很能明了──坐船、坐火车、坐飞机……都无一不仰仗他力的作用。以这样的例子看我们佛法的修持,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门,有他力门。
(注意:从下带阴影的一大段,保持视频,不用字幕。南无阿弥陀佛!声音太小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大家现在也一样的,说:“师父啊,我现在瞌睡来了,早晨三点半就起了床,中午没有休息,现在瞌睡来了。靠自力我使劲的忍住它不睡觉,现在都要来一点他力,师父给我发一个万金油,一抹,清凉油来了,来神了,不睡觉了。”所以,你不要讲修行,你能把这个瞌睡──睡魔能在这里控制住,你就算不错了!你想,哪那么容易啊?说:“师父啊,你不能讲太厉害,讲太厉害我心里难过,我想睡觉,在家里面席梦思床、软被子不好睡吗?我到佛堂来就是来听法的,但是你看,忍不住,瞌睡来的时候,好像比千斤重担还重,这个眼皮就挂下来了……”(和大家闹闹笑,叫大家活泼活泼)。
我想到我有一次美好的经历,讲一下我美好的回忆,给大家共同喜悦一下,好不好?
有一次,我在庐山西林寺,我永远记得这个场面(不过我不希望大家再给我这种赞赏了),在西林寺,也在那里跟大家讲念佛,那个讲堂当然没这么大了,大家围在一起,坐上面、坐下面的,谈的大家都听得很精彩,听的大家很投入。不过,这个时候,偶尔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现在讲“和谐社会”),那个声音不和谐。什么声音呢?大家听好,呼—呼—,这个声音一出来,我就不好意思讲了,我就一看,大家都看了,都要找他了,大家都看到,就是他了。
在旁边的莲友就不好意思了,碰一碰。只见这时,他的形象是颇具有漫画效果,他头是歪着、搭着,口呢?很长很长的东西,他醒了又不好意思,他就说:“哎呀,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他醒来就给我冒出一句,他说我讲得太好了。
我一听,我说这个人不简单,一边睡觉,一边闻法,哎呀!我讲:“你睡着了,就能听得到。”“我刚才讲什么了,讲得太好了?”
他说:“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你讲得太好了,我听着就很清净,我听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所以,他用他这个来表扬我,说我讲得太好了!“我听了之后,还有这么一回事!”睡觉也是说明我讲得好。
我们还是打起精神。这一段是很重要的。
【当乘他力,勿自局分】 ▲
所以,我们要辨别自力和他力,要体会到我们没有力量。昙鸾大师分析完自力、他力之后,到最后结尾,首尾呼应,昙鸾大师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愚哉!
大师讲话都不含糊,该呵斥你,说:“愚痴啊!”
后之学者,
后来学佛的人。怎么愚痴?
闻他力可乘,
你听说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可以乘托,你应当:
当生信心,
你应当相信、你应当要乘托啊!
勿自局分。
你不要自己局限自己,认为说:“我哪里够资格呢?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够资格乘托佛力呢?我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可是又达不到!”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大师老婆心切,言语恳切地说:“这样很愚痴。”分析自力跟他力的目的,是要劝导我们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很恳切地说:“这样就太愚痴了。”
我们在座很多人,大家不要做愚者。我们在世间办事,都很精明强干,想办一件事情,达到自己的私心目的,想尽方法手段、托尽了后门、找尽了关系,所谓“关系网”;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关系网,你干嘛不用啊?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光明,像网络一样,遍布整个宇宙空间的法界,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入阿弥陀佛的光明之网。
不乘佛力。这个很愚痴。这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摄受我们,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圈,怎么画圈呢?他自己脑子就想了:“我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是肯定不能往生的!”他每天念佛,就想到:“我不能往生。”为什么?你看:我没有清净心,怎么能往生?”自己设了个圈圈。
你翻看净土三部经,没有一句话说到“你要达到心清净,才可以往生”。
当然,也有人说:“有了,《阿弥陀经》就讲到了,《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比那个清净心还要困难……”
所以,这里就谈到一个传承的问题,对《阿弥陀经》这四个字的解释,可以讲:历史上以来有二大门派、二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要依据我们所学的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单、很容易,大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如果按照禅定的工夫来解释,禅定、制心不起、妄念不生、一心不乱,那就难了。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这个是不合理的。
第二、如果果然如此解释的话,违背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上尽一行,下收十念,以我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结果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唱反调,说:“哎!不行,不行,在我娑婆世界范围内,你'乃至十念’不行,你要达到清净心、禅定、怎样一心不乱,才可以往生!”这岂不是佛和佛之间有矛盾了?佛和佛之间怎么会有矛盾呢?佛是彻证真理实相,佛佛道同,言无二意,不可能有第二个声音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标准,说:这里的“一心不乱”就是《无量寿经》里所讲的“一向专念”。
所以,解释不一样。
第一个解释,我们可以称之为“望文生义”的解释。看到这个文字了,“因为我本来是修禅的,我一看到'一心不乱’,我自然地按照我禅的观点,要达到这样”;“我原来是修戒定慧的,这样来解释……”这样,就没有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解释。这就是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不一样。
那么,你要听信哪一个呢?我们为什么要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解释容易,符合弥陀本愿,上契弥陀之本愿,下契众生之根机,“万修万人去”。别的解释,上不契弥陀本愿,下不契我等根机,万修难得一、二个往生。结果,你把那个抱着,当作金旨玉言,拿这点来妨碍,就是自己局限了。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面有四句话来解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他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解释前面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样的世界,不是一般浅显的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报土。“随缘杂善”很难往生的。像我们自己所修的一切的一切:“我听人家说朝山好,我来朝山;听说拜愿好,我来拜愿……随我的缘分,遇到什么就修什么”,这个都是善法,都是佛教里的修行,杂七杂八乱修,叫“随缘杂善”,没有主张。随谁的缘?随我自己的一些杂缘,不是随着阿弥陀佛的誓愿,这样难以往生。因为我们修的是有为法、有漏法,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怎么办呢?
故使如来选要法,
前面的“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的那一句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一听,也容易产生分歧,“哎呀!光念佛不行啊!你看,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除了念佛之外,修这个、修那个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啊!”这样的解释,也是离开了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反而变成杂行杂修了)。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说:我们不管怎么修行,任你修行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跟六字名号来比,通通算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大家承认吗?哎哟!声音很小!这一点还有含糊的──我们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跟六字名号相比是多是少啊?(少)不能相比嘛!还含糊,说:“我想想看,是阿弥陀佛多,还是我多?”这个脑门不用抓了,这个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比如说:修五戒十善,你不要跟阿弥陀佛比,你五戒十善的功行力量,它能让我们下生投胎为人,或者生为天,它有这样的善根。但是,它决定没有力量让我们到三界之外去。
要到三界之外,你要修四谛法门,成为四果阿罗汉,“苦集灭道”修成就了,就可以出离三界。
人天法,我们跟不修人天之善的人来比,我们比他善根福德多;但是比阿罗汉,不要比阿弥陀佛,比阿罗汉,你就少太多了,你还在六道里面轮回。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多,解脱生死轮回了,比我们凡夫那就多了;但是他要比大菩萨呢?那就太少了。因为他是自了汉,菩萨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
大家想不想听故事?想听故事,不要听外面的故事,听佛法的故事,我这里有:
有一位老和尚,带了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后面跟一个小沙弥,两人在走路。当然,小和尚是徒弟了,年纪又小,是弟子,应该挑担子。所以,给老和尚挑着经文、用具,跟在后面走。等一会儿,老和尚说:“哎!等一下,等一下,我来挑,我来挑。”
徒弟也不知道师父这样讲,也只好依教奉行。师父自己挑,然后小和尚在后面甩手,一老一小。老和尚这么大年纪,小和尚这么年轻,他不挑担子,让老和尚挑!大家觉得奇怪。
走,走,走,走,过了一会儿,老和尚说:“哎!等一下,你挑,你挑!”(前面讲的很恭敬、很客气,“我来挑,我来挑,不能让你挑”,后面讲得:“哎!你挑,你挑!”呵斥他。)小和尚就挑。
后来就问:“师父,怎么回事?在路上,一会儿叫我挑,一会儿你挑的?”
老和尚不是一般人,老和尚是一个阿罗汉(你别搞错了,你们遇到老和尚,说不定是阿罗汉),他有他心通,这个小和尚在后面走,挑担子,挑着想,忆诵经文,突然发了一念菩提心了:我应当为众生的疾苦修行无上的佛道,我要自利利他!他心里起心动念,老和尚无不知、无不见。说:“哎呀!我这个徒弟现在发大菩提心了,超过我了,这一念心就超过我了。赶紧这个担子不能让他挑,我来挑”。所以,他说“我来挑,我来挑”。
小和尚走,走,走,“哎呀!不行,发菩提心很难,这太难了,我还是先自己解决问题”。(老和尚)说:哎!你退了,“对不起!你退了菩提心,你又是凡夫、又是我的徒弟、又是年轻人,当然你挑了”。
所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就是凡夫的位子,你起一念的菩提心(还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可进可退的,进进退退的),连阿罗汉都对你恭敬三分,师父都要给徒弟挑担子。所以,发菩提心的善根福德因缘,是阿罗汉不能比的,当然很大了。
可是,就是你发了菩提心,你还是菩萨,你还在修行的路上,和阿弥陀佛发的超世的悲愿、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誓愿相比,你怎么能比呢?
何况,阿弥陀佛已经修行成佛了,把他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缘,放在六字名号里面,所以,无论如何我们怎么样的修行,都不能超过六字名号,对不对?
(“对。”)
我们自己的修持,相对于六字名号,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的景象、它的位子是涅槃界,所谓“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佛本身的境界,就需要佛本身的功德相平等、相齐等的功德才可以往生,是不是?(是)
我们东北满清的时候,有一朝皇上出在东北,清朝皇上。到皇宫里面去,老百姓可以随便去吗?老百姓不可以随便去。县长、县太爷可以随便去吗?也不可以随便去。巡抚大人可以随便去吗?也不可以随便去。中堂大人可以随便去吗?皇上如果没有召见、没有允许,你跑来了,说不定说你想谋反,“干什么!你不能随便来啊。”如果进皇宫的内室、密室,进皇宫、皇殿的话,只有皇上的召见才有这个力量可以去,对不对?以皇上本身的威德,这样我们能去──老百姓能够进皇宫,不是我们有这个力量,是以皇上的威德加持,我们能去,皇上的圣旨召见。
世间的道理是如此。何况到“极乐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修这么一点点五戒十善,你想到极乐无为涅槃界,怎么可能的事情呢?
就好像你在地里面挖了一个地瓜,说:“哎!我靠这个地瓜就可以到金銮宝殿去了”,这个不可以的。所以,要到无为的涅槃界,就要完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除此之外,靠菩萨的力量都有缺陷,诸大菩萨一定会把我们介绍到阿弥陀佛那里,是因为种种佛法因缘,让我们乘托弥陀的誓愿,往生到弥陀的报土。
所以,佛法的修持、对经文的解释,一定要有传承。善导大师说:“故使如来选要法”,这就是解释《阿弥陀经》里面“闻说阿弥陀佛”。底下要选什么“要法”呢?
教念弥陀专复专。
释迦如来怜悯我们,我们连人天善法都很难修持的人,怎么能到无为涅槃界呢?“所以,我就把无为涅槃的果报,成为六字名号让你来称念”,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专”,又再“专”。这个“专复专”三个字,就是解释“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专”,没有二,一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乱──不杂还是“专”。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很恳切:释迦牟尼佛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不足以形容他的老婆心切,“教念弥陀专复专”,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容不容易做到?
(“容易!”)
哎呀!真的是恭喜!给大家鼓掌!
昨天晚上还在那里哭兮兮的:“哎呀!师父,'一心不乱’怎么办?”今天就已经信心满满的说:“能做到!”
不是不能,只怕不愿。“我能做到是能做到,我就是不想做到”。为什么?“如果我专心念佛,哎呀!我就跟老太婆一样,我的面子往哪里放?我这么高学问,这一肚子的水平,我就专修念佛?……”那你是不愿做,不是做不到,只是你没有这份心,这个也是善根福德因缘不成熟,没有择法眼。
所以,昙鸾大师叫我们不要自己局限自己。
【闻法三关:经典、祖释、现实】 ▲
往往我们莲友互相之间,当然讨论佛法很好!大家讨论佛法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所讲的话,还有我们听进心里面的话,我们要把三关。哪三关呢?
第一点:“你讲这句话,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我所讲的“经典”,特别指净土三部经,不是讲《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我不讲这些,因为我们学净土宗。你要谈论净土法门,你就拿正依三部经来作为依据。)如果没有的话,你讲的那个不是我要学的。讲的是佛法,我顶礼,我五体投地的信奉,但是,那个不是我们讲的净土法门!佛讲法应机,不应我的机,所以,我就搁而不听;你讲的净土法门,你讲的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怎么、怎么说,《阿弥陀经》怎么、怎么说,那好,我就可以来考虑。
第一关过了之后,有第二关(经典也不是说大家依文解义,“我随便解释的”):你有没有祖师的依据?比如:我们刚才讲的“一心不乱”,它引出来,也是经文的依据啊!还是我们佛教正依经典《阿弥陀经》里讲的。但是,不是祖师的解释,是你自己的解释:“哎呀!对不起,我依靠善导大师的解释”。所以,我们第二点要看他是不是有祖师的依据。
这里讲的祖师,也不是禅宗的、天台宗的、华严宗的,因为这些宗的祖师,他站在天台、华严、禅的立场,就带有他们的特色、带有方便。我们学净土宗,依据净土宗祖师的开示。
净土宗在中国有所谓的“十三祖”,十三祖他们的教义传承不完全一样,有的是学天台转过来的,有的是学华严转过来的,有的是学禅转过来的。
纯粹的、没有它宗思想观念的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著作《五部九卷》,通通讲极乐世界、通通讲念佛、通通讲阿弥陀佛本愿,纯一无杂,他本人既然是阿弥陀佛化身,就以弥陀誓愿来解释所有净土的教义。所以,这个是我们纯粹的净土宗的祖师。
其它还带有方便、引导性的,这一点,是因为各宗善知识他们都慈悲,各人使出各人的手段,引导不同的众生根机进入净土门,都对佛法有大的贡献。
只是我们站在我们的立场来选择。我们既然专修净土,就以专修净土的祖师的解释为标准。所以,要过第二关。
这两关过了其实就没有关了。第三个是一个辅证,就是第三,有没有事实的依据?有经典的证据、有祖师的证据、有事实的证据,你就安心了嘛!比如说:人家讲了:“你念佛,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往生传记》里面记载,那些人都达到“一心不乱”了吗?我们旁边也有人去往生的,难道他们都达到“一心不乱”了吗?事实上证明:就是平常的凡夫,你信愿坚固,你专修念佛,你决定也可以往生!所以,不论是经典、是祖师、还是教证、理证和事证,这个作为我们一个标准。
如果我们要对别人讲,你不能随便讲:“我今天朝山了,在哪里听到一句话,我告诉你,你这样不能往生啊!”还认为说这是一个好的法门,告诉人家。我是按照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来讲述。所以,我们学法有我们的规矩、不乱。
如果我们跟别人讲,我们要慎重!“我所说的这句话有没有经典依据?有没有祖师依据?有没有事实依据?”
如果别人告诉我,我们也要这样来理性的思维:“他这样说,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有没有祖师依据?有没有事实依据?”
我们往往缺乏这样一个冷静思维、审慎的观点。闻法要有一个正确的闻法心态、要如理思维、要冷静。
比如说:我在这里,我当然是宣传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的心意,因为我接受这一点,所以也希望大家能接受。可是我也不能勉强,我也是介绍,供你们自己冷静、如理地思维:“法师这样讲,有没有经典做依据啊?是不是佛祖讲的?合不合理?”你冷静思维,你不要事先给我鼓掌,“哗、哗、哗、哗”,鼓得好听。结果出了大门之后,说:“哎呀!这个法师说的,我根本不能接受”。你干嘛刚才鼓掌?“因为人家鼓,所以我也鼓啊!”这样就不好。你仔细听,你到最后,你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哎呀!这次没白听,才听明白了!”好了!完了!你没有接受,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你的根机,选择适合你的法门。
但是,我们说要冷静、不要盲从,也不要随便否定,也不随便肯定,必须有理性的思维。
所以,昙鸾大师告诉我们要乘佛力。
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
大家愿不愿意乘靠佛力?(愿意)
愿意靠佛力吗?(愿意)
怎么靠上佛的力量?(念佛)
念佛即是乘佛愿,
乘佛愿者得往生。
这两句话你们要老老实实记住,依教奉行。
我可以讲:你不要听经了,你就够了。这两句话你听到之后,依教奉行,决定往生!
分成三个方面来说明,我们要乘上佛愿有三个方面:
前两方面是心理建设,你心理要调、调我们的心,第三点才是行持上的落实。第一要信知自身无力。
“信”是相信的“信”,“知”是知道的“知”,你相信了才叫知道,你知道了才叫相信,“信知”,信知自身没有力量。
第二点、要信知弥陀有力。
如果这两点没有,你肯定靠不上佛的力量、靠不上佛力。
因为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力量──我们凡夫都是这样的,觉得自己有力量的时候,肯定不想、不愿意放下脸来去求人的。是不是?大家求过人吗?自己觉得自己能办到,我能够放下脸面求人吗?这就是凡夫的骄慢心。所以,这个慢心很重。我们认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罪业的凡夫,没有力量的话,我们的心里面就有一个傲慢心堵在这个地方,像一个瓶子,它自己里面空空荡荡,它不认识,它把它封起来,“我的瓶很满啊!”什么满?里面空的,他说满的。我们内心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不是说开悟的那个“空空荡荡”,是没有功德、贫瘠得很),结果我们自认为有修行、有功德,这样,你是靠不上佛的力量。
第二点、信知弥陀有力。相信弥陀有决定性的力量。信知弥陀有力,大家都会觉得:“是啊,阿弥陀佛当然有力量了。”但是,如果第一点你不相信自己没有力量,第二点就是一个口头语、是一个观念,跟我们自己不发生关系。
就好像病人看病,他相信这个人是神医,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是病人,他会找这个医生吗?会不会?(不会)“哎呀!你是医生,医术很高,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不是病人!”他如果知道自己是一个病人,非得这个医生治不可,他决定能靠得上他,对不对?不然靠不上。
所以,信知自己无力,这是我们愿意发起乘佛的愿力的这么一个愿望,有这个心;信知弥陀有力,就有靠。
“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救得了我?我烦恼这么重,妄想这么多!阿弥陀佛有力量救得了我吗?”你怀疑了,靠不上了,这一只脚就不敢上去了。相信弥陀决定有力量救得了我们,你就有靠;自己愿靠,也有靠。怎么靠上呢?
第三点、专称弥陀佛名,靠上了。你专称弥陀的名号,就靠上了弥陀的愿力。
所以,前面两点是一个介绍性质。我们有力量、没有力量,这个往往会产生很多错觉。所以,也有人说了:“师父啊,我多少也有一点点力量,没有那么多,但是有一点。有一点算不算有?比如说:我修行虽然还以《金刚经》没有开悟,但是我还能读诵《金刚经》,读得很溜、很熟的,这也算一点点力量吧!我看《金刚经》的解释,多少有一点领悟,这个也不是算一点点力量吗?”
这些是谈不上力量的。所谓讲“力量”,就是说你能够达到你的目标;达不到你的目标,你没有力量。
比如说:这里是一个悬崖绝壁,悬崖绝壁有多宽呢?有一丈宽。你能跳多宽呢?你能跳九尺宽,你敢不敢跳?这一丈的壕沟,底下就是悬崖绝壁,说你有力量跳远,能跳九尺,你敢跳吗?说:“我还有点力量,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这个存不存在百分之九十?说:“你这个壕沟一丈宽,是十尺,我能跳九尺,这样不代表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吗?”你百分之九十等于百分之零,不相信你跳跳看!咚!掉下去了。你跟那个跳一尺远的是一样。因为你不能究竟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还是无力的。
何况,我们以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我们根本不是说一丈和九尺的关系,我们实在是相反,在堕落。所以,经典讲了:我们都是造罪、造业勇猛。
像射箭:这个箭五十米外有一个靶子,你的力量能打多远,能打四十九米、四十九点九米,对不起!你就打不到这个目标,不能算你有力量;你能超过五十米了,张弓——咔——放出去,打中了。这个说明你有力量。
在修行道路上、我们往生净土,不是说“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存在。要么是百分之百,要么就是百分之零,只有两个答案。你要能往生,就是一百分;你不能往生,就堕落。
所以,只有两条道路选择,要么往生极乐,要么六道轮回,没有存在第三个方案,说:“我差不多修行修行、努力努力……”努力不等于有力量。
我们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以为“我努力,就代表有力量,所谓'我使劲在修,再带点自力’……”这个不算的。
大家观念要清楚:就是达成我们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电灯,是哪一位发明的,你们知道吗?
(“爱迪生。”)
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很会幻想,他小的时候看见鸟会飞,他就做那个试,老是爬到高坡上,把膀子抖一抖往下飞,老是摔得鼻青脸肿,老是飞不起来(孩童很天真嘛)。
我想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他很努力,想飞起来,但是,努力不等于有力量,你还是飞不起来。
我们努力的修行,可是我们不能够飞跃三界轮回这么一个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我们怎样的努力,达不到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我们都是软弱无力的。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这么四句话,也是说到对净土法门一个正确的心态: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谦”就是谦卑,就是知道说:“我不行,我的力量不足,不足以达到极乐无为涅槃界”,认识到自己是没有力量的。“敬”是敬奉佛,“阿弥陀佛能救度我”。“谦敬闻奉行”是:“听说念弥陀名号能到净土,我就依教奉行,这样决定往生”。所以,“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什么意思呢?“我能修持、我有力量,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开悟,我明天差不多能开悟;明天不行,我后天可能差不多……”结果过了无数个明天和后天,越来越不行了,这样就要反观、觉照了:“我现在这一辈子不行,我下一辈子差不多可以……”那个都是颠倒了。我们不要等待下一辈子,下一辈子是越来越差,整个时代的风潮越来越差,我们众生的根机,你下一辈子再出来,能不能做人,还不知道;做人能不能遇到佛法,还不知道,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不要抱有这种心,这种心叫“骄慢”。“弊”是弊恶,怀抱这样的心是懈怠、不精进,这样难以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